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精品教案+练习题【含答案】_第1页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精品教案+练习题【含答案】_第2页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精品教案+练习题【含答案】_第3页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精品教案+练习题【含答案】_第4页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精品教案+练习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95.2《预防犯罪》教案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依据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了解违法和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同时,本课依据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相应部分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目标”“青少年法治教育内容”。具体对应的内容是:“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了解犯罪行为的特征、刑罚种类,建立对校园暴力等青少年常见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2.内容解析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第一目“了解罪与罚”。本目集中介绍犯罪与刑罚这两个刑法学的主要内容,主要从“罪”与“罚”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其一,犯罪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其二,刑罚的含义及我国刑罚的种类。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本目主要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其一,阐述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其二,阐明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其三,学生预防犯重、遵纪守法的具体要求。二、教学目标。1.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2.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3.树立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防微杜渐,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4.知道犯罪的危害性,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加强自我防范教学难点:了解罪与罚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展示学习目标展示学习目标展示学习目标整体了解所学内容通过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内容所需要掌握的内容点在哪里。环节二知识回顾与判断,引入新课(5分钟)1.判断违法行为类型教师提问: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行为是否违法,如违法属于什么违法行为类型,请简述你的审判理由。教师展示案例自编自导自演赚流量的“打架事件”学生观看案例,发表意见。通过使用网络吸引流量学生非常熟知的的案例,引导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也要遵纪守法,赚流量要有底线。2.教师总结——刑法的作用和内容教师总结:信息网络实施寻衅滋事犯罪解读案例,根据我国的刑法要求,本案例是刑事违法行为。学生认真听取教师讲解。通过教师的解读,加深学生对于打架斗殴行为的认识,同时了解网络虚假宣传的严重后果,树立法治意识,引出本课内容。概括明确:刑法的作用和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过渡:那么,根据刑法规定……环节三案例分析——了解罪与罚1.教师讲解——犯罪的含义教师展示犯罪的含义学生认真听取讲解从刑法的讲解中,直接点名犯罪的含义。简单明了,明确知识点。概括明确: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过渡:随着法治的不断完善,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七)》公布显示新增如下罪名,高空抛物罪我们已经熟悉了,我们今天来看看袭警罪。什么是袭警呢,我们来看下面的视频:2.情境案例分析——犯罪的基本特征之刑事违法性教师展示视频:《袭警罪-两人以身试法之袭警》教师提问:你如何回答男子“感兴趣”的问题——“到底是不是袭警”教师总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七)》公布显示新增袭警罪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所以,结局是——播放视频《袭警罪-两人以身试法之结局》教师总结:可以看出无论是开头的案例还是袭警都是以刑法作为依据进行判断的,这就是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刑事违法性。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学生听取讲解学生观看视频,了解事情结局。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让学生参与到情境案例中,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判断能力。并思考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相关法律条文的展示,回应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注意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同时树立法治意识,关注我国法律的变化。在播放案件的结局,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深度思考与讨论——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严重社会危害性讨论:教师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国家要增加“袭警罪”呢?教师总结: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学生思考问题,讨论回答。通过上一环节的认知深化问题,让学生深度思考,认识到犯罪的本质特征。4.深度思考——犯罪的基本特征之应受刑罚处罚性最后这两起案件等待他们的都是刑事拘留后依法诉讼的刑法的处罚,这就是第三个基本特征。学生认真听讲。展示犯罪行为的结局,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概括明确:犯罪的基本特征:刑事违法性、严重社会危害性(本质特征)、应受刑罚处罚性①刑事违法性: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并不都是犯罪行为,因为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有大有小,只有对社会的危害达到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时,这种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②严重社会危害性: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首先看他的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如果社会危害性不大,就不能认为是犯罪。③应受刑罚处罚性: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过渡:那所谓的刑罚处罚是什么呢?有哪些呢?5.教师讲解——刑罚处罚教师展示刚刚的两条刑法,进行总结:刑罚的含义刑罚的种类(图表)学生听取讲解。通过教师讲解,认识刑罚的含义和种类。概括明确: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只能单独使用)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可以附加使用)过渡:学习了罪与罚,下面我们根据上面所学习的知识和书本上的内容,当一回小法官,一起来初步审理下面的案件。思考如下问题:环节四自我反思——加强自我防范1.小法官来审判播放检察院短剧:《我16,抢劫能否放过一马?》教师提问:能否放“马赛克”一马?说说你的原因教师总结播放视频马赛克的结局:《我16,抢劫——入刑》教师讲解学生观看短剧并思考问题通过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检察官与马赛克的对话,在轻松的短剧中学习知识,同时用小小法官的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体会法律的责任。概括明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教师讲解教师展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0)的数据并讲解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吗?