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十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内容提要:本章具体分析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各种犯罪。本章共37个罪名,其中重点罪名10个。重点罪名:1、故意杀人罪2、故意伤害罪3、强奸罪4、非法拘禁罪5、绑架罪6、拐卖妇女、儿童罪7、诬告陷害罪8、刑讯逼供罪9、破坏选举罪10、虐待罪第一节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概述(1)一、概念——是指故意或过失地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以及与人身权利直接关系的其他权利的行为。二、构成要件㈠犯罪客体——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以及与人身直接有关的其他权利。客体为复杂客体:包括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以及与人身直接有关的其他权利㈡犯罪客观方面——以各种方法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以及其他与人身直接有关的权利的行为。在方式上,“侵犯”包括剥夺、限制、损害、破坏、阻碍等行为;在表现形式上,多数犯罪只能是作为,如强奸罪等。少数几种犯罪,既可表现为作为,也可表现为不作为.㈢犯罪主体——多数为一般主体,少数为特殊主体㈣犯罪主观方面——故意居多,过失有两个罪(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重伤罪)三、种类1、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2、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3、侵犯婚姻家庭权利的犯罪
侵犯名誉的犯罪侵犯性自由与身心健康的犯罪侵犯人身自由犯罪侵犯生命、健康的犯罪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侵犯宗教信仰、少数民族权利犯罪侵犯其他人身权利的犯罪第一节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概述案例:1、张某和郭某在赵某开的工厂打工,赵某拖欠张、郭6000多元的报酬一直不付。张、郭二人商定后,将赵某15岁的女儿A骗出,然后带到外地扣押以迫使赵某支付报酬。在此期间(21天),张、郭多次打电话让赵某支付报酬,但赵某仍然以各种理由拒不支付。于是,张、郭商定将A卖给他人。在张外出寻找买主期间,郭某奸淫了A。张某找到买主陈某后,张、郭二人以6000元将A卖给了陈某。陈某买回A后,要与A结为夫妻,遭到A的拒绝;陈某担心A逃走,便将A关在房间反锁了1个多月,但A仍不愿意与陈某结婚;陈某后来觉得A年级小、太可怜,便让A回原居住地与家人团聚。陈某又觉得自己亏了,于是找到了张某,让张某推回自己6000元钱。张某拒绝退还,陈某便于深夜将张某的一辆价值4000元的摩托车骑走。根据上述案情,分析张某、郭某、陈某的刑事责任。2、被告人姜某,女,29岁,某歌厅签约歌手,未婚1999年被告人认识了杨某(30岁),某私营企业老板,某市政协副主席,有妇之夫,两人多次发生两性关系。后来,杨某欲想摆脱姜某纠缠,姜某便以到市委、市政府告发他乱搞男女关系相威胁,提出可以出点钱摆平一下。这样姜某先后从杨某那敲诈人民币2万元,杨某本想不给,但姜某说:“不给可以,我可以马上叫你的政协副主席当不成!”1999年4月27日姜某来到杨某家准备再要点钱,正巧杨某外出开会,只有小女儿(5岁)和小保姆在家,因姜某与小保姆较熟,姜某提出带杨某地女儿出去玩玩,小保姆同意了。姜带着杨某的女儿出去后,顿生勒索杨某的歹念。于是将杨某的女儿送到另一个情夫家,到了晚上她打电话给杨某要其携带3万元到指定地点赎领孩子,事成后从此一刀两断,并威胁说:“如去报案,自己考虑后果。”杨某答应了姜某的要求,但姜某害怕杨某真的报案,如果那样的估计自己活不下去了,于是顿生杀死杨的女儿然后远走他乡的歹念,就用铁锹打死了杨的女儿。杨某带着3万元钱按照指定时间地点来赎领孩子,可等了3个多小时未等到,遂报案。1999年4月30日,姜某在某海滨城市被抓获。问:姜某的行为构成哪些罪?理由是什么?3、被告人陈某,23岁,被告人朱某,26岁,同为某建筑队民工。某日晚饭时,二人在工棚外打台球,突然天下大雨,两人把台球桌抬进工棚继续打。工棚是用柱子顶着房架的,房中无加固设施。两人嫌柱子碍事,想往旁边挪挪。结果,他们刚刚把柱子移开,靠近支点的一棵碗口粗的竹竿折断,坠落时正好扎在躺在炕上的王某右眼上,以致不治失明。问:陈某、朱某构成什么罪?有问题吗?4、被告人王某,男,27岁。王某在1998年初与李某(22岁)相识恋爱,为了单位分房双方履行了结婚登记手续但未同居。后来李某以感情不和等原因提出离婚。但王某不予理会。1999年1月7日上午,王某假装同意离婚,通知李某到他家商量离婚之事。当日下午2点多,李某到王某家。王某趁李某不备,突然将李某抱起按到在床上,李某极力挣扎反抗,王某将事先准备好放在床头的绳子将李某双手捆绑在床架上,用一条毛巾堵住李某地嘴,强行与李某发生了性行为。李某被放开后,于当天晚上到派出所以强奸罪告发王某。问:王某地行为构成何罪?为什么?第二节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分述一、故意杀人罪(★)㈠概念——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㈡构成要件1、犯罪客体——他人的生命权利。