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业机器人行业投资价值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汽车制造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分工体系的确立和汽车制造产业的转移,我国汽车工业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由汽车生产大国向汽车产业强国转变。受益于中西部地区新增购车需求、东部地区更新换代需求和政策刺激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汽车产业连续多年保持了快速发展态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产量由2010年的1,826.47万辆上升到2018年的2,780.92万辆,汽车销量由2010年的1,806.19万辆上升到2018年的2,808.06万辆,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5.40%和5.67%。截至2018年末,我国已连续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当前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汽车千人保有量达到140辆,但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处于较低水平。从总量来看,我国汽车保有量不足美国的60%;从人均保有量来看,目前仅相当于日本60年代、韩国80年代的水平,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城镇化率与汽车保有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2010至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由50.00%提升到59.58%,汽车保有量由7,802万辆提升至24,028万辆,年均增长率为15.10%。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将是汽车需求持续增长的有力保障。此外,汽车行业内通常以R值(车价/人均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汽车购买力水平的重要指标。按照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一个国家的R值接近2~3时,该国就将进入汽车的快速普及阶段。日本和韩国的R值分别在60年代和80年代进入到2~3区间,之后10年的时间里,两国汽车销量均以超过20%的年均增速增长。近年来,中国的R值正式进入2~3区间,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未来10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仍将具备高速增长的潜力。2016年六大汽车集团公布的十三五规划中,2020年上汽集团自主品牌的销量目标为100万辆,东风汽车产销规模560万辆,一汽集团总销量450至500万辆,长安汽车目标销量400万辆,北汽集团目标销量450万辆,广汽集团产销量240万辆。受我国城镇化进程不可逆转、居民购买力不断提升、我国汽车普及率较低、中西部新增购车和东部汽车更新换代需求凸显、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带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升级等因素驱动,未来我国汽车行业仍将保持稳健发展态势。汽车产销量的背后是汽车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8,004.20亿元,2017年达到13,099.9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0.35%。汽车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较高的是汽车制造装备。汽车装备制造产业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稳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汽车制造四大工艺流程都离不开工业机器人。按工艺划分,汽车制造装备包括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类,投入占比一般约为20%、25%、35%、20%,汽车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给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智能制造装备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以焊装线为例,2010年汽车工业焊装制造设备投资额为159.77亿元,2016年达到235.25亿元,随着整车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智能焊装线升级的市场潜力巨大。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数据显示,汽车行业是工业机器人设备的主要下游行业之一。从全球数据来看,汽车行业工业机器人2010年销量仅3.27万台,2017年增长到了12.54万台,占工业机器人设备总销量的比重维持在25%至50%之间。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等。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均位居世界前列,201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8万辆,2018年增长至125.60万辆,年均增长率达114.76%。