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GWI技术要求系列总则中国地质调查局2006年3月11适用范围及有关说明1.1本技术要求系列的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系列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实施项目《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以下简称“项目”)专门制定,是适用于项目所有工作内容的统一技术要求体系。本技术要求系列也可供其它相关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评价项目参考。本技术要求系列由技术要求系列总则和分类技术要求两部分构成。技术要求系列总则中介绍了“项目”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技术工作内容、技术路线等,并据此确定预开展的各项调查工作的部署原则、工作量要求及其基本技术要求原则规定。分类技术要求中没有现成可参考的规范、规程和技术要求时,可与项目办协商,及时提出相关临时要求,或做出相应规定。分类技术要求按照总体技术要求确定的原则,落实分类技术工作可操作的技术规则。分类技术要求随着项目技术工作今后发展的需要,可不断补充、更新和完善。分类技术要求按照统一编制格式和版式编制。技术要求体系编制的原则是充分吸收以往同类工作的相关技术要求经验,充分利用已颁发的各类相关国家和部门标准规范,充分吸取地质工作先进国家开展同类工作的技术经验,结合我国当前地质工作技术条件,立足于实现地质工作信息化对调查评价的规范要求,促进和引导先进技术应用与数据资料获取和分析的工作程序规范化。本技术要求体系的各项技术要求,由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办公室负责组织编制,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负责审定后发布实施。本技术要求系列由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办公室负责维护、培训和解释。1.2技术要求系列主要参照的规范与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查规范国标GB50027-2001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国标GB5749-85地下水质量标准国标GB/T14848-93水文地质术语国标GB/T14167-93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国标GB15218-94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工作要求国标GB14497-93水文地质钻探规程行标DZ/T0148-94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行标DZ/T0133-94直流充电法技术规程行标DZ/T0186-97地面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行标DZ/T0187-97大地电磁测深技术规程行标DZ/T0173-97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行标DZ/T0081-93电阻剖面法技术规程行标DZ/T0073-932电阻测深法技术规程行标DZ/T0072-93水文测井工作规范行标DZ/T0181-97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行标DZ/T0153-9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国标GB12897-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国标GB12898-91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国标GB16818-97水质分析方法标准国标GB7466-7494-87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国标GB/T8538-95地下水水质检验方法行标DZ/T0064·1-80-93岩石矿物分析行标DZC20-4土工试验方法标准国标GBJ123-88土工试验规程行标DZC20-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国标GB2260-98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国标GB9649-88国地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代码国标GB/T13923-9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编号国标GB/T13989-92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国标GB15968-95地形数据库与地名数据库接口技术规程国标GB/T17797-99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国标GB/T17798-991∶20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行标DZ/T0160-95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行标DZ/T0197-1997GIS图层描述数据内容标准行标DDB9702资源评价工作中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细则行标DDZ9701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行标DZ/T0179-1997水文地质钻孔数据文件格式行标DZ/T0124-94地下水资源数据文件格式行标DZ/T0128-941.3技术要求系列组成与分类(1)本技术要求系列由两类组成,第一类为综合类,第二类为分类技术要求(见表1);(2)综合类技术要求由“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技术要求总则(GWI)”一个技术要求组成,主