声现象复习教案_第1页
声现象复习教案_第2页
声现象复习教案_第3页
声现象复习教案_第4页
声现象复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声现象复习教案声现象复习教案声现象复习教案xxx公司声现象复习教案文件编号:文件日期:修订次数:第1.0次更改批准审核制定方案设计,管理制度复习第一章声现象课型:复习课课时:2复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3.噪声的危害、来源和防治4.人耳听不见的声音──超声波、次声波(2)、过程与方法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查找有用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意识。复习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特征,各种声音的特征及应用。复习难点:音调与音色的应用,声知识的拓展。教具:多媒体复习过程:一、基础知识梳理(一)知识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可以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一定会发声,但不一定能听见。声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声的传播介质。真空是不能传播声音的。声的传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速:在15℃的空气中是340m/s。介质的影响:固体>液体>气体在空气中传播,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源、声源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存在、听觉正常。人类听声的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骨传导。音调:声音的高低。影响因素:物体振动得快,音调就高;反之,音调就低。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物体在1秒内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Hz。超声波:>20000Hz次声波:<20Hz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影响因素:振动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反之,响度越小。声源的距离越大,响度越小;反之,响度越大。振幅:振动的幅度。增大响度的方法:减少声音的分散。音色:反映了每个物体发出的声音特有的品质。决定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发声方式。噪声: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分贝是声音强弱的单位,符号dB。控制噪音的方法:防止噪音产生、阻断噪音的传播、防止噪音进入人耳。(二)回顾练习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2.声音的传播需要,中不能传播声音.3.声音是以的形式传播的.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在中最快,次之,最慢。5.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还与有关℃时空气中的声速是7.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即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8.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9.音调表示声音的________,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所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_____________。人们能感知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到。把低于20的声音叫做,把高于20000的声音叫做。10.响度表示声音的__________。它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________,响度越________。11、乐音除了音调、响度两个特征外,还有第三个特征叫___________。买碗时轻碰听好坏,是根据不同。(结构改变较大)买西瓜轻拍听生熟,是根据不同。(松紧发生改变)二、专题综合讲解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的振动,任何声音的发声原因都是振动,解题时注意寻找声源,有声源才能发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最慢,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例1、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

放在真空玻璃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B、

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C、

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D、

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例2、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长铁管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则甲同学听到的声音情况是()A、响了一下,声音是从铁管中传来的B、响了一下,声音是从空气中传来的。C、响了两下,先听到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D、响了两下,先听到从铁管中传来的声音。2、回声测距回声是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无反射形成的,很多题目利用回声测距、测深,也有的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解决有关声速问题,解决本类题目关键是分析造成某种现象的原因,找出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列等式去解决。例3、利用超声波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4后收到回波.此海底有多深3、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个要素,它们分别由相应的因素决定,解决这类题目关键是弄清楚三个特征的概念,理解其含义。例4、关于声音的传播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音调会降低B、响度会减小C、音色会改变D、音调、响度、音色均不会改变例5.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震耳欲聋”主要是指声音的音调高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D.声音在真空中不受阻力传播最快4.噪声的危害与控制例6.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沈阳市规定二环路以内机动车禁止鸣笛,下列减弱噪声的方法与之相同的是()A、在学校或住宅区种植花草树木;B、在高噪声厂房工作的人员要戴上耳罩;C、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D、在录音棚内安装隔音设备。例7.下列关于噪声的叙述,错误的是()发生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噪声;B、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C、在中考期间考场附近机动车禁鸣喇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在校园内植树可以减弱校外传来的噪声。三、课上练习1、为不忘国耻,福州市委、市政府在福州沦陷日,组织防空警报演练。市民听到的警报声是由警报器的发声体产生___________发出的。2、教室内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老师的声带__________产生的,并通过________传播到学生的耳朵.3、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1)悠扬的笛声是空气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星期天,小明要试试自己制作的二弦琴的发声效果,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琴声的(填“响度”或“音调”)。正在这时,有位同学在楼下叫他去打球,他一听是小刚,马上答应了。他是根据声音的判断是小刚在喊他。5.不看电视画面,我们能从声音判断出是朱军还是李咏,是因为他们的_______不同。周涛的声音比李咏的声音尖细,是因为周涛的_______高。6.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判断行船与悬崖的距离,这是利用声音来传递_______;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的结石,这是利用声音传递_________。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8.发生地震灾害时,被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遇险者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就近的铁制管道,这种做法主要是利用铁制管道能够()A、传声;B、传热;C、导电;D、通风。9.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乐器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D.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便停止传播10.2007年5月17日,“中华情.和谐海西”大型文艺晚会在闽江公园盛装上演,观众能区别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A.响度B.音色C.音调D.三者皆有1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是一种波,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D、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是指它的音调很高。12.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B.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C.在城市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通常我们根据音色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13.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停止后,声音不会立即消失B.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人身体,是因为听诊器能放大声音C.人们听不到次声,是因为次声的振动幅度太小D.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14.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D.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具有能量15.噪声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成为社会公害。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B.学校将高音喇叭换成许多小音箱C.清除城市垃圾,保持环境整洁D.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16.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声打交道,以下有关声的叙述,符合事实的是[]A.鸽子靠次声波导航B.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结石C.月球上两宇航员利用声波进行面对面交流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