全球范围内,2016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91.4万辆,2018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201.80万辆,同比增长24.49%;其中,中国是全球新能源乘用车第一大国,比亚迪、北汽、长安等汽车品牌均位列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TOP20。目前,以荷兰、挪威、德国、法国为代表的世界各国都已纷纷发布或提出禁售传统燃油车时间表,国际汽车巨头、大型汽车零部件也已快速转向新能源汽车,并且逐渐加大全球范围的布局与投入。因为白车身焊接设备及总装设备需要与车身构造匹配,所以随着新能源汽车外形与构造的变化,生产线改造的需求将逐步释放。随着海外龙头企业与国内各大厂商转向新能源汽车,将进一步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根据2017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印发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通知,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20%以上。根据2016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规划,预计到2025年和2030年,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分别达到525万辆、1,520万辆,渗透率达到15%、40%。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201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8万辆,2018年增长至125.60万辆,年均增长率达114.76%。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不断增长,2016-2018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率分别为53.13%、53.25%和61.65%,相比前几年的增长率已回到更为合理的水平,但仍处于迅速增长阶段。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各大传统汽车厂商开始逐渐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投入,同时涌现出了一批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新锐制造厂商,新能源汽车的速度不断加快,对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的需求也因此同步快速增长。传统汽车的白车身焊装领域积累的技术、工艺、项目经验,在新能源汽车白车身焊装领域可以得到广泛应用,同时,针对新能源汽车铝合金等轻量化新材料运用、车身结构、柔性化焊装等独特技术领域深入研发,建立了初步的技术优势,并积累了宝贵的项目经验,为开拓新的新能源汽车焊装生产线业务打下了基础。2018年,受宏观经济不景气、汽车销量基数已处于较高水平的综合影响,我国汽车总销量2,808.06万辆,同比下滑2.76%,首次出现负增长。对汽车制造企业而言,在现在环境下更需比拼爆款车型的研发储备能力,包括新车型的推出和现有车型的更新换代频率。因此,汽车制造企业针对推出新车型、现有车型改款、新工厂的建设等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将为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带来持续不断的新业务,相比之下汽车销量的影响较为间接。根据财通证券研报估计,当前中国汽车市场所处阶段相当于日本的1971年,也是首次出现年度销量负增长,两者千人保有量基本相当。若中国未来社会发展水平能达到日本水平,汽车保有量有望达到8.2亿辆,销量峰值可达5,600万辆(约为现在的两倍)。中国汽车行业自21世纪初爆发以来仅发展不到20年,根据海外成熟汽车市场,从成长初期到走向饱和至少用时60余年,因此虽然汽车行业存在周期,但未来发展空间仍然较为广阔。此外,汽车制造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周期相对较长,与汽车销量的短期波动周期不完全匹配。受宏观经济整体放缓影响,根据工信部装备工业司的数据,2019年1-9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14.9万辆和1,837.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1.4%和10.3%。未来,若汽车行业景气度持续大幅下降,将有可能导致对客户应收账款不能回收,或坏账准备计提不足的风险,亦有可能导致经营业绩出现下滑的风险。受宏观经济整体放缓影响,根据工信部装备工业司的数据,2019年1-6月,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157.1亿元,同比下降8.1%;累计实现利税总额2,578亿元,同比下降27.5%。汽车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产业链较为完善,市场规模庞大,在促进经济增长、带动消费与就业、带动其他关联行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今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汽车消费,刺激汽车行业景气度回升。今年以来,为刺激汽车行业景气度回升,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汽车消费。