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解读03_第1页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解读03_第2页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解读03_第3页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解读03_第4页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解读0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解读(3)汇报时间【事件经过】某中学,因翻修校舍,急需一部分资金,1990年扣留了全体教师从7月份到9月份的全部工资款额共计4.32万元。全体教师对学校的行为极为不满,联名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问题:教师申诉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33条:“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教师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依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7条第4款规定: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有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带薪休假”的权利。第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解读《教育法》的地位与意义教育的性质与方针教育管理体制教育基本制度法律责任认定案例分析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公布,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一、地位与意义【地位】《教育法》是教育的根本大法,是《宪法》之下的国家的关于教育的基本法律。《教育法》以宪法为依据,与刑法、民法、劳动法等基本法律相并列,处于同等的法律地位。《教育法》以教育关系作为调整对象,有着特有的法律关系主体和法律基本原则,并运用相应的处理方式。【宪法第十九条】

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对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育,鼓励自学成才。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宪法第四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教育法》是国家全面调整各类教育关系,规范我国教育工作的基本法律,在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其他单行教育法规都只是调整和规范某一方面的教育关系,或某一项教育工作的,都是“子法”。这些单行教育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都要以《教育法》为依据,不得与《教育法》确立的原则和规范相违背。【立法特点】(1)全面性和针对性相结合《教育法》作为教育的基本法,把应当纳入法律调整范围的重要事项如教育的性质、地位、方针、基本原则等,作了全面的规定,充分体现了教育基本法全面性的特点。《教育法》在全面规范和调整各类教育关系的同时,又抓住了现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作了有针对性的规定。如德育工作、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经费单独列项等。(2)规范性和导向性相结合

《教育法》把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熟经验,通过法律规范形式固定下来,如教育管理体制中的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学校法人地位及自主权;以财政拨款为主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等,巩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同时《教育法》也把符合改革和发展方向,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和探索的问题,如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运用金融和信贷手段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等,做出了导向性的规定,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和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3)原则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

《教育法》作为教育的根本大法,只能对关系到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如教育的性质、方针、教育活动的原则等作出原则性的规定。《教育法》在突出原则性的同时,又注意到实施上的可操作性,特别是法律责任部分,明确了违反《教育法》的法律责任、处罚形式、执法机关等等,加强了《教育法》的可操作性,以保证《教育法》的顺利实施。【颁行的意义】(1)《教育法》对于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地位提供了法律保障《教育法》以党的政策为依据,明确规定:“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教育是立国之本的思想。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将会使一系列法律措施,特别是教育投入措施得以落实,这就会极大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2)《教育法》对保证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提供了法律依据。指导思想:“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教育法》对维护教育主体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教育法》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权利,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权利,受教育者的权利,作了法律规定。并对侵犯教育关系主体合法权益的行为,规定了法律责任,以法律手段保障教育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4)《教育法》对巩固教育改革成果,促进教育改革深化,提供了法律保障。《教育法》把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发展成果,通过立法确定下来,同时也把符合教育改革发展方向,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也规定了导向性条款,为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二、核心内容共10章84条。《教育法》对有关教育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如:我国教育的性质和方针、教育基本制度,各类教育关系主体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投入,教育对外教育与合作,法律责任等,都作了全面的规定。

我国教育的性质与方针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为什么说我国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1)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我国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保证。(2)我国教育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这是我国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保证。(3)我国的教育事业立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1从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出发,《教育法》规定了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法》在总则中,对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21.建立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思想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方针,建立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业已成为国际教育体系改革与发展的共同目标。终身教育体系既包括学校教育体系又包括社会教育体系,是对受教育者一生各个阶段分别进行不同种类和形式的教育。反映了我国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需要。2.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为建立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需要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并使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国家教育改革涉及到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主要有:加快办学体制改革,理顺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体制,推进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制度与就业制度改革,深化教学改革等等。3.国家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类别: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不同类别教育的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和布局,使各级各类教育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是教育改革需要着力的内容,也是建立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现实要求。

教育管理体制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进行教育管理(《教育法》第14-16条)。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全国教育工作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即国家教育委员会主管,并对全国教育事业实行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31.学校教育制度(学制)——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四个等级: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两种性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教育三种类别的学校:全日制、半工半读和业余四类办学主体:政府、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个人4教育基本制度2.义务教育制度1986年,国家颁行了《义务教育法》。《教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适龄儿童、少年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级政府应予保障。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必须履行法定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3.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职业教育是给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预备教育。职业教育的培训包括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培训等。三级职业教育: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的主要形式有:扫盲识字班、职工学校、农民学校、夜大学、广播电视教育、函授教育、各种短期培训班、各种知识和技术讲座、自学等等。4.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是由国家授权或批准的,由实施教育考试机构承办的一种考试制度。《教育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国家教育考试主要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校的招生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全国外国语水平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对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进行的国家学历文凭考试以及教师资格证书考核等等。5.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21-22条)学业证书,是指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颁发的,证明学生完成学业情况的凭证。

