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一节 学习中国社会思想的意义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社会学研究和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实践中,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和研究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社会学家们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已充分认识到:(1)社会学学科若没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其应用研究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2)社会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如不能与自身的传统结合,以形成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则不能对中国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发挥指导作用,整个社会学学科的发展意义将会降低;思想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心灵和观念活动的纪录;每个思想家,都有他独特的奋斗经验、人生意义,以及他走过的人生道路,他们追求的热情和丰富的经验,对我们都会给予激励和启发;研读思想史属于基础训练的一部分,从它那里不仅可以吸取必要的营养,以扩展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性格和理路的亲近与跟随中,可以测知自己可能发展的趋向。第二节 “社会思想”定义简介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理论社会学的范畴。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第八章老子的社会思想第二节 社会整合方案老子认为,要整合当代社会,就必须抛弃现有的所有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完全按照自然之“道”行事。他所谓“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就是这种社会整合思想的体现。作为整合社会的操作性方案,他认为:二是要无为,即“以无事取天下”。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在社会理想方面“小国寡民,……”在军事方面“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在外交方面以无事取天下第一节 社会规范思想——礼一、德、礼是治理社会的根本德是当政者的人格与心地,以有德的人作为领导,才能感化民众;礼是人与人交往中的规范准则,其根本在于双方情谊的相同。1.孔子对先前的社会进行考察,认为周礼是最好的,应该依从之。
社会控制的两种方式:内部外部孔子主张重在内部控制,同时也不忽视外部的控制提倡礼治的理由1.要使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知道干坏事是一件耻辱的事情,只有这样社会自然易于治理。2.当政者的“德”与“礼”是使社会治理好的根本3.礼是靠社会民众自动自发地遵守,不能靠强制进行4.礼是社会性的,如果礼乐行得好,即使社会出现混乱,也不能动摇社会的根本,不会影响社会秩序。中国社会思想二、按“礼乐”行事是关键教化的目的在于使社会的长治久安,礼乐能使人心敦厚,风俗纯朴。如何理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让他们听指挥去做,不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要指导民众按礼乐行事做人。孔子认为“知”是大学问,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这是少数人的任务,一般人只要按礼乐做好就行了。实际上就是角色定位。中国社会思想三、诗、礼、乐的社会规范作用(一)诗的作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乐不仅指音乐一类的东西,它是指给人们助兴的所有文化活动。诗的作用是很大的,兴、观、群、怨,以艺术化的方式消除人际关系的紧张,化解群体的冲突。中国社会思想(二)礼的作用“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礼是以和为前提的,一切礼的目的都是为了和;2.礼规范着人的一切言语、行为;3.人们要善于学习礼,努力成为一个君子和圣人4.无礼规范无论是对人或是社会都是有害的。中国社会思想4.礼的实质在于让“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让就是能够事事处处能够考虑到别人的存在,考虑到对方的难处,设身处地的多替别人考虑。礼的双方是对等的,都能在让的过程中得到好处。在有些事情有些时候就要让,不要去争。争的结果就必然崇尚权利,强权之下的礼是非礼。争会造成人们关系的紧张,失掉和气,出现冲突。世上的混乱都是由于“争”所引起的。在让的过程中,是以礼为相互交往准绳的。中国社会思想四、正名孔子认为,周代的“礼”是最完备的,现实社会秩序所以发生混乱,就是因为周礼未得到很好的实行。孔子要恢复周礼,使社会按周代所制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行事,其中心任务当然只有“正名分”了。中国社会思想总之,孔子竭力提倡“礼治”。孔子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一种仪文,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社会规范。也是一种社会秩序。孔子是从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的高度提倡礼的,所以他对那些违反周礼的人和事深恶痛绝。想恢复和维护“周礼”,就必须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正名分”,也就是明确社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孔子的“正名”理论为恢复社会正常秩序设计了一个有意义的方案。中国社会思想孔子对“仁”的解释,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条:(1)“克己复礼为仁。”以礼来规定仁。仁就是要依礼而行(2)孝梯为仁之本。中国社会思想(3)爱人。爱人是一种一般的精神,它是仁的基础。“爱人”的前提是把他人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承认别人,并且可爱。可以把孔子仁学的提出称作“人的发现”。指出了爱的差等、次序。(4)恕忠恕是待人的态度,是爱人的具体体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社会思想一孔子关于仁的这四条规定,有具体的规定,也有一般的原则、精神。“克己复礼”的“礼”是具体的,“孝悌”反映了当时的宗法制度,是礼的基础,也是具体的。爱人、忠恕,是仁的一般原则和精神。