2019年8月27日,《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释放汽车消费潜力,探索推行逐步放宽或取消汽车限购的具体措施;支持购置新能源汽车,促进二手车流通;同时强化财税金融支持,降低流通企业成本费用;将取消石油成品油批发仓储经营资格审批,下放成品油零售经营资格审批。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美国、日本的千人汽车保有辆分别为837辆、591辆,与中国人均GDP相当的巴西和墨西哥的千人汽车保有量为300辆左右,而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仅为173辆。我国经过多年发展,居民收入增加,其巨大的消费潜力尚未完全激发,该政策的出台,通过流通渠道、流通环境的改革,促进消费升级,将利于普通大众更便捷、实惠地购买及使用汽车产品,进一步激活汽车消费市场,有效提振汽车行业的景气度。《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包含大交通出行各领域统筹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指示,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根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几个新重点,首先提到了完善交运行业基础设施布局以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到2035年实现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并加强新型载运工具的研发,包括铁路、空路与海路设备方面形成自主可控的完整产业链。其次对绿色发展低碳环保的重视,优化交通能源结构。最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产业链,发展智慧交通,推动大数据、AI、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随着我国交通强国建设的持续推进、新型载运工具的研发、投产以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的形成,机器人系统集成业务所提供的智能自动化生产能力将面临更为广阔的市场增量需求空间。综上所述,一方面,受宏观经济整体放缓影响,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整体经营情况、汽车产销量在2019年均出现了下滑;另一方面,但汽车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今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汽车消费,刺激汽车行业景气度回升。工业机器人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工业机器人产业链集精密化、柔性化、智能化的各类先进制造技术于一体,集中并融合了多项学科,涉及多项技术领域,包括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机器人动力学及仿真、模块化程序设计、机器视觉、智能测量、工厂自动化等,技术密集度高,综合性强。虽然我国的工业机器人行业起步较晚,但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行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提升我国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工业机器人本体方面,我国企业在伺服电机、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和技术研发领域与国外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但在机器人行业应用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方面,受益于我国广阔的下游市场需求、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深化,行业内重点企业不断实现技术突破,部分核心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方面,能够实现实时管理和实时追踪的数字化智能工厂,是未来下游行业特别是汽车制造行业的发展方向所在。数字化工厂采用高度模块化布局,实现人机互联、信息互联、自动排产以及智能维护等功能,并最终将成品通过智能配送中心递送到客户手中。数字化工厂通过集成、仿真、分析、控制等手段,可为制造工厂的生产全过程提供全面管控的整体解决方案,从而使得生产线上机械装备、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实现整个生产线流程的无缝集成,达到最佳的利用率与满足生产的最大需求。数字化工厂代表着现阶段工业机器人行业应用技术的最高水平。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行业的细分市场空间根据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等单位编制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分析报告(2018)》,2017年度中国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市场规模为745亿元,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042亿元,复合增长率11.80%。假设2018年度相比2017年度增长11.80%,则2018年度中国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测算市场规模为832.91亿元。