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第四册(配苏教版)第三专题第三模块秋声赋1必修第四册(配苏教版)第三专题第三模块秋声赋1第三模块文以气为主秋声赋2第三模块文以气为主2
写作素材积累知能优化演练美文佳作欣赏基础自主学案课堂互动探究诗海探珠秋声赋3 写作素材积累知能优化演练美文佳作欣赏基础自主学案课堂互动探采桑子欧阳修十年前①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②。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注】
①十年前:是一个概数,泛指他五十三岁以前的一段生活。②金觥:大酒杯。诗海探珠4采桑子诗海探珠4【赏析】此词开头是回忆。“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像是美好、广阔的。至“忧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现十年以后的生活。种种不幸,他仅以“忧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虚代实,更有千钧之力。接着以“老去光阴速可惊”,作上片之结,语言朴质无华,斩截有力。“速可惊”三字,直似从肺腑中发出。下片承前片意脉。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得词人容颜渐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于是他豪迈地唱道“鬓华虽改心无改”!他是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心底,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5【赏析】此词开头是回忆。“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很沉郁。结尾二句紧承前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在往日的豪情盛慨里。这个结尾正与起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一个“旧”字,一个“重”字,便把词人的感情和读者的想像带到十年以前的环境里。【思考】词中的“月白风清”是不是仅仅写晚上天色很好?为什么?【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6很沉郁。结尾二句紧承前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自己仍基础自主学案7基础自主学案7889910101111121213131414草木凋零变色尊严正义之气黯然无色15草木凋零变色尊严正义之气黯然无色15清朗明秀必然衰败16清朗明秀必然衰败16六、特殊句式①此秋声也(判断句)②是谓天地之义气(判断句)③夫秋,刑官也(判断句)④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判断句、固定句式)⑤商,伤也(判断句)⑥草拂之而色变(被动句)⑦胡为而来哉(宾语前置句)⑧有动于中(状语后置句)⑨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定语后置句)⑩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固定句式)17六、特殊句式17七、名句名篇①初淅沥以萧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骤至。②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无人声,声在树间。③盖夫秋之为状也:_________,烟霏云敛;其容清明,________;其气栗冽,__________;其意萧条,_________。故其为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丰草绿缛而争茂,_______________。⑤商,伤也,_________________;夷,戮也,___________________。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其色惨淡天高日晶砭人肌骨山川寂寥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佳木葱茏而可悦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18七、名句名篇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其色惨七、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____文学家。_______________之一。字永叔,号________,庐陵(今属江西)人。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文坛领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语言流畅自然;他的词主要写恋情游宴、伤春怨别,风格深婉而清丽。著有《____________》。北宋唐宋八大家六一居士欧阳文忠公集19七、文学常识北宋唐宋八大家六一居士欧阳文忠公集192.资料链接(1)写作背景《秋声赋》写于作者53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造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202.