要论述“项目”的目标任务、总体思路、工作内容、技术路线、工程部署等,并根据“项目”的总体要求,论述本次工作的主要调查内容和工作内容;(3)分类技术要求包括野外调查类(GWI-A1—GWI-A7)、实验测试类(GWI-B1—GWI-B3)、信息系统建设类(GWI-C1—GWI-C2)、综合研究类(GWI-D1—GWI-D6)、成果类(GWI-E1-GWI-E2)五类20个技术要求,详细论述了各项工作的技术方法、工作量、工程布置等内容;(4)“技术要求总则”论述了“项目”调查内容和对应的工作内容,并根据工作内容分类,规定了要执行的标准、规范、规程与技术要求等;(5)“项目”工作在精度上要求以1/25万比例尺覆盖整个工作区,同时要充分考虑工3作区的主要问题与特点,坚持“突出重点、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技术要求制定时考虑了主要工作内容,按类编写,因此,在野外工作前,技术人员要认真阅读本技术要求系列,在表格使用时要注意集成各类表格,以便野外使用的方便;(6)技术要求分类编码符号说明:GWI—GroundwaterInvestigation.A、B、C、D、E—技术要求分类号表1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技术要求系列组成表技术要求类别分项技术要求名称技术要求分类代码综合类(GWI)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技术要求总则GWI资料搜集与整理技术要求GWI-A1水文地质测绘技术要求GWI-A2野外地下水位与开采量调查技术要求GWI-A3水文地质参数获取方法技术要求GWI-A4地下水系统划分导则GWI-A5水文地质综合科学钻探技术要求GWI-A6野外调查类(GWI-A)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遥感解译技术要求GWI-A7水样采集与送检技术要求GWI-B1地下水质现场测试操作规程GWI-B2实验测试类(GWI-B)地下水环境同位素调查方案设计与样品采集技术要求GWI-B3信息系统建设类地下水动态评价平台建设导则GWI-C1(GWI-C)地下水评价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标准GWI-C2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要求(渗流场与化学场)GWI-D1地下水资源评价技术要求GWI-D2地下水环境脆弱性评价技术要求GWI-D3地下水潜力评价技术要求GWI-D4地下水功能评价技术要求GWI-D5综合研究类(GWI-D)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概化导则GWI-D6编图技术要求GWI-E1分类技术要求成果类(GWI-E)成果报告编写要求GWI-E22项目概述2.1导言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地下水资源是赋存于地下的宝贵自然资源,又是生态环境体系中的关键因素,同时地下水资源还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础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地下水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保障。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地区,地下水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重很大,部分地区达到90%以上,有力地保障了区域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同时,由于地下水开发利用方式不尽合理,也导致部分地区出现比较严重的4地质环境问题。近二十年以来,由于气候波动明显,河系补给量减少,平原区许多河流长期断流或变成季节性河流,被迫大规模长期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自然流场遭到破坏,地下水循环过程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有的山前平原溢出带许多泉水大部分干涸。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发生了变化,而且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参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部分地区地表水及地下水遭受污染加剧,使宝贵的淡水资源面临人为的破坏。持续缺水以及由此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需要开展新一阶段的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相关地质环境问题调查评价,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下水调查评价水平,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翔实可靠的科学依据。2.2总体目标任务按照总体任务书的要求,本项目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分两个阶段完成以下任务:(1)查明我国主要平原和盆地区域地下水系统的空间分布与结构;(2)重点查明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其变化过程,分区评价地下水资源量、调蓄能力和环境与生态功能;(3)提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方案;(4)建立全国地下水资源空间信息系统和动态评价平台;(5)为国家宏观综合决策提供翔实可靠的科学依据,全面提升我国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及科学研究水平。