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战略高度认识金砖国家合作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之间的关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3月19日同意金砖五国有关媒体的联合采访,阐述了金砖国家合作的重要性及其与全球治理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进展中国家经济快速进展,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进展的重要力量,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顺应了和平、进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必须反映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进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近年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作用明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进行了份额改革,这是朝着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正确方向迈出的重要步伐。新兴市场国家和进展中国家希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更完善、更符合世界生产力进展要求、更有利于世界各国共同进展。”“金砖国家合作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更加平衡、全球经济治理更加完善、国际关系更加民主”①。
习近平主席的这一讲话,具有特不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指导意义,有助于我们认真考虑和廓清金砖国家合作与全球治理转型之间的关系。习近平主席那个地点所指的“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应该理解为不仅是目前的改革全球经济治理,而且包括长远的全球经济治理民主化。
当代世界“新兴力量”的要紧代表
金砖国家包括了当今要紧的非西方的、进展中的大国,是当代世界“新兴力量”的要紧代表。
按照国名的英文字母顺序,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均为拉美、欧亚、亚洲和非洲的要紧大国,本来在世界政治中就举足轻重,在过去20年,金砖五国都实现了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变得举足轻重。中国和印度分不为世界上第一和第二人口大国,人力资源极其丰富。巴西为拉美头号大国。俄罗斯不仅在领土上横跨欧亚两大陆,在国际关系的舞台上,俄罗斯既是八国集团的成员,又是二十国集团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成员。中国和俄罗斯均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巴西和印度也担任过联合国安理会特不任理事国。西方把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国称作“新兴大国”。
只是,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由于内外各种因素的阻碍,尤其是内部的经济与社会转型和外部的西方金融危机,金砖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均出现下滑,“含金量”在褪色。展望以后,一个可能的前景是,金砖国家接着增长的有利因素减少,而不利的制约因素增加,使得金砖国家难以再现过去20年那样的高速增长。②
尽管如此,金砖国家,尤其是中国,在过去20年差不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确实是各国进一步进展的实力基础。假如这些国家今后的进展方向正确、措施得力,仍然可能制造,新的战略机遇,取得巨大的成就。那样的话,这些国家不仅巩固其差不多获得的世界新兴大国地位,而且还能更上一个台阶,成为“全球政治经济重组”——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要紧塑造者。③
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
现存的全球经济治理存在着许多不合理性。这些不合理性要紧表现为:第一,西方国家主导、甚至垄断全球经济治理,使全球经济治理徒有其名,而在联合国体系中占据多数的非西方的、进展中的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充分参与、实际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仍然严峻不足。自1945年以来,欧美分不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领导位置。第二,西方国家处在制定和执行国际规则的地位,非西方国家则处在受国际规则制约、调控的地位,专门难对国际规则的形成施加实质阻碍。欧盟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而经常使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也是欧盟。第三,国际金融制度要紧反映和体现了西方国家的利益而忽视了进展中国家的利益。1997年,一些亚洲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仅“隔岸观火”,不直接向这些国家伸出援手,而且严厉批判这些国家,认为爆发金融危机的缘故要紧是这些国家的内部治理不善。相反,2008年美欧爆发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冲在前头,为解决西方金融危机出谋划策。尤其是,欧洲操纵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深入欧洲债务危机的解决过程中,成为与欧盟委员会、欧洲中央银行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之一。
正因为现存全球经济治理存在着如此或者那样的不合理性,自20世纪后期以来,改革全球经济治理一直是进展中国家的强烈诉求。因此,在发达国家,也存在着改革全球经济治理的驱动力量。迄今为止,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已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差不在于如何理解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和如何改革全球经济治理。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大多数进展中国家,在改革全球经济治理上,有许多共同认识和共同要求。
2008年爆发、一直持续到现在的美欧金融危机为全球经济治理变革提供了一个历史性契机。危机重创了美欧的实力地位,动摇了现存国际经济组织的治理结构。为寻求国际社会集体应对危机,美欧同意加快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然而,如此的全球经济治理变革注定具有局限性、片面性。西方国家可不能自动放弃对全球经济治理的操纵权和领导权,它们要求进展中大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却并不打算给予进展中大国与责任相应的国际权力,甚至拖延时刻,抵制和阻止不利于自身的改革。
这次金融危机期间,通过二十国集团机制谈判达成的一些改革全球经济治理的措施,比如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份额)重新分配,尽管对美欧在这两大国际金融机构的操纵权无伤大雅,仍然没有得到落实。2010年,为了让新兴大国参加国际合作,协助美国摆脱金融危机,美国行政当局带头发起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口号是提高进展中大国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发言权。但三年时刻过去了,美国国会仍未批准相关改革协议。④华盛顿实际上正在阻碍全球经济治理的民主化进程。而欧洲也是同样的情况,不情愿立即兑现即使是有限的改革承诺,甚至试图阻碍新兴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⑤西方国家同意的改革是有限的,不能伤及其对这些机构的操纵。事实上,在2011年和201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分不更替领导人时,西方国家坚决阻止了一些来自进展中国家的候选人挑战,强力维持了欧美分不对这两大机构的绝对操纵。
“西方”或者“跨大西洋”合作是美欧能够维持旧的全球经济治理的要紧手段。而进展中大国假如确实要按照进展中国家的意志、目标和利益完善或者改革现有全球经济治理,就要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合作。而这一合作正是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存在的差不多理由之一。
进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确实是南南合作。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南南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断受到强调,人人皆知,却一直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未能释放其巨大的足以改天换地的潜力。在南南合作的复杂而曲折的过程中,西方国家一直能够利用进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矛盾和冲突,轻易地各个击破,甚至分而治之。
金砖合作作为进展中大国之间的合作,应该被看作是姗姗来迟的最为重要的南南合作。假如这一合作能够长期持续,将成为改革全球经济治理的最大“正能量”,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将因此取得真正的历史性突破。
加强在二十国集团中的协调与合作