资料链接20(2)相关知识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赋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21(2)相关知识21九、整体预知22九、整体预知22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1.作者所写的秋声为什么如此动人?他是怎么写的?【提示】本文所写的秋声如此动人,首先基于作者对秋声的质和量作了成功的描绘。作者把秋声比拟为“淅沥以萧飒”的细雨,“奔腾而砰湃”的波涛,互相碰撞的“金铁”,这就使抽象的声音具有质的实感。那秋声时而小,时而大;时而显,如波涛夜惊;时而隐,像战士衔枚疾走,这就使无形的声音具有量的存在。有了23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1.作者所写的秋声为什么如此动人?质的实感和量的存在,才使读者感到秋声盈耳,秋意无边。这一层写秋声之形,手法是化虚为实。而后,再写秋色、秋容、秋气、秋意,用“秋之为状”写秋声之神。其中“色”“容”为实,“气”“意”是虚,手法是从实入虚。这一层咏秋之状,好像游离于题目“秋声”;其实,“咏物而不滞于物”,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改用烘托手法,以秋状写足秋声,从而显出秋风的独特性格、秋声的特殊情调。接着,笔意又变,改用“刑官”“兵象”“乐”写秋之为心,以进一步渲染秋声。这个层次用象征手法,拓开了文境,文势张扬。所用音训、义训,虽不无附会,24质的实感和量的存在,才使读者感到秋声盈耳,秋意无边。这一层写但作者怀抱如此,转见其心中别有所会,而不必拘于训诂。以上从秋声、秋状、秋心三个角度,调动了化虚为实、烘托、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段,写秋之质,摄秋之魂,进而形成了一种幽凄的意境。2.这篇文章在表达主题上有什么独特之处?【提示】此赋的主旨在于通过秋声摹写自然界的秋天,用以烘托作者心理上、人生旅途上的秋天。作此文时,欧阳修年五十三。他自二十九岁为范仲淹被落职一事上书被贬夷陵;三十九岁复因论救推行庆历新政诸君子,被反对者陷害,再贬滁州;四十八岁那一年,刚刚期25但作者怀抱如此,转见其心中别有所会,而不必拘于训诂。25满复官职,又有小人诈称他奏请裁汰内侍,激怒了宦官,被诬以他事,出知同州。入仕二十多年中,真可谓历尽宦海波涛。他本来体弱多病,四十岁时就白发萧疏,现在五十多岁,身体、心态更已进入了人生的秋天。因此,一年四季有风声,他对秋声特别敏感。秋天有各种色彩,他独独看到“惨淡”的颜色,也流露出与世无争,修养身性的思想。正由于他对秋天有特殊的感受,发而为文,便秋怀满纸,秋思遥深。3.试析这篇文章在遣词造句上所表现出的音乐美。26满复官职,又有小人诈称他奏请裁汰内侍,激怒了宦官,被诬以他事【提示】这篇文章在遣词造句上富有音乐美。欧阳修为文向来注重声情契合。他不仅在每一个文句中用音节、词语的抑扬顿挫表现感情的起伏变化,而且精心构局,使整篇文字的韵律乍起乍落,恍如游龙蜿蜒,首尾回环,极具旋律美。本文一起,万籁俱寂,只有作者一个人在伏案夜读,那是极静谧的境界。忽而秋声骤起,金铁皆鸣,引进了自然界强烈的音响;再用“噫嘻悲哉!此秋声也”和“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展开抒情,表现出心理上的强烈震动。最后结以唧唧虫音,声声叹息,环境又归于沉寂。文中既有大起大落的动静变化,又有“淅沥”、“奔27【提示】这篇文章在遣词造句上富有音乐美。欧阳修为文向来注重腾”、“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等小的波澜,最后的虫声、叹息声,更显得余音袅袅。使整篇文章像一支乐曲,极具旋律变化。写秋声而具体可见可闻,已经不易;把秋声写得饱含感情,具有意境,更非寻常手笔所能及;写秋声而使整篇文字像一支旋律优美、如怨如诉的小夜曲,则更非大手笔不能做到。“赋”这种文体,本来介于诗与散文之间;欧阳修这篇《秋声赋》,可以说兼有诗与散文两者的特征。4.这是一篇“体物写志”的散文。文章是如何通过“体物”来“写志”的?28腾”、“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等小的波澜,最后的虫声、叹息【提示】全文紧扣“秋声”之“声”,多角度地描写“秋”的悲切肃杀,淋漓尽致。开头从“闻有声”入题,以“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金铁皆鸣”、“赴敌之兵”等比喻,写了“秋声”的猝起迅急,有形见无形。中间以“胡为而来哉”引起设问,通过秋色、秋容、秋气、秋意描写,渲染“秋声”对草木的无情摧败。接着围绕“秋声”性质展开讨论,最后揭示了社会“百忧”、人生“万事”对人类身心的莫大伤害。在对“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的否定中,表现出一种“自足自安”的人生态度。29【提示】全文紧扣“秋声”之“声”,多角度地描写“秋”的悲切5.怎样理解本文作者所流露的苦闷情绪?应如何评价这篇赋的主题?【名师点拨】要理解文中作者的苦闷情绪,必须联系作者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政治际遇。本篇作于嘉祐四年(1059),作者时年53岁,在开封。当年,经作者多次请求,卸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专力纂修《唐书》。嘉祐年间,作者的官位虽不断迁升,由于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思想十分矛盾,在诗文中常以衰病自居。“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可以说是“庆历新政”失败后作者长时期的苦闷情绪的反映。305.怎样理解本文作者所流露的苦闷情绪?应如何评价这篇赋的主题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还有人认为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也有淡淡的无奈。