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应用.D.C.A循环法控制船坞坞墙位移_第1页
QC应用.D.C.A循环法控制船坞坞墙位移_第2页
QC应用.D.C.A循环法控制船坞坞墙位移_第3页
QC应用.D.C.A循环法控制船坞坞墙位移_第4页
QC应用.D.C.A循环法控制船坞坞墙位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应用P.D.C.A循环法控制船坞坞墙位移xx工程项目部控制坞墙位移QC小组xx一、工程及QC小组简介1、工程概况xx造船基地xx工程1#、2#船坞工程为两座软土地基上的大型船坞,建设规模:1#船坞520m×76m×11.6m;2#船坞510m×106m×11.6m。船坞坞墙坞墙采用单锚板桩加高桩承台的结构,坞壁选用CAZ19型组合钢板桩(钢材材质S355GP),桩长22m;坞壁上部高桩承台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箱型结构,兼作公用管线廊道,并作为坞壁结构的卸荷板使用锚碇墙中心线距离板桩坞壁边线距离为30m,采用钢筋混凝土板桩加现浇胸墙结构,板桩桩顶标高+0.06m,桩尖标高-10.00m。锚碇板桩顶部用现浇钢筋混凝土胸墙联成整体,导梁墙前采用抛石压顶增加被动土压力,在标高+0.50m处设Φ90@1600mm钢拉杆一道,在二坞结合处采用钢拉杆对拉。船坞平面简图2、QC小组概况坞墙位移的控制一直是软土地基船坞工程中重要的课题,考虑到我们在长兴岛第一次建造船坞,长兴1#、2#船坞工程坞墙线比较长,工程开工后项目部将控制坞墙的位移作为QC项目。本QC小组成立于2005年11月部门xx工程项目经理部班组施工部QC小组名称控制坞墙位移QC小组组长xx类型攻关型小组人数8人登记日期xx建组日期xx课题名称采取合理措施,控制坞墙位移循环日期xx预定目标控制坞墙位移,确保船坞总体尺寸成员姓名性别文化程度职务职称、工种组长xx男大学项目副经理高工副组长xx男大学施工员助工成员xx男大学施工部部长工程师成员xx男大学施工员助工成员xx男大专测量部施工员助工成员xx男大学施工员助工成员xx男大专质量员助工成员xx男高中施工部副部长

二、选题理由船坞坞墙位移的大小是保证船坞整体尺寸的关键。坞墙位移也是船坞工程施工中困扰工程技术人员的一个长期性的问题,以往的船坞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坞墙的位移,有些位移情况较为严重。三、现状调查xx造船基地一期工程,是为了配合2010年上海世博动迁工程,将江南造船厂搬迁至长兴岛地区,本工程为1#、2#船坞工程。实地调查发现拟建场地有如下特点:1、拟建场地陆域和近岸处属河口、砂岛、砂嘴和潮滩地貌地貌类型,施工区表层主要为吹填砂,含水量高,地面排水不畅会造成基坑内大量积水,同时厂区无排水系统。2、坞墙所处区域地质变化大,其中老大堤北侧尚未吹填的区域分布有较多的河、沟、鱼塘等地表水体,又分布有厚薄不一的灰黑色淤泥,该层土呈无结构、无强度等性状,易产生不均匀沉降。3、第②3层灰色砂质粉土,该层土的渗透性较大,在一定的动水压力条件下极易产生流砂、管涌等不良地质现象,对船坞需深开挖的构筑物将造成较大的影响。4、锚碇墙前未采取地基加固处理,墙前采用干砌块石;坞墙钢板桩采用了壁厚较小的CAZ19钢板桩,坞墙及锚碇结构相对比较单薄。5、临时围堤将坞墙分为两个阶段施工,间隔时间要1年多。四、成立QC小组的目标我们的目标:严格控制船坞坞墙位移在船坞整体尺寸的1‰以内,1#坞不超过7.6cm,2#坞不超过10.6cm,保证船坞整体尺寸符合设计要求。