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课件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课件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课件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课件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中国自然地理环境1、气候中国气候的三个特点:一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二是季风气候明显三是大陆气候强温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是气候与节气文化二是气候与中医文化三是气候与诗词气候与其它文化方面的影响,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气候的寒冷对我国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文化的产生也有影响,如生活中很多人和事,都冠上了“寒”字:寒士、寒俊、寒舍、寒门、寒窗、寒衣、寒暄、心惊胆寒、尸骨未寒等(2)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3)三面是山,一面临海;中国的地形地貌对文化的影响:(1)中国的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极富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2)中国的地形地貌,使中国文化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疆域的辽阔,带来了中国文化中心经常转移(2)中国文化具有独立完成的特点(3)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多样性(4)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5)地理环境与开放与闭关的关系1、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我国自古以来疆域辽阔,土地面积广大,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各种不同区域地理条件差异明显,整体地理环境独立封闭,这是我国总体地理环境的显著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从地形地貌类型看,我国地形从东到西可划分为沿海低洼平原地带、平原向高原过度地带以及高原地带三种类型。地形地势西高东低,高度由西向东依次递降,呈现出三大阶梯式的地形地貌,从西部的高山到东部的沿海,海拔悬殊,差距达到9000多米。

从气候气温方面来看,我国气候带由北向南可分为亚寒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等六种类型。从北部的黑龙江流域到南部的南沙群岛,气温差距冬季可达50°C以上的悬殊,夏季的温差也可达20°-30°C。年降雨量方面,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的降雨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多雨地区和干旱地区的降雨量悬殊巨大,相差1500毫米以上,多雨的地区年降雨量可达1600毫米以上,而某些干旱地区年降雨量不足50毫米。

如果再从地理环境更小范围区域出发,则可以把中华地理区域环境所涉及的、带有明显地方区域个性差异的文化现象,细分为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关东文化、岭南文化等等。把诸多不同地理差异或地缘特征的文化类别综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类别多样,以及文化内容的博大精深,极其丰富。

中国传统文化生长发育在这样一种四周封闭的“大陆——海岸型”地理环境中,理所当然造成一种地理隔绝;特殊的地理条件,阻断了中国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一种与生俱来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主要表现为文化的传播障碍和输入障碍:一方面,中国文化要比较完备地向四周辐射传播非常困难,障碍很大。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由于地理环境限制,传入中国甚为艰难,或者即便传入中国,也因地理环境因素的抵消耗损而量能不够,而缺乏巨大量能,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作用就不是很大。

3.地理环境的广阔性与完整独立性,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连续性地理环境广阔,对各种文化有着巨大容量的承载空间,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强的显著特点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在数千年历史中不曾中断地连续传承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地理环境的完整独立与相对封闭。与世界其它几大文明古国的情况相比较,古埃及文化因希腊亚力山大大帝占领埃及而被希腊化,古罗马文化因日尔曼族入侵而被中断,古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的入侵而被摧毁,唯独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连续传承未曾中断,显示出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分析个中原因,不能不归结于中国地理环境的完整独立与相对封闭。4.农耕地理环境支配下的中国“天下中心”观春秋时代我国的政治家、思想家有一个建立“文化中国”的伟大理想。当时他们所谓的“中国”,既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又不是一个政治概念,也不是一个种族概念,而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即与野蛮相反的“文明”;有所谓“中国而失礼义则夷狄之,夷狄而能礼义则中国之”的说法。5.古代农耕地区与游牧地区的矛盾冲突与文化融合①农耕文化的基本持征农耕生产离不开土地,春种秋收周而复始,必须定居下来,顺应季节的变化按部就班进行田间劳作。长期定居一隅被束缚在狭小的土地上,必