31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浮沉20多年。29岁时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因参与“庆历新政”再度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中,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6.秋的文化特点是什么?32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浮沉20多【名师点拨】这要结合中国的社会政治特点和人文特点乃至气候地理特点来看。从地理气候上来看,中国处在北温带的亚欧大陆上,四季分明,秋的气候特点特别明显,这是秋文化的自然基础。中国有漫长的专制的封建统治历史,政治多黑暗,时局多动荡,作为社会敏感人群的中国文化人的命运也一直处于社会的风浪中不能自控,而中国文化人又有渊源极深的忧国伤时的传统,于是多愁善感的诗人们极易从秋的肃杀劲厉、凄凉萧瑟的一面找到共鸣,从而引起对人生、对民族和对国家的悲叹,动之于衷而发之于言,成为33【名师点拨】这要结合中国的社会政治特点和人文特点乃至气候地灿烂多姿的秋的诗文。而这种感情、思维也进一步影响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上升到了哲学政治的高度,如“盛极必衰”、“物过盛则当杀”、“一治一乱”等。因此,“悲秋”成为中国特色的秋文化中一种重要的现象。34灿烂多姿的秋的诗文。而这种感情、思维也进一步影响到了中国人的[楼主]欧阳子对秋声的描述如此优秀(千载以下,此文仍在传诵即是明证),可童子为何听到“垂头而睡”呢?[沙发]欧阳子是夜读有感,发而为文;而童子没有感觉,是在欧阳子的指使下被动听“秋”;情感基础不同。[细剖·深析]35[楼主][细剖·深析]35[板凳]欧阳子采用赋体来形容秋声,童子没有这么丰富的知识积累,故而不懂;文化基础不同。[三楼]欧阳子历经沧桑,而童子风华正茂;人生感悟不同。36[板凳]36写作素材积累以有形赋无形,精妙形象本文在描写秋声时,为了表现秋声的特点,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金铁皆鸣”等,化抽象为生动,状难摹之物如在眼前。如何把难摹之物描写得惟妙惟肖,生动活泼呢?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运用比喻、通感、拟物等修辞手法,把抽象无形的事物写成有形有体、可感可触的具体事物。技法借鉴37写作素材积累以有形赋无形,精妙形象技法借鉴37世间万物,有的东西可以眼观、口述、手触、鼻嗅,也有些东西不能直接加以描写,但可以借助于其他事物来反映。比如说,风是无形之物,要想把风画出来,是比较困难的,不过画家们却可以借助于其他事物来把风这种无形之物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虽不能直接画出风,但却可画树的摇晃、衣带的飘飞、尘土的飞扬。让人感受到风速的大小、风势的强弱。这种手法,我们称之为以有形赋无形。38世间万物,有的东西可以眼观、口述、手触、鼻嗅,也有些东西不能随堂练笔愁,既看不见、摸不着,又听不到、嗅不了;既无形体,又无重量;既无颜色,又无味道,要把它写出,实非易事。古代的文人墨客们呕心沥血,用生花妙笔别具匠心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手法,把抽象难言的愁情写得具体生动,形象鲜明,请写出古诗词中运用“以有形赋无形”的手法来写愁的诗句。39随堂练笔39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0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以水喻愁)示例2:人生最苦别离,柳丝柔肠,山敛愁眉。吕止庵《怀古》(以山喻愁)示例3: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或: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以夕阳或黄昏显愁)示例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或: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以秋显愁)41答案:示例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41命途多舛的欧阳修欧阳修出身于一个小官吏家庭,他四岁丧父,生活贫困。其母郑氏亲自教他读书,以芦秆代笔,在沙上写字。郑氏还常对欧阳修讲述其父生前廉洁仁慈的事迹。良好的家教对欧阳修成长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欧阳修24岁进士及第,后入京任职,他勇于言事,风节凛然,却一度被贬夷陵县令,仁宗庆历年间,他积极参加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又被贬往滁州等地。到48岁方召回京师,晚年素材积累42命途多舛的欧阳修素材积累42官至参知政事。65岁致仕,定居颍州,次年病逝。他以文学家、名臣的双重身份入主文坛,团结同道,汲引后进。在当时的著名文学家中,尹洙、柳尧臣、苏舜钦是他的密友;苏洵、王安石受到他的引荐;而苏轼、苏辙、曾巩更是他一手提拔的后起之秀。[适用话题]这则材料适用于“清贫”“苦难”“挫折”“理想与现实”“不藏人善”等话题或材料作文中。43官至参知政事。65岁致仕,定居颍州,次年病逝。432.鲜活素材速递诺贝尔文学奖中新网10月7日电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VargasLlosa),以表彰他“对权力结构制图般的描绘和对个人反抗的精致描写”。其代表作有《绿房子》、《中国套盒》等。马里奥1936年3月28日生于秘鲁南部亚雷基帕市,是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创作小说、剧本、散文随笔、诗、文学评论、政论杂文,也曾导演舞台剧、电影和主持广播电视节目及从政。