二十国集团是新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目前的金砖五国,均为二十国集团的成员。俄罗斯是2013年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而中国将在2015年接过这一位置。金砖国家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的完善,一个现成的要紧途径是二十国集团。
二十国集团成立于1999年,然而,一直到2008年,该组织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并不突出。美欧爆发金融危机后,一些西方国家领导人,包括美国总统、英国首相、德国总理、法国总统,以及美国和欧盟的中央银行,大概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二十国集团,将其升级为国家领导人参加的外交峰会。
由于二十国集团的重要性,一些人以为从此八国集团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重要性下降,甚至八国集团应该为二十国集团所取代。然而,实际上,八国集团不仅没有被取代,而且西方国家决定让八国集团与二十国集团并存。尽管八国集团接着存在,但二十国集团在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性却在稳定地上升,在解决要紧而迫切的全球经济挑战上,不可能没有新兴大国的参与。
二十国集团充斥了复杂的合作、争夺与冲突。西方国家一直谋求对二十国集团的主导。其主导的手段要紧是八国集团,即八国集团是二十国集团里的核心集团(caucus)。不属于八国集团的二十国集团其他成员则谋求它们自己的核心集团。例如,2010年韩国作为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推动二十国集团中的“中等强国”联合起来,试图组成“中等强国集团”(groupofmiddlepowers)。金砖国家若是要在二十国集团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治理变革和完善的要紧平台,就要在二十国集团内加强协调与合作,甚至有必要在二十国集团中也以一个核心集团的面目出现,以便与八国集团和中等强国集团形成某种必要的平衡。
当前,西方自食其言,为自己的私利破坏了二十国集团达成的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与合作,更多地采取单边行动,自行其是。特不是美国带头采纳货币手段解决金融问题,印刷发行大量货币刺激经济复苏,欧洲终于仿效美国,而量化宽松的始作俑者日本则明目张胆地使用这种手段应对危机。巴西等二十国集团中的进展中大国公开批判西方的这种转嫁危机的做法,导致西方与新兴大国之间的“货币战争”和“贸易战”。由此,二十国集团凝聚力下降,可能失去了向前演变的势头,使其在应对全球经济挑战上的作用下降。2013年2月15-16日在莫斯科进行的二十国集团财政部长与央行行长会议公布的联合公报,依旧是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富有新意的亮点不多,回避了目前国际社会上讨论激烈的汇率战问题。⑥
还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国家和新兴大国的经济冲突不仅体现在货币和金融领域,也体现在国际贸易领域。美国口口声声声称自己是全球经济的领导力量,却不去推动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贸易谈判,而是带头削弱全球的多边自由贸易体制。2009年以来,美国先是接过亚太地区一些中小国家推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打算,最近则让一向主张全球多边主义的欧盟也偏离轨道,与其谈判建立美国—欧洲自由贸易协定。而欧盟为了摆脱当前的经济衰退,也背弃其一直信誓旦旦奉行的多边主义,与一系列重要国家和国家集团缔结自贸协定。
值得指出的是,美欧搞的自贸协定,就针对第三方这一点而言,实质上是变相的贸易爱护主义,在形式上,公然排斥进展中大国,如TPP有意不包括进展中大国,尤其是中国。这使得进展中大国差不多和将要面对着更加严峻的国际贸易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具有特不重要的现实价值。由于所有金砖国家都受到了美欧货币宽松政策和筹组排他性自贸区的阻碍,金砖国家必须通过合作应对西方国家的挑战。
笔者于2013年2月27日到3月1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参加了德国卢森堡基金会发起的“欧盟、美国与金砖国家”的国际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上,欧美国家发言者的一个结论性政策建议是:金砖国家合作并不意味着一个新的国际集团诞生,从外交政策上,欧美要幸免承认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为一个国际集团。笔者在那个会上指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有其存在的差不多理由。至少从2009年以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差不多持续五年,深具国际吸引力,亚洲、非洲、拉美的许多类似国家都对这一合作机制表达了兴趣,南非在2011年正式加入该机制。这些进展表明,尽管金砖各国确实存在着专门大的差异,然而,这些差异的存在并非它们不能形成一个国际集团的缘故。
以务实合作为基础强化金砖国家合作
金砖国家合作对变革全球经济治理是否存在意义取决于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也确实是讲,只有金砖国家取得了内部协调与合作,才能谈得上在诸如二十国集团那样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中尽可能发挥作用。
金砖国家合作是务实合作,而且在合作的初级时期,正是务实合作,而非那些不切实际的目标,才能取得积极成果。在那个意义上,务实合作是走向更深、更广的国际合作的有效途径。
作为五国之间和国际上新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小多边框架(minimultilateralism),金砖合作有助于促进以下两类务实合作:
第一类是五边合作。2012年金砖国家新德里峰会提出的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2013年德班峰会讨论的建立“金砖外汇储备库”(类似于金砖基金),都属于这类合作。2014年,俄罗斯将再次举办金砖国家峰会,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进入第二个五年。当欧美日纷纷进行各类排他性自贸区谈判之际,金砖国家要开发新的务实合作领域:提出并启动金砖国家自贸区谈判。假如能进行这一谈判,关于遏制愈演愈烈的双边自由贸易安排,促进世界贸易组织重新回到全球自由贸易谈判中心将产生积极作用。
第二类是金砖框架下的双边合作。专门明显,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为改善和增进进展中大国的双边关系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例如,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推动下,中印两国之间的合作正在不断向前进展。
假如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金砖外汇储备库得以成立,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必定要对之做出进一步的反应,并与之进行互动。这将为金砖国家介入国际金融组织的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手段。假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能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金砖基金建立良性互动——国际金融组织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伙伴关系,则将为这两大国际金融组织的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长远目标是全球治理的民主化
金砖国家之间的务实合作专门有必要,但不能仅仅停留在务实合作层面,而必须确立长远目标。认真研究2009—2012年四次金砖国家峰会发表的《联合声明》,不难发觉,金砖国家合作依旧存在着长远目标的,那确实是促进世界的多极化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在全球治理的意义上,国际关系民主化确实是全球治理民主化。
当前,全球治理民主化的要紧目标确实是增加宽敞进展中国家在现存国际经济制度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在这方面,金砖国家大有可为。这次金砖国家德班峰会进行了金砖国家与非洲一些国家领导人的对话会,确实是金砖国家促进和提高进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与发言权的重要举措。
不管金砖国家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是否有利于它们之间的合作,不管西方是否看好与承认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实践证明了这一意外而重大的国际合作是可持续的、具有生命力的,其巨大潜力将接着得到释放,对全球治理变革,进而对21世纪的国际秩序将会产生更加深远的阻碍。中国的“西进”问题:研判与考虑2013年3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西亚非洲》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外交新思维——‘西进战略’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张宏明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殷罡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王京烈、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王林聪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郑羽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李绍先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李国富研究员、博联社总裁马晓霖研究员、中国察哈尔学会王南研究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李伟建研究员、云南大学副校长肖宪教授和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马平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参会并发言。因在国外访问而未能参会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教授做了书面发言。①学界及其他相关单位5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以下刊发的与会专家有关“西进”问题的发言要点,仅代表学者的学术观点。
