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导论的见解分析论文(共2篇)_第1页
西方哲学导论的见解分析论文(共2篇)_第2页
西方哲学导论的见解分析论文(共2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哲学导论的见解分析论文〔共2篇〕许多同学都不清楚西方哲学导论论文要怎么写,关注学术参考网能够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范例,今天我就整理了关于西方哲学导论论文范例,希望给大家在西方哲学导论论文的中带来参考。第1篇:西方哲学导论的见解一、印度古代哲学的基本特质在各大文明传统中,印度人在精神生活方面,尤其是在宗教、哲学方面的热情,是难能有与之匹敌的。这不仅表如今古印度社会精神生活的普遍化水平上,也表如今个人的精神寻求的彻底性水平上。在古印度,婆罗门作为一个神圣的种姓,他们所专有的和必需覆行的最高职责,就是对吠陀经典的习承、教授和解释,这是古印度特有的精神气氛。古印度在种姓上被降为贱民,与一般的预测料想相反的是,这种严酷的竞赛规则从来也没有减弱和扑灭印度人灼热的精神,这只能被解释为人们对灵魂解脱的热情已经跨越和战胜了对肉体死亡的惧怕。毛春初〔印度人,除了哲学就是宗教〕中说:在印度每个人都是哲学家。哲学绝不单纯是少数哲学家的事,它是大众的世界观。印度人把哲学叫做“见〞,简单的理解它就是观察世界,观察社会的发展和天然发展的规律。印度的哲学决不像我们那样只是关心彼岸的世界,他们恰恰愈加关心彼岸,关心自我的精神生存。印度哲学的目的就是解脱,他们以为在现世生活太苦了。印度的民间歌谣、寓言非常丰富,哲理性也很强:活着就应把福享、没有人能不死亡、一旦身体烧成灰、再要重来无法想。当然大文豪泰戈尔就愈加不必说了,“只要有限,如同没有光的灯,没有键的琴;仅有无限,那只是一片空寂〞,这就非常简白地说明了世界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性。释迦牟尼就虚怀若谷地主张:不要一味坚持自己的教义才是“唯一的绝对真谛〞。其他如耆那教、婆罗门教都有类似的主张。但是为何强调包涵的印度会是世界上宗教冲突最频繁的国家,而且他们也包涵不下人口占印度总人口的16%的“贱民〞:他们不只约2/3是文盲,半数是农人,只要7%的人能喝到安全的饮用水,而且经常遭到高种姓的残杀。二、印度古代宗教哲学中展现的思维方式姚卫群在〔印度古代宗教哲学中展现的思维方式〕中说:印度古代宗教哲学的内容极为丰富深奥,在世界思想上占领主要地位。这一文化体系的引人注视之处不仅仅在于其提出的大量名目繁多的概念、范畴、或理论,还在与它本身展现出来的颇具特色的思维方式。这思维方式不是单一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是在印度宗教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中逐步构成和完善的。在几千年的宗教哲学发展经过中,印度人展现了在知识世界或寻求最高着实时所使用的思维方式。要想全面及恰当地对这些思维方式进行归纳或评述并不容易,十分是要想将它们严格区分开更是难以做到。但要考察这方面的情况,仍有需要先对这些思维方式进行粗略地区分,以便在讨论时有些框架能够凭证。否认形态的思维方式在一些场所可以以称为直觉思维方式,它是印度宗教哲学中最有特色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能否定详细的概念或范畴能够直接把握事物的实质,否认明确的一言语或名相本身能客观地反映有关事物的原来面目。逻辑思维方式重要指采取形式逻辑的方法来获得正确的认识或知识。这方面的内容在印度宗教哲学中也特别丰富的。这种思维方式是最常使用的,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判定和考虑问题时,往往会首先采取这种方式,最常见的表现形态是推理。辩证的思维方式有多种表现,如观察事物时安身于分析其矛盾,通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实质,在事物的量变中看到事物的质变,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认识事物时留意它们的互相关联等等。