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媒体行业发展机遇分析_第1页
移动媒体行业发展机遇分析_第2页
移动媒体行业发展机遇分析_第3页
移动媒体行业发展机遇分析_第4页
移动媒体行业发展机遇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移动媒体行业发展机遇分析竞争战略选择竞争者的反应模式、实力等特征决定了本公司竞争战略选择。1、竞争者反应模式与竞争战略选择竞争者反应模式指本公司对竞争者的攻击战略实施之后竞争者的回应方式。竞争者常见的反应模式有以下四种。(1)从容型竞争者。从容型竞争者指竞争者对某些特定的攻击行为没有迅速反应或强,烈反应。这类竞争者“从容不迫”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一是认为自己的顾客忠诚度高,不会转换购买。这类竞争者通常实力强大,市场份额高,品牌知名度高,市场掌控能力强。对于其他同类企业可能不放在眼里,认为小泥鳅掀不起大风浪。企业选择此类竞争者作为攻击对象,应当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测定所投入的竞争资金能否收到预期效果,能否吸引竞争者顾客转换购买。如果竞争者的顾客果真不会转换购买,则本公司的竞争战略和策略就是无效或低效的,竞争资金投入就是不值得的。二是竞争者正在对该业务进行收割榨取。竞争者或者认为该产品已经处于衰退期,没有大力发展的价值,没有必要费力地争夺市场扩大份额;或者正在进行战略转移,减少甚至放弃该业务。因此,不打算继续投入资金应对竞争,能销多少就销多少,能得多少利润就得多少利润。企业选择这类竞争者作为攻击对象,首先要分析该业务是否已经进入衰退期,如果已经进入衰退期,本公司是否有必要投入资金争夺市场扩大份额?如果竞争者是因为战略转移而不作反应,则可以成为本公司乘虚而入抢占市场的有利时机,攻击战略就易于收到显著效果。三是竞争者反应迟钝,举棋不定,对于受到攻击之后的可能效果缺乏认识,同时也缺乏做出迅速反应或强烈反应的条件,比如资金不足,等等。这类竞争者的一般实力不强,市场开拓能力不强。选择这类竞争者作为攻击对象易于取得显著效果。(2)选择型竞争者。选择型竞争者指竞争者只对某些类型的攻击做出反应,而对其他类型的攻击无动于衷。企业如果尚不具备与竞争者正面决战的实力,就应当分析竞争者在哪些方面反应敏感,在哪些方面反应不敏感,以制定最为可行的攻击战略,避免引起竞争者强烈反应。(3)凶狠型竞争者。凶狠型竞争者指竞争者对所有的攻击行为都做出迅速而强烈的反应。这类竞争者意在警告其他企业最好停止任何攻击。选择这类竞争者作为攻击对象必须慎之又慎,除非本公司的实力远在竞争者之上,有把握一举击溃而不畏惧它的凶猛反扑。否则,就会损失惨重或者两败俱伤。(4)随机型竞争者。指对竞争攻击的反应具有随机性,有无反应和反应强弱无法根据其以往的情况加以预测。此类竞争者大多是实力弱小的企业。本公司在具备一定实力的条件下,选择此类竞争者作为进攻对象易于取胜并实现预期效果。2、竞争者的其他特征与竞争战略选择企业要攻击的竞争者不外乎下列三类之一。(1)强竞争者与弱竞争者。攻击弱竞争者在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每个百分点方面所耗费的资金和时间较少,但能力提高和利润增加也较少。在自身实力强大的条件下,攻击强竞争者可以提高自己的生产、管理和促销能力,更大幅度地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利润水平。(2)近竞争者和远竞争者。多数公司重视同近竞争者对抗并力图摧毁对方,但是竞争胜利可能招来更难对付的竞争者。美国的战略研究专家波特举了两个毫无意义的“胜利”的例子:鲍希和隆巴公司曾积极同其他软镜头生产商对抗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导致失败者纷纷把资产卖给露华浓、强生和谢林一普洛夫等较大的公司,使自己面对更强大的竞争者。一家橡胶特种用品生产商把另一家橡胶特种用品生产商当作不共戴天的仇敌来攻击并抽走股份,给这家公司造成很大损失,结果几家大型轮胎公司的特种用品部门乘虚而入,很快打入了特种橡胶制品市场,倾销产品。(3)“良性”竞争者与“恶性”竞争者。“良性”竞争者的特点是:遵守行业规则;对行业增长潜力提出切合实际的设想;按照成本合理定价;喜爱健全的行业,把自己限制在行业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细分市场中;推动他人降低成本,提高差异化;接受为他们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规定的大致界限。“恶性”竞争者的特点是:违反行业规则;企图靠花钱而不,是靠努力去扩大市场份额;敢于冒大风险;生产能力过剩仍然继续投资。总之,他们打破了行业平衡。公司应支持良性竞争者,攻击恶性竞争者。更重要的是,竞争者的存在会给公司带来一些战略利益,如增加总需求,导致产品更多的差别,为效率较低的生产者提供了成本保护伞,分摊市场开发成本,服务于吸引力不大的细分市场,减少了违背反托拉斯法的风险等。4C观念与4R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从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压力下解放出来,有更多的生活形态可以选择。一方面,是产品的同质化日益增强,另一方面是消费者的个性化、多样化日益发展。1990年,罗伯特˙劳特朋在《广告年代》上发表《4P退休,4C登场》一文,提出了4C理论,认为营销需持有的理念应是“请注意消费者”而不是传统的“消费者请注意”。随后,唐˙E.舒尔茨在《整合营销传播》一书的开始便提出“4P(产品、价格、通路、促销)已成明日黄花,新的行销世界已经转向4C了”。于是日渐兴起的4C观念,要求“暂时忘掉”传统的4P理论,更新和强化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营销组合。(1)消费者:指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企业要把重视顾客放在第一位,强调创造顾客比开发产品更重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比产品功能更重要,力求提供顾客确实想购买的产品。(2)成本:指消费者获得满足的成本,或是消费者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所愿付出的成本价格。全部成本包括:企业生产适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成本;消费者购物成本,不仅指购物的货币支出,还有时间耗费、体力和精力耗费以及风险承担。新的定价模式是:消费者支持的价格—适当的利润=成本上限。企业要想在消费者支持的价格限度内增加利润,就必须努力降低成本。(3)便利:指购买的方便性。在销售过程中,强调为顾客提供便利,让顾客既购买到商品,也购买到便利。在各种邮购、电话订购、代购代送等方式出现后,消费者能在家里就能买到自己所需的物品。企业要深入了解不同的消费者有哪些不同的购买方式和偏好,把便利原则贯穿于营销活动的全过程。在售前及时向消费者提供充分的关于产品性能、质量、价格、使用方法和效果的准确信息;售货地点,要提供自由挑选、方便停车、免费送货、咨询导购等服务;售后应重视信息反馈和追踪调查,并及时处理和答复顾客意见,对有问题的商品主动退换,对使用故障积极提供维修方便,大件商品甚至终身保修。为方便顾客,很多企业已开设热线电话服务。(4)沟通:指与用户沟通。