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曲艺戏曲课件_第1页
民间曲艺戏曲课件_第2页
民间曲艺戏曲课件_第3页
民间曲艺戏曲课件_第4页
民间曲艺戏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间曲艺与戏曲民间曲艺与戏曲曲艺曲艺,又叫说唱艺术,是以民间讲唱文学为基础的,文学、音乐、表演三者相结合的中国传统艺术。曲艺曲艺,又叫说唱艺术,是以民间讲唱文学为基础的,文传统曲艺的类型一、只唱不说二、有说有唱三、只说不唱传统曲艺的类型一、只唱不说曲艺音乐的类型一、鼓词类二、弹词类三、道情类四、牌子曲五、走唱类六、琴书类七、杂曲类八、数唱类曲艺音乐的类型一、鼓词类二、弹词类京韵大鼓京韵大鼓清末民初形成并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区。由当时的鼓书艺人刘宝全等把原用河北语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语音演唱,广泛吸收京剧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间曲调创制新腔,并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乐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传至今的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京韵大鼓清末民初形成并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区。由当时的京韵大鼓代表艺人一、刘保全二、骆玉笙(小彩舞),她结合嗓音条件擅唱悲曲。《剑阁闻铃》、《红梅阁》、《击鼓骂曹》、《子期听琴》。京韵大鼓代表艺人一、刘保全京韵大鼓欣赏刘保全《丑末寅初》这是刘保全的著名代表曲目,内容描写清晨四时前后古人的生活情景。京韵大鼓欣赏刘保全《丑末寅初》刘保全刘保全天津时调天津时调是属于牌子曲类曲种,是流行于天津地区的一种时调小曲。其特点是内容通俗明朗、短小精悍。时调,有“时兴”、“合时”之意,最初时市区的手工业工人和搬运工人在劳动之余即兴编创的,后来出现职业艺人。天津时调天津时调是属于牌子曲类曲种,是流行于天津地区的一种时四川清音四川清音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欣赏《布谷鸟咕咕叫》四川清音四川清音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民间戏曲民间戏曲

一、民间戏曲的发生与流变

民间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以及人物塑造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它熔唱、念、做、舞于一炉,以歌舞演故事是其基本的特征。民间戏曲是多源的艺术,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表演是其主要的来源。

一、民间戏曲的发生与流傩仪

——盛行于商周。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先秦:民间流行“傩”与“腊”等既有宗教性,又具有生产性的习俗。傩仪——盛行于商周。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腊祭——“腊”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那时的人们在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去野外猎取各种野兽,用于祭祖先、祭百神,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吉祥。

由于“腊祭”常在十二月举行,故秦汉以后这个月被称为腊月。直到现在人们还习惯把腊月腌制的猪肉,称为“腊肉”。腊八节起源于古代的“腊祭”,到南北朝时期才成为固定的节日。腊祭——“腊”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那时的人们在一年的最后一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巫风盛行,而以楚国为盛。《楚辞》中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我们从中可以想象出巫觋盛装出场,演出动人的歌舞,表达神与人或神与神之间的感情交流的情景,透露出戏剧的萌芽。秦汉以后:歌舞、杂技等经常在一起表演,统称之为“散乐”、“百戏”或“角抵”。汉代三辅地区(今陕西关中一带)的民间艺人们,为炫奇斗艳的“百戏”提供了一个叫做《东海黄公》的节目。有戏剧理论家认为它是“我国戏剧形成一项独立艺术的开端”。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巫风盛行,而以楚国为盛。《楚辞》中的“九歌魏晋南北朝:寺庙成了与市井游艺场所并立的大众化游乐场,宗教性的节日成了事实上的群

众艺术节。南北朝以来民间不断有精彩

小戏出现,如以滑稽讽刺为特色的

“参军戏”,载歌载舞的《踏摇娘》。参军戏戏俑踏摇娘戏俑魏晋南北朝:寺庙成了与市井游艺场所并立的大众化游乐场,宗教性

隋唐以后:市坊间的“俳优小说”活跃,常和杂技歌舞等一起表演。唐代的寺庙里流行讲唱,而讲唱“变文”为中国戏曲展开了说说唱唱的基本格式,并且提供了可以登台使用的脚本。

