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节》备课参考_第1页
《免疫调节》备课参考_第2页
《免疫调节》备课参考_第3页
《免疫调节》备课参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课资料1.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的特性和共性比较高等动物的机体是由诸多系统有机组合而成的结构和功能性整体。这些系统可粗略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执行着机体的营养、代谢及生殖等基本生理功能,包括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等系统;而广泛分布的神经、免疫及内分泌三大系统则起着调节上述各系统的活动,参与机体防御及控制机体的生长和发育等重要作用,从而构成另一类枢纽性系统。此三大系统除各具独特而经典的内容外,尚有下述几方面可供相互比较:(1)三大系统与种系发生和个体发育以种系发生的观点而言,神经、免疫及内分泌系统的区分和定义是局限于多细胞生物的。然而这三大系统共同的基本功能,即信息的传递和感受,却可在原核生物中有雏形体现。此外,单细胞生物如梨形四膜虫、粗糙链孢霉菌及烟曲霉菌中均含有胰岛素样物质,但其功能意义尚不清楚。一般认为,神经元最先在二胚层动物水螅的胚层间出现。这些事实提示,三大系统的种系进化可能是不同步的。(2)三大系统的分布、作用途径和范围从分布和作用途径及范围来看,三大系统在体内均系广泛分布,但神经系统有以突触为中介的结构连续性,并可借其分支支配各种组织和器官,包括内分泌组织和细胞。免疫组织亦是如此,甚至在小肠壁集合淋巴小结中也发现有神经末梢分布。所以,广义上讲,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可视为反射弧的传出环节。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主要由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及化学性和电突触来实现,而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信息传递更多是由体液运输完成的,后者还依赖于免疫细胞的循环而行使其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从内外环境条件变动构成的刺激性质分析,理化、生物及心理因素均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此三大系统的功能状态,但它们的适宜刺激却明显不同,如触摸刺激仅能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3)三大系统的共性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在信息分子和细胞表面标志、信息储存和记忆、周期性变化、正负反馈调节性机制以及与性别和衰老的关系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似之处。①信息分子和细胞表面标志:愈趋增多的证据表明,这三大系统可共享信息分子及其受体。表现为大多数神经肽、激素及免疫因子可分别在神经、免疫及内分泌组织内合成或释放,这已在转录、翻译、加工、储存和释放等多重水平上得到证实。不仅如此,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细胞的标志分子也呈重叠分布,如,Thy1糖蛋白是啮齿动物胸腺细胞和神经元细胞的表面标志,嗜铬颗粒蛋白是神经内分泌系统中一种分泌性蛋白质标记物,而在脾、淋巴结、胸腺等淋巴器官中也有此蛋白的存在;淋巴细胞可结合嗜神经病毒,同样,嗜淋巴病毒亦可攻击中枢神经系统,如人T细胞嗜淋巴病毒Ⅲ(AIDS相关病毒)可选择性伤害辅助—诱导T细胞,并能引起脑器质性病变,提示神经细胞和免疫细胞膜结构的相近。免疫细胞表面的MHCⅠ及Ⅱ类抗原分子也可在神经胶质细胞及垂体前叶滤泡星形细胞膜上表达。另外激活的人T淋巴细胞也能合成神经细丝。神经胶质细胞的标志蛋白S100不但存在于垂体滤泡星形细胞中,也出现于胸腺的树突状细胞内。②信息储存和记忆:从信息储存记忆的角度考察,神经系统借助感官可存储和记忆外界信息,免疫系统则在抗原识别等方面表现出记忆功能,但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记忆的分子机制有何异同,尚不清楚。内分泌系统似乎不具备某种形式的记忆功能。③周期性变化:与其他系统类似,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都具有周期性变化,如睡眠、多种神经肽及激素的分泌节律等。在免疫系统,也已证实小鼠的外周血中和脾内淋巴细胞数目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其变化与小鼠活动规律相一致,表现为白昼降低,夜晚上升。这一变化系由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所介导的。因去肾上腺小鼠无此节律,给强的松可压抑此节律性波动。在人类,T细胞、B细胞等均具有周期性波动,即昼降夜升,并与血浆中皮质醇水平呈反变趋势。在鱼类等变温动物的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数目于冬季最低而在夏季达高峰,淋巴细胞亚群也有类似变化。爬行类动物免疫系统的季节性活动突出体现在免疫细胞存活率、抗体滴度、溶血斑形成细胞(PFC)数目及E玫瑰花形成数目。这些周期性现象似起源于机体神经内分泌节律活动,尤其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系以及性腺和松果腺的功能活动。起源于免疫反应自身的周期性变化尚较少报道。④正负反馈调节性机制: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系统各自内部均存在正负反馈性调节机制,由此各系统的功能活动更趋协调、准确而精细。在病理条件下,某些反馈机制可引起机体较严重的损伤,如超敏反应等。⑤与性别和衰老的关系:性别差异和衰老性变化亦可体现在此三系统的各主要方面。性别差异主要是遗传因素和内分泌系统中的性腺轴系造成的,而对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产生明显的影响。人及各种实验动物的免疫机能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诸方面,如血浆中Ig水平、细胞免疫的各种参数,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肿瘤发生的易感性等。与雄性小鼠相比,雌性小鼠脾细胞在ConA作用下分泌更多的IL2,而预先用Ag致敏的脾中APC细胞(抗原提呈细胞)所诱发的再次免疫应答也以雌鼠为强。雄激素水平变动可影响这一反应。雌性小鼠的胸腺中糖皮质激素受体含量亦高,并可受雄激素的负性调控。久已清楚的是全身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约90%为女性,且雌激素增多可加重这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亦有类似情况。另外,男性易产生免疫耐受现象。衰老可引起众多的神经内分泌改变,如GH分泌减少,垂体前叶对下丘脑激素的反应性降低,靶腺对垂体激素及外周靶组织对激素的反应性也呈下降趋势。同样,衰老也可涉及免疫系统,突出的是胸腺萎缩,这可能是GH及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所致。