根据上述报告,从工业终端客户来看,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市场中汽车行业占比33.25%,3C行业占比27.65%,据此计算,2018年度中国汽车行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规模为276.94亿元。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行业集中度根据国金证券统计,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下游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截至2014年9月末,我国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数量不足500家,截至2017年末已迅速增长至超过3,000家。但这些系统集成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的不超过100家,绝大部分企业系统集成业务营业收入不超过3,000万元。机器人2018年度的收入(扣除工业机器人本体业务)21.59亿元,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细分市场的占有率为2.59%;华昌达2018年度收入为27.25亿元,市场占有率为3.27%;天永智能2018年度收入为5.06亿元,市场占有率为0.61%;克来机电2018年度收入为5.83亿元,市场占有率为0.70%;天奇股份2018年度收入为35.03亿元,市场占有率为4.21%。整体来看,细分行业内主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均较低,行业集中度较低。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壁垒工业机器人行业是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行业,涉及计算机软件、电气工程、机械电子、机械设计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下游应用行业差异较大,个性化需求较强,系统产品的结构复杂,技术含量较高。因此,既要掌握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又要充分挖掘下游行业用户所提出的个性化需求,高度综合相关技术并对软硬件进行深度集成,才能够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自动化成套装备及系统产品。随着工业机器人行业技术更新换代不断加快,我国制造业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缺乏自主研发实力的新进入者难以适应本行业市场竞争环境。工业机器人下游行业客户需求差异化很大,机器人生产线制造工艺复杂,涉及整体方案设计、机械与电控方案设计、信息化功能设计、零部件采购、系统集成、安装调试、系统维护等各个环节,项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供应商强大的整合生产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因此客户在招标时,倾向于选择具有成熟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能力的智能系统集成商,一般要求投标方具有一定数量的大型项目工艺规划、设计、生产交付经验,过往项目不存在重大质量问题,甚至可能要求供应商具有与世界排名靠前或国内前列的行业客户成功合作的项目经验,对客户的工艺要求、技术要求、生产管理具备深入的理解,这些均为行业新进入者设立了极高的技术壁垒。工业机器人下游行业客户具有定制化非标生产的显著特点,项目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定制化比例高,不同厂商基于各自的生产场地条件、生产规模计划、生产节拍要求、新材料、新工艺等限制条件,对供应商的生产工艺技术提出了很大的差异化要求,需要掌握不同客户的不同生产工艺要求并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制造。只有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厂商,才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迅速对生产工艺做出调整与改进,及时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高性能、低能耗的新产品。竞争战略选择竞争者的反应模式、实力等特征决定了本公司竞争战略选择。1、竞争者反应模式与竞争战略选择竞争者反应模式指本公司对竞争者的攻击战略实施之后竞争者的回应方式。竞争者常见的反应模式有以下四种。(1)从容型竞争者。从容型竞争者指竞争者对某些特定的攻击行为没有迅速反应或强,烈反应。这类竞争者“从容不迫”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一是认为自己的顾客忠诚度高,不会转换购买。这类竞争者通常实力强大,市场份额高,品牌知名度高,市场掌控能力强。对于其他同类企业可能不放在眼里,认为小泥鳅掀不起大风浪。企业选择此类竞争者作为攻击对象,应当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测定所投入的竞争资金能否收到预期效果,能否吸引竞争者顾客转换购买。如果竞争者的顾客果真不会转换购买,则本公司的竞争战略和策略就是无效或低效的,竞争资金投入就是不值得的。二是竞争者正在对该业务进行收割榨取。竞争者或者认为该产品已经处于衰退期,没有大力发展的价值,没有必要费力地争夺市场扩大份额;或者正在进行战略转移,减少甚至放弃该业务。因此,不打算继续投入资金应对竞争,能销多少就销多少,能得多少利润就得多少利润。企业选择这类竞争者作为攻击对象,首先要分析该业务是否已经进入衰退期,如果已经进入衰退期,本公司是否有必要投入资金争夺市场扩大份额?如果竞争者是因为战略转移而不作反应,则可以成为本公司乘虚而入抢占市场的有利时机,攻击战略就易于收到显著效果。