概念与内涵
杨光:关于“西进”中的“西”的含义,应包括中亚、中东、非洲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在内的如此一个宽敞的中国以西地区,那个地区大致上相当于我国古代所讲的“西域”和“西洋”。事实上,中国“西进”不是什么新奇事,这是中国早就在做的情况。中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差不多有人提出类似的动议,只是当时还没有出现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背景。当中国的能源要紧来自于那个地区、与之贸易额高达几千亿美元,直接投资不断增加,同时在这一地区拥有专门大的建筑承包工程市场份额的时候;当那个地区发生的恐惧主义、激进势力阻碍到我国西部安全稳定的时候,中国已开始采取回应措施。不管是建立上合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依旧派遣中国政府的中东、非洲特使等,差不多上专门好的例证。因此,中国的“西进”是早就开始的进程,“西进”是我们国家进展和对外开放进程的必定现象。
王逸舟:就目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与中国外交走向看,“西进”是大势所趋;中国政府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也有十几年的时刻了,这是中国内政的大方略。现在,中国走进西域之外的整个中东、中亚、西亚、北非,乃至更往西,包括大西洋,这是一个宏观的思路。关于处于全球大国的中国来讲,应该有自己的全球战略。
肖宪:更倾向于用“西向”一词替代“西进”一词,如此不仅更贴切,也可幸免引起误会。另外,关于“西进”或“西向”战略涵盖的地理区位,不应局限于从中国经中亚到达中东一线,而应包括西南和西北两个方向。从地区指一直看,西北方向与中亚相接,进而能够抵达西亚;西南方向与南亚相接,通过印度洋同样到达西亚与非洲。由此看来,中国从西南方向经缅甸、印度、巴基斯坦进入印度洋,应该是“西进”特不重要的组成部分。
殷罡:“西进”的含义,必定众讲纷纭,但其前提是不争的:这是中国千年复兴的征兆,也是对美国“东进”战略的呼应。因此,我们首先要确信“西进”是必定的,因为中国“汉唐盛世”的特征之一确实是对西域的操纵和与西亚两河流域关系的加强;既然美国的“东进”包含了军事力量的重新部署和介入东亚事务,中国的“西进”就要有重量,就要有实力延伸,不能仅限于当前格局内的扩大通商。
金灿荣:建议在称法上使用“东西平衡”,弃用“西进”,这是因为“西进”提法易给人中国中心主义之感,让国际、国内人士均感到不舒服。
马晓霖:关于“西进”的提法,除了“西向”,还有“西出”、“西扩”,以及应对美国战略东移而派生出来的“西移”。至于上述何种提法更精准,需要进一步考虑。就“西进”的地理范围来看,“西进”应包括3个层面的概念:“大西进”指中国面向全球视野;“中西进”指中国面向欧亚腹地,包括中国西北和西南以外的两大地域;“小西进”指应对美国的亚太战略,以中亚、中东为要紧方向。
李伟建:把“西进”作为国家对外战略正式提出来,从目前来看需要慎重。这是因为,国内外对中国的“西进”问题已有一定反响,且把它放到美国战略调整的背景下去解读,一些人在专门大程度上把“西进”作为牵制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方法,专门容易加重美国的疑虑、戒心和防范,也把我们的“西进”意图狭隘化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以后五到十年中国外交战略的重点,即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和稳定周边,中亚、中东在中国总体外交中的地位是有所提升,然而排序没有超越中美大国关系。目前,国内决策层、外交界,包括学者是否要推行“西进”及对“西进”的内涵、途径、目的,仍存在不同的看法,还没有做好充分的理论预备。在此情况下,将“西进”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去推进,条件还不成熟。在没有高层和社会的广泛认识、缺少系统的规划设计的情况下,高调推出新战略,可能难以真正落实。
王京烈:新中国成立后,和平、友好一直是我们的总体外交战略。近年中国的外交原则内涵又有了新的进展,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实际上,这不仅是中国的外交原则,也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应成为普世的价值观。今天,我们不管提出什么样的具体外交战略或构想都必须符合和平、友好的原则,而不是与其相悖,特不是应在构建和谐世界的框架下,丰富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具体外交政策。就此意义而言,可能不宜提出“西进”作为我们的外交战略。
李绍先:建议采纳“战略西进”的提法。“西进”的地域范围不止于中东地区,而它是一个专门大的概念,即整个进展中世界,未必只是地域上的“西”。中国实施“战略西进”,不是你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自然的历史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西进”,确实是把“西进”的过程更多地与国家意志联系起来,更多地同外交全局统筹起来。
李国富:在过去二三十年,中东学界就一直在谈中国“西进”,中国实施开发大西北战略、新疆要建立欧亚大陆桥、加强西北地区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关系等等,差不多上“西进”。因此,“西进”已被我国政府和学术界重视,成为我们国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然而,现在的“西进”有不同的历史环境和背景,又增加了新的内涵。我们谈“西进”,首先要划分为“近西”、“中西”和“远西”。“近西”是指中国西部的邻国。“中西”确实是伊朗海湾地区,“远西”确实是西亚、北非地区。“西进”需要划定一个地理范围,除了考虑政治属性,还应该有一个地理划分的范围,即“西进”应指向哪一些地区。
王林聪:从外交层面提“西进”应相当慎重。目前,不管是“西进”的目标、支撑平台,依旧运作的步骤等,仍然是不清晰的,甚至是模糊的。然而从学术角度来讨论,作为外交上的选择,这种考虑是必要的。“西进”从内涵上来讲,最要紧的依旧指经贸层面,这是它差不多的目标。从基础设施到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再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构建,包括2012年提出的关于构建丝绸铁路、横跨28国欧亚大陆的倡议,差不多上利好的因素。此外,在构建安全体系方面,这些国家都有共同的安全利益的诉求,因此在情报交换、安全合作、高层往来、政治合作这些方面具有拓展余地。文化层面上的交流、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合作,也会成为中国与西部国家交往的重要内容。
王南:“西进”的内涵包括加强对西部地区的经贸合作;通过“西进”来提高中国软实力的阻碍;通过“西进”来寻求国家安全支点。在这方面,我们需要有所作为,美国战略重点东移给我们带来的要紧是安全方面的压力,因此,“西进”一定要在安全方面有所作为。
张宏明:基于可行性考虑,在中国的战略谋划或选择中,单纯的“西进”或“南进”均不足取,而应需要注重全局统筹、整体布局。非洲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排序虽靠后,但其地位和作用较专门,系中国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中国对非工作要有新思维、大手笔,应跳出非洲或中非关系这一狭隘的小圈子,真正将之纳入中国外交、安全和进展战略的大棋局中来考量。中国外交的传统优势在进展中国家,视为中国崛起的一支重要国际力量,非洲在中国外交战略中发挥着支撑作用,其“基础地位”不容动摇;非洲(54个国家)也是中国开展多边外交的重要平台,是值得中国信赖并能够倚重的国际力量,特不是在周边不睦、大国关系出现松动、中国外交战略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的背景下,更凸显了稳固中非关系、以夯实中国外交基础的重要性。
动因与目标
王缉思:我虽提出中国应有“西进”战略,但并不主张“西进”成为一项明确成文的国家对外战略,而是希望借此强调,在世界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板块不断发生变动的形势下,需要有一些新的、具有全局性的、陆权与海权并行不悖的对外战略“再平衡”考虑,期待各方面能对该问题作更加深入、审慎和富有远见的探讨。首先,“西进”是以我为主、自主能动的战略谋划。那个地点的“西进”战略不以应对美国为全然动身点,也不以抗衡美国为最终落脚点。其次,“西进”是中国地缘战略再平衡的必定之举,不等于偏废“东稳”。近年来,西亚北非地区变局以及我国周边的东北、东南方向形势趋紧,专门多短期无解的纷争牵扯我国大量外交资源,也有可能造成我们对其他地缘方向的战略风险失之预判和防范。以后数年,应进一步拓展视野,真正从“大周边”角度进行战略筹谋,按照东稳西进、力争外线、力避两线的原则推动我国地缘战略实现“再平衡”。第三,“西进”对我们建立更完整、更平衡、更具时代性的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自身世界观的变化有可能引致外部世界中国观的积极变化。中国需要有一种真正的“全球大国”战略愿景,需要学会从全球角度看自己、看亚太,并制定由若干地区或次地区战略构成的全球战略。第四,“西进”是进一步充实我国西部大开发总体战略的地缘战略支柱,不仅有利于解决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进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可带动沿海开放与向西开放、沿边开放与向西开放相适应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构建。第五,“西进”有助于建立更平衡的中美关系,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参与大国协调。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必定要从全球层面谋划,必定要在全球舞台展开,但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足够的智力资源和预备与美国在一系列地区和全球问题上实现平等、有效的对话,凭借我们对相关问题的深入了解和把握,以更有讲服力的方式“逼着”美国人重新考虑其政策,少做损人不利己之事。