A、犯罪对象:人(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胎儿、尸体他人:自己因此,溺婴是故意杀人罪;堕胎的行为则不构成犯罪;误将尸体作为活人——认识错误——属于对象不能犯的未遂;侮辱尸体构成侮辱尸体罪。2、犯罪客观方面——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其特点的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的机体,使人的生命在自然死亡时期之前终结A、死亡结果不是构成要件——是既遂与否的界限B、行为——作为、不作为,是否危及公共安全;行为可以是物理方式如毒杀、砍杀,也可以是心理方式如以精神刺激方法致人休克死亡C、方式:为非法3、犯罪主体——一般主体——14周岁4、犯罪主观方面——故意——犯罪动机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须有放任的死亡结果发生㈢认定1、致人死亡⑴行为人的合法正当行为,态度生硬、粗暴、严厉或因一般违法行为——一般不追究⑵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强奸、暴力干涉婚姻自由、重婚等罪——量刑情节考虑⑶行为人具有致他人死亡的故意,并凭借权势或以暴力、胁迫、诱骗等手段促使他人自杀——借刀杀人——追究刑事责任2、帮助自杀行为——应死者的要求而协助其实现自杀的行为。⑴仅在精神上支持或鼓励——一般不追究⑵在物质上提供帮助——追究——可从轻或减轻处罚3、教唆自杀行为——既行为人故意引诱、怂恿、欺骗他人产生自杀自杀之意,实现剥夺他人生命的意图。教唆自杀行为实为借被害人之手杀死被害人的故意杀人行为。因此:⑴教唆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人——追究——可从轻或减轻⑵教唆无责任能力人自杀——间接实行犯⑶“间接杀人”行为——教唆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或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实施杀害他人的行为——间接正犯4、相约自杀行为⑴双方相约共同自杀——不追究⑵相约——一方要求对方先杀死自己——追究⑶相约——一方为自杀提供条件——帮助自杀处理⑷一方诱骗对方相约自杀——故意杀人罪5、受嘱托杀人行为及“安乐死”问题——故意杀人罪——可从轻⑴安乐死——争议很大A、赞成者理由——人有权利尊严无痛苦选择死亡,经济节约B、反对者理由——人没有剥夺自己生命的权利,不利于医学发展C、实施者——医务人员D、我国禁止安乐死㈣刑事责任——1、首选死刑2、情节较轻的——3年~10年安乐死“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幸福”的死亡。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痛苦的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在我国对安乐死的定义为: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20世纪30年代起,西方国家就有人要求在法律上允许安乐死,由此引发了应否合法化的大论战。对安乐死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理解包括一切因为“健康”的原因致死,任其死亡和自杀;狭义的理解则把安乐死局限于对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或死亡已经开始的病人,不再采取人工的方法延长其死亡过程,为制止剧烈疼痛的折磨不得不采用可能加速死亡的药物。当前,对“安乐死”一词的理解多是狭义的。安乐死可分为被动与主动、自愿与非自愿安乐死。被动安乐死是消极的安乐死,停止治疗和抢救措施,任晚期病人自行死亡;主动安乐死又称积极安乐死,由医务人员采取给药加速死亡,结束其痛苦的生命,让其安然舒服地离开人世。自愿安乐死是指病人本人要求或同意采取安乐死;非自愿安乐死是指对那些无行为能力的病人施行安乐死,如有严重畸形的婴儿、脑死亡(整个脑机能出现不可逆转的停止,脑神经没有反应、感受、运动和反射等)病人,他们无法表示自己的愿望,由别人提出安乐死的建议。
中国安乐死备忘录
1986年,陕西省汉中市医生蒲连升因给他人实施安乐死,被病人一家属以故意杀人罪告上法庭。
1991年3月17日,汉中市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了一审判决,认定被告人蒲连升、王明成为身患绝症的病人夏素文(王明成的母亲)注射促进其死亡的药物不构成犯罪。原告不服判决,又提起上诉。1992年6月25日,汉中市人民法院依法驳回抗诉,维持原判。至此,中国首例安乐死杀人案从1986年7月3日立案,经过了6年的漫长审理后终于有了结果。
1996年,来自17个省市的伦理学界、医学界、法学界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安乐死”学术讨论会。多数代表拥护安乐死,个别代表认为就此立法迫在眉睫。
1996年12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医学哲学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邀请了30多位医学界和哲学界人士座谈关于安乐死的问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1997年1月22日在《午间半小时》节目中播出了讨论会的录音。