三、西方哲学沈剑英在〔堕负论札记〕中说:“古印度正理派和fo教的因明学都有对堕负的讨论。fo典〔方便心论•明负处品〕列有十七种负处;正理派扬弃〔方便心论〕,整理出二十二种负处,公元四富差耶那作〔正理经疏〕,正理派的堕负论遂得完备。世亲又吸收正理派所发展了的堕负论,写成“堕负处品〞一章,编入〔如实论〕中,它比较全面地吸收了〔正理经〕第五卷第二章内容,但并非全面照搬,而是在很多问题上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能够说,世亲是堕负论的集大成者。〞黄志强在〔因明与亚里士多德的语言分析比较〕指出:“在逻辑史上因明与亚里士多德各自建立了一套语言逻辑系统,从范畴分类和区分错误两方面来看,因明的阐述比亚氏更为详尽、深切进入,在表述上也更为清楚明确,说明了因明具有更强的论辩性和应用性,应得到我们的充足看重。〞四、欧洲哲学与印度哲学的核心分歧在〔欧洲哲学与印度哲学的核心分歧〕一文中说:欧洲哲学中,以我与我所分立主宾为基本构架.在这里思想构架中,我是是一切思想的基准与基础(IthinkthereforeIam),对主体性的理解存在着诸分歧,研究的对象天然落实于我所上(宾,object).由此而构成的思惟法则即逻辑.在逻辑的界定中,是的,就是真的.如何做到是其所是,牵涉到求真的方法论上的问题.由此开显出经历体验论(是=被感悟)与唯理论(是与思是同一的)二大学派,如此,是也就成为存在及其意义的承当者.一切的知识形式能够用是什么来概括.哲学力图寻求一切知识的基础,进而,提出是是什么的问题,构成了后物理学传统(metaphysic,意为物理学之后.一般意译为形而上学,不当).在印度哲学中,与欧洲哲学不同,是以自我为“主词〞的,如此,我(梵visayin)与我所(梵visaya)只能同时作为宾词出现,且从属于自我,是自我之变现(梵maya)物.也因而构成所谓的万物唯心(cittve自我)的论断.梵atman,即自我.梵Atman,即自我自己.一般译者将此二词译为大我,并不到位.然而,自我无法通过欧洲式的看与中国式的听来领会,只能通过自明的方法开显出来.进而遭受到语言上的窘境.但凡说出来的都不是他了特别精到!,因此,只能采取否认式的表述方法,所谓非如此,非如此,然而,人的认识经过却只能通过我与我所这一二取(梵dvaya)这一构架上进行.其知性的表述能够转述为此即彼.即,梵sat(否认式梵asat,中国古代将它译sat为有,asat为非有,不到位),来承当自我的存在及其意义,其地位相当于欧洲哲学中的是.即者(梵satye)=自我Atman=梵Brahman.出于人的与生俱来的思想习惯,老是把我与我所分立起来,进而产生分别说,即遍计见.印度哲学也因而把废除分别见,开显无分别见\不贰见(梵advaita)作为一项主要的思想任务.一般所谓的真,都是基于欧洲哲学化的意义上讲的.据人考证,这是汉译西方经典时,借用汉译fo学的概念而来,进而,易引起混同.欧洲哲学上的真与不真,在印度哲学看来,是属于分别见遍计见,是无明之根本源头,属于必需摒弃的思想误区.因而,二者存在着互相否认的思想倾向。第2篇:西方语言哲学导论分析1引言本文旨在反思西方语言哲学,即分析哲学(analyticphilosophy)、日常语言哲学(ordinarylanguagephilosophy)和欧洲大陆本体论语言哲学(ontologicallanguagephilosophy)。在这里基础上,建议将前两者整合为分析性语言哲学,进而将分析性语言哲学和欧洲大陆本体论语言哲学整合为西方语言哲学,为中国语言哲学的建构奠定基础。2分析哲学与日常语言哲学分析哲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重要思潮之一,起源于弗雷格(Frege,G.)、罗素(Russell,B.),经过维也纳学派/维也纳小组(ViennaCircle)的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美国等英语国家流传、发展,在英国等哲学界长期占领主导地位。其学术活动能够区分为分析哲学和日常语言哲学。两者的不同在于分析和研究方法。虽然如此,它们仍然具有共同特点。根据刘放桐等人的研究,这些共同点能够概括如下。第一,“分析方法〞:分析哲学家都关心怎样把复合的东西分解为它们的构成部分。