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高山动物种类和生活习性_第1页
极地、高山动物种类和生活习性_第2页
极地、高山动物种类和生活习性_第3页
极地、高山动物种类和生活习性_第4页
极地、高山动物种类和生活习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极地、高山动物种类和生活习性北极狼北极狼一般生活在北极地区的森林里,生活在从加拿大的拉布拉多地区到英国的哥伦比亚地区。成年狼仅仅3英尺高,长的很象一只有绅士风度的狗。这种狼的颜色有红色、灰色、白色和黑色。北极狼吃驼鹿、鱼类、旅鼠、海象和兔子,它也进攻人类和其他的动物。它们用森林里的灰色、绿色和褐色作为掩护,北极狼有着一层厚厚的毛,它们的牙齿是尖利的,这有助于它们捕杀猎物。北极狼的主要敌人是人类,由于人类的采伐树木、污染和垃圾,它们失去了它们的居住的地方。北极狼面临濒危的境地,主要的威胁是偷猎者,每年至少有200只北极狼被杀。我们正在努力的鼓励人们去挽救它们,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北极狼才会是濒危动物,但是我们不能等到它们是濒危动物时才去保护它们!雪豹食肉目,猫科、豹亚科,豹属。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别名草豹、艾叶豹,头小而圆,尾粗长,略断或等于体长,尾毛长而柔。体重35-45公斤,体长1.2米,尾长约1米。全身灰白色,布满黑斑。头部黑斑小而密,背部、体侧及四肢外缘形成不规则的黑环,越往体后黑环越大,背部及体侧黑环中有几个小黑点,四肢外缘黑环灰白色,无黑点,在背部由肩部开始,黑斑形成三条线直至尾根,后部的黑环边宽而大,至尾端最为明显,尾尖黑色。耳背灰白色,边缘黑色。鼻尖肉色或黑褐色,胡须颜色黑白相间,颈下、胸部、腹部、四肢侧及尾下均为乳白色,冬夏体毛密度及毛色差别不大。该物种为高山动物。在可可西里,雪豹夏季居住在海拔5000-5600米的高山上,冬季一般随岩羊下降到相对较低的山上。雪豹的巢穴设在岩洞中,一个巢穴往往一住就是好几年。雪豹以岩羊为主食,也捕食高原兔等小动物,所以其栖居地也就在岩羊集中分布的山区。黄昏时,岩羊开始离开岩石到草地觅食,雪豹则随岩羊群活动,常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捕食岩羊,咬其喉部使之死亡。为了猎食,雪豹往往出去很远,常按一定的路线绕行于一个地区,需要许多天沿原路返回,夜行性,白天很少出来,或者躺在高山裸岩上晒太阳,在黄昏或黎明时候最为活跃,上下山有一定路线,喜走山脊和溪谷。雪豹性情凶猛异常,但在野外一般不主动攻击人。行动机警,四肢矫健,动物非常灵活,善于跳跃,十几米宽的山涧一跃而过,三四米高的山岩一跃而上,由于其粗大的尾巴做掌握方向的“舵”,它在跃起时可在空中转弯,因此其捕食的能力很强。雪豹3岁性成熟,发情期在1-3月,怀孕期98-99天,一般在5月中旬至6月初产仔,每胎1-3仔。雪豹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所以一直是人狩猎和捕杀的对象。特别是因其有固定的活动路线,偷猎者在其必经之路埋下铁夹就可将其捕获,导致其种群濒危。同时,岩羊数量下降也给雪豹这个靠捕食岩羊生存的种群造成了灾难。