宋代以来:城市勾栏瓦舍的日常营业和城乡宗教节日活动中演剧已成习俗,以歌舞演故事。宋元南戏和元杂剧互相吸收,又形成了明清时代流行四五百年的戏曲剧种——传奇。

隋唐以后:市坊间的“俳优小说”活跃,常和杂技歌舞等一起表

传奇艺术在文人手中不断雅化,渐渐失去民间戏曲特色,到清代中叶以后逐渐衰落。与此同时各地区民间小戏蓬勃发展,如梆子腔,乱弹腔、二簧调、啰啰腔等。民间戏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展现了民间艺术朴素生动的特色,受到民众的欢迎,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有的到近代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如梆子、皮黄等;有的则一直以民间小戏的姿态活跃在广大城乡。

传奇艺术在文人手中不断雅化,渐渐失去民间戏曲特色二、民间戏曲的分类系统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各民族、各地区民间小戏丰富多彩,从剧种来说多达360余种,我们根据民间小戏的流传情况和传统称谓把它分为六个系统:

(一)花灯戏系统(二)秧歌戏系统(三)道具戏系统(四)道情戏系统(五)采茶戏系统(六)花鼓戏系统二、民间戏曲的分类系统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各(一)花灯戏系统(1)基本概况:主要流传在我国西南地区,源于民间灯舞,最初是当地农民为庆贺丰收或春节期间演出的“跳灯”,也就是平地围灯,边歌边舞,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后来逐渐发展成表演故事的灯戏。(2)主要流派:四川灯戏、贵州花灯和云南花灯。(3)表演特点:以唱为主,说白很少,以旦、丑为主要角色,唱腔质朴明快。表演时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4)代表剧目:《拜年》、《凤鸾起解》、《三访亲》、《刘三姐挑水》等。(一)花灯戏系统(1)基本概况:主要流传在我国西南地区,源于湘西麻阳苗族花灯戏

对子花灯和花灯小戏的唱腔多半套用灯调,曲调保持民歌的结构特点。

云南花灯戏有昆明花灯戏、玉溪花灯戏和姚安花灯戏三大派系。湘西麻阳苗族花灯戏

对子花灯和花灯小戏的唱腔多半套用灯调,曲(二)秧歌戏系统(1)基本概况:秧歌戏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陕西及内蒙古、山东等地。它起源于农民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在每年的正月社火时演唱带有故事情节的节目,并逐步形成戏曲形式。(2)主要流派:陕南大秧歌、陕北秧歌、河北定县秧歌和山西祁太秧歌。(3)表演特点:化妆表演,重舞不重唱,动作很大,大扭大作,在表演民俗风情、生活情趣方面很有魅力。(4)代表剧目:《刘三推车》(太原秧歌);《送樱桃》、《打酸枣》、《偷南瓜》(祈太秧歌);《卖元宵》(太谷秧歌)。(二)秧歌戏系统(1)基本概况:秧歌戏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行(三)道具戏系统

道具戏是指不通过演员直接扮演,而是将戏曲内容借助人工制作的偶像、皮影或面具来表演的民间小戏,主要有木偶戏、皮影戏、傩戏。(1)木偶戏:也叫“傀儡戏”,由演手操纵木偶进行戏剧表演,常以对话为主,或兼有歌舞伴随,通过虚拟、幻想、夸张等手法表现戏剧冲突,反映社会生活,风趣而又简练,带有漫画化格调。代表曲目有《金鳞记》、《大闹天宫》、《嫦娥奔月》、《英雄小八路》、《马兰花》。(三)道具戏系统道具戏是指不通过演员直接扮演,而是(2)皮影戏:

也叫“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由剪纸发展而来,起源于陕西西安。最初是用纸剪成侧面人形,后来逐渐以半透明的驴皮、羊皮、牛皮制作,更加结实耐用。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代表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刘胡兰》等。

