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时训练及答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
1.(独家原创试题)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斯是陋(lòu)室惟吾德馨(xīn)
B.谈笑有鸿儒(rú)无案牍(dú)之劳形
C.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
D.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陶后鲜(xiān)有闻
2.(独家原创试题)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有名)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B.惟吾德馨(指德行美好)
无案牍之劳形(指官府文书)
C.香远益清(更加清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靠近赏玩)
D.不蔓不枝(枝节)
宜乎众矣(应当)
3.(独家原创试题)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B.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C.《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著有《刘梦得文集》。
D.《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4.下列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B.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难道没有简陋吗?)
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
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
5.(独家原创试题)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独家原创试题)下面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陋室铭》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表现“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陋室环境的清幽宁静,说明陋室不陋。
C.《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的描写和品质的表现,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D.衬托是用某一种事物来陪衬、烘托另一种事物的表现手法,有正衬、反衬之分。《爱莲说》中,以“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应属于正衬。
7.名句默写。
(1)中通外直,,香远益清,。
(2)可以,。无丝竹之乱耳,。
(3),往来无白丁。
8.根据要求用原文语句填空。
(1)《爱莲说》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2)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3)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5)《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9.(浙江宁波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③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④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①本:根。②体:体悟。③虚受:虚心接受。④实:充实,充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不蔓不枝(2)亭亭净植
(3)夫如是(4)人多树之
(4)用“/”为下面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翻译下列句子。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2)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译文:
(4)[甲][乙]两文表面上写莲花、竹子,实际上都是在写君子。请说
说两文所赞美的君子有哪些共同点。
答:
10.(安徽合肥八一学校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乙]君(周敦颐)奉养至廉,所得俸禄,分给宗族,其余以待宾客。不知者以为好名,君处之裕如(形容从容自如)也。在南昌时,得疾暴卒,更一日一夜始苏。视其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人莫不叹服。此予之亲见也。
(《濂溪先生墓志铭》)
(1)甲文中,周敦颐以莲自况,表达了的生活态度;乙文中写人们佩服周敦颐的句子是“”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可爱者甚蕃蕃:
(2)亭亭净植植:
(3)止一敝箧箧:
(4)此予之亲见也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
(2)不知者以为好名,君处之裕如也。
译文:
(4)请从乙文中找出两处能体现周敦颐具有君子高尚品德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答:
11.(湖南岳阳中考)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余游慈湖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间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爱焉。顾恐陆行不能致也,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视之。余复过此,将问其安否。
(节选自苏轼《石菖蒲赞》一文)
[注]昌阳:《名医别录》认为昌阳和菖蒲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濯去泥土
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B.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C.既非昌阳之所能及
及郡下(《桃花源记》)
D.置盆中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以石盆养之
A.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
D.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3)用“/”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一处朗读停顿。
余游慈湖山中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苍然于几案间。
译文:
(5)请简要概括石菖蒲的特点,并揣摩作者对石菖蒲的情感。
答:
12.(浙江金华中考)文言文阅读。
洗心亭记
[唐]刘禹锡
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①。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②所恨而充所望焉。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
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槃③高孕虚,万景坌④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⑤。月来松闲,雕镂轩墀⑥。石列笋虡⑦,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飔。斯亭之实录云尔。
然上人⑧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选自《刘禹锡集》)
