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选择题1.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2.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重要因素包括()①冗官、冗兵导致冗费,出现严重财政危机②北宋中期军队数量有所减少③北宋军队统兵权与调兵权分开,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④北宋大力削弱武将军权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④ D.②③3.“千秋功业范公崇,贤圣于怀百代宗。御外内安裕家国,儆贪儒立挽颓风。”这是后人对范仲淹的高度评价。范仲淹“庆历新政”中的中心措施是()A.减轻徭役 B.重视农桑C.改革吏治 D.理财增收4.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5.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辽宋金卷)认为,王安石变法时,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而不是着重于国家的直接经营活动。相应的变法措施是()A.农田水利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市易法6.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7.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8.王安石军事改革坚持的原则是()①精简军队②缩减编制③节省军费④提高军队战斗力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9.如果时光倒流让你生活在宋神宗年间,你最不太可能相信的事情是()A.严格“恩荫”做官B.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为官C.地主交赋税和服役D.读书人死背死记明经诸科为参加科举考试10.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完成了对儒家经典《诗义》《书义》《周礼义》三书的重新解释,命名为《三经新义》,并作为太学的主要教科书。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改革科举制度与整顿太学 B.发展儒家理论,弘扬儒家思想C.为变法培养、选拔人才与制造舆论 D.为宋神宗治国提供理论参考11.北宋“冗官、冗费”局面的出现,从反面证明了()A.官越多,工作效率越高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C.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利小弊大 D.兵越多,战斗力越弱12.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13.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影响认识最全面的是()A.使北宋改变了积弱局面,与辽、西夏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B.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选拔了大量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D.使北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现象14.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重要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非选择题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dí,即买进粮食)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商君书·外内》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及目的。(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及目的。16.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宋史》卷二八四材料二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穷为盗,非国之福。”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传家集》材料三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之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谷霁光《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1)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现象给北宋中期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2)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怎样的理财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体现的。(3)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何态度?理由是什么?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方今州县虽有学,取墙壁具而已,非有教导之官,长育人才之事也。唯太学有教导之官,而亦未尝严其选;朝廷礼乐刑政之事,未尝在于学;学者亦漠然自以礼乐刑政为有司之事,而非己所当知也,学者之所教,讲说章句而已……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及其任之以官也,则又悉使置之,而责之以天下之国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材料二古者,天子诸侯,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博置教导之官而严其选。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梁启超《王安石传》(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王安石变法前的学校教育存在哪些弊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并分析其意义。18.改革是重要的社会活动,对历史的影响十分复杂,关于一场改革的评价,往往众说纷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南宋读书人:王安石趋利而不知义,尽黜先儒之说,聚敛害民,剥民兴利。材料二现代学者:王安石运用行政权力量排斥一般兼并而自为兼并,扩大了国家赢利性经营规模,官营经济体系由此发达,民间工商业经济发展受到抑制。通过这一次强化专制集权,一个本来已经有可能走向开放和民主的社会体制,又逆转回去了。——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1)王安石变法中具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限制官僚地主特权双重作用的措施有哪些?(2)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指出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变法提出批评的出发点有什么不同?(3)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批评角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1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对变法前后社会景象的描述:(一)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二)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馀,龙骨长乾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获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代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二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不知实根柢于神宗之有雄心也。——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变法前后的社会变化,并对王安石的结论作扼要评价。材料二、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两者在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方面的共同缺陷是什么?(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王安石变法对今天改革有何启示?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王安石的悲剧是在于他自己并不任情放纵,也不腐败贪污,他也是迫不得已。