(2)皮影戏:也叫“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3)傩戏:

起源于民间巫术,主要功能是驱逐疫鬼,其特点是演员戴着狰狞可怕的面具表演。主要流传在西南地区的贵州,近年来北方发现了山西曲沃县任庄《扇鼓神谱》,保存有六个傩戏节目。傩戏的研究涉及到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知识,有待深入探索。(3)傩戏:起源于民间巫术,主要功能是驱逐疫鬼,(四)道情戏系统(1)基本概况:我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在道情说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流传在山西、江西、甘肃、湖北。内容主要是神话、史事,比较难懂,当然,也有表现日常生活的。(2)主要流派:江西道情、山西道情、陕西道情、河南道情。(3)表演特点:演唱时,主唱者怀抱渔鼓,手持简板,击节说唱,并有五、六人以竹笛、四胡、板胡等乐器伴奏和伴唱。(4)代表剧目:《刘公案》、《王金豆借粮》、《金镯玉环记》、《大红袍》、《洗衣记》等。(四)道情戏系统(1)基本概况:我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五)采茶戏系统(1)基本概况:起源于“采茶灯”,也叫“茶篮灯”,主要流传于江西和两广。它是歌舞性很浓的民间小戏,主要描写采茶人的劳动,是民间茶农采茶叶时所唱的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结合而形成的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2)主要流派:粤北采茶戏、湖北采茶戏、江西采茶戏;(3)表演特点:伴随着有趣的舞蹈动作,小丑要走“矮子步”,小旦要表演“扇子花”,增加了视觉艺术成分,表演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4)代表剧目:《瞧妹子》、《挖笋》、《拣田螺》、《孙成打酒》等。

(五)采茶戏系统(1)基本概况:起源于“采茶灯”,也叫“茶篮

黄梅戏:

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纺棉纱》、《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玉堂春》等。著名演员:严凤英、王少舫、张辉、黄新德、吴琼、马兰、韩再芬等。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

《女驸马》中的冯素珍(韩再芬饰)《女驸马》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人人夸我潘安貌原来纱帽罩婵娟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我考状元不为作高官为了多情李公子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

《女驸马》中的冯素珍(韩再芬饰)《女驸马》(六)花鼓戏系统(1)基本概况:主要流传于我国南方,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用花鼓作伴奏,演唱时有人帮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反映着当地的风土人情。(2)主要流派:湖南花鼓戏、湖北花鼓戏、皖南花鼓戏;(3)表演特点: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4)代表剧目:

《刘海砍樵》(湖南);《卖棉纱》、《绣荷包》(湖北);《凤阳花鼓》(皖南)。(六)花鼓戏系统(1)基本概况:

《刘海砍樵》

我这里将海哥

好有一比呀

胡大姐——呃~

我的妻——啊?