仁的学说,是讨论人如何立身处世,是以个人为中心,助人出发的。但孔子不把个人看作孤立单独的个人,而是把他看作是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个人;仁就是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爱人、忠恕、推己及人,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一般原则,就是仁的精神。中国社会思想二、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仁是礼的核心,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三、仁是自觉的,自我克制和实现的,不是强迫的,与法律不同。不要把非礼加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四、仁是教育的宗旨,理想的人生境界。仁是高不可攀的。如何消除人际间的怨恨情绪呢?人们都不要去争权夺利,尤其是利的追求是人们产生怨恨情绪的主要原因。中国社会思想五、孔子的天命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道义使命——成仁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已成仁。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重天命,但不谈鬼。“子不语怪力乱神”。“子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六、孝悌是仁的基础孝悌之心是人的自然本有的单纯心理。孝悌之心就是仁心。具有稳定社会的功能。儒家十分重视孝悌的社会作用。并由此推演到社会。中国社会思想第十章墨子的社会思想第二节 论社会控制在墨子那里,社会控制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政治的,这主要靠赏与罚来完成;二是宗教的,认为以人类的力量控制人类的行为有很大局限性,因此必须借助“天”和“鬼”的威力,协助人类完成控制社会的工作。这是他提出了“天志”、“明鬼”、“尚同”之说的目的所在。第四节 论社会问题墨子对人民的痛苦了解得较为深刻,对社会问题的观察也比较敏锐,并且还十分注重考察分析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他对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面对贵族阶级大都骄奢淫逸,放纵自恣,不恤民力和民众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的问题,提出了“节用”、“节葬”、“非乐”之说。这使墨子社会思想带有“入世行苦”的特点。墨子对“厚葬久丧”的儒家思想进行批判。墨家认为这是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殉葬是最残忍的。他认为“下不及泉,上不通臭”即可。第五节 对墨子学说的评价墨子认为,人类生存所以不同于禽兽,其根本区别在于人类的生活资料要靠劳动获取。人类社会的共同生活,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出现,都是由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所决定的。由于人类过着群体的社会生活。就需要规定出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这就是墨子所谓的“义”。而要保证人们都按社会所公认的正当行为“义”办事,就又需要有一套社会组织,这就是墨子所谓的“政长”制。墨子观察和解释社会生活,不像孔子那样借诗、书、礼、乐来阐发自己的观点,而是取人们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脱离的饥寒、温饱、贫富、贵贱及人们的社会交往等等为例证来表达思想的。他提出整合社会的方案的宗旨是“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且他善于针对各个诸侯国的不同社会问题指出不同的方案。墨子构想出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兼爱”、“尚同”的社会。第十一章孟子的社会思想第一节 性善论人性问题是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各派思想家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中,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如果我们把人性分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话,那么,孟子的人性则是指人的社会性。性善论有利于启发人的自信,鞭策人们努力向上,寓含着人人平等之义,并包含人文历史演化之思想。孟子社会思想一、人性有善端孟子回答公都子的问话(见教材原文)1.善端是每个人所具有的,善行是每个人是否发扬善的结果,善端本身并不就是表现于社会行为中的善行。2.从自身可以验证,人是有善的。3.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理想人格境界。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关键在于是否“为”。肯于奋发向上的人,是可以成为尧舜的,否则,就只能是普通人,普通人也是有善端的。(原文128)孟子社会思想二、人都有向善的可能性1.孟子区分了人与动物在性方面的不同2.人心向善是自然而然的,正如水下流是自然的倾向一样。3.人有不善是外界的“势”造成的。就是不利于人性成长的不良社会与文化环境。4.奋发向善才是人中豪杰。君子会做得更好。(原文)5.批评将“仁义”与“人性”分离的论点。(原文)孟子社会思想三、性善论是符合人文历史演进的1.人来历史发展趋势是向善的,向好的方向发展。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所致。2.人的本性也是向善的。一丧葬的起源来说明。(原文)3.人文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不会倒退。“规矩,方圆之致也;圣人,人伦之致也”。4.善和完美是人们的永久追求。孟子社会思想中国学者关于对人性的认识和发展历程中国古代从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到董仲舒、扬雄、韩愈、张载、二程、朱熹等对人性的讨论,绝非为了空洞抽象的逻辑思辨,而是由于这些思想家认识到,要整合社会,调适社会生活秩序,对人性的研究使其必要的前提。从先秦至宋代,中国的人性理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发起阶段、深化阶段和终结阶段。l.发起阶段中国古代思想家中,第一个论及人性的是孔子,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但孔子只是说人们的天性都是相差不多的,社会中人们的品德和行为所以相差甚远,都是由后天的“习”所致,他并没有给人性贴上作为社会价值评定的“善”或“恶”的标签。继孔子之后,孟子提出性善论,于是人性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就成为讨论人性问题的基本争论点了。