企业可以尝试多种营销策划与营销组合,如果未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说明企业与产品尚未完全被消费者接受。这时,不能依靠加强单向劝导顾客,要着眼于加强双向沟通,增进相互的理解,实现真正的适销对路,培养忠诚的顾客。4C一开始就是以挑战者的角色出现的,矛头直指4P,意图创立新的营销理论框架。唐,E.舒尔茨后来又进一步提出了4R理论,并以此作为IMC的基础。4R较4C更突出顾客的核心地位,强调营销的核心从交易走向关系。4R是:Relevance(关联),与顾客建立紧密的关联,形成互助、互求、互需的关系,减少顾客的流失;Reaction(反应),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倾听顾客的反馈并及时做出反应;Relationship(关系),建立和顾客的互动关系;Reward(回报),一切营销活动必须以为顾客和公司创造价值为目的。营销理论界不少人认为:4P、4C、4R三者不是取代关系而是完善、发展的关系。由于企业层次不同,情况千差万别,市场、企业营销还处于发展之中,所以在一定时期内,4P还是营销的一个基础框架,4C也是很有创新精神的思路,4R是在4P、4C基础上的发展。在了解新世纪市场营销理论的新发展的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把三者结合起来指导营销实践,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有位营销学者这样说:“用4C来思考,用4P来行动,用4R来发展。”行业上下游情况IPTV行业整体产业链涉及参与者众多,既包括各类文化产品的版权方、各类技术服务提供方、新媒体平台运营方、网络通信服务提供方,又包括最终享受各种新媒体服务的广大受众。就IPTV行业而言,其上游主要是版权内容提供商、技术服务提供商以及软、硬件设备提供商等,下游则主要为电信运营商及收看IPTV内容服务的终端客户。IPTV集成播控平台运营商处于产业中间,在推动产业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上游市场情况看,影视、综艺、音乐等各类版权内容已经成为IPTV与诸如有线电视以及移动端媒体等内容服务商竞争终端用户的关键资源。版权内容的创作方、运营方、销售方构成了上游版权内容市场的主体。目前版权内容的创新和差异化越来越受到业内企业的重视,优质版权资源正逐步向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集中,优质版权成本的价格呈逐年上升趋势。竞争格局的加剧也刺激了上游内容提供商加速更新和升级服务,以丰富创新的内容资源,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版权的控制,业内一些企业还参与了自主、定制、合作的版权制作过程,形成了多种业务竞争合作并行发展的新格局。在技术服务和软、硬件产品市场,业界企业正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降低运营成本,加强研发投入,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相关产品和技术服务的成本和售价将进一步降低。从下游市场看,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在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将与日俱增,对于文化产品消费能力不断增强。通信及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样的视听服务产品涌现,终端用户可以更加自主的根据个人习惯和需求选择观看时间和观看内容,打破传统节目类型和媒介区隔的限制。随着下游用户对于视听服务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业内企业更加注重视听节目服务的交互性,通过对视听节目的分享、再现和再造,形成多内容、多渠道、多体验的视听服务消费组合,给IPTV行业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其中,越来越重视终端用户体验和优质版权内容供给的IPTV增值业务将成为业内公司业务拓展的主要方向以及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上游内容产业的多元化、生产设备成本的降低以及下游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将促使业内企业探索新的收入模式,提供优质的内容服务和丰富的应用资源,在内容、服务等方面寻求差异化运营,进一步满足终端用户的新兴需求,提高终端用户体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发展。行业的技术水平及特点新媒体行业的技术发展重点体现在对传输技术、视音频编辑技术、信息安全加密技术、通讯技术、存储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跨领域技术的综合运用,满足终端用户日益多样化的视听服务需求,保障视听服务的安全、稳定,视听节目的清晰、流畅。1、流媒体技术通过流媒体技术可将视听内容由服务器向终端用户进行连续传送,可实现终端用户不必等文件全部下载完毕,经过几秒启动延时后即可观看。流媒体技术可细分为顺序流式传输技术和实时流式传输技术。顺序流式传输技术可以实现在下载文件的同时进行观看,但终端用户在一段延时后才能看到服务器上传出来的信息,该技术适合高质量的短片段,可以较好地保证节目播放的最终质量。实时流式传输技术可以实现音视频信息被实时观看到,终端用户可通过快进或后退观看前后面的内容,但终端用户在网络传输状况不理想的情况下收看效果会较差。流媒体技术为广电媒体利用网络进行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方便终端用户更加方便快捷的接收来自广电媒体的节目,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广电新媒体行业的视频直播、视频点播等领域。2、CDN技术CDN(ContentDeliveryNetwork)技术全称为内容分发网络技术,主要应用在视听节目的网络传输环节,通过在网络中增加一层新的网络架构,将视听节目等内容发布到最接近终端用户的网络节点,使终端用户可以就近取得所需的内容,解决网络拥挤的状况,提高终端用户访问的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该技术目前在行业内部被广泛应用,能够从技术层面实现提高终端用户访问响应速度与稳定性,跨运营商的网络加速,远程内容访问加速等功能,减轻带宽、网络流量和原站点服务器负载,有效地预防黑客入侵,降低各种DOS攻击等。3、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视音频编解码技术主要有ISO/IEC制定的MPEG-x和ITU-T制定的H.26x两大系列视频编码国际标准。新一代视频编码标准H.264实现了良好的压缩效率,同时对网络具备了良好的亲和性和兼容性,有助于实时系统的应用。MPEG-4是为交互式多媒体通讯制定的压缩标准,也是目前利用网络传输视听节目的行业所广泛采用的技术标准。视频编解码标准技术是两个组织制定的具有通行标准的应用性技术,其他应用主体根据需要对该等标准进行自主开发;该技术是广电新媒体行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高效可行的视频编解码技术是确保视听节目等内容通过网络进行传输的前提。