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温“5+1”联盟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浙江衢温“5+1”联盟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浙江衢温“5+1”联盟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浙江衢温“5+1”联盟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浙江衢温“5+1”联盟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衢温“5+1”联盟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学号和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写在指定位置;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和而不同”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本样态,符合天之“道”。宇宙是一个和合相生的整体,在天地间的“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中,“量子求和”是万物演化的构成性本质。现代物理学证明,量子是万象宇宙的最小“构件”,所有的物质与生命都是量子的聚合体,而量子世界里每个粒子具有无数条路径穿越“设定”测试通道实现其“求和”式聚合的特性,量子纠缠的“远距相关、瞬间同步”正是其“求和”本质的昭示。“和而不同”是社会融合发展的文化基因,符合人之“道”。世界是一个和合共生的家园,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类群求和”是呈现“战争-竞争-竞合-和合”演进轨迹的总体性规律。人类作为具有“类群”规定性的“类存在”,在共时态上是“共生”“共建”“共享”的,在历时态上是有着从暴力转向非暴力的“和合性”趋向的。数千年文明史,已使人类一步步从相互残杀与争斗中超拔出来,不断构建起“地球村”中和合共生、和衷共济的多种样式的命运共同体。“和而不同”对“量子求和”规律的昭示与“类群求和”价值的彰显,既表达了中国人追求“保合太和”“万国咸宁”的社会理想,也表达了中华文明对于其他文明形态的包容性与互鉴性。中国人历来重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承认文明的共生多样;也历来重视“合羹之美,在于合异”,提倡文明的交流互鉴。在与世界共处中,中华文明的最大特征是内敛与防御,“重和”多于“尚争”,追求“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一书用“挑战-应战”模式解释了数十种文明兴衰之因,发现正是“和而不同”的生存方式促成了中华文明“有挑战又能应战”式的绵延与昌盛。(摘自余潇枫《“和而不同”:中国式全球化的探索》)材料二: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叙事逻辑作为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继承和创新,开辟了“后形而上学时代”历史辩证法的人类生存向度。当代西方世界历史理论仍然受制于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坚持“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在当代集中体现在“零和博弈”理论中。与此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的是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最大的特点在于承认矛盾并扬弃矛盾。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它坚持对立性是以统一性为前提,而统一性则以对立性为前提,两者互为前提。这在中国哲学中的表述是“求同存异”。正是这一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原理,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识论基础。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但是,各个国家或民族之间彼此利益交织在一起,因而每个国家的利益都是与其他国家利益相关联的。但这种相关并非以“零和博弈”的形而上学方式发生;相反,要以求同存异的辩证法思维方式去把握,其结果就是“合作共赢”。而所以要超越这种两极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乃是因为人类都有共同命运和共同价值追求-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是使人类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价值承诺。辩证法的合理性也就在于,它扬弃了“你死我活”“零和博弈”的形而上学对立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思维导致的结果是人类无法实现“共生”,必有一方灭亡,因而不符合马克思世界历史永久和平的叙事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为,世界各国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是以彼此利益的相互承认为前提的,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否定他国的利益,因而是在“个体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合作共赢”。这是“后形而上学时代”历史辩证法的生存论向度。每个国家都是作为独立的文化价值主体而存在的。然而,在世界历史理论唯物史观范式下,马克思预见到因为文化交融而最终导致“民族消亡”的前景。如果说国家的消亡是以阶级消亡为前提的,那么,民族消亡则是以民族文化融合为前提的。“民族的消亡”是指,各个民族之间因为废除了资本逻辑的冲突,随着文化的交融,而达成了民族之间的真正的和解,从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都消失了。在唯物史观范式下,民族消亡是在保持其自身的文化价值观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的真正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把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独特性废除了以后形成的共同体,而是在尊重各自文化独立性和彼此差异性基础上构建的共同体,因而是辩证法意义上的“有差别的统一”。(摘编自吴宏政《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叙事主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对“量子求和”规律的昭示,对“类群求和”价值的彰显,说明“和而不同”既符合天之“道”,也符合人之“道”。B.对于其他文明形态,中华文明讲求包容性与互鉴性,在与世界共处中,内敛与防御是中华文明的最大的特征。C.因为“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命运和共同价值追求,所以要超越“零和博弈”的形而上学对立思维方式。D.唯物史观认为,民族消亡终将成为现实,人类一切的矛盾和冲突都消失了,民族文化融合为一,实现真正的共同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二者论述的出发点不同,前者重文化借鉴,后者重历史辩证法的遵循。B.“和而不同”的生存方式促成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与昌盛。数千年文明史也证明,“和而不同”是人类发展的规律和趋势。C.各国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彼此利益相关,因而不能采用“零和博弈”的方式去处理,“零和博弈”将导致人类无法“共生”。D.每个国家都是作为独立的文化价值主体而存在的,“民族消亡”的唯物史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并不否认这一点。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A.《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年》中说:“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B.瑞士联邦大厦穹顶上刻着的拉丁文铭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C.车前子《苏州慢》:“黛瓦在粉墙头上不露声色地一压,粉墙的白就白得从容、谦虚。”D.梁濑溟认为: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4.为什么说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叙事逻辑开辟了“后形而上学时代”历史辩证法的人类生存向度?请根据材料二分条概括。(4分)