由于雪豹很难适应低海拔地区的湿度、温度、气压和日照变化,所以在世界各地动物园中,能繁殖雪豹的数量很少。紫貂紫貂又叫黑貂、赤貂、青门貂等,体形很像黄鼬(黄鼠狼),但较大,体长在40厘米左右,体重约650克。它的四肢短健,后肢比前肢稍长,前后肢均具五趾,还具有肉垫,弯曲的利爪有半伸缩性,非常适于爬树。紫貂的身躯细长、苗条,脸和鼻部较尖,吻端圆钝,鼻唇部中央有明显的纵沟,还有20余根颇具弹性的发达触须。眼睛大而有神,耳壳大且直立,略呈三角形,尾巴粗大而尾毛蓬松,约占体长的30〜40%。紫貂现在仅见于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老爷岭、广才岭、完达山,的长白山和的恒仁县境气候寒冷的林海雪原中,以及北部的阿尔泰山地等,呈间断性分布。紫貂喜欢栖息在海拔800〜1600米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和亚寒带针叶林中,是其中的典型动物之一。除了雌兽生育儿女时在石堆或树洞中筑窝外,其它季节都过着四处流浪的生活。一般单独活动,性情孤僻,昼夜均能活动觅食,但以夜间居多。常以石缝、石洞、石塘、树洞等作为临时住处,洞干净、清洁,还分为仓库、厕所和卧室等,卧室呈小圆形,直径20〜25厘米,里面铺垫有草、鸟羽和兽毛等,洞口常有入口出口之别,活动围一般在5〜10公里左右。紫貂喜欢以松鼠、花鼠、田鼠、姬鼠、鼠兔、野兔、雉鸡、松鸡、小鸟、鸟卵和昆虫等为食,有时也捕鱼,采食蜂蜜、松籽和浆果等。行动敏捷,多在地上捕捉猎物,攀援爬树也很灵活,跳跃自如。冬季大雪封山,食物短缺时,就迁移到低山地带,待天气转暖时再返回。在地面行动时的步态主要有小步跑和跑跳步两种,行进中总是跑跑停停、边嗅边看,有时昂首向四周望。捕食和避敌的时候则连跑带跳,一般纵跳可达30厘米左右,也有人认为它可以跳到2米远。它的足迹在深雪中为一个深窝,在略覆薄雪的冰面上可以看到清晰的爪痕。由于紫貂的繁殖力又不算太强,加上长期大量猎捕,以及大面积采伐森林和喷洒鼠药所造成的污染,使其数量锐减,目前全国野外总数仅有1000多只,已经濒临灭绝。豺的别名之多在兽类中名列前茅,有红狼、红豺、豺狗、斑狗、棒子狗、扒狗、绿衣、马彪、赤毛狼等称谓,在国外则被叫做亚洲野犬或亚洲赤犬。它的外形与狼、狗等相近,但比狼小,而稍大于赤狐,体长95-103厘米,尾长45-50厘米,肩高52-56厘米,体重13-20千克左右。头宽,额扁平而低,吻部较短,耳短而圆,额骨的中部隆起,所以从侧面看上去整个面部显得鼓起来,不象其他犬类那样较为平直或凹陷。四肢也较短,尾较粗,毛蓬松而下垂。体毛厚密而粗糙,体色随季节和产地的不同而异,一般头部、颈部、肩部、背部,以及四肢外侧等处的毛色为棕褐色,腹部及四肢侧为淡白色、黄色或浅棕色,尾巴为灰褐色,尖端为黑色。豺的分布围较大,主要是亚洲的东部、南部、东南部和中部等地区,即北起西伯利亚南部,南至南洋群岛各国,西从克什米尔一带的喜马拉雅山地,东达乌里一带,其中包括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豺在各个地区的密度均较为稀疏,数量远不如狐、狼等那样多。栖息的环境也十分复杂,无论是热带森林、丛林、丘陵、山地,还是海拔2500-3500米的亚高山林地、高山草甸、高山裸岩等地带,都能发现它的踪迹。它居住岩石缝隙、天然洞穴,或隐匿在灌木丛薮之中,但不会自己挖掘洞穴。