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点对点攻关训练(辽宁、海南、重庆)专题: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个幸运的贼莫泊桑他们坐在巴比佐恩一家旅馆的餐厅里,老画家讲起了他的故事:那晚,我们三个年轻人在索里尔家聚餐,最后都喝得有几分醉意了。普瓦特文头脑还比较清醒点儿,索里尔仰面朝天地躺着,讨论什么战争和皇帝的服装之类的事情,说着说着他突然一跃而起,拿出他收藏的轻骑兵制服穿在身上,然后又拿出一套掷弹兵的制服让普瓦特文穿上,普瓦特文说什么也不肯穿,但我俩硬给他套上了。我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甲胄骑士,待一切都准备停当以后,索里尔大声地说:“既然我们都当了军人,就让我们喝得像军人的样子。”我们拿出大碗,再次开宴。尽管已喝得酩酊大醉,我还是说:“静一静,我敢保证我听见了画室里有人走动的声音。”“有贼!”索里尔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唱起《马赛进行曲》:“拿起武器,公民们!”然后他从墙上摘下几件武器,我得到的是一把火枪和一把长剑,普瓦特文拿着一支上着刺刀的长枪;索里尔没有找到称心的武器,抓起一把手枪插到皮带上,还握着一把大板斧,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画室的门。当我们走到画室中央的时候,索里尔说:“我是将军,你是甲胄骑士,负责切断敌人的退路。你掷弹兵,做我的护卫。”我们查看了画室的每一个角落,足足查了有20分钟也没找到任何可疑之处。普瓦特文认为应该检查碗橱。由于碗橱很深,里面很暗;我端着蜡烛过去查看,可把我吓坏了,一个人,一个活人站在里面往外看我,我马上镇定下来,忽地一下子就把柜门锁上了。然后我们退后商量对策。我们各有各的想法:索里尔想用烟呛,普瓦特文想用饥饿制服,我是想用炸药炸。最后我们还是采纳了普瓦特文的意见。我们把酒和烟拿到画室来,坐在碗橱前,为俘虏的健康开怀畅饮。我们又饮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酒,索里尔建议把俘虏押出来瞧一瞧。“对!”我大声附和。我们抓起武器,一起朝碗橱疯狂地冲去,索里尔端着没有上子弹的手枪冲在前面,普瓦特文和我像疯子似的叫嚷着跟在后面,打开柜门押出俘虏。那是个白发苍苍、面容憔悴、衣衫褴褛的老头。我们将他捆上,放在椅子上,他没吭声。“我们审讯这个恶棍。”索里尔厉声说。我也认为应该审讯这个家伙,普瓦特文被任命为辩护人,我被任命为执行人。最后俘虏被判处死刑。“现在就枪毙他!”索里尔说,“不过,不能让他不做忏悔就死啊,”他又有所顾虑地加了一句,“我们去给他请一个神父来。”我没同意,深夜不便去打扰神职人员,他们让我代为行使神父的职权,并立刻命令俘虏向我忏悔罪过。老人早已吓得魂不附体,他不知道我们是哪类暴徒,开口讲话了,声音空洞沙哑:“你们要杀死我吗?”索里尔逼他跪下,由于心虚,他没有给俘虏施洗礼,只往他头上倒了一杯兰姆酒,然后说:“坦白你的罪过吧,不要把它带到另一个世界去。”“救命啊!救命!”那老头在地板上边打滚边拼命地号叫,怕他吵醒邻居,我们塞住了他的嘴。“来,我们把他结果了吧。”索里尔不耐烦地说。他用手枪对准老头勾动了扳机,我也勾了扳机,可惜我们俩的枪没有子弹,只听枪空响了两下,在一旁看着的普瓦特文说:“我们真有权力杀死这个人吗?”“我们不是已经判处他死刑了吗?”索里尔说。“那倒是,不过我们没有权力枪毙一个公民,我们还是把他送到警察局去吧。”我们同意了。那个老头不能走路,我们把他绑到一块木板上,把他抬到了警察局。局长认识我们,知道我们爱搞恶作剧,但认为闹得有点过分,笑着不让我们把在押犯抬进去。索里尔非要往里抬,局长沉下脸来,让我们不要再发傻了,赶快回家去清醒一下头脑。无奈我们只好把他再抬回索里尔的家。“我们拿他怎么办呢?”我问道。“这个可怜的家伙一定很累了!”普瓦特文怜悯地说。他看上去已经半死了,我也不禁来了恻隐之心,把他嘴里塞的东西掏了出来。“喂,你感觉怎么样啊?”我问他。“哎呀,我实在受不了。”他呻吟着。这时索里尔的心也软了下来,给他松了绑,开始像对一个久别的老朋友一样款待起来。我们马上斟满了几碗酒,递给我们的俘虏一碗,他连让都没让,端起碗一饮而尽。我们几人觥筹交错痛饮起来。那老人真是海量,比我们三个人加在一起还能喝。天蒙蒙亮时,他站起来心平气和地说:“我得告辞了。”我们再三挽留,但他坚持不依,我们怀着惋惜的心情送他至门口,索里尔高举着蜡烛说:“你的晚年可要当心啊!”(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酒后,索里尔和“我”都主动穿上军人制服,只有普瓦特文是被我们强行套上的,说明我们醉酒程度比他高。B.知道有贼,索里尔及时做了分工,准备捉贼,这主要赞扬了他疾恶如仇的美德,也体现了他的组织才能。C.贼被押出后,作者用“白发苍苍、面容憔悴、衣衫褴褛”刻画了他的肖像,透露出他困苦不堪的生存状况。D.普瓦特文“怜悯地说”,“我”掏出贼“嘴里塞的东西”,索里尔“给他松了绑”,几个人善良的本性复苏了。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敢保证我听见了画室里有人走动的声音”这句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后面捉贼的故事。B.普瓦特文语言不多,前后说了两句话,却都影响了“我们”的行为,与开头写他“比较清醒点”相呼应。C.小说对“一个幸运的贼”(老头)着墨不多,个性也就不够鲜明,但他是小说主人公推动着情节的发展。D.老头告辞,三人“再三挽留”也未能如愿,只能“惋惜”地“送他至门口”,这与前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契诃夫在谈到短篇小说创作的体会时说:“短篇小说的首要魅力是朴素和诚恳。”这篇小说的“朴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小说情节在后面出现逆转出乎意料,其实文中已多次暗示,文中有哪些暗示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逝川迟子建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渔妇们这时候就赶紧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从逝川被打捞上来的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仿佛得到了意外的温暖,心安理得了。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经过这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碗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要认识吉喜并不困难。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胡刀懊丧地连连说:“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去烧一锅热水。她吃了个土豆,喝了碗热茶,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关好火炉的门,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吉喜望了望逝川,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他就被葬在逝川对岸的松树林中。那时的吉喜不但能捕鱼、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酿酒。胡会那时常常到吉喜这儿来讨烟吃,吉喜的木屋也是胡会帮忙张罗盖起来的。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吉喜洗了洗手,询问反应有多长时间了,有什么感觉不对的地方。胡刀家正厅的北墙上挂着胡会的一张画像。胡会歪戴着一顶黑毡帽,叼着一杆长烟袋,笑嘻嘻的,那是他年轻时的形象。时光倒回五十年。吉喜正站在屋檐前挑干草。落日掉进逝川对岸的莽莽丛林中了,吉喜这时看见胡会从逝川的上游走来。他远远蠕动的形象恍若一只蚂蚁,而渐近时则如一只笨拙的青蛙,走到近前就是一只摇着尾巴的可爱的巴儿狗了。吉喜笑着将她体味到的类似蚂蚁、青蛙、巴儿狗的三种不同形象说与胡会。胡会也笑了,现出很满意的神态。