你把我比作什么人罗嗬嗬

我把你比牛郎不差毫分啦

那我就比不上罗嗬嗬

你比他还有多咯呃

胡大姐你是我的妻咯荷荷

刘海哥你是我的夫哇

胡大姐你随着我来走罗嗬嗬

海哥哥你带路往前行罗

走罗~行啦

走罗~行啦

得儿来得儿来得儿来

《刘海砍樵》

我这里将海哥

好有一比呀

胡大三、民间戏曲的演出习俗(一)演出目的1、祀神娱神(如社戏、庙会)三、民间戏曲的演出习俗(一)演出目的2、娱乐俗民(如逢年过节唱戏)2、娱乐俗民(如逢年过节唱戏)(二)民间戏曲的演出形式1、地摊表演,有时搭顶子,临时性的(打地圪)圈)(二)民间戏曲的演出形式2、产生原因(1)地点是乡村,支撑者是群众,经济的匮乏。(2)统治阶级不许“野戏”,“淫戏”登台。2、产生原因四、民间戏曲的表演惯制地方色彩强,演出成体系,风格稳固,角色演员较为固定,身份和扮相固定。但是演员、观众、地点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表演风格和内容。传承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特征,结构单一,善于截取生活横断面组织戏剧冲突。唱腔方面基本来自民歌。(1)将一人唱的民歌变成双人唱。(2)进行扩展,情节角色升华。唱腔处理方面具有灵活性,有本体和变体之分。四、民间戏曲的表演惯制地方色彩强,演出成体系,风格稳固,角色五、民间戏曲的传承路线和戏曲班社产生历史1、省际交流(商人流动,逃荒者,艺人流动等)2、当地土生土长的(家戏,班社)3、剧种间的竞争五、民间戏曲的传承路线和戏曲班社产生历史发展历史班社(收徒、供窝子等)发展历史家戏(世袭、本家族吸收外族弟子两种方式)家戏(世袭、本家族吸收外族弟子两种方式)六、民间戏曲的生存现状(一)大量民间戏曲剧种灭亡解放初期,我国的民间戏曲剧中有道情剧、高山剧、皮影戏、黄梅戏、花鼓戏、老腔、弦子戏、越调、藏戏、维吾尔族剧、梆子戏等300多种,但到现在有超过半数的剧种或者已经彻底消亡,或者只是象征性地存在着,只剩下残留在时代天幕上一个依稀的背影。(二)喜欢戏曲的人数正在减少据调查,在农村,近四成的人喜欢在休闲时间看娱乐综艺节目;近三成的人喜欢小品等节目;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喜欢看戏曲节目,而这个比例在青年人中下降到了3%左右。六、民间戏曲的生存现状(一)大量民间戏曲剧种灭亡(二)喜欢戏七、民间戏曲的发展前景(一)培育精品民间戏曲剧目(二)民间戏曲表现形式推陈出新(三)为戏曲文化的传播插上现代化的翅膀(四)培育一批优秀的民间艺人(五)加强民间戏曲文化教育七、民间戏曲的发展前景民间曲艺与戏曲民间曲艺与戏曲曲艺曲艺,又叫说唱艺术,是以民间讲唱文学为基础的,文学、音乐、表演三者相结合的中国传统艺术。曲艺曲艺,又叫说唱艺术,是以民间讲唱文学为基础的,文传统曲艺的类型一、只唱不说二、有说有唱三、只说不唱传统曲艺的类型一、只唱不说曲艺音乐的类型一、鼓词类二、弹词类三、道情类四、牌子曲五、走唱类六、琴书类七、杂曲类八、数唱类曲艺音乐的类型一、鼓词类二、弹词类京韵大鼓京韵大鼓清末民初形成并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区。由当时的鼓书艺人刘宝全等把原用河北语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语音演唱,广泛吸收京剧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间曲调创制新腔,并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乐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传至今的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京韵大鼓清末民初形成并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区。由当时的京韵大鼓代表艺人一、刘保全二、骆玉笙(小彩舞),她结合嗓音条件擅唱悲曲。《剑阁闻铃》、《红梅阁》、《击鼓骂曹》、《子期听琴》。京韵大鼓代表艺人一、刘保全京韵大鼓欣赏刘保全《丑末寅初》这是刘保全的著名代表曲目,内容描写清晨四时前后古人的生活情景。京韵大鼓欣赏刘保全《丑末寅初》刘保全刘保全天津时调天津时调是属于牌子曲类曲种,是流行于天津地区的一种时调小曲。其特点是内容通俗明朗、短小精悍。时调,有“时兴”、“合时”之意,最初时市区的手工业工人和搬运工人在劳动之余即兴编创的,后来出现职业艺人。天津时调天津时调是属于牌子曲类曲种,是流行于天津地区的一种时四川清音四川清音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欣赏《布谷鸟咕咕叫》四川清音四川清音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民间戏曲民间戏曲

一、民间戏曲的发生与流变

民间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以及人物塑造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它熔唱、念、做、舞于一炉,以歌舞演故事是其基本的特征。民间戏曲是多源的艺术,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表演是其主要的来源。

一、民间戏曲的发生与流傩仪

——盛行于商周。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先秦:民间流行“傩”与“腊”等既有宗教性,又具有生产性的习俗。傩仪——盛行于商周。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腊祭——“腊”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那时的人们在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去野外猎取各种野兽,用于祭祖先、祭百神,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吉祥。