三是竞争者反应迟钝,举棋不定,对于受到攻击之后的可能效果缺乏认识,同时也缺乏做出迅速反应或强烈反应的条件,比如资金不足,等等。这类竞争者的一般实力不强,市场开拓能力不强。选择这类竞争者作为攻击对象易于取得显著效果。(2)选择型竞争者。选择型竞争者指竞争者只对某些类型的攻击做出反应,而对其他类型的攻击无动于衷。企业如果尚不具备与竞争者正面决战的实力,就应当分析竞争者在哪些方面反应敏感,在哪些方面反应不敏感,以制定最为可行的攻击战略,避免引起竞争者强烈反应。(3)凶狠型竞争者。凶狠型竞争者指竞争者对所有的攻击行为都做出迅速而强烈的反应。这类竞争者意在警告其他企业最好停止任何攻击。选择这类竞争者作为攻击对象必须慎之又慎,除非本公司的实力远在竞争者之上,有把握一举击溃而不畏惧它的凶猛反扑。否则,就会损失惨重或者两败俱伤。(4)随机型竞争者。指对竞争攻击的反应具有随机性,有无反应和反应强弱无法根据其以往的情况加以预测。此类竞争者大多是实力弱小的企业。本公司在具备一定实力的条件下,选择此类竞争者作为进攻对象易于取胜并实现预期效果。2、竞争者的其他特征与竞争战略选择企业要攻击的竞争者不外乎下列三类之一。(1)强竞争者与弱竞争者。攻击弱竞争者在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每个百分点方面所耗费的资金和时间较少,但能力提高和利润增加也较少。在自身实力强大的条件下,攻击强竞争者可以提高自己的生产、管理和促销能力,更大幅度地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利润水平。(2)近竞争者和远竞争者。多数公司重视同近竞争者对抗并力图摧毁对方,但是竞争胜利可能招来更难对付的竞争者。美国的战略研究专家波特举了两个毫无意义的“胜利”的例子:鲍希和隆巴公司曾积极同其他软镜头生产商对抗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导致失败者纷纷把资产卖给露华浓、强生和谢林一普洛夫等较大的公司,使自己面对更强大的竞争者。一家橡胶特种用品生产商把另一家橡胶特种用品生产商当作不共戴天的仇敌来攻击并抽走股份,给这家公司造成很大损失,结果几家大型轮胎公司的特种用品部门乘虚而入,很快打入了特种橡胶制品市场,倾销产品。(3)“良性”竞争者与“恶性”竞争者。“良性”竞争者的特点是:遵守行业规则;对行业增长潜力提出切合实际的设想;按照成本合理定价;喜爱健全的行业,把自己限制在行业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细分市场中;推动他人降低成本,提高差异化;接受为他们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规定的大致界限。“恶性”竞争者的特点是:违反行业规则;企图靠花钱而不,是靠努力去扩大市场份额;敢于冒大风险;生产能力过剩仍然继续投资。总之,他们打破了行业平衡。公司应支持良性竞争者,攻击恶性竞争者。更重要的是,竞争者的存在会给公司带来一些战略利益,如增加总需求,导致产品更多的差别,为效率较低的生产者提供了成本保护伞,分摊市场开发成本,服务于吸引力不大的细分市场,减少了违背反托拉斯法的风险等。营销调研的步骤营销调研的过程,通常包括五个步骤:确定问题与调研目标、拟定调研计划、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提交报告。(一)确定问题与调研目标为保证营销调研的成功和有效,首先要明确所要调研的问题,既不可过于宽泛,也不宜过于狭窄,要有明确的界定并充分考虑调研成果的实效性。其次,在确定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特定调研目标。(二)拟定调研计划设计能够有效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的计划,包括概述资料来源、调研方法和工具等。由于收集第一手资料花费较大,调研通常从收集第二手资料开始,必要时再采用各种调研方法收集第一手资料,也可以从企业外部的商业公司购买有关资料。调查表和仪器是收集第一手资料采用的主要工具。抽样计划决定三方面的问题:抽样单位指确定调查的对象,抽样范围指确定样本的多少,抽样程序则是指如何确定受访者的过程。接触方法是指如何与调查对象接触的问题。(三)收集信息在拟定调研计划后,可由本企业调研人员承担收集信息的工作,也可委托调研公司收集。面谈访问必须争取被访问者的友好和真诚合作,才能收集到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实验调查时,调研人员必须注意使实验组和控制组匹配协调,在调查对象汇集时避免其相互影响,并采用统一的方法对实验进行处理和对外来因素进行控制。(四)分析信息从已获取的有关信息中提炼出适合调研目标的调查结果。在分析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这些信息数据是依据何种尺度进行测定、加工的,然后借助多变量统计技术将数据中潜在的各种关系揭示出来,还可将数据资料列成表格,制定一维和二维的频率分布,对主要变量计算其平均数和衡量离中趋势。(五)提交报告调研人员向营销主管提出与进行决策有关的主要调查结果。调研报告应力求简明、准确、完整、客观,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如能使管理决策减少不确定因素,则此项营销研究就是富有成效的。整合营销传播计划过程在制定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过程中,营销企业需要结合各种促销组合要素,平衡每一个要素的优势和劣势以产生最有效的传播计划。可以说,整合营销传播管理实际上就是对目标受众进行有效传播的过程,包括策划、执行、评估和控制各种促销组合要素。整合营销传播方案的制定者必须决定促销组合中各要素的角色和功能,为每种要素制定正确的策略,确定它们如何进行整合,为实施进行策划,考虑如何评估所取得的成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营销传播只是整体营销计划和方案的一部分,必须能够融合于其中。创建学习型企业彼得˙德鲁克在1988年就指出:“我们正在进入变革的第三阶段:从命令一控制型组织、分成许多部门与科室的组织,转变为以信息为基础、由知识专家组成的组织……但是,我们还远没有做到真正建立起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这是将来会遇到的管理上的挑战。”