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产妇再一次呻吟起来,吉喜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大约午夜十一时许,产妇再一次被阵痛包围。羊水破裂之后,吉喜终于看见了一个婴孩的脑袋像只熟透的苹果一样微微显露出来,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下来,那生动的啼哭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样四处弥漫。“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吉喜听着逝川发出的那种轻微的呜咽声,不禁泪滚双颊。她再也咬不动生鱼了,那有质感的鳞片当年在她的齿间是怎样发出畅快的叫声啊。她的牙齿可怕地脱落了,牙床不再是鲜红色的,而是青紫色的,像是一面旷日持久被烟熏火燎的老墙。她的头发稀疏而且斑白,极像是冬日山洞口旁的一簇孤寂的荒草。吉喜就这么流着泪回到她的木屋,她将渔网搭在苍老的肩头,手里提着木盆,吃力地朝逝川走去。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然后呆呆地站在岸边等待泪鱼上网。她开始起第一片网,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又过了一段时间,曙色已经微微呈现的时候,吉喜开始起第二片网。她小心翼翼地拉着第二片网上岸,被收上来的网都是雪白雪白的,她什么也没看见。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将两片渔网拢在一起,站在空荡荡的河岸上,回身去取她的那个木盆。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得弥漫下来了。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富有生命力的和平之中。(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逝川”取自《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小说中意在强调韶华易逝,提醒应珍惜时光。B.“多么不是时候……”展现了胡刀雪夜来访的心理,省略号意味着他对妻子的忧心和对打扰吉喜的愧疚。C.面对接生的请求,吉喜在下雪天不顾严寒,也不顾捕泪鱼祈福的习俗便出门了,体现了她的热情善良。D.吉喜认为胡会像“蚂蚁、青蛙、巴儿狗”,既描写了胡会从逝川上游走近的过程,又蕴含了吉喜的爱意。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运用复沓的手法,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B.第三、四段将年轻的吉喜与“干瘦而驼背”的年迈吉喜作对比,表现她内在生命力的枯萎和衰竭。C.没有捕到泪鱼的吉喜惊讶地发现木盆里有“十几条美丽的泪鱼”。卒章突转,既在意料之外又符合情理。D.小说中“逝川”和“泪鱼”作为小说的主要意象,和主人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演绎了一副动人的温情画面。7.迟子建说“逝川上的那种会流泪的泪鱼,当然是我的创造”,这个被创造的泪鱼与吉喜有相通之处,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8.小说在叙事时,不止一次在现实中插入吉喜的往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个让人内疚的日子裘山山这个日子是1964年6月22日。第一个感到内疚的人是成都军区测绘大队的一名军官,名叫杜永红。当时他正奉命带领一个作业小组,来到西藏岗巴龙中区的山野里,测量中尼边境线。杜永红时年24岁,未婚。当然他有未婚妻,而且有了好多年了,但由于常年在野外工作,几乎没时间与未婚妻在一起,故至今未婚。他带领他的作业组在岗巴执行测绘任务已经二十多天了。岗巴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杜永红病倒了,而且患了非常可怕的肺水肿。但他不肯休息,坚持上山作业,结果昏倒在山上。同小组的战友们把他抬下了山。他在帐篷里醒来,恢复知觉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内疚。他想我是个共产党员,还是个作业组长,怎么能没完成任务就倒下了呢?于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他一刻也没休息,就开始整理当天的资料和图纸。当他终于完成工作想要休息时,才感到自己呼吸十分困难,以至于根本无法入睡。他想,反正躺着也睡不着,不如去站岗,让能睡的同志去睡。他就走出帐篷,换下了站岗的战士。第二天早上,也就是6月22日这天早上。杜永红看天色微亮,叫醒炊事员后他就去睡了。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坚持到早上的。第二位内疚的,就是被替下岗来睡觉的哨兵。事后回想起来他不停地自责道:我为什么要让他替我站岗呢?是的,他是组长,可他也是病人啊!是的,那天我也很累,我的身体也有气无力,可他病得更厉害啊!哨兵因为这样的自责痛哭不已。早饭做好后,炊事员把大家叫起来吃饭,叫到杜永红时他有些犹豫了,他知道他天亮才睡下,还知道他在生病。于是他绕过了他。吃完饭要出发了,杜永红还在睡,一个老同志说,今天咱们就别让组长上山了,让他在家歇一天吧。大家一致同意。他就嘱咐炊事员,千万不要惊醒他,让他好好睡一觉,到中午11点时再叫他起来吃饭,免得他又硬撑着上山。炊事员点头答应。一个上午,帐篷里都静悄悄的。炊事员在准备午饭时十分小心,轻手轻脚的,生怕惊了组长的梦。他知道只要组长醒来,就会不顾一切地上山去。总算到了11点,炊事员走到帐篷门口,侧耳听了听,里面一点儿声音也没有。他想组长实在是睡得太香了,他已经很久没这样睡过了。他决定让他再多睡半个小时。到了11点半,太阳老高了,而且暖洋洋的,炊事员想,这下可以叫组长起来了,吃碗热乎乎的面条,再好好晒晒太阳。他的病一定会好起来的。他走进去,叫他的组长,叫那个叫杜永红的人。但杜永红一动不动,他大声叫,他不动,他用力拍他,他也不动。他预感不好,掀开被子,才发觉他们的组长,他们的战友杜永红,早已僵硬。这第三位内疚的便是炊事员。他想自己为什么要自作主张地晚叫他半小时呢,也许早叫半小时还会有救的。尽管后来医生说,杜永红的死亡时间是在早上,他还是内疚不已,他想我竟让他的遗体那么孤孤单单地在帐篷里呆了一上午。我该去陪陪他的啊。炊事员抽噎着说不出话来。组里那位老同志劝慰他说,你不要这样自责,如果怪应该怪我才是,是我叫你不要叫醒他的,是我说让他好好睡一觉的。如果我知道,我一定不会让他去睡的。哪怕我们轮流给他唱歌,哪怕我们轮流给他讲笑话,哪怕我们再让他去站岗,去工作,我们也坚决不会让他睡的。但所有的后悔都已无济于事。杜永红毕竟永远地睡去了。老同志成了第四个内疚的人。他默默地淌着眼泪,领着组里的同志把杜永红仔细地包裹好,放在担架上,抬到岗巴他们的总部去。抬到半路时,见一匹马卷着尘土飞奔而来。大家一看,原来是大队医生。医生一见担架就想下马抢救,但所有的目光都在告诉他,已经晚了。医生扑在担架上就放声大哭,边哭边说,我来晚了,我该再快一些的!我该昨天晚上就出发的!我就知道是你!我对不起你啊!原来,杜永红病倒后,就给大队医生写了封信,他说小组里有人病了,希望医生方便的时候过来看一下。他没说是谁病了,也没说是什么病。他知道医生很忙,进藏后生病的人太多了。医生一大早就骑马往这边赶,没想到竟在路上与他的遗体相遇了。医生怎能不放声大哭?讲到这里,医生已经是第五个感到内疚的人了。但故事还没有完。杜永红牺牲的消息传到了阿里。当时在那里工作的另一个测绘小组的组长,是杜永红的好友,名叫王玉琨。从拉萨出发前,杜永红曾跟他说,他的未婚妻,最近写信来要和他分手。原因很简单,她总也不能见到他,总也不能和他“谈”恋爱。杜永红有些难过,他跟王玉琨说,他想好好和他聊聊,还想给他看看他未婚妻的信,让他分析一下还有没有挽回的可能。但他们没有谈成。出发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太多,时间实在是不够用。分别时王玉琨对杜永红说,等我们完成了这次任务,一定找机会好好聊聊。可没等完成任务,杜永红就牺牲在了岗位上。王玉琨说,我真是非常后悔,当时无论如何该和他谈谈的,哪怕不睡觉,不吃饭,也该和他谈谈的,让他说说心里的委屈,吐吐感情上的烦恼。我是他最好的朋友啊,可我却让他带着心事走了,他永远也没机会向人诉说了!王玉琨讲到这里时,眼圈红了。