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文中考文言文虚词复习课件_第1页
北京语文中考文言文虚词复习课件_第2页
北京语文中考文言文虚词复习课件_第3页
北京语文中考文言文虚词复习课件_第4页
北京语文中考文言文虚词复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常见文言虚词复习之、于、其、以、为、然中考常见文言虚词复习之、于、其、以、为11、用作一般代词(动词+之)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件事”。例:①二世杀之()

②悉以咨之()

一、用作代词③属予作文以记之()④故以怪之()⑤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代指扶苏他们这件事这件事这种思想1、用作一般代词(动词+之)例:①二世杀之(22、用作指示代词(之+名词)

可以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这)2、用作指示代词(之+名词)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二、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之+中心语)定语的标志,译为“的”。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助词,的)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助词,的)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忠之属也(的)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无义)二、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之+中心语)例:①燕雀安42、结构助词(宾语+之+动词)

提宾标志,无实义,译时应省去。例:何陋之有?(倒装句,提宾标志)2、结构助词(宾语+之+动词)例:何陋之有?(倒装句,提5三、用作动词

动词(主语+之+宾语)可译为:去、往。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去,往)例:①(陈涉)辍耕之垄上(去,往)三、用作动词动词(主语+之+宾语)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6

3、结构助词(主语+之+谓语)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可不译。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②无丝竹之乱耳。(主谓之间,取独)③吾妻之美我者(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主语)之(谓语)

3、结构助词(主语+之+谓语)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无义74、音节助词。(1)时间词+之,无实义,可不译。①怅恨久之(无义,凑音节)(2)不及物动词+之,无实义,可不译。

例句: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4、音节助词。①怅恨久之(无义,凑音节)(2)不及物动词+之8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属予作文以记之()3.公将鼓之()4.辍耕之垄上()5.公将驰之()6.环而攻之而不胜()7.专诸之刺王僚()8.何陋之有()9.怅恨久之()10.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无义,取消独立性代“这件事”无义,音节助词去,往他们,代“齐军”它,代“城”无义,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无义,提宾标志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作动词“去、往”;作助词可不译无义,音节助词

无义,取消独立性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91、下列句中黑体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

B、学者之大忌C、择善而从之

D、是以谓之“文”也

B1、下列句中黑体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10例:①曹操比于袁绍(与)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跟)

1、引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①万钟于我何加焉(对,对于)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对)2、相当于“与”,也译为:“跟、同”用作介词3、引出原因,译为“由于”“因为”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由于)例:①曹操比于袁绍(与)

1、引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11例:1(在)不求闻达于诸侯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能谤讥于市朝

忘身于外者(在)

4、引出处所、时间、范围,可译为“在、到、从”2(到)皆朝于齐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3(从)舜发于畎亩之中例:1(在)不求闻达于诸侯4、引出处所、时间、范围,可译12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皆以美于徐公。(比、胜过)6、介词,译为“向”

假借于藏书之家7、表被动,译为“被”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13

于字可译为对、向、在、从、到、由于;也可翻作与、同、跟;形容词后表比较

(1)告之于帝()(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3)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4)贤于材人远矣()(5)每自比于管仲、乐毅()(6)胡不见我于王()(7)达于汉阴()(8)万钟于我何加焉()(9)舜发于畎亩之中()(10)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向在对到向与从比从由于

于字可译为对、向、在、从、到、由于;也可翻作与、同、跟14

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1)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

百姓多闻其贤(他,代指扶苏)“其”(2)“他/她的、他们的、它们的”。1)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2)下视其辙()3)公问其故()4)卜者知其意()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齐军的战胜的代词,他们的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其”(2)“他/她的、152.“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②复前行,欲穷其林③专其利三世也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其”2.“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163、“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马说》(2)其可怪也欤?《师说》(岂不是可怪的吗—反问语气)“其”3、“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愿17解释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1.百姓多闻其贤()2.殚其地之出()3.安求其能千里也()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5.专其利三世也()6.其如土石何()典型例题代词,代扶苏代词,他们的代词,它代它的代词,这种副词,加强反问语气解释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典型例题代词,代扶苏代词,他们的18