金灿荣:“西进”问题的提出,与近年来中国外交的调整和创新的背景有关。过去3年,由于美国回归东亚地区,我国周边出现了专门多苦恼,中国外交政策差不多且还在接着进行一些调整,要紧有7点:第一,实行“东西平衡”,事实上确实是东边没有放弃,然而西边比往常更关注,虽没有称作“西进战略”,但与之有紧密关系。第二,走出亚洲。美国现在把中国视做要紧对手,进行战略东移,中国则反其道而行之,加大与亚洲以外国家的交往。此外,中国重视与巴西、南非等金砖国家的交往。第三,直面美国。关于美国对中国的施压,中国没有逐一回应,而是提出了中、美之间“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其中中方提出的“太平洋两岸足够容纳中美”、“人权问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做朋友、做伙伴,是中美双方唯一正确的选项”等方法,即意味深远,又令美国深思。第四,中国对周边国家采取了奖惩分明的政策,而不是等距离外交。第五,中国借岛屿争端改变了海洋战略,实现了原来想做的一些事,如在海南省设立三沙市。第六,加强公共外交,改善国家形象。第七,加强军事威慑,适度曝光新武器。
李伟建:中国向西部拓展外交空间是必定的。其一,以后十年是国际新秩序逐渐成形的重要时期,中国在此过程中需实现从地区性大国变成全球性大国的角色转换,这就意味着中国将更多地参与到全球治理当中去,推进国际体系的转变,同时要在一些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其二,中国将越来越拥有全球利益、经贸等其他方面的利益,因此也有了全球范围的安全需求。从那个层面来看,中国以西的国家对我们的重要性正在增加,中国向西部地域拓展战略利益势在必定。
马晓霖:首先,“西进”是我们国家进展的需要,或者世界进展的需要。其次,在此过程中,我们既是主动推动,也是被动使然。再次,从国家政策、国家进展来讲,既是内需也是外需,是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互动结合的产物。在全世界,特不是进展中国家,南方国家正在“向东看”,学习中国模式,希望猎取中国的资金、经验和技术支持时,历史给予了我们机遇,世界给了我们机遇,我们也应该“向西看”,不能错过历史机遇。另外,尽管中国软实力仍专门不足,但中国怎么讲经济总量居全球第二位,业已成为世界大国,而且外部世界要求世界大国承担责任。中国如何样从地区大国走向世界大国,需要一个跳板,需要一个方向,确实是要求我们必须“西进”。从中国国情看,在进展平衡性方面,西部滞后,东部发达;在资源布局方面,东部匮乏,西部丰富;在人口分布方面,东部密度大,西部宽松;在环境方面,东部污染相对严峻,西部相对清洁;在增长势能方面,东部差不多乏力,新的经济增长点有限,西部则蓄势待发。同时,向西、乃至向中国西部以外的地域扩展,也是中国在国际地位提升过程中的一个必定选择,有效回应“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因此,中国在中东等西部国家有重要的能源利益,实施“西进”,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能源猎取的陆地通道与海洋通道。
马平:中国实施“西进”不仅是外交的需求,同时更是我国国内自身进展的需求,“西进”符合中国当代的战略利益,要紧表现在:第一,基于中国保证能源安全的需要。第二,基于扩大中国制造业商品市场及中国企业践行“走出去”战略的需要,海外市场的扩大会减少相关产业的失业率。第三,基于外交方面的考虑,积极呼应阿拉伯世界“向东看”的需要,有助于这一地域国家实现平衡外交。第四,基于宏观的战略考量,扩大中国在中东地区外交、文化等综合阻碍力。第五,基于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政策的考虑。第六,基于我国西部地区维稳的需要。中国境内现约有2300万穆斯林,与阿拉伯国家在宗教信仰方面有共通之处。保持与伊斯兰国家的传统友谊,有利于维护中国国内民族关系的稳定,对西部尤其是像新疆等地区的稳定至关重要。
郑羽:“西进”问题的提出与中国外交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有关,这些挑战实质上是伴随着我国由一个地区大国正在日益进展成为世界大国的过程而产生的:其一,在与邻国的主权之争中如何保持我们一贯倡导的“和平外交”形象,日益加剧的南海问题考验着中国外交智慧;其二,在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的进展竞争(特不是资源竞争和市场竞争)中,如何协调和进展与有关国家和经济组织的关系,中美、中欧、中澳之间经济摩擦的加剧差不多上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其三,在国力日渐强盛之时,如何处理以本国稳定与进展为中心与承担客观上日益增长的国际义务之间的平衡;其四,在日益凸现的单极与多极世界的博弈中,在如何协调好与俄罗斯(更倾向于挑战现存国际秩序以谋求重新崛起)和美国(现存国际体系的领导者和维护者)的三角关系,等等。
李绍先:提出“西进”问题是基于中国所处的进展时期在思想上的反应。从历史进展长河来看,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以后十年,对中华民族复兴可能是关键的十年,假如中国把握得好,世界形势也有可能因为中国以后十年的进展出现重大转折性的变化。接下来的五年到十年,中国面临专门大的挑战,确实是所谓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以及由于中国快速的进展,引起的周边亚太国家对我们的担忧。能否应对那个挑战,关乎中国以后五到十年能不能专门好地接续改革开放30多年形成的势头、完成中华复兴之要义。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有一些大的外交思路,正面应对上述挑战,统筹外交全局,发挥外围优势,向西部地区拓宽外交空间,以缓解正面面临的压力。
王林聪: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提“西进”,不是受到西部的威胁,而是主动查找“走出去”的路径,拓宽对外开放的大格局,进而为中国的崛起提供更为宽敞的平台。应该讲,那个时候提“西进”是具有主动性和前瞻性的。中国既是陆上大国,又是海洋大国,陆权和海权并重符合中国的实际,应面向西北内陆与西南印度洋地区。同时,西亚、非洲和中亚地区充满着不确定性,这些因素跟我国周边安全息息相关,一旦这些地区出现动荡,必定会对我国形成冲击,因此从防患于未然角度,我们必须有适度的防备性介入。特不是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以后,留下的权力真空需要我们早做谋划。向西不仅是为了制衡美国,更是推动我国西部进展的全局性的战略部署,因此“西进”是由内而外向西开放的延伸,应该讲,顺应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方位开放大局的需要。如此,“西进”作为一种战略选择,是有它的必定性的。
王南:“西进”问题的提出有以下背景:第一,“西进”是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使然,实际上我们在这方面已有行动。第二,“西进”是对我国目前外交格局中过分看重美、欧、日、俄等大国的调整或者修正。第三,是出于应对美国战略重点东移的考虑。第四,为了应对与解决目前中国与一些进展中国家,如朝鲜、缅甸、巴基斯坦等国之间发生新问题的反应。
杨光:假如讲我们认为今天提“西进”确实是要牵制美国战略重心东移,那确实是一个专门有争议的方法。中国“西进”能不能牵制美国战略重心东移,需要认真分析。中东地区发生的一些事件,曾经为我国外交摆脱困难局面提供过机遇,例如1990年的海湾危机和2001年的九一一事件,但必须看到,这些事件的发生事实上与中国无关,既不是中国所制造的,也不是中国能够左右的。奥巴马决心战略重心东移以后,中东地区发生的动乱尽管对美国的利益造成专门大冲击,但并没有把美国的战略重心从东亚和东南亚拉回中东去。因此,中国“西进”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牵制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牵制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可能不能作为“西进”的差不多动身点。
张宏明:中国应对美国的战略威胁及战略选择,既要固守周边,也要出击外线。中国应充分把握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国无暇顾及非洲的有利时机,通过超大力度运作中非关系,开发“新战场”,以发挥其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杠杆”作用。那个地点需强调的是,外线出击并非脱离主战场,而是寄希望于通过提升中非关系战略层级,拓展中国战略空间,此举或许能对中国的大国外交和周边局势产生一定的策应效应。高手对弈往往是:你下你的,我走我的;但棋局到了一定的时候,迫使对方不得不应招。如此,看似此漫不经心的一个棋子,在特定的时候,或许就能够发挥阻碍整个棋局的作用。
路径与手段
金灿荣:在路径方面,中国可分为3条线:一是“巴阿伊”一线,即通过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三国,直取波斯湾、阿拉伯海;二是突厥语区,确实是通过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坦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不克斯坦加3个外高加索国家到达土耳其;三是指向阿拉伯世界。这一地域关于中国实施“西进”成败具有关键性阻碍。
李伟建:既要善于利用中国独特的优势,又要充分考虑国际因素和国际合作,要有重点、有选择、有梯次地稳步推进“西进”。现在,我们有一个专门好的机遇,即在中东、中亚有许多国家正在查找替代的地缘政治力量,中国的崛起对这些地区的示范效应是专门大的。中国要抓住那个机会,在关心这些国家恢复经济和稳定地区局势方面发挥更积极作用。然而,中国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来实现这些目标,因此我们要有选择、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同时要充分考虑国际因素,尤其是与大国的合作。就中东地区而言,重点要放在转型国家,这些国家处于进展的十字路口,对中国寄予专门大的希望。我们要加强与这些国家能源、资源、贸易合作的同时,加大社会力量的投入,分享改革经验,传播进展理念,争取道路认同;要将中国和平进展、合作共赢以及和谐世界的理念理论化、系统化,转化为普世的理论和价值观,最终打造为大多数国家所认同和同意的公共产品;还要通过积极参与中东热点问题的解决,让国际社会真正了解中国的和谐外交政策,提升中国的政治阻碍力和文化软实力。