往事在38年之后依然折磨着他的心。如今他已是年过花甲的人了,他说杜永红如果活着,也该年过花甲了。早已离开了部队的他,依然忘不了当年丈量世界屋脊的那些日子,那些艰苦而又光荣的岁月。他把它们写成了一篇日记体的报告文学,让我看。而前面这个小故事,是在他讲述中不经意提起的。但恰是这个小故事,像根针一样一下子刺进了我心里了。我知道我若不把它拔出来,心就一直会汩汩流血。王玉琨是那个日子的第六个内疚者,也是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写到他,故事似乎应该结束了。但我却忽然想到,这世上还应该有一个为那天感到内疚的人,虽然她和西藏相隔遥远,虽然她对那天一无所知。她应该是第七个内疚的人,她就是杜永红当年的未婚妻。尽管同为女人,我十分理解她无法承受的孤单和寂寞,但仍是同为女人,我推断她一定会为自己在他临死前提出的分手而深感内疚。一句分手,让杜永红赴黄泉路时是那么孤单。王玉琨告诉我,杜永红死后并没有被授予什么称号。因为在他们测绘队,因劳累艰苦而牺牲在岗位上的人很多。但我想,有这样一些为他感到内疚的人,就足以让他不死了,他永远活在他们的内疚里。而内疚,也是一种思念。【注】1950年西藏和平解放时没有地图,120万平方公里基本是无图区(只有外国人测的局部图,很不准确)。1962年,成都军区正式成立第一测绘大队,专门负责测绘西藏地图。经过20年的努力,历经千难万险,1981年,终于完成西藏第一代完整地图。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让人内疚的日子”是指1964年6月22日,杜永红牺牲的日子,文章以点代面,集中塑造了成都军区第一测绘大队的英雄群像。B.文中刻画了七位心存内疚的人,除了远在他方的“未婚妻”的内疚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其余几位都为杜永红的牺牲而真诚地内疚。C.王玉琨是故事的讲述者,时隔38年仍内疚于未能在好友离世前和他好好谈谈,致使好友最终带着遗憾离开人世,增加了本文的情感力量。D.杜永红牺牲后却并没有被授予什么称号,王玉琨对其原因的解释令人震撼,从中展现出测绘大队英雄群体的默默奉献和牺牲精神。10.关于文中众人心怀内疚的记叙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哨兵内疚,是他自责于自己只考虑了自己的劳累于是听从了组长换岗的命令,没有体恤组长抱病的事实。B.炊事员内疚,在于他认为是自己导致组长错过了抢救的时间,内疚自己使组长死后在帐篷里孤孤单单。C.医生的内疚,在于他知道生病的人是组长,但是却没有连夜赶来,以至于错过了抢救的最后机会。D.作者认为“未婚妻”也应内疚,内疚于阴差阳错地她在杜永红牺牲之前提出了分手,使英雄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人世。11.1982年,中央军委命名成都军区第一测绘大队为“丈量世界屋脊的英雄测绘大队”,杜永红正是这一英雄群体的典型代表。请谈谈文中是如何塑造杜永红这一英雄形象的。12.本文充分体现了作者裘山山作为一位女性作家的细腻、感性的特点,请对此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一个长翅膀的老头加西亚·马尔克斯雨下到第三天,佩拉约两口子在屋里打死了成堆的螃蟹。佩拉约只好穿过被雨水淹没的院子把它们扔到海里去,因为他刚刚出世的孩子发了一夜烧,他寻思都是这些螃蟹招来的晦气。中午,光线十分微弱,佩拉约扔完螃蟹回到家里,模模糊糊地看见院子当中有一个什么东西在蠕动和呻吟。他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老头儿趴在泥水里,他身上长着一对巨大的翅膀,很碍事,无论怎么挣扎都站不起来。佩拉约被眼前可怕的情景吓坏了,赶紧跑去找他的女人埃利森达。他女人当时正把凉毛巾敷在生病孩子的头上,被佩拉约一把拉到院子中间。两个人惊愕地望着倒在地上的人。那人衣衫褴褛,口中的牙齿稀稀拉拉,他那像落汤鸡似的老态龙钟的样子显得格外可怜。身上那对大兀鹫翅膀又脏,羽毛又稀疏,一动不动地摊在泥水里。他们叫来了一位能掐会算的邻居来看看他。“他是一个天使,”她告诉他们说,“我可以肯定,他是为你们的孩子来的。只是因为这个可怜的家伙太老了,结果被雨打落在地上。”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佩拉约家里捉到一个活脱脱的天使。整整一下午,佩拉约拿着他那根警棍站在厨房里守着,临睡前还把他从泥水里拽出来,同母鸡一起关进铁丝编的鸡笼里。半夜,孩子醒了,烧退了,想吃东西了。于是两口子大发慈悲,决计把天使放走。但是,当他们趁着晨曦走到院子里的时候,看到左邻右舍全都聚集在鸡笼前逗天使玩儿。这帮人对天使毫无敬畏之心,竟还从铁丝网往里给他扔吃的东西,仿佛他不是什么神灵,倒是马戏团里的一只动物。这个耸人听闻的消息传开,惊动了贡萨加神父,他七点前赶到时,首先重温了一遍教义。当贡萨加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这位全然不懂人间言行的老者几乎连他那老态龙钟的眼睛也不抬一下。这证实了那东西并不懂得上帝使用的语言,也不知道问候上帝的使者。神父开始怀疑他在作假——他那副可怜的模样与高贵的天使毫无共同之处。于是神父离开了鸡笼,简短地告诫好奇的人们,叫他们不要被天真蒙住了眼睛。捉住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几个小时后,院子里便像熙熙攘攘的市场一般。于是埃利森达想了个好主意:把院子筑起围墙,收五分钱门票看天使。好奇的人们从老远的地方赶到这里。佩拉约和埃利森达甭提多高兴了,因为不到一个星期,家里所有的房间都堆满了钱,而等着朝圣的香客已经排得一眼望不到边了。这时,有人在村里搞了一个巡回展出,展出的是一个由于违背父母之命而变成蜘蛛的少女。看蜘蛛的门票不仅比看天使的门票便宜,而且允许观众就她的痛苦遭遇提出任何问题,还允许颠来倒去地观察她,好让所有的人都不怀疑这桩可怕的事实的真实性。这是一只可怕的意大利狼蛛,身体有一只绵羊大小,长着一个忧伤的少女的脑袋。最叫人揪心的还不是她那离奇的外表,而是她原原本本地讲述她不幸经历时那种痛心疾首的表情。当她几乎还是一个小姑娘时,有一次她偷偷地溜出家门去参加一场舞会,当她跳了一宿舞从森林里回来的时候,突然一声炸雷劈裂长空,从裂缝中迸出一道可怕的闪电将她变成了蜘蛛。当那个变成蜘蛛的少女名声大噪的时候,而佩拉约家的院子就又变得像连下三天暴雨时那么冷清,空无一人,只有螃蟹在屋里到处爬。房东两口子对此毫不惋惜。他们用收的门票钱造了一幢两层的住宅,有阳台花园,门槛修得高高的。偶尔佩拉约两口子会用克辽林消毒水清洗鸡笼或熏点卫生香,但这并不是为了恭维天使,而是为了驱除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全家蔓延的恶臭。天使不仅熬过了那个严酷的冬天,而且随着春天的到来开始恢复了,在十二月份,他那布满阴郁的瞳仁又渐渐地变得明亮起来,翅膀上开始长出又大又硬的羽毛。一天早上,埃利森达正在切洋葱片准备午饭,似乎觉得一阵海风吹开了阳台门的插销,刮进屋里。于是她从窗口探出头去,惊讶地看到天使正展翅欲飞。他十分笨拙,结果把菜地弄得一塌糊涂,那翅膀在阳光下一阵乱扑腾,差点儿没把棚子打翻。最后总算飞了起来。在看见他颤巍巍地扇动着老兀鹫翅膀飞过最后几家的房顶后,埃利森达为自己也为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一面切着葱头,一面盯着他,直到再也无法看见,因为这天使再也不会扰乱她的生活,而只是地平线上模模糊糊的一个小点了。(有删改)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翅膀的老人是在雨下到第三天时在佩拉约家院子里被发现的,老人的到来完全出乎佩拉约的意料,夫妇二人对此感到惊愕。B.小镇居民最初对长翅膀的老人充满好奇,后来戏弄、参观,最后将他遗忘,这是他们麻木冷漠、缺乏同情心的表现。C.贡萨加神父到场后要先温习教义,认为不懂拉丁语便是“不懂上帝的语言”,这突出了作为神父的他对教会的虔诚。D.小说的故事虽然荒诞,但是给人一种真实感,这得益于文章细节之处描写逼真详尽,场景具体,情感表达真实。14.关于文中蜘蛛少女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女变成蜘蛛,是由于违背父母之命,当时她参加完一场舞会,刚刚回来。B.展出蜘蛛少女的人为了牟利而不顾少女感受,他与佩拉约是同一类人。C.“忧伤”一词反映出少女内心的痛苦,名声大噪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D.