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变体_第1页
潮汕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变体_第2页
潮汕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变体_第3页
潮汕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变体_第4页
潮汕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变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潮汕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变体,它反映了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状况。潮汕方言词语是研究潮汕地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就说“汕头”的“汕”字吧。有人说“汕”是“鱼游水貌”;有人说“汕”是“鱼产卵”;有人说“汕”是“樔”即撩罟犹今之“栅箔”,捕捞之所也。但不管怎么说,都有个“鱼”字,足见汕头古时是个海边渔村。又如潮语把冰棒叫做“雪条”,可见潮汕地区气候温湿,终年不见冰雪,所以冰雪不分。潮语称粮票为“米票”,说明潮人以大米为主食。且又有“食糜”(喝粥)的习惯。这也反映了过去潮汕人多地少,战乱频仍,粮食不够吃,更吃不上干饭的苦况。潮人晤面总喜欢问“食阿未”有时几乎是不管时间和场合,只是一句问候和关心的口头禅而已。“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普宁浮油(炸)豆干——热(悦)单畔”“棉湖瓜丁——无粕(无渣)”等歇后语又反映了潮汕的有名小吃。“酥击耐扣”、“烧击人食缺”、“头惨撑杉排”等俗语则反映了过去潮汕陶瓷业和竹木运输业。“粜米换豆”,这是个比喻词,意即交换婚。旧社会农村贫困人家,无法应付高昂的聘金聘礼,就用甲家的妹妹嫁与乙家的哥哥,换取乙家的妹妹嫁给甲家的哥哥。这是一种变形的买卖婚姻的陋俗。潮汕人还有“放生”的“积善”习俗。即把捉到的乌龟、鲤鱼、青蛙及蛇类等野生动物放回大自然。这源于佛教,客观上起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积极作用。而“做亡斋”一词则反映了潮汕的丧葬习俗。另外,“正字母生白字仔”说明潮剧来源于宋元南戏。“生理(生意)细细会发家”反映了潮人的商业意识。“从暹罗到猪槽”则说明潮汕与海外的联系。这些都能让我们看到潮汕文化的方方面面。语言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从语言可以窥见某一特定时空的历史文化。语词是语言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过番”文化与潮汕方言词的关系林伦伦先生潮汕地区是著名的侨乡。明、清以来,潮汕人漂洋过海、外出谋生者络绎不绝,乃至于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潮籍华侨、华人的人数几近于潮汕本土的潮人人数。潮汕人把出国谋生叫做“过番”。“过番”的历史、习俗在今天已成为过去,但语言(方言)却保留了“红头船”劈波斩浪的痕迹,保留了潮汕人民“过番”与侨居国人民交际及其影响的痕迹。