小组成员一致分析认为,达到此目标我们有以下优势:公司以往的施工经验。公司在以往的船坞施工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将是我们完成此目标的坚强后盾。小组的技术骨干。小组成员是由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青年技术骨干及干劲十足的青年大学生组成,经验加干劲是我们完成目标的保障。根据以往公司所承建船坞工程的经验,结合本工程实际,小组分析认为影响坞墙位移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影响坞墙位移的因素分析序号原因征询数频率(%)累计频率(%)1施工工艺2967672人的因素716843环境因素49934原材料因素25985其他偶然事件12100影响坞墙位移的因素分析柱状图五、因果分析1、可以看到施工工艺对坞墙位移产生的影响最大,为确保坞墙施工顺利进行,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并用因果图从人的因素、设备、环境、工艺、材料五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见图(1)料设备人员影响坞墙位移思想不重视影响坞墙位移钢板桩刚度不够设备老化性能不良经验不足人员素质低锚碇板桩沉桩不到位锚碇墙前块石棱体不密实拉杆安装不平直开挖前墙后降水不到位锚碇墙后堆土高坞室基坑土开挖过快坞底板对钢板桩形成支撑晚环境工艺图(1)影响坞墙位移的因果分析图2、要因确认利用因果分析图我们找出了可能影响坞墙位移的末端因素有12个。我们于2006年1月15日~1月18日对12个末端因素进行分析验证。验证的结果见下表:末端因素分析表序号末端因素验证分析验证人评定要因1人员素质低由于职工思想陈旧,工作无积极性,在工作中无创新意识张文渊是2思想不重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职工们没有意识到控制坞墙位移的重要性施军是3经验不足部分职工以前未曾接触过船坞施工张文渊非4锚碇墙后堆土高施工坞墙廊道只将锚碇墙与坞墙之间区域开挖,锚碇墙后土体标高较高,土压力大陈志松是5钢板桩刚度不够钢板桩为CAZ组合箱型桩,钢板桩壁厚较薄,且迎水面钢板比国产钢板短3米施军非6设备老化性能不良部分设备使用时间较长,性能有所降低施军非7锚碇板桩沉桩不到位部分锚碇板桩桩头破损沉桩不到位经友军是8拉杆安装不平整拉杆安装时没有垫平,基坑开挖后拉杆伸平使坞墙产生位移经友军是9块石棱体不密实块石棱体级配不良,堆砌不密实,经友军是10开挖前墙后降水不到位墙后降水如效果不好,将会大大增加坞墙及钢板桩所受土压力薛东升是11坞室基坑开挖过快基坑分层开挖,且每层厚度不得大于3米,开挖过快会使钢板桩在短时间内受到极大的压力,坞墙产生不稳张文渊是12坞底板对钢板桩形成支撑晚基坑开挖后坞底板结构施工进度晚,底板混凝土未形成支撑前钢板桩位移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张文渊是六、对策制定我们针对上述12个末端因素找到了九项要因,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及措施。见下表:对策表序号主要原因目标对策及措施负责人完成日期检查人1人员素质低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教育,制定多项措施提高员工积极性施军2005-12-15张文渊2思想不重视提高质量意识.加强职工质量意识教育,做到质量在我心中张文渊2005-12.