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培训_第1页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培训_第2页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培训_第3页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培训_第4页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培训第一页,共68页。前言第二页,共68页。老师们好!为跟进社会和教育的变化,体现党和国家对年轻一代思想道德成长的新要求,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更好地满足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公民的需要,在教育部领导下,2006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组成立,2007年底形成初步的修订稿。之后,依据中央及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参照调研数据和各方意见和建议,通过反复修改和完善,最终定稿为《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三页,共68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思想品德课改的总章程。它既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又是实施教学的指南。只有反复学习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实质,了解其主要变化,弄清其具体内容,落实其各项要求,才能提高思品课程教学效益,确保思想品德课的改革深入进行。因此我们这里一起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和理解。第四页,共68页。从习惯上看,我们容易把关注点放在2011版的课程标准的变化上,但新的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没有发生变化也很重要,因为不变的地方,是经过了十年的课程改革实验证明了的成功经验。尤其是我们思想品德课的教材还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关注课程标准不变的方面就尤其显得重要。

在教材还没有修订的情况下,我们课程标准的培训主要是分析和研究课程标准的变与不变。第五页,共68页。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第六页,共68页。(一)完善课标原则。即保持大结构不变,注重局部调整,精益求精。在《标准(2011年版)》中,仍然延续了《标准(实验稿)》的基本框架,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实施建议基本未变,仍然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国家社会为三大板块,综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的内容,来整体构建课程内容。(基本结构不变、基本线索不变、基本内容不变)本次修订,遵循大结构不变原则,进行有针对性地修改,不断完善课标,力求与时俱进。第七页,共68页。一方面,进一步厘清和明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微调课标的框架结构、修正课标中个别表述或用词不当的地方以及完善课程标准各部分内容,细致审定各部分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当。另一方面,重点关注小学、初中、高中品德课课程标准之间的衔接问题,努力捋顺课标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始终注意兼顾品德形成的两个重要方面——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的需要。第八页,共68页。(二)与时俱进原则。即紧跟时代步伐,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标准(2011年版)》合理增加科学发展观、核心价值体系、生命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重视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和确立全球化视野,关注情感发展对思想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第九页,共68页。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内容解读第十页,共68页。第一部分前言导言增加时代背景和课程作用(2011年版)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011年版)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基础。第十一页,共68页。从新旧课标对比中我们看到,在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明确了我们这门课程的时代背景和课程作用。强化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和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需要,突出了学生成长的需要。(结合香港国民教育问题)

第十二页,共68页。第一部分前言明晰课程性质(实验稿)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第十三页,共68页。第一部分前言厘清课程特征(实验稿)思想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2011年版)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第十四页,共68页。第一部分前言厘清课程特征(实验稿)人文性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2011年版)人文性

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第十五页,共68页。第一部分前言厘清课程特征(实验稿)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2011年版)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第十六页,共68页。第一部分前言厘清课程特征(实验稿)综合性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2011年版)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第十七页,共68页。第一部分前言明确课程基本理念(2011年版)(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

第十八页,共68页。第一部分前言明确课程基本理念(2011年版)(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第十九页,共68页。第一部分前言明确课程基本理念(2011年版)(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第二十页,共68页。第一部分前言清晰课程设计思路(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这三组重要关系依次构成了本课程的三大内容板块。每一内容板块中均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具体内容。

(实验稿)本课程标准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课程设计力求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第二十一页,共68页。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整合、细化、增加课程目标(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实验稿)