4、数字版权管理技术数字版权管理技术是指通过加密技术限制授权人对电子版权内容复制、打印或重新分发等行为,以阻止电子版权内容未经授权的流通。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当中包含了视频、音频、数据等各个层次的版权内容。常用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是数字水印技术,一般情况下可以在被保护的多媒体资料信息当中添加特定的数字信息符号,保障资料的特殊性和版权唯一性。5、QOS技术QOS(QualityofService)技术全称为质量服务技术。支持服务质量技术的设备可针对数据类别的重要程度赋予该类数据类别特定级别的传输优先级来识别其重要性,在网络出现拥塞时可实现差异化流量转发、控制和拥塞避免的目标,更加有效、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保障实时性强且重要的数据的传输。6、4K超高清技术4K超高清技术能提供3840×2160像素分辨率的超精细画面,它是2K投影机和高清电视分辨率密度的4倍,属于超高清分辨率。在此分辨率下,观众可以看清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特写,感受到更细腻的显示细节、更逼真的纹理和更流畅的平滑度。自我国2016年成立4K超清产业联盟以来,4K超高清技术飞速发展,广电企业也积极展开4K布局。行业内企业可以借助4K推广差异化的视听节目服务,提供高品质的视听体验,寻求新的视频付费业务增长点。7、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技术相辅相成,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的挖掘,需以云计算技术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运营商能了解终端用户的特征、兴趣爱好等,从而优化用户体验、创新服务模式、提升现有技术水平、提升内容投放效率,进而增加用户的粘性。云技术在IPTV等新媒体行业的运用能够实现存储能力的动态虚拟化,并实现内容的按需调度和分配,为终端用户提供基于虚拟化技术的按需服务。在云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搭建云平台,可将海量内容存储、复杂的计算、流媒体服务等放到云端,实现对媒体资源的统一管理。8、IP组播技术IP组播技术是在组播协议(IGMP)的基础之上对待发送的数据源开展数据输送,同时发送给组播组中的多个数据接受者。组播技术的关键在于只有属于组播组内的地址才能够接收到该数据信息,对IPTV技术构架来说,组播传输时,其数据源只有一个,随着终端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只要合理分配特定的组播地址便可以实现用户传输管理工作。在此种形式之下,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网络拥塞,而且还可以节约宽带。面临的挑战1、新媒体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样的视听服务产品涌现,终端用户对于视听服务需求越来越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IPTV、互联网电视、PC端视频、移动端视频等新媒体业态均构成人们观看视听节目的重要渠道。从新媒体整体业态发展来看,IPTV、互联网电视、PC端视频、移动端视频等新媒体业务最终表现形式均为视听节目服务的提供,各新媒体业态在内容、服务等方面寻求高品质、差异化运营将促使新媒体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可能对IPTV业务推广及运营产生不利影响。2、上游行业中版权保护机制不健全我国尚未形成公开、集中、规范、稳定的版权交易市场,各类视听节目版权交易仍处于分散状态,缺乏公开透明的监管机制。分散的内容制作机构和版权代理机构造成了视听节目版权交易体系的混乱,制约了内容服务平台对内容资源的整合。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了打击盗版的力度,著作权人也运用法律手段加强了自身权益的保护,目前仍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盗版内容为观众提供基于互联网的视频点播和下载服务,可能对行业企业IPTV用户数量的增长和增值业务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发展机遇1、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2010年国务院印发《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以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促进三网融合不断深入推进,各地广电机构和电信运营商也积极响应政策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网络改造、技术储备和广播电视新业态的开发,为三网融合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近年来国家和各部委相继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支持新媒体产业发展的政策,为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国家扶持新媒体发展的政策背景下,新媒体产业持续良好发展,产品和技术不断创新,终端用户需求快速增长,具有较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2、高品质视听服务需求不断增长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全年我国GDP达1,143,6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1%;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9.1%。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金额也在同步增加,居民对高品质、多样化的视听节目付费意愿的增强,为行业内企业增值付费业务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由于IPTV业务可提供包括直播、回看、点播及增值业务等全业务形态的视听节目,同时具有更强的家庭互动性、直播内容权威性等特点,且可提供稳定、清晰、流畅的互动性视听内容,可满足终端用户多样化、高品质的视听服务需求,有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3、家庭宽带的建设和升级的加速推进IPTV业务需要依靠宽带网络技术实现海量视频、音频、高清图片等数据信息的实时传递,信息的加载速度和播放流畅性直接影响其受众的用户体验,而信息的加载速度和播放流畅性主要由通信信道的信息传输速度决定。因此,信息基础设施的发达程度是影响IPTV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工信部《2021年通信业统计公报》数据,截至2021年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全年净增5,224万户,总数达到5.36亿户。