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脑、流脑疾病监测课件_第1页
乙脑、流脑疾病监测课件_第2页
乙脑、流脑疾病监测课件_第3页
乙脑、流脑疾病监测课件_第4页
乙脑、流脑疾病监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乙脑、流脑疾病监测培训免疫规划科2015年9月11日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

监测病例定义(一)疑似病例蚊虫叮咬季节在乙脑流行地区居住或于发病前25天内曾到过乙脑流行地区,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症状和体征的病例。(二)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实验室脑脊液检测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外观清亮,白细胞增高,多在(50~500)×106/L,早期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后期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三)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符合下述任一项的病例:1、1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液中抗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2、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或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病毒IgM/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3、在组织、血液或其它体液中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到乙脑病毒抗原或特异性核酸。4、脑脊液、脑组织及血清中分离出乙脑病毒。病例报告

乙脑为乙类传染病,任何医疗机构和责任报告人发现乙脑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12小时内电话报告至区疾控中心,同时进行网络直报。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在病例确诊、排除或死亡后,应于24小时内报出订正报告或死亡报告。各类医疗机构还应负责乙脑病例出院、转诊或死亡等转归情况的报告,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乙脑病例转归的核实。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输要求如下:1、急性期血清标本对病人或可疑病人采集急性期(发病7天内)血标本2-4ml,2-8℃保存,24小时内分离血清(血清不少于0.5ml),血清于-20℃保存。采集后48小时内在冷藏条件下送市疾控。2、脑脊液标本对病人或可疑病人采集急性期脑脊液标本1-2ml,-20℃保存,采集后48小时内在冷藏条件下送市疾控。3、恢复期血标本如果急性期血清,脑脊液中乙脑特异性igM抗体和乙脑病毒RNA特异性片断检测结果阴性,需在发病3-4周采集恢复期血清标本送检。医疗机构要采集2份脑脊液和血液标本,其中1份供自行检测用,另1份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不能进行上述检测的医疗机构只需采集1份标本。样品采集后将标本贴上胶布用圆珠笔填写标签(切记不能用纸标签或钢笔填写以免遇水后脱落或模糊).各级职责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报告的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主动搜索,负责病例标本的收集、运送工作,收集、汇总、分析监测资料,并按时上报。具体开展医疗机构乙脑病例主动监测和疫苗接种率监测,协助开展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等工作。培训指导医疗机构和辖区内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作人员。医疗机构负责病例报告、登记、核对,标本采集,协助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转运,对医护人员进行乙脑监测相关培训。河南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背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m)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我省流脑主要由A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至2014年12月底全省流脑年报告发病率已连续27年控制在1/10万以下。然而,国外已出现流脑流行菌群的变迁,我省也曾报告B、C和W135群流脑病例,提示我省流脑流行菌群存在转变的可能性。为能及时准确掌握我省流脑疫情动态,了解流脑菌群分布特征与变迁趋势,有效控制流脑的暴发流行,特制定本监测方案。(二)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皮肤、粘膜出现瘀点或瘀斑者为临床诊断病例。(三)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述任一项者作为确诊病例:1、病原学:瘀点(斑)组织液、脑脊液涂片,可见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或脑脊液或血液培养脑膜炎奈瑟菌阳性;或检测到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核酸片断。2、血清学:急性期脑脊液、血液检测到Nm群特异性多糖抗原;或恢复期血清流脑特异性抗体效价较急性期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病例的调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接到报告后24小时内,对报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情况、流脑疫苗接种史等,并详细填写流脑个案调查表,通过网络流脑专报系统实施直报。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输要求如下:医疗机构发现疑似流脑病例时,无论是否使用抗生素治疗,都要尽快采集病人脑脊液、血液、瘀点(斑)组织液标本,标本要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采集标本后,立即报告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别采集2份脑脊液、血液标本,其中1份供自行进行检测用(如果有条件的话),另1份由区疾控中心负责将标本48小时内送至市疾控中心。脑脊液:采集2mL脑脊液,其中1mL立即床前接种进行分离培养;另1mL全部注入无菌管中,3000rpm离心10~15分钟,上清液进行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沉淀用于革兰氏染色。脑膜炎奈瑟菌比较脆弱,标本采集后应立即进行检测,并在20℃~36℃条件下保存和运输。血液:需采集急性期(发病1周内)和恢复期(病程第4周)的血标本。急性期成人需采集全血6mL,其中5mL全血立即接种血培养瓶(见注1);<5周岁儿童采集急性期全血3mL,其中2mL全血立即接种血培养瓶。接种后的血培养瓶用于病原分离培养,需在20℃~36℃条件下保存和运输,其余全血用于分离血清,血清-20℃保存(见注2)。恢复期需采集病例血清标本,血清不少于2mL,-20℃保存。瘀点(斑)组织液标本:选病例皮肤上的新鲜瘀点(斑),消毒后用针头挑破,挤出组织液,进行分离培养、涂片镜检。标本需在20℃~36℃条件下保存和运输。[注1:用75%酒精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子,酒精作用60秒,在血液注入血培养瓶之前,用无菌纱布或棉签清除橡皮塞子表面剩余的酒精,然后注入血液。抽取血液后,不要换针头,直接注入血培养瓶中,轻轻颠倒混匀,以防血液凝固。][注2:采集的全血注入无菌运送管中,不加抗凝剂。待血液凝固后,离心后吸取血清。]样品采集后将标本贴上胶布用圆珠笔填写标签(切记不能用纸标签或钢笔填写以免遇水后脱落或模糊).各级职责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开展个案调查、暴发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标本的采集与转运、接种率监测、监测点人群带菌调查、抗体水平监测,培训指导医疗机构人员开展监测工作,收集、汇总及上报相关资料,对辖区预防接种单位流脑疫苗规范接种、医疗机构流脑病例报告和各项监测工作进行督导。医疗机构负责病例报告、标本采集、协助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转运,培训医护人员,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病原分离、血清学诊断和耐药检测。监测系统的评价

1、疑似病例报告率100%2、病例报告后24小时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率80%3、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