马晓霖:从现在整体区域合作来讲,西部有相对发达的欧盟,东部有东盟,欧亚腹地经济、社会、文化相对进展比较落后,人口众多,这需要中国与俄罗斯共同来引领,制造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另外,我们传统的西亚、非洲的政治资产亦需要巩固与进展。从国内政策层面看,事实上,中国差不多有了明确的“西进”国内路线图,即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十二五”规划,以及升级版开放战略态势的调整。中国现差不多历半个世纪的沿海向东开放,现在又加上内陆开放、向西开放,实现东西均衡,双向开放,海陆并举,这差不多上国内明确的路线。当前,在宁夏和新疆自治区差不多设立了各种形式的经济特区,向东亚、西亚、南亚、东南亚、欧亚腹地设立了桥头堡。在实施“西进”的过程中,首先,我们在方式上要虚实结合、高调与低调结合。近期,美国实力低落,全球收缩,重点用力亚太,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情况下,我国东南方向外部压力持续增加,扩大西部战略空间或许是个历史机遇。中国与“西进”方向国家的政治、人文交流方面可大张旗鼓造势,经贸合作方面则要务实推进。其次,要维护中、俄核心伙伴关系,借力打力,借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力量来牵制压力实施者。此外,印度、伊朗等地区大国的力量亦值得我们关注与充分尊重。
王南:中国“西进”的路径和范围有3条要紧路线:第一条路线是:中国(新疆、西藏)——巴基斯坦、阿富汗——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二条路线是:中国(新疆、西藏)——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等)——里海——土耳其;第三条路线是:中国(云南、西藏)——缅甸、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印度洋——非洲。在这3条线路中,就现实情况而言,第一条线路即通往巴基斯坦的方向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而且具有可操作性。第二个关注范围是“两区一洋”,“两区”是指阿拉伯或伊朗地区和非洲地区,“一洋”指是印度洋及其周边地区,也即中东地区、非洲地区,以及西亚、南亚和部分东南亚地区。中国“西进战略”的推进需要有可依托的伙伴和平台。第一是要有一批友好国家,;第二是重视两大合作论坛,即中阿合作论坛和中非合作论坛;第三是关注两个国际组织,即上海国际组织和亚洲互相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简称亚信论坛);第四是充分利用其他平台,包括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伊斯兰合作组织,都能够成为推助中国“西进”的潜在平台。
张宏明:要发挥非洲这枚棋子在我国战略布局的效力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目前,中国与非洲在各领域合作关系的进展并不均衡,甚至缺乏协同性。随着中非合作的深化,其“结构性”问题逐渐显现,突出反映在:较之快速进展的经贸合作关系,中非在人文和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相对滞后,这种失衡引发了中非合作层面的一系列问题。因此,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国对非工作要强化人文交流及安全、军事合作“一软一硬”两手;比较而言,后者见效更快,也更容易触动西方、特不是美国的神经。安全合作事关中国在非洲的存在及利益安全,同时也是中非各领域合作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鉴于利比亚撤侨行动的前车之鉴,我国应尽快与非洲相关国家在安全领域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以备不时之需。
条件与困难
王逸舟:“西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陷阱与危险。第一是美国这些年来正在实施战略再平衡、重返亚洲战略,因此美国随着新一届政府内阁的变化,也会对重返亚洲战略有所调整,最近美国国务卿克里出访第一站就选择中东和欧洲国家,这对中国而言,需看到潜在的对手。第二个关注点尤为重要,西部地域不仅有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有多元而复杂的宗教、文化、部落,包括一些战略矛盾,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矛盾及其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的争端、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假如处理不当或不够慎重,中国有可能被卷入到里面去难以自拔,甚至会出现孤立中国的不利局面,需得到特不注意。
殷罡:汉唐盛世,中国统治者运筹帷幄于长安,以亚洲腹地为竞技场,通过大手笔的“远交近攻”战胜了萨满草原文明的匈奴、突厥与回纥,联姻吐蕃并将波斯视为盟友。当时的中国,不管软实力,依旧硬实力,都无可匹敌,中国的“西进”理所应当的。然而,这种状况是不可复制的,当强大的一神教文明于7世纪中期冲击中亚时,中国的西部环境就一劳永逸地改变了。唐朝军队在怛罗斯之战败于阿拉伯军队之后,中国就失去了对西域的操纵。20世纪20年代之后,中亚又进入俄罗斯化时期。现在提出“西进”,一定程度上着眼于中国和美国至少在中亚一带不致发生利益冲突,但我们更要充分尊重西部的意识形态,充分尊重俄罗斯的利益,“西进”的步伐一定要稳重,一定要双赢,不要试图过度开发上合组织的功能;设想中亚自由贸易区,不要忘了还有一个独联体;应该意识到“西进”实质上是在和伊斯兰世界和俄罗斯打交道。如有不慎,幸灾乐祸的恰恰是美国人。
马晓霖:目前,我们的国际路线图尚不明确,我们全球的地位或者角色没有明确,利益边界不甚清晰,什么地点有我们的利益?利益多大多小?哪些地点是我们该管的?哪些地点是我们不该管的?对“西进”的路径存在争议,对向西开放的领域和程度存在疑虑。现有一种“恐伊症”,中东地区是埋葬帝国的地点,中国在此地区有较多的人员、资金、技术、设备的输入,而对方对中国经贸关系不甚对等。这些问题需得到重视。
马平:“西进”实施过程中,亦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当前,中国自身的经济实力依旧比较有限的,尽管现在中资企业专门多都“走出去”了,对一些低端产业有一些阻碍,然而对整个阿拉伯国家的经济、金融方面产生的决定阻碍还不多。中国的经济实力决定中国自身的军事实力是有限的,假如在上述热点地区发生一些冲突或争端,我们可能可不能像美国那样实现快速反应,为动荡发生区提供强大的军事干预。此外,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与中东国家尚有专门大的差异,有些国家对中国有一些戒心与疑虑。此外,这一地区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与英、美等国仍保持长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阻碍力依旧有限的。因此,中国没有必要在东、西两边同时和美国形成对抗,尤其是在东边的亚太地区,提防中国在中东等西部地域卷入太深,从而被拖入中东乱局之中。
王林聪:“西进”过程会面临专门多难以克服的挑战。一方面,西亚北非地区,包括中亚地区呈现周期性动荡;另一方面,长期的纷争和历史积怨形成了专门多矛盾的死结,这些死结在短期内专门难打开。欧亚腹地尽管被看作是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同时也是一个破裂地带,被视为动荡弧。关于如此一个地区,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甚至俄罗斯人先后称霸,特不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有一种帝国的梦想,也导致在那个地区角力不断。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假如一国在那个地区介入得越深,可能会陷到里面去难以自拔,这在历史上差不多有过惨痛的教训。同时,“西进”尽管能够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市场扩大、经济上的互补,然而也要看到“西进”到这些宽阔的西域国家,他们在技术领域上依旧普遍比较落后,因此在相当程度上、相当时刻内专门难成长为全球科技、金融的高地。如此,想因此地提升“西进”在中国进展战略中的层次,可能不管是从技术或治理角度,都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因此,我们关于“西进”的期望值不能过高,关于它的风险要有充分的可能。
王南:中国“西进”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一是西方国家的干扰和阻拦;二是来自于其他国家的竞争;三是该区域各种势力的纠葛与争斗;四是有可能出现的不测变局及后果。
张宏明:我国提升中非关系战略层级有诸多有利条件:其一,中国与非洲国家没有历史恩怨,现时期也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二,在新一轮大国对非关系的博弈中,我国抢得先机,握有某种程度的战略主动权,西方大国则多为被动式的反应;其三,中非关系业已超出了非洲大陆的地理范畴,其国际阻碍和国际反应均在加大,中国或许能够通过运作中非关系来阻碍大国关系;其四,非洲是美国全球战略布局相对薄弱的地带,中国在非洲的战略空间较大。
问题与建议
王逸舟:在“西进”的过程中,两个突出问题需要认确实研究和解决,这是对中国传统外交哲学的挑战和压力。一是要创新我们以往所讲的“不干涉内政”原则。中国作为全球大国、拥有全球第二大经济总量、是全球最大的货运国与石油进口国,应当对原先的“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内容进行丰富与充实。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即尊重各国自主选择进展道路的权利,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在那个意义上讲,“不干涉内政”原则还有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中国需要有新的思路。中国的“西进”特不突出地显示出中国在往西进展过程中需要对原先一些不介入、不干涉、不参与、不出手、不拿方案的原则做出调整。因此,这不是动摇“不干涉内政”原则,而是创新,这是因为通过进展才能打开思路,才能使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柳暗花明、有新的勇气和制造性。二是中国“西进”时需有战略盟友或朋友,即解决“抓手”问题,要选择战略支点,要适当地选择一些盟友,使我们在那个地区的介入能够有一些可靠的依靠,维系安全能力,比如把一些国际组织、地区性组织列为选择目标。