人们转而去关注蜘蛛少女是因为少女来自人间,她的讲述更具真实性。15.马尔克斯在谈自己作品的共性时,曾说:“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请分析本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句话的。16.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加西亚·马尔克斯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其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原则。请以本篇小说为例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幸福的光亮张金凤小区临街的店铺,可谓五花八门。理发店、电脑维修店、童装店、早餐屋……只有一间店铺还闲着。它比别家的租金略高,但门前环境也最好:地面宽敞,绿化带植被茂盛,还有巨大的合欢树,如同撑着一把大伞。合欢树下是街坊大妈们平日聊天休闲的场所,平时热热闹闹。但今天,这棵树下却静得很———那家空置的店铺终于来了房客。一个年轻妇女一手抱着个可爱的小孩,另一只手拿笤帚在扫地。男人在店铺里清理杂物。这个孩子,叫旺旺。没多久,大妈们就了解到这家新房客的情况——听说男主人找了家工厂上班,一家人从乡下刚进城,结婚时欠了债,在老家挣不到钱,进城来打工挣钱。白天,他们家敞着门,几个月大的小孩在一个凉席上玩儿,旺旺妈就在旁边穿手链、剪线头、缝玩具,总也不闲。没成想,没过多久,就遇到了麻烦。旺旺爸骑摩托车不小心撞断了腿,治疗费用让这个小家难以承受。旺旺爸在医院久住不起,回了家,小夫妻俩夜里的哭声,隔着门都传出很远。旺旺妈率先振作起来。她把家隔成两半,锅碗瓢盆和简易的木板床塞进小小的隔间,更大的地方放了货架,“旺旺超市”开张了。早上,她把丈夫的竹椅和孩子的小床搬到合欢树下,给他们摆上热腾腾的早饭。太阳移,树荫动,旺旺妈便将竹椅小床不断往树荫里挪。她一天到晚乐呵呵的,把笑容带给丈夫、孩子和每一位顾客。小区里的人,渐渐地都愿意来这里买东西,因为旺旺妈乐观,看着喜气,总是笑吟吟的,嗓音甜,说话柔,做事利索。别看店面小,货却备得很全。她娇小的身躯跨上大号摩托,先去批发市场上货,再到蔬菜市场进水果和青菜。“好卖就卖,卖不掉的我就吃了。”她笑呵呵地说。这天,旺旺妈操刀削土豆皮,将十几个土豆切丝浸泡着。本是要自己吃的,却被买菜的客人看中了,非要买去,还经常预定。旺旺妈的食材生意,借助土豆丝拓展开。她开始做些加工好的净菜,回家下锅炒炒就能吃,生意愈发红火。虽然腿上有伤,但旺旺爸开始力所能及地给家里帮帮忙,脸上也逐渐有了笑容。合欢树下的老人们说,旺旺家真不容易。小区里分布着好几个超市,三步一户、五步一家的,西门口刚开了个大型超市,生鲜齐全。要不是旺旺一家勤劳能干,这小超市很难支撑下去。旺旺超市开了一年多后,旺旺爸终于康复了,全心帮妻子打理小超市。买卖虽小,却是一家人的根基。他们家水果蔬菜新鲜好吃,品质有保证。不跟别人硬拼价格,而是拼服务和时间:大清早出门,想买些东西,只有旺旺家早早就开着门,旺旺妈正在整理刚刚批发回的蔬菜,都是最新鲜的食材。晚上,别家超市都是九点关门,只有旺旺超市的灯一直亮到十点半。刚来的时候,她还是满脸羞怯、白白净净的模样,现在已成为面颊黑红的干练店嫂。丈夫干不了重活儿,旺旺妈一直自己干着上货、搬运等活计。后来有了上门送货的配送车,可她还是自己往批发市场跑。她说,有些居民想买的东西,还得她去淘。只有自己亲自挑,才能上到最好的货。随着网上购物的飞速发展,旺旺超市门口暂存的快递多起来。无论多忙,旺旺妈都将物件保管、交接得非常仔细。她还专门腾出一个大纸箱放快递,旺旺超市成了个小型中转站。取快递的人说,你收点费吧,要不我们以后不好意思麻烦你。可旺旺妈执意不收,邻居间这么点小事都不能托付吗?我一没花本钱,二没花劳动,哪里能要你们的钱呢?以后也尽管往这里放,我收一件收十件都一样,不耽误多少工夫。去年夏天,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门口一块纸牌上写着:有事外出,歇业一周。旺旺超市自开业以来,几乎没有关过门,实在有事,最多关门半天。这次是怎么了?再次营业的时候,旺旺妈满脸灿烂的笑容。邻居问,这几天干啥去了?她说:“去北京旅游了。旺旺就要上学了,我们两口子也从来没出过远门。这次去北京好几天,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她将招牌和灯盏重新擦拭一遍,到了晚上,“旺旺超市”那盏灯更加明亮了。(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时热热闹闹的合欢树下变得十分安静,表现了街坊大妈们对店铺新来房客的好奇,引出了对新房客一家的介绍。B.旺旺爸遭遇车祸后,旺旺妈率先振作,置办货架开小超市,并以儿子的名字“旺旺”命名,寄予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C.旺旺超市是一家人的根基,夫妻二人共同打理超市,水果蔬菜新鲜,价格也比其他超市便宜很多,因而生意红火。D.“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旺旺妈自豪的语气说明一家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改善。1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所,而合欢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一家的形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有助于表达主题。B.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增强感染力,如夫妻俩痛哭,与下文“脸上逐渐有了笑容”“满脸灿烂的笑容”形成对比,塑造了人物形象。C.“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这一情节的设置,既表现了超市的生意好,同时也设置了悬念,使行文有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D.小说在塑造旺旺妈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还通过合欢树下老人们的评价侧面烘托形象。19.小说标题以“幸福的光亮”为题有什么作用?20.旺旺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人世间(节选)【注】梁晓声郑家只有一间住屋,十五六平方米,火炕占去了一半地方。地上,锅台和碗橱占去了另一半面积。炕上铺着几张报纸,报纸上堆着山楂,一个穿件红毛衣的二十一二岁的姑娘——不对,确切地说是小寡妇,坐在炕上,正用竹扦穿山楂。她的毛衣很旧了,只穿条旧的花布衬裤,也没穿袜子。秉昆进门后,小寡妇停止了正做着的事,极为吃惊地瞪着他。郑母打消女儿顾虑说∶“这小伙子心眼好,见我推着箱下坡,跑过去替我,还扶着我下的坡。要不,我连人带箱子栽到沟里了。我要是摔伤了,咱们一家的日子可怎么往下过啊……”他忍不住要打断郑母的话时,郑娟的弟弟开口了。那盲少年说∶“姐,妈的话太啰唆了,还是听我来说吧。别人托这个人转交给你东西,所以这个人才来找咱家的。他在门口见到了我,我正替你问他是什么东西,他还没告诉我呢,正巧咱妈回来了。”郑母为了使屋里暖和些,起身去捅炉火,一边絮叨∶“不让她把棉裤拆了,偏拆了,可倒好,又来了活儿。穿两串糖葫芦挣一分钱,为赶在春节前挣几元钱,顾不上做自己的棉裤了……”“妈,你别絮叨些没用的了。”郑娟目光与话题同时一转,看着周秉昆问,“谁派你来的?”秉昆苦笑道“倒也不是谁派我来的,是我自己有几分情愿才答应了的事。”他简单地将瘸子二人托付他的经过讲了一遍,省略了几乎是被劫持的细节,讲出他们苦苦相求的意味。最后他掏出信封,放在小布包旁,总结说∶“这信封里就是他们让我给你送来的钱,十个鸡蛋是我从自己家带来的。毕竟,我与涂志强哥们儿了一场,快过春节了,算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是鸡蛋啊,那大娘谢你了啊!”郑母本已又坐在椅子上了,听完周乘昆的话,立即起身拎过去布包想放在别处。郑娟喝道“妈,你别”郑母竟很顺从,坐下嘟哝着,双手仍捧着布包。郑娟弟弟也说“姐,鸡蛋是可以留下的。”郑娟又喝道∶“没你插嘴的份儿!”弟弟噤若寒蝉,摸摸索索地躲到门斗去了。他听到郑娟大声说∶“你转告他们,我不需要他们的可怜!”她那双丹凤眼中投射出凛然的目光,咄咄逼人地瞪着他,停顿片刻,加重语气接着说,“我明明白白告诉你,我也不需要你来可怜!