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页!梁启超有一段话说:

“凡一国之能独立于世界,必有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柢源泉也。”此话反映出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必须具有一种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相互凝聚和整合,便构成本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页!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精”是精妙、精粹、精华、精微。

“神”是玄妙、微妙、奇妙的变化。而“精神”,是指天地万物的精气、活力,事物运动发展的精微的内在动力。

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页!思想观念或文化传统要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标准有二: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二是,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必须具有这两方面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4页!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的文化基本精神,本身也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并且随着文化的发展演变而发展变化,不断扩大和加深自己的思想内涵。因此,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就是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那些基本思想和观念,是我们大多熟悉的,而不是莫测高深的玄思妙想。由于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表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5页!(一)天人合一1.天人合一思想认为: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这与西方文化注重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思想是有差别的。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6页!《周易·文言》提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时,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明确顺应自然的“与天地合德”的思想。汉代董仲舒甚至以“人副天数”的观念为基础建立起天人感应的谶纬神学体系。《春秋繁露·阴阳义》:“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宋代理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更趋成熟、精致、完善。张载直接提出“天人合一”命题,《正蒙·诚明》云:“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可以成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7页!纵观中国古代美学基本特征中,如强调真善统一、情理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认知与直觉的统一等,和中国古代审美理想中,如儒家对“和”、道家对“妙”、佛禅对“圆”的追求,无不是“和合”文化在审美层面的诗性展开和逻辑延伸。这表明,中国诗性智慧和审美意识与“和合”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亲和性和关联性。“和合”文化,是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之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8页!2)春秋战国时期“天人合一”的发展孟子在道德境界上的“天人合一”。这个意义上的天是一种无限,也有必然的含义。庄子自然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这个天就是自然的含义,天人统一的基础是气。人不要有无,否定文明,达到一种原始的同一。易传的天人合德。是春秋战国时期理性的“天人合一”最具哲学概括性的表述,也是后来“天人合一”思想的经典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9页!

天人合一思想的实际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1)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能生长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0页!4.天人合一思想的意义1)从儒学思想看,天人合一具有世界观的意义。

2)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从儒学的实践看,天人合一思想成了人们的行为的准则,而且成为他们解释历代制度的理论依据。3)天人合一思想还具有劝谏的作用。

4)除了用以劝谏皇帝,天人合一也成为考核官员的一种办法。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1页!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秦统一后社会的巨变,政治权力越来越集中,越来越专制。因此,借助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借助于这种原始的宗教意识对皇帝和官吏予以监督和考核,就成了当时社会的学者和思想家惟一可行的选择。正是这些因素,促使了思想家、学者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形成了观念意识,进而指导人们的实践,终于孕育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一种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2页!7.天人合一精神也有一定的消极意义,过于强调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特别注重对环境影响人世问题的研究,因而形成了古代天人关系之学,使带有宗教迷信特色的术学易学非常发达。可以说,这些东西中有许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第二,强调自然对人的影响,将风马牛不相及的自然变化归因于人世,一方面使人生产了软弱的心理;另一方面也使人产生了自责的心理。而软弱和自责无疑限制了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阻碍了中国历史的进一步发展。第三,过于强调人对于自然的迎合,而忽视甚至不敢对自然开发利用,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3页!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确立,中国传统文化主题内容的嬗变,中国古代各种哲学派别、文化思潮的关注焦点,以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主题和价值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价值目标的揭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实践而展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是: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

人本思想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有助于人们合理地对待人与神的关系,增强人的主体意识,而且有助于抵制宗教神学。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4页!儒家的道德的人本主义,其重要表现是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政治关系中来考察,把人个价值的实现,个体道德精神界的升华,寄托于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这一思想对人的精神的开放,对于个体道德自我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人本主义相区别,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明显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只强调个人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而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这是一种落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5页!从汉代到清代的两千年之中,《易传》被认为是孔子的著作,它是以孔子所著的名义产生影响的。所以“刚健有为”的思想在历史上曾对很多知识分子起过激励作用。事实上,《易传》并非孔子所著,“刚健”之说应是战国时代儒家中讲《易》的学者提出来的。“刚健”虽不是孔子提出,但孔子确实比较重视“刚”。《论语》记载:“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刚、毅、木、讷,近仁。”可见孔子肯定“刚”是有价值的品德。《周易大传》的刚健之说实渊源于孔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6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柔静无为”之说,如老庄思想、宋儒思想,但没有占上风,只是作为刚健有为思想的补充。两者相互对峙,相互引发,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面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刚健有为有密切关系,或者说作为刚健有为思想之重要表现,是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孔子认为,为了实行仁德,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决不苟且偷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种坚持独立人格、注重“大丈夫”气节的思想,无疑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7页!“和”的释义“和”是不同要素所组成的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它有两个要点:一是区别,二是和谐。西周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认为“和”能产生新事物,而“同”则意味着事物发展的停止。孔子也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表现出鲜明的重“和”去“同”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8页!“中和”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运用在文化价值观方面,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和多样统一。在民族关系上以和为贵,承认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汉代、唐代处理南匈奴、南突厥的问题,一以贯之的羁縻政策与朝贡贸易,把生活在中国境内的不同民族融为一体,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中国对外来的民族也持怀柔与同化态度,是世界上少数不排斥犹太人的国家之一。犹太人的民族性和宗教信仰是非常突出的,但是他们也慢慢融入了中国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9页!三、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价值整合功能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0页!(二)精神激励功能1.中国文化中刚健自强的精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2.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