学业证书分类: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学业完成情况);学历证书、非学历证书(学历有效性)。学位制度是国家或高等学校以学术水平为衡量标准,通过授予一定称号来表明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等级的制度。学位是评价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学位的授予建立在严格的科学训练和考核的基础上。三个等级的学位:学士、硕士、博士。6.扫除文盲制度1949一1982年,全国扫除文盲14350万人。扫除文盲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个方面,它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设定了四类法律义务主体:各级人民政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特定公民。7.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教育督导制度是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给所属的教育部门,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部门的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的制度。通过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等活动,保证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现阶段教育督导的范围主要是中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教育督导的基本形式有综合型督导、专项督导、经常性检查等。教育评估制度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标准,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和估量,以保证办学基本质量的一项制度。评估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也是完整的科学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8.教育经费筹措体制

《教育法》第七章对筹措教育经费体制作出的法律规定,建立了我国筹措教育经费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即要逐步实行“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在这一框架中,教育经费筹措的渠道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⑵城乡教育费附加。⑶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等收入。⑷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和集资办学。⑸运用金融和信贷手段融资。⑹设立教育专项资金。⑺收取学杂费。设立教育机构的条件(26条):有组织机构和章程;有合格的教师;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教育机构的权利(第28条):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5关于教育机构教育机构的权利和义务(第28-29条):遵守法律、法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依法接受监督。1.违反教育经费规定的法律责任(1)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不按照预算核拨教育经费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不按照预算核拨教育经费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不按照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的本级人民政府的预算内容,向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核拨相应的教育经费,或者擅自调整更改教育预算支出。这种行为违反了《教育法》和《预算法》。第71条的规定,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6关于法律责任的认定(2)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克扣教育经费的主要表现:利用管理、经手或其他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教育经费归个人或集体进行其他活动或非法活动等,克扣教育经费私分或归个人所有等。对各级政府的行政部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或者上述部门、组织的负责人以及其他经手、管理教育经费的人员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克扣教育经费的,根据具体情节,分别做如下处理:第一,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克扣的教育经费。第二,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在认定和把握是否给予行政处分和给予何种行政处分时,适用《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贪污贿赂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和《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贪污贿赂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第三,构成犯罪的,根据《刑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对行为人追究刑事责任。2、扰乱教育秩序、破坏、侵占学校财产的法律责任(1)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的主要表现:不法分子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或周围结伙斗殴、寻衅滋事。处理方法:第一,情节较轻,危害后果和影响不大,可由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直至行政处分。第二,情节较重,致使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秩序、工作秩序遭到破坏,正常工作无法进行,或者造成其他危害后果的,由当地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第三,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人民法院给予刑事制裁。(2)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主要行为:偷盗、抢夺或哄抢、毁损学校房屋、设备、教学器材或其他物资,使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价值或使用价值部分或全部地丧失。情节较轻的,是一般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重构成犯罪的,系故意毁坏财物罪。(3)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主要表现:偷盗、抢夺或哄抢、勒索学校的教学器材或其他物资,故意毁坏学校房屋和设备,占用学校的房屋、场地。这种行为轻者扰乱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重者使教学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它的实质是民事侵权,在性质上,不仅违反了《教育法》,也违反了《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或《刑法》,具有多重违法性。违法处理:第一,情节和危害后果较轻的由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对直接责任者和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并责令单位和个人退回侵占的校舍、场地和设备。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

第二,对单位侵占校舍、场地及设备的直接责任者以及其他个人实施上述违法行为情节和危害后果较重,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并责令退回侵占的校舍、场地、设备或赔偿造成的损失。第三,对情节和危害后果严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视情节不同,由人民法院分别依照盗窃罪、抢劫罪、抢夺罪、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等罪名进行处理。