孟子社会思想孟子认为,人类就像天生就有四肢一样,生来就具备孟子理想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品质的萌芽,即“仁”、“义”、“礼”、“智”四个“善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当一个人见到儿童将掉入井中,就顿生“怵惕侧隐之心”而上前拉他一把。其实这个人并不一定认识该儿童的父母,也不是要得到乡党朋友的赞誉,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的感情和行为。孟子社会思想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又叫“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如果缺乏这四种心理就不能称其为人。而侧隐之心就是“仁之端”;羞恶之心就是“义之端”;辞让之心就是“礼之端”,是非之心就是”智之端”。且“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也”,认为这些都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不待学习即能适时而发的固有本性。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社会思想荀子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他把那些符合社会规范的品质和行为称为“善”,把不合社会规范的品质和越轨行为称为“恶”。他认为,“凡人性,天之就也”,人性是人类自然而有的本能,是“生之所以然者”。认为在人性之中,本来并不具备什么尊尊、亲亲、守法、循礼的品质,故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孟子社会思想如果一味地从人性、顺人情,人们就必然出现很多反社会的行为,社会规范为之失效,社会也不称其为社会。所以他的结论是:“人之性恶”!社会中的善行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荀子认为,“其善者伪也”,所谓“伪”,其意为“人为”。恶行是人性的本来面貌的反映,而善行则是后天人为的,是社会对人的本性改造的结果,人的恶劣本性是无法根本改变的,但是可以用“伪”控制人们的恶行,用人为的方法抑制天生的性。天生与人为的有机结合,其结果就是善行了。孟子社会思想孟子是指人的生理本能以外的社会性;而荀子是指人的“天之就”,“生之所已然”,“不事而自然”的生理本能。然而,荀、孟又都推导出一个相同的结论,即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荀子从人的自然属性着眼,看到了人性中自私自利的一面,揭示了孟子所谓的人性本善的虚伪和统治阶级所倡议的仁义道德的伪善,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历史意义。孟子社会思想孟子与荀子研究人性问题,目的都在于调适社会生活秩序,使人归于善,使社会归于和谐。人性论是他们各自设计社会整合方案的理论前提。韩非是荀子的学生,故也主性恶之说,其思想比荀子更激进。告子是主张性无善恶之说的。他认为人性就是人的本能,他说:“生之谓性也”,“食色,性也”。因为性是人的生理本能,无所谓善与不善,所以不能用善或恶作为尺度去衡量它。孟子社会思想告子也探讨了人的社会性间题,认为人的社会属性是用一种社会工具对人的自然性加工塑造的结果,这种社会工具就是“义”。道家所谓人性,实则是指处于自然状态的社会生活中的人性,他们根本不承认性善性恶问题的存在,并认为所谓仁义礼智、社会规范等被人们称为“善”的东西,都是有损于人性之实现的。孟子社会思想2.深化阶段从秦汉至唐代,是中国人性理论的深化阶段。这个阶段探讨人性问题较有深度的第一人,当属西汉时期的董仲舒。他即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意荀子的性恶论,而认为人“两有贪仁之性”,并不是全善全恶的,就像天有阴有阳一样。孟子社会思想他把人性分为三类,一类是“圣人之性”,这是生来就尽善尽美的;一类是“斗筲之性”,是生来就恶劣而不可教化的;另一类是“中民之性”,这是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的。董仲舒认为,第一类人性天生就善,不用教化;第二类人性天生就恶,不可教化;只有第三类,即“中民之性”,才是需要教化也可以教化的。所以,严格说来,只有“中民之性”才是有研究价值的人性。而孟子、荀子是各持一端没能抓住要害的。这就是他的“性三品”论孟子社会思想他又说:“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米与善,人之继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为内也”。只有通过后天的社会教化,才能使人的行为合乎社会的需要,所以,他倡导要“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与孟子、荀子等人一样,董仲舒的人性论的落脚点也是如何教化人民,使之归于善美。孟子社会思想扬雄人性论的特点是认为人性“善恶混”。他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而善人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人,社会的任务就是要培养人性中善的一面。其培养方式即是要人们按仁、义、礼、智、信等社会规范办事。王充对人性问题也颇有研究,他对孟子、告子、荀子及董仲舒、扬雄的学说进行了分析,认为孟子言性善,是指中人以上之性,荀子言性恶,是指中人以下之性,告子言性无善恶,扬雄言善恶混,都是指中人之性,因此他们都具有某种片面性。孟子社会思想他认为,就整个社会而言,人性是有善有恶的,他说:“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而且人性是“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使人们保持善性,抑制恶性,关键“在所养”。“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这些人的修养手段之中包括自我努力,社会教化和环境熏陶。孟子社会思想魏晋时期,玄学之风盛行,而佛教继起,思想家对人性论似乎不大关心了。至唐朝,则又有奋力恢复“道统”的韩愈研究人性问题,并形成了颇有新意的理论。韩愈首先把“性”与“情”作了区分,认为“性”是先天生成的,而“情”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而生成的。即所谓“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其实,这是对董仲舒人性论的肯定。孟子社会思想韩愈人性之说的新发展主要有两点:其一是把董仲舒的性三品之说加上了伦理规范的指数,他说,人性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三品之性是由人们实行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行为规范的质量所决定的。其二,提出了“情三品”之说。他认为性有三品,情也有三品。情的质量与品界是由喜、怒、哀、惧、爱、恶、欲七个方面决定的。还认为情三品与性三品是一一对应的,其中只有中品之性情经社会教化是可以成为或接近于上品之性情的。孟子社会思想韩愈的人性思想比以往任何人都更为深入,更为具体,从而使中国古代对人性问题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宋代思想家对人性论的终结奠定了基础。3.终结阶段中国社会发展到宋代,社会思想家对人性问题重新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而形成了在人性研究方面继战国、西汉之后的第三个高潮期,这个高潮期的贡献是在对历代的人性理论的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人性理论作了终结。孟子社会思想在这一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如李觏、王安石、张载、二程、朱熹等,都对人性向题进行过专门探讨。李觏提出了“性三品,人五类”之说,他赞同韩愈的性三品之说,其评判人性之品界的指数也是韩愈的思路,所不同者,只是改韩愈的以“仁”为核心为以“礼”为核心。其所谓人五类,实际上是把中品之性又区分为三类,具体划分如下:
上品——圣人:“不学而能”的上智之人;中品之上——贤人:“学而得其本”的人;中品之中——迷惑:“学而失其本”的人;中品之下——固陋:“兀然而不学”的人;下品——蠢人:“虽学而不能”的人。孟子社会思想他认为,在人的本性的三品之中区分出五类人之后,就应重新评定每个人的具体人性了。中品中的“贤人”与上品的“圣人”须同等看待;中品中的“固陋”则须与下品的“蠢人”同等看待。所以,具体区分之后,只有中品中的“迷惑”,才是社会中实际存在的中品之性了。那么,决定人的性之品,人之类的因素是什么?李觏认为是“天命”。这一点显然是错误的。孟子社会思想王安石论人性则首先对“性”与“情”作了重新界定。认为性与情是密切相联的,但又有区别。“性”是人们生来就有的喜、怒、哀、乐、好、恶、欲七种心理能力,这是任何人都相同的;而“情”是这七种心理能力受外界刺激后反映出来的行为,其表现各有不同。既然如此,那么,“性”是无善恶之分的,只有“情”才可以区分出善与恶。所谓“善恶者,情之成名而已矣”。人们的情“动而当于理,则为圣贤也;不当于理,则小人也”。王安石在这里提出一个“理”来作为评判情之善恶的标准,而其所谓“理”自然只能是地主阶级的“理”。孟子社会思想“关学”的创始人张载也十分注重人性问题,认为这是一个关乎“人之所以为人”的重大课题,对此“不可以遗言附会解之”,而必须“立说以明性”。故此,他提出了自己的人性理论。张载的人性论有其独到之处。他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而这两者又是每个人同时具备的。但这二重人性又各有特点,即人们的“天地之性”是至善至美的;而“气质之性”则有善美的一面,也有恶劣的一面,其中善的一面与天地之性相同。人们要想使自己成为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君子”人,就必须善于自我反省,清除自己的“气质之性”而保持自己的“天地之性”。为此,他对“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分别作了详细界定,孟子社会思想张载的双重人性论,在界定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同时,认为气质之性可以通过学习封建社会规范而变为天地之性,目的在于使人们对各种生活欲望实行自我控制,去按封建地主阶级所设计的社会规范行事,从而稳定有利于地主阶级的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所以,与以往的人性论相比,对地主阶级进行社会整合更具有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因而也就受到封建地主阶级的特别重视。孟子社会思想二程的人性思想与张载有相同之处,即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但又重新肯定了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无不善”。人性是至善至美的“天理”在人的品质上的体现。现实社会中的人性所以有善有恶,原因有三:一是“气禀”不同所致。他说,气有清浊之分,“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气禀本来就是有善恶之别的,有人自幼而善,有人自幼而恶,“是气禀有然也”。孟子社会思想二是由于行为不能合于社会规范(天理)所致。所谓“谓之恶者非本恶,但或过或不及始如此”。三是情有不善所致。程颐说:“心本善,发于思虑则有善有不善。若既发,则可谓之情,不可谓之心”。二程也认为人的恶行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努力循天命之性而加强修养,“虽至恶,可胜而为善”。换言之,人们只要“乐循理”,努力“格物致知”就可以归于善。孟子社会思想朱熹的人性论继承发展了张载、二程的思想,他对以往的人性思想作了总结性的批判。朱熹人性论的最基本特点是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并认为天命之性是“天理”在人身上的体现,是人格化了的“理”。天理赋予的人性都是善的,无论是圣人还是常人都是如此。人们的天性之发,就是合“理”的“情”,如“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即是合天理的“情”。孟子社会思想然而,人们同时还有“气禀之性”,而且人的气禀是不尽相同的,他说:“人之性皆善,然而有生下来善底,有生下来恶底,此是气禀不同”。由于气禀不齐,使一些人良好的天性不得表现于社会生活之中了。他说,人类之中如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的人出现,上天一定会让他成为整个社会的“君师”,使他对有恶劣气禀的人“治而教之,以复其性”,并认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都是这样的人。孟子社会思想他这种推论虽然是为封建等级制度制造理论依据的,但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改造气禀恶劣的那一部分人,使之恢复“天命之性”,成为模范地遵守社会规范的人,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可见,朱熹探究人性问题,依然是为了改造那些有越轨行为的人,以整合社会秩序为目的的。中国古代的人性理论发展到张载、二程、朱熹,已经基本终结。因为他们的二重人性之论,把以前的性恶论、性善论、性有善有恶论、善恶混论、性三品论等等,几乎都兼综并包了。孟子社会思想特点与启示其一,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家研究人性间题,都不是单从纯学术的目的出发的。其目的都在于如何改造那些破坏社会规范,有碍于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行为,使社会生活秩序处于和谐的运行状态之中。其二,中国古代思想家们讨论人性问题,都忽视了经济地位、生产关系对人性的影响,而力图从宏观上描绘社会中全部成员的共同的人性。同时,他们也都缺乏实证性的研究,而急于从自己的阶级立场出发,去总结分属于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性。然而,尽管如此,他们的人性理论,也并不是“抽象的”人性论。孟子社会思想其三,中国人研究人性问题,是远远早于西方的。古希腊的柏拉图(前427-347)把人的灵魂分为理性、意志与情欲三类,并与此相对应划分出了哲学家、武士与农人工匠三类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中国的人性论有相近之处,但其落足点是以此为理论依据去划分社会的等级,用以论证这种等级划分是天然合理的。