性喜群居,多由较为强壮而狡滑的“头领”带领一个或几个家族临时聚集而成,少则2-3只,多时达10-30只,但也能见到单独活动的个体。当群体成员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也会互相撕咬,常常咬得鲜血淋漓,有时甚至连耳朵也被咬掉。平时的性情十分沉默而警觉,但在捕猎的时候能发出召集性的嚎叫声。捕猎多在清晨和黄昏,有时也在白天进行。善于追逐猎物,也常以围攻方式捕食。行动敏捷,善于跳跃,原地可跳到3米多远,借助于快跑,能跃过5-6米宽的沟堑,也能跳过3-3.5米高的岩壁、矮墙等障碍,其灵活性胜于狮、虎、熊、狼等猛兽,而接近于猫科动物中最为灵活的猞猁和云豹。豺的嗅觉灵敏,耐力极好,猎食的基本方式与狼很相似,多采取接力式穷迫不舍和集体围攻、以多取胜的办法。它的爪牙锐利,胆量极大,显得凶狠、残暴而贪食,一般先把被猎物团团围住,前后左右一齐进攻,抓瞎眼睛,咬掉耳鼻、嘴唇,撕开皮肤,然后再分食脏和肉,或者直接对准猎物的肛门发动进攻,连抓带咬,把脏掏出,用不了多久,就将猎物瓜分得干干净净。它虽然偶而也吃一些甘蔗、玉米等植物性食物,但主要以各种动物性食物为食,不仅能捕食鼠、兔等小型兽类,也敢于袭击水牛、马、鹿、山羊、野猪等体形较大的有蹄类动物,甚至也成群地向狼、熊、豹等猛兽发动挑逗和进攻,吓得它们落荒逃走或爬上大树,从而夺取它们口中的食物,如果这些猛兽不放弃食物,一场激战便在所难免,最终多半是豺获得胜利,因为虽然单打独斗时豺并非它们的对手,但一群豺在集体行动时,互相呼应和配合作战的能力却要高出一筹。但遇到虎的时候,豺通常并不马上冲上前去夺食,而是耐心地等待虎吃饱后离去,再分享它吃剩的食物,当然虎也不会主动向豺发动进攻,它还常常需要感官更为灵敏的豺来了解周围的情况。不过,在印度曾经发生过多起孟加拉虎与一群豺为了争食而血战的事情,结果每次都是在虎咬死、咬伤几只或十余只豺之后,没能冲出重围,终于精疲力尽,倒地不起,被这群穷追不舍的豺活活咬死。因此,可以说在亚洲各地的山林中,只有体型巨大的亚洲象能够免遭它的威胁。豺在秋季交配、繁殖,这时雄兽和雌兽多成对活动。雌兽的妊娠期约为60-65天左右,产仔则在冬季,每胎产3-6仔,最多为9仔。初生的幼仔被有深褐色的绒毛,1-1.5岁性成熟,寿命为15-16年。我钟情于雕是源于过与小龙女那凄美与纯真的爱!每一次在野外听到它洪亮的鸣叫划过长空,都给我肃然起敬的感觉!雕是大型猛禽,体型粗壮,翅及尾羽长而宽阔,扇翅较慢,常在近山区的高空盘旋翱翔,能捕食野兔,幼畜等大形哺乳动物,也嗜食鼠类。我国常见的种类有金雕和乌雕。金雕俗称洁白雕,体较大,全身为黑褐色,体色为雕类与鹰类中最发黑的一种。成鸟头颈部金黄色。幼鸟尾羽基部以及翅膀飞羽的基部为白色,成长后白色部分消失。飞翔时翼长而宽,尾端稍圆形。在我国也有分布的白尾海雕与虎头海雕的幼鸟,全身也为褐色,与金雕很相似,但尾形为楔形,是与金雕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栖于山地,常高踞山崖巅顶或飞翔于高空中。性凶猛,喜食野兔、雉、鹑以至大形哺乳动物幼麝等。巢营于高山悬岩上或峭壁的树上,迁徙时在我国东北常能见到。乌雕俗称皂雕或花雕,体形比苍鹰大,全身黑褐色,腰部有V字型白斑,尾比金雕及白肩雕长。幼鸟翼的复羽先端有淡色斑。翼下初级飞羽基部也有淡色斑。