分析哲学家都肯定,无论语言表达式属于逻辑语言还是日常语言,哲学的任务都是澄清这种表达式的意义。第二,“反心理主义〞:分析哲学的一个主要成就就是把逻辑从心理学和认识论(epistemology)中分离出来。虽然后来的一些哲学家(如后期维特根斯坦)并不完全反对心理主义,但他们的工作却是基于对逻辑规则客观性的成认,基于对传统认识论的排除。因而,反对逻辑研究中的心理主义始终是分析哲学的一个主要特征。第三,“抛弃形而上学〞:分析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反对形而上学,反对先天综合真谛的可理解性,否认纯理智能够单独获得关于着实的知识。第四,“语言分析的主要性〞:对语言表达式意义的描写和解释,是分析哲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分析哲学的主要标记。弗雷格就已经强调语言对哲学研究的主要性。罗素和摩尔更是把一切哲学问题都归结为语言问题,而维特根斯坦则把思想的界线也划在了语言的范围之内。随着维也纳学派的兴盛和逻辑经历体验主义的发展,语言研究已经成为哲学研究的代名词。刘放桐明确指出,“看重语言因素在哲学研究中的作用并不是分析哲学中的特有标记,整个20世纪的西方哲学都以语言研究为特征,并由此与近代和古代哲学相区别。分析哲学不同于其他哲学思潮之处在于它把哲学研究归结为语言研究〞(刘放桐等2003:248)。也正由于如此,20世纪初被声称为哲学中心问题的语言问题,似乎在该世纪中叶成为了哲学的中心问题,以维特根斯坦呼吁分析日常语言为标记,开始了哲学中的第二次语言转向(linguisticturn)。就上述4个特点而言,能够从两个方面予以批判。首先,从分析性语言哲学自己切入,“分析〞是其贯穿始终的标记性特点。在这种语言哲学中,无论分析哲学还是日常语言哲学,都希望自己的分析具有一种针对形而上学思辨的治疗作用和预防作用,由于它们以为这类思辨都是由于不加批评、不加控制地运用语言,进而误用天然语言而产生的。但在分析哲学与日常语言哲学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不同。前者通过建立可消除这类误用的科学语言来从事一种复原主义的工作。为了到达这一目的,它从逻辑出发,制订句子构成和句子语义解释的约定规则,以便排除形而上学陈述。对此,卡尔纳普(Carnap,R.)的有名论文〔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克制形而上学〕(1932)和主要著作〔语义学引论〕(1942)、〔意义和必定性〕(1947),艾耶尔(Ayer,A.J.)的〔逻辑实证主义〕(1959)等是主要代表。假如分析哲学是通过逻辑分析、创造科学语言来消除语言误用、解决哲学问题,那么日常语言哲学则不创造任何意义上的语言,只是通过对日常语言的分析来揭示在正常用法的有限范围内支配语言行为的形式。日常语言哲学的真正奠基人是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L.),他的相关重要思想集中具体表现出在〔哲学研究〕(1952)中。其语言游戏论和意义使用论等(维特根斯坦1992b)成为牛津日常语言哲学学派等日常语言研究的指南。这包含约翰•奥斯汀创立、约翰•塞尔发展的言语行为理论,保罗•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斯波伯和威尔森的关联理论。奥斯汀创立的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哲学中的价值重要表现为下面三点。其一,语言不仅能够描写、反映人对世界的认知经过和结果,而且能够行事或者施为,这一发现突破了语言单功能观,迎来了语言多功能时代,为语言哲学研究人的主观创造世界(神话、童话和宗教等)提供了新的可能。其二,突破了语言真值观的局限,由于言语行为无所谓真假值,只要得体与否、实现与否之别。这两点能够称为语言哲学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将成为我们今后研究的主题之一。其三,奥斯汀将一个完好的言语行为区分为言说行为(locutionaryact)、意向行为(illocutionaryact)和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act),为我们通过语言分析研究人的意向(目的)提供了可能。