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基础-29肝炎病毒_第1页
微生物学基础-29肝炎病毒_第2页
微生物学基础-29肝炎病毒_第3页
微生物学基础-29肝炎病毒_第4页
微生物学基础-29肝炎病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9章

肝炎Hepatitis肝炎(hepatitis)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hepatitis

A(hepatitis

B(hepatitisC(hepatitis

D(hepatitis

E,HAV),

HBV),

HCV),

HDV),

HEV)肝炎分型特点HAV、HEVHBV、HCV消化道血液、性、母婴急性肝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相关HDV(缺陷HFVHGVTTV)

同消化道血液

血液慢/急性肝炎TTV:输血肝炎(transfusion

transmitted,

TTV)中国肝炎

流行病学特点高发区: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也是性肝炎的高发区。种类多:已知的甲、乙、丙、丁、戊、己、庚及TTV型肝炎,在我国均有发生,其中尤以

甲、乙、丙、戊4个型别的流行情况严重。仅危害大:携带者以达1.2亿之多。性肝炎是对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导致肝癌、肝硬化。第一节 甲型肝炎(hepatitis

A

,HAV)我国人群中甲型肝炎流行情况HAV的生物学性状HAV的致病性HAV的免疫性甲肝的防治我国人群中甲型肝炎流行情况1992年—1996年:病学 工作。在

30个省、市、第二次 性肝炎流行435个村庄和城市街道进行。为1~59岁的67124

了22

961个家庭,人。运用当前世界上先进的检测试剂,进行了

性肝炎甲、乙、丙、丁、戊5个型别的

。其中甲型肝炎 率以甲肝 抗体(抗—HAV)阳性率表示。我国仍是甲型

性肝炎高流行区甲型肝炎人群总 率为80.9%,农村和城市分别为84.1%和72.8%,农村高于城市。流行率呈现北高南低,长江以南部分省市为5.5%,长江以北为86.7%。西部地区高于东部沿海地区,分别为

86.7%和79.8%。省、市间最高流行率93%,最低为50%,>80%的省、市占60%。总体情况人群

段率随 的增长而升高,9~10岁已接近的

。甲肝,1988医院爆满,不得不在各单位开办临时病床。空前拥挤的医院门诊,摆满病床的工厂、学校、甚至百货公司……这场让人措手不及的传染病整整持续了三个月,者近30万,31人直接死于本病。1988年1月至3月,上海市发生了一次世界历史上罕见的甲型肝炎暴发流行事件。一、HAV的生物学性状属小RNA

科,(肠道

72型),单正链RNA(+ssRNA)球形

,直径27nm,无包膜,呈20面

对称编码的大分子蛋白经酶解后形成结构蛋白(VP1~VP4)和各种功能性蛋白HAV只有一个

型HAV的电镜Feinstone(1973)HAV的结构HAV的其他生物学特性培养特性:原代肝细胞,恒河猴胚肾传代株其他细胞株(如人胚肺二倍体细胞)生长缓慢,不引起细胞裂解动物模型:黑猩猩、绒猴及红面猴抵抗力:较强比肠道 更耐热,60℃1h不被灭活,100oC

5分钟可灭活耐乙醚、酸(pH

3)、胆汁均有抵抗力在污水、海水及食品中可存活数月或更久氯 、紫外线照射、 处理均可破坏其传染性二、HAV的致病性——甲型肝炎潜伏期:15~50天粪-口途径: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海产品、食具等传染源:甲肝患者HAV在转氨酶升高前5~6天即存在于血液和粪便中,随着抗HAVIgA和IgG/IgM的出现,粪便不再排出常造成散发性流行或大面积流行有自限性,不发展成慢性肝炎毛蚶毛蚶

能过滤40升水,将甲肝

在体内浓缩29倍并存活3个月之久。

市居民食毛蚶者甲型肝炎罹患率达14%~16%,吃蚶人群甲型肝炎罹患率相对

性为23~25倍,特异

度为11.5~15.2。毛蚶主要产地是江苏省启东县,当地水源受甲肝

污染十分严重。甲型肝炎暴发流行前,市居民

甲肝抗体检测结果表明,20~39岁抗体阳性率低于50%,即这个

组的人群,一半以上对甲肝

易感,在这次暴发流行中,这个组最高,占总发数的83.5%。居民

生食已被甲肝

污染的毛蚶是造成流行的主要因素。HAV的致病性过程粪-口途径口咽部或唾液腺中早期增殖肠道与局部淋

中大量增殖入血并形成血症肝脏为最终靶(

直接损伤,或免疫病理作用)通过胆汁随粪便排出体外HAV发病过程常见症状三、HAV的免疫性染还是隐无论显效价抗-HAV染均能诱生出高IgM抗体持续存在3-6个月IgG抗体则可维持多年抗-HAV