5.西方国际象棋是通过不断地“吃子”,令对方走投无路,而绝对地“获全胜”;中国围棋通过不断地“占空”,令双方都有活路,而相对的“积小胜”。请结合上述材料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风云初记①孙犁河北子午镇的农民,中午躺在村北大堤埝的树荫凉里歇晌。在堤埝拐角一棵大榆树下面,有两个年轻的妇女,对着怀纺线。从她们的长相和穿着上看,全好像姐妹俩,小的十六七岁,大的也不过二十七八。姐姐脸儿有些黄瘦,眉眼带些愁苦;可是,过多的希望,过早的热情,已经在妹妹的神情举动里,充分的流露出来。她们头顶的树叶纹丝不动,知了叫的焦躁刺耳,沙沙的粘虫屎,掉到地面上来。远处有一辆小轿车,在高的矮的、黄的绿的庄稼中间,红色的托泥和车脚一闪一闪。两个乌头大骡子,在中午燥热的太阳光里,甩着尾巴跑着。两个妇女仄着身子看,姐姐说:“又有人回家了!”“我看是不是俺姐夫?”妹妹站起身来。“你就不想念咱爹?”姐姐说。“我谁也想,可是想不回来!”妹妹提着脚跟,仔细看了一会,赶紧坐下拧起纺车来,嘟念着说:“真败兴!那是大班的车,到保府去接少当家的死着回来了。咱的人,一个也不回来,今年不知道能回来一个也不?”这姐妹两个姓吴,大的叫秋分,小的叫春儿。大的已经出嫁,婆家是五龙堂。五龙堂是紧靠滹沱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河从西南上滚滚流来,到了这个地方,突然曲敛一下,转了一个死弯。五龙堂的居民,在河流转角的地方,打起高堤,钉上桩木,这是滹沱河有名的一段险堤。大水好多次冲平了这小小的村庄:或是卷走它所有的一切,旋成一个深坑;或是一滚黄沙,淤平村里最高的房顶。小村庄并没叫大水征服,每逢堤埝出险,一声锣响,全村的男女老少,立时全站到堤埝上来。他们用一切力量和物料堵塞险口,他们摘下门窗,拆下梁木砖瓦,女人们抬来箱柜桌椅,抱来被褥炕席。传说:有一年,一切力量用尽了,一切东西用光了,口子还是堵不住,有五个青年人跳进大流里去,平身躺下,招呼着人们在他们的身上填压泥土,堵塞住水流。他们救了这一带村庄的生命财产,人民替他们修了一座大庙,就叫五龙堂。年代久了,就成了村庄的名字。每年大水冲了房,不等水撤完,他们就互助着打甓烧砖,刨树拉锯,盖起新房来。房基打的更坚实、墙垒的更厚,房盖的比冲毁的更高。他们的房没有院墙和陪衬,都是孤伶伶的一座北屋,远处看去,就像一座一座的小塔。台阶非常高,从院子走到屋里,好像上楼一样。秋分的公爹叫高四海,现在有六十年纪了。这一带村庄喜好乐器,老头儿从光着屁股就学吹大管,不久成了一把好手。他吹起大管,十里以外的行人,就能听到,在滹沱河夜晚航行的船夫们,听着他的大管,会忘记旅程的艰难。他的大管能夺过一台大戏的观众,能使一棚僧道对坛的音乐,像战败的画眉一样,搭翅低头,不敢吱声。这老人不只是一个音乐家,还是有名的热情人,村庄活动的组织家。在十年以前,这里曾有一次农民的暴动,暴动从高阳、蠡县开始,各个村庄都打出了红旗,集在田野里开会。红旗是第一次在平原上出现,热情又鲜明。高四海和他的十八岁的儿子庆山,十七岁刚过门的儿媳秋分全参加了,因为勇敢,庆山成了一个领袖。可是只有几天的工夫,暴动很快的失败了。一个炎热的日子,暴动的农民退到河堤上来,把红旗插在五龙堂的庙顶。