2002年全国“两会”,政协委员田世宜提案呼吁为安乐死立法但未被通过。
2003年“两会”,人大代表王忠诚等人继续建议北京率先试行“安乐死”。
2006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功民在进行过多年研究后,在他的一份提案再次提到:“安乐死合法化短时间内虽然不可能,但可以先从试点开始积累经验,合法化应该只是个时间问题”。
直到今日,法学界依然对“安乐死”争论不休。
国外安乐死立法简史1936年英国首先成立安乐死自愿协会,提出安乐死法案。1937年美国内布拉斯州提出安乐死法案。1938年纳粹分子在德国强迫实行安乐死。1969年英国国会讨论安乐死法案。1974年澳大利亚、南非成立“安乐死协会”。1980年国际死亡权利联合会成立,要求安乐死合法化。1991年荷兰有2300人提出安乐死要求。1993年11月荷兰通过“安乐死法案”,符合相关条件的安乐死可免于起诉。1995年6月澳大利亚北部地区议会通过世界上第一个“安乐死法”。1996年9月澳大利亚的登特成为第一个依据“安乐死法”自愿选择离世的人。1997年3月澳大利亚参议院宣布废除“安乐死法”。
2000年3月,法国公布一项实施安乐死的研究,它建议,在法国实施安乐死应被视为一种“非法行为”,但在所有医疗方法都无效的情况下,有病人的强烈要求,实施安乐死是“可以接受的”。2001年4月10日,荷兰上院以46票赞成、28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一项安乐死法案。2002年11月28日,荷兰下院正式表决通过了该法令,使之完全合法化。
二、故意伤害罪(★)㈠概念——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㈡构成要件1、犯罪客体——他人的身体健康权;其表现一是对人体组织完整性的破坏。如截断他人一根指头,割掉一只耳朵等。二是对人体器官正常机能的破坏。如使肢体瘫痪、神经机能失常、听力减弱、双目失明等。因此,损害他人非身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损坏假肢、打掉假牙等,不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强行剪去他人的毛发、指甲,谈不上对人体组织完整性的破坏,也谈不上对人体器官正常机能的破坏,亦不可能成立本罪。
2、犯罪客观方面——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一般应以伤害当时的情况结合审判时的治疗和恢复情况综合认定。首先,须有伤害行为。伤害不外包括两种情形:一是破坏人体组织的完整性;二是破坏人体器官的正常机能。伤害通常表现为作为形式,既可以是直接使用刀、枪、棍、棒、石头、或拳打脚踢等暴力实施,也可以是间接利用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无过错的人、动物等伤害他人。有的还使用毒物、化学品、放射线、激光等非暴力手段伤害他人。在少数情况下,伤害行为由不作为构成。伤害行为手段通常是暴力性的,但也不排除无形的,非暴力的手段。其次,伤害行为必须是非法的损害。如果是属于正当行为的伤害,不能以故伤害罪论处。最后,本罪的构成要求造成轻伤以上的后果。A、轻伤害B、重伤害C、伤害致死D、轻微伤重伤:⑴使人肢体残废或者毁人容貌的⑵使人丧失听觉、视觉或者其他器官机能的⑶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重大伤害的3、犯罪主体——一般主体(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14周岁)4、犯罪主观方面——故意㈢认定1、罪与非罪——以轻伤为限。2、本罪与故意杀人罪的界限——故意的内容不同——难点——不及后果——间接故意.具体区别: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故意内容的不同: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引起他人死亡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具有杀人的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引起他人身体健康受到伤害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具有伤害的故意,即使造成侵害人死亡的结果,也只能认定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在具体案件中,应当对侵害行为的起因、被告人与被害人平时的关系、使用的工具及打击的部位、侵害行为的实施方法等各方面因素进行考察,以准确查明行为人的主观心态。
3、本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的界限——主观方面不同三、过失致人死亡罪㈠概念——因普通过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如果是在业务过失的情况下导致他人死亡的,则构成其他犯罪,不能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论。普通过失,即日常生活过程中的过失;业务过失是在履行职务、职责过程中的过失,如在交通运输、医疗过程中的过失导致他人死亡的,不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论,而是以交通肇事罪、医疗事故罪等论处。