肖宪:中国“西进”绕不开印度。目前,我国外交上对印度的重要性重视不够,存在着小看印度的情况。中国要“西进”,要进入印度洋,没有印度的理解与合作,“西进”将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因此,我们对印度一定要调整心态,不能居高临下地俯视它,也不能妄自尊大地蔑视它,一定要客观、平等地平视它、正视它。作为邻国,中国和印度都有古老文明,两个民族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冲突,而文化、经济交流却从来没有中断过。现在,双方缺乏互信,要紧是还没有走出62年冲突的阴影,还存在着边界问题。中方应积极主动改善中印关系。此外,云南位居中国西南要地,可作为中国实施“西进”重要的西南基地。云南不像新疆、西藏有民族分裂主义的困扰,现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在实施“西进”当中,能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殷罡:海上丝绸之路的复兴带来责任转移。盛唐之后,中国的权利中心南移,出现海上丝绸之路。其特点是,宋、元时期,掌管海上贸易的朝廷命官是阿拉伯人、波斯人,中西海上商路和海上交通安全差不多不受中国掌控。明朝时,郑和下西洋,中国的商船队规模居世界前列,但不注重实际成效,有名无实,不是西进是西游。目前,美国在专门大程度上承担了海上防卫的职能,战争时期和冲突年代如何办呢?中国近年参加了海上联合护航,日益频繁的海上贸易推动我们在海上承担更多的责任、做更多的事,不仅仅从斯里兰卡到孟加拉乃至巴基斯坦参与建设港口。同时,由于中国、韩国、日本3个要紧的贸易大国安全通道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在“西进”的过程不可能是独进。此外,我们还要关注南海状况、台湾因素等。在此过程中,中国应该重视软实力辐射与文化陷阱。中国在扩大与中东国家经贸关系时,需注意不要让国内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输出对当地低端产业和劳动就业形成挤压。
金灿荣:要做到“东西平衡”,需处理好与几个对手的关系。一是与美国为首西方国家的关系,美国实施任何外交举动之后,欧洲国家和日本往往都会跟进;二是与非西方其他重要国家的关系,以俄罗斯最为重要,其次是印度,然后是伊朗;三是在方法选择方面,首先宜施以经济优先,这是因为经济合作是我们的长项,要用好,但要注重不要对当地市场形成破坏性冲击;其次是开展技术合作,尤其在铁路和油气管道建设方面,中国宜发挥合作的主动性作用;最后是做好人员交流、教育等方面的人文交流,促进合作伙伴国的人文进展,而在军事领域的合作则要慎重。
李伟建:以我为主做好“西进”的理论和话语预备。中国要推出一个新战略,一定要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来解读其内涵,否则他者就会随意解释。“西进”实际上是基于近年来全球政治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中国自身的进展需要。当前,我们确实面临专门好的“西进”机遇,因此我们要加快步伐,加大投入。然而,在中国一举一动都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今天,我们首先要加强前期的理论研究,做好理论和话语预备。我们现在对要不要“西进”进行讨论之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差不多在抢占话语权了,称“西进”是针对美国战略东移的。因此,我们讨论“西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长远,清晰、务实、富有建设性,强调双赢和谐,给予“西进”更丰富的国际合作内涵。与美国战略东移挂钩的方法,一方面未必能得到西部国家的认可;另一方面,就像美国战略东移不可能阻止中国崛起那样,认为“西进”就能够牵制美国东移的方法也不现实。因此中国的“西进”也要低调务实,扎实推进,不必跟着美国的战略节奏跳舞,也要以不与美国和西方冲突为底线,更要寻求合作。以后中国与美国的竞争可能是全球性的、全方位的,但合作的一面也将不断增多。
王京烈:首先,多年前小平同志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在今天来看,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所谓“西进”问题上——具体的事能够做,但没有必要张扬;在关于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上,应该理直气壮地讲,争取更多的朋友。处理好这些关系,实际效果会更好。其次,在“西进”问题上,要防止落入西方国家设置的陷阱。中国学者和智库、特不是制定政策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中国因此比往常要强大许多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中国依旧存在许多进展中的问题,不管在政治、经济、社会进展等领域都存在许多问题。“西进”应该作为我国开发西部战略的延伸,而就目前来讲,可能更应该注重我国西部开发,进而才是“西进”的问题。那个先后、轻重关系不应该搞混。否则,我们自己的情况还没有搞好,反倒陷入了西方设置的陷阱中。再次,鉴于中东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在中东地区也有重要利益,因此中国应该有系统的中东战略。中国的中东战略是中国整体外交战略中的一部分,应与中国对大国关系、与东亚、南亚关系等协调、互动,服务于中国的整体外交。实际上,中国的中东战略应该成为中国构建和谐世界总体外交战略中的一个具体部分。
郑羽:“西进”可视为中国外交战略的一部分,应与中国外交战略的差不多政策目标相结合,包括:维护国家安全,破解战略围堵,查找合作伙伴;寻求国际投资与销售市场;寻求本国进展的战略资源;扩大国际阻碍,为中国成为政治大国服务。那么,与此对比,“西进”究竟是追求哪些战略目标,这关系到“西进”的方向与定性,需要明晰。故,建议在构建战略文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我们要对国家的安全与进展的处境进行现实评估。现实的情况下,安全与进展面临哪些最现实的挑战,或者安全与进展有哪些迫切的利益需求?包括安全利益需求和进展利益需求。其中,国家利益又能够划分为4个层次,即生死攸关利益、极为重要利益、一般重要利益与次要利益。依照利益分层推断,我们能够确定拟实施政策目标的先后选择以及取舍顺序,次要利益或者一般重要利益因此要让位于生死攸关利益和极为重要利益。其次,我们还要对可获得利益目标的长处与短处进行分析,比如战略市场、猎取战略资源,以及自身的实力等等,通过评估政策目标的重要性,进而确定国家战略目标实施的区域方向选择和手段选择。
王南:提出“西进”问题尤为重要,有利于延长我们的战略机遇期。建议“西进”要与中国的西部大开发联系起来,要与国内穆斯林聚拢区的安定和进展联系起来,要与中华民族的复兴联系起来。
王缉思:规避“西进”风险的最好方式是“合资”,要真正落实互利共赢理念。“西进”有机遇,也有许多风险。西部各国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地区范围内的民族教派冲突积重难返,而且中国的“西进”不可能不引起其他大国的疑虑和防范。假如中国企业不关注投资兴业所在地的环保、民生和就业,我们就容易被戴上“攫取资源”、“新殖民主义”的帽子。正因如此,需要加大对西部各国的研究,需要整合国内各部门的外事、经济、文化教育和学术资源以增强“西进”的协同力,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对“西进”的中国企业和私营业主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治理。从经济和商业角度而言,中国的“西进”需要处理好“争势”和“争利”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当地的民生和就业为前提,要认真总结中国企业过去在非洲等地开展经济活动的经验教训,尽量幸免我们在“西进”过程中吃大亏、走弯路。总之,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合资”方式与当地伙伴建立合作关系,要与在该地区有阻碍的大国建立合作关系,要培养更多的利益攸关方,从而达到风险最小化的目的。
杨光:“西进”所涉及的宽敞地区,关于我们国家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要在战略高度上给予重视。第一是经济安全问题,其中就包括能源供应的安全、市场的安全与投资的安全。目前,100多万中国人在那个地区从事各类经济活动,其安全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第二是我们国家西部维稳问题,那个地区对我们国家西部的稳定会产生直接的阻碍。第三是台湾问题。那个问题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统一大业。上世纪80-90年代,一些非洲国家与“台湾当局”“建交”,曾经给我国的外交造成了被动。中东地区“阿拉伯之春”运动发生后,一些阿拉伯国家的民众对中国的政策也有一些不理解,会可不能阻碍到我们和这些国家在台湾问题上的关系,值得重视。
巴罗佐的欧盟以后进展新构想欧债危机与经济低迷依旧伴随着2012年的欧盟。如何尽早摆脱危机、确保欧洲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就成为欧盟的优先战略性目标。就此而言,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2012年9月12日在欧洲议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代表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今后欧盟雄心勃勃的进展方向:即走向“民族国家联邦”(afederationofnationstates)的政治构想,并宣称欧洲需要一种“新思维”(anewthinking)。能够讲,这是欧债危机持续发酵、欧盟一体化进程面临严峻考验的背景下,欧盟委员会试图为欧盟以后政治走向做出前瞻性规划的重要步骤。那么,巴罗佐的所谓欧洲“新思维”的核心内涵是什么?这种新构想的现实驱动力和制约因素是什么?本文试图就此做些评析。
欧洲为何需要“新思维”?