农民作了最后的抵抗,庆山胸部受了伤。到了夜晚,高四海拜托了一个知己,把他和本村一个叫高翔的中学生装在一只小船的底舱,逃了出去。在那样兵荒马乱的时候,送庆山出走的只有两个人。年老的父亲,扳着船舱的小窗户说:“走吧!出去了哪里也是活路!叫他们等着吧!”用力帮着推开小船,就回去了。他还要帮着那些农民,那些一起斗争过、现在失败了的同志们,葬埋战死在田野里的难友。另外送行的是十七岁的女孩子秋分,当父亲和庆山说话的时候,她站在远远的堤坡上,从西山上来的黑云,遮盖住半个天的星星,谁也看不见她。当小船快要开到河心了,她才跑下去,把怀里的一个小包裹,像投梭一样,扔进了小船的窗口。躺在船舱里的庆山,摸到了这个小包包,探身在窗口叫了一声。秋分没有说话,她只是傍着小船在河边上走,雨过来了,紧密的铜钱大的雨点,打得河水拍拍的响。西北风吹送着小船,一个亮闪,接着一声暴雷。亮闪照的清清楚楚,她卷起裤脚,把带来的一条破口袋,折成一个三角风帽,披在头上,一直遮到大腿,跟着小船跑了十里路。高四海只有四亩地,全躺在河滩上,每年闹好了,收点小黑豆。他在堤埝上垒了一座小屋,前面搭了一架凉棚,开茶馆卖大碗面。这里是一个小小的渡口。秋分擀面,公公拉风箱。老人从村里远远挑来甜水,卖给客人,又求过往的帆船,从正定带些便宜的大砟,这样赚出两口人的吃喝。秋分在小屋的周围,都种上菜,小屋有个向南开的小窗,晚上把灯放在窗台上,就是船家的指引。她在小窗前面栽了一架丝瓜,长大的丝瓜从浓密的叶子里垂下来,打到地面。又在小屋的西南角栽上一排望日莲,叫它们站在河流的旁边,辗转思念着远方的行人……每年春夏两季,河底干了,摆渡闲了,秋分就告诉公公不要忘记给望日莲和丝瓜浇水,回到子午镇,来帮着妹妹纺线织布。(有删改)[注]①《风云初记》,孙犁著长篇小说,从“七七事变”展开故事,表现了抗日战争初期,共产党在滹沱河两岸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曲折历程,反映了冀中劳动人民的觉醒进步和澎湃高涨的战斗热情。本文选自小说的第一章。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写“远处有一辆小轿车”,在庄稼地里“一闪一闪”地“跑着”,既引出下文姐妹俩的对话,又烘托姐妹俩的心理。B.与姐姐的性格不同,妹妹春儿活泼、直爽;“过多的希望,过早的热情”使她的话语带有强烈的抒情性和书面语色彩。C.为了表现高四海吹大管的技艺高超,作者除直接点明学艺早这一点外,更以侧面和对比法加以刻画。D.小说的描写、叙述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动人,人物语言达到了高度的个性化。小说具有散文的韵味。7.关于文中五龙堂村庄名字由来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交代五龙堂的地理位置,说明生存环境恶劣,隐含村民生活的苦难和逆来顺受。B.将救了这一带村庄而牺牲的五个青年喻为“五龙”,体现出村民崇敬和祝愿之情。C.铺垫照应下文村民重新盖起楼房的内容,暗示了五青年精神的激励和长远流传。D.本部分内容属于插叙,与下文叙写农民的暴动,共同表达了本文反抗的主题。8.小说人物秋分的感情表达很含蓄,试结合文本分析。(6分)