另一方面,刑法233条的规定与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其他过失犯罪,是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在此种情况下,应按特别法论处,而不定过失致人死亡罪。㈡构成要件1、犯罪客体——他人的生命权利2、犯罪客观方面——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3、犯罪主体——一般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过失(疏忽大意、过于自信)㈢认定1、本罪与故意杀人罪的界限——主观方面2、本罪与意外事件致人死亡的界限——主观上是否存在罪过四、过失重伤罪人伤害的行为只有在造成重伤以上的情况才构成犯罪,过失致人重伤的主观方面行为人对伤害结果是过失;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明显具有轻伤的故意,但由于过失造成他人重伤的,仍以故意伤害罪论处,行为人由于过失当场致人重伤,但因抢救无效死亡,则应以过失致人罪论处。转化犯出现下列情况的,不再以原有罪名定罪,而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处理:(第238条)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第247条)刑讯逼供或者暴力取证致人伤残、死亡的;(第248条)虐待被监管人致人伤残、死亡的;(第289条)聚众“打砸抢”致人伤残、死亡的;(第292条)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第333条)非法组织他人出卖血液致人重伤、死亡的。五、强奸罪(★)㈠概念——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违背妇女意志,强行与妇女发生性行为或者与不满14周岁的幼女发生性行为的行为。㈡构成要件1、犯罪客体——妇女的性自由权利和幼女的身心健康A、奸淫妇女尸体——不构成强奸罪,但构成侮辱尸体罪B、强奸中的暴力行为致妇女死亡+奸淫尸体——构成2、犯罪客观方面——以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违背妇女意志,强行与妇女发生性行为或者奸淫幼女的行为A、强奸行为⑴强行奸淫行为①强奸罪的本质特征:违背妇女意志强奸罪即侵犯妇女性的不可侵犯的权利或者说妇女性的自由决定权,强奸罪的核心与实质可以用一句话表述:即违背妇女意志、强行发生非法的性关系。“违背妇女意志”是强奸罪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强奸罪的客体特征。具体表现为妇女是否愿意发生性关系、愿意与谁发生性关系、愿意在什么地方发生性关系。如果妇女同意性交,行为人与之性交,不可能构成犯罪,而不论这种性交关系合法正当与否。②手段特征: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是强奸罪的手段特征,具体体现为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尤其注意其他手段,是指暴力、胁迫以外的违背妇女意志、致使被害妇女不知反抗或者不能反抗或者不敢反抗状态之一的,就属于强奸罪的强行手段。a暴力手段,是指犯罪分子直接对被害妇女采用殴打、捆绑、卡脖子、按倒等危害人身安全或者人身自由,使妇女不能抗拒的手段。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第一,这里的暴力仅仅是针对被害妇女(即强奸的对象)而言的。如果行为人为了强奸妇女,对该妇女以外的人(如妇女的家属)实施暴力以迫使妇女就范的,实为以胁迫手段实行的强奸。行为人为了强奸妇女对他人实施暴力构成其他罪的,应以强奸罪和其他罪实行数罪并罚。第二,暴力手段从立法原意和司法解释的精神上看,未必在客观上造成被害妇女没有反抗的能力。在具体案件中,暴力手段虽然尚未使被害妇女失去反抗的能力,但对妇女形成一种强制作用,致使妇女恐惧、胆怯而不敢反抗的,也可认定为违背妇女意志而成立强奸罪。第三,这里的暴力,不包括故意杀人在内。故意杀死妇女后又奸尸的,不应认定为强奸罪。b胁迫手段,是指犯罪分子对被害妇女威胁、恫吓,达到精神上的强制的手段c其他手段,是指犯罪分子用暴力、胁迫以外的手段,使被害妇女无法抗拒。例如:利用妇女患重病、熟睡之机,进行奸淫;以醉酒、药物麻醉、以及利用或者假冒治病等等方法对妇女进行奸淫。实践中,有的犯罪分子冒充妇女丈夫、未婚夫、男友或情人奸淫妇女,或利用妇女愚昧无知骗奸,这种手段也属于暴力、胁迫以外的其他手段。d“非法的性关系”表明性关系本身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原则上将在法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丈夫违背妻子的意愿、强行发生的性关系的行为排除在强奸罪之外,造成伤害后果或者有虐待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以以其他罪如故意伤害罪、虐待罪、强制狠裹、侮辱妇女罪等论处。⑵奸淫幼女行为奸淫幼女的行为,属于准强奸行为,其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与不满14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奸淫幼女行为是否以暴力、威胁方式实施,则在所不问。B、本罪的对象为女性,既包括成年女性,也包括幼女;既包括已婚妇女,也包括未婚妇女;既包括作风正派的妇女,也包括作风不正派的妇女3、犯罪主体——男性,14周岁,女性可成为共犯4、犯罪主观方面——直接故意㈢认定1、强奸与通奸的界限——是否违背妇女意志2、采用胁迫手段强奸与双方基于互相利用发生性行为的界限——是否违背妇女意志3、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男性与幼女发生性行为的处理—情节是否轻微,后果是否严重4、与精神病人或痴呆患者发生性行为的认定——A、查清精神病或痴呆患者病情的轻重以及意识能力和控制能力B、是否明知妇女不能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5、“半推半就”问题“推”是不同意的表示,“就”是同意的表示;“推”与“就”谁大认定㈣