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442.鲜活素材速递44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他大部分作品中一个雷打不动的主题是反独裁,极右(比如《城市与狗》和《酒吧长谈》)和极左(比如《狂人玛伊塔》)都是他批判的对象。《城市与狗》是略萨的成名作,也是标志着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四部里程碑小说之一。略萨坚信,“小说需要介入政治”,这是让小说变得尖锐而有力的重要武器之一。1987年,略萨曾回到秘鲁组建新政党“自由运动组织”,主张全面开放的自由市场经济。1989年,略萨参加秘鲁总统大选,最终惜败于藤森。日45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45后,在回忆录《水中鱼》中,他反思道:现在看来,没能获胜意味着一种精神解脱,可当时真是刺痛了我的心。然而,正是此次败选,让他坚定了写作的信念,“我要设法通过写作参与政治”。[适用话题]本材料可用于“多才多艺”“走进生活”“尝试”“坚持”“批判”“激情参与”等话题或材料作文中。46后,在回忆录《水中鱼》中,他反思道:现在看来,没能获胜意味着知能优化演练47知能优化演练47秋颂罗兰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的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美文佳作欣赏48秋颂美文佳作欣赏48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籍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最耐人寻味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的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49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须参与,不必流连。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宇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淡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飘洒,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50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东西。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彻与洒脱。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它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淡淡的秋光外,而是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赏评】不一样的秋天,带给我们不同的心灵感悟。欧阳修笔下的秋悲切、肃杀、萧条,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的深沉感慨。而罗兰笔下的秋天,是明朗而闲适的,带着她个人独51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特的风格。在作者眼中,秋天是辉煌的,秋天也是悠闲的。留住秋天的美,或者就是她当时的唯一感受吧!作者开篇点题,“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欣喜之情不禁跃然纸上。然后着力去刻画秋天的美:秋天里的枫叶、秋林映着落日的凄楚、秋日天宇的闲云、纯净的风、明澈的水……在作者笔下,如树叶般脉络分明而又与世无争。在她的笔下,秋天不是静止的,而是缓慢流动的。52特的风格。在作者眼中,秋天是辉煌的,秋天也是悠闲的。留住秋天高中语文-苏教版秋声赋课件53必修第四册(配苏教版)第三专题第三模块秋声赋54必修第四册(配苏教版)第三专题第三模块秋声赋1第三模块文以气为主秋声赋55第三模块文以气为主2
写作素材积累知能优化演练美文佳作欣赏基础自主学案课堂互动探究诗海探珠秋声赋56 写作素材积累知能优化演练美文佳作欣赏基础自主学案课堂互动探采桑子欧阳修十年前①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②。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注】
①十年前:是一个概数,泛指他五十三岁以前的一段生活。②金觥:大酒杯。诗海探珠57采桑子诗海探珠4【赏析】此词开头是回忆。“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像是美好、广阔的。至“忧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现十年以后的生活。种种不幸,他仅以“忧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虚代实,更有千钧之力。接着以“老去光阴速可惊”,作上片之结,语言朴质无华,斩截有力。“速可惊”三字,直似从肺腑中发出。下片承前片意脉。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得词人容颜渐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于是他豪迈地唱道“鬓华虽改心无改”!