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企业必须以知识作为决策及决策之后的资源分配工作的根据和基础。也就是说,企业要建立新的组织机制,使之懂得如何倾听市场的条件信号,从所听到的内容及其经验中学习,然后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其自身能力,以其创造并满足顾客的产品和服务领先于他人。企业对倾听、学习和领先这三项挑战性工作做得如何,将决定其业务经营的成功或失败程度。(一)倾听倾听,或称探察,是指企业感知外部世界的所有活动。企业倾听有明确的目的性,就是建立知识基础,以便作出面向市场的决策。市场调研一直是企业常用的感知手段。但过分依赖市场调研部门,乃至完全依赖营销部门来倾听,并不能保证企业通过有效的倾听达到成功决策。通过相当狭小的感知渠道寻求众多对象的反映,调研机构和信息处理人员对信息的控制、保管和理解,都会成为企业有效倾听的障碍。要克服这些障碍,企业需要建立跨职能决策体系,设计出能促进信任、共享信息、积累知识和建立学习制度的各种决策方法。有效倾听必须保证企业能听取多种声音。这些声音主要来自与企业决策休戚相关的三,组群体:顾客、社区和企业。其中,顾客包括消费者和相关销售系统中的个人;社区包括政府有关部门、特殊利益集团和竞争者;企业除自身外,也包括供应商和投资者。倾听多种声音的目的是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多种声音往往会互相冲突,如洗衣粉生产商可能发现顾客想要含磷的洗衣粉洗出“更加洁白”的效果,而社区则要求禁止磷化物污染公共水源,使水“更加干净”。这时,企业(股东和员工)则要求生产一种既令顾客满意,又符合企业对环保的责任感,而且还能盈利的产品。企业的责任是,充分听取三大群体的意见,了解和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进行合作和造成冲突的可能性和条件,以作出面向市场的决策。(二)学习通过倾听取得的信息,需要转化为进行决策所需要的情报、知识、理解和智慧,否则就不会使企业得到任何改善。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建立企业的学习体系。企业欲在快速变化的复杂环境中获得成功,必须要求其每一个成员不断地学习、快速地学习,同时也必须要求这些个人学习有益于强化企业对内部和外部环境所拥有的共同知识(即组织知识),促进个人行为与建立在组织知识之上的集体行动保持一致。组织知识是每一个组织成员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与集体相关的知识中得到一致认可、共同拥有的那部分知识。组织知识不是所有人知识的总和,而是相关的和共同的知识,是个人知识的有机综合。它比任何个人知识丰富得多,而且为所有与之相关的人深刻理解和内部化。企业学习系统不仅要重视解决将个人学习和建立的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共识)问题,而且要解决彼此独立的职能部门的组织知识与其他组织成员的共享问题,亦即将部门相对福狭的各自“共识”,转化为企业组织知识问题。为此,加强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和相互学习,就显得十分重要。企业还必须将每一项业务程序视为学习过程,明确地将业务程序设计成鼓励学习并从中获得知识的程序。完成一项业务程序要求具备一定的知识状态。例如,在开发和设计一种新型汽车时,来自销售和服务、生产工艺、工程制造等部门和设计室的人需要有共同知识,以便能够共同明确规定设计过程所需要的信息和要求。这个共享知识的过程应当使他们每个人都能充分利用各自的知识状态,包括其根据经验获得的信息。这些人一致同意共享的信息就是该业务程序的组织知识状态。企业可以通过连续执行共同业务过程,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组织知识状态,提高适应市场的能力。(三)领先倾听和学习的结果,必须落实到做出更好的决策而实现“领先”上。这里的领先是指通过决策过程而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许多企业都有领先的追求。实践证明,达到领先不易,保持领先更难。能持续领先的企业,大都具有下列共性。(1)系统地倾听顾客和社区、竞争对手及企业内部的声音;(2)系统地学习上述声音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道理,以及把这些声音综合起来的方法;(3)拥有促进倾听和学习以及对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共同业务程序;(4)企业要具备这些领先要素,就必须建立一个决策网络,把组织的战略方针同资源分配和许多为实行该方针必须做出的决策紧密地结合起来。企业的这种决策网络的主要特征有下面两点。(1)以资源分配来定义决策。即认为决策实质上是决定如何分配资金、信息、人员、时间及其他企业资源。这一认识将有利于决策的执行和分清责任。如提高市场占有率决策就是用具体的资源分配来降低价格、加强促销、改进产品特性等。这样定义决策,有利于经理执行并对其执行结果负责。另外,也有利于决策者明确地解决相关的各种冲突。如决定提高市场份额,就意味着用于其他业务单位的资源有可能减少。决策者必须预先解决这些冲突,否则,决策的执行就会受到干扰。(2)建立以市场为依据的决策方法。这种方法是组织负责做决策和负责执行决策的两组人员进行有条理的对话。这两组人员共同学习、工作,建立起决策所依据的知识,在决策过程的四个阶段(即确定问题、提出备选方案、分析和建立联系)充分对话。企业决策网络最终使组织知识得以不断增加,并以此加强了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保证了企业能更好地实施市场(顾客)导向的营销观念。品牌组合与品牌族谱品牌组合涉及企业是自营品牌还是借用他人品牌,是采用统一品牌还是分类、分品设计,一个产品上标一个品牌还是一个产品上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牌等品牌策略问题。