亚里士多德按财产拥有量把人区分为富有阶级、贫穷阶级和中产阶级,并认为中产阶级最富于美德,则是从阶级推及人的道德,虽然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与中国的人性理想的相近之处,但其实际上是论证社会的结构。孟子社会思想但丁(1265-1321)提出人的本性是“爱”,但无专门论述。马基亚弗利(1469-1527)提出“人性恶”的理论,并作了专门的研究。但是时间比中国晚了数百年。其四,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性问题的研究至两宋而统一和成熟了,但从一定意义上说,终结、成熟就意味着僵化。明清时期遵从这种成熟了的思想而不求发展,造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在这一方面的僵化与贫乏。孟子社会思想第三节 论社会分工孟子认为,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必须有社会分工,“通工易事”才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生存和发展,提出了要维持人们的物质生活,必须有生产劳动方面的社会分工,要治理社会必须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社会分工的思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社会思想纵观人类历史,曾出现过三次大的社会分工:第一次是游牧部落的出现;第二次是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第三次是出现了一个只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其商业又分离出来。尽管人类社会的分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但真正引起政治家、思想家们的关注和探讨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并已有大量的言论出现,只是不系统、比较散乱而已,表明对于社会分工这种现象的认识很早就进入了我国思想家的认知视野。孟子社会思想在我国,早就有士、农、工、商四民的分工,《国语.齐语》:“处士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里把士农工商四民的职业特征作了相当准确的定位。由于社会等级制度对每个人、每个职业都作了严格的划分,不同等级之间不得相互逾越,因此,等级制所要求于社会的就是:“士之子恒为士,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农之子恒为农。”孟子社会思想
如《左传·襄公九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左传·成公十三年》:“君子(劳心者)勤礼,小人(劳力者)尽力”;《国语·鲁语》:“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孟子在继承、借鉴以往思想家对社会分工理论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现实重新提出这个问题,赋予这一问题更深的含义,并增加了自己的理解。孟子社会思想一、孟子反对许行(农家)的观点,认为是不现实的,提倡互通有无,通工易事。许行主张,在一个社会系统中,“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主张贤君要与民众同耕同食,反对社会分工,他们自己就是“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许行等人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的理想,表现了对远古时期人与人之间原始平等关系的憧憬和向往,其错误则在于主张取消社会分工,则显然与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相背离。孟子社会思想
孟子认为,“子不通工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二、肯定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在孟子看来,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的成员,如能各司其职,并用其生产的产品互相交换,这对交换双方都是有利的。这样才能使社会秩序得以正常运行和发展。劳力和劳心的分工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正常的。孟子社会思想孟子所谓的“劳心者”主要是指忧国忧民的圣人及具有社会管理才能的执政者,而“劳力者”则是指以农业劳作为主的广大民众。劳心、劳力是当时社会上十分流行的话语,把人类劳动的性质按劳动形式的不同划分为劳心者和劳力者,就像我们现在把劳动划分为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一样,二者虽名异而实同。孟子社会思想三、孟子为劳心活动辩护,肯定了社会政治活动或管理性劳动的社会价值,阐扬了学术文化活动的意义。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孟子第一个从生产力发展与产品交换的角度论证了劳心者(脑力劳动者)与劳力者(体力劳动者)社会分工的必要性,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现实状况,并从其各自不同的特征上做了相应的制度规定,是对殷周以来实行的既不劳心也不劳力的世卿世禄制度的一种反动。孟子社会思想适应了战国时期列国竞争、大量延揽人才的社会趋势,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孟子较早地揭示了阶级社会所具有的一般规律,看到了社会分工现象的普遍意义,因而孟子的这一思想对中国思想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贡献。孟子社会思想孟子社会分工思想的历史局限性:第一,按照孟子的理论,劳心、劳力所从事的社会分工、各自所具有的社会职责是永恒不变的,它们各自的分工不能互相替代。但是,劳心、劳力所从事的社会分工、各自所具有的社会职责具有永恒的意义并不等于说劳心者、劳力者的社会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孟子显然混淆了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孟子社会思想第二,孟子还以社会分工存在的必然性来证明社会等级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认为社会划分为不同等级具有普遍永恒的意义,是“天下之通义”。孟子把经济学意义上的社会分工与政治学意义上的社会等级制度混同起来,并进而由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论证社会等级的合理性,以维护社会等级制度。混淆了脑力劳动者与统治者、剥削阶级之间的区别,进而肯定剥削的合理性,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则是不正确的。孟子社会思想第十二章庄子的社会思想庄子思想与老子思想的异同庄子继承发挥了老子的思想,在体系上与老子是一脉相承的,但是,二者又有一些异同点:第一,二人都崇奉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他们以“道”为根本,以虚静应物而顺自然。