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做研究3:教育案例_第1页
教师如何做研究3:教育案例_第2页
教师如何做研究3:教育案例_第3页
教师如何做研究3:教育案例_第4页
教师如何做研究3:教育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教育案例什么是教育教学案例什么是“教育案例”?中外学者尚无普遍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教育案例就是对教育教学实际情境的叙述和评析。说的通俗点,案例就是以案“例”理,即摆事实讲道理。“案”就是事实、就是故事,道理是从“案”中分析出来的,“理”是蕴于“案”之理,“案”是有理之案。所以,有人说:

教育案例=生动的故事+精彩的点评

教育案例的特征问题性:案例包含有疑难问题;典型性:案例具有普遍意义;故事性:案例必须生动可读;真实性:案例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例子;教育教学案例的基本要素

①背景。案例事件发生的环境和条件。②主题。案例主题是案例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和观点。首先要考虑案例反映的主题是什么,例如:说明如何转变后进生,强调怎样启发学生思维,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2)教育教学案例的基本要素③案例问题事件:反映主题所含各种问题的事件。筛选原始材料;描述情景与细节,对问题产生、解决过程中的环境、人物活动的描述,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④问题解决的效果。不仅要说明过程,还要交待问题解决的结果。如教学的思路、教学的过程的描述,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等。让读者知道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其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了解。(2)教育教学案例的基本要素⑤诠释与研究,对案例事件多角度的分析与受到的启示。⑥有待继续讨论的问题。在案例的最后,几个可供思考、分析、讨论的典型问题。撰写背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描写遇到的问题;介绍基本情况,如学校类型、学生情况、教师情况等;具体、明确地叙述教与学产生重要作用的背景;分析教学内容。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案例事件的撰写要求案例事件的撰写要求

凸显主题案例事件要能反映案例主题的某个案例问题。在撰写案例事件时,根据主题和问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交代特定的内容。与案例主题和问题有关的环境、氛围、人物语言、行为和内心活动要着重写,还要将某种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工作原则、活动构想蕴含其中。内容真实要反映活生生的教学实际,是真实情景,不虚构,不杜撰,不夸张,不歪曲。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适当增删一些细节、场景等:为了保护正当的隐私权,可以虚构地名和人名(但要在文末注明虚构的部分)。案例事件的撰写要求情景完整把情景交代清楚,目的是:说明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条件,以便案例的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从而既能设身处地思考案例中的问题,也能摆脱情境的束缚,去探讨更深层的问题。要写出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要有问题的发生、过程、结果,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情景要具体,要写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环境、氛围,人物的语言、行为与心理。案例事件的撰写要求取舍恰当情景介绍要主次分明,恰当取舍。尽量写好主要事件,精简与主题或问题关系不大的内容。应是一件文学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课堂实录无论主题是多么深刻,故事多么复杂,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为了引发其他教师的观点碰撞和思维,也为了便于与其它教师间进行讨论交流,可有意选择经常会出现的、典型的、犹豫不决或导致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中的典型事件。案例事件的撰写要求叙述客观写作教学案例的教师必然有自己的观点。但在写作中,只能客观地介绍典型事例,不能直接地提出问题,表述观点,不能流露感情的褒贬。要让读者仔细品味,悟出其中的道理。对案例事件的描述应是坦率的、中立的,对教师的心理活动、观念冲突、情感等方面的描写也应是个观的。案例事件的撰写要求揭示人物心理行为是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案例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揭示,向读者展示,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育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好的案例应该能够发挥这个特点和优势。案例事件的撰写要求

条列式文本“条列式案例”表达规范,易于写作,其结构主要根据教学案例基本要素的顺序展开,其文本形式为:

导言

背景

案例主题

事件和故事描述

特定问题(案例问题)

可选择的解决方案(自我反思)

结束语教学案例文本的表达形式

隐含问题式文本包括了教学案例的基本要素,但没有明确地指出这些要素。这种表达方式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强,具有较为强烈的矛盾冲突,但写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例:抓不住难点的教学真难教学案例文本的表达形式案例素材+点评+案例问题