强奸罪的特殊情形-----奸淫幼女1、概念——是指故意与不满14周岁的幼女发生性行为关系的行为。2、构成要件①犯罪客体——幼女的身心健康②犯罪客观方面——行为人无论采用何种手段,只要与幼女发生了性关系,不管幼女同意与否,均构成本罪。③犯罪主体——达到16周岁以上的男性(14~16周岁——奸淫幼女——定强奸罪)④犯罪主观方面——直接故意3、奸淫幼女与一般强奸罪的界限①对象不同②客观方面不同③主观认识不同④既遂标准不同㈤包容犯240条定拐卖妇女罪、358条定强迫、组织卖淫罪。但321条定数罪。㈥刑事责任加重处罚:“情节加重犯”与“结果加重犯”六、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㈠概念——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违背妇女意志,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的行为。——情节是否严重或恶劣㈡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的行为⑴行为对象必须是已满14周岁的妇女,强制猥亵男子以及猥亵讨论:1、妇女能否成为强奸罪的直接正犯2、丈夫能否成为强奸罪的主体①丈夫与妻子结婚,其实就同意发生关系,包括性关系②丈夫违背妻子意志,在中国比较普遍,一概以强奸罪论处,不符合实际③违反无限防卫的刑法规定④离婚期间,婚姻关系仍然存在,如果一方结婚,构成重婚罪,从反面说明了这点⑤社会危害显微⑥丈夫违背妻子的意愿、强行发生的性关系,造成伤害后果或者有虐待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以以其他罪如故意伤害罪、虐待罪、强制狠裹、侮辱妇女罪等论处。儿童的,不成立本罪。行为人故意杀害被害妇女后,再针对尸体实施猥亵、侮辱行为的,不得认定为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而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与侮辱尸体罪,并实行罪并罚。⑵必须实施了猥亵、侮辱妇女的行为。其表现为:针对妇女实施的,伤害妇女性的羞耻心,侵害妇女的性的决定权,违反性行为秩序的行为。“针对妇女实施”包括以下情况:一是直接对妇女实施猥亵行为,或者迫使妇女容忍行为人或第三人对之实施猥亵行为;二是迫使妇女对行为人或者第三者实施猥亵行为;三是强迫妇女自行实施猥亵行为;四是强迫妇女观看他人的猥亵行为。(讨论妇女能否成为该罪的主体)(讨论丈夫能否成为该罪的主体)⑶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使妇女不知反抗或者不能反抗或者不敢反抗的方法,强制猥亵、侮辱妇女。七、猥亵儿童罪㈠概念——猥亵不满14周岁儿童的行为——依照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从重处罚。猥亵、侮辱妇女不包括性交行为,男的猥亵女童也不包括性交行为,否则为强奸罪;妇女猥亵男童则包括性交行为。八、非法拘禁罪(★)——继续犯㈠概念——是指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㈡构成要件1、犯罪客体————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2、犯罪客观方面——具有以拘禁或者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无权拘禁/滥用权利拘禁+强制性行为方式——“拘禁”的理解非法拘禁罪的最本质特征就在于非法地使他人的身体被强制性地约束在一定的有限的空间内,使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的身体脱离该空间范围。具体而言,作为本罪的客观行为——非法拘禁必须具备这样的几个特征:①拘禁行为具有强制性:即违背他人的意志、强行使他人处于被管束之下,如逮捕.拘留、监禁、扣押、办封闭式“学习班”、“隔离审查”等;②拘禁行为具有非法性:即必须是非法的。非法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无权拘禁他人的一般公民以非法手段拘禁他人,使他人失去人身自由,如绑架他人为人质讨债的;二是有权拘禁的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违反法定程序或条件,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即拘禁行为表现为无权拘禁/滥用权利拘禁③拘禁行为具有多样性:即剥夺人身自由的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无论是以暴力、胁迫方法拘禁他人,还是以欺诈方法拘禁他人,均不影响本罪成立;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例如对法院依法宣告无罪的或者免予刑罚处罚的在押人员某甲,应立即释放,而公安人员某乙因对甲有怨恨,故意不履行职责,无理由拒不释放甲某,致使甲某被无故关押数日,乙就构成不作为的非法拘禁罪;④拘禁行为具有连续性:本罪是典型的继续犯,即非法剥夺人身自由的行为和使他人失去人身自由得状态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持续地不间断状态,时间持续的长短原则上不影响本罪的成立,只影响量刑。但时间过短、瞬间性剥夺人身自由的行为,则难以成立本罪。