3、使用危险教育设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法律责任使用危险房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违反了《教育法》,同时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属于犯罪行为,按玩忽职守罪或者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论处。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明知有危险,却放任或者轻信能够避免危害后果发生。犯罪的客观方面,是责任主体的行为,一般表现为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即不采取任何措施,听之任之,漠不关心,或者认为可以侥幸避免危险。主要情形包括:(1)负责房屋维修及教育教学设施的购买、保管、维护的单位和个人,不认真履行职责,发现隐患不及时报告或通知有关人员的;(2)设计、建筑校舍及设计、生产教育教学设施的单位及个人,在设计、建筑、生产过程中因设计失误、粗制滥造及偷工减料造成不安全的隐患,已发现、察觉有危险而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故意隐瞒真象,欺骗学校及有关人员的;(3)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负责人、教师及其他员工,已经知道或发现校舍、教育教学设施不安全,可能发生危险事故,不及时报告,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修缮的;(4)教育及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负责人员,在得知有关事故隐患或险情报告后,不及时采取措施,推脱搪塞,久议不决或有其他玩忽职守及严重官僚主义的。该犯罪行为侵犯了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正常教育活动,侵犯了受教育者的人身权利,使对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司法实践中,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一般是指: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伤三人以上的;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以上的情形。4.违反国家规定向学校收费的法律责任界定:一些地区和部门的单位和个人,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收费管理规定之外,无依据或违反有关收费标准、范围、用途和程序的要求,向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乱收费、乱罚款和进行各种摊派活动。此外,有关部门不执行国家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税收减、免政策,随意征收应当减免的税款或应当依法返还而不予返还的,也属于违法收费范围。这种行为违反了《教育法》第74条的规定及其他法律、法规。实施上述行为的部门、社会组织,主要有教育行政部门、税务部门、财政部门、街道委员会、爱卫会等。对这一违法行为,分别不同主体,予以以下处理:由政府责令退还所收取的费用。教育行政部门、财政、税务部门违法收取的各种不合理费用,由同级或上一级人民政府责令退还给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由主管部门按干部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5.违法办学、招生、举办考试、颁发学业学位证书及向学生违法收费的法律责任(1)违反国家规定举办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主要行为表现:——不经批准或登记注册擅自举办教育机构,并且经教育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而逾期不予改正的;——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弄虚作假,骗取主管机关批准或登记注册的;——实施了以营利为目的的办学行为的。对实施上述违法行为的单位或者个人按《教育法》第75条处理:——对非法举办的学校,由教育行政部门予以撤销。——对有违法所得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政府授权的其他行政机关没收违法所得。——由主管部门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依法给予行政处分。(2)违反国家规定招收学员的主要情形有:未经批准不具备办学资格和相应办学权限的主体乱办学、乱办班、违法招生;擅自更改招生计划,超额、超计划招生;违反有关规定,招收旁听生、试读生,办“超前班”或利用函授、夜大学的生源计划办脱产班;应纳入统一招生范围的,不通过统一入学考试自行招生;办专业证书班不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擅自降低入学条件;弄虚作假,混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进行欺骗招生;其他违反规定乱招学员,给招生管理带来损害和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对实施上述行为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者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据《教育法》第76条,追究下述行政法律责任:——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回招收的学员,退还所收取的费用。——由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3)非法举办国家教育考试的非法举办国家教育考试,指未经国家教育考试管理机构的批准或授权,擅自举办各种国家教育考试,或自行设立国家教育考试考点,或与境外有关组织合作举办属于国家教育考试范围的考试项目,或虽经批准有承办资格,但在考试的种类设置与内容上与国家有关规定不符。违法(第79条2款)处理:—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对有违法所得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没收违法所得。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4)违法颁发学业、学位证书的

颁发学业证书有三个法律要件:一是必须“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认可的”;二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而不能是其他机关、部门或单位;三是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颁发。三个要件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具备。违法情形有:不具有颁发学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资格而发放学业证书、学位证书;伪造、编造、买卖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在颁发学业证书、学位证书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受教育者和其他人员颁发学业证书、学位证书;滥发学业证书、学位证书从中牟利。对上述违法行为依据《教育法》第80条、《刑法》第280条的规定,根据具体情节予以如下处理:——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证书无效,责令收回或者予以没收。教育行政部门对违反规定颁发的学业证书,可采取下达通知、公告等方式不予承认其效力;责令违法颁发证书的机构收回已颁发的证书或者由教育行政部门直接予以没收。——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学位授予权的科研机构,在违法颁发证书过程中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情节严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取消其颁发学业证书的资格。——对伪造、编造、买卖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已经批准授予学位的单位,在确认其不能保证所授予学位的学术水平时,由国务院停止或撤销其授予学位的资格。(5)违法向学生收费的主要表现:违反国家有关收费范围、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以及有关收费事宜的审批、核准、备案以及收费的减免等方面的规定,自立收费项目或超过收费标准,非法或不合理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这种行为不仅给受教育者的财产权益带来损害,有时也给其受教育权益带来损害,是《教育法》明令禁止的行为。实施上述违法行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教育法》第78条的规定处理:由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其退还所收费用,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6.招生考试中舞弊作弊的法律责任(1)招生工作中徇私舞弊的主要情形:主管、直接从事和参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统一招生工作的人员,违反招生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利用职权或工作之便,为了达到使考生或者其他人员被学校及其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