IgM(+)------甲肝的确诊依据FecalHAVSymptoms0121224Hepatitis

A

InfectionTotal

anti-HAVTitreALTIgM

anti-HAV3

4

5

6Months

afterexposureTypical

Serological

Course三、HAV微生物学检查1.测抗体–

:早期可检测中的抗-HAV

IgM动态观察Ab效价:双份 效价,升高4倍–

流行病学

:抗-HAV

IgG测抗原免疫电镜、RIA、ELISA核酸检测RT-PCR、分子杂交检测

RNA四、甲肝的防治1、控制传染源治疗急性期•所有废弃物及日常用水均需严格2、切断

途径甲肝爆发流行,文

)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水产品不宜生吃(《甲肝,1988》水果蔬菜要洗干净3、加

生宣教,处理好粪便,保护水源免疫预防人工免疫-------丙种球蛋白对象:未 者,主要为儿童和与肝炎有密切接触者人工主动免疫------减毒活工程正在研制中可分为三类:低流行区:乙型肝炎欧、英国、中欧、中流行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2%,如北和澳大利亚等;表面抗原携带率在2%-7%,如南欧、东欧、地中海地区、 、西亚、南亚、前苏联等高流行区: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携带率≥8%,如东南亚地区、非洲和我国。乙型肝炎全球的流行情况我国流行情况全球 乙型肝炎 人数为20亿,我国为6.9亿全球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携带者为3.5亿,我国为1.2亿全球每年死于乙型肝炎 引起疾病的人数为75万,我国为28万人。我国每年报告乙型肝炎新发病例约数约50万,约占 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人数的1/4。据 ,目前 有现患慢 毒性肝炎患者约2000万人,每年死于与乙型肝炎相关的肝病约28万人,其中50%为原发性肝细胞癌。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3种形态)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型颗粒结构与功能2、HBV3、HBV4、抗原组成5、动物模型与细胞培养6、抵抗力HBV形态1)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概念:具有 性的完整HBV颗粒,

球形,直径42

nm,

具有双层衣壳,核酸为dsDNA。1970年,Dane首先在者 中发现,所以又称Dane颗粒:dsDNA和DNA多聚酶结构双层衣壳:外衣壳(包膜)-壳-----HBcAg酶或去垢剂HBeAgHBsAgPreS1PreS2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2)HBV的小球形颗粒成分为HBsAg,无核酸,无性3)HBV的管形颗粒无核酸,无性2、HBV结构与功能3200核苷酸,不完全双链环状DNA,含4个ORF正链(短链)dsDNA负链(长链)4个ORFS区

S

genepreS1、preS2

gene编码HBsAgpreS1、preS2AgC区

C

gene,

preC

编码P区

编码X区

编码HBcAg和HBeAgDNA多聚酶HBxAg(与肝癌发生有关)HBV-DNA延长+DNADNA多聚酶完整环状dsDNA0.8kb

mRNA-DNA子代dsDNA壳Pr酶Pr外衣壳PrX蛋白Dane颗粒-DNA模板逆转录-DNA为模板3.5/3.4kb

mRNA 2.1/2.4kbmRNA+DNA4、HBV的抗原(抗体)组成、意义表面抗原

HBsAg抗原

HBcAge抗原

HBeAg1)表面抗原----HBsAg•染者血液中:是HBV有抗原性,的主要标志主要成分分亚型(a,

d/y,w/r,):adr,adw,ayr,ayw抗-HBs:中和Ab

(保护性抗体), 恢复的标志PreS1、Pre

S2:中和抗原,抗原性更强2)

抗原---HBcAg存在于:Dane颗粒壳,的肝细胞表面不易在血液中检出抗-HBc(非中和抗体)抗-HBc

IgM(+):表明抗-HBc

IgG(+):既往在

,急性

标志,或慢

染3)e抗原----HBeAg游离存在于血液中HBeAg(+):为 及强传染性的指标消长与 体及DNA多聚酶的消长基本一致产生抗-HBe:预后良好的征象变异株:PreC突变,不转录HBeAg,抗-HBe阳性仍然大量培养:难培养黑猩猩动物模型、鸭动物模型DNA转染的细胞可表达相应抗原,甚至能产生Dane颗粒抵抗力:强耐100℃ 10分钟,耐70%乙醇,耐低温、干燥、紫外线敏感:高压灭菌、环氧乙烷、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二、乙型肝炎致病性1、传染源:患者、无症状携带者2、 途径潜伏期:30~160天①血液、血制品,甚至体液(唾液)②

母婴

:胎盘,产道,哺乳③性接触3、致病与免疫性4、 变异鱼免疫逃逸5、HBV与与 性肝癌Low/NotHigh

Moderate

Detectablebloodserineserumvaginal

fluidfeceswound

exudatessalivasweattearsbreastmilkConcentration

of

Hepatitis

Bin

Various

Body

Fluids

3、HBV的致病机制

免疫病理损伤:①

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IV型超敏反应)----为主靶细胞表达 抗原(HBsAg、HBcAg及HBeAg)---CTL 靶细胞、诱导靶细胞凋亡、Th1引起炎症反应等机制 的靶细胞②