1、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②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全石以为底必以分人(把)今诚以吾众诈自称(把)

①用:祭以尉首③按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一、用作介词

1、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②把:19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例: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②以其境过清③扶苏以数谏故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1)何以战(凭借)(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3)以天下之所顺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例:①不以物喜20二、用作连词

1、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2、表结果,译为“以致”3、相当于“而”例:以光先帝遗德(来)杀之以应陈涉例: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例:计日以还(相当于“而”)

卷石底以出(而)

二、用作连词

1、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2、表结果,译21三、动词例: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

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三、动词例: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221、扶苏以数谏故()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4、以塞忠谏之路也()5、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6、策之不以其道()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8、以光先帝遗德()9、因以为号焉()10、以其境过清()因为靠把以致“而”按照认为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凭

作连词;来、以致、而

作动词:以为、认为因为把1、扶苏以数谏故(231、选出句中的“以”与“裹以帷幕”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以衣被蔽塞窗户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C、徒以有先生耳D、以激怒其众A2、下列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且人患志之不立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C、要离之刺庆忌D、故以怪之D1、选出句中的“以”与“裹以帷幕”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24(一)“为”用作介词,读作“wèi”。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等。如: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为天下唱《陈涉世家》“为”(一)“为”用作介词,读作“wèi”。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25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2)向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为”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26

3.表示被动,译作“被”。如:①二虫尽为所吞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士卒多为用者④梅花为寒气所勒“为”3.表示被动,译作“被”。如:“为”27(二)“为”用作动词,读作“wéi”。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②知之为知之(《论语八则》)③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④若为佣耕(《陈涉世家》)“为”(二)“为”用作动词,读作“wéi”。“为”28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如:①为坛而盟(筑)《陈涉世家》②

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作为)③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雕刻)《核舟记》④酿泉为酒(酿造)⑤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

“为”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如:“为”29(三)“为”用作名词,如:1、或异二者之为(指心理活动)《岳阳楼记》。译句:或许不同于上述两种心情。(作者心里猜测)(四)因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为”(三)“为”用作名词,如:“为”30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2.行拂乱其所为()

3.项燕为楚将()

4.愿为市鞍马()

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典型例题动词,雕刻动词,做判断动词,是介词,为了介词,向、对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典型例题动词,雕刻动词,做判断31“然”1、这样(代词)(1)然而不胜者(这样)(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3)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公输》

“然”1、这样(代词)32结束语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WhenYouDoYourBest,FailureIsGreat,SoDon'TGiveUp,StickToTheEnd结束语33谢谢大家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It'SAnHonorToWalkWithYouAllTheWay演讲人:XXXXXX时间:XX年XX月XX日

谢谢大家演讲人:XXXXXX34

中考常见文言虚词复习之、于、其、以、为、然中考常见文言虚词复习之、于、其、以、为351、用作一般代词(动词+之)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件事”。例:①二世杀之()

②悉以咨之()

一、用作代词③属予作文以记之()④故以怪之()⑤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代指扶苏他们这件事这件事这种思想1、用作一般代词(动词+之)例:①二世杀之(362、用作指示代词(之+名词)

可以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这)2、用作指示代词(之+名词)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7二、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之+中心语)定语的标志,译为“的”。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助词,的)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助词,的)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忠之属也(的)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无义)二、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之+中心语)例:①燕雀安382、结构助词(宾语+之+动词)

提宾标志,无实义,译时应省去。例:何陋之有?(倒装句,提宾标志)2、结构助词(宾语+之+动词)例:何陋之有?(倒装句,提39三、用作动词

动词(主语+之+宾语)可译为:去、往。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去,往)例:①(陈涉)辍耕之垄上(去,往)三、用作动词动词(主语+之+宾语)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40

3、结构助词(主语+之+谓语)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可不译。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②无丝竹之乱耳。(主谓之间,取独)③吾妻之美我者(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主语)之(谓语)