3、犯罪主体——一般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故意,具有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目的㈢认定1、罪与非罪——行为犯,继续时间的长短影响量刑2、罪数问题——A、牵连行为——一般从一重罪处断(为打击报复而拘禁)
B、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而拘禁——数罪㈣刑事责任
1、致人重伤、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与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吸收犯)——不同2、为索取债务非法拘押、拘禁他人的,——以非法拘禁罪论处(债务包括高利贷、赌债)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本罪的——从重处罚九、绑架罪(★)——行为犯㈠概念——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㈡构成要件1、犯罪客体——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健康、生命权利+公私财产所有权2、犯罪客观方面——绑架亦称劫持,是指违背被害人或者其法定监护人的意志,使用强制手段或其他手段将被害人掳离原处所,置于行为人控制之下,并剥夺或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加以杀、伤相要挟通知被绑架人的家人、亲戚或者其他有利害的人及其单位,迫使后者交付赎金或者满足行为人的其他非法要求。相被绑架人要求则构成抢劫罪。3、犯罪主体——一般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直接故意—目的为财,为其他目的㈢认定1、本罪与非法拘禁罪的界限——主观、客观、客体2、绑架罪的既遂与未遂——以是否实际控制人质为标准以勒索财物为目的,成立绑架罪;以出卖为目的,成立拐卖儿童罪;以收养为目的,成立拐骗儿童罪;以索取债务为目的,成立非法拘禁罪。“盗窃儿童”:儿童作为对象在人身权利中的特定状况十、拐卖妇女、儿童罪(★)㈠概念——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㈡构成要件1、犯罪客体——人身权利中的人身不受买卖的权利。2、犯罪客观方面——实施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妇女、儿童没有国籍限制,即使妇女、儿童没有身份证明的;但不包括已满14周岁的男子。3、犯罪主体——一般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直接故意+出卖的目的㈢认定1、本罪与绑架罪的界限——A、目的不同B、对象不同C、客体不完全相同D、获取的利益及方式不同2、本罪与拐骗儿童罪的界限——主观上是否以出卖为目的3、本罪与诈骗罪的界限,即以拐骗(妇女)为名,行诈骗之实罪数问题A、致人死亡—本罪(重罚情节)B、故意杀害被害人——数罪并罚C、奸淫或是其卖淫——本罪(重罚情节)4、刑事责任:8种加重情节十一、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㈠概念——是指不以出卖为目的,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行为。㈡罪数问题1、收买后非法拘禁被害人——数罪2、收买后强行发生性关系——数罪3、收买后伤害、侮辱被害人——数罪4、收买后又卖出的——拐卖妇女、儿童罪5、收买后不阻碍妇女返回原居住地或者没有虐待儿童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不追究刑事责任。十二、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罪㈠犯罪主体——一般主体——首要分子即以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罪;对于非首要分子,但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其他参加者,则以277条的妨害公务罪定罪处罚。十三、诬告陷害罪(★)㈠概念——是指捏造犯罪事实诬陷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㈡构成要件1、犯罪客体——他人的人身权利+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2、犯罪客观方面——A、捏造的必须是犯罪事实B、诬告陷害的对象特定C、必须向有关机关告发3、犯罪主体——一般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直接故意,并有特定的犯罪目的,即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㈢认定1、罪与非罪——情节是否严重2、本罪与诽谤罪的界限——A、直接客体不同B、犯罪目的不同C、捏造的内容和行为的方式不同