9.茅盾评价孙犁:“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但决不枝蔓。”请结合文本的内容,评析这句话。(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默,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士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终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B.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C.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D.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孤,中国古代君王、诸侯自称的谦辞,在文中是燕昭王的自称。B.北面,指面向北,古礼,卑幼拜尊长如拜君、拜师,皆面向北行礼。C.三,“千里之马至者三”指三匹千里马送到燕国,“三晋”指赵韩魏的合称。D.宗庙,指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天子、诸侯、大夫立庙仪制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燕昭王即位时,燕国已残破不堪,国力衰微,但他雪耻和报仇的意愿非常强烈,准备重整燕国。B.郭隗以帝者、王者、霸者和亡国者与士相处的不同表现,说明事业做得越大的国君越尊重士人。C.求士与求马有相似之处,郭隗建议燕昭王重用自己就会招来各国的贤士,无需不远千里去求士。D.燕昭王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使燕国恢复元气,采用合纵之策,几乎攻占了齐国所有的城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4分)

(2)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4分)

14.燕昭王能成功伐齐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回答。(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生查子欧阳修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雁柱①十三弦,一一春莺语。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注]①雁柱:筝有十三弦,琴柱斜排如雁斜飞,称雁柱。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词人着力刻画了初会和饯别两个画面,写得笔酣墨畅,婉曲动人。B.女子弹筝至得意处,筝声婉转欢快,情感热烈,筝声、心声融为一体。C.本词善于运用比喻,如“雁柱”“莺语”“娇云”等,增强了词的形象性。D.本词哀乐对比鲜明,上阕充满欢乐气氛,下阕则情意孤苦。16.结句“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是实景还是虚景?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内容虽然寻常但意旨博大,所举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深远的两句是“

,

”。(3)高适的《燕歌行》中“

”两句写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有力地讽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国产剧“出海”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可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在亚洲部分地区的广受追捧。近几年,国产剧“出海”日益声势浩大,《人世间》《开端》《山海情》等作品在海外播出并广受好评。国产剧的跨文化传播呈现出一派①的景象,“一枝独秀”或许是偶然,但“百花齐放”的背后则必定有着基于现实土壤的文化逻辑。首先是本土的国产剧创作已经悄然崛起:现象级作品涌现,形成大众广泛参与讨论的社会文化热点,

的跟风乱象明显减少。当“劣币”不再驱逐“良币”,优秀的国产剧生产与观众健康积极的审美习惯培养就能形成有效的互动伴生。其次是互联网

的容纳空间给所有的电视剧产品提供了同台竞技的机会,这让线性传播时代相对垄断的电视频道资源变得聊胜于无。冷剧可以忽然被热捧,老剧也会重新被发现,时光和眼光似乎让一切皆成可能。从传统到现实的各种题材齐头并进,丰富了国产剧出海的作品类型;网络平台、电视平台协同传播,国产剧出海的途径正在变得多元;其姿态也因我方主动推广与客户前来求购兼而有之而变得自信。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结构相同的排比句式。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2题。一叶知秋至,霜降感天寒,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草木摇落露为霜”,此时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已经出现白霜,千里沃野的莹莹冰晶预示着冬天即将来到。霜是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凝华,在温度低于零摄氏度的地面上或近地面物体上形成的白色松脆冰晶。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①

,因为此时菊花正盛开。霜的形成与气温密切相关。我国各地气候差异较大,②

。入秋后,北方降温早、降温快,东北北部初霜一般出现在9月上旬,东北南部、华北初霜出现在9、10月份。南方降温晚,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在11月中下旬出现初霜,华南地区则更晚。人们常用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代表昼夜温差。根据近1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霜降节气全国各地的昼夜温差为11.6摄氏度,与秋分、寒露节气的昼夜温差相近。由此可见,霜降节气的昼夜温差并非所有节气中最大的。人们之所以感觉霜降节气昼夜温差大,是因为在霜降来临前,我们经历了漫长的暑热,而随着霜降节气的来临,冷空气活动开始频繁,白天光照较强烈,③