其中,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用户数3,456万户,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4.98亿户,占固定宽带用户总数的93%,占比较上年末提高3.1个百分点。家庭网络宽带的建设和升级,为中国新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视听新媒体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在三网融合、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近年来,与视听新媒体产业相关的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超高清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服务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一方面,行业内企业可以利用新技术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改善终端用户视听体验;同时,行业内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挖掘、分析,提供个性化增值业务的推介,满足终端用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视听需求,从而促进IPTV增值业务规模增长。视听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完善,为行业内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行业发展历程区别于报刊等传统媒体,包含IPTV业务在内的新媒体业务主要依托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IPTV虚拟专网、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终端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IPTV行业开始于2005年,随着2010年国家“三网融合”政策的大力推动,我国IPTV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我国IPTV行业发展可主要分为行业起步阶段、市场培育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随着《关于印发<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的通知>》、《关于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三网融合”政策的先后出台,IPTV业务作为三网融合的典型代表,得到了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开始进入试点阶段。同年,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三网融合试点地区IPTV集成播控平台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确定了IPTV业务开展的具体要求以及牌照制的管理方法,我国IPTV行业进入逐步规范化的发展轨道。2010年、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布《关于印发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的通知》、《关于印发第二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的通知》,试点地区开始进行IPTV平台的建设及试运营。根据工信部《2014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数据,截至2014年底,IPTV用户数达3,363.60万户。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三网融合推广方案的通知》,标志着“三网融合”试点阶段的结束,“三网融合”进入全面推广阶段,IPTV业务的开展范围也随之扩大到全国范围并受到政策的支持。根据工信部《通信业统计公报》及广电总局《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我国IPTV用户数已由2015年末的0.46亿户增长至2021年末的超3亿户,我国IPTV用户数呈现快速上升趋势,IPTV行业步入快速发展期。行业发展趋势1、IPTV行业持续增长由于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近年来,IPTV行业持续增长。根据广电总局《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统计数据,2019年末-2021年末,我国IPTV用户数分别为2.74亿户、3.00亿户和3.00亿户,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64%。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截至2020年末,我国总人口(不含港澳台)为141,177.87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统计数据我国家庭平均规模为2.92人,则截至2020年末国内家庭户数约为48,348.59万户。按此基数计算,截至2020年末,IPTV在国内的渗透率为62.05%,渗透率仍相对较低,IPTV业务仍具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2、优质版权内容成为行业竞争的关键内容资源是IPTV行业吸引终端用户、保持终端用户粘性和忠诚度的核心资源。随着我国法律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日益重视,视听节目版权的管理日趋规范,对于优质版权资源的争夺成为包括移动视频平台、IPTV平台、传统广播电视频道等视听节目服务市场参与者的核心竞争环节。精品内容、特色内容以及人民群众关注度高的版权内容在吸引终端用户、提升流量、推广平台品牌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通过购买、自制高质量的版权内容已逐渐成为企业维护行业地位,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质量的版权内容有利于提升终端用户的付费意愿,培养终端用户付费习惯,提升行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行业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也将进一步推动企业在优质版权内容方面的投入力度,构建自身内容资源优势,从而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3、服务模式日益多样化,产品内容进一步创新相较于PC端、移动端视听服务,电视端视听服务具有家庭互动性强、观看受众广、沉浸性强等特点,随着新媒体行业技术的进步,通过电视终端所能提供的服务内容也更为丰富,其作为流量入口的战略价值愈发重要。