一、总目标

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第二十二页,共68页。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整合、细化、增加课程目标(实验稿)二、分类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第二十三页,共68页。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整合、细化、增加课程目标(2011年版)(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第二十四页,共68页。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整合、细化、增加课程目标(2011年版)(二)能力●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第二十五页,共68页。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整合、细化、增加课程目标(2011年版)(三)知识●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认识处理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知道基本的法律常识,了解法律在个人、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第二十六页,共68页。完善课程内容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对原先课标内容框架结构进行微调,使其准确对应“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大版块主题。原先第三版块中的有关“我与集体”内容被移到第二版块之中。2、对版块下的三部分内容进行厘清,明了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原先第三版块“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第一部分“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与第二部分“承担社会责任”合并;原先第四部分“认识国情,爱我中华”与第三部分“法律与社会秩序”顺序对调,使体例与第一、第二内容版块一致。第二十七页,共68页。完善课程内容第三部分课程内容3、对课程内容中的具体条目进行修订,使其进一步完善。修订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修正具体行为动词,便于教师准确把握课程目标达成要求。(2)矫正个别认识局限,使课程内容规定更加科学。(3)合并或分解前后雷同的德目,使同一个德目只出现在一条条目中。(4)删除某些知识或者缩小其内涵,使难易程度适当,落实小学、初中、高中衔接要求。4、对某些条目的排序进行捋顺,明确条目之间的内在逻辑。如,第一版块“成长中的我”中的第二部分“自尊自强”各条目,按照由外在的、表层的道德逐步指向深层的道德逻辑重新排序;第三版块“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第二部分“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各条目按照由具体国情到国策,中国到世界的逻辑重新排序。第二十八页,共68页。增加课程内容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生命教育一是让初中生“体会生态精神与人的生存关系”,从整个生命体的高度来认识各种生命存在的价值,认识人类对于整个生命体的价值和意义,学会在尊重、珍惜和热爱生命的过程中领悟生命的意义。这体现了中小学的衔接,道德层次的递进,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理解生命。二是强调生命既有多样性问题,也有独特性问题。通过不断接近学生的个体生命,关心学生的生命状态,关注学生自身对生命的体验和态度,努力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生存能力、体现生命价值。上述内容的增加,体现了对生命教育理解的全面性,有助于帮助初中生健康地度过青春期的起始阶段,更好地服务于初中生的生命成长需要。第二十九页,共68页。增加课程内容第三部分课程内容2、公民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至此,公民意识教育的提出正式把公民教育提上了重要日程。“公民意识”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是公民自觉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意识。第三十页,共68页。增加课程内容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公民意识最重要体现就是公共精神的确立。公共精神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对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的认可并体现在践行上。它包括独立的人格精神、社会公德意识、自制自律的行为规范、善待生命社会的慈悲胸怀。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是公共精神、公民意识的基本内容。公民教育就是要将公民意识教育、公共生活、公共精神等思想贯穿于课程内容中,促进初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的理解,引导和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为此,本次课程内容修订,增加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保护环境”、“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公民的政治性义务”、“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维护社会公正”、“参与公共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学习了解中华文化传统”等内容。第三十一页,共68页。一、成长中的我1、“体会青春期的美好”

2、“克服厌学情绪”、“培养正确的成就动机”

3、“体会生态精神与人的生存关系”4、“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和价值性”本版块增加的内容5、“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6、“违法的含义及其法律责任”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三十二页,共68页。一、成长中的我本版块删减的内容◆原1.6“客观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原2.1“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原2.3“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原3.1“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原3.2“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三十三页,共68页。一、成长中的我本版块调整的内容◆1.3“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厌学情绪和过度的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成就动机”由原第三版块1.2移入◆原2.6“为人正直”并入第二版块2.5“富有正义感”中◆原3.3“未成年人保护”与原3.5“运用法律自我保护”合并为3.3◆原3.4“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并入3.4“增强自我防范意识”中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三十四页,共68页。二、我与他人和集体1、“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2、“交往与友谊对生命成长的意义”3、“与家人共创共享的家庭美德”4、“异性交往要把握原则与尺度”

本版块增加的内容5、“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

6、“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7、“正义感”

8、“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三十五页,共68页。二、我与他人和集体本版块删除的内容◆原1.1“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原1.5“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原2.1“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原2.2“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原2.3“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三十六页,共68页。二、我与他人和集体本版块调整的内容◆原1.1与原2.1“正确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合并为1.3◆原1.2“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并入第一板块1.4“保持乐观、积极心态”中◆原2.3“学会换位思考”与原2.5“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合并为2.2◆2.4“竞争与合作”从第一部分“交往与沟通”中移入◆原2.5“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原2.6“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移至第三内容版块◆原3.3“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原3.4“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原3.5“保护公民个人隐私”合并为3.2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三十七页,共68页。三、我与国家和社会本版块增加的内容1、“合理利用互联网等媒介”

2、“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和价值”3、“维护社会公正”

4、“民族文化的认同”5、“城乡、区域协调发展”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三十八页,共68页。三、我与国家和社会本版块增加的内容7、“中华文化传统”8、“全球观念、国际视野”

9、“依法治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

10、“保护环境的义务”

11、“公民意识”