3.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人们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1页!一、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意蕴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文化的具体表现包括物质、制度、行为、思想意识等层面,无不和内在的文化精神相关系。优秀文化传统实质上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表现。它也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或者说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2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和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3页!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4页!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生过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这一思想特征贯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贯穿于古代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中。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宇宙间有四大,人居其一,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从一个侧面确立了人与天的相互关联。庄子提倡“与天为一”。“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抛弃世事,忘怀生命,使形体健全,精神饱满,从而达到与天合为一体的自然无为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5页!中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则提出“天人相应”的命题,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符,与天地如一。天人同构,人体的小宇宙与天地的大宇宙相对应。书中列举了诸如“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等等。在美学上,与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首先,深刻浸渍了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使得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其次,“和合”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美学智慧特别注重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展开与构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6页!2.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作为一种思想观念,远在先秦时期提出,但作为明确的命题,则是由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来的。

1)西周:天为人格神,神人相通上古“天人合一”就是人神合一,后来发展为人按照天(有自然与神的双重含义)的规则行事的意义。商周时期天与帝都可以指至上神,具有浓厚的迷信成分。春秋时期才开始逐渐置换出天的自然、必然等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7页!3)董仲舒迷信的天人感应论。这是上古迷信思想在新时期的还魂,借用阴阳五行为工具,并将其进一步迷信化。各种巫术就是这种天人感应思想的反映。4)张载与理学的“天人合一”。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个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张载的“天人合一”有三个要点:一是天人统一于气,二是道德化的宇宙,三是人在自然与道德性上与天的统一与相通。其要点是把宇宙伦理进化而与之合一,这是理学成立的核心理论与标志。天在这里是绝对,是外在必然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8页!

2)自然界对人类也不是一个超越的异己的本体,不是宰制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利用的客观对象。

3)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得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和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了完美和谐的精神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9页!5.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一是在于当时农耕社会,农业的播种,收获全仰仗于自然;如果人们顺应自然,及时播种,适时耕作,那么人们就可以解决吃饭问题,否则,就难以生存。因此,依靠自然,适时劳作的生产方式和观念,就导致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二是当时科学技术还没有发展到人们可以完全解决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程度,自然的变化,尤其是灾害使人们产生了原始的宗教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0页!6.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的积极性,它依据自然的变化推及人世,虽然自然与人是两种物质,两种运动,但毕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或多或少地,天人合一精神带有唯物的因素。第二,它的目的是监督督促以皇帝为首的官僚要清正廉洁,坚持礼制、实行仁政,这在当时高度的集权统治和民主意识淡薄的时代里,无疑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第三,天人合一思想的实施促使人们去研究自然,推动了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仅在汉代,对天文现象的记载就极为详细,至于张衡对天文、地质的研究,张仲景对病理的研究还是举世公认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1页!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重要内容。“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二)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2页!中国的人文主义的含义与西方有本质的不同。西方的人文主义包含有民主思想的成分,而中国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中国哲学讨论的主要对象是人而不是神与自然。在哲学讨论主题为“人”这一意义上称为人文主义,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三者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二者之间,仍然以人为中心,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相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3页!(三)刚健有为

刚健有为思想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孔子时已经提出刚健有为的思想。重视“刚”的品德,强调人要有坚定性,知识分子要有责任感和奋斗精神。3《易传》提出“刚健”学说,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作了经典性的表述。强调:刚健的同时要文明,要中正,防止主观盲动等片面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4页!孟子鄙视“以顺为正”,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生活准则。大丈夫应有独立的人格,遵守一定的准则,不屈服于外在的压力。孟子这种见解与《易传》中刚健思想有一致之处。宋代周敦颐受道家影响,提出“主静”之说,在宋、明时代,影响很大。到明、清之际,王夫之重新肯定了《易传》的刚健学说。王夫之说:“圣人尽人道而合天德。合天德者,健以存生之理;尽人道者,动以顺生之几。”“惟君子积刚以固其德,而不懈于动。”王夫之有力地宣扬了“健”与“动”的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5页!(四)贵和尚中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由此形成了显然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40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6页!“中”的释义:

在两个极端中保持中立,在过程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中庸》以及《周易》都有这种尚“中”的传统观念。“和”注重于效果,“中”更多地着眼于过程,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