但是,庄子更注重“道”的统一性和均衡性。庄子的思想要比老子更宏大而开旷,深远而广阔。在“道”的论述方面要比老子深刻的多。庄子社会思想庄子参悟自然大化,把握“道”的枢机,进入了无我两忘的境界。通过保持高度的心灵宁静,人生中的生死、存亡、成毁等杂念统统排除掉,达到人与自然一体的境界。第二,老、庄都认为“以不知而知之”。但是在具体思维方法上又有不同:老子强调“知”是对“道”的破坏,强调不知而无为;庄子强调的是不知为知。老子主张塞说、闭门、和光、同尘,提倡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而庄子强调,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要失败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也。”以不知为知。反对追求知识,自寻烦恼。庄子社会思想第三节 论社会整合一、关注自然而非人事是非利害争辩是世人目光短浅所至,如将自己放在大自然中,这些争斗是很可笑的,都是无所谓的事情。人世间的大事,只是天地间的小事。庄子社会思想二、任何社会规范都要舍弃。在道教和儒家思想里,这一点很不同。老子认为,社会规范是秩序破坏的结果,而反过来社会规范又加强了社会无秩序、混乱的状态。庄子发挥了老子的思想,认为社会的东西都无可救药,并抨击儒家思想。庄子社会思想1.大乱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造成的,规范是社会混乱的原因。推行“仁、义、礼”等破坏了人类社会本来的和谐的社会秩序。“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不死而大盗不止。”2.“举贤”、“任知”破坏了人类的社会秩序。“举贤则民相轧、任知则民相盗。”庄子社会思想3.教育是人类破坏秩序的原因。人们争相学习智力、知识,失去了纯朴,教会了人们相互欺诈。是智者、圣人们制定了社会规范。4.“绝圣弃智”恢复原有的自然秩序,弃绝人类的文明系统,返本复初。庄子社会思想庄子提出的整合社会的方案的核心,是任其自然之道,无为而治。认为儒家和其他各学派用于整合社会人群的智谋、约束、道德、交接等,都是累赘无用之物,都应该舍弃。其具体措施是“以不治治天下”、“任其自然而抛弃一切社会规范、寡欲而无撄人心、掊击圣人,实行“坐忘”,恢复“常然”。总之,他关于社会整合的思想,就是“无为而治”,对内要抛弃一切物欲和个人竞争;对外,要抛弃文明系统。庄子社会思想第四节老庄思想异同及道家社会思想特点庄子的社会思想将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朝自然主义的方向更推进一步。他构想了一个人的生物本性得到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踏上了“大道”的社会。庄子社会思想道家思想评价它虽不像儒家思想那样入世、实际,但其顺乎自然之性,求得内心解脱,超凡脱俗的超现实哲学,对中国的哲学思想有重要影响。其历史作用不可忽视。然而道家这种消极避世,超现实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是不切实际的。其哲学意义远大于社会意义。优点:1.追求精神和心灵的满足,反对物质上的不断发展。老子主要强调人的内在自我控制,在控制方面强调两条途径:一是推行不竞争原则,砸碎一切社会的繁文缛节,消除人与社会规范的紧张感,推行一种自然道德论;二是要人们自觉地消除自我内在过分的欲望,做到“适其中”,满足眼前的所有。庄子在老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双弃原则,即外弃控制系统的“人类文明”,内弃过分的自我物欲和个人竞争能力,从而达到它所理想的“至德之世”。虽然有些偏激,但是不可否认,物质文明的发展对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心理和精神都会造成深刻的影响,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众多问题。近现代的许多思想家也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物质的发展与精神的矛盾,也有的学者提出了比较相似的思想,如卢梭等。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会体会到许多例子,物质的发展而问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多,道德水平下降,人的精神负担加重,物欲横流等等。2.对人类文明持怀疑和批判态度,至现在都有借鉴意义。梁启超先生认为,道家将人类文明的缺失,毫不保留地予以揭露,使人得有反省的机会,以另谋“文明”之发展。道家的批判具有振聋发聩的功能。3.反对争斗,反对冲突,主张和谐统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看到了人们对物质占有的欲望,说明战争是对社会危害最大的根源,希望永远和平,不要战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缺点:1.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机械地类比,否定两者的差异。人与动物是有差别的。他不主张发挥人的能力也是不符合规律的、消极悲观而不可取的。2.道家对人类文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没有清楚的认识。文化是在一个群体中代代相传,还有如价值观念等。3.他主张抛弃一切组织与规范,主张绝对的自由。4.主张“小国寡民”的社会,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采取少私寡欲的生活方式。第十三章荀子的社会思想第一节 性恶论在中国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中,荀子是最早提出“人性恶”假说的思想家。这与孟子的“人性善”假说形成鲜明对照。荀子认为人性的自然倾向只是一些生物性需要,人的恶性本身是无法根本改变的,但是可以有“伪”来抑制人的恶性而归于善。荀子社会思想一、人性本来是恶的荀子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他把那些符合社会规范的品质和行为称为“善”,把不合社会规范的品质和越轨行为称为“恶”。认为,“凡人性,天之就也”,人性是人类自然而有的本能,是“生之所以然者”。认为在人性之中,本来并不具备什么尊尊、亲亲、守法、循礼的品质。荀子社会思想故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如果一味地从人性、顺人情,人们就必然出现很多反社会的行为,社会规范为之失效,社会也不称其为社会。所以他的结论是:“人之性恶”!荀子社会思想“其善者伪也”,所谓“伪”,其意为“人为”。恶行是人性的本来面貌的反映,而善行则是后天人为的,是社会对人的本性改造的结果,人的恶劣本性是无法根本改变的,但是可以用“伪”控制人们的恶行,用人为的方法抑制天生的性。天生与人为的有机结合,其结果就是善行了。故他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社会思想孟子是指人的生理本能以外的社会性;而荀子是指人的“天之就”,“生之所已然”,“不事而自然”的生理本能。然而,荀、孟又都推导出一个相同的结论,即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孟子以为人生来就有四个善端,只要在此基础上“扩而充之”就“足以保四海”,成为圣贤,而现实社会中的恶人恶行是由于他们不珍惜自己良好的天生资制而丧失了四端所致。