他是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心底,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58【赏析】此词开头是回忆。“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很沉郁。结尾二句紧承前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在往日的豪情盛慨里。这个结尾正与起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一个“旧”字,一个“重”字,便把词人的感情和读者的想像带到十年以前的环境里。【思考】词中的“月白风清”是不是仅仅写晚上天色很好?为什么?【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59很沉郁。结尾二句紧承前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自己仍基础自主学案60基础自主学案761862963106411651266136714草木凋零变色尊严正义之气黯然无色68草木凋零变色尊严正义之气黯然无色15清朗明秀必然衰败69清朗明秀必然衰败16六、特殊句式①此秋声也(判断句)②是谓天地之义气(判断句)③夫秋,刑官也(判断句)④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判断句、固定句式)⑤商,伤也(判断句)⑥草拂之而色变(被动句)⑦胡为而来哉(宾语前置句)⑧有动于中(状语后置句)⑨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定语后置句)⑩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固定句式)70六、特殊句式17七、名句名篇①初淅沥以萧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骤至。②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无人声,声在树间。③盖夫秋之为状也:_________,烟霏云敛;其容清明,________;其气栗冽,__________;其意萧条,_________。故其为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丰草绿缛而争茂,_______________。⑤商,伤也,_________________;夷,戮也,___________________。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其色惨淡天高日晶砭人肌骨山川寂寥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佳木葱茏而可悦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71七、名句名篇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其色惨七、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____文学家。_______________之一。字永叔,号________,庐陵(今属江西)人。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文坛领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语言流畅自然;他的词主要写恋情游宴、伤春怨别,风格深婉而清丽。著有《____________》。北宋唐宋八大家六一居士欧阳文忠公集72七、文学常识北宋唐宋八大家六一居士欧阳文忠公集192.资料链接(1)写作背景《秋声赋》写于作者53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造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732.资料链接20(2)相关知识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赋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74(2)相关知识21九、整体预知75九、整体预知22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1.作者所写的秋声为什么如此动人?他是怎么写的?【提示】本文所写的秋声如此动人,首先基于作者对秋声的质和量作了成功的描绘。作者把秋声比拟为“淅沥以萧飒”的细雨,“奔腾而砰湃”的波涛,互相碰撞的“金铁”,这就使抽象的声音具有质的实感。那秋声时而小,时而大;时而显,如波涛夜惊;时而隐,像战士衔枚疾走,这就使无形的声音具有量的存在。有了76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1.作者所写的秋声为什么如此动人?质的实感和量的存在,才使读者感到秋声盈耳,秋意无边。这一层写秋声之形,手法是化虚为实。而后,再写秋色、秋容、秋气、秋意,用“秋之为状”写秋声之神。其中“色”“容”为实,“气”“意”是虚,手法是从实入虚。这一层咏秋之状,好像游离于题目“秋声”;其实,“咏物而不滞于物”,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改用烘托手法,以秋状写足秋声,从而显出秋风的独特性格、秋声的特殊情调。接着,笔意又变,改用“刑官”“兵象”“乐”写秋之为心,以进一步渲染秋声。这个层次用象征手法,拓开了文境,文势张扬。所用音训、义训,虽不无附会,77质的实感和量的存在,才使读者感到秋声盈耳,秋意无边。这一层写但作者怀抱如此,转见其心中别有所会,而不必拘于训诂。以上从秋声、秋状、秋心三个角度,调动了化虚为实、烘托、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段,写秋之质,摄秋之魂,进而形成了一种幽凄的意境。