当我们回过头来研究因“过番”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保留下来的这些潮汕方言词,或者研究因潮汕人的“过番”而使潮汕方言与侨居国语言互相影响的现象时,这些文化的“沉积层”便显示出它们重要的文化意义:既对潮汕方言词本身的研究有价值,也对中国文化与异文化的接触和影响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一、与“过番”有关的词语在潮汕地区,柘林、樟林、汕头曾经先后成为闻名于世的对外商港。尤其是澄海的樟林港,从18世纪中叶开始,历经一百余年,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对外通商港口之一。当时出国、回国相当随便,因而潮汕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航线不断,人民来往频繁。语言(方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些记录这些活动及其有关事件的词语。尽管有些词语随着其所反映的内容的不复存在而渐渐被人淡忘,一些词语在今天的词义已有所发展,但这些词语是研究过去历史的“化石”,有重要的文化价值。1、“客头”和“咕哩”客头,潮音[k'akt'au],现指头目、官阶,如说“伊个客头过大”,或说“大客头”“咕哩”潮音[kuli],现指受雇于人为店员等,如说“伊在香港食人个咕哩(他在香港做雇工)”究其词源,这两个词却与一段血泪斑斑的“卖猪仔”史有关。“客头”是指替外国洋行在中国贩卖人口的“咕哩”经纪人或掮客(cooliebrokers)。“咕哩”是coolie的音译,即苦力。早在汕头开埠之前,英、美、西班牙等西文殖民主义者已开始在南澳、妈屿进行掳掠人口的罪恶勾当。据不完全统计,1852年至1858年,从南澳、妈屿掠贩出洋的“猪仔”竟达4万名之多。清人林大川在其笔记《韩江记》卷八中这样记道:“咸丰戊午(公元1858年)正、二月间,有洋舶数十,买良民过洋者,名'过咕哩'。初则平买,继则引诱,再则掳掠。海滨一带,更甚内地。沿海居民,无论舆夫乞丐以及讨海搭者亦被掳去。”汕头开埠以来,殖民主义者更是公开设立洋行,经营“猪仔贸易”,如当时的德记洋行和鲁遴洋行。这些洋行再委托中国的人贩子做“客头”办“猪仔行”,挂着招工牌子,实际上坑蒙拐骗,坏事干尽。“猪仔行”也叫“咕哩行”或“客头行”。记载着当年的血泪历史的潮汕民谣唱道:“心慌慌,意茫茫,来到汕头客头行。客头看见就叫坐,问声人客要顺风„„”“断柴米,等饿死,无奈何,卖咕哩。”时过境迁,当年的客头行、“咕哩馆”已如灰飞烟灭,“客头”和“咕哩”也已不复存在。然而,追溯至今仍保留在潮汕方言中的这两个词的本义,却让我们了解了一段不堪回首的“过番”史。2、“落马”和“送顺风”“落马”[lo?be]和“送顺风”[sansunhuan]是两个跟潮汕人“过番”的民俗有关的、具有民俗文化内涵的词语“。侨户有人要出国或华侨回国后要返居留地,亲友邻居就要拿些礼品,如糖果饼食之类来相送,俗叫'送顺风',有祝离家者一路平安、顺风得利之意。”又:“侨乡有番客回乡,亲朋戚友就会送来礼品(主要是猪肉鸡蛋之类),也即接风洗尘之意,俗叫'落马'。回乡的归侨也就回赠以从海外带来的一点东西,最普通的有面巾、水布和糖、饼等。”“送顺风”和“落马”之俗,跟普通的接风洗尘和告别饯行之俗不同,因为潮汕人到全国各地去或从外地千里迢迢归来都无“送顺风”和“落马”之礼俗。唯有“过番”和从国外返“唐山”才郑重其事地行此重礼,大概是有感于漂洋过海之不容易吧。3、“唐”和“番”“唐”[t'an]和“番”[huan]是两个与丝绸之路有密切关系的、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的语素。潮籍华侨(华人)习惯用这两个语素来表示“祖国的”和“外国的”的概念,并由此构成了一系列表示“中国的”和“外国的”的词语。