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节选)》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离骚(节选)》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离骚(节选)》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离骚(节选)》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离骚(节选)》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屈原离骚屈子行吟图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了解“楚辞”的基本特点。2.把握屈原在追求与现实的矛盾中执着自修美德的强烈愿望,感受诗人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3.分析本诗大量运用比喻象征手法的作用,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了解作者屈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因为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写作背景屈原生活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本国内部和各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性,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离骚》即诗人自我忧愁幽思的倾吐之声。相关知识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基础知识识记字音苗裔(yì)朕(zhèn)孟陬(zōu)庚寅(gēng

yín)揆(kuí)汩(yù)搴(qiān)阰(pí)修姱(kuā)謇(jiǎn)谇(suì)蕙(xiāng)揽茝(chǎi)谣诼(zhuó)偭(miǎn)忳(tún)侘傺(chà

chì)溘死(kè)鸷鸟(zhì)方圜(yuán)攘诟(gòu)兰皋(gāo)芰荷(jì)岌(jí)通假字(1)肇锡余以嘉名(2)扈江离与辟芷兮(3)来吾道夫先路(4)偭规矩而改错(5)何方圜之能周兮(6)伏清白以死直兮(7)进不入以离忧兮(8)芳菲菲其弥章(锡,同“赐”,赐给)(辟,同“僻”,僻静、幽静)(道,同“导”,引导)(错,同“措”,举措)(圜,同“圆”,圆凿)(伏,同“服”,保持)(离,同“罹”,遭受)(章,同“彰”,明显)一词多义皇览揆余初度兮(名词,时节,时候)何不改此度(名词,法度、准则)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动词,量)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名词,风度、态度)余独好修以为常(形容词,美好)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动词,著、撰写)是以圣人不期修古(动词,研究,学习)修:修守战之具(动词,修造)固时俗之工巧兮(副词,本来)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名词,险要的地势)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动词,坚守)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形容词,固执)伏清白以死直兮(动词,同“服”,保持)苟余情其信芳(副词,确实)伏:惧有伏焉(动词,埋伏)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随意,听凭)今行而毋信(名词,凭证,信物)信:古今异义(1)春与秋其代序(2)怨灵修之浩荡兮(3)吾独穷困乎此时也(4)长余佩之陆离(5)固时俗之工巧兮(6)偭规矩而改错(7)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时序更替;今义:代替序言的文章)(古义:荒唐;今义:形容广阔或壮大)(古义:走投无路;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古义:善于取巧;今义:细致,精巧)(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古义:随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词类活用(1)名余曰正则兮(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3)纫秋兰以为佩(4)朝搴阰之木兰兮(5)屈心而抑志兮(6)伏清白以死直兮(7)固前圣之所厚(8)步于马于兰皋兮(9)高余冠之岌岌兮(名词作动词,取名字)(形容词作名词,美德)(动词作名词,佩带在身上的饰物)(名词作状语,在早上)(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为动用法,为……而死)(形容词用作动词,推崇)(使动用法,使……行走)(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高)特殊句式(1)肇锡余以嘉名(2)恐年岁之不吾与(3)謇朝谇而夕替(4)谣诼谓余以善淫(5)不吾知其亦已兮(6)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介词结构后置句,“以嘉名”作“锡余”的状语)(宾语前置句,“不吾与”即“不与吾”)(被动句,替,被罢黜)(介词结构后置句,“以善淫”作“谓余”的状语)(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即“不知吾”)(定语后置句,“岌岌”“陆离”分别作“冠”和“佩”的定语)熟语积累(1)九死不悔:九,虚词,表示极多。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无论经历多少危险,都决不动摇退缩,毫无后悔之心,问心无愧。出自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忍尤攘诟:尤,罪过;攘,排除;诟,耻辱。暂时忍受耻辱,为的是等待洗雪。出自屈原《离骚》:“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任务一:感受《离骚》的语言特色1.骚体诗的诵读节奏:骚体诗每句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谈谈你的感受。(1)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2)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思考: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任务二:感知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1.节选的第一部分中写了诗人的哪些忧虑?重点理解“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诗人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般逝去,而自己一天天地衰老了,却没有机会将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另一方面,诗人对国家更是充满忧虑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在这里指代楚王。国君的昏聩误国、刚愎自用、故步自封,政治的混乱牵动着诗人的心,他虽然有满腔的报国之志,却得不到赏识,所以诗人忍不住悲从中来。2.诗人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后面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前后是否有矛盾?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因而遭到小人诬陷、倾轧,君主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然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无变通、退缩的念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等就是对这种心志的表白。2.诗人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后面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前后是否有矛盾?后面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是就在政治活动中的进退来说的,并不意味着诗人就此放弃操守。因此,前后并不矛盾。3.《离骚》刻画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刻画了一位正直、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即诗人自己的形象。表现在:(1)他有着高贵的出身和高尚的品格。诗人说自己出自高贵,又降生在一个美好吉祥的时刻,有着美好的名字,而且自己的才能与品格又是不同于一般人的。(2)他有着高大的外部形象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3.《离骚》刻画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3)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后人从他身上受到巨大的感召,他立身处世的方式成为后世文人效仿的榜样。任务三:品味语言,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1.《离骚》主要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离骚》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两类意象:美人,香草。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在这些诗句中,诗人用自己爱好奇伟瑰丽的香蕙芳芷比喻自己理想的崇高美好;在被贬黜后的恶劣环境中,诗人仍让自己的马缓行在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在长满椒树的山冈,依旧以荷花、荷叶为衣,表现了诗人无论“进”“退”,清白的操守和忠君爱民的理想始终不变,九死不悔。在描述楚国群邪蔽贤,自己壮志难酬时,以鸷鸟和凡鸟不能同群比喻自己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决心。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以“蕙”“茝”“鸷鸟”“兰”“椒”“芰荷”“芙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能被一种优美的意境所吸引,这些生长在水国荒地的幽花香草,把读者引向美好的幻想境界,充分体会到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2.《离骚》使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1)灵活运用“赋”的手法。诗中“赋”的手法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运用比兴手法,形象生动。

《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托物喻志的手法,为后代诗人作家所普遍借鉴,成为我国诗歌的抒情传统。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课堂小结屈原写了自己的身世、才能和矢志报国的理想,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斗争以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与“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信念,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情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伏清白以死直高阳帝苗裔、嘉名内美、修能愿为楚王带路人格追求政治遭遇政治态度离骚(节选)出身、心志遭遇反思退隐的闪念坚定的信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好修为常,体解不变灵修不察众女嫉妒时俗工巧好修、求善、九死不悔随堂练习举例说明《离骚》的比喻象征手法的使用对后世诗作的影响。【示例】(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春蚕”“蜡炬”象征对爱情、事业的执着追求。(2)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