品牌组合就是为解决这些具体问题而做的努力。如此,品牌组合成为品牌运营中的重要策略。(一)品牌归属策略确定产品应该有品牌以后,就涉及如何抉择品牌归属问题。对此,企业有三种可供选择的策略,其一是企业使用属于自己的品牌,这种品牌叫作企业品牌或生产者品牌或自有品牌。其二是他人品牌,他人品牌又可细分为两种:企业将其产品售给中间商,由中间商使用他自己的品牌将产品转卖出去,这种品牌叫作中间商品牌,这是第一种;第二种是贴牌生产,即其他生产者品牌。其三是企业对部分产品使用自己的品牌,而对另一部分产品使用中间商牌或者其他生产者品牌。许多市场信誉较好的中间商(包括百货公司、超级市场、服装商店等)都争相设计并使用自己的品牌。如美国的Sears公司经销的商品的90%0都标有自己的品牌。伴随着2008年以来的经济衰退,再次加速了中间商品牌的发展。沃尔玛一直在中国市场积极开发和推广沃尔玛“自有品牌”,推出“质优价更优”的自有品牌商品,覆盖了食品、家居用品、服装、鞋类等主打品类。自有品牌商品的生产厂家都经过严格的审核和产品检测,确保每件商品都拥有领先同类品牌的优良品质;同时,自有品牌商品均由生产厂家直接生产,节省了中间环节,使售价比同类商品更具竞争力。中间商品牌的出现与发展掀起了新一轮更宽范围的品牌战。营销企业选择生产者品牌或中间商品牌,即品牌归属生产者还是中间商,要全面考虑各相关因素,最关键的因素是生产者和中间商谁在这个产品分销链上居主导地位、拥有更好的市场信誉和拓展市场的潜能。一般来讲,在生产者或制造商的市场信誉良好、企业实力较强、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情况下,宜采用生产者自有品牌;相反,在生产者或制造商资金括据、市场营销薄弱的情况下,应以中间商品牌或其他生产者品牌为主。必须指出,若中间商在某目标市场拥有较好的品牌忠诚度及庞大而完善的销售网络,即使生产者或制造商有自营品牌的能力,也应考虑采用中间商品牌。这是在进占海外市场的实践中常用的品牌策略。(二)品牌统分策略品牌,无论归属于生产者,还是归属于中间商,或者是两者共同拥有品牌使用权,都必须考虑对所有的产品如何命名问题。是大部分或全部产品都使用一个品牌,还是各种产品分别使用不同的品牌,如何对此进行决策事关品牌运营成败。决策此问题,通常有三种可供选择的策略。1、统一品牌统一品牌即是企业所有的产品(包括不同种类的产品)都统一使用一个品牌。例如,飞利浦公司的所有产品(包括音响、电视、灯管、显示器等)都以“PHILIPS”为品牌,佳能公司生产的照相机、传真机、复印机等所有产品都统一使用“Canon”品牌。企业采用统一品牌策略,能够降低新产品宣传费用;可在企业的品牌已赢得良好市场信誉的情况下实现顺利推出新产品的愿望;同时也有助于显示企业实力,塑造企业形象。不过,不可忽视的是,若某一种产品因某种原因(如质量)出现问题,就可能因其他种类产品受牵连而影响全部产品和整个企业的信誉,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然,统一品牌策略也存在着易相互混淆、难以区分产品质量档次等令消费者不便的缺憾。2、个别品牌与多品牌个别品牌是指企业对各种不同的产品分别使用不同的品牌;而多品牌策略通常是指企业同时为一种产品设计两种或两种以上互相竞争的品牌的做法。多品牌是个别品牌策略实施的结果,个别品牌策略是多品牌策略的一种具体做法或表现形式。企业运用多品牌策略能够避免统一品牌下的负面株连效应;可以在产品分销过程中占有更大的货架空间,进而压缩或挤占了竞争者产品的货架面积,为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奠定了基础;而且,多种不同的品牌代表了不同的产品特色,多品牌可吸引多种不同需求的顾客,提高市场占有率。还需提及的是,由于多种不同的品牌同时并存必然使企业的促销费用升高且存在自身竞争的风险,所以,在运用多品牌策略时,要注意各品牌市场份额的大小及变化趋势,适时撤销市场占有率过低的品牌,以免造成自身品牌过度竞争。3、分类品牌分类品牌即指企业对所有产品在分类的基础上各类产品使用不同的品牌。如企业可以对自己生产经营的产品分为器具类产品、妇女服装类产品、主要家庭设备类产品,并分别赋予其不同的品牌名称及品牌标志。这实际上是对前两种做法的一种折中。分类品牌可以按产品分类,也可以按市场分类。(三)复合品牌策略复合品牌就是指对同一种产品赋予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牌的做法。多牌共推一品,不仅集中了一品一牌策略的优点,而且还有增加宣传效果等增势作用。复合品牌策略,按照复合在一起的品牌的地位或从属程度来划分,一般可以分为主副品牌策略与品牌联合策略两种。1、主副品牌策略主副品牌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聊城2024年健身服务合同
-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精美课件
- 土地承包权协议书范本版
- 皮下注射技术操作流程课件
- 农村私人土地买卖合同范本
- 二零二四年度商务考察与招商合同2篇
- 益生菌奶粉课件
- 2024年度离岗创业人员培训服务合同
- 租房定金合同范本共
- 财务模拟述职报告范文
- 五年(2020-2024)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7 大作文(原卷版)
- 糖尿病中医辨证及治疗
- 从理论到实践:2024年ESD防护培训课程详解
- 2024-2030年中国洁具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力策略分析报告
- 职场培训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新疆(兵团)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北京初三一模语文汇编:基础知识综合
- 2025届江苏省南通市海安中学物理高一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医疗设备安装与调试工程方案
- 税务会计岗位招聘面试题与参考回答(某世界500强集团)2024年
- 2024年中国反病毒邮件网关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