学生听取讲解并思考问题通过数据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未成年人犯罪不容忽视,注意预防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概括明确: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0)统计,2020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37681人,受理审查起诉54954人。2020年未成年人涉嫌罪名分布图,这些犯罪都有未成年人生活上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故意伤害和抢劫为例)所以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最后,依法自律,自觉守法生活在法治社会,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例如:通过道法课堂、听取法治讲座等方式。五、课堂练习1.梁某某因抢夺公交车方向盘,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梁某某提起上诉,理由为量刑过重。2019年8月29日,法院驳回梁某某上诉,维持原判。梁某某的行为(A)A.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行为B.扰乱社会公共秩序,是行政违法行为C.侵犯了其他乘客的合法权益,是民事违法行为D.是情绪过激的正常反应,不应承担法律责任2.最高人民法院对“操场埋尸案”故意杀人罪犯杜少平下达执行死刑命令,湖南怀化中级人民法院对杜少平依法执行死刑。对此案例认识正确的是(C)①最高人民法院是我国的最高检察机关②杜少平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③正义不会缺席,司法机关依法捍卫公平正义④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刘某犯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一千万元;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上述判决中属于附加刑的是(C)A.有期徒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B.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死刑C.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D.有期徒刑、罚金、死刑4.无数事实表明,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从一般违法行为到犯罪行为,往往只有一步之遥,防微杜渐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下列说法与“防微杜渐”蕴含道理一致的是(D)A.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B.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D.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六、课堂小结七、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查阅什么是刑法中的八大重罪。5.2预防犯罪1.“罪孽本自微末始,身陷囹圄悔方迟”的诗句给我们的启示是()A.犯了错误就会有牢狱之灾B.有错不改,就可能跌入犯罪的深渊C.小错可不断,大错不能犯D.犯罪不一定违法,违法一定是犯罪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积极预防犯罪并自觉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就要正确理解和掌握犯罪的特征,划清与非罪的界限。下列说法,正确指出了犯罪特征的是()①是否应受刑法处罚②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③是否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④是否违反刑法的规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谢某正在遂溪县环境监测站办公室上班,谢某的两名同事在办公室玩枪,未料,枪支走火击中谢某,谢某经抢救无效死亡。这两名同事的行为()①触犯了刑法②扰乱了社会秩序③应受刑罚处罚④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4.“守法朝朝乐,违法日日愁。”这句话告诉我们()A.要遵纪守法,远离违法犯罪B.加强自我防范,就能防患于未然C.违法行为都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D.任何违法行为都会受到刑罚制裁5.某市未成年人管教所对在押的少年犯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从他们曾有的行为看,有打架行为的占57.9%,有旷课行为的占49.8%,经常光顾网吧的占44.9%,有赌博行为的占44.3%,看过黄色书籍和淫秽影像制品的占31.9%。这一调查数据对我们青少年的启示是()①不良行为一定会发展为违法行为②我们要杜绝不良行为③我们要加强自我防范④我们要依法自律,从小事做起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6.某市公安机关的统计报告显示,该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没有预谋,只是一时冲动而违法犯罪的占82.7%。另外,报告还显示,未成年人步入歧途与不正当交友、容易被人利用而意气用事有关,也与旷课、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有关。这警示我们()①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未成年人年龄小,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不必小题大做③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为荣、违法可耻的观念④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7.在我国现有的吸毒者中,青少年吸毒者占60%以上,而这些青少年又多数是中学毕业后1~3年里开始吸毒的,他们大多对毒品一知半解,对它缺乏科学、客观的认识,青少年如何才能自觉抵制毒品的诱惑()①保持心理防线,切记不要盲从②树立正确人生观,远离不良场所③慎重交友,杜绝攀比和赶时髦④养成不吸烟的良好习惯,杜绝不良嗜好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8.16岁的中学生张某因不喜欢学习而随从王某混迹于社会,王某常常带张某去吃饭或玩游戏。一次,张某在为王某盗窃望风时被警察抓获,法院认定二人均构成盗窃罪。这说明()A.未成年人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预防犯罪B.家庭教育失当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C.未成年人遭遇不法侵犯时要寻求法律帮助D.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报复性特征9.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发生,给受害者造成极大的伤害,引发社会高度关注。遏制校园暴力,青少年应该()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②明辨是非,乐交诤友,不交损友③面对校园暴力侵害时,既要机智灵活地与其斗争,又要善于求助和依法维权④加强校园及其周边环境治理,依法严打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0.周某犯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犯滥用职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三罪并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上述判决中属于附加刑的是()A.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有期徒刑B.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C.剥夺政治权利、罚金D.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驱逐出境11.材料分析题王某,17岁,原来在校表现良好,后来由于结识社会青年,变得无心学习,经常旷课,沉迷于网络游戏,时常无钱上网。一次,王某在公共汽车上行窃时被抓,公安机关依法对王某给予了拘留10天的处罚。然而,他恶习不改,为达到勒索钱财的目的,竟然将邻居家10岁孩子李某绑架,李某不从大声呼救,王某用石块猛砸其头部,致使李某当场死亡。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王某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属于犯罪?为什么?(2)王某从旷课开始,逐渐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说明了什么?以此为鉴,我们应该怎样做个守法公民?12.材料分析题陈某在校读书时是个“打架大王”,屡次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虽然校长和班主任经常对他进行教育,但他仍不思悔改。一天,他乘公共汽车回家时,售票员请他买票,他竟出言不逊,说什么“老子没钱,你敢怎么样”。售票员不让他走,他便动手打了售票员两拳。后来,公安部门给予他罚款并将情况通知所在学校,学校结合陈某的一贯表现,给予他警告处分,但陈某不仅不接受教训,反而对售票员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毕业后的一天,陈某纠集了几个人,在一僻静处将售票员殴打成重伤后逃之夭夭。后被逮捕归案,人民法院依照刑法有关规定,以故意伤害罪判处陈某有期徒刑7年。陈某的行为中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