社会的任务就是要让人们发扬善端,并帮助那些丧失善端的人寻回其善端。荀子社会思想二、辞让是悖于性情的三、礼义出于圣人之伪四、欲为善的愿望本身说明人性是恶的五、社会控制是防止人们为恶社会混乱的重要手段六、对人性进行改造的方法1.礼仪的引导、法度的约束2.老师的教育3.环境和习俗的熏陶荀子社会思想对荀子人性论的评价第一,他将人性定义为人的天然的本能。这一论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这一认识又有其不足之处,人性应是一个具体的共相,包含许多规定,是许多规定的综合。人性不但包括生性,事实上还包括习性。因为人性作为人类的共性,它不一定是“与生俱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一定的条件下养成的,生性和习性有一定的区别,在实际上都是不可叛离的。荀子社会思想第二、荀子认为人性恶是先天的,强调人性是恶的,把人的社会属性混同于自然属性,并以此解释“礼义法度”的天然合理性,这是错误的。但是荀子能够认识到处于现实社会中人们容易陷入恶的事实,这又是具有一定意义的。第三、荀子认为善是后天人为的,否定了道德先验论,这是比孟子的高明之处。肯定“道德”是“积思虑”而后提出的,却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荀子社会思想第四、荀子的“化性起伪”的观点肯定了人性可以改变的,同时又提出了环境对改变本性的重要作用,强调积、习、磨、切,发挥人的能动作用,这是难能可贵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化性起伪”在理论上是矛盾的,因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这是违背事实的。假若真是那样,那么善和礼仪从何而来,就难以解答了。如果说是从圣人哪里来,那么圣人不是人吗?他又凭什么呢?荀子社会思想第二节 论人的社会化荀子极重视师法教化对抑制人性恶与化性起伪中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他关于人的社会化的思想。他重视“师”的作用,提出了通过教育及社会环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并提出通过“积靡”、“注错习俗”和规定社会角色的行为标准等方法实现人的社会化的思想。荀子社会思想认为人要完成社会化的过程,至少不能要有五个方面的努力:其一是教育。他说:“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如果没有社会给予的有意识的教化,越是有上好的素质的人,越会危及社会秩序的和谐,所以“无师无法,人之大殃也”,而有师有法,则是“人之大宝也”。
荀子社会思想其二是良好的社会环境。荀子认为,不同的社会环境就会造就出不同的人格,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那些明智的“君子居必择乡,游必择士”,就是为了“防邪僻而近中正”。现代社会学、社会心理学,都极为重视社会环境对人的社会化质量的影响,而中国从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就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荀子社会思想其三是模仿。荀子对此叫做“积摩”。他说:“涂之人,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褥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彼,是非天性也,积糜(摩)使然也”。一个人以哪类人的行为模式作为模仿的对象,就会使自己成为哪一类人,如果以君子人为模仿对象,并把模仿到的善行积累起来,就成为圣人了。荀子社会思想其四是“注错习俗”。“注错”是安排处理之意。荀子的“注错”,是指按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对社会提供的各种行为模式有选择地加以模仿的过程。“习俗”即是风俗习惯。他认为,选择的对象不同,模仿的结果就不同,社会上所以出现各种类型、各种职业的人,就是注错习俗所造成的。人们如果以善行为有价值,选择善行而模仿之,就成为尧舜;以恶行为价值最高,选择恶行而模仿之,就成为桀跖。荀子社会思想所以他认为注错习俗具有“化性”、“移志”、“移质”的功能。人们如能“谨注错,慎风俗,大积靡(摩),则为君子矣”!故此,面对纷杂的社会行为,作何选择的问题是决不可闲视之的。其五是规定社会角色的行为标准。荀子认为,只有这样才便于自己和社会鉴定其学习“善行”所达到的程度。荀子社会思想为此,荀子设计了不少角色标准,他在《君道篇》中就设计了为人君、为人臣、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兄、为人弟、为人夫、为人妻的各种社会角色的行为标准。此外他还进而作了两方面的设计:一是社会角色相同但实际行为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社会价值的设计;二是同种社会行为因实行者的角色不同而造成的实际表现与效果的不同的设计。可见,荀子对于人如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的探究是十分精审的,其中不少理论即使是与现代的社会化理论相比较,也是并不过时的。荀子社会思想第四节 社会群体论与社会整合论荀子提出了“人生不能无群”的命题。人为什么能合群呢?荀子在于两点,而这两点是禽兽所不具备的。其一是“分”,其二是“辨”。荀子极为重视“分”的社会功能,这是他对中国社会群体理论的重大贡献。同时荀子还认为,要整合社会,要选那些能“缘人情而制礼”,善于“调一天下,制强暴”的“大儒”作为社会的管理者。荀子社会思想一、荀子的人能群的社会思想荀子讲人的社会性,就是“人能群”的社会思想。把人的社会性看着诗人区别于万物,高于万物的根本所在,这是荀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共同特征,只不过论述的方式不同而已。一是把社会性看这是先验的,以孟子为代表;一是把社会性看这是后天的,以荀子为代表。人能群的思想是荀子高于孔孟之处。荀子社会思想有人将荀子作为中国第一位社会学者,他从此出发,发现了社会组织的奥秘。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社会化的动物”。马克思也肯定这一思想,他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荀子社会思想荀子曰:“人走不若马,力不若牛,而牛马为人所用,何也,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若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仪之谓也。”荀子社会思想有以下几层意思:1.“能群”即人能结合在一起组成社会,人之所以能够役使其他动物,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在于人能够形成社会组织。2.人类社会组织是如何构建的呢?荀子提出了“明分使群”的观点。他认为,人之所以能群,是由于“分”,“分”是“群”的基础。“人何以能群,曰:分”。他就是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原则。荀子社会思想3.“分”是人类社会存在和社会组织的根本。只有有了“分”,人们的关系才能协调起来,人们协调团结就能一致统一,这样就能够产生大于个体的强力,凭这种力量就能够支配自然物。人就成为最高明的动物。如果没有“分”,就会产生争夺,争夺就会混乱,混乱就会离散,离散了人的力量就会削弱,力量削弱就不能战胜万物。荀子社会思想所以,人要“胜物”就不能无“群”,“群”就不能无“分”,“分”是人类组织社会的根本的条件。4.明“分”的标准:礼义5.礼义从何而来?圣人为改造人性而创造出来6.荀子所提出的“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指的是社会分工分职第二,“分”是社会伦理关系第三,“分”的核心是封建等级关系荀子社会思想二、“隆礼”、“重法”的思想孔子“贵仁”,注重德礼为治;孟子注重仁义,强调仁政;荀子隆礼,主张礼治。隆礼是荀子思想的核心,礼治主义是荀子政治学说的首要特征。法是社会整合的关键。