例如“唐山、唐人(中国人)、唐人街(Chinatown)、唐人语(中国话)”,“番畔(海外、外国)、过番(出国)、番客(华侨、华人)、老番牯(老华侨)、番婆(外国女人)、番仔(外国人)、半菜番(混血儿)、番批(海外汇款或来信)、番幔(也称浴布、水布、头布)、番纱(洋纱团)、番车(缝纫机)、番仔楼(洋楼)、番瓜(南瓜)、番薯(甘薯,也称'番葛')、番柿(西红柿,也叫'番茄')、番梨(菠萝)、番葱(洋葱)、番话(外语)、番文(外文)、番囝码(阿拉伯数字)”等等。除了上述三组词语之外,潮汕方言中还有一些熟语,也反映了与潮汕人“过番”有关的活动和心态。例如:“无可奈何舂甜?。”潮人“过番”到东南亚各国,航程以月计,出发前便蒸上一笼“甜?”(甜糯米糕)作为干粮。在过去,漂洋过海是万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所以说“无可奈何”才“舂甜?”过番,犹如另一个俗语所去:“荡到无,过暹罗(谋生无计、走投无路时便到泰国去)。”“人面生疏,番仔擎刀。”此俗语说的是华侨初到国外时的艰难处境:举目无亲,而土著居民动辄以刀枪相向。“番畔钱银唐山福。”华侨华人在海外稍有积攒便寄钱回国养家。过去潮汕地区靠侨汇生活的家庭很多,故有此俗语流行。“见着唐人番话,见着番仔嘴。”这句俗语是用来讽刺那些“过番”过的归侨喜欢在亲友面前卖弄半拉子“番话”(侨居国语言),而真见到外国人时,却缄口不语的洋相。“一片帆去到实叻埠。”这句俗语指一下子走得很远。实叻埠即新加坡。在潮汕人民的生活中,新加坡、泰国是经常提到的地名,潮汕人对它们比国内的大城市还熟悉。另一个俗语形容聊天时海阔天空、东拉西扯叫“从暹罗到猪槽”,也可见“实叻”“暹罗”这些地名在潮汕是童妪皆知的。二、被侨居国吸收的潮汕方言词潮汕人尽管到了国外,还是喝工夫茶,说潮汕活,保留着潮汕文化的传统。由于潮汕方言在东南亚的流行范围广、势力大,因而对侨居国语言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不少土著居民为了与潮汕人做生意等,甚至主动学习潮汕话。因此,泰语、马来语、印尼语等东南亚土著语言都吸收了潮汕方言(闽南方言)的词语。在泰国、潮汕籍金融财团掌握着国家经济的命脉,潮汕文化对泰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是精神文明方面(诸如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还是物质文明方面(诸如饮食习俗等)。泰语中借用的潮汕方言词很多,泰国当代著名学者、《泰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朱拉隆功大学名誉博士披耶阿努曼拉查东经过研究,指出“泰语也采用了汉语的词汇。有关华人特有的某些物品和食品的名称以及一些与贸易有关的词汇,很大部分用于口头方面,但是许多已被全盘移植进泰语。泰语中的汉语词是潮州或汕头的方言。”下面我们举出一些例子来作为披耶阿努曼拉查东博士这段话的例证:sampokon(三保公),郑和;tsikon(济公),济公和尚;kuanim(观音),观音菩萨;kaui(交椅),靠背椅子;tsekan(井缸),大花瓶;tenkui(当归),中药名;t‘aniu(桐油),一种用于油漆工艺的油料;siiu(豉油),酱油;tsikts'ou(浙醋),老陈醋;polits'ai(玻璃菜),生菜,萬菜的一种;k'ana(芥蓝),芥蓝菜;puelen(菠藜),菠菜;kuetiau(条)一种潮汕米粉;tauhu(豆腐),豆腐;tok(桌)筵席;泰语kintok,即吃酒席。在新加坡,闽南话被作为既不懂马来语又不懂英语的华侨、华人的交际语言。闽南话与马来语在新加坡并行使用,形成双向影响,互相借用词语。新加坡闽南语(包括潮汕话)被马来语借用的词语如:anghun(红薰),一种烟丝;mi(面),面条;angpau(红包),红包;pao(包),包子;chak(漆),油漆;popiah(薄饼),春卷;chi(钱),钱;sengse(先生),中医;chun(寸),寸;suei(衰),倒霉;gimpai(金牌);taiko(癞哥),麻疯;kachuak(),蟑螂;tauhu(豆腐),豆腐。