2.3总体工作思路以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近20年来的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成果为基础,充分吸取国内外区域性地下水调查、研究和开发利用的经验与教训,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建设规划和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开发计划,以水循环科学理论和地下水系统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多学科方法,以地下水系统为单元,调整评价深度与广度,进一步查明区域地下水系统的空间分布与结构,重点调查地下水补、径、排特征及其变化过程,评价地下水的资源总量、调蓄能力和环境与生态功能,建立空间信息系统和动态评价系统,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地下水基础资料、动态数据和合理开发与保护建议。按照“统筹规划、区域展开、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方针,以面为主、点面结合、适度超前,围绕国家需求,整体规划部署。在此基础上,与以往的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相比体现“两个结合,三个转向”,即:(1)区域性调查评价与专题性调查评价相结合;(2)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与地下水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问题调查评价相结合;(3)由注重区域性覆盖的调查评价工作转向针对关键问题的重点调查评价工作;(4)由传统技术方法转向系统应用当代新理论与新技术方法;(5)由地下水资源现状评价转向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动态评价。工作部署体现全国性地下水与环境综合评价、区域和专题地下水与环境调查评价、科技5与信息化支撑体系三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总体部署和统一技术要求,突出三个部分的整合,保证成果的系统性、一致性,以及项目战略目标的实现。2.4总体工作部署2.4.1全国地下水资源动态评价以地下水可持续利用为目的,在区域地下水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全国地下水资源动态评价技术要求》,以信息系统—“数字地下水”为支撑,以地下水系统为计算单元,分别评价提出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可开采资源和深层承压水可利用储存资源,评价全国地下水质量状况,科学地分析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变化趋势。同时,在重点区域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基础上,开展一般调查区(如山区、非重点部署区)和专门调查区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构筑地下水资源动态调查评价平台,形成全国地下水资源持续评价的支持体系。2.4.2区域地下水与环境调查(1)重点区域地下水系统调查以地下水系统的划分为基础,查明各地下水系统中地下水主要开发利用地区的水文地质结构,通过对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地下水动态等的调查,按照系统论的思路,研究天然和人为因素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和变化规律,建立重点区域地下水系统模型,为地下水资源动态评价奠定基础。(2)重点地区地下水水质调查开展地下水生态环境与地下水污染调查和评价,查明地下水资源的质量状况,包括地下水污染成份的形成、分布和演化情况,掌握区域地下水环境变化,特别是通过对地下水的污染调查与评价,了解地下水资源的污染情况,分析评价典型地区地下水生态水位控制范围,预测地下水环境变化趋势。2.4.3专题地下水与环境调查该项工作是为专门性问题而开展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可以单独立项开展调查评价工作,也可以成为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一个专题,但无论那种方式,都必须结合重点区域开展。专门性和示范性水文地质调查主要包括控制性综合剖面调查、重点区域综合实验基地建设、水文地质参数调查评价、深层承压地下水循环机制与可利用性调查、地下水资源保护和涵养示范工程等。2.4.4建立以空间信息系统为平台的地下水资源评价科技支撑体系开展我国北方水循环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开展地下水资源评价新技术方法研究与应用;研究制定地下水资源持续动态评价技术要求系列;开展关键科学问题的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从整体上提升我国水文地质研究和地下水评价科技水平。以网络技术的分布式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利用大型GIS和WEBGIS技术实现地下水资源数据的共享与信息发布,开发基于PC/终端的全国地下水资源综合评价与决策管理信息系统——“数字地下水”,为数据信息管理、资源量评价、可视化显示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为6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可持续能力建设奠定基础。在具有我国特色的水文地质工作的科技支撑体系支持下,以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重要地下水开发利用区为重点调查区,部署如下:表2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一期)工作内容总体思路工作内容全国地下水资源动态评价我国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综合评价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山西六大盆地地下水合理利用调查评价准葛尔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生态环境功能调查评价柴达木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生态环境功能调查评价河西走廊典型地区水土资源合理配置专