-20施军3锚碇墙后土体高减小墙后土压力基坑开挖前将锚碇墙后5米范围内的土体开挖外运薛东升2006-3-26施军4锚碇板桩沉桩不到位减少桩头破坏率提高沉桩质量更换桩架及垫木,减少捶击数,和锤击功峰值经友军2006-4-13张文渊5拉杆安装不平整使拉杆平整拉杆张拉前用袋装沙垫平整陈志松2006-4-21施军6块石棱体不密实增加棱体密度选用级佩良好的块石砌筑,对沉桩不到位的加大块石棱体体积薛东升2006-4-26经友军7开挖前墙后降水不到位降水到位及早安排墙后布设轻型井点降水,降水设备24小时不间断工作陈志松2006-6-17张文渊8坞室基坑开挖过快控制开挖速率每天给挖土施工人员交底,严格控制挖土速率,分层开挖薛东升2006-8-10张文渊9坞底板对钢板桩形成支撑晚底板支撑钢板桩底板先施工中边板,然后施工3米宽传力过渡板已尽快使底板混凝土形成支撑经友军2006-9-4薛东升

七、对策实施1、人员素质低加强对施工人员教育的同时也制定多项措施提高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项目部制定了优秀员工奖励制度,每月评选当月优秀员工,年终评定年度优秀员工,相应的给与物质奖励;同时对连续表现较差的同志给与适当的处罚。2、思想不重视对参与的主要施工员以及测量工、质检员等由项目部总工汤涛专门召开技术交底会,让大家熟悉每个施工过程中每一道工序技术要领和工艺要求。每周由技术经理张文渊召集全体施工操作人员召开一次质量会,让与会人员充分意识到本工程的重要性,及每道工序对最终控制坞墙位移的影响,并利用每天班前例会重复灌输,让每个参战人员都要树立“这道工序就是决定性工序”的意识。3、墙后土体高基坑开挖前将锚碇墙后5米4、锚碇板桩1)锚碇板桩开始施工阶段,发现锤击数多,桩顶易碎,采取以下措施:a、安排专人监督管理锚碇板桩预制全过程,改进桩顶钢筋配置、桩顶砼的密实度;b、调整沉桩设备配备、改进桩帽形式和桩垫木;c、沉桩前先开挖一道沟槽,围檩定位,老大堤部分有块石、地梁等障碍物,沉桩前先将障碍物挖除,保证顺利沉桩;d、沉桩过程严格垂直度,预防送桩管倾斜现象。经过以上措施,桩顶碎裂的现象明显减少。同时在沉桩过程中严格控制板桩间隙,避免由于沉桩困难而人为加大板桩间的距离,影响到板桩整体性。2)锚碇墙板桩凿除控制好标高,桩顶认真进行清理,保证锚碇墙与锚碇板桩的连接。施工中精确放设拉杆予埋孔的位置,好干净碎石子,确保与坞墙埋设的拉杆相对应,以避免影响到拉杆张拉的效果。5、墙前块石针对本船坞墙前设计结构,干砌块石的施工质量对控制锚碇墙位移、进而控制坞墙位移尤为关键。施工过程严格控制块石级配,减小块石之间的间隙,采用人工贴近锚碇墙进行垒砌,并分层严格验收,砌筑完成后回填砂,利用砂粒填满块石间缝隙。对沉桩不到位的部分,锚碇墙前块石棱体加宽、加深各2米,两坞之间对拉区域由于拉杆的影响无法运送石料,采用混凝土填充;使用级配良好的块石砌筑棱体,砌筑完成后回填沙,利用沙粒自然沉降填满块石间缝隙,增加锚碇墙前被动土压力。6、拉杆张拉为保证拉杆在施工过程一直处于受紧状态,采取三次张拉。块石棱体砌石至+0.3米安装拉杆,后在拉杆周围砌40×40cm沟槽,内填充黄砂,防止砌筑上层石块时损坏拉杆,并完成第一次张拉,拉杆安装完成后,张拉前用沙袋垫平整,不得出现连接板翘头现象;棱体施工结束后完成第二次张拉;基坑开挖至-4.07、开挖前墙后降水不到位由于临时大堤是沙土堤,渗透系数大,在坡脚增加一排深井点降水,以隔断江水;同时墙后采用轻型井点与深井点江水结合的方式降水,轻型井点沿坞墙边线连续布置,深井点间距15米,深10米;在坞墙+1.0m平台上砌筑一道排水沟,廊道江侧砌筑一个总积水井,场地上的积水通过明沟汇集到积水井之中,然后用水泵将场地上积水井的水往+1.0m加强墙后水位的监测,降水设备24小时不停工作,水位不到设计条件不开挖。