要知道,意向与人同在,是人的标记性特征之一。塞尔是哲学史上被忽略的。也许,忽略他的原因是人们以为塞尔一生做的重要事情是完善、发展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其中,他将言说行为变为命题行为,为我们以概念为材料、以命题为形式建构知识系统奠定了基础),缺乏独创性。其实,塞尔的最大奉献在于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所谓间接言语行为,就是言说行为与意向行为不一致,也就是人们说的话与真实含义不同。比方,有人想向同事借钱又欠好意思直说时,通常施行间接言语行为:“哎,近期手头真紧。老岳母生病,孩子该交学费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给将言语行为理论发展成为一种涵盖一切语言现象的普遍理论提供了可能性,同时语言中最难分析、与人关系最亲密的现象往往都是间接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理论之后,格赖斯基于语言交际的对话性,进一步系统研究对话中的意向行为(说话人意义),但是他叫做“会话含义〞,该会话含义理论的核心是“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包含质、量、关系和方式4个原则。其中,质指说话人说出的话要真实,不能说谎言;量指说话人说出的话在数量上要适当,不多也不少;关系指说话人说出的话要与说话人及其言说主题相关,不能离题;方式则指言说要直接、简明。根据他的理解,这4条原则既是说话人言说时应该遵照的,也是受话人解释话语所应该遵照的规范。也就是说,对话语分析只要照此4条原则施行,就能够确定说话人的含义(意向)。不外,他又将会话含义区分为一般会话含义和特殊会话含义。这样,就出现一种异常情况:无论对合作原则遵照与否,都会产生会话含义。恰是这种情况消解了格赖斯理论的价值和信度。虽然如此,他将话语中的说话人意义作为研究重点的做法,得到了学界和后来学者的赞扬。之后是斯波伯和威尔森的关联理论。关联理论以为格赖斯研究会话含义的合作原则太空太泛,可操作性不强。于是,上述两位学者便从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原则出发,将话语含义区分为与话语字面意义一致者和不一致者两种。不管是哪一种含义都与说话人的交际-认知目的、言说主题、语境和受话人相关联。于是,对于话语含义的分析和确定来说,关联性(包含最大关联性、最佳关联性)就是核心环节。斯波伯和威尔森主张,所有话语含义的分析和确定都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通过解码获得话语的字面意义。假如字面意义与说话人的交际-认知目的、言说主题、语境等因素具有最佳关联性,那么它就是该话语的说话人含义,含义的分析和确定经过到此结束。第二阶段,假如话语的字面意义与上述因素不具有最佳关联性,就需要通过认知假设来断定、推导说话人的真正含义。受话人不同,其推导话语含义的经过在长短上也各不一样,但这一阶段直到找到最佳关联性和话语的真正含义为止。坦诚地说,关联理论迄今为止还停留在理论假设阶段,不仅其基本范畴——认知语境、最大关联性、最佳关联性、推导等还不确定,而且其解码规则和假设-推导规则都有待于建立。以上是自赖尔提倡、后期维特根斯坦奠基以来,分析性语言哲学发展的脉络。20世纪40年代以后,上述日常语言分析成为大多数牛津学派哲学家以至英语国家中大多数哲学家的共同兴趣。同时,它也遭到不少批评和责难。对此,利科深刻地指出,“无论是由于这类批评也好,还是由于这个自己是批评的和反形而上学的而不是建设的运动的冲势已告干涸也好,诉诸日常语言作为一种衡量哲学正当性的原则,正在趋于消失。因此P.F.斯特劳森在〔个体〕(1959)一书中主张一种有关物体和个人的本体论,它们是我们有可能明辨言语中的所指物的基本个体。值得留意的是,斯特劳森把他的学说称作‘描绘叙述性形而上学’,而不称作语言哲学。由于他所讨论的与其说是语言构造(即使这个构造假定为一切语言所共有),不如说是一种‘概念图式’(conceptualschema),这个图式为一切人类所共有,物体和个人构成此图式内的两类基本个体,而其他类型的个体被以为是附属于这两大‘范畴’的。