题调查银川平原水土资源系统调控专题调查松嫩平原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西辽河平原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区域地下水与环境调查专题地下水与环境调查西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示范工程我国北方水循环区域特征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地下水评价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地下水调查评价技术要求系列制定与维护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综合研究全国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科学技术与信息化支撑体系地下水动态评价系统信息化平台建设2.5技术路线(1)综合分析和利用以往成果和资料;(2)开展地下水统测、监测和参数系列研究;(3)以地下水系统为单元开展地下水系统空间分布与结构调查;(4)利用同位素技术、物探技术等手段查明地下水补、径、排条件;(5)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建立地下水系统水流模型并预测资源动态;(6)通过建立地下水信息系统和动态评价平台,实现地下水勘查评价主流程信息化和提供动态社会服务。2.6预期主要成果(1)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总报告;(2)全国地下水资源空间信息系统;(3)全国地下水资源动态评价平台;(4)分区及省(市、区)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报告;7(5)重大专题调查及关键技术研究报告;(6)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相关图系、图集。2.7远期规划工作目标(1)以地下水系统为单元持续开展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动态评价;(2)完成全国主要地区地下水水质和污染调查评价工程;(3)开展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方法研究和地下水利用、保护、涵养示范工程;(4)建设和维持可长期运行的地下水动态评价体系平台;(5)不断解决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关键问题,实现以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支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3调查与工作内容及其工作方法3.1调查内容调查内容的选择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各个地区要根据本地区的工作程度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选择重点突破方向和重点工作区。主要调查内容包括:(1)地下水含水系统调查;(2)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其变化调查;(3)地下水化学场调查;(4)地下水污染调查;(5)与地下水开发有关的环境问题调查。3.2工作内容为保证上述调查内容的顺利完成,需要开展的工作主要有:3.2.1资料搜集与整理充分搜集已有的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水文物探等资料是完成本次调查评价工作的基础,通过对以往地质资料的整理与综合分析,使调查工作设计目的明确、有的放矢,即避免重复工作又能提高研究程度。工作初始必须十分重视这一环节,要求搜集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工作区研究程度、钻孔、地下水化学测试、岩土实验、地下水动态监测、地表水调查与监测、水源地勘查、地下水开采量、环境地质调查、野外勘探与试验及气象等资料,并对原始数据按统一表格建档、分类后,通过对资料的二次开发和综合整理分析,建立地下水信息系统和动态评价平台。具体技术要求按GWI-A1执行。3.2.2遥感地质解译目的是配合多种地质手段,查明浅层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富集规律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确定水资源的分布状况。8具体技术要求按GWI-A7执行。3.2.3水点调查水点是水文地质调查、研究的基本元素,要求按照技术要求的定额及细则认真完成,从而获得本次调查最新时段的水点资料,调查对象为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泉、人工露头--井和钻孔等以及地表水体。多项内容要齐全、详实、准确、可靠。1/25万调查区,观测路线30—60公里/100平方公里,观测点20—50个/100平方公里,调查水点10—20个/100平方公里。重点工作区原则上按1/25万工作区140%执行。使用附表1~附表12、附表56、附表57、附表64、附表65、附表66,具体方法参照有关水文地质测绘规范要求。3.2.4水位统测为绘制地下水等水位线图,地下水埋藏深度图,研究地下水流场变化而开展水位统测工作。水位统测要求在丰、枯水期各进行一次。每次统测在15日内完成。具体技术要求执行GWI-A3。3.2.5开采量调查调查范围包括集中开采和分散开采的供水水源地、自备井及农灌井等。地下水开采量调查是重要的数据,直接关系到水资源评价的准确性与可靠程度。调查过程中要力求作到全面、真实、少遗漏。调查时段分为月计与年计。具体技术要求执行GWI-A3。3.2.6地下水水位监测水位监测的目的是掌握地下水动态和有关环境地质问题的基本规律,为探明地下水资源及其变化、防治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进行水资源管理和调控提供依据。水位监测点布置应具有代表性,水位监测要做到定期连续,不间断。具体技术要求执行GWI-A3。3.2.7水样采集与地下水质监测监测目的是查明地下水水质演化过程及其成因,为防治水质恶化提供科学依据。监测点分布应包括对照区和异常区。采样监测频率可以季度或丰、枯水期为限。水样采集方法和水质监测分别执行GWI-B1、GWI-A3技术要求。