8、坞室基坑开挖过快坚持每天给挖土施工人员交底,严格控制挖土速度,分层分段开挖,综合考虑坞墙位移和挖掘机施工效率,每层开挖厚度不得超过3米,每段开挖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同时加强坞墙位移观测,发现异常立即停止开挖,直到找出并原因并解决后方可继续开挖。基坑开挖第一层开挖标高较高(-0.5米以上),且两坞之间、坞墙与锚碇墙间和锚碇墙后相当范围内土体已开挖至±0.0米标高,开挖速率对坞墙位移的影响较小,可以加快开挖速率,为船坞整体挖土创造有利条件。当开挖至-4.0米标高层面时,基坑已较深墙后土压力较大,开挖至此层面之前墙后水位必须在-4.0米标高稳定一周以上,且不得长时间暴露。开挖至设计底标高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开挖。9、坞底板对钢板桩形成支撑晚1#坞坞底板分3块大板2块3米宽传力过渡板,2号坞分为5块大板2块3米宽传力过渡板。底板开挖到标高后尽快施工减压排水层,浇好垫层对钢板桩形成一定支撑作用。底板施工先做中边板,然后施工3米宽传力过渡板尽快使底板混凝土形成支撑。为了加快底板施工进度,在临时大堤侧修筑一条通向坞底板的道路作为材料运输通道,将出土道路与底板施工道路分隔开。通过一段时间的施工发现坞墙位移很小,小组认为可以改变开挖和底板施工顺序以加快施工速度,经讨论开挖不再分段开挖,从一侧钢板桩开始向另一侧连续开挖,-4.0米层开挖后暴露时间可适当延长,这样可以实现土方的不间断开挖,同时如受客观因素影响无法挖土,待条件转好能在较短时间内挖土至设计标高,可及时为结构施工提供工作面,有利与提高进度。八、效果检查经过对策的组织实施,QC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们对循环期内的台帐记录进行了对比墙后水位监测表监测点A3A4B3B4C3C4D3D4QC活动前-2.34m-2.75m-2.42m-2.69m-2.58m-2.53m-2.38m-2.66mQC活动后-3.65-3.83-3.57-3.90-3.50-3.83-3.60-3.70锚碇板桩桩头破坏率实施前13%实施后3%块石棱体由于采用了级配良好的石材,空隙明显减小,密实度提高。拉杆安装最开始大约有10%的连接板存在不同程度的翘头现象,经QC对策实施后,连接板未出现翘头现象。锚碇板桩桩头破坏率从下降到沉桩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锚碇系统施工质量的提高,保证了坞墙锚拉稳定性,对控制坞墙位移具有良好的效果。经中勘院检测,待坞底板混凝土浇筑完成,钢板桩位移稳定后,坞墙单侧最大位移量也在35mm以内(见附表),加上沉桩时预留的富余量,可以认为船坞整体尺寸得到了有效保证,坞墙轴线基本上没有发生位移。在沉钢板桩时将船坞的整体尺寸合理的放大,为防止坞墙产生过大位移提供了余地;质量良好的锚碇系统有效提供了对坞墙的锚拉效果;锚碇墙后土体卸载减小了土压力,有利于减小锚碇墙和坞墙的整体位移;墙后轻型井点与深井降水的组合降水方式大大提高了降水的效果,墙后水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降到设计标高并有效保持;坞室基坑挖土在控制状态下进行,整个基坑开挖过程未出现异常情况。九、社会效益在全体组员的共同协作努力下,较好的控制了坞墙的位移,达到了预定的目标。通过小组的努力工作,确立了一套实践证明可行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