kuchai(韭菜),韭菜;这种情况,在闽南人占大多数的印度尼西亚,表现也很明显。印尼语中同样借用了很多闽南方言(包括潮汕方言)的词语。(7)如:aikok(爱国),爱国;po(抱)抱;bio(庙)寺庙;pecai(白菜),白菜;imlek(阴历),阴历;se(姓)姓氏;hokki(福气),福气;siocia(小姐),小姐;hohan(好汉),英雄;siucai(秀才),秀才;koyok(膏药),膏药;taiko(癞哥),麻疯;kwamia(卦命),算命;taokoa(豆干),豆腐;lokio(),头;teh(茶)茶;meh(脉)脉膊;tiap(帖),一剂中药;pecun(扒船),划船;toaha(戴孝),戴孝。三、潮汕话吸收自侨居国语言的词语潮汕华侨、华人与侨居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交往是一种平等的、友好的往来,潮汕话与侨居国语言的影响也是双向的,而且,侨居国语言对潮汕话的影响更大些,因为它是国语。华侨、华人入国随俗,很多东西,比如货币单位、度量衡单位、地方特产等等,就非借用侨居国语言的固有词语不可。这些借词,有的甚至还被带到潮汕地区来,在本土潮汕话中“落了户”。在泰国的潮汕话中,常用的泰语词如:anmotan(红毛丹),一种水果;kats'ia(绞车),开汽车;kilo(基罗),泰语借自英语kilo-,潮语转自泰语,批公里;读lilo时指公斤,也简称Io;lak(叻)(用汽车)载人;lai(茶)面积单位;lon(垅),作坊、工厂、署、局,如菜垅、豉油垅、波立垅(警察局)等;posen(波升),泰语借自英语persent,潮语转借自泰语,指成数,即百分之几;taklak(达力),市场;t'oulian(涂),榴,一种水果。新加坡的潮州话也借用了不少马来语词和英语词,因为马来语和英语都是新加坡的国语,侨居狮城的华侨、华人为了各种需要,好多人都学会了英语或马来语,这使得新加坡的潮汕话深受英、马两种语言的影响,据湘潭大学李永明教授和新加坡教育学院张楚浩教授研究,新加坡潮州话的常用马来语、英语借词有好几百个。马来西亚萧遥天先生的《潮州语言声韵之研究》,苏庆华先生《<呷国青云亭条规薄>及青去亭<同堂会议记录薄>中所见闽南方言及音译外来语汇初探》,陈钦松、陈惠松的《潮汕方言的借词》等文章对此总是也都有过研究,举例甚详,这里就不赘述了。注释:(1)见朱杰勤《东南亚华侨史》13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黄绍生《罪恶的“猪仔”贸易在汕头》(载《潮人探奥》,广东旅游出版社,1989)。(2)引自马风、洪潮《潮州歌谣选》129、130页(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文教委员会出版组,1988)。(3)见《澄海华侨志》第31页(澄海县侨办内部铅印本,1985)。(4)见[泰]司马《无心插柳柳成荫——中华文化在泰国的传承》(载泰国《新中原报》1991年8月2日第18版)。(5)见[泰]披耶阿努曼拉查东《泰国传统文化与民俗》第73页(马宁译,中山大学出版1984)。(6)这些例子为笔者调查所得,发音合作人是泰国归侨林逸成(男,1931年出生)、泰国化文民校教师王慧化(女,1941年出生)、泰国留学生柯冰丽(女,1969年出生)等。笔者还两次赴泰,作了调查、校对。为印刷方便,泰语词只国际音标记音,不写泰文。更多的例子可参阅龚群虎《泰语中潮汕话借词的义类》(载《潮学研究》第8辑,花城出版社2000年)。