3.2.8环境地质问题调查主要围绕与地下水开采引发的环境问题开展调查工作,主要包括:(1)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围、面积、中心水位最大埋深、水位年下降速率、发展趋势;由此产生的地面沉降面积、范围、沉降速率等。针对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特点,调查要有所侧重;(2)西北地区要注意调查地下水开采与土地荒漠化、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性,生态需水量问题,地表水过度灌溉引起的土地盐渍化问题;9(3)华北地区调查东部平原咸水、微咸水水质和分布范围的变化及其改造利用问题可行性,海水入侵的程度、范围和防治措施;(4)东北地区主要侧重地下水污染、土壤盐渍化和湿地退化与保护问题;(5)地下水质量背景及近年来地下水化学成份变化(包括常规离子、微量元素以及污染成份)和原因。特别要注意调查饮用地下水质量变化及原因。具体要求参照《1:25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执行。使用附表13~附表19。3.2.9地下水系统划分地下水系统是一个错综复杂,受各种天然因素、人为因素所控制的,具有不同等级的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在时空分布上具有四维性质和各自特征、不断运动演化的若干独立单元的统一体。地下水系统是由若干具有一定独立性而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不同等级的亚系统或次亚系统所组成;地下水系统是水文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与降水和地表水系统密切联系,互相转化;每个地下水系统各自在含水层系统和结构、水循环系统、水动力系统、水化学系统,都有其相对独立的特征和演变规律。本次地下水系统划分到四级,一、二级有项目组统一划分,三、四级由各工作单位根据地下水系统调查成果,按GWI-A5的要求划分。3.2.10水文地质参数系列的建立确定正确可靠的参数,是进行地下水资源计算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次要求的目的是补充完善和深入研究水文地质参数获取的技术方法,水文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区段的各种水文地质参数获取方法和数据做重点研究。本次调查主要补充部分单井稳定流抽水试验、孔组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河渠渗漏试验、井灌回渗试验、示踪试验等获取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要求。计算中的主要水文地质参数有降水入渗系数、给水度、河渠水渗漏系数、灌溉水回渗系数、潜水蒸发极限临界深度、含水层和弱透水层的渗透系数和贮水系数以及越流系数等。具体技术要求按GWI-A4执行。3.2.11水文地质物探在水文地质勘察中常用的物探方法有:电阻率法、自然电场法、充电法、测井法、重力法、磁力法、地震法、激发激化法和红外线法。条件允许时,应尽量采用多种方法,互相对比验证,以期取得理想结果。使用物探方法必需考虑到地质体的适用条件,如被探测地质体与围岩的物性参数差异;地质体与其埋藏深度相比应有一定规模;被探测地质体的异常值能有足够的显示。本次水文物探工作主要布置在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以往工作程度较低的地区。水文地质物探技术要求遵照本技术要求中“适用范围及有关说明”中的有关部门标准执行。使用附表30。3.2.12水文地质钻探本次工作中,水文地质钻探分为综合水文地质钻探和水文地质综合科学钻探两类。10水文地质钻探是一个复合术语,它既有对施工钻孔的工艺要求、地质要求,又有水文地质要求,主要是为了解地质情况(地层、岩性、构造、含水层数目、厚度、埋深、结构等)而布置。同时还要通过野外试验(如抽水试验)求取相关水文地质参数,测量水位、水温及采取水样等。水文地质钻孔的布置要做到目的明确、设计合理、位置准确,要在充分搜集分析以往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研究,布置钻探孔,起到补充的作用。综合水文地质钻探技术要求执行国标GB5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和DZ/T0148-94《水文地质钻探规程》。水文地质综合科学钻探执行GWI-A6技术要求。3.2.13水文地质试验水文地质试验的目的是在现场求取目的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常见的试验有:抽水试验、压水试验、注水试验、渗水试验及示踪试验等。从本次调查实际需要出发仅提出抽水试验技术要求。抽水试验因分类角度不同,可分出不同的类别,如因求取不同参数而分为稳定流与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因孔数多少而分为单孔抽水试验和多孔(附设观测孔)抽水试验;在大水量地区还有群孔(多主孔)抽水试验;按含水层又可分为单层和多层混合抽水试验以及矿井放水试验等。本次仅拟定出对稳定流和非稳定流技术要求。稳定流抽水试验的目的是求取含水层(组)渗透系数K、单位涌水量q、确定影响半径R,为评价地下水及布置合理开采井井距提供依据。非稳定流抽水试验目的是求取含水层的导水系数T、压力传导系数a,、储水系数μ和弹性释水系数μe等,为水资源评价提供参数依据。上述两类抽水试验技术要求参照国标GB5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执行。3.2.14地下水质现场测试对地下水中部分不稳定参数进行现场测试,提高精度;应用水质野外实验室,进行地下水中部分气体、简分析、微量元素测试,与室内测试结果进行校正;野外调查过程中,通过野外现场测试,掌握水质变化规律,及时调整调查路线,使其更具科学性。地下水水质现场测试的仪器设备类型、测试项目、采样要求、测试步骤和测试结果表达方式等按GWI-B2地下水质现场测试操作规程执行。3.2.15地下水环境同位素调查方案设计与样品采集取样方案设计是针对某一具体水文地质问题而制定的环境同位素样品采集计划。主要包括:对研究问题的分析及理论准备、环境同位素方法选择、采样点线布置及时间安排。按GWI-B3地下水环境同位素调查方案设计与样品采集技术要求执行。114综合研究4.1资料整理分析资料整理分析是综合研究的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