几乎所有适宜的案例素材都可以采用,但必须有明确的主题,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浓缩性特征,并提出可供思考和讨论的案例问题。案例素材可以是:叙事研究报告、教学实录(围绕主题剪裁的片段)、教学设计方案,也可以是报刊上的新闻、特写、报告文学等,甚至可以是上述素材的综合。这种案例,既可以是对若干事件、若干人物的多角度描述,也可以仅描述一个事件、一个人物。教学案例文本的表达形式

撰写案例基本步骤

①了解教学背景;②观察教学过程;③课后访谈调查;④资料整理分析;⑤整理撰写初稿。案例的写作方法

一是写自己亲自经历的案例,二是采访编辑案例。采访编辑案例是到实地采访、观察、收集一些事实、公开发表的资料和数据后写作而成的,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则可以将被采访者的名字和有关数据进行掩饰性处理。好案例的基本标准①有鲜明的案例主题。②有清晰的案例背景。③有典型生动的案例事件。④有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分析和启示。⑤具有值得研究的案例问题。3.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的区别案例和叙事的共同点:都是对典型教育教学事件的观察、记录和反思;都具有叙事和分析的成分;都需要有事件的主题、背景、情节和对事件的理性反思。两者的主要区别案例的结构必须包括:事件背景+事件描述+事件分析+案例启示事件分析:直接对事件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案例启示:在基于事件本身又超越实践本身的基础上,作一些普遍意义上的理性反思;当然事件分析与启示部分融合在一起写也可以。案例的反思一定要全面深刻,更强调理性。叙事结构:“事件(故事)背景+事件描述+扼要的理性反思”。叙事的反思可以更感性一些,甚至抒情化一些。两者的侧重点叙事更强调叙述,案例更强调分析。把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生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故事记录下来就可以了。理性反思可以在文中直接表达,往往是即时而发,三言两语,可谓点睛之笔,也可在文末单独成段阐述,也可夹杂在行间,不需长篇大论。案例在叙事的基础上必须进行理性的反思,案例只是基础和铺垫,对案例的分析才是重点,它除了对事件本身的直接评点外,还需要归纳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事更生活化,案例更研究化。两者的侧重点●叙事研究一般只叙述一个故事。案例研究可以对一个事件进行分析,也可以对同一主题的几个事件进行分析。案例分析中可以同时串联几个事件,然后进行同一主题的分析探究。案例写作形式可以:事件1+分析+事件2+分析+综合分析;也事件1+事件2+分析。两者的侧重点教育叙事对事件的记录强调形象生动的描述,需要场景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强调情节的生动、矛盾的冲突、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感的渲染,需要些文学功底的。案例中对事件的记录可以生动描述,也可以采用白描手法,甚至用说明的形式,对教学片段的案例分析,采用教学实录的形式也未尝不可。教育案例、教育叙事与几种常见文体的区别●与论文的区别●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与教学实录的区别●与教后记的区别●与教学随笔、教学反思的区别【课例】幼儿园小孩学“集合”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掀起的新数学运动强调,要在小学甚至幼儿园及早引进“集合”概念。以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一个故事……

一个数学家的女儿从幼儿园放学回到家,数学家问她今天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女孩高兴地说:“我们今天学了‘集合’。”数学家想:这么一个抽象的概念,女儿的年龄实在太小了,是难以理解的。于是,他关切地问道:“你懂了吗?”女儿肯定地说:“懂了!一点都不难。”这么抽象的概念会如此容易接受吗?听了女儿的话,作为数学家的父亲还是放心不下,因此,他又追问道:“你的老师是怎么教的?”

女儿自信地说:“女老师先让所有男生都站起来,然后告诉我们这就是男孩子的集合;接着,她又让所有女孩子站起来,并说这就是所有女孩子的集合;然后,是白人孩子的集合,黑人孩子的集合。最后,老师问大家:‘是否都听懂了?’我们回答说懂了。”数学家想,这样的教学法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因此,就以如下的问题作为最后的检验:“那么,我们能否以世界上所有的土豆组成一个集合?”女儿迟疑了一会儿,最终肯定地说道:

“不行!除非它们都能站起来。”

(引自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课例】习作辅导课《做不倒翁》教学案例

这是我校青年教师周叶萍上习作辅导课《做不倒翁》时的一个片段:

师:昨天,老师请同学们回家做了不倒翁,大家一定遇到了不少困难,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吧!现在大伙儿来交流一下。生:做不倒翁要先把蛋壳捣干净,我在做的时候,发现蛋黄很难倒出来,就想了一个办法,先在蛋壳一端戳一个小洞,再把细捧塞进蛋里搅一搅,这样,蛋黄就容易流出来了。师:实干不如巧干。生:我在做的的候,发觉帽子的材料选不好,选白纸吧,太软,立不住。后来,选了一张硬纸片,可胶水老是胶不住边,正在犯难时,我发现桌上有一个刚刚吃剩的"亲嘴小麻子"的盖子,拿来一试,嘿,刚刚好,还不用上色呢!