近年来国内IPTV业务运营商开始逐渐探索利用电视终端打造多种类视听节目服务产品,通过提供更加优质的视听节目服务及极致的收看体验,不断提高活跃用户规模和终端用户粘性,进而推出诸如应用共享、电子商务、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多元化的增值服务和创新产品,提升IPTV用户流量的变现能力,拓展IPTV业务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4、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相较于传统广播电视服务行业主要依靠广播电视技术开展业务,作为“三网融合”的代表性行业,IPTV业务对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广泛,信息技术与IPTV业务的融合有助于行业整体服务质量及盈利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通过运用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IPTV平台运营商一方面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终端用户的兴趣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提供满足其兴趣、需求的个性化视听内容服务,提升终端用户满意度及终端用户粘性;另一方面可提高系统运营管理的效率,提升业务系统响应速度,节约运营成本,从而提升行业内企业经营效益。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日趋成熟,4K、8K等超高清技术、分布式存储技术、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促进行业内企业提供更快的传输速度、更高的传输质量和更精准的内容推荐,对行业生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5、跨终端的新媒体融合运营成为重要发展方向新媒体服务行业处于快速发展变革时期,视频弹幕网站、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体平台在电视端、PC端、移动端等不同终端下的不断涌现,终端用户的注意力正逐渐被多样化的视听服务产品所吸引。因此,未来IPTV平台运营商的业务拓展将不仅仅局限于电视终端,充分利用自身内容资源、平台资源、用户资源,探索诸如“电视+手机”的“大、小屏联动”等跨终端、多平台的新媒体融合运营模式,将成为行业重要的发展方向。IPTV业务在我国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属于较为创新的视听节目服务方式。由于IPTV业务可提供视频直播、回看、点播及增值业务等丰富的内容资源及多种交互式的内容服务以及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等因素影响,近年来,IPTV行业持续增长。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受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网络视听等业务的快速发展,用户收视习惯发生变化。”根据广电总局《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统计数据,2019年末-2021年末,我国IPTV用户数分别为2.74亿户、3.00亿户和3.00亿户5,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64%,呈现增长趋势。随着精品内容、特色内容以及人民群众关注度高的版权内容在吸引终端用户、提升流量、推广平台品牌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未来优质版权内容成为IPTV行业竞争的关键。同时,在4K、8K等超高清技术、分布式存储技术、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日趋成熟的背景下,相关信息技术与IPTV业务的融合将成为IPTV行业的技术发展方向,以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及盈利能力。此外,IPTV业务的产品未来将向服务模式多元化方向发展,以提升IPTV用户流量的变现能力,拓展IPTV业务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体验营销的特征1、顾客参与在体验营销中,顾客是企业的“客人”,也是体验活动的“主人”,体验营销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引导顾客主动参与体验活动,使其融入你设定的情景当中,透过顾客的表面特征去挖掘、发现其心底真正的需求,甚至是一种朦胧的、自己都说不清楚的、等待别人来唤醒的需求,发现它、唤醒它,消费者就自然愿意和你产生互动。在企业与顾客的互动中,顾客的感知效果便是体验营销的效果。顾客参与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体验的效果。例如在采摘体验中,积极的参与者会获得比较丰富的体验。2、体验需求体验式营销感觉直观,形象生动,极易聚集人流、鼓舞人心,促使消费者即时做出购买决定,具有立竿见影的促销效果。但是体验营销的基本思想仍然是“顾客至上”,强调消费者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企业不仅要从理性的角度开展营销活动,而且要考虑顾客情感的需要,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全面满足顾客的需求。首先要了解在体验经济中,消费需求已出现多方面的变化:从消费结构看,情感需要的比重相对物质需要的比重增加;从消费的内容看,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日益增多;从价值目标看,消费者日益关注产品使用时所产生的感受,并且日益关注环境保护等公益问题。在营销设计中,不仅要想到你能创造什么,更要想到顾客想要什么,力求提供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体验诉求的产品和服务。3、个性特征个性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在体验营销中,由于个性的差异性,精神追求个性化,并且每个人对同一刺激所产生的体验不尽相同,而体验又是个人所有的独一无二的感受,无法复制。因此,与传统的营销活动中,强调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要满足消费者大众化的需求有所不同,企业应加强与顾客的沟通,发掘其内心的渴望,从顾客体验的角度,在营销活动的设计中,体现较强的个性特征,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增加独特、另类,独具一格,别开生面,满足追求个性、讲究独特品位的顾客的需求。全面质量管理营销管理者应当将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视为头等大事。许多在全球获得成功的公司都是因其产品达到了预期的质量指标。