(7)例子引自杨启光《印尼语闽南话借词初探》(载北京大学《东方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8)见李永明《新加坡潮州话的外语借词和特殊词语》(载《方言》1991年第1期),[新加坡]张楚浩《厦门话、马来语互借词汇探索》(第三届国际闽方言研讨会论文,1993)。(9)萧遥天《潮州语言声韵之研究•词汇之研究》(香港天风出版公司,1983)。(10)《亚洲文化》第15期(1991年6月)。(11)《韩山师专学报》1987年第1期潮汕文化及潮汕方言时间:2008年08月25日来源:潮汕网作者:潮汕方言属于闽南语系,其鼻祖是汉唐时期的中原汉语,是汉语里语音元素最多、发音机理最复杂的语言。潮汕方言保存着古汉语的许多特点与词汇,是研究史书典故不可缺少的工具。潮汕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变异,它反映了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状况,是研究潮汕文化的活化石。如潮人管冰棒叫做“雪条”,从这一词语可以窥见潮汕地区气候温润,终年不见冰雪,所以冰雪不分。潮语称粮票为“米票”,说明潮人以大米为主食。潮人见面相互问候,总喜欢说声“食阿未”,反映潮人“以食为天”的观点和相互间的关心、爱护,兀显潮人的团结合作。潮人有“食糜”(吃稀饭)的习惯,反映潮汕地区人多地少的生存状况。“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普宁浮油(炸)豆干——热单畔”、”棉湖瓜丁——无粕(无渣)“等歇后语反映了潮汕的有名小吃。”酥缶耐击“、”惨过撑竹排“等俗语反映了潮汕闻名的陶瓷业和竹木运输业。”粜米换豆“(意思是两个贫穷的家庭交换婚姻,以使双方的子女得以婚配),反映了潮汕地区买卖婚姻的陋俗。而”做梦斋“一词则反映了潮汕地区的丧葬情况。此外,“升理(生意)细细会发家”反映了潮人的商业意识:“从暹罗到猪槽”说明了潮汕与海外的关系„„由此可见,潮汕方言反映了潮汕文化的方方面面。潮汕方言的发音极为复杂,《潮州音字典》收录了8种发音,另有《潮州十五音字典》、《潮州十八音字典》,远远大于普通话的4种发音。语音的复杂有利于开发婴幼儿时期的大脑,影响到一个族群的头脑灵活性。潮汕地区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与潮汕文化息息相关。而潮汕方言如不加于保护,何来潮汕文化?笔者从事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多年,对现在学生的潮汕话水平实在忧心。试想,一个连本地语言都讲不好的学生,又遑论学好其他功课呢?再则,在实际教学中,那些潮汕话说得好的学生,其学习成绩往往更好。由此,有责任感的现代潮人,在弘扬潮汕文化中,也应让中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加深了解潮汕方言。(编辑:椰影李泽娜)潮汕人民在生活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趣的俗谚和歇后语。这里摘录一些列于如下:今年番薯唔比旧年芋:比喻事物不断在变化,不能以老眼光来看待新事情。源自于一个民间故事:今年番薯唔比旧年芋加仔饿死父:潮汕民间一句老俗语,其中“加”字,潮音为“家”,意为多。意思为儿子太多了每个都不负责反而饿死了父亲,形容责任人太多反而没人负责。源自于潮汕一**间故事:>>加仔饿死父十嘴九脚仓:用于讽喻人多话多,不懂装懂,爱乱发议论,“脚仓”即屁股。嘴甜甜屁股后带支弯钩镰:笑里藏刀。老水鸡倒旋:比喻用与平常相反的方法达到目的,源自于老水鸡(大青蛙)受追捕跳下水之后不是往前游而是往后旋,这时人们往往以为其为往前钻,结果就抓不到了。脚皮欠路债:比喻多走冤枉路、多做无用功。老猪叱(叫嚷)散伙:指嚷嚷着要各干各的。