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2023学年高三一诊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滕州市2023学年高三一诊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滕州市2023学年高三一诊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高考历史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1909至1910年,清政府各省咨议局相继成立,许多议员为争取对本省行政、参政、法律等方面的监督权,要求改革地方弊政、检举地方官吏贪赃枉法等。咨议局的成立反映了A.清王朝加强专制主义的倾向B.晚清政府打击官员贪腐的决心C.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的放松D.有识之士宪政救国的迫切愿望2.某同学在课外活动中收集了下列一组近代报刊,其中创刊于上海、引领时代思想解放潮流的是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3.中国近代史上某政府发表宣言:“中国八十余年间,备受不平等条约之束缚。……当今中国统一告成之时,应进一步遵正当之手续,实行重订新约,以完成平等及相互尊重主权之宗旨。”据材料信息判断,该政府当是A.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4.自西汉以来,君为臣纲被认为不可动摇。而黄宗羲却认为:“君臣的名分,是因为天下的缘故而有的,我如果没有治理天下的职责,那么我对于君主来说就是路人。而我一旦为官,则为君之师友。”这主要反映出黄宗羲A.反对入世为官 B.主张限制君主权力C.强调民主思想 D.倡导新型君臣关系5.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台谏官称为“言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宋朝这一传统A.保证了宋王朝的长治久安 B.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力6.阅读下表英、德、日三国法律文件的内容节编,可以推断出三国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执行之权属于皇帝;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批准法律,命其公布及执行;天皇召集帝国议会,其开会、闭会、停会、及众议院解散皆以天皇之命行之①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②都是君主与议会共同制定的法律③都是议会对君主负责④都推动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7.19世纪末上海、汉口等地开始出现一些小规模的由同乡或行会组织的抵制洋货运动;进入二十世纪后,因政治原因如“二十一条”“九一八事变”等引发了多起由学生带头倡导的遍及全国的抵制日货运动。这反映出这一时期A.工商学界联合斗争局面形成B.民族资本家利用民众热情牟利C.民族复兴思潮得到迅速发展D.经济斗争成为外交的主要内容8.“如果说1971年中国加人联合国,从此登上世界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A.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B.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C.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D.中国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发挥重要作用9.朱凤瀚曾说:“周人克商成功后,不仅占据了殷商旧地,且更扩展了势力范围,领土广袤,仅靠中央王朝难能控制,边陲之地更是鞭长莫及,然当时危及王朝生存者不仅有中原地区之殷遗民,更有四方所谓戎狄蛮夷。”材料体现西周A.推行分封制的必要性 B.取代商朝的必然性C.加速大一统的合理性 D.疆域扩大的迫切性10.如图是清朝时期郎世宁等人所绘《万树园赐宴图》,描绘了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为迎接蒙古土尔扈特部(属千"漠西蒙古")回归举行宴会的场面,对此相关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乾隆时期开始设立避暑山庄接见各民族王公贵族B.乾隆帝在避暑山庄正式接受全体蒙古贵族的臣服C.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蒙古等边疆事务的高度重视D.清朝统治者都在太和殿宴请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11.《魏书•食货志》载:“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材料中的“事”是指北魏政府A.迁都洛阳 B.整顿吏治 C.推行均田制 D.革除旧俗12.1954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表了《关于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结果的公报》。《公报》公布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全国在1953年6月30日24时总人口为601,938,035人。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主要为A.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配合全国普选提供准确数据C.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D.规划经济发展提供准确依据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解释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起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摘编自白寿彝里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14.(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表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他说:“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因拒绝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我将愉快会参军。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清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1)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含详细解析)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D【答案解析】由材料“各省咨议局相继成立,许多议员为争取对本省行政、参政、法律等方面的监督权,要求改革地方弊政、检举地方官吏贪赃枉法等”反映了有识之士宪政救国的迫切愿望,故选D;材料反映了清末地方与中央权力渐渐分离,有利于削弱专制统治,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地方有识之士的愿望,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列强侵华的信息,排除C。2、C【答案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①是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②是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创刊于天津的,③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东京创办的,④是新文化运动期间创办于上海的,据以上分析,创办于上海、引领时代思想解放潮流的是①④,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故选C。3、D【答案解析】