常栖于沼泽、河川、水边等地,嗜食蜥蜴、蛙、小型鸟类、鸥、鸦以及鼠类,也常食动物尸体。终年留居我国东北和长江下游一带,冬时常见于、等地。山雀山雀是体型比麻雀纤细的食虫鸟类,也是在平原或丘陵山地林区常见鸟类之一,在山间林区数量较平原地区的种类及数量均多。山雀的体羽大多以灰褐为主,它们的鸣声差异虽极显著,但多少都带有“仔仔黑”的音阶,易于分辨。因其多筑巢于树洞或房洞中,又几乎终日不停地在林间取食昆虫,且多为害虫,故成为农林业很理想的人工招引的对象,国外已进行的招引工作有显著效果。我国山雀的种类很多,大多数均为留鸟。其中最常见的有大山雀和沼泽山雀。大山雀(Parusmajor)俗名仔仔黑、白脸山雀、仔伯。为山雀科中体型最大的鸟类,背羽绿灰色,头黑且两侧白色,形成明显的白斑状,故名白脸山雀。腹面白色,正中则纵贯以黑色宽纹,加以前胸黑缘,故形成丁形的黑襟。大山雀在国分布广泛而且数量较大,多栖于山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间以及丘陵果园及耕作区等地,在庭园林间亦能见到,为留鸟。雏鸟离巢后常结成小群活动,有时亦与其他山雀混成数十只大群,秋冬季常迁飞到平原地带林区。常栖于树枝上发出“仔黑,仔黑,仔黑”或“仔仔黑,仔仔黑,仔仔黑黑黑”。繁殖期为3—8月间,年繁殖两窝。一般营巢于4—5月。巢筑在树洞、石隙、墙洞中。距地面2—6米,利用苔藓、羽毛和兽毛、棉花、草茎、草根及树皮纤维。巢窝大小常随洞穴条件而变化。产卵6—13枚不等,卵色白并带有红褐色细斑,在钝端较密集。卵大小平均为17毫米x12.9毫米,卵重1.4克。产卵后约15日左右雏鸟孵出,育雏期14—16日。大山雀消灭害虫的能力十分著称,在果园中能消灭一些对苹果、梨、桃等危害严重的害虫,例如青刺蛾、天牛幼虫、蝽象等害虫;在农田附近也食直翅目、鳞翅目等害虫。特别在林区,大山雀嗜食松毛虫,冬季能啄食树皮越冬的松毛虫,雏鸟的食物中主要为松毛虫。沼泽山雀(Paruspalustris)体型比大山雀略小,也是留居于我国各地的最常见的山雀,头顶黑色而不具白斑,背羽砂灰褐色,颏喉部具黑色,腹面无黑色宽纵纹,这些都是与大山雀明显的区别。生活习性、筑巢地点以及巢的结构均与大山雀相似,但分布围略小,较常见于较高一点的山林地区。鸣声比大山雀弱细,但特别响亮清脆,好像是吹水哨的“伯儿、伯儿”声,常鸣“仔仔、黑黑、仔仔”。卵乳白色,具红棕色斑点。食性与大山雀基本相同。小熊猫小熊猫又叫小猫熊,由于长相十分惹人喜爱,天生装扮得就像卡通画中的动物形象一样。在人们根据它的一些特殊习性,亲切地称之为“山闷得儿”或者“山车娃儿”,而在人们却根据它的体形和美丽的毛色称之为“金狗”。它的身体肥胖,外形似熊又很像家猫,但比熊小得多,又比家猫大,故而得名小熊猫。小熊猫是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等高山、亚高山地带的特产珍贵动物,在我国见于南部、东南部、南部、、、等地。人们在谈到小熊猫时,自然会联想起大熊猫。它们不仅名称相近,而且有头骨短而粗壮,颧骨强大,以多纤维的植物如竹类等作为食物,牙齿的构造十分相似,足适于攀援,掌下多毛,体毛较粗,脏的构造相近等很多共同的特点,所以它们很容易被认为亲缘关系接近的动物。其实,小熊猫和大熊猫的亲缘关系相距较远,在分类上也不属于同一个科,大熊猫属于大熊猫科,而小熊猫则属于浣熊科。小熊猫主要生活在海拔1600〜3800米之间的混交林和竹林等高山丛林之中,夜晚栖居在溪流和山泉附近的利用枯树洞或岩石洞所筑成的巢穴中。