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演艺业管理体制形成于变革历程_第1页
第三章 中国演艺业管理体制形成于变革历程_第2页
第三章 中国演艺业管理体制形成于变革历程_第3页
第三章 中国演艺业管理体制形成于变革历程_第4页
第三章 中国演艺业管理体制形成于变革历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中国演艺业管理体制发展历程一、我国演艺业管理体制改革历程1、演艺界的公有制体系(1951~1979)2、宏观艺术管理体制的变革提上日程(1979~1992年)3、艺术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进展(1992~2002年)4、艺术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进展(1992~2002年)1、演艺界的公有制体系(1951~1979)1951年5月5日,经周恩来总理签署,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提出“改戏、改人、改制”的号召。同年6月,文化部召开全国文工团工作会议,规定了全国各种文工团的大体分工,决定中央、各大行政区、大城市设剧院或剧团;各省及中等城市设剧团或以剧场为主的文工主的综合性文工队。在随后的几年间,政府又收编、改造了大批民间剧团,使之成为各种类型的国有或集体单位。至此,新中国的艺术演出团体基本实现了转制和公有化。“国家包办一切”是计划经济年代中国所有“事业单位”的共同特征,包括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学校、医院、科研院所、图书馆、文化馆、体育运动队,也包括艺术表演团体。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政府既是各类文化事业机构的举办者、所有者,又是它的运行管理者和实际经营者。对表演艺术团体来说,这种国家大包大揽的体制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演艺机构“等”、“靠”、“要”,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激励机制。△表演团体行政化、官僚化,政艺不分在微观艺术机构酿成不良后果。△分配制度上,“铁饭碗”、“大锅饭”造成的弊端尤其突出。△“单位社会”的整合模式把所有人都禁锢在一个封闭的小天地内,彻底阻断了艺术人才自主流动的可能。“文艺从属于政治”:艺术原创力的枯萎“文艺从属于政治”导源于曾经盛行一时的阶级斗争逻辑。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说过:“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同“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必须认识以钢琴提琴音乐为主的时代过去了,那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时代的旧观点。今天是群众的时代,音乐也是群众的时代,群众音乐应以声乐为主,不是以器乐为主。尤其不应以西洋的钢琴提琴独奏乐器为主。”

艺术成了政治的婢女,自然不再可能承担公民社会的职能。对艺术作品的政治审查机制进一步强化了这个现实。审查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有关机构的审查(无论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台戏剧还是一首歌曲,在面世前都要接受这种审查);另一方面来自创作者本人。创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首先考虑的不是真情实感,不是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独立观察,而是“党的政策”和“形势的需要”。这种无奈的自我审查,使作者和艺术家不但不敢面对真实的社会,甚至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灵魂。2.改革开放:宏观艺术管理体制的变革提上日程(1979~1992年)文化部于1979年年底起草了《关于艺术表演团体调整事业、改革体制以及改进领导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下放表演艺术团体的演出剧目权、一定的财权和用人权。1980年3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讨论和交流的核心也是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问题。1983年元旦,时任文化部部长的朱穆之提出,“农业改革的基本精神与原则一般也适用于文化艺术事业,就是要实行责任制,联产承包。”于是,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艺术院团改革,在全国得到了推广。1985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关于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意见》,这个文件明确指出艺术表演团体存在五个方面亟须改革的问题:布局不够合理;人浮于事,机构臃肿;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不适应艺术生产的需要;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鼓励、推动艺术创作、评论、研究的制度、措施不得力、不健全。因此,应当“遵循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体制上和领导管理上进行较大的改革”。在宏观方面,改革的目标是调整艺术表演团体的布局和品种结构,改变不根据群众需要和实际情况,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政府主办的艺术表演团体的状况。在微观方面,则是要增强艺术表演团体自身的生机与活力,使其逐步成为“独立性较强的社会文化团体”。——这个思路显然折射出“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的中国经济改革新提法的影响。3、艺术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进展(1992~2002年)文化部先后于1993年和1994年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通知》及《关于继续做好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这两个文件重申了80年代已经提出过的一些改革思想和举措,特别强调在抓繁荣促精品实践中推动艺术表演团体内部机制的改革。对“中直院团”(即文化部所属的国家重点艺术院团)管理体制的改革是90年代中期直到新世纪到来中国演艺业体制改革的重点。改革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布局结构;建立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经费来源。中直院团改革的第一步是实行演出补贴制,以此为手段,不但希望收到扶持高雅艺术和民族艺术之效,更重要的是逐步建立起国家对中直院团新的调控关系,充分运用投资机制所产生的效应,推动中直院团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中直院团改革的第二步是布局调整和实行考评聘任制。布局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建设“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代表性”的国家级剧院团,实现国家优质艺术资源的重新整合。1996年,调整后中直院团由原来的13个减少为10个,每个剧院团的内部结构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组合。考评聘任制的具体做法是:由文化部组建考评委员会,对中直院团的艺术人员按专业分门别类地进行基本业务水平的评审考试,合格者发给中直院团应聘资格证书,再到各院团去应聘。院团和演职人员之间实行“双向选择”,协商一致后,双方签订聘任合同,并据此享有、履行各自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一个班子,四个机制”:“一个班子”就是要抓好艺术院团领导班子建设;“四个机制”就是在艺术生产机制、市场营销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多渠道的集资机制等方面形成良好运行机制。4、艺术表演团体新一轮攻坚性改革(2003年至今)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国家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对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要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体制;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促进各类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形成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要依法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国家级艺术表演团体主要以机构整合突出优势为契机,实行产业化运营的新模式。地方国有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主要以转制改企为基本方向,出现了职工持股、国有媒体控股、引资重组等多种形式。产权变革是文化体制改革极其关键性的一步(,十年来,从试点、探索,再试点、再探索,以致在全国逐步地推行,中央始终坚持采取循序渐进的改革政策。新一轮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与以往改革有着明显的不同:从某种程度上讲,以往的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只是文化体制内部对经济基础改革和变动的一种被动的跟进和适应。新一轮改革则意味着文化将以一种崭新的姿态主动投身到经济改革进程中,成为影响中国社会进程的一股重要力量。新一轮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同孕育多年的文化产业运动合流并轨,共同驶入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快车道。二、中国宏观艺术管理体制改革仍待解决的问题△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宏观法律框架尚未形成,政府的许多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的战略构想,尚缺乏强有力的立法支持。△艺术的公民社会属性缺乏刚性制度保证,艺术自由尚未得到充分尊重,仍在不同范围、不同程度内存在的艺术作品的审查机制妨碍了具有较高原创性、思想性艺术作品的产生。△在政府与文化机构的关系方面,政府的角色有待进一步研讨,文化机构的市场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落实。△实现资本运作、建构合理的产业链条、形成自己的文化产业特色乃至优势,我们仍缺乏经验和必要的制度准备。△在市场化大环境中,如何既尊重艺术和艺术表演活动的商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