,加大了昼夜温差。21.下列描写秋景的句子中结构和文中画横线的“霜降感天寒”相同的一项是()(3分)A.鸿雁来宾日

C.红柿压疏篱

B.气冷凝秋晚

D.空天万里霜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傅雷家书》中说:“做一个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真正的人,因为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我们固有文化中的精华。”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答案】D【解题思路】D项,“人类一切的矛盾和冲突都消失了”偷换概念,文中指“民族之间”不是“人类一切的”:“民族文化融合为一”曲解文意,原文的“一”指“有差别的统一”。2.【答案】C【解题思路】C项,强加因果,“各国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彼此利益相关”不是“不能采用'零和博弈’的方式去外理”的必然原因。各国利益相关联,是采取何种处理方式的背品事实,西方受制于形而上学对立思维方式,采用“零和博弈”的方式,是错误的;而“合作共赢”是求同存异的辩证法思维方式的体现,是正确的。“'零和博弈’将导致人类无法'共生’”。严格来讲,表达也不精确,有曲解之嫌,原文是“形而上学思维导致的结果是人类无法实现'共生’”,“形而上学思维”的概念要大于“零和博弈”,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3.【答案】D【解题思路】D项是对文化含义的一种解释,并不能证明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特点及对全球化探索的意义。4.【参考答案】1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零和博弈”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超越。②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结果是“合作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非形而上思维导致的无法“共生”。③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文化上坚持“有差别的统一”的辩证法思维方式。(评分标准:答出以上3点中的任意2点即给4分。)5.【参考答案】①棋道背后体现的是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国文化“重和”名干“尚争”讲究和合共生;西方文化重个人,讲竞争。②棋道背后体现的是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擅长用求同存异的辩证法思维方式去处理事务;西方坚持“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所以,体现在棋道上,国际象棋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中国围棋是并不赶展杀绝的留有余地。(评分标准:答出2点给4分,若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若完全脱离材料的观点,随意发挥则不给分。)6.【答案】B【解题思路】“书面语色彩”错。春儿的话感情鲜明,具有浓郁的口语和方言色彩。7.【答案】A【解题思路】“逆来顺受”的理解有误,描写五龙堂环境的恶劣、凶险,是为了烘托村民与天斗的乐观主义精神。8.【参考答案】①不好意思当着公公送别丈夫,端庄而害羞;冒大雨跟跑十里路相送却不说,一句话,深挚且眷恋。②丈夫十年未归,心里想念,嘴上不说,深沉而内敛。③栽种丝9.【参考答案】①“不讲究篇章结构”指小说并不以情节曲折丰富见长,而是注重片段式的刻画,往往采用“跳跃式”的笔法。如本文就一连截取五六个生活横断面,人物也从这一个转到另一个,顺叙、插叙、回忆切换自如。②“不枝蓦”指思想情感的统一、写作意图的明朗。如节选部分,人物多,场景多,看似没有一个中心,但无论是对个体人物(秋分、高四海)的刻画,还是群体人物的描绘,都能看出他们身上的人性人情之美和乐观的反抗精神。也可感受作者对此的赞美。③这种写法,繁简灵活,形式自由,内容丰富而又精炼含蓄。同时给抒情留下了空间,使小说具有散文的章法、诗的意境。(评分标准:共3点,每点2分,若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10.【答案】B【解题思路】“君”为“遣之”主语,排除BD,“五百金”不做主语,“反”的主语为省略的“涓人”,排除A,故选C。翻译为:“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涓人去了。三个月后他买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11.【答案】C【解题思路】“千里之马至者三”,“三”是虚数,形容很多。12.【答案】C【解题思路】“不用不远千里求士”错。“士岂远千里哉?”是指因燕昭王诚意纳士,士即使从千里之外来燕国也不觉得远。13.【参考答案】(1)燕昭王收拾残破的燕国后登上王位,他降低身份,用丰厚的聘礼(财物)来招纳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仇。(4分,“收”“卑身”“厚币”各1分,“以报仇”省略句1分)(2)齐国战败,齐闵王出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追赶败退的齐军,一直攻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齐国的全部宝物。(4分,“走”“北”“入”各1分,句意1分)14.【参考答案】①主观上,燕昭王有强烈的雪耻愿望。②战略上,知己知彼,韬光养晦。③用人上,虚心纳贤,厚待人才。④民生上,吊死问生,国富民强。⑤军事上,任用贤将,成功合纵。(1点1分,答出3点即可)15.【答案】A16.【参考答案】实景(观点1分)。本词写一位女子的爱恋与离愁,初见男子时,含羞带怯,秋波流转,频频顾盼,纤指轻弹,似春莺传情,低语交欢。短暂的相会欢愉之后陷入长久的分离痛苦之中,如今只能在深深的庭院中,听着黄昏的雨阵阵打在芭蕉叶上(分析内容3分)。结句以景结情(手法1分),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寂寞与凄苦(情感1分)。虚景(观点1分)。本词以男子口吻,回忆了自己喜欢的一位女子弹筝的情景。先描写初见女子时,女子娇羞怯怯,弹至得意处,频频回首,琴声欢愉。短暂的相会欢愉之后与女子离别,陷入长久的分离痛苦之中(分析内容3分)。结尾二句以景结情(1分),写男子想象女子深院独处,黄昏时刻,听窗外阵阵雨打芭蕉之声,表达男子思恋与烦愁(1分)。17.【答案】(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18.【答案】①生机勃勃(词义相同也可,如“欣欣向荣”)②粗制滥造③浩瀚无垠(词义相同也可,如“无边无际”)(每空1分)19.【参考答案】从传统到现实的各种题材齐头并进,国产剧出海的作品类型正变得丰富:网络平台与电视平台协同传播,国产剧出海的途径正在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