以巴罗佐为代表的欧盟委员会近期提出欧盟以后进展的政治新构想,与当前欧盟严峻而复杂的内外形势密不可分。
首先,也是最全然的促动因素,确实是欧洲自身面临的内部结构性矛盾和压力。就内部形势而言,已困扰欧盟3年之多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然是当前欧洲面临的最大难题,欧洲内部不平衡进展及其结构性压力促使欧盟需要更为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政治构想。
自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蔓延至欧洲,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专门快爆发。欧债危机差不多不单单是经济金融危机,在专门大程度上也具有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和信任危机的特性。正如巴罗佐在2012年9月12日讲话中所承认的,究其根源而言,欧债危机源于金融部门不负责的做法、不可持续的公共债务和一些成员国竞争力的缺乏。因此,经济和金融危机不仅是社会危机,甚至也是政治危机和信任危机。①欧洲面临自身的结构性问题,其既有机制难以满足现实需求,特不是其内部进展不平衡在接着明朗化。目前,欧债危机仍有可能在南欧、甚至西欧和中东欧接着蔓延的风险,明显折射出欧洲南北进展模式和进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北方阵营的德国和北欧国家因为一贯重视社会改革和科技创新。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优势高端地位,具有专门强的竞争力,因而能够少受欧债危机的摧毁性冲击;而以希腊、西班牙等为代表的南方阵营,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官僚机构效率较低,竞争力不足以应对新兴经济体的挑战,而它们的社会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却在不断提高,增幅甚至超过北欧国家,片面追求高福利体系使得这些本不十分富裕的南欧国家的可支配资金缺口越来越大。②这正是南欧国家成为这场欧债危机中的重灾区的全然缘故。
面对持续蔓延的欧债危机及其负面阻碍,许多欧洲公众内心感受自己的生活方式受到威胁,受挫感明显。正是由于进展差距的扩大,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公平、平等的原则受到侵蚀,进而欧洲内部公众之间的平等感受也大大受挫。③由于欧债危机对南北欧洲国家造成的阻碍明显不同,欧洲南北国家及其公众之间的不同感受也进一步加深。但总体来讲,如何重新树立政治信心,激发欧洲公众、市场以及外部世界要紧伙伴对欧洲经济及一体化建设的信任,已成为克服当前欧债危机的首当其冲的心理门槛。而要树立这种政治信心,关键在于欧洲自身的表现和政策应对是否足够到位。
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盟也已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比如紧缩财政、促进增长、加强财政纪律,推动财政契约的签署,对重债国家实施救助、提出走向银行联盟路线图等。然而,由于欧盟内部现有决策机制固有的局限性和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分歧,许多政策措施并未真正付诸实施。即便有些措施开始执行,但因一些成员国内部长期产生的结构性问题不可能短期内获得实质性改进,特不是有关重债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的意愿和行动能力仍严峻不足,因此,迄今欧盟层面所采取的应对欧债危机的许多行动效果尚难令人中意。欧盟及欧元区的失业率持续上升充分讲明欧债危机造成的负面阻碍接着蔓延。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17国)和欧盟(27国)2012年5月的失业率分不为11.3%和10.4%:然而,2012年10月的失业率已分不上升到11.7%和10.7%,均分不高于2011年同期的10.4%和9.9%。在欧盟成员国失业率较低者中,奥地利最低,为4.3%;其次是卢森堡5.1%;第三是德国5.4%;芬兰和瑞典差不多上7.7%。欧盟成员国中高失业率国家正是南部欧洲的重债国家:2012年10月西班牙的失业率最高,为26.2%;其次是希腊25.4%;葡萄牙16.3%;塞浦路斯12.9%;法国的失业率也达10.7%,与欧盟平均失业率持平。④其中,欧盟内部青年人失业率更高。2012年10月,欧盟和欧元区青年人失业率分不达22.8%和23.3%,同比分不上升1.1%和2.3%。青年失业率最高的成员国为希腊(55.6%)和西班牙(54.2%)。即便用欧元区和欧盟的GDP增长率指标来衡量,欧洲经济形势同样也难以乐观:比如,2011年欧盟和欧元区GDP增长率分不为1.5%和1.4%;2012年专门可能为负增长,欧盟和欧元区GDP增长率可能分不为-0.3%和-0.4%。正是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率,让欧洲公众的信心受挫,怀疑欧洲、怀疑欧盟及欧元区命运的悲观倾向由此蔓延。因此,欧盟该往何处走,欧洲能否走出危机,就成为欧盟及其领导人迫切需要面对的重大政治课题。巴罗佐关于走向“民族国家联邦”的政治构想正是针对这种尴尬困境而提出的前瞻性考虑。
再者,当前国际体系权力结构深刻变化,特不是新兴经济体崛起及阻碍力不断上升,欧洲的外部环境已迥然不同于过去,这使欧盟意识到深化内部合作、加强欧洲一体化的现实紧迫性。
自近代资本主义起始于欧洲并在欧洲进展和成熟以来,欧洲凭借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的领先地位,长期成为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中心。即便经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欧洲差不多上仍是国际权力格局中的要紧力量中心之一。特不是二战后欧洲逐步走向地区一体化道路,通过联合自强,实现了战后欧洲重新复兴的目标追求。尤其让欧洲人自豪的是,欧洲通过一体化建设,在社会经济进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方面都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就。仅凭这一点,二战后60多年来的欧洲一体化事业也的确值得确信,欧洲人的自豪和自信也是理所因此的。
欧洲这种自信在2008年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爆发之前,开始因外部其他新兴经济体的逐步崛起而受到质疑。比如,欧盟委员会2005年10月向欧盟首脑会议提交的《全球化世界中的欧洲价值观》就差不多明确指出:“欧盟每天都感受到类似中国、印度和其他国家等新的经济巨人崛起的冲击。”⑤此后欧盟委员会于2006年6月公布名为《世界中的欧洲》的重要文件,⑥该文件审视了在不改变现有条约基础上如何加强欧盟的外部行动问题,重申欧洲正面临强有力的经济竞争和新的安全威胁,指出欧盟注意到世界经济中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挑战,意识到世界经济格局已发生变化,像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经济增长迅速,对原材料、能源和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这是欧洲需要面对的现实挑战。⑦应当讲,尽管欧盟现在差不多意识到新兴经济体崛起可能构成的挑战,但总体上欧洲国家及其公众依旧特不自信的,以至于当时欧盟极力要通过制定《欧洲宪法条约》,力图把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推向一个更高的时期。简言之,现在欧洲的政治自信尽管差不多下降,但尚未动摇事实上现政治一体化的愿望。
然而,随着全球金融风暴席卷欧洲,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在欧盟几个边缘国家爆发,欧洲才真正意识到世界差不多发生全然性变革,昔日欧洲社会经济进展的主导性优势正在受到新兴经济体的有力挑战。特不是以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为代表的“金砖国家”强劲崛起,使欧洲意识到国际体系权力结构正在加速向更加复杂、更加多元的方向变化。