由于“腊祭”常在十二月举行,故秦汉以后这个月被称为腊月。直到现在人们还习惯把腊月腌制的猪肉,称为“腊肉”。腊八节起源于古代的“腊祭”,到南北朝时期才成为固定的节日。腊祭——“腊”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那时的人们在一年的最后一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巫风盛行,而以楚国为盛。《楚辞》中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我们从中可以想象出巫觋盛装出场,演出动人的歌舞,表达神与人或神与神之间的感情交流的情景,透露出戏剧的萌芽。秦汉以后:歌舞、杂技等经常在一起表演,统称之为“散乐”、“百戏”或“角抵”。汉代三辅地区(今陕西关中一带)的民间艺人们,为炫奇斗艳的“百戏”提供了一个叫做《东海黄公》的节目。有戏剧理论家认为它是“我国戏剧形成一项独立艺术的开端”。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巫风盛行,而以楚国为盛。《楚辞》中的“九歌魏晋南北朝:寺庙成了与市井游艺场所并立的大众化游乐场,宗教性的节日成了事实上的群

众艺术节。南北朝以来民间不断有精彩

小戏出现,如以滑稽讽刺为特色的

“参军戏”,载歌载舞的《踏摇娘》。参军戏戏俑踏摇娘戏俑魏晋南北朝:寺庙成了与市井游艺场所并立的大众化游乐场,宗教性

隋唐以后:市坊间的“俳优小说”活跃,常和杂技歌舞等一起表演。唐代的寺庙里流行讲唱,而讲唱“变文”为中国戏曲展开了说说唱唱的基本格式,并且提供了可以登台使用的脚本。

宋代以来:城市勾栏瓦舍的日常营业和城乡宗教节日活动中演剧已成习俗,以歌舞演故事。宋元南戏和元杂剧互相吸收,又形成了明清时代流行四五百年的戏曲剧种——传奇。

隋唐以后:市坊间的“俳优小说”活跃,常和杂技歌舞等一起表

传奇艺术在文人手中不断雅化,渐渐失去民间戏曲特色,到清代中叶以后逐渐衰落。与此同时各地区民间小戏蓬勃发展,如梆子腔,乱弹腔、二簧调、啰啰腔等。民间戏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展现了民间艺术朴素生动的特色,受到民众的欢迎,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有的到近代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如梆子、皮黄等;有的则一直以民间小戏的姿态活跃在广大城乡。

传奇艺术在文人手中不断雅化,渐渐失去民间戏曲特色二、民间戏曲的分类系统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各民族、各地区民间小戏丰富多彩,从剧种来说多达360余种,我们根据民间小戏的流传情况和传统称谓把它分为六个系统:

(一)花灯戏系统(二)秧歌戏系统(三)道具戏系统(四)道情戏系统(五)采茶戏系统(六)花鼓戏系统二、民间戏曲的分类系统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各(一)花灯戏系统(1)基本概况:主要流传在我国西南地区,源于民间灯舞,最初是当地农民为庆贺丰收或春节期间演出的“跳灯”,也就是平地围灯,边歌边舞,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后来逐渐发展成表演故事的灯戏。(2)主要流派:四川灯戏、贵州花灯和云南花灯。(3)表演特点:以唱为主,说白很少,以旦、丑为主要角色,唱腔质朴明快。表演时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4)代表剧目:《拜年》、《凤鸾起解》、《三访亲》、《刘三姐挑水》等。(一)花灯戏系统(1)基本概况:主要流传在我国西南地区,源于湘西麻阳苗族花灯戏