当然,个体是语言操作——‘个体辨别’——的所指,这种操作基本上是为回答下述问题的:谁?什么?哪些?但是固然辨别活动属于语言,下述事实却不是语言的一个特征,即我们的语言所适用的基本个体类只包含物体和人。基本个体一般都有专有名称,由于它们是基本个体,而不是倒过来。斯特劳森后来在〔意义的限制〕(1966)一书中以至走得离‘日常语言’的哲学思想风格更远了。在这本书中他想区分康德〔纯洁理性批判〕一书中他以为有价值的分析特征与批判特征,这就是导致对范畴的先验演绎进行精细琢磨并给予从新解释〞(利科2004:396-397)。无论以创造科学语言(理想语言)、治疗哲学疾病为目的的分析哲学的失败,还是在使用中研究话语说话人意义的日常语言哲学的势微,都不能证伪语言哲学的价值。但是,我们不得不在继承的基础上探寻求索语言哲学发展的新路径。如今让我们回过头来审视上文中谈到的分析哲学和日常语言哲学的4个特点。就上述前三个特点而言,“把复合的东西分解为它们的构成部分〞,比方作为人存在重要方式的“美〞、“丑〞、“善〞、“恶〞等,就很难进行,然而这恰是语言的有机构成部分以至是最人性的部分,语言研究不可能忽视它们;心理语言学以及弗洛伊德(Freud,S.)、荣格(Jung,C.)等人的研究表示清楚,心理是人和语言的主要构成部分,以语言分析为核心任务的分析性语言哲学,反对心理主义,必定为其失败埋下伏笔;形而上学是研究“在〞和“是〞的学问,分析性语言哲学分析语言却反对分析语言的“在〞和“是〞以至人的“在〞和“是〞,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奇怪。难怪后期的分析哲学家斯特劳森、蒯因会分别提出“描绘叙述的形而上学〞(斯特劳森2004)、“本体论承诺〞(蒯因1987:90-95,1999:16)。针对分析性语言哲学的上述不足,我们要追问语言的实质,要研究语言的运作机制(存在方式),就不能把语言中包含心理因素在内的人的因素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而且不得不将人和人的世界(而不是安闲的世界)作为语言研究的最主要维度。所以,以研究人和形而上学见长的欧洲大陆哲学,尤其是其蕴含的语言哲学思想,不能不成为我们批判的对象。3欧洲大陆欧洲大陆语言哲学是指一些从欧洲大陆起源,与英美分析哲学相对立的语言哲学思潮,包含构造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主义等重要流派中的语言观和语言研究方法。20世纪的西方哲学以看重语言研究或强调语言主要性为特征。事实上,“语言转向〞不仅出如今英美哲学中,同样也出如今欧洲大陆哲学里。“……无论英美分析哲学,还是欧洲大陆哲学,都从各自的哲学立场强调语言哲学的研究。〞(涂纪亮2007:2)例如,胡塞尔(Husserl,E.)在20世纪初对意义与意向性关系的分析,海德格尔(HEidegger,M.)在20世纪中叶对语言、存在和此在的论述,伽达默尔(Gadamer,H.G.)哲学解释学的兴起以及构造主义语言学的出现,哈贝马斯(Habermas,J.)普遍语用学的提出等,无不牵涉对语言的分析和研究。3.1研究现在状况关于本体论语言哲学,国外研究与国内类似,研究得还不多,一般只限于在系统讨论分析性语言哲学的同时,强调“本体论语言哲学〞或“语言本体论〞的主要性(BobCrispin1998,Lycan2000,Marti2007,Степанов1998,Мартынов2001)。比方,马梯(Marti,G.)说,“无论就洞悉语言的运作机制还是通过语言观察世界和人,本体论语言哲学都远远优于具有分析传统的语言哲学流派。对后者的系统研究,无疑是当今语言哲学的最主要任务。不外,知识构造和兴趣决定我们自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Marti2007:578);斯捷潘诺夫(Ю.С.Степанов)指出,“语言哲学既能够在语言工具论指点下像分析哲学和日常语言哲学那样分析,可以以在本体论指点下研究语言的存在方式,进一步揭示语言外的世界。但是,分析哲学和日常语言哲学式的研究实现不了语言哲学的学科目的,这个任务只能由本体论语言哲学来完成,但本书的宗旨不在这里〞(Степанов1998:479)。至于语言哲学的学科目的是什么,他并没有说明。也许,利科是个例外。