1.法的作用“礼义生而治法度。”
荀子社会思想重法包括两个方面:刑、赏。“渐庆赏、严刑罚”。“赏有功、罚有罪”。荀子认为,刑罚应该有度,不能因私人好恶而影响其规定性。“人治”和“法治”,是先秦儒法思想家争论最激烈的重要问题。儒家首倡“人治”,法家力主“法治”。荀子虽然是重视法治的思想家,但是,他还是偏重于“人治”的。荀子社会思想3.“法后王”先秦诸子,几乎都喜欢挟先王以令当今。荀子提出了“法后王”之说。荀子认为“后王”有如下特点:一是后王同先王一样,都是天下之君,都是圣王,他们所代表的“道”,都是一致的。二是后王又具有先王所不具备有的一些特征。荀子社会思想这些后王具有匡扶正义、治理国家、引导社会的能力。荀子的“法后王”思想,虽然有不同的争论,但是在客观上讲“后王”推倒了历史的前台,将“先王”推倒了历史的后台,对长期以来的重古风气的确是有很大的冲击。韩非子的“厚今薄古”的思想,应该是受到荀子的影响。荀子社会思想儒家社会思想总评儒家社会思想是影响中国社会思想、社会行为、社会生活方式的主导思想。从社会学角度看:一、它重视人的社会研究,重视人的道德精神。儒家思想中的人不是个人的人,而是社会化的人。
孔子的仁学,其基本思想,就是人与人如何相处,教育人们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原则就是,个人服从于社会群体为社会多做贡献。具体表现在对人生的追求上,是以仁为己任,以天下为己任,平治天下,博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对人的评价上,是以其对社会、对百姓的贡献为衡量标准。从个人方面讲,是讲个人修养,建立理想人格;从社会方面讲,是讲道德教化,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理想社会秩序的建立是以每个人的人格修养为基础的。仁学就是做人的学问。马克思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西方文化关注的中心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儒家思想却不同,恰恰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缺乏足够的兴趣。儒学及其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中心是如何做人,人如何真正成为人?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使社会达到理想境界。在义利关系问题上,以义为上,注重以义节利,见利思义,不得其道不取,不能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在义和生命不可见的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殉道。性善和性恶都是注重人的研究,注重人的社会改造。二者皆欲以社会的力量,发挥人性之本质,只不过强调的层面不同而已。强调个人修养、建立理想人格、忠实做人、重视道德,是儒学的基本精神。人是社会的主体,没有人,就没有社会,重视人的研究,也是社会学的中心。在义与生命不可兼得时,要舍生取义,以身殉道,对后世影响很大。重视做人,主张建立理想人格,重视道德,是儒家的基本思想。二、追求和谐,注重社会秩序的维系。有学者说,儒家思想就是一种秩序情节。注重仁义礼智信对社会的规范作用,提倡仁义道德,注重“和”,强调规范内化,其目的就是社会秩序的维系。反对一切破坏社会关系的势力和行为。重视音乐对社会和谐的作用,强调“正名”。重视社会差异,强调职位与角色的对称与互补,权利与义务的划分。这都在说明社会分工而治,希望社会得以和平。孔子提倡“和为贵”,“允执其中”。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传统的和谐思想:第一,和,是宇宙与万物的本原和发展规律,也是我们立身处世应遵循的原则和应追求的目标。第二,为达到和,就要求中。中与和相连,所以又称“中和”。《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第三,为了达到和谐,对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儒家的传统道德,都是双方对举从整体和谐的目标出发,对各种关系的双方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第四,和不是随意的、无原则的调和,中庸不是四面讨好,取悦于人。爱憎分明,和而不流,中立不倚,才是真正的中和。三、注重社会结构。儒家思想社会体系是由规范、角色、地位、职位、团体、组织、社区、直到社会,逐级扩大,彼此结合形成的。数千年来,中国社会坚实不移,纵使政治骚乱,社会不安,但是社会组织的基本过程和框架,却少有变化。中国社会结构表现出超强的稳定性。所以,儒家的社会结构的观点,与现代社会学的观点是一致的,无论什么党派,其管理社会的目的,都是想让社会能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材料合同范本
- 动产汽车互易合同范本
- 企业投资期权合同范本
- 2024年徐州市凯信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劳动关系合同范本
- 2024年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沣东医院招聘笔试真题
- 2024年台州仙居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招聘工作人员笔试真题
- 2024鞍钢资本金融管理业务人才招聘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出售环卫用车合同范本
- 2025年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新版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II》教学大纲
- 代工生产合同范本
- 瑜伽课程合同转让协议书范本
- 个人经营性贷款合同模板
- 人教版英语2025七年级下册 Unit1Animal Friends教师版 语法讲解+练习
- DeepSeek新手入门教程
- 课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学习宣讲
- 2025年山东化工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全国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理论知识押题试题库及答案(共九套)
- 2024年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