3、结构助词(主语+之+谓语)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无义414、音节助词。(1)时间词+之,无实义,可不译。①怅恨久之(无义,凑音节)(2)不及物动词+之,无实义,可不译。

例句: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4、音节助词。①怅恨久之(无义,凑音节)(2)不及物动词+之42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属予作文以记之()3.公将鼓之()4.辍耕之垄上()5.公将驰之()6.环而攻之而不胜()7.专诸之刺王僚()8.何陋之有()9.怅恨久之()10.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无义,取消独立性代“这件事”无义,音节助词去,往他们,代“齐军”它,代“城”无义,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无义,提宾标志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作动词“去、往”;作助词可不译无义,音节助词

无义,取消独立性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31、下列句中黑体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

B、学者之大忌C、择善而从之

D、是以谓之“文”也

B1、下列句中黑体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44例:①曹操比于袁绍(与)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跟)

1、引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①万钟于我何加焉(对,对于)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对)2、相当于“与”,也译为:“跟、同”用作介词3、引出原因,译为“由于”“因为”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由于)例:①曹操比于袁绍(与)

1、引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45例:1(在)不求闻达于诸侯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能谤讥于市朝

忘身于外者(在)

4、引出处所、时间、范围,可译为“在、到、从”2(到)皆朝于齐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3(从)舜发于畎亩之中例:1(在)不求闻达于诸侯4、引出处所、时间、范围,可译46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皆以美于徐公。(比、胜过)6、介词,译为“向”

假借于藏书之家7、表被动,译为“被”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47

于字可译为对、向、在、从、到、由于;也可翻作与、同、跟;形容词后表比较

(1)告之于帝()(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3)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4)贤于材人远矣()(5)每自比于管仲、乐毅()(6)胡不见我于王()(7)达于汉阴()(8)万钟于我何加焉()(9)舜发于畎亩之中()(10)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向在对到向与从比从由于

于字可译为对、向、在、从、到、由于;也可翻作与、同、跟48

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1)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

百姓多闻其贤(他,代指扶苏)“其”(2)“他/她的、他们的、它们的”。1)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2)下视其辙()3)公问其故()4)卜者知其意()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齐军的战胜的代词,他们的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其”(2)“他/她的、492.“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②复前行,欲穷其林③专其利三世也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其”2.“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503、“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马说》(2)其可怪也欤?《师说》(岂不是可怪的吗—反问语气)“其”3、“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愿51解释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1.百姓多闻其贤()2.殚其地之出()3.安求其能千里也()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5.专其利三世也()6.其如土石何()典型例题代词,代扶苏代词,他们的代词,它代它的代词,这种副词,加强反问语气解释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典型例题代词,代扶苏代词,他们的52

1、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②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全石以为底必以分人(把)今诚以吾众诈自称(把)

①用:祭以尉首③按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一、用作介词

1、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②把:53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例: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②以其境过清③扶苏以数谏故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1)何以战(凭借)(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3)以天下之所顺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例:①不以物喜54二、用作连词

1、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2、表结果,译为“以致”3、相当于“而”例:以光先帝遗德(来)杀之以应陈涉例: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例:计日以还(相当于“而”)

卷石底以出(而)

二、用作连词

1、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2、表结果,译55三、动词例: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

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三、动词例: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561、扶苏以数谏故()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4、以塞忠谏之路也()5、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6、策之不以其道()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8、以光先帝遗德()9、因以为号焉()10、以其境过清()因为靠把以致“而”按照认为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凭

作连词;来、以致、而

作动词:以为、认为因为把1、扶苏以数谏故(571、选出句中的“以”与“裹以帷幕”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以衣被蔽塞窗户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C、徒以有先生耳D、以激怒其众A2、下列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且人患志之不立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C、要离之刺庆忌D、故以怪之D1、选出句中的“以”与“裹以帷幕”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58(一)“为”用作介词,读作“wèi”。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等。如: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