[注]①吉祥尤章章:吉祥寺尤为著名。②弭:消除。③槃(pán):回旋,弯曲。④坌(bèn):并,一起。⑤榱(cuī):椽子。⑥墀(chí):台阶。⑦虡(jù):柱子。⑧然上人:指义然。上人,对僧的尊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修竹万竿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既志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故名洗心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3).是“月来松闲”中“闲”字的繁体篆书,“月色入户”是为.。请赏析“月来松闲”中“闲”的妙处。
答:
(4)有同学认为,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语,本文中又有“忧人处之,百虑冰息”之句,此亭可叫“息心亭”。请你比较“息心”“洗心”的内涵,说说刘禹锡为何将此亭命名为“洗心亭”。
答:
参考答案
1.答案D鲜xiǎn。
2.答案D枝:名词用作动词,旁生枝茎。
3.答案D周敦颐是北宋哲学家。
4.答案B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5.答案C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6.答案D以“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属于反衬
7.答案(1)不蔓不枝亭亭净植
(2)调素琴阅金经无案牍之劳形
(3)谈笑有鸿儒
8.答案(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1)答案(1)横生藤蔓(2)耸立的样子(3)这,这样(4)种植
(2)答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解析“之”在此句中位于主语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因此“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是一个整体,作宾语,不能断开。
(3)答案(1)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2)君子(品德高尚的人)看见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建树德操坚贞不拔的人。
解析(1)宜:应当。(2)建:建树,有所作为。
(4)答案品德高尚,坚贞自守;正直不屈,不偏不倚;虚怀若谷,立志高远,砥砺前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受外物荣辱影响。
解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甲]文中“出淤泥……不可亵玩焉”,抓住[乙]文中分号的提示,进行完整概括。
[参考译文]
[乙]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10.(1)答案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人莫不叹服
解析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甲文中作者通过对莲的形象的描写和品质的表现,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自己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乙文中的“人莫不叹服”表明人们对周敦颐的佩服。
(2)答案(1)多(2)竖立(3)小箱子(4)我
解析根据平日的积累,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3)答案(1)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不了解您的人认为您是贪图名气,您面对这些话却从容自如
解析(1)濯:洗。涟:水波。妖:艳丽。
(2)好名:贪图名气。处之裕如:形容从容自如
(4)答案从“奉养至廉,所得俸禄,分给宗族,其余以待宾客”和“视其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这两个句子中可以看出周敦颐把薪俸分人,自己生活至简,不慕名利的品性,是一个像莲花一样的君子。
解析读懂乙文,从中找出相关语句,把握人物的高尚品德。
[参考译文]
[乙]您奉养自己极为廉洁,所得的俸禄,常用来分给同族的人,其余的用来招待宾客。不了解您的人认为您是贪图名气,您面对这些话却从容自如。在南昌时,您得了一场大病突然昏死过去,又经过一天一夜才苏醒过来。我看他家里,所有的衣物,只有一小破箱子,钱不过百文,人们没有不叹服的。这是我亲眼所见的。
11.(1)答案CA.洗。B.留给。C.赶得上;到。D.放置。
(2)答案D例句和D项中的“之”都是代词。A.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动词,到,往。C.助词,的。
(3)答案余/游慈湖山中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朗读节奏的划分能力。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主谓语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词性及位置;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本句中可借助句意、句子结构来断,这是一个主谓句,“余(我)”是主语,“游慈湖山中”是谓语,主谓之间断开即可。
(4)答案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
解析苍然:苍翠的样子。几案:桌案。
(5)答案生命力强,忍寒苦,安淡泊;生长条件简单,易养且能入药;等等。作者对石菖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写其生命力强;“至于忍寒苦,安澹泊”,写其能忍寒苦,安于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写其生长条件简单,易养;“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写其能入药,有延年益寿的功用。“可数十年不枯”“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意甚爱焉”,表达了作者对石菖蒲的喜爱、赞美之情。
[参考译文]
凡是生长在石上的草木,它的根部必须有少量的土。如石韦、石斛之类,即使不需要土,但是离开它原来生长的地方,就会枯萎而死。只有石菖蒲,和石一起取,洗去泥土,装在清水的盆中,可以几十年不枯死。虽然不很茂盛,但植株节坚叶瘦,根须相互缠绕,在桌案上显得苍翠卓然,时间长了也就更加可爱。它轻盈身体延年益寿的功效,不是昌阳所能比的。至于忍耐寒苦,安于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需要泥土就可以生长,难道也是昌阳所能效仿的吗?我在慈湖山中游览时,得到几株,用石盆养着,放在舟中。中间配上文石、石英,光彩夺目,香气浓郁,我心里非常喜爱它啊。后来考虑到走陆地不能养好它们,就留给九江道士胡洞微,让他好好照顾它们。我再次经过此地时,将要问问它们是否生长得好
12.(1)答案AA.遗憾。B.长;培养。C.记录,记载;立志。D.所以;以前。
(2)答案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解析文言文断句在较大程度上要依据句子的意思和句法,不能割裂句意,不能使句子产生歧义。该句子的意思为:(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荆州吴地的山水风光,交织灿烂如锦绣。据此即可大体断出三处。
(3)答案(示例)“月来松闲”令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古诗文中的“明月”“山松”常常营造出清朗的意境。作者用拟人手法,以松之“闲”表现景之清幽与人之清闲,“松闲”实则作者自己内心的观照。
解析赏析词语的妙处,一定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选准赏析的角度,根据词语描述的对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本句中的“闲”写的是松树的情态,很明显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月来松闲”又是作者写景的一句话,我们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本无情,一切不过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感受而已,所以这个“闲”还表现出了作者此时此刻的闲适心态
(4)答案(示例)“忧人”“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指耽于尘世俗
务、患得患失之人,或极力追求名利、处心积虑之人,“息心”指平息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