要把他主张的国家资本计划那么激进、那么极端的制度付诸实施,必得不顾别人的反对。他有一个幻象,而他的所作所为,都以实现这个光辉灿烂的幻象为依归……但是在后世的历史学家的沉思默想之中,他永远是个困于雄心而不能自拔的人,他陷入自己野心的牢笼,成为美梦的牺牲品。梦境增张扩大,然后就像泡影般破灭了。——林语堂《苏东坡传》(1)王安石的“美梦”是什么?其实现梦想的条件有哪些?(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的“梦境”为何“像泡影般破灭了”?参考答案1.解析:选D。“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反映了北宋王朝靠搜刮民脂民膏供奉辽和西夏来求苟安的屈辱行为,诗人为此多发感慨,④正确;从“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可以看出,诗人将国富兵强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与北宋王朝的积弱积贫、边患严重的社会现实进行对比,③正确。①②从诗中体现不出,排除。故正确选项为D。2.解析:选B。①是造成积贫的原因,③④是造成积弱的原因,②与史实相反,北宋中期军队的数量不是有所减少而是急剧增加,所以①③④正确,故本题选B。3.解析:选C。根据教材所学基础知识可知范仲淹“庆历新政”中的中心措施是改革吏治。4.解析:选B。材料中“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的信息说明与水利河运有关,青苗法属于贷款性质改革,故A项错误;农田水利法与水利河运有关,故B项正确;方田均税法主要是丈量土地的问题,故C项错误;募役法与兵役和徭役有关,故D项错误。5.解析:选D。关键信息是“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市易法是在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故选D。A项农田水利法是政府组织修建水利工程。B项募役法是民户向官府交钱,官府雇人充役。C项方田均税法是重新丈量土地,计算税收。6.解析:选A。王安石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是其“理财”的主要措施,这些措施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7.解析:选B。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寇乱”两字的含义。“寇乱”指人民的反抗,特别是农民阶级的斗争。材料反映王安石实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寇乱息”,即平定农民起义。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依据教材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选D。9.解析:选D。王安石认为宋朝科举开始只是考查诗赋词句,不能体现出治国才能,于是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培养治国之才,因此D在宋神宗时期无法看到,故选D。10.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王安石重新解释儒家经典的目的就是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11.解析:选B。宋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分权,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但造成了“冗官、冗费”的局面,这说明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B项正确。12.解析:选B。结合题干信息可知,司马光所说的“谗佞”应是和王安石观点一致的人,即拥护变法的人。13.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王安石变法成效的理解,A项“改变了”是错误的看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而已;B、C两项均是其影响的一部分,只有D项表述最全面。14.解析:选C。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从价值观方面考虑,应为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15.解析:(1)归纳概括材料一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原因,“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即粮食价格过低。(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商鞅的措施就是通过提高粮食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巩固农耕经济的发展;王安石主张通过实行免役法,以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3)归纳概括材料一、二关于商鞅和王安石对待商业的态度,二人的态度不太一样。商鞅对待商业,态度非常明确,即打压商业,重视农耕,体现中国古代传统的“重农抑商”经济政策;而王安石对待商业的态度有点微妙,他主张对大商人进行有效“管理”,政府和大商人达到一种“默契”,以增加政府收入,挽救北宋“三冗”带来的统治危机。答案:(1)粮食价格过低。(2)商鞅的措施:提高粮食价格。目的:增加农民收入。王安石的措施:实行免役法。目的: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3)商鞅:主张抑制商业发展。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王安石: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回答北宋中期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即可。第(2)问,从材料二可归纳出王安石主张爱惜民力、减轻农民负担,举例说明此观点即可。第(3)问,应从肯定的一面回答变法的积极作用。答案:(1)财政危机,积贫积弱。(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边患危机)(2)理财观: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体现: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既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又减轻了农民负担;市易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3)态度:基本肯定。理由: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17.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非有教导之官,长育人才之事也”“而亦未尝严其选”“漠然自以礼乐刑政为有司之事,而非己所当知也……讲说章句而已”等关键信息来概括弊端。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概括王安石教育改革思想;第二小问从教育体系完善、人才的选拔以及为变法服务等角度回答意义。答案:(1)弊端:地方学校未设教导官员;太学对教导官员选择不严;教学内容缺乏实践,忽视实用。(2)核心思想:实用主义(实用原则)。意义:有利于教育体系的完善;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变法的推行。18.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内容记忆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中具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限制官僚地主特权双重作用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一“趋利而不知义”“聚敛害民,剥民兴利”可以得出材料一批评王安石变法为了富国而具有功利性,掠夺人民财富,废黜儒家传统学说;从材料二“运用行政权力量排斥一般兼并而自为兼并”“民间工商业经济发展受到抑制”“一个本来已经有可能走向开放和民主的社会体制,又逆转回去了”可以得出材料二的观点。根据两段材料可以得出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变法提出批评的出发点的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3710-2025科学数据安全审计要求
- 养殖库房出售合同范本
- 单位锅炉人员合同范本
- 个体工商合同范本
- 专业白蚁防治服务合同范本
- 养老机构销售合同范本
- 医疗设备议标合同范本
- 化工钢材采购合同范例
- 介绍费协议合同范本
- 劳务派遣合同劳动合同范本
- 农田杂草的调查
- 【知识点提纲】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 上海小弄堂-电子小报
- 轨道交通安全专题培训
- 物理化学完整版答案
- 二年级第二学期体育知识结构图
- 中国商品条码系统注册登记表规范填写
- 湘科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
- 节流孔板孔径计算
- 学生流失率考核办法(试行)
- JJG 840-1993 函数信号发生器检定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