免疫复合物性的免疫损伤(III型超敏反应)可溶性HBsAg、HBeAg入血,产生Ab,形成IC并沉积,激活补体,------引起肝外损伤(肾炎、关节炎);或IC阻塞cap,引起急性肝坏死③

自身免疫反应的免疫损伤:(II、IV型超敏反应)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LSP)

---自身免疫反应免疫耐受导致HBV持续(慢性肝炎/无症状携带者)幼龄 ,诱导免疫耐受----HBV携带者致机体免疫应答低下:量大,T细胞耗竭MHCI分子表达,IFN产生,导致CTL作用低下;变异导致免疫逃逸(慢性肝炎)PreC、C、S

变异,不表达HBeAg、HBcAg、HBsAg或变异------逃逸免疫HBV肝细胞肝细胞膜表达HBV抗原CTL

激活HBsAgHBsAb肝细胞膜肝特异性脂蛋白(LSP)CTL

激活IV型超敏反应III型超敏反应损伤肝细胞II型超敏反应肝细胞损伤抗原抗体复合物肝外系统损伤临床表现与机体免疫力密切相关细胞较多,免疫应答正急性肝炎:受常慢性肝炎:机体免疫力低下肝硬化重症肝炎:受

细胞多,免疫应答过强无症状

携带者:免疫耐受5、HBV与性肝癌:有关流行病学方面动物模型整合:X蛋白,激活癌三、微生物学检查五项)1、抗原抗体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HBcAg)HBV

PCRHBV

DNA多聚酶检测,少用2、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结果分析HBsAgHBeAg抗-HBs抗-HBe抗-HBc结果分析+----HBV

或无症状携带者++--IgM

+IgG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IgM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传染性强,“大三阳”)+--+IgG

+急

染趋向恢复(

阳)--++IgG

+既往

恢复期--++-既往

恢复期----IgG

+既往--+--既往

或接种过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的应用,判断传染性、预后筛选献血员流行病学观察

接种效果四、预防及免疫途径控制传染源,切断人工自动免疫:(血源性、人工 免疫:工程)高效价抗-HBs人 球蛋白(HBIg),8天内有预防效果。治疗无 物: 、IFN等第3节 丙型肝炎(hepatitis

C)HCVHCV的生物学性状HC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HCV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一、HCV的生物学性状2、

易变异:包膜Pr抗原性易变异易转变为慢 染的原因之一HCV属于黄1、形态结构40~60nm,球形有包膜+

ssRNA对脂溶剂敏感科(Flaviviridae)Hypervariable(高变区)region保守,capsidenvelopeproteinprotease/helicase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c225’core

E1E2/NS1

NS2NS3c33NS4c-100NS53’HCV的结构9.5kb,9个

区3、HCV分型及流行HCV根据Ⅴ、Ⅵ6个序列的差异分Ⅰ、Ⅱ、Ⅲ、Ⅳ、型欧美:主要为Ⅰ型亚洲:Ⅱ型为主,Ⅲ为辅–东南亚:主要为Ⅴ、Ⅵ型我国:以Ⅱ型为主二、HC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1、流行病学:途径:血液

为主、垂直

、性接触2、致病性:肝内淋巴细胞浸润,肝细胞坏死机理:直接损伤、免疫病理损伤3、临床表现:潜伏期:4-8周无症状HCV携带者和慢性丙肝者(40~50%)多见,肝硬化(20%)4、免疫力不牢固Symptomsanti-HCVALTHepatitis

C

InfectionTypical

Serologic

CourseNormal0

1

2

3

4

5

6

1

2

3

4Months

YearsTime

after

ExposureTitre丙型肝炎的特点我国丙肝携带者的比例在2%-5%随着

的增长,丙肝

携带率亦增高易感人群

HCV后,慢性化的比例高达50%以上患者容易

HCV三、HCV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检查

RNA:血液中含量很少套式RT-PCR或PCR-荧光法检测抗-HCV抗体:献血筛选以C、NS3、NS4、NS5作为抗原免疫印迹法:测抗体(确诊方法)防治:尚无有效

;

加强血制品管理治疗可用IFN及Ribavirin(利巴韦林)第四节

丁型肝炎(HDV)一、生物学性状Rizzetto于1977年首先发现,又称

因子35~37nm,球形颗粒,HBsAg构成衣壳-ssRNA,编码一种抗原(HDAg)缺陷二、致病性与免疫性途径:同方式:•联合

(coinfection):HDV

/HBV同时发生(superinfection):慢性HBV携带者发生急性HDV致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免疫性:抗-HDV,无保护作用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预防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