大多数顾客已不再接受或容忍质量平平的产品。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接受全面质量管理(TQM),别无选择。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杰克,韦尔奇说:“质量是我们维护顾客忠诚最好的保证,是我们对付外国竞争最有力的武器,是我们保持增长和盈利的唯一途径。”更高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会带来更高的顾客满意、顾客忠诚,同时也能支撑较高的价格并因销量增加带来更低的成本。所以,质量改进方案(QIP)通常会提高企业盈利水平。美国质量管理协会认为,质量是一项产品或服务有能力满足明确的或隐含的需求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的总和。这是一个顾客导向的质量定义。顾客有一系列的需要和欲望,当所售的产品或服务符合或超越了顾客的欲望时,销售者就提供了质量。一个能在大多数场合满足大多数顾客需要与欲望的公司就是优质公司。区分适用性质量和适合性质量是很重要的。适用性质量是指产品达到某特定功能的质量。适合性质量是指达到没有缺陷且有稳定一致的性能。重要的是“市场驱动质量”,而不是“工程驱动质量”。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一个组织对所有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进行一种广泛有组织的管理,以便不断地改进质量工作。全面质量管理是创造顾客价值、顾客满意和保留顾客的关键,要求企业全员全程参与,正如营销是每个人的工作一样。在一个以质量为导向的企业,营销经理有两项责任:第一,正确识别顾客需要和欲望,将顾客的要求正确地传达给产品设计者,参与制定旨在通过全面质量获胜的战略和政策。第二,在向目标顾客传递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传递高的营销质量,努力使每项营销活动—订单处理、推销员培训、广告、售后服务等—都达到更高的标准和水平。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任命一位“质量副总经理”专门负责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要求确认下面有关质量改进的诸条件。(1)质量必须为顾客所认知。质量工作必须以顾客的需要为起始点,以顾客的知觉为终点。(2)质量必须在公司每一项活动中体现出来。不能只考虑产品的质量,还应考虑广告、服务、产品介绍文献、送货、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质量。(3)质量要求全体员工的承诺。唯有当公司全体员工都承诺保证质量,以质量为动力,并得到良好培训时,质量才有保证。(4)质量要求高质量的合作伙伴。一个公司所提供的质量,只有当它的价值链上的伙伴都对质量作出承诺时,才有保证。(5)质量必须不断改进。最佳公司坚信“每个人应持续不断地改善每项工作”。改善质量的最好方法就是以“最佳等级”竞争者作为基准,努力赶上或者超越他们。(6)质量改进有时需要总体突破。尽管质量应持续不断地加以改进,但有时确定一个总体改进目标是必要的。小的改进通过努力工作就可以实现,而大的改进则要求新的思路和更高明的工作。(7)质量未必要求更高成本。质量实际上是通过学习掌握“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方式得以改善的。质量不是检查出来的,质量必须是设计进去的。当事情在第一次就做得很完美时,诸如抢救、修理等许多成本,以及顾客不满意的损失都可以免除。(8)质量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由于买方的要求越来越高,改进一个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质量无疑是十分必要的。然而,高质量并不保证必胜,尤其是当竞争者也处于大致相同的质量水平时。大数据与互联网营销互联网是直复营销的重要载体,更是互联网时代企业与顾客互动的重要载体。互联网具有跨时空、交互式、个性化、信息多样化(文字、声音、图像)等特征,而且其成本较低,使得互联网营销(亦称网络营销或网上营销或在线营销)客观地存在一种高效率的互动关系。互联网(包括移动网和互联网融合的移动互联网)为营销者和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机会。(一)大数据、移动网络推动了互联网营销1、大数据是互联网营销的技术保障“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给出的解释或许更易于理解,他认为,“大数据”是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大数据并不是很大或者很多的数据,并不是一部分数据样本,而是针对某个现象或事项的所有数据。比如说关于一家企业的数据信息,除了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等基本信息外,还包括财务信息、经营信息、外部关联关系、诚信状况等信息。大量、多维、立体、交织信息的汇集,就可以基于不同需求分析为不同主体提供数据基础。依照《大数据时代》的翻译者、电子科技大学互联网科学中心主任周涛教授的说法,“大数据”是“数据化”趋势下的必然产,物。而数据化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一切都被记录,一切都被数字化”。大数据不是一部分数据样本,而是关于某个现象的全部数据。对企业而言,理解大数据要重视其多样化的形态和来源,发展对数据的深度分析能力,从而整合内部和外部信息,融合业务资源和社交媒体,进行准确预测。从战略思维视角来解释,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技术,同时也是企业的管理思维和运作范式。通过数据融合与分析挖掘,借以提升管理效率,开拓价值创造模式,它契合了互联网的开放性、普惠性、个性化特征。大数据变革了需求发现机制提升了发现需求的能力;通过记录顾客或客户的消费历史、网页浏览路径、市场供需变动、甚至客户画像(个人客户画像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消费能力数据、兴趣数据、风险偏好等;企业客户画像包括企业的生产、流通、运营、财务、销售和客户数据、相关产业链上下游等数据)等,企业的营销活动能够更加精准、更有针对性。借助大数据能够完成更精细的市场细分。基于此,对不同客户,企业能够借助大数据对其进行更精准的营销以刺激需求。亦即,企业有针对性地面对不同类别的客户选用不同推送方法,使得每一类顾客获取到的是自己期望获得的产品及相关信息,如此,相比全覆盖的轰炸式营销,能够减少顾客对促销的抵触感,提高营销效果。2、移动网络助力互联网营销1991年英国物理学家TimBerners—Lee发明了万维网,但他也许不会想到万维网(wwW)如此迅速地推广,并对这个世界产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美国知名经济学家泰勒•考恩指出,“与电的发明不同,互联网还未改变每个人的生活,但它已经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且将会对下一代产生更为强大的影响力,尤其有利于那些求知若渴的人、愿意去应付那些由泛泛之交构成的超大关系网的人、愿意以极快速度吸收信息的人”。