材料中强调“中国八十余年间,备受不平等条约之束缚”,可知是1927年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D正确;清政府结束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都成立于1912年,A、B、C与材料不符。4、D【答案解析】

由材料“自西汉以来,君为臣纲被认为不可动摇”“黄宗羲却认为……为君之师友”可知,黄宗羲倡导建立新型的君臣关系,故选D;材料“我一旦为官,则为君之师友”即已说明黄宗羲并不反对入世为官,排除A;材料中黄宗羲重新定义了为官之道,却未说明君主权力应当受到限制,排除B;材料未涉及对君主权力的限制,故其也无法体现民主的思想,排除C。5、B【答案解析】

由材料“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等信息可知,宋朝比较重视维护士人的地位,这会助推士人的参政热情,故选B;王朝的长治久安不可能依靠一项举措就得以保证,否则,宋朝也不会灭亡,排除A;材料提到的谏议制度仅涉及对中央权力的监察,未及地方,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宋朝这一传统对于过于集中的皇权,具有一定的纠偏作用,但不是有效,D项程度有所夸大,排除。6、D【答案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英、德、日三国通过颁布法律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故①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英国议会具有立法权,德日两国皇帝具有立法权,英国君主受议会约束,故②③错误,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7、C【答案解析】

从题干“由同乡或行会组织的抵制洋货运动”到“遍及全国的抵制日货运动“可知,工商业者和学生都属于普通社会阶层,大多卷入到抵抗洋货运动,成为民众表达爱国热情的重要形式,体现出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与发展,正确选项为C;材料并未表现出工商学界联合斗争局面的形成,排除A;材料中的斗争主体既有学生,也有本国工商业者,没有信息说明民族资本家利用民众热情牟利,排除B;普通民众的抵制洋货运动并非政府的外交行为,排除D。【答案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一些小规模的由同乡或行会组织的抵制洋货运动”“多起由学生带头倡导的遍及全国的抵制日货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现象的能力,体现了对历史解释素养的重视。8、C【答案解析】由题中时间1971年30年后为2001年,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时间为1992年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朝核六方会谈始于2003年,与题中时间不符,且朝核问题属政治方面,故A、D项错误。B项,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但其范围有限,并不代表世界经济,故B项错误。C项,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之一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舞台的标志,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9、A【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中“领土广袤”“仅靠中央王朝难能控制,边陲之地更是鞭长莫及”可知当时国土广阔,仅靠中央政府不能实现对全国的统治,因此周采用了分封制,故选A;材料讲是周取代商朝以后实行什么样的统治政策,BD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实现大一统,C错误。10、C【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万树园赐宴图》及“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为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举行宴会的场面”可知,土尔扈特部回归对清朝的民族统一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安定战乱频繁的蒙古族准噶尔部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是统治者对蒙古等边疆事务高度重视的表现,故C项正确;“开始设立”在材料中无法说明,排除A项;土尔扈特部回归不代表全体蒙古族归附,排除B项;题干不能说明清统治者均在太和殿宴请少数民族贵族,排除D项。故选C。11、C【答案解析】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题目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关键在于释读材料,“《魏书•食货志》”反映了北魏时期的经济情况;“豪富”和“土地兼并者”不愿意这一措施实行;这一措施实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国家赋税收入增加了十几倍。从经济情况、打击土地兼并、增加国家赋税收入这三条标准,综合判断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时的经济措施——推行均田制。故选C项。12、B【答案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6月进行的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主要为接下来进行的一届人大的召开和全国普选的进行提供准确的数据,B项正确;1952年底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A项错误;全国性的人口普查与制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无关,C项错误;当时的一五计划的建设和改革工作已经展开,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题材生活化、写实化;构图简单、主题鲜明;借物抒情,以情表意;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极富生活气息。(2)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市民阶层的繁荣;江南生活世俗化。【答案解析】

(1)根据材料“郑板桥一生最爱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可知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是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并且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可知主题鲜明,且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可知借物抒情,以情表意;“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可知,极富生活气息等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回答。(2)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板桥“历经康、雍、乾三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社会秩序稳定,商品经济获得极大的发展与繁荣,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