2.这篇文章在表达主题上有什么独特之处?【提示】此赋的主旨在于通过秋声摹写自然界的秋天,用以烘托作者心理上、人生旅途上的秋天。作此文时,欧阳修年五十三。他自二十九岁为范仲淹被落职一事上书被贬夷陵;三十九岁复因论救推行庆历新政诸君子,被反对者陷害,再贬滁州;四十八岁那一年,刚刚期78但作者怀抱如此,转见其心中别有所会,而不必拘于训诂。25满复官职,又有小人诈称他奏请裁汰内侍,激怒了宦官,被诬以他事,出知同州。入仕二十多年中,真可谓历尽宦海波涛。他本来体弱多病,四十岁时就白发萧疏,现在五十多岁,身体、心态更已进入了人生的秋天。因此,一年四季有风声,他对秋声特别敏感。秋天有各种色彩,他独独看到“惨淡”的颜色,也流露出与世无争,修养身性的思想。正由于他对秋天有特殊的感受,发而为文,便秋怀满纸,秋思遥深。3.试析这篇文章在遣词造句上所表现出的音乐美。79满复官职,又有小人诈称他奏请裁汰内侍,激怒了宦官,被诬以他事【提示】这篇文章在遣词造句上富有音乐美。欧阳修为文向来注重声情契合。他不仅在每一个文句中用音节、词语的抑扬顿挫表现感情的起伏变化,而且精心构局,使整篇文字的韵律乍起乍落,恍如游龙蜿蜒,首尾回环,极具旋律美。本文一起,万籁俱寂,只有作者一个人在伏案夜读,那是极静谧的境界。忽而秋声骤起,金铁皆鸣,引进了自然界强烈的音响;再用“噫嘻悲哉!此秋声也”和“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展开抒情,表现出心理上的强烈震动。最后结以唧唧虫音,声声叹息,环境又归于沉寂。文中既有大起大落的动静变化,又有“淅沥”、“奔80【提示】这篇文章在遣词造句上富有音乐美。欧阳修为文向来注重腾”、“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等小的波澜,最后的虫声、叹息声,更显得余音袅袅。使整篇文章像一支乐曲,极具旋律变化。写秋声而具体可见可闻,已经不易;把秋声写得饱含感情,具有意境,更非寻常手笔所能及;写秋声而使整篇文字像一支旋律优美、如怨如诉的小夜曲,则更非大手笔不能做到。“赋”这种文体,本来介于诗与散文之间;欧阳修这篇《秋声赋》,可以说兼有诗与散文两者的特征。4.这是一篇“体物写志”的散文。文章是如何通过“体物”来“写志”的?81腾”、“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等小的波澜,最后的虫声、叹息【提示】全文紧扣“秋声”之“声”,多角度地描写“秋”的悲切肃杀,淋漓尽致。开头从“闻有声”入题,以“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金铁皆鸣”、“赴敌之兵”等比喻,写了“秋声”的猝起迅急,有形见无形。中间以“胡为而来哉”引起设问,通过秋色、秋容、秋气、秋意描写,渲染“秋声”对草木的无情摧败。接着围绕“秋声”性质展开讨论,最后揭示了社会“百忧”、人生“万事”对人类身心的莫大伤害。在对“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的否定中,表现出一种“自足自安”的人生态度。82【提示】全文紧扣“秋声”之“声”,多角度地描写“秋”的悲切5.怎样理解本文作者所流露的苦闷情绪?应如何评价这篇赋的主题?【名师点拨】要理解文中作者的苦闷情绪,必须联系作者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政治际遇。本篇作于嘉祐四年(1059),作者时年53岁,在开封。当年,经作者多次请求,卸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专力纂修《唐书》。嘉祐年间,作者的官位虽不断迁升,由于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思想十分矛盾,在诗文中常以衰病自居。“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可以说是“庆历新政”失败后作者长时期的苦闷情绪的反映。835.怎样理解本文作者所流露的苦闷情绪?应如何评价这篇赋的主题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还有人认为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也有淡淡的无奈。84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浮沉20多年。29岁时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因参与“庆历新政”再度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中,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6.秋的文化特点是什么?85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浮沉20多【名师点拨】这要结合中国的社会政治特点和人文特点乃至气候地理特点来看。从地理气候上来看,中国处在北温带的亚欧大陆上,四季分明,秋的气候特点特别明显,这是秋文化的自然基础。中国有漫长的专制的封建统治历史,政治多黑暗,时局多动荡,作为社会敏感人群的中国文化人的命运也一直处于社会的风浪中不能自控,而中国文化人又有渊源极深的忧国伤时的传统,于是多愁善感的诗人们极易从秋的肃杀劲厉、凄凉萧瑟的一面找到共鸣,从而引起对人生、对民族和对国家的悲叹,动之于衷而发之于言,成为86【名师点拨】这要结合中国的社会政治特点和人文特点乃至气候地灿烂多姿的秋的诗文。而这种感情、思维也进一步影响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上升到了哲学政治的高度,如“盛极必衰”、“物过盛则当杀”、“一治一乱”等。因此,“悲秋”成为中国特色的秋文化中一种重要的现象。87灿烂多姿的秋的诗文。而这种感情、思维也进一步影响到了中国人的[楼主]欧阳子对秋声的描述如此优秀(千载以下,此文仍在传诵即是明证),可童子为何听到“垂头而睡”呢?