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且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与3G相比,通信速度更快、网络频谱更宽、通信更加灵活、智能性能更高、兼容性能更平滑、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实现更高质量的多媒体通信、频率使用效率更高、通信费用更加便宜。4G网络的建设带动了4G手机用户的迅速增加。运营商的网络能力有了显著提升,消费者的通信体验大大改善。4G网络将移动上网的速度提升到100Mbps,已经达到了部分用户家庭中固定宽带的速率,使得人们能够在手机上体验到更快的网络访问速度。在没有WiFi的时候,4G网络可以起到很好的替代作用。4G网络的应用大大提升了信息交换效率。总之,互联网特别是移动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互联网营销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主要原因是移动互联网更好地满足了顾客的时间碎片化的便利性需求。可以说,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营销的技术基础。(二)官网自营互联网营销(习惯性称谓,在此章实际是互联网促销)有很多形式,如官网自营、微博营销、微信营销、搜索引擎营销、视频营销等。当然,不同分类下的称为也不尽相同,有的还有内容上的交叉。无论哪一种形式,都具有传播与促销的功能,有的还有直接提供服务的作用。官网上自营是互联网企业传递信息的直接渠道。不难理解,官方网站是体现主办者意志想法,企业信息公开,专用、权威和公开性质的一种网站,人们也常将其作为了解企业信息的首选方式。官网自营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原有品牌影响力,官网的权威性给自身品牌背书。因此,企业在官网(PC端、移动端)开通互联网通道、发布品牌及产品信息、提供官方应用程序下载、设立产品论坛等,目的就是充分利用官网的公信力和吸引力,形成自营渠道,实现销售产品或服务的目的。在自有业务平台(即官网)上传播品牌及业务,这是非常普遍的常态传播形式。同理,在相关管理部门许可的前提条件下,线下场景中也有在企业办公大楼上竖起广告牌的情形。只是线上的广告制作成本更低,甚至有时是零成本。(三)微博营销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微博进入门槛较低,它融合了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功能于一身,具有强劲的传播优势:便携、即时、快速、互动性强,传播具有“裂变性”,有价值的信息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关注,并迅速传播开来。有研究表明,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微博基于公开平台架构,允许用户创作和发布信息并附加多媒体内容,还可以帮助用户获得大量的内生和第三方开发的应用。加之微博营销的成本投入少、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已成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产品发布、促销信息传播、活动公告宣传、危机公关处理的首选平台,最终发展成为企业的自媒体。以新浪微博为例,截至2013年8月2日,其认证的企业微博近32万家2。2013年8月5日新浪与拥有900万家淘宝商户的阿里巴巴共同推出的新浪微博淘宝版,则使得微博这一营销模式发挥到了当时的极致,表现为当用户账户绑定后,微博用户可直接登录淘宝平台完成交易、支付等功能,实现新浪微博与淘宝账户互通,用户在绑定后可以用一方账号登录另外一方的业务,大大减少在两个平台登录切换的成本,让购物和信息分享更为方便快捷。新浪微博积极推动用户基数增长,提升用户活跃度,加强移动端变现,优化广告产品以求从各个维度更好地服务持续增长的客户群体。微博的广告和营销业务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四)微信营销毫不夸张地说,微信的出现相当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用户的使用频率和用户黏性远高于其他社交平台,因此,企业也有必要选择并利用好这样的工具实现有效的传播。微博最大的营销优势是其粉丝形成的广度,而微信的优势在于其点对点的沟通深度。相比微博而言,微信是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也正因为微信将用户置于熟人关系中,在微信中所产生信息的关注度比微博要高得多,尤其是在朋友圈被大量转发的文章往往能实现非常高的阅读量。微信与微博并不矛盾,并且可以联动、整合。1、微信营销的优势微信营销是指企业借助微信功能,通过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推广自己的产品,从而实现点对点的营销。(1)潜在客户数量多。微信的快速的技术迭代,功能越来越强大,给用户带来的越来越多的便利和实用性,使其成为众多商家和企业潜在客户的聚集地,且微信的用户数量还在不断地攀升。至2016年年底,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正式超越了,在用户数字上,微信成为名副其实的腾讯第一大平台。可以预见,8亿多微信用户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潜在客户、市场容量大。(2)营销成本低廉。传统的营销推广多在线下,成本固然较高;而微信是一种软件,且使用是免费的。也就是说,微信从注册、开通,到使用各种功能都不收取费用,只是在使用微信时产生的上网流量由网络运营商收取比较低廉的流量费。如此,企业通过微信开展的微信营销活动的成本自然也是非常低的。(3)营销信息到达率高。如果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发布者无从知晓他(她)的粉丝是否真正收到、阅读了的信息。微信则不同。由于每一条信息都是以推送通知的形式发出,企业所发布的每一条的信息都会送达订阅用户手中,到达率几乎是100%,信息传播到达率高于微博。(4)精准营销。微信公众账号能够通过后台的用户分组和地域控制等手段对用户进行多样化分类,有利于准确发现用户(顾客)需求,进而实现精准的信息推送,包括推送信息的方式、推送信息的内容等。(5)营销方式多元化。微信不仅支持文字,还支持语音以及混合文本编辑,普通的微信公众账号就可以群发文字、图片、语音三个类别的内容。而经过认证的微信公众账号,会有更高的权限,能推送更漂亮、更能体现企业意愿的图文组合信息。图文并茂,并辅之以有特色的语音和视频,比较容易拉近企业与用户(顾客)的距离,使营销活动变得更生动、更有趣、更有效。(6)营销方式人性化。微信的功能可以实现用户许可式选择和接受,由此,微信公众账号的内容推送既可以是企业主动推送,也可以把接收信息的权力交给用户,让用户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回复某个关键词可以看到相关的内容等。这种亲民而不扰民的设计,使得企业的微信营销过程更具有人性化。2、微信公众号营销微信营销的方式有很多,有以建立并维系客户关系为目的、发挥漂流瓶、查看附近的人、二维码扫描等微信功能的微信营销,也有利用开放平台、语音信息等功能进行内容推送、创意执行的微信营销,还有直接在公众平台上营造品牌及产品信息传递生态链的微信营销。结合本章目的,主要有微信公众号营销和微信群营销两类。