典出《西游记》:猪八戒在取经的道路上,意志最不坚定,每当形势险恶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闹着分行李散伙。狗母蛇假龙:讽刺那些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人。识字掠无蟛蜞:指循规蹈矩、照书行事者反而干不好事情。康熙年间,政府为了对付郑成功的复明活动遏止海上武装力量与沿海民众的联合而实行海禁,除了居民内迁外更严禁出海捕捞,告示出后,识字怕死的不敢越界到海滨谋生,有些不识字的深夜照样越界,捕了鱼虾蟛蜞卖了钱勉强度日,这样,识字的反倒吃亏。于是,这句话就这样传开了。凡事学大丈:指做事心中无数,盲目跟从。“大丈”本指大姨父,潮汕习俗大人跟小孩称呼对方以示尊敬,所以襟弟称襟兄也称“大丈”。原自于傻女婿被妻子要求到岳父家做客要学有礼仪的“大丈”(大姐夫),结果学不成反而闹出很多笑话。离城七铺:意指两种事物差别很大,不能简单化地作类比。好赚过去暹罗牵猪哥:牵猪哥即做为猪配种的工作,在本地很下贱,但到暹罗(泰国)去却很好赚钱,所以人们形容一个行业很容易做却又很暴利的时候就说“好赚过去暹罗牵猪哥”。鬼簿觅无:用来表示某些行动乖张,世上少见的人。也有些地方用“街市觅无”。平安当大赚:指一个人如果身体健康、家里平安,那么他就得到极好的本钱,不用破财,也就等于赚钱了。荆州借久成已业:指那些借用了别人的东西后赖着不还,甚至占为已有的行为。源自于刘备向东吴借荆州不还的典故。孬过金章婆:形容心肠恶毒的女人。典故出自潮剧《金花牧羊》。无好家神通外鬼:吃里扒外。 >>无好家神通外鬼早出日头唔成天:本指太早出太阳当天不会是晴天的天气现象,也寓意于太早出头的事物和人很难发展好。乱过会乡:形容非常混乱、复杂。旧时乡间械斗不断,称为“会乡械斗”,而且互相联合并夹杂官府关系。唔(不)对开伯个(的)数路:财务账目不符。开伯是以前一个不识字的侨胞,用画画来表示数字,使得帮助带钱的人无法贪污。堵着正切要:指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原因很多,有必然性和偶然性,其中机遇(偶然性)很重要。屎紧再开屎缸:形容做事不作预备,等到紧要关头再做准备。屎缸即厕所。偷食唔知擦嘴:指做坏事不知道掩盖而被发现。甘薯藤接稻谷草:攀亲带故。鸭子听雷:听不懂一头雾水。柴浪假镇定:木讷以为沉稳。大种拉作硕:很傻却还自以为聪明。力(勤)食达,懒食涎:劝人要勤劳才能有所收获。各人各人尚,青盲拿手电;各人各人合,和尚嚏(抹的意思)毛蜡:指各有所好,无奇不有。牛力不如猫命:宿命论,只好的努力不如好的命运。也有说“千斤力不如四两命”。潮汕人与犹太人之比较来源中国营销传播网提起潮汕人,人们往往会说:“中国的犹太人。”言下之意是潮汕人像犹太人一样善于经商理财。的确,作为区域性的群体,潮汕人多经商且善于经商,这一点与犹太人是非常相似的。潮汕人与犹太人有很多相同之处与不少不同之处。相同之处:1、 都属于漂泊、迁移之民族或族群犹太人从古希腊时代开始,他们就在地球上到处漂泊,随遇而安,到哪里就把生意做到哪里,因为有共同的信念,最终建立以色列。潮汕人的根在中原,潮汕人的祖先从远古开始就从中原漂泊、流离到这南蛮之地,所以,这种“流民”的生活造就后代子孙不眷恋乡土能随遇而安的性格,宛若犹太人一样,他们走到哪里就把生意做到哪里,能商善贾,潮汕人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2、 都能商善贾犹太民族是一个团结并有共同信念的民族,他们聪明而圆滑,以多谋善贾而闻名于世。潮商的崛起是在明以后。潮商、晋商、徽商,历史上为中国影响最深远的三大商帮。潮商的足迹遍及全球,潮商的精明、智慧扬名世界,其血液里无处不充满商业细胞;说其天生为商业而生一点都不过份,他们在全球各地谱写了一部部不朽的商战传奇!3、 都形成独特的文化犹太人在迁徙、流散世界各地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民族文化。