喜爱结成4〜5只的小群活动。小熊猫喜欢饮水,常在小溪边活动,饮水时用舌头轻轻地舔吸,好像在仔细地品尝甘泉的滋味,但很有节制。由于它的脚底下长着厚密的绒毛,所以很适合于在密林下面湿滑的地面或者岩石上行走,走路时前脚向弯,显得步态蹒跚,与熊类走路的姿势类似。平时性情较为温顺,很少发出声音,但生气时会发出像猫叫一样“嘶嘶”的声音,并会吐唾沫,愤怒时则发出短促而低沉的咕哝声。小熊猫的行动非常灵敏,善于攀树,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复盖着一层淡红棕色苔藓的树上休息、睡觉,遇到风和日丽的天气,也喜欢蹲卧在岩石上晒太阳,显得十分悠闲自在,所以当地的人们又叫它“山门蹲”。在休息的时候,胸部和腹部一般紧贴在树枝上,四条腿自然下垂,还不时地用前爪擦洗自己的白花脸,或者用舌头不断地舔弄身上的细毛,睡眠时用自己那条蓬松多毛的大尾巴蒙盖住头部或当作枕头,有时也将脚下垂高高地伏卧在树枝上。小熊猫进食常见的姿势为坐下来用前掌将食物握着吃,主要食物是冷箭竹和大箭竹的叶子、竹笋,占食物总量的90%以上,偶尔也吃其他植物的根、茎、嫩芽、嫩叶、野果,以及昆虫、鸟卵,小鸟,小兽、蜂蜜等,尤其喜欢吃带有甜味的食物。觅食活动多在清晨和傍晚,在这两次觅食活动的高潮之后,都要进行4个小时左右的较长时间的休息。此外在觅食活动期间,也频繁地进行短暂的休息,每次休息的时间常为2小时以下。这样就保证了有足够的精力去仔细地选择竹叶,解决食物营养低和消化能力有限的缺陷。对于食肉动物来说,由于竹子中不能消化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太高,所以是一种低营养价值的食物。因此,小熊猫采取的对策是除了在春季和夏季要吃一些竹笋,秋季兼食少量的野果外,几乎全年都以竹叶为食,因为竹叶中有较多的可以消化的粗蛋白、半纤维素,以及可溶性的碳水化合物和其他细胞成分,而难以消化的植物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都比竹秆和竹枝低。虽然竹笋的组织幼嫩,不能消化的成分含量也低,但水分含量太高,所含的蛋白质又不稳定。因此竹叶在竹子的各部分中,应该是营养价值最高的一个部分。在寻觅食物时,它常利用枯倒的树木作为通道,就象搭了一个架子,以弥补身体矮小的不足,从而采食高秆枝上的竹叶。这种采取精选少食,细咀慢咽的办法,可以促进营养物质被最大限度地吸收,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柳莺俗称柳串儿或槐串儿,是我国最常见的、数量最多的小型食虫鸟类。它们的体型比麻雀小得多,背羽以橄榄绿色或褐色为主,下体淡白,嘴细尖,常在枝尖不停地穿飞捕虫,有时飞离枝头扇翅,将昆虫哄赶起来,再追上去啄食,所以是十分活跃的小鸟,而且在枝间跳跃时,不时地发出一声声细尖而清脆的“仔儿”声,很容易识别,我国的柳莺种类很多,都是夏候鸟,在迁徙时遍布于各地的山林、园圃以及城市公园等地的林木中;其中一些种类在我国北方繁殖,最著名的有黄眉柳莺和黄腰柳莺。黄眉柳莺(Phylloscopuinornatus)俗称柳串儿、树串儿、槐串儿、树叶儿。体长约7厘米,橄榄绿色,最明显的特征是有一条淡绿色的眉纹以及翼上有两道白斑。活跃在柳树、槐树等乔木灌木丛树梢杈间,不停地跳跃、啄食。