12、“公民的政治义务”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三十九页,共68页。三、我与国家和社会本版块删减的内容◆原1.3“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原2.2“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原3.2“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原3.3“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原4.2“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处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原4.8“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四十页,共68页。三、我与国家和社会本版块调整的内容◆原2.1与原2.2“公平与正义”被合并为1.5“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公众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也被分解到第二版块2.4“善于合作”、2.5“富有正义感”中◆原2.3与原2.4“责任”合并为1.4◆原第二版块2.5“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与原2.5“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合并为1.6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四十一页,共68页。三、我与国家和社会◆原4.1“感受身边的变化”并入1.1“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与原4.2“知道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原4.8“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合并为2.5◆原4.2“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原4.3“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并入2.8◆原4.6“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分解到2.6“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3.5“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团结”中◆原4.7中的“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被单独列为2.9本版块调整的内容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四十二页,共68页。增加教学原则第四部分实施建议(2011年版)教学是落实本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则,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一、教学建议第四十三页,共68页。增加教学建议第四部分实施建议(2011年版)(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教学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综合性,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为线索,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科学设计,避免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分块进行教学;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一、教学建议第四十四页,共68页。增加教学建议第四部分实施建议(2011年版)(二)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其他课程的联系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思想品德课程实施者应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积极开发各门学科中的相关资源,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形成教育合力。一、教学建议第四十五页,共68页。完善教学建议第四部分实施建议(2011年版)(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一、教学建议第四十六页,共68页。完善教学建议第四部分实施建议(2011年版)(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一、教学建议第四十七页,共68页。增加评价选择的要求第四部分实施建议(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学科评价特点,搜集学生学习的完整信息,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教师要总结与反思评价结果,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二、评价建议第四十八页,共68页。调整评价目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2011年版)(一)评价目标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目标是,考查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实验稿)本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与提高的过程。二、评价建议第四十九页,共68页。调整评价方式第四部分实施建议(2011年版)描述性评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2011年版)成长记录以学生的自我记录、自我小结为主(2011年版)考试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境测验、开闭卷的笔试等。要加强思想品德考试命题研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二、评价建议第五十页,共68页。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实验稿)(三)教师的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采用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分析与反思。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要关注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是否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愿望。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要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教学个案分析、研讨制度,引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删除教师的教学评价二、评价建议第五十一页,共68页。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更改:(实验稿)评价原则:1.课程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为:评价实施要求:1.评价要客观、公正,要准确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调动学生道德学习的积极性。调整评价实施要求二、评价建议删除:(实验稿)评价原则:5.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或方法,评价结果都应反馈给学生。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反馈既可以是及时的、也可以是延时的,重要的是要把握时机,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第五十二页,共68页。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增加:(2011年版)评价方式:思想品德课程鼓励学校教师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符合思想品德课程特性和学生发展实际情况的有效评价方式。(2011年版)评价实施要求:4.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部门以及学校教师在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必须以本标准的评价目标与评价实施要求为依据,综合多方面获取的考查信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作出合理评价。要注意评价的导向性,不能用单一的知识性考试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唯一方式,警惕应试倾向的评价方式,避免评价方式偏离本课程的目标和理念。调整评价实施要求二、评价建议第五十三页,共68页。第四部分实施建议(2011年版)(一)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坚持正确的导向(二)遵循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体现思想道德学习的独特性(三)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突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四)倡导以主题方式呈现课程内容,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兴趣(五)应充分考虑和体现不同地区的特点充实教材编写要求三、教材编写建议(实验稿)(一)导向正确,内容科学(二)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三)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过程(四)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样,有利于学生自学(五)倡导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第五十四页,共68页。第四部分实施建议调整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删除:(实验稿)(一)主要的课程资源明确:(2011年版)(一)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开发、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目的性(二)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等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综合性(五)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实效性增加:

(2011年版)(三)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使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生活体验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四)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地取材,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删除:(实验稿)4.渐进性;5.实践性。第五十五页,共68页。三、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后的影响第五十六页,共68页。1、总体形式上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内容上也力图达到2、体系清晰、总体上鲜活,学生容易接受,教师更容易使用体系清晰的教材3、我与自我、他人、国家的逻辑清晰,价值观引导明确,4、语言优美5、趣味性很强对教材的影响一、现行教材的优点第五十七页,共68页。1、内容上脱离学生生活、脱离学生的关注点、学生感觉假2、逻辑体系不够严密、难度没有梯度、前后知识重复,存在用后边的知识点解释前面的知识点3、活动设计低幼化、材料旧、材料(例子)与知识点不完全一致、中心表达不清、品德内容,如自尊、责任、正义等,缺少鲜明的观点4、教材表述与高中教材不一致;初三思品与历史和社会重复内容太多,且两者表述还不一致对教材的影响二、现行教材的不足第五十八页,共68页。5、中华文化涉及知识点少,初中只有两个相应条目,而高中专门设一个模块6、青春期教育是否一定要放置在思品中?个别教师的知识、能力不足7、插图太多,影响学生学习对教材的影响二、现行教材的不足第五十九页,共68页。1、资料、材料编写贴近学生实际,关注的道德体验、情感体验,材料能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