我恨他们!涂志强如果不是跟他们搞到一起,也不至于犯下死罪。那我俩的日子还可以凑合着混下去……”周秉昆一时目瞪口呆,如同自己果真是瘸子们一伙,对涂志强的死负有抵赖不掉的罪过似的。“娟,你听妈劝你几句好不好”“不好!……你!……带上钱快给我滚啊!滚啊你!”郑娟的手直指周秉昆的脸。秉昆的脸红过一阵后,又变得煞白。他猛地往起一站,将装钱的信封抓在手里,低着头撞门而去。郑娟的母亲和弟弟跟到了外边。那老妪说∶“孩子你站一下,你听大娘向你解释……那个,那什么,就是钱,求你……给大娘留下吧!我女儿她……她那样不是冲你,她是在冲自己的命发火呀!”老妪脸上淌下泪来,伸出一只枯瘦的手,像已完全丧失了耻辱感的老乞丐。盲少年也从旁说∶“我姐以前是好脾气的人,从没对谁发过火。”他的眼中也淌着泪。身材瘦小的老妪,双膝一弯,分明是要跪下去了。周秉昆的心顿时软得一塌糊涂,赶紧上前一步,双手将郑母搀住,耳语道∶“大娘,我没生气。”他从兜里掏出信封,遇到了郑母于里。她连个“谢”字都没顾上说,抹着泪,迈着摇摆不稳的碎步进入了歪斜的家门。盲少年问“我妈进屋了?”秉昆说∶“是的,她进屋了。”盲少年又问∶“我妈哭了吧?”秉昆犹豫了一下,尽量以平静的语气回答“她没哭。”秉昆摸了摸那盲少年的头,不由自主地蹲下,替他擦去流淌不止的泪,竟有些庆幸他是盲人,看不到自己母亲刚才那种可怜的样子。“你把钱给我妈了”“给了,哪能不给呢!”“那,你原谅我姐了以后……如果他们再让你送钱来,你还肯吗”那盲少年忽然双膝跪下了,跪得那么快,使秉昆措手不及。秉昆愣了愣,忽然将他拉入怀中,盲少年在他怀中失声痛哭。他不知不觉地流泪了,对那盲少年耳语∶“好孩子,别哭,我向你保证,以后你家每月都会收到钱。交给你也行的,是吧”盲少年终于不哭了,小声说“交给我不好,我是瞎子,怕丢了,还是交给我妈好。”“愿意告诉我你的名字吗?”“郑光明,我妈和我姐都叫我小明。”“那么,以后我要叫你光明,我喜欢叫你光明。”“那,你愿意告诉我你的姓名吗”“我姓周,名秉昆。同样没骗你,告诉你的是我的真姓名。”“我相信,以后我可以叫你秉昆哥吗?”“当然可以。”“秉昆哥,你为我家做的事,千万别告诉别人啊,那我姐就更没脸做人了。”“明白。你也不能对任何人说起我的名字。”“你放心,我不会的。”……秉昆走出那条胡同时,觉得自己一下子变成活了一百多岁的老人似的。他不再因自己出生于光字片而耿耿于怀了,不再因自己仍是一名苦力工而耿耿于怀了。即使世上真有鬼,涂志强的鬼魂确确实实地出现在面前,他相信自己也是能够以平静如水、无惊无惧的心情来对待了。【注】节选自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有删减。2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极写郑家生活艰难,尤其写郑娟没有换洗棉裤的境况,为后文情节展开、人物塑造做铺垫,并暗示了时代背景。B.小说人物个性鲜明,少年直率细腻,母亲唠叨啰唆,秉昆心地善良,甚至连没有出场的涂志强和瘸子,都让人感怀尊敬。C.郑娟的母亲说郑娟是“在冲自己的命发火”,是力图解释女儿发火的原因,一方面安抚秉昆,一方面也是为女儿鸣不平。D.文章末尾描写了秉昆的内心感悟,别人的经历让他获得感动的同时,也安抚了他的心灵,历经世事后,他变得成熟起来。22.关于文中郑娟一家人对待馈赠的不同态度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围绕对待馈赠的态度,展开情节,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一众人物。B.郑娟不愿意接受帮助,主要是因为对导致亲人亡故的人们心存怨恨。C.郑光明认为可以接受帮助,是因为家境艰难,不愿亲人们太过操劳。D.郑娟母亲希望接受馈赠,是认为别人是真心帮助,没必要心存愧疚。23.盲少年担心亲人心理受伤害,尽其所能,小心呵护,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24.作者为什么安排“我”说喜欢叫少年“光明”的情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把栏杆拍遍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词为业,成为大诗词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辛弃疾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为了光复大业,他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此时,他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我们仍能从他的词中感受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赏心亭时所作。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挥刀纵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忠臣,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说到辛词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有人说辛词也婉约,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照。但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又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我常想,要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之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敲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词人之道。终于被他修炼到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有删改)2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点明辛弃疾独特的历史地位,认为他是以武起事,最终以文为业的唯一一人。B.文章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其行伍经历、为官经历以及心路历程的变化来写。C.自身才华、爱国情怀、特殊人生历程和动荡的历史背景等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D.文章巧妙地把辛弃疾的自身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感受、评说融合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2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引用辛弃疾的词作,调动读者已有的阅读经验,来加深读者对词人生平操守的理解。B.第三段中“钢刀利剑”和“羊毫软笔”运用比喻修辞,表达了作者对辛弃疾的同情和惋惜。C.划线句运用对比,突出强调辛弃疾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也揭示了辛弃疾笔力深厚的原因。D.文章将记叙、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笔力纵横驰骋,见解独到深刻,颇有散文大家之风。27.辛弃疾的词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28.作者想要为辛弃疾造像,为何认为以“把栏杆拍遍”为题目最贴切?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征途上王愿坚司号员赖兴华刚刚绕过面前的一道浓密的树丛,就怔住了。“在这时候停下来,是不是又有同志……”他心里一急,连忙三脚两步地跑过去,挤进人群里。果然,一个浑身泥污的红军战士,紧闭着眼,直挺挺地躺在那里。有一个同志坐在旁边,正把脑袋紧贴在那人的胸前,焦急地叫着:“同志,我的好同志,你说呀!……”望着这情景,小赖的心像被火燎着一样。他心慌意乱地周身摸索着,伸手扯扯干粮袋,又摸摸腰间的洋瓷碗、小马灯,想去弄水,又想点灯照亮。