犹太文化不仅是维系犹太民族情感归属和认同意识的精神纽带,更是养育犹太商魂的文化沃土。犹太人有着自己独特的信仰和文化传统,它们是犹太人存在的基础。在数千年受迫害的历史中,正是凭着对本民族宗教信仰和文化的坚持,犹太民族才得以延续并复国成功。犹太民族虽历经2000年饱受异族欺凌的流浪史,但并未失去和泯灭自己的民族特质,甚至在世界经济、文化、政治、哲学、美术等领域成就斐然,这不能不说是今世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奇迹。而这一切正是犹太文化和熏陶的结果。潮汕一带地处海陬一隅,向称“省尾国角”,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地少人多,资源匮乏,给潮人造成向外发展的生机。地理造成潮汕的封闭,封闭成就潮汕的独特人文文化,最终使潮汕人以一种独立族群的面貌浮出在中国乃至世界。他们的自我认同感极强。对传统的高度认同感与彼此非凡的凝聚力,乃是潮人生存的需要。潮汕文化在岭南文化中可谓独树一帜,从巧夺天工的瓷器,到栩栩如生的刺绣,一丝不苟的工夫茶,农业上的精耕细作 不同之处:1、 宗教信仰不同犹太人只信奉上帝,潮汕人泛神崇拜,虽然泛神崇拜也是一种投机倒把的商业行为,我每一位神都拜,这一位神不能保佑我,另一位可能会保佑我,总有一位神可能会保佑我的。2、 种族不同犹太人是一个民族,原来集中在欧洲迦太基,后来国灭四处流浪,分布于世界各地并在二战后建立以色列;潮汕人是一个族群,最早从远古中原迁徙至潮汕地区,特别在近代四处漂泊、漂洋过海,分布于世界各地。3、 潮人重“情”,犹太人则强调“利”。犹太人在做生意上,素以狡猾、精明,以近乎*刻薄而著称于世。潮汕人天生的生意经,更多的信奉合作双赢,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说土点便是:有钱大家赚,你好我好大家好!这大概与潮汕人天生的诚信、豪爽仗义性格有关;虽然在精明方面潮人与犹太人有相似之处,但在人情味,处理双方合作关系上,两者又有所区别。4、 成就不同犹太人很聪明,除了商业方面,不管是在科技方面还是在其它方面,比如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潮汕人与犹太人比较起来是自愧不如,犹太人出了90多个诺贝尔奖得主。潮汕除了涌现不少商界巨子之外少有大方之家。犹太人不仅在商业取得巨大成就,而且非常重视教育,涌现出无数世界级思想家、艺术巨擘、科学大师和文学巨匠,对人类文明做出巨大5、 排犹与排外欧洲一直有排犹的历史。犹太人在历史上屡遭宗教、文化等迫害。特别在二战期间,希特勒挑起种族之争,鼓励德国人去侵略其它国家和民族,在欧洲大量屠杀“犹太人”,犹太民族因而人口大减,很多逃往其它国家。潮汕地区封闭的地域和独特的社会因素局限潮人的视野,也形成潮人狭隘、保守、排他的集体性心理特点。6、理财观不同潮汕人与犹太人可能有着不一样的理财观。犹太人认为“钱是赚来的”。而潮汕人的传统观念里,比较信奉“钱是攒来的”。而潮汕人的财富观至少在出发点上与犹太人是一致的。正如中国经济观察报研究院院长清议曾提到,“华人与犹太人的区别在于华人更加明确赚钱是一个不断节省成本以增加留存收益的过程,而犹太人似乎是在强调开创性的劳动是赚钱的秘笈”。整个欧美经济的发展史与犹太人是密不可分的。他们独特视角的财富观,以及对先进科学技术的追求,这个民族所秉持的气质与原动力潮汕方言考证小记来源揭阳宽频潮汕方言是闽方言的次方言,与闽方言一脉相承,从人们日常使用的方言词语、俗语中可以看出潮汕人与福建人在生活观念及习俗上有很多共同之处。追溯历史,西晋末期八王之争引起五胡乱华,造成中原百姓弃家出逃,渡江南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后人常以八姓入闽为汉人入闽的标志,而在唐五代,是北方汉人进入福建的第二*。