师: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生:我要提醒大家,装入蛋壳内的泥丸不能太软了,不然就容易污染蛋壳,而且不倒翁还不容易站住。生:也不能放太多的泥丸,那样就有可能成为"倒倒翁"了。师:是啊!数量的把握很重要。生:做的先后顺序要注意,顺序不对容易绕弯路,浪费时间。我在第一次做的时候,先画不倒翁的脸,再做帽子,结果估计不准;眼睛被遮住了,又要重做一次。师:失败乃成功之母,谢谢称的提醒。师:遇到了那么多困难,收获了那么多经验,请大家把自己做不倒翁过程申,觉得最有意思的写下来,好吗?【课例】习作辅导课《做不倒翁》教学案例

[评析一]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可从上述片断我更觉得“百见不如一试”。本次习作,周老师将教材的要求"看老师做不倒翁,按步骤写下来",改为"学生自己试着做不倒翁,再把过程和体验写下来"。看似很简单的一个举措,实际是"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了然于胸。按要求,孩子只是看客,追求的是统一;而周老师这样做,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脑子想,用自己的双手做,在失败中接近成功,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而且也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书写自己的独特感受”作了扎实的铺垫。[评析二]

教材作为教学资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既要重视教材,更要超越教材,即不是呆板地、墨守成规地去“教教材”,而是应当“用教材教”,这“用”的过程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去创造性地活用教材。(从“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角度评析)[评析三]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说“课本课本,一课之本”也不无道理,但教学资源贵在“开发”,而“开发”的价值所在,便是有效地利用教材,既包括了对教材的认同和接受,也包含了对教材的批判和创新。即不是盲目地“以书为本”,更要注意“以人为本”,开发教材,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开发教学资源”角度评析)[评析四]有效教学之重要,为人们所共识,而有效教学的实现,其基点在于对学生生命体验的呼唤。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了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教学才能真正获得高效。(从“有效教学呼唤学生的生命体验”角度评析)【课例】《一堂“失败”的好课》

这是小学三年级的自然课,内容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我们很熟悉的东西,其实我们并不一定很了解。”罗吉老师说,“比如,水,天天喝,天天用,可一些性质我们仍没注意到。不信,请看下面的实验。”罗老师用装满红色水连着玻璃管的烧瓶做实验。“把烧瓶放在热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老师问。“烧瓶会变热。”“里面的水也会变热。”学生答。“那我们试一试。”老师说。一试,试出了“怪事”。学生们兴奋地喊:“水会顺着玻璃管往上跑!”“这说明了什么?”老师问。“水增加了。”学生答。“是不是你们加进了水?”“没有啊。”“那水怎么往上升了?”学生们张着嘴答不出。

“给你们5分钟,小组讨论一下。”

5分钟以后,老师问:“明白了吗?”

“明白了。是烧瓶里的热空气把水挤上去的。”

“有不同意见吗?”老师一连问了三次,没有人不同意。

“烧瓶里明明装满了水,怎么会有空气?”老师急了,声音变高。“水上升,说明水的体积增大了。”老师直接说出了答案。接着又启发学生说出,水的体积增大,是因为受热。接下来,各小组按老师的吩咐,把烧瓶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冷水。学生们立刻发现:玻璃管里的红水下降了。老师以为,有了刚才的学习,学生一定会说:“水受冷,体积缩小,水面就下降了。”可学生偏不这样说。

“水下降,是因为下面烧瓶变大了。”学生说。

“烧瓶可不是气球呀,想大就大,想小就小。”老师的话把学生逗乐了,可还是说不出原因。

“其实是因为受冷,水的体积缩小,所以水面下降了。”老师再次给出了答案。各组又用酒精做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