[沙发]欧阳子是夜读有感,发而为文;而童子没有感觉,是在欧阳子的指使下被动听“秋”;情感基础不同。[细剖·深析]88[楼主][细剖·深析]35[板凳]欧阳子采用赋体来形容秋声,童子没有这么丰富的知识积累,故而不懂;文化基础不同。[三楼]欧阳子历经沧桑,而童子风华正茂;人生感悟不同。89[板凳]36写作素材积累以有形赋无形,精妙形象本文在描写秋声时,为了表现秋声的特点,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金铁皆鸣”等,化抽象为生动,状难摹之物如在眼前。如何把难摹之物描写得惟妙惟肖,生动活泼呢?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运用比喻、通感、拟物等修辞手法,把抽象无形的事物写成有形有体、可感可触的具体事物。技法借鉴90写作素材积累以有形赋无形,精妙形象技法借鉴37世间万物,有的东西可以眼观、口述、手触、鼻嗅,也有些东西不能直接加以描写,但可以借助于其他事物来反映。比如说,风是无形之物,要想把风画出来,是比较困难的,不过画家们却可以借助于其他事物来把风这种无形之物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虽不能直接画出风,但却可画树的摇晃、衣带的飘飞、尘土的飞扬。让人感受到风速的大小、风势的强弱。这种手法,我们称之为以有形赋无形。91世间万物,有的东西可以眼观、口述、手触、鼻嗅,也有些东西不能随堂练笔愁,既看不见、摸不着,又听不到、嗅不了;既无形体,又无重量;既无颜色,又无味道,要把它写出,实非易事。古代的文人墨客们呕心沥血,用生花妙笔别具匠心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手法,把抽象难言的愁情写得具体生动,形象鲜明,请写出古诗词中运用“以有形赋无形”的手法来写愁的诗句。92随堂练笔39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3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以水喻愁)示例2:人生最苦别离,柳丝柔肠,山敛愁眉。吕止庵《怀古》(以山喻愁)示例3: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或: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以夕阳或黄昏显愁)示例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或: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以秋显愁)94答案:示例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41命途多舛的欧阳修欧阳修出身于一个小官吏家庭,他四岁丧父,生活贫困。其母郑氏亲自教他读书,以芦秆代笔,在沙上写字。郑氏还常对欧阳修讲述其父生前廉洁仁慈的事迹。良好的家教对欧阳修成长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欧阳修24岁进士及第,后入京任职,他勇于言事,风节凛然,却一度被贬夷陵县令,仁宗庆历年间,他积极参加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又被贬往滁州等地。到48岁方召回京师,晚年素材积累95命途多舛的欧阳修素材积累42官至参知政事。65岁致仕,定居颍州,次年病逝。他以文学家、名臣的双重身份入主文坛,团结同道,汲引后进。在当时的著名文学家中,尹洙、柳尧臣、苏舜钦是他的密友;苏洵、王安石受到他的引荐;而苏轼、苏辙、曾巩更是他一手提拔的后起之秀。[适用话题]这则材料适用于“清贫”“苦难”“挫折”“理想与现实”“不藏人善”等话题或材料作文中。96官至参知政事。65岁致仕,定居颍州,次年病逝。432.鲜活素材速递诺贝尔文学奖中新网10月7日电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VargasLlosa),以表彰他“对权力结构制图般的描绘和对个人反抗的精致描写”。其代表作有《绿房子》、《中国套盒》等。马里奥1936年3月28日生于秘鲁南部亚雷基帕市,是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创作小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与成本控制
- 2025年零售门店数字化门店安全监控报告
- 快消品包装2025年包装设计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 2023年理学营养竞赛试题
- 2023年考试复习题库合集注册税务师考试税法一真题
- 2023年畜牧兽医中级职称试题及答案
- 二零二五年度房产交易市场拓展与品牌合作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电子商务合同效力认定与法律适用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医疗器械购销合同样本
- 二零二五年度贵重物品保管及保险服务协议
- T/NAHIEM 86-2023智慧医院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建设应用标准
- KTV商业计划方案
- 中小学生航天知识竞赛题库附答案(328题)
- 焊接质检员试题及答案
- 财务公司档案管理制度
- 蜘蛛车专项施工方案
- 海洋牧场与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无人机教员聘用协议书
- 车务管理竞聘
- (2025)燃气调压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本(一)
- 《幕墙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