八姓入闽后,一部分人沿着海岸线逐渐迁徙至广东潮汕一带,目前这八姓在潮汕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这八姓很均匀地分布在潮汕的各个县市中,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因素,潮汕话不仅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而且保留了大量的古汉字。千百年来沉积下来的文化,通过方言俗语反映出来,可以看出潮汕方言与闽方言那一丝一缕的关系。闽西的方言“看衰”,是被人蔑视,瞧不起的意思,若是受到这种“看衰”,则往往会成为他们发奋图强的巨大动力。潮汕人与闽西客家人一样争强好胜,勤劳拚搏,不甘心被人瞧不起,潮汕方言曰之“勿给人看衰”。潮汕人即使在某方面逊人一筹,但“输人唔成输阵”即是在精神上、信念上要保持积极向上,只要有“唔输阵”的信念支撑着,没有不赢的道理。恰恰在闽西方言中有“输人勿输阵”的俗语,闽西人的信念与潮汕人一样,“敢赢敢输”。由于潮汕人普遍的不愿服输的心理,所以对名誉非常看重,这就是潮汕人习惯说的“名色”、“脸面”了,这方面闽西客家人也具备这样的特点,以他们的方言来说,就是“名声、”“面皮”,所以,名誉心理驱使他们立志进取,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去树德建功立业,获取一种名副其实的名声,以求扬名于世,闽西人俗语有“人死留名、树死留皮”,而潮汕人则是“虎死留皮人死留名”,因此潮汕地区有很多以人命名的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潮汕人有了确定的信念,干起事业来全力以赴,这就是潮汕人说的“犁头戴鼎”,闽南人也一样,他们也有同样的方言俗语“犁头戴鼎”,从语言的承传来说,潮汕人的这种性格,也是从闽南人那里传承而来。闽南人在外面发迹,便要回乡“显祖荣宗”,回家乡“买田、起厝、买大金、做功德”,于公家则修桥造路、办学堂、起宫庙、积阴德,这种现象在潮汕地区十分普遍,很多在外创业有成的潮汕人特别是海外潮人,都回家乡“起新厝”,烧“钱纸”祭祖先,而且捐款建学校、修桥铺路面,修建宫庙祠堂。现在潮汕有很多最漂亮的建筑都是由富商等捐资兴建的祠堂、寺庙、学校、医院。潮汕人这种“社会钱银社会使”的慷慨性格是与闽南人性格上的接近点。闽东人安已守份,所以他们的方言“人比人气死人”、“闲事莫管,白饭食三碗”、“忍气生财”、“好心被狗咬”,是劝人“勿为祸首,勿为福先”、而在经历了社会复杂的变故后,不少潮汕人也学会看破世俗,保持一种波浪不惊的心态,所以,潮汕人也流行”人比人气死人”、“忍气留财”的说法。总之,在潮汕话中,能找出很多与闽东、闽南、闽西方言相同相近的方言俗语来,这也证明了潮汕人的绝大多数是由福建迂徙而来的,潮汕地区作为北方汉人南迁的终点地,而潮汕人也集中了闽东、闽南、闽西人的性格特征,在语言和思想上保留了闽东、闽南、闽西人的传统又加以发扬光大,使潮汕人有别于闽东闽南闽西人,又不尽相同,从而构成一个独特的群体,从古代的翁万达、林大钦,近代的澎湃到现代的李嘉诚等无不证明潮汕人是一个聪明、优秀的民族,这些有别于广州人、客家人的潮汕人,正越来越引人注目独领风骚。漫谈“潮汕人”开店的技巧来源:阿里巴巴如果你漫步在深圳的街头,你会很容易识别潮汕人开的店。首先他们的招牌店名一律是中国传统的“诚,昌,达,高”等这些吉祥字的组合,并没有特别的新意。潮汕人开的店形象设计一般也不很讲究,他们的店面LOGO(标志)一律是店面名字的拼音字母的组合,很少用英文的,一般也不专门设计。另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