他在〔哲学重要趋向〕一书的“现象学和本体论〞和“语言现象学〞两节中关于欧洲大陆哲学以现象学为中心展开的本体论及其语言研究的阐述,是我们迄今所见到的语言本体论方面最好的整体性、历史性批判。大家知道,语言哲学研究语言一般都从语言与外在物理世界的关系下手。利科在“现象学和本体论〞一节中,也从语言的指称功能出发,将语言研究与现象学联络起来。语言指称现实的前提是我们(人)已经朝向现实,存在着将我们与现实联络起来的各种纽带,话语的功能是将这各种纽带附加到语言上,因而研究附加到语言上去的东西,就是从语言学转向现象学。在他看来,要实现这种转向是可能的,但是存在着困难:我们在语言之中讨论语言存在之前的问题。要克制这种困难,需要区分出两种语言:一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语言,为叙述方便,我们叫做语言1;另一种语言是在语言1出现之前的那种语言,我们叫做语言2。利科提出语言2的三条界定标准:第一,“它不是一种客体语言,即一种与事物相关的语言,而是一种与我们对事物的关系相关的语言〞;第二,“它也不是语言学家议论的一种元语言,即一种被看作是我们的信息据以构成的一组代码的与语言有关的语言〞;第三,“它是一种表达存在于语言之前的东西的语言〞(利科2004:194)。他进一步断言,“这种语言老是存在的。它就是在前苏格拉底本体论和研究基本问题的思想家的诗学中煅制的那种语言。人从来不能没有语言而存在〞(利科2004:194)。详细地讲,之所以区分语言1与语言2,之所以区分之后要突出语言2,是由于:即便在语言1之中,我们仍然朝向语言1之前的东西;恰是语言内存在着指称对象这一语言事实(语内指称),应当被看作导致本体论方面消失并使我们忘却存在的原因。把语言实体论简化为一个封闭的符号世界的态度和哲学家对语言学(虽然不是语言学家的语言学)的热情,可能是这种忘却倾向的征兆。但是存在从来就没有被彻底遗忘,以致于使我们分辨体认不出本体论陈述的迹象,这类迹象表如今把语言从符号带向指称对象的那种激动中。这种激动在语言哲学中只能解释为一种预设:言说,必需“存在〞言说的对象。罗素和塞尔不仅这样以为,而且这样研究,以至康德在给〔纯洁理性批判〕第二版写的导论中也指出,假如什么也不存在,那么什么也不会出现于我们的经历体验中。用“被表达的〞代替“出如今我们经历体验中的〞之后,就能够得到有关上述预设的表达式(胡塞尔1999,2006a,2006b),就使得现象学能为自己划分出与语言哲学的领域不同的领域。语言哲学研究被表达的构造,而现象学研究语言表达之前的经历体验构造。利科以为,语言哲学的研究并非老是一种本体论,因此他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及其在法国存在主义现象学中的发展(只强调意识的优先性),经由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存在(bEing,Sein)与此在(Dasein)的追问(存在优于意识/知识),马塞尔(Marcel,G.)和让•华尔对实存(existence)的研究,到梅洛-庞蒂(Merleau-Panty,M.)对知觉等的现象学研究,梳理出欧洲大陆本体论从意识优先性到存在,最终抵达此在、实存中心论的研究路径。他十分强调,梅洛-庞蒂的研究工作最能具体表现出经由现象学返回本体论的哲学经过:“胡塞尔现象学朝着海德格尔本体论方向的逐步偏转,再加上有关‘自己的身体’(lecorpspropre)一类的马塞尔理论,这些方面足可看作已构成了一种新的独创性理论。〔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这本开始写于1959年,由于作者于1961年死去而未完成的书的出版,使我们能估量出他自从发表〔知觉现象学〕后所经历的路程。在这本关键性的著作中他开拓了两条路线,既反对行为主义又反对关于判定的唯智主义哲学。目的在于,在主体的‘自己的身体’使主体没入亲身经历体验世界的条理上——恢复知觉的地位。然而我们回首一下就会发现,使意义概念与经历体验概念联络的这种实存现象学包括着接近于海德格尔的一种本体论的种子,而同时又远离任何心理学的或生物学的考虑。除此之外,梅洛-庞蒂在其思想发展中期的著述表示清楚,他也在研究艺术(尤其是绘画),以探寻求索珍异艺术的本体论意义。然而这种研究必定与意识哲学断绝了联络,恰是后者启发了他在〔知觉现象学〕中进行的心理学探寻求索。