欧债危机爆发以来,随着危机的负面阻碍不断蔓延,不仅希腊、西班牙等南欧相对较穷的成员国陷入重债泥潭,主权债务风险也在向意大利、法国等欧盟要紧经济体外溢;欧盟内部的中东欧国家也面临严峻的经济下滑风险;就连非欧元区的英国也深受欧元区危机的拖累。在此困境下,欧洲再看新兴经济体的强劲崛起时,心态平衡完全被打破:一方面,欧洲民众对欧洲一体化的支持度下降,成员国内部以怀疑欧元、怀疑欧盟为标志的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上升,公众对欧盟产生的漠视、隔阂、埋怨情绪使民意中的欧洲认同意识受到削弱;在当前危机背景下更加感受自己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难以阻碍欧盟的决策过程,对欧洲精英的信任也已下降。⑧另一方面,欧洲内部布满着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强劲崛起的疑惧,这在近年来欧洲精英层面表现尤为突出。例如,2009年4月,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公布了闻名的《中欧关系的权力审计》研究报告。⑨该报告开宗明义地宣称,“中国差不多成为一个全球性大国”。报告承认在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金融稳定的重要意义;但该报告又宣称,尽管有些欧洲人对中国崛起的消息感到兴奋,但更多人对中国崛起的长远后果是恐惧多于希望,并称欧盟领导人也同样具有许多这类担忧,并紧密关注着中国。⑩时隔一年后,该委员会在2010年6月又公布一项涉华分析报告。这份名为《全球性的对华政策》概要,和西方一些媒体所渲染的“中国外交强硬论”的基调颇有相似之处。该报告认为,中国现在几乎阻碍着每一个全球性问题:从贸易和经济到气候变化与核扩散;也阻碍着从非洲到中东等几乎世界每一个角落。(11)正当欧洲部分国家深陷主权债务危机、而中国基于战略伙伴的定位积极预备加大合作力度、扩大对欧投资和贸易之时,欧洲内部对中国的善意之举频频表示怀疑和加以曲解。除了在舆论上对中国的贸易和投资活动表示担忧之外,2011年7月,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再次公布一份涉华分析报告,赫然宣称中国“争抢欧洲”。(12)报告一开头就表示,“中国正在买断欧洲”。报告传递出的刺激性声音和目前欧洲一些媒体舆论的类似担忧,再次让本希望与欧洲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中国感到困惑。(13)此类涉华言论,既印证了欧洲对新型兴经济体崛起的疑虑,也显示出它对外部挑战和压力的自信已显著削弱。
这正是包括巴罗佐在内的欧盟领导人声称欧债危机也是社会信任危机和政治危机的重要缘故。德国总理默克尔在2012年6月同意德国电视一台“晨间杂志”栏目采访时表示,“我们需要的不只是货币联盟,也需要所谓的财政联盟、更一致的预算政策。我们尤其需要政治联盟”,“我们必须一步一步地将权力让予欧盟,让它具备更多的监督能力”。(14)面对这场危机,巴罗佐断言,欧洲需要一个新的方向,那个新方向不能建立在旧有观念基础上,欧洲需要一种新的思维。他坚称欧洲新思维的动身点确实是真正描画出欧洲所面临的、并全然改变世界的各种挑战的所有后果;那个动身点确实是停止用过去的思维模式来回答以后的问题。欧债危机既削弱了欧洲民众在政治决断中的信任,也刺激了民粹主义和极端主义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点的盛行。在一个相互联系的世界,欧盟成员国不再能够单独有效驾驭事态的进展进程。为此,巴罗佐提出了闻名的三段论式的推论:全球化要求更进一步的欧洲统一,更进一步的欧洲统一要求更进一步的一体化,更进一步的一体化要求欧洲更进一步的民主。他呼吁欧盟成员国要承认大伙儿都处在同一条船上,需要同意欧洲利益的共同性、各成员国命运的相互依存性、并需要共同责任感和团结一致。(15)
“民族国家联邦”构想所需要的决定性政策行动
基于对欧洲面临的差不多形势和严峻挑战的系统认识,巴罗佐在讲话中全面阐述了其“民族国家联邦”构想的决定性行动架构,强调欧洲要进行的决定性行动既要把欧洲价值观和繁荣融入以后的全球化世界,要确定无疑地保持欧盟的完整和欧元的不可逆转,意味着一些比较脆弱的成员国必须毫无疑问地具有改革的意愿并具有责任感;意味着实力较强的国家毫无疑问地情愿一起努力,并具有团结意识。也确实是讲欧盟成员国要一起改革、一起繁荣、一起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在政治联盟基础上完成深刻的真正意义的经济联盟建设。(16)
巴罗佐提出欧洲需要增长,特不是可持续的增长。在欧债危机背景下,这具有专门重要的意义。他强调,增长是欧洲社会市场模式的生命线,因为增长制造就业并支撑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但只有保持竞争力才能确保增长。这意味着在成员国层面要进行结构性改革,在欧盟层面要更坚决地打破各种障碍,完善内部统一市场。为此,他提出要创设欧洲劳动力市场;探究绿色增长并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更好地协调成员国的税收政策;通过打开新的市场执行更积极的贸易政策;编制既现实而有远见的欧盟预算;进一步增强欧洲内部社会凝聚力。巴罗佐明确表示,必须完善目前的经济和货币联盟,创设银行联盟和财政联盟,以及各种相应的制度性和政治性机制。欧委会正在为单一欧洲监管机制提出立法建议,这是建设联行联盟的基石。提议中的单一监管机制将创设一种以欧洲中央银行(ECB)为核心并与欧洲银行业治理局(EBA)适当接合的强化机制,这将恢复欧元区银行监管信心,确保对欧元区银行的全面监管。欧盟委员会将和欧洲议会紧密配合,共同推动银行联盟建设。
深化经济联盟的另一差不多要素是财政联盟的建设。现有欧盟制度框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统一被普遍视为造成目前欧债危机和欧元危机的要紧缘故之一。欧债危机以惨痛的教训提示欧洲:成员国经济相互依靠日益紧密,需要更强有力的经济政策协调,特不是成员国关键经济政策的决策需要更具约束力的制度框架。因此,欧盟需要进展更为充分的经济治理机制,使之具有可靠的共同体财政能力。欧盟委员会公布深化经济货币联盟的蓝图,并提交欧洲议会审议。(17)
巴罗佐强调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需要可靠的机制和政治建设来保证。他指出,要使经济货币联盟取得成功,欧盟既要有雄心,也要有恰当行动次序,需要从现在开始就以实现政治联盟为目标而采取具体步骤。欧洲面临的议题需要从欧洲视角来讨论,而不能再满足于仅仅从成员国解决方案中查找破解之道。为此,他强调要从欧洲层面加强欧洲议会的作用,促进欧洲议会与成员国议会的相互补充与合作;同时还要加强和充分发挥欧洲的政党作用,指出深化泛欧政治争论的一个重要手段确实是争取在2014年欧洲议会选举时让欧洲政党提出它们自己的欧盟委员会主席人选,如此做无须改变现有条约就能进行。巴罗佐表示,一个真正的政治联盟意味着欧洲必须在真正重要的问题上集中欧洲行动并在欧洲层面上解决。同时,政治联盟还意味着必须强化欧盟建设的基础:即尊重欧洲差不多价值观、尊重法治和民主。此外,政治联盟也意味着要付出更多努力履行欧洲的全球性角色所给予的重任。他甚至宣称,在欧洲分享主权意味着在一个全球化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车辆购置小额贷款借款合同(升级版)2篇
- 2025年房产开发项目抵押合同2篇
- 减法运算性质(说课稿)-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 《活动一 故事里的端午节》(说课稿)-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沪科黔科版
- 2025年度残疾人劳动合同签订中的残疾人权益保障与法律援助3篇
- 2025年建筑材料配送服务协议2篇
- 第五章 第2节《城镇与乡村》 说课稿 - 2024-2025学年人教(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 二零二五年度小规格纸张印刷与售后保障协议3篇
- 2025年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个性化路面划线工程承包协议模板版A版
- 向女朋友认错保证书范文
- 五分数加法和减法(课件)-数学五年级下册
- 2024年四川省绵阳市中考语文试卷(附真题答案)
- 设计材料与工艺课程 课件 第1章 产品设计材料与工艺概述
- 幼儿园反恐防暴技能培训内容
- 食品企业质检员聘用合同
- 中医诊所内外部审计制度
- 自然辩证法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年国家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考试题库(含答案)
- 护理员技能培训课件
-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数学 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