3、本罪与报复陷害罪的界限:犯罪目的不同4、罪数问题A、为诬告他人实施其他犯罪,然后进行告发——数罪B、只实施了其他犯罪,尚未告发——以所实施犯罪定,意图作为量刑情节十四、强迫职工劳动罪㈠客观方面——限制人身自由+情节严重十五、非法搜查罪㈠一般主体—司法工作人员犯本罪—从重十六、非法侵入住宅罪㈠一般主体—司法工作人员犯本罪—从重十七、侮辱罪与诽谤罪(自诉案件)——情节犯㈠概念:侮辱罪——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某种事实,损坏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㈡侮辱罪与诽谤罪的共同点:主体、主观方面、客体等基本同㈢侮辱罪与诽谤罪的区别主要在于客观方面①侮辱的方法包括暴力,而诽谤不用暴力②侮辱表现为公然损害他人人格尊严,而诽谤表现为捏造有损他人名誉并加以散布的行为③侮辱行为必须是“公然”地进行,即当着公众进行,而诽谤可以是私下进行,但需第三人或公众知道的方式散布。十八、刑讯逼供罪与暴力取证罪(★)㈠刑讯逼供罪⑴概念——是指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⑵构成要件①犯罪客体——公民的人身权利+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②犯罪客观方面——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口供的行为。③犯罪主体——司法工作人员④犯罪主观方面——直接故意+出于逼取口供的目的⑶认定①罪与非罪——情节是否严重②本罪与暴力取证罪的界限——相同:A、犯罪主体相同B、发生的时空条件同:刑诉中区别:A、对象不同B、主观目的不同
C、行为方式不完全相同D、行为的场合条件不同⑷刑事责任——致人伤残、死亡的——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从重处罚;是一罪二非数罪十九、虐待被监管人罪——情节严重二十、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㈠特点——一般主体+情节严重二十一、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罪㈠特点——直接责任人员+情节严重二十二、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㈠特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情节严重二十三、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㈠特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情节严重二十四、侵犯通信自由罪㈠特点——一般主体+情节严重——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二十五、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㈠特点——邮政工作人员;开拆、隐匿、毁弃从中窃物为盗窃二十六、报复陷害罪㈠犯罪客观方面——滥用职权、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服装加工厂职工劳动合同
- Unit 3 The art of painting Extended reading (2)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译林版(2020)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建筑工程质量控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参展实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单片机原理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可克达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潍坊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物联网通信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城市学院《MBA运营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SHT 3005-2016 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选型设计规范
- 2024年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阳光分级阅读 Letters for Mr James 课件
- 占道作业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技术要求
- 《肝豆状核变性》课件
- 地铁施工管线保护培训课件
- 农村公路质量监督管理及措施
- 小学体积单位换算练习100道及答案
- 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
- 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表格式
- 渣土车司机安全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