就在这时,躺在地上的同志说话了。声音很轻,断断续续地:“西,往西,大树林里……我们连……”话头像根被风吹断了的细丝,再也接不起来了。他只来得及伸出一个手指头,向嘴边指了指。接着,手一下子松开,一大把咬掉了梢头的牛耳大黄叶子撒了一身。“哭!想点办法,不比哭鼻子强!”那个同志不满地说了一句。小赖不好意思地擦擦眼,一面摆弄着小马灯,一面往四下里看了一眼。同志们,有的低下了头,有的扭过了脸,有的在悄声谈论着。只有刚才问话的那人还在张罗。他欠起身,从腰间解下面巾,轻轻地盖到死者的脸上;又小心地摘下那同志的军帽,把散乱的野菜一棵棵捡起来,放进帽子里。然后仰起头,愣愣地望着天边。那人是六团的马夫,老姚,姚恒义。前天才掉队下来。小赖也随着望过去。那边,太阳早已落下去了,只剩下一抹淡淡的余光,给几大块雷雨云镶上了惨白的光边。乌云,被风推搡着,正在缓慢地汇拢起来。看着,小赖的心也像那些云块一样活动起来:“那个同志牺牲前的话是什么意思呢?对,在西边,就在同一块草地上,大概就在那团团的乌云下面,有那么一个树林;在那里,有兄弟部队的一个连队,他们派出了同志到这边来联系。那么他们……”他向着牺牲的同志望了望,又看了看老姚手里的帽兜。“噢,对了,他们断粮了。”想着,他不由得激动起来。他向老姚身边靠了靠,急急地说道:“老姚同志,我们得去救他们哪!”“哦。”老姚应了一声,还在想什么。“粮食,我有。”小赖一抬手举起了腰间的军号,那上面缠着自己的粮袋子,“给他们,都给他们!”“什么,你说什么?”老姚蓦地扭过了头,一把抓住小赖的肩膀,盯住他的脸说,“我的好同志,你,你真的这么想?”他望着那一小截粮袋子,叹了口气说,“唉,有啥用呢,就那么一点点……”“不少,不少!”老姚从军号上解下粮袋子,一面比量着,一面把长长的空袋子一节节叠起来。“就是有粮,谁带着送去?”小赖越想越觉得难题多。老姚说:“这,我知道。带队的人嘛,倒有一个……”“谁?”“有,有就是了。”老姚边说边站起身。不知起得太猛还是怎的,身子踉跄了一下,差点栽倒。他站稳身子,把军号往小赖手里一塞,“还是把人集合起来。我的好同志,你吹号吧!”随着号声,连队迅速集合起来。老姚来到队前,向着队伍扫了一眼,一下子举起了那顶军帽:“同志们,看,这是什么人的?”沉默了一会儿,从后排传来一声回答:“兄弟部队。”“对,兄弟部队——一个妈妈生的亲兄弟啊!再看看这,”老姚从帽兜里抓出那把野菜,声音提高了些,“同志们都看见了,咱们的兄弟部队在吃这个,在吃草……”他的嗓子哽住了,张了几张嘴,却再也没有说出什么。他把手里的东西往胸前一揣,后退了几步,解开肩上的被单,抖了抖,平展地铺在地上,用马灯把角角压住了,然后从腰间解下一条干瘪瘪的干粮袋子,往被单上倒下去。一面倒,一面轻轻地拍打着。焦干的青稞面粉,在马灯近旁扬起一团淡淡的烟雾。这一切,他做得那么慢,那么仔细,慢得叫人心焦。小赖定睛注视着老姚的动作。他觉得自己心直跳,血直往脸上涌。他快步走到马灯近旁,伸手把老姚推开,提起自己的粮袋往被单上倒。粮袋长,面粉少,小赖手忙脚乱,怎么也倒不出来。他向手里那拳头般大的一截粮袋看了一眼,往单子上一扔,抹着眼睛,扭身走开了。“回来!”老姚喊了一声,弯腰捡起小赖的粮袋,只倒了一点,又还给了他。“不,我……”小赖一手招架着,一手还在抹眼睛。“拿着!”老姚把粮袋子搭到小赖的肩上,推了他一把,“去看看,指导员来了,马上告诉我!”说完,他又对着队伍喊道,“同志们,来吧!”长长的行列,像彗星一样,无声地绕过那盏昏暗的马灯。一个个战士从自己那干瘪的粮袋里撒下星星点点的面粉,又默默地奔向前去,消失在无边的黑暗里了。……连队唯一的一条牦牛,遵照指导员的命令留下来,五条饱胀的粮袋子扎实地搭在牛背上。老姚紧挽住了牛缰绳;紧傍着牦牛,小赖手提着马灯站在那里;牦牛后面,留下来的十个战士整齐地排成了一行。指导员默默地握住了老姚的那只大手,老姚严肃地点了点头,他抡起胳膊,照着牛胯上狠狠地捶了一拳。“叮——当——”牦牛颈下的铃声清脆地响了一声。这支临时组成的小队,离开了大队走去的方向,踏进烂泥,踏进了水草,向西前进了。(有删改)2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赖急着跟老姚说要去救树林中的同志,老姚应了一声,他在想同志们是否同意捐粮救人。B.望着昏迷的红军战士,小赖心慌意乱,不知所措,说明他的革命意志不够坚定,还需锤炼。C.老姚一面比量,一面把空袋子一节节叠起来。采用了细节描写,并为后文战士捐粮作铺垫。D.小赖随着老姚望向天边,此处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惨淡昏暗的气氛,衬托了人物悲痛的心情。30.关于文中捐粮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姚的动作慢得让人心焦,说明老姚心情沉重,缓慢仔细的动作使小说画面颇显庄严。B.小赖一边用手招架,嘴里说“不”,一边还在抹眼睛,体现出这个小战士朴实的性格。C.在老姚的倡议下,小赖捐出自己的粮食。在小赖的感召下大家也纷纷捐出自己的粮食。D.“干瘪”“星星点点”与后文“饱胀”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战士们光辉的革命形象。31.老姚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2.小说中多次写到“马灯”,试从划横线的句子中概括其涵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父亲离休石钟山父亲在当满了四十七个年头的军人后,终于离休了。从十五岁参军那天起,父亲一直预感到,迟早有一天,自己会战死在沙场上。父亲打过无数次仗,先是和日本人打,又和国民党打,后来在朝鲜战场又和美国人打,一路拼杀过来的父亲,不仅没有战死于沙场,反而在战争中壮大了起来,后来竟当上了军区的副司令,这也是父亲从没想过的。没有献身于战争的父亲,终于老了嘞,无可奈何地住进了干休所。有好一段日子,父亲坐卧不宁,如同困兽似的背着手,从这屋走到那屋,然后又从那屋到另外一个房间,脚步显得凌乱而又拖沓。父亲的血压高,母亲不放心,不管他来到哪屋,母亲都跟在后面。父亲一见母亲这样便气不打一处来,朝母亲吼:跟着我干啥,我又不是小偷。母亲辩白:老石呀,我没跟着你,我是怕你的病。父亲:我的病咋的了,我这不是好好的么,别说活十年,二十年也没问题,老在家待着还不得把人憋死。母亲就忧郁地望着父亲,她真怕父亲憋出什么毛病来。父亲长叹一声,几步来到客厅,又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抬眼望着窗外。此时的窗外阳光普照,一派风和日丽。树上落着两只鸟,不知深浅地鸣唱着。父亲想起了他曾经的办公室窗外,也有一片茂盛的树疯长着,树上也经常落着鸟,经常高高低低地唱,那时父亲的心情是愉悦的,累了的父亲。时常伸个懒腰。踱到窗前。逗树上的鸟。那时,父亲的日子是多么充实呀。此时,父亲已完全没有了昔日的宁静和平和,他奋力地挥舞双臂冲树上的鸟吼:滚。再叫老子毙了你们。这是父亲的一句口头禅,已经说了好多年了。当连长时他说:冲上去,把小日本拼掉,拼不掉小日本,老子就毙了你们。当团长时说:一营长,限你半小时之内,把高地给我拿下来,拿不下高地老子毙了你。师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军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他的三个孩子还小的时候,经常在家里闹得鸡犬不宁。父亲回来时,孩子们管不住自己的天性,仍疯仍闹,父亲就吼:都住嘴,再吵再哭,老子就毙了你们。孩子们起初不怕,待父亲真的掏出手枪,把乌黑幽深的枪口对准他们时,他们都害怕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父亲在家,他们个个都噤若寒蝉,从不敢大声说话。三个孩子一直到长大成人,心里仍惧怕着父亲,离父亲远。父亲不在乎这些,那时他哪有工夫和一群孩子们说长论短。此时,父亲却第一次想起了他的三个孩子。他转过头冲母亲说:三个孩子好久不来了吧。母亲不解地望着父亲,样子显得惶惑而又谨慎。父亲说:让他们来吧,热闹热闹。这是父亲第一次说这样极具人情味的话,为了这句话,母亲差点感动得流下泪来,哽咽地说:老石呀,那你就打个电话吧。你打,你打,还是你打。父亲此时的神情显得有些羞涩,他不是不想打,是还没学会给孩子打电话,不知在电话里该冲孩子们说点什么,更主要的是,他不知道孩子们家里的电话号码。父亲红头涨脸地把电话推给母亲,于是母亲就用一双激动得发颤的手拨打电话。孩子们答应了,母亲兴高采烈地到菜市场去了一趟。父亲也显得有几分激动和不安,背着手在几个房间里踱来踱去,也不时地来到厨房门口和正在择莱的母亲说上两句,父亲说:咱那几个孙子、孙女都长大些了吧。