对子花灯和花灯小戏的唱腔多半套用灯调,曲调保持民歌的结构特点。

云南花灯戏有昆明花灯戏、玉溪花灯戏和姚安花灯戏三大派系。湘西麻阳苗族花灯戏

对子花灯和花灯小戏的唱腔多半套用灯调,曲(二)秧歌戏系统(1)基本概况:秧歌戏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陕西及内蒙古、山东等地。它起源于农民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在每年的正月社火时演唱带有故事情节的节目,并逐步形成戏曲形式。(2)主要流派:陕南大秧歌、陕北秧歌、河北定县秧歌和山西祁太秧歌。(3)表演特点:化妆表演,重舞不重唱,动作很大,大扭大作,在表演民俗风情、生活情趣方面很有魅力。(4)代表剧目:《刘三推车》(太原秧歌);《送樱桃》、《打酸枣》、《偷南瓜》(祈太秧歌);《卖元宵》(太谷秧歌)。(二)秧歌戏系统(1)基本概况:秧歌戏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行(三)道具戏系统

道具戏是指不通过演员直接扮演,而是将戏曲内容借助人工制作的偶像、皮影或面具来表演的民间小戏,主要有木偶戏、皮影戏、傩戏。(1)木偶戏:也叫“傀儡戏”,由演手操纵木偶进行戏剧表演,常以对话为主,或兼有歌舞伴随,通过虚拟、幻想、夸张等手法表现戏剧冲突,反映社会生活,风趣而又简练,带有漫画化格调。代表曲目有《金鳞记》、《大闹天宫》、《嫦娥奔月》、《英雄小八路》、《马兰花》。(三)道具戏系统道具戏是指不通过演员直接扮演,而是(2)皮影戏:

也叫“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由剪纸发展而来,起源于陕西西安。最初是用纸剪成侧面人形,后来逐渐以半透明的驴皮、羊皮、牛皮制作,更加结实耐用。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代表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刘胡兰》等。

(2)皮影戏:也叫“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3)傩戏:

起源于民间巫术,主要功能是驱逐疫鬼,其特点是演员戴着狰狞可怕的面具表演。主要流传在西南地区的贵州,近年来北方发现了山西曲沃县任庄《扇鼓神谱》,保存有六个傩戏节目。傩戏的研究涉及到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知识,有待深入探索。(3)傩戏:起源于民间巫术,主要功能是驱逐疫鬼,(四)道情戏系统(1)基本概况:我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在道情说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流传在山西、江西、甘肃、湖北。内容主要是神话、史事,比较难懂,当然,也有表现日常生活的。(2)主要流派:江西道情、山西道情、陕西道情、河南道情。(3)表演特点:演唱时,主唱者怀抱渔鼓,手持简板,击节说唱,并有五、六人以竹笛、四胡、板胡等乐器伴奏和伴唱。(4)代表剧目:《刘公案》、《王金豆借粮》、《金镯玉环记》、《大红袍》、《洗衣记》等。(四)道情戏系统(1)基本概况:我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五)采茶戏系统(1)基本概况:起源于“采茶灯”,也叫“茶篮灯”,主要流传于江西和两广。它是歌舞性很浓的民间小戏,主要描写采茶人的劳动,是民间茶农采茶叶时所唱的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结合而形成的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2)主要流派:粤北采茶戏、湖北采茶戏、江西采茶戏;(3)表演特点:伴随着有趣的舞蹈动作,小丑要走“矮子步”,小旦要表演“扇子花”,增加了视觉艺术成分,表演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4)代表剧目:《瞧妹子》、《挖笋》、《拣田螺》、《孙成打酒》等。

(五)采茶戏系统(1)基本概况:起源于“采茶灯”,也叫“茶篮

黄梅戏:

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纺棉纱》、《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玉堂春》等。著名演员:严凤英、王少舫、张辉、黄新德、吴琼、马兰、韩再芬等。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

《女驸马》中的冯素珍(韩再芬饰)《女驸马》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人人夸我潘安貌原来纱帽罩婵娟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我考状元不为作高官为了多情李公子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

《女驸马》中的冯素珍(韩再芬饰)《女驸马》(六)花鼓戏系统(1)基本概况:主要流传于我国南方,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用花鼓作伴奏,演唱时有人帮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反映着当地的风土人情。(2)主要流派:湖南花鼓戏、湖北花鼓戏、皖南花鼓戏;(3)表演特点:朴实、欢快、活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