必须提及的是,微信的公众平台功能较好地弥补了微信的封闭性,也让微信不止停留在社交的层面,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传播工具。对于公众平台来说,信息主要以推送的形式传达,是一种一点对多点的传播,传播广泛。针对微信公众号,腾讯分别提供了三种类型的公众号,分别是服务号(主要偏于提供服务,类似银行、114、提供服务查询,认证前后都是每个月可群发4条消息)、订阅号(主要偏于为用户传达资讯,类似报纸杂志,认证前后都是每天只可以群发一条消息)和企业号(主要用于公司内部通信使用)。根据业务属性,企业可以选择申请不同种类的微信公众号,如果选择运营得当,可以很好地发挥传播与沟通的渠道效应。3、微信群营销除了微信公众账号外,微信的另一传播依托对象就是微信群(类似QQ群)。如,热度非常高的微信讲座也是非常好的一种宣传方式,借由一些公益性质的讲座活动,将高质量的用户吸引到同一个微信群中,增加企业直接接触目标用户的机会,可以说是一种性价比非常高的传播方式。(五)搜索引擎营销搜索引擎在帮助企业从浩瀚如烟的海量网民中挖掘潜在顾客具有重要作用。潜在顾客主动查询,通过搜索关键词反映顾客需求,搜索引擎根据客户需求给出相应的结果,有效地增加网站流量、促进企业销售及推广、提高品牌知晓率。搜索引擎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均不可小觑。1、搜索引擎及其营销意义搜索引擎,搜索的并不是所有数据,而是一些事先整理好的网页索引数据库,但是这些数据也是片断性地和网页文字相匹配的。简言之,搜索引擎指的是收集了互联网上众多网页并对网页中的每一个字进行索引,从而建立索引数据库。当某个用户在搜索框中输入并搜索某个关键词的时候,网页中包含的该关键词的网页就都会被作为搜索结果搜索出来,经过复杂的算法进行有序的排列后,这些结果就按照与搜索关键词的相关度的匹配性,依次排列并展示出来。百度、谷歌、360搜搜、雅虎等都已经成为我们熟知的搜索引擎平台。搜索引擎营销(SEM)就是根据用户或顾客使用搜索引擎的方式利用用户或顾客检索信息的机会尽可能将营销信息传递给目标用户或顾客的过程。亦即,搜索引擎营销就是一种互联网营销手段,通过抓住用户或顾客对于搜索引擎的使用习惯和依赖性,把用户或顾客最终需要搜索的信息精准地推送给用户或顾客的过程。搜索引擎营销的意义表现在顾客和企业两个侧面。对用户(顾客)而言,可以非常便捷地进行精准的搜索,即用户(顾客)通过搜索引擎中的关键词精准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企业能够以最小的成本寻找精准的客户,并借以创造最大的互联网价值。也就是说,而企业则可以通过锁定不同关键词得到有效的顾客,并根据用户(顾客)的搜索习惯、爱好和需求,向其推送精准的广告。2、不付费搜索与付费搜索不付费搜索,即自然搜索,指的是搜索引擎优化(SEO)的结果。搜索引擎优化是一种利用搜索引擎的搜索规则来提高目前网站在有关搜索引擎内的自然排名的方式。而搜索引擎营销的基本原理是让用户发现信息,提供进入网站/网页进一步了解他(她)所需要,信息的渠道,可以为企业引入流量。企业通过对于如何抓取网页、如何索引、最终如何排名方式的了解后,采取适合自身的方法,最终使得该网站信息在搜索引擎的展示结果中处于靠前位置。自然搜索PC端出现的地方一般出现在页面左侧,位于若干个付费搜索结果的下面,包含的内容一般有标题和内容预览。不付费搜索的移动端呈现与PC端相似,不再赘述。关于付费搜索,移动端付费搜索和电脑PC端付费搜索方式有很大不同。PC端付费搜索,可以按点击付费(PPC),也可以按每次点击费用(CPC)以及搜索引擎广告等。付费搜索的种类大致可分为目录免费登陆、品牌专区、竞价排名广告、网盟推广、移动推广以及部分增效工具,其中竞价排名广告成为众多企业比较常用的付费搜索。竞价排名广告,指的是主要由搜索引擎出价高低决定排名顺序,比如百度竞价,对同时购买同一关键词的网站排名的话,竞价的高低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移动端屏幕相比PC端比较局限,PC端很多看上去简单的广告若移植到移动端,效果就会打折扣,所以移动端付费搜索会有自己比较有特点的广告形式,主要有五种。其一是Banner广告,直接复制webBanner广告,一般位于屏幕的顶部,偶尔底部也会有;其二是开屏广告,顾名思义,应用启动时会出现,全屏展现,时间为3~5秒,主要应用于品牌广告;其三是积分墙,是按照的效果付费的广告形式,多用于APP应用展示多种多样的积分任务,用户完成任务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开发者也可以由此获得收入;其四是插屏广告,多在视频播放中弹出;其五是信息流广告,作为一种移动端的原生广告形式,用户查看好友信息的时候,会插播搜索推广信息。这种信息流广告比插播广告有较好的用户体验,效果比较良好。3、漏斗图及搜索引擎营销过程搜索引擎营销过程就如同一个漏斗,实现由上到下,从展现、点击、浏览、咨询和转化(下订单)的过程。在这期间,流量逐渐变小、数量也在不断变少,类似“漏斗”造型,故名。这个“漏斗”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用户或顾客角度来看,是一个从搜索信息→点击感兴趣的推广结果→打开网页浏览→与网站互动咨询→下单购买合适商品的过程;其次,从企业营销角度来看,是推广结果在搜索结果页面展现→获得网民点击→网站被浏览→与咨询者互动→获得订单的过程。在搜索引擎营销过程中,表面上看,“展现”和“点击”主要决定于搜索平台;“浏览”(包括互动咨询)关键在企业;而“转换”主要决定于线下交易、服务及物流等。事实上,搜索平台的选择、搜索平台上如何展现等也是企业与其洽商(包括优化、付费、排名等)的结果;线下交易也是主要决定于企业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亦即,企业在搜索营销上的努力,直接关系到营销效果。基于此,此图也被称为搜索引擎营销效果转化漏斗。(六)视频营销视频营销是指企业通过网络视频,借助视频平台,达到宣传企业品牌、产品及服务的一种传播手段。其主要模式有四种。一是广告推送模式,主要包括视频网站中片头贴片、片尾贴片和暂停贴片;二是植入模式,可以利用自制的微电影等形式将品牌或产品价值信息点,植入到视频短片中,通常要求视频情节、背景与道具等与品牌主张和产品信息高度吻合;三是用户创造内容模式,如在优酷、土豆等平台上征集、票选由网友创造的视频作品,通过网友与品牌企业的互动,加深对品牌印象;四是病毒式传播视频,即通过发布极具吸引力和传播力的视频,融合产品和品牌广告信息,期望用户自发传播,最终在用户中形成病毒式的快速传播。YouTube首创为网友提供上传视频的互动模式平台,后续的优酷、土豆等国内很多视,频网站也快速开发、成长。网络视频24小时全天候可视的特点使网络视频广告更加多元和灵活,比如网络视频前的贴片广告、视频中的植入式广告,以及企业创作的供网友传播的病毒式视频等,为企业的视频营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践中,在优酷、土豆、爱奇艺、搜狐视频、腾讯视频、乐视视频等网站平台上有很多企业制作的微电影及广告片,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传播作用。“支付宝”作为一种针对网上交易推出的安全付款服务,它可在买家确认收到货前,替买卖双方暂时保管货款。作为国内首创的网上支付工具,支付宝从一开始的口号和目标就是“安全支付,天下无贼”。2004年视频营销活动,利用《天下无贼》的知名度、美誉度吸引用户关注,同时用故事情节表现出来,使网上安全支付的概念更加平民化,进而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