在这之前,这些话题都是父亲不屑挂齿的,母亲在历数孙子外孙女的时候,话题是喋喋不休的,眉宇间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打断母亲的话茬,他不住地点头,似在听下级汇报什么大事,他听得很认真,其间不住地点头。临近傍晚,父亲显得很不安,他不停地照镜子,同时不停地梳理头发。孩子们上楼的脚步声响起时,父亲正稳稳地坐在沙发上,他在办公室或家里接见下级或别的什么人时,总是稳稳地坐在沙发上看手头上的文件,连眼皮也不抬一下。起初父亲一直那么坐着,他以为自己也会那么一直坐下去,当母亲乐颠颠去开门时,父亲再也坐不住了,他站了起来,向门口走了两步,神情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然而还是不由自主地站在了门口,摆出一副恭迎的样子。小儿子一身戎装地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突然觉得他顺眼而亲切,竟伸出手在儿子的肩膀上拍了一下,孩子受宠若惊地冲父亲咧了咧嘴。饭是女儿做的,晚餐时,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把饭吃得那么快,而是和儿女一道饶有兴趣地把饭吃下去。在这期间,大儿子的手机响了两次,父亲就指示说:在家里你把那玩意儿关了。大儿子就关了手机。总之,这次家庭聚会很成功。父亲最后指示:星期日,都过来聚一聚,把孩子们都带来呀。三个孩子喏喏点头。客厅里又空荡冷清下来,父亲心里却踏实多了,他第一次坐在沙发里和母亲饶有兴致地看了一部电视剧。(有删改)3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概述父亲的从军经历,那些战争的硝烟和历史的记忆成为故事展开的一种特色背景。B.“无可奈何”“坐卧不宁”等词语形象地写出父亲离休时以及离休后处于心理调适期的特殊状态。C.父亲渴望见到孩子们,却不知如何去做,母亲给孩子们打电话,为后面的家庭欢聚拉开了序幕。D.父亲觉得小儿子“顺眼而亲切”并“拍了一下”他,是因为小儿子一身戎装勾起了父亲的回忆。34.下列对文本语言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线句子以“那时”“此时”对举,承上启下,体现了父亲此时的失落和烦躁。B.口头禅“老子毙了你(们)”在文中反复出现,表现出父亲性格上的简单粗暴。C.文中两处“破天荒”写出父亲态度的变化,由此看出父亲对天伦之乐的渴盼与珍惜。D.文末客厅的“空荡冷清”与父亲的“踏实”形成反差,凸显出父亲内心的喜悦。35.在得知孩子答应回家后,父亲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36.父亲是一名军官,作者在创作时却没有着力描写其作为军人果敢刚毅的一面,而是选择了其离休后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来写,这样选材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雪山脚背上的彩玛(节选)葛水平汉族老师田永涛手里的口琴是一件遗物。遗物的主人向高原去年今日因为道路塌方去世了。那是在修建海拔5000多米的果木拉山和日拉山的公路时遇见了塌方。从山南市隆子县扎日乡曲松村到玉麦乡的距离并不远,中间仅隔着日拉山;从曲松村至玉麦乡的公路也不算很长,只有33公里的路程。可是,要翻越海拔5000余米的日拉山谈何容易,就算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徒步都需要七八个小时。果木拉山和日拉山的路况,最初没有路,后来走的人多了,有了羊肠子细路,再走,就有了骡马驿道,后来部队进驻,有了砂石公路。修这条公路的筑路工人最早是骑着马去的。想想吧,在过去20年的冬季里,玉麦通往外界的公路总会被积雪覆盖,车辆无法驶入。向高原牵着他的马,沿着30多公里通向外面的山路走了无数个来回。修路工人的帐篷搭建在半山腰,就在修路工人准备收工回到自己的帐篷时,半路上遇见了雪崩,之后是塌方。塌方像黄河水一样裹挟着泥沙来了。在平时日拉山只能见着沟底的一点水,没一点声响,此时,雪水涨满,呼啸着往下奔涌。突然,一声巨响,被洪水裹挟的巨石一下子向山脚奔来。等修路工人们反应过来时,也就是眨眼工夫,他们的帐篷已经无影无踪。山崩地裂,真是太恐怖了。浓云密布的山头,不辨方向,甚至对面的人走过来都看不清楚。塌方将修路工人的对讲设施摧毁,天空瞬间一片黑暗。浓云密布中,向高原一直没有走远,他也不敢盲目走远。心情稍稍平复,在雨雪肆虐的声响中,他听到了呼救声,是藏族老乡。看着石块不时从山顶急速滚下,向高原凭借着灵敏的耳朵寻找声音传来的方向。他扒着松散的石块,循着微弱的求救声,看到一块石头砸在一位运送物资的藏民身上。向高原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会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人间,虽然他很早就想到了献身高原,甚至连名字都叫了“向高原”。汉族老师田永涛强调:我目睹了他的死亡,他是在救藏族老乡时被滚石砸中。在我们将他抬到担架上时,他让我从他口袋里掏出口琴,然后他合上了眼睛。高原的天婴儿的脸,说变就变,说天晴就万里无云。我们看到刚修好的山路已被冲毁,到处是一片泥泞,被泥石流摔烂成千层饼一样,扭曲变形,层层叠叠。所有人看见的青藏高原是美丽的,是神圣的,也是祥和的,但山区地貌会把这种恐怖无限放大成一种死亡的阴影。雪崩带来短暂而剧烈的山洪是本次暴雨天气过程中的主要灾难。对修路工人来讲,用汉语总结就一句话:“遇到了地质灾害。”这是不足为怪的现象,总会被人们忽略不计的。也正是这些看起来无害美丽的山谷,溪流,远远的崇山峻岭……它们其实都暗藏杀机,所需要的,只是一场诱因:雪崩和大雨。俗坡卡当村的农牧民们不知是哪个带头先坐在了汉族老师田永涛身边,陆陆续续的人都席地而坐听他讲修路工人的故事。嗨,俗坡卡当村的老乡们,你们挖虫草时在高山顶上,从那里看高山的低洼部位,公路要绕着深陡谷底盘山而上,那些山谷不一定是水冲而成,但水冲一定会形成山谷。风吹石头跑,四季不长草,一步三喘气,夏天穿棉袄。灾难就在山谷口上等着,向高原的样子我还记得,一口口白气从他嘴里冒出来,嘴唇和脸颊都成了深紫色,工区长和工友们使劲喊他,他只是眨眨眼,艰难地用手指指嘴,却说不出一句话来。大家围上去,每一个目睹者都流下了热泪。他拉着工区长的手要把马留给工区长。向高原的马,一匹叫做“白龙马”的蒙古马,在他的主人去世后,成为你们父亲的坐骑。常常,你们的父亲不是坐在它的背上,而是牵着它并排着走,就像挽着他的好兄弟向高原在散步。哥哥泽仁朗结和弟弟泽仁朗追想起来了,他们曾经骑过那匹马,是父亲骑马回到道班养护站的日子里。马上的工区长扎西旺杰把半拉衣袖掖在裤腰里,强壮的胸脯和臂膀在夕阳下闪着青铜的光辉。这时候月亮升到中天了,妈妈桑吉卓玛从道班站厨房回到了家中。夜晚,窗前灯影渐明,窗内漫起低沉悠远的诵经声,远处的经幡猎猎作响,拂过山腰处寺院厚厚的高墙。一个老迈的俗坡卡当村牧民,朝这边走来,路遇另一个牧民,他们在说着什么,风让几步之外的汉族老师田永涛、哥哥泽仁朗结和弟弟泽仁朗追什么也听不见,他们的声音仿佛是被头顶遮住他们脸的方形帽子折断了。哥哥泽仁朗结和弟弟泽仁朗追正想道别回家睡觉,那两个牧民突然又走近了他们。那是两张难忘的脸:一张像褐色的岩石,布满了岁月的刀痕;一张空洞而茫然,眼睛似乎已经失明。其中的一个牧民希望自己的孙子来道班站上学读书,另一个则手摇转经筒喃喃自语。汉族老师田永涛不假思索就答应了,他希望更多的藏族儿童说汉语。月光下的人影沉静、安详,令弟弟泽仁朗追觉得看见的是远古生命的化石。一切又恍若隔世,像一帧泛黄的老照片。一个道班站工人死亡的故事,此刻弟弟泽仁朗追心里滋生了一颗平静如莲的心,清澈而满足,他想以后如果爸爸想打我们,那就打我一个人吧,爸爸打人的手掌是温暖的安抚。3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两段开门见山,“遗物”“去世”揭示出这是一个令人感伤的故事,给整篇文章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B.文章中“5000多米”“33公里”“20年”等多处详细数字的运用,突出修路工人修建果木拉山和日拉山公路的艰难。C.“低沉悠远的诵经声”“猎猎作响的经幡”“寺院厚厚的高墙”等环境描写精当到位,让小说内容更为真实可信。D.小说讲了一个汉族老师田永涛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使小说的叙事结构变得更为复杂。38.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描写田老师叙述向高原去世这件事时运用了错时的叙事时序。B.作者刻画两个藏民的形象时,善于抓住面部细节进行描写,形象传神。C.文章结尾,作者直抒胸臆,写弟弟对向高原牺牲的意义有了清晰的认识。D.小说虽然描写了雪山修路中困难残酷的一面,但又闪现着奉献的光辉。39.有人说,这篇小说不仅歌颂了英勇救人的修路工人向高原,还有更多的意蕴,请结合全文,尤其结合最后一段加以分析。40.在创作小说之前,葛水平一直从事散文、诗歌和戏剧的创作,这使得她的作品将诗意语言、诗意情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极富诗意的文本。请结合本文赏析葛水平诗性语言的特点。参考答案1.B