性不畏人,很容易被发现。它的鸣叫声细而尖锐,轻柔而脆,且多变。迁徙季节,在平原公园、庭院中最常见到,常三五成群或更多些。夏季在我国东北、省北部及等地的山林中繁殖。它筑巢的地点极为隐蔽,常在地表的枯枝落叶层中,或在地面凹窝中,以树皮纤维及草茎编织成球状巢,出入口开在巢的一侧。巢壁常混有大量苔藓和蕨类以及羽毛、兽毛等,有着伪装鸟巢的本能,能衔取藓和树皮盖在球状巢的巢顶上,厚度可达6厘米,从表面上很难发现它的巢。它们出入在一个很不规则的洞口,巢口直径4-5厘米,巢高8-11.5厘米,巢宽9厘米,径5—6厘米,巢深2—6厘米。黄眉柳莺满窝卵为4枚,白色,有红褐色细斑,特别在钝端密集成环轮。卵的大小为14.8x11.4毫米,卵重0.9克。在消灭害虫方面有较大的作用。所吃的昆虫种类有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半翅目等的昆虫,而这些都是有害种类,例如蝽象、叶跳蝉、蝇类和蚊类等,有时也食杂草种子及植物种子。在迁徙时,它们的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在控制园林害虫方面有重要作用,应大力保护。黄腰柳莺(Phylloscopusproregulus)身体比黄眉柳莺更小些,常与其他柳莺混集成群,在树枝间跳跃取食。与黄眉柳莺的区别在于没有淡黄色的眉纹,而腰部有明显的黄色横带。每年约在5-7月间繁殖于我国北方的山区林间,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数量增多。繁殖期雄鸟常站在高树顶端,发出急促而宏亮的“嘎支嘎支……” 声,在林间的针叶树或灌丛基部筑巢。在小龙门林场采到的巢为高杯形,以枯草茎编成,衬兽毛。产5-7枚白色卵,上带褐红色斑点,卵比黄眉柳莺的小。黄腰柳莺与黄眉柳莺的食性很相似,也是著名益鸟红腹锦鸡分布围:红腹锦鸡是我国的特产种类,没有亚种分化,分布于、东北部、东南部、东南部、南部、西部、、广西、、、、南部、等地。另外在资溪也有报道,尚需进一步证实。其中以附近的岭山脉为多,该地名“”即是由于盛产红腹锦鸡之故。生活习性:红腹锦鸡栖息于海拔500—25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比白腹锦鸡栖息的海拔高度为低。也栖息于林缘灌丛、草破和矮竹林间,冬季到农田附近觅食。夜晚栖于树冠隐蔽处,白天下树在地上活动。多集成4—5只,或10余只的小群,冬季可达20—30只。极善奔走,但飞翔能力较差。常以胡颓子、悬钩子、蔷薇等植物的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各种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食物种类已记录有30多种。繁殖期为4—6月,一雄多雌制,通常1只雄鸟配2—4只雌鸟。红腹锦鸡的求偶炫耀十分好看,当雄鸟向雌鸟求爱时,很会卖弄它的一身“打扮”,它先向雌鸟走过去,一边低鸣,一边绕雌鸟转圈或往返疾奔并察颜观色,待站立在雌鸟正前方时,雄鸟身上华丽的羽毛都向外蓬松,彩色的披肩羽盖住了头部,很像抖开的折扇。靠近雌鸟的翅膀稍稍压低,另一侧的翅膀翘起,翅膀上和背、腰上的五彩斑斓的羽毛都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