以至它也必定与这样一种精巧形式的意识哲学断绝了联络,这种哲学是他本人在称作‘无言我思’(cogitotacite),即进行无涉于语言的意谓问题上建立的。与经历体验心理学的断绝不会彻底,除非我们不再把意识与客体之间的区别当作出发点,而且除非我们跟随海德格尔以主体卷入存在为起点。附在他死后出版的书后的一些阐述‘远处的存在’(l’êtredeslointains)、‘潜在的存在’(l’êtredelatence)、‘野性的存在’(l’êtresauvage)的笔记片断,预先显示了一种困难重重的本体论,这种本体论不仅在努力解决着传统的语言问题,而且也努力解决着它自己的语言问题。十分是肉身概念——‘我的肉身即世界的肉身’(machairestlachairdumonde),从此就应该应用于可见物、世界、历史,目的在于以可感的方式去记录与存在的关系,对于哲学家来说存在成了无法为其命名的东西〞(利科2004:201-202)。从上面介绍利科关于欧洲大陆哲学从意识中心论到存在、此在中心论的本体论发展历程能够发现:第一,相关哲学家及其流派仍然秉承古希腊以来的传统——力图找到隐藏于现象背后的超出时空的那种具有普遍性、实质性的东西,进而建构大全,实现一劳永逸的目的。第二,语言只存在于人存在的某一时间区间,因而人类的历史应该区分为前语言时期和语言时期。第三,语言不是存在,当然也不是在者/是者,而是与事物相关的语言1或者与我们对事物的关系相关的语言2。第四,在者/是者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既包含含纳人的肉身的外在物理世界,也包含历史、绘画等由人主观创造的艺术世界;既包含近处的存在与远处的存在、现实的存在与潜在的存在、看得见的存在与看不见的存在,也包含文明的存在与野性的存在……以致于“对于哲学家来说存在成了无法为其命名的东西〞。就第一点来说,普遍性、实质性只能存在于特殊性和现象性之中,也不可能超出时间和空间;人的有限性已经决定大全不可能建成,它只能作为一种驱动人不断发展的动力。当然,这既是西方哲学的固有特点,也是有限的人渴望超出有限自我的一种表征。关于第二点,“语言是在人的理论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这只是一种假说,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仍然无法证明“理论产生语言〞,但语言与人同在却是事实。所以,比较现实的做法是,我们只考察语言与人同在的情况。因而,在我们看来,区分语言1与语言2,区分语言学家研究的语言与哲学家研究的语言,既没有需要也没有足够的根据!关于第三点,无论是与事物相关的语言1还是与我们对事物的关系相关的语言2,从发生学角度看,没有区别。根据利科的理解,前者只能是人与事物相关,强调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后者指同我们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相关。其实,人与事物相关也就意味着两者之间存在着关系,而且此处的“人〞和“我们〞的内含是一致的。假如将关注的焦点置于“……之间关系相关〞,那么应该是指元语言,但利科已经明确否认这种推论。假如将人(我们)(也就是“我的肉身〞)和与人(我们)对应的事物理解为两种不同的世界或相应世界的构成部分,那么语言则是处于这两者之间的中间世界或世界的构成部分。其特殊性在于,语言中既具有人(我们)的形象又具有世界或其构成部分的形象,是两种形象的有机统一体。因而,它应该是在者/是者(本体),研究它的在与是理应属于本体论范畴。最后是第4点,也就是关于本体范围扩大的问题。无论如何扩大,其范围既不会大于也不会小于人的生活世界。因而,生活世界对于语言哲学来说就特别主要了。国内研究欧洲大陆本体论语言哲学的情况,能够大致区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不同维度出发或以某一部分作为考察对象,引介或讨论欧洲大陆语言哲学。另一类是比较英美语言哲学与欧洲大陆语言哲学,在比较中关涉后者。限于篇幅,本文不予细述。3.2对欧洲大陆语言哲学研究的考虑与英美分析性语言哲学相比,欧洲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