2.C
3.①叙述形式朴素。作者用讲故事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叙述平易自然,娓娓道来,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合情合理。②叙述内容朴素。小说通过叙述三个年轻人把一位老年人(所谓的“贼”)捆绑、审判并“处决”,最后又与他觥筹交错、依依惜别的荒唐而滑稽可笑的举动,揭示人的善良本性的主题。
4.①小说开头写三人都有点儿醉意,但“唯有普瓦特文头脑还比较清醒点儿”,而在“审判”贼的时候,他刚好担任了辩护人。②在贼被“判处”死刑之后,普瓦特文又提议送警察局并真的去了警察局。③警察局长知道他们爱搞恶作剧就让“我们不要再发傻”“快回家去”。【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这主要赞扬了他疾恶如仇的美德,也体现了他的组织才能”说法有误。根据索里尔所说的“我是将军,你是甲胄骑士,负责切断敌人的退路。你掷弹兵,做我的护卫”可知,此时的他并没有在清醒地安排分工,此处作者仍是在表现他的醉态。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C.“他是小说主人公”说法有误。从情节上看,小说以三个醉汉的场面描写开篇,“三个醉汉”是小说中的主要活动者,是小说的主人公,贯穿了举行宴会、穿军装、再次开宴、抓贼、审贼等情节。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小说开头,作者以“他们坐在巴比佐恩一家旅馆的餐厅里,老画家讲起了他的故事”这种我们熟悉的讲故事的开头自然地展开故事,并且后文中“那晚,我们三个年轻人在索里尔家聚餐,最后都喝得有几分醉意了”“尽管已喝得酩酊大醉,我还是说:‘静一静,我敢保证我听见了画室里有人走动的声音。’”“我们查看了画室的每一个角落”“我端着蜡烛过去查看,可把我吓坏了,一个人,一个活人站在里面往外看我,我马上镇定下来,忽地一下子就把柜门锁上了。然后我们退后商量对策”“打开柜门押出俘虏。那是个白发苍苍、面容憔悴、衣衫褴褛的老头“我们把他绑到一块木板上,把他抬到了警察局”“无奈我们只好把他再抬回索里尔的家”“我们几人觥筹交错痛饮起来”这些事情的发展都是随着时间顺序依次进行下去的,在这里作者并没有采用倒叙、插叙之类的特殊手法。而且,文章结尾这个贼“站起来心平气和地说:‘我得告辞了。’”虽然看似出人意料,但文章标题“幸运”已有所揭示,且行文中间已多次出现“由于心虚”“普瓦特文怜悯地说”“我也不禁来了恻隐之心”等表示我们心软等语句,所以这个结局也合情合理。所以,文章的叙述形式朴素平实。小说想要表现人性善良的主题,却并没有刻意制造人性巨大的冲突矛盾,而是通过三个画家酒醉扮演军士,发现贼并戏弄他这样生活中“不那么寻常”的寻常小事来引出。而在后文,他们虽然喝醉了,但他们的法制观念没有让他们干出更荒唐的事情,在受到警察局长训斥,回家后酒醒了,他们的善良本性也觉醒了,还宴请这个贼畅饮了一顿。文章的主题就在这几个普通人在一天晚上对待一个普通老贼的态度转变中淡淡道出。因此,文章的叙述内容也是朴素真诚的。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文章开头,根据“然后又拿出一套掷弹兵的制服让普瓦特文穿上,普瓦特文说什么也不肯穿,但我俩硬给他套上了”“我们各有各的想法:索里尔想用烟呛,普瓦特文想用饥饿制服,我是想用炸药炸。最后我们还是采纳了普瓦特文的意见”“普瓦特文被任命为辩护人,我被任命为执行人。最后俘虏被判处死刑”“索里尔说,‘不过,不能让他不做忏悔就死啊,’他又有所顾虑地加了一句”可知,在这场闹剧中,我们有一个“头脑还比较清醒点儿”的普瓦特文,并且担任的是站在被告一方的辩护人,不至于让事态朝着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下去。文章中间,根据“索里尔逼他跪下,由于心虚,他没有给俘虏施洗礼,只往他头上倒了一杯兰姆酒,然后说”“他用手枪对准老头勾动了扳机,我也勾了扳机,可惜我们俩的枪没有子弹,只听枪空响了两下,在一旁看着的普瓦特文说:‘我们真有权力杀死这个人吗?’”“那倒是,不过我们没有权力枪毙一个公民,我们还是把他送到警察局去吧”可知,虽然在他们的审判下贼被“判处”死刑,但他们却也能认识到自己并没有滥用私刑的权利,因此普瓦特文又提议送警察局并真的去了警察局,使得这个贼逃过私刑。文章后面,根据“局长认识我们,知道我们爱搞恶作剧,但认为闹得有点过分,笑着不让我们把在押犯抬进去”可知他们送的这个贼虽然是真贼,但因为警察局长知道他们爱搞恶作剧的固有认知,就让“我们不要再发傻”“快回家去”,使得贼免遭牢狱之灾,并有了后文“‘这个可怜的家伙一定很累了!’普瓦特文怜悯地说”“他看上去已经半死了,我也不禁来了恻隐之心”“这时索里尔的心也软了下来,给他松了绑,开始像对一个久别的老朋友一样款待起来”的转机。5.A
6.B
7.①生活:泪鱼生活在逝川中,从上游游到下游。正如吉喜住在逝川旁,从年轻至衰老,逝川见证了她的一生。②悲伤:泪鱼以泪为名,双眼总是流出珠玉般的泪珠而吉喜命途多舛,她怀抱着婚恋遗憾,孤独终老。③安然:泪鱼得到渔妇的安慰后便不再哭泣,变得安然。正如吉喜在木盆中发现了泪鱼,在温暖的人性中消化着苦难,获得精神的抚慰。
8.①描写年老的吉喜时,插入年轻的吉喜形象,重现吉喜的青春,突显现在的衰老。②在接生前后,插入吉喜年轻时与胡会相处的情节,重现往昔美好时光,突显现在的孤独。③年轻吉喜的青春和甜蜜,与年老吉喜热心无私,一同呈现她生命的美好光辉。④年轻与年老的交错,照应标题“逝川”,强化了美好易逝的伤感意味。【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提醒应珍惜时光”错误,本文写到了时间与岁月的流逝不可抗拒,表现了人在其中的悲怆,也表达了对苦难的消化,对生命的礼赞。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表现她内在生命力的枯萎和衰竭”错误,根据原文“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可知,吉喜老而未衰,身体虽已干瘦,但仍有着坚韧的内在生命力。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枣庄市薛城区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皖江名校2025届高考考前提分英语仿真卷含解析
- 2025届青海省海南州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英语试题含解析
- 江西省修水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英语押题试卷含解析
- 鹰潭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2024-2030年中国北京物流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旅游行业旅游顾问派遣合同3篇
- 掌握采购合同的分类知识3篇
- 政府采购合同协议的成本管理和控制2篇
- 旅游服务项目开发贷款合同3篇
- 幼儿园班级幼儿图书目录清单(大中小班)
- 2024-2034年全球及中国年糕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烈士陵园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服务
- (高清版)JGT 225-2020 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
- (正式版)JBT 5300-2024 工业用阀门材料 选用指南
- 工艺工程师的成长计划书
- 家政运营方案
- 会展英语教学大纲
- 机电系统综合调试方案
- 光学焦度计的原理与应用
- 分包商质量和安全和进度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