除此,衰老动物对外来抗原的反应能力减弱,而自身免疫反应常出现或加重,也影响到T细胞、B细胞、M细胞,使其生成IL6和TNFα能力降低。衰老小鼠某些T细胞亚群在激活后表达的IL2R数目较少,这可能与T细胞受刺激后信号转导障碍有关。2.如何预防过敏症过敏症,预防重于治疗。应该从注意生活起居、饮食调理得当和适当的体育锻炼做起。首先,在早春时节,气温仍然寒冷,在寒冷空气的刺激下,甲状腺功能亢进,消耗热量,使人体耐力和抵抗力减弱。因此,饮食上仍以高热量为主,除多食豆类制品外,还可食用糯米制品、黄豆、芝麻粉、花生、核桃等食物,还要增加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鸡蛋、虾、鱼类、牛肉等食物,这些食物中富含氨基酸,具有增加人体耐寒能力的作用。此外,要摄取足够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D具有抗病毒能力,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有小白菜、番茄类蔬菜以及柑橘、柠檬等水果;而维生素A则可以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功能,从而能抵抗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有胡萝卜等;维生素E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功能,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富含维生素E的有卷心菜、花菜、芝麻等食物。此外,黑木耳和蘑菇也是不可缺少的食物。再就是要有适当的户外活动,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对预防春季过敏症大有益处。3.器官移植通过外科手段,将他人的具有活力的器官移植给病人以代替其病损的器官的手术。临床异体器官的移植始于20世纪30年代。1954年,世界上第一例同卵双胎间的肾移植在美国波士顿获得成功,开辟了器官移植的新时代。中国器官移植始于70年代,到1986年中国已进行肾移植手术1700多例,肝移植59例,心脏移植3例和少数肺、脾和胰腺移植。其中的一些项目还处于国际的领先地位。目前器官移植术还存在两大难题:第一是供移植用器官的来源困难。器官移植需要从尸体上摘取大量的活器官,这项工作越早越好,过晚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低或等于零,失去了器官移植的意义。因此,死亡标准应重新确定,改变传统的呼吸、心跳停止的死亡标准为脑死亡标准,而对脑已死亡的人,只要死者生前不反对,其器官即可用于移植。我国由于脑死亡标准未建立,使器官移植所需要的活体器官来源十分困难,而影响了这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人们寄希望于人工脏器的临床应用。1982年12月2日美国退休牙科医生克拉克安装了世界上第一颗永久性人工心脏并存活了112天,为人们展示了这项技术的前景。影响器官移植的另一难题是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器官移植和输血相似,组织型符合才有效,否则移植的器官就会被排斥,甚至会引起严重后果。除了同卵双生的兄弟或姐妹间的移植不会发生排斥反应外,其他器官的组织型配对异常困难。70年代末瑞士发明了一种叫环孢霉素的新药,能对抗排斥反应;近来美国又生产出一种单克隆抗体,能专一地对抗排斥反应,从而改善了器官移植的效果。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器官移植术会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致命性疾病的常规治疗手段。4.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1)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自从Donath与Landsteiner提出此概念以来,许多疾病相继被列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值得提出的是,自身抗体的存在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并非两个等同的概念,自身抗体可存在于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正常人特别是老年人,如抗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上皮细胞、胃壁细胞、细胞核DNA抗体等。有时,受损或抗原性发生变化的组织可激发自身抗体的产生,如心肌缺血时,坏死的心肌可导致抗心肌自身抗体形成,但此抗体并无致病作用,是一种继发性免疫反应。因此,要确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存在一般需要根据:①有自身免疫反应的存在;②排除继发性免疫反应之可能;③排除其他病因的存在。(2)自身免疫性疾病往往同时具有以下特点:①患者血液中可测行高效价自身抗体和(或)自身组织成分起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②自身抗体和(或)自身致敏淋巴细胞作用于靶抗原所在组织、细胞,造成相应组织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和功能障碍。换句话说,患者组织器官损伤的范围取决于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所针对的自身抗原分布格局。③在动物实验中可复制出相似的病理模型,并能通过患者的血清或淋巴细胞使疾病被动转移。④病情转归与自身免疫反应强度密切相关。⑤除一些病因明了的继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随原发疾病的治愈而消退外,多数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常呈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⑥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遗传倾向。(3)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分为两大类:①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组织器官的病理损害和功能障碍仅限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所针对的某一器官。主要有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重症肌无力、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贫血伴慢性萎缩性胃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寻常天疱疮、类天疱疮、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多发性脑脊髓硬化症、急性特发性多神经炎等,其中常见者将分别于各系统疾病中叙述。②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广泛沉积于血管壁等原因导致全身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