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与象》阅读附答案_第1页
《境与象》阅读附答案_第2页
《境与象》阅读附答案_第3页
《境与象》阅读附答案_第4页
《境与象》阅读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境与象》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0分)

境与象袁行霈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里生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人或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其实不然。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研究意境纵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为它所困。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摸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可能由于用滥了,反给人以短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特性等大量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短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探讨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lóng磨)群形,纠纷舛(chuǎn错误,错乱)错,逐意奔波。〞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边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飞行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状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擅长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行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需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示意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示意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示意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示意。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示意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凿的表述应当是:。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轻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结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调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生怕是每一个擅长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小题1:.以下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为哪一项()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迷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B.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必需承认“境生于象〞;而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认了“没有象就没有境〞这个关系。

C.大凡擅长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飞行其间。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

小题2:.对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波〞,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D.用“意象好比轻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形象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小题3:.文中画线处填上最恰当的句子是()(2分)A.境生于象外B.境超乎象

C.境生于象而超乎象D.一个个象的和即境

小题4:.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根据其次段“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刘禹锡并没有否认“没有象就没有境〞)

小题1:B(A是为了证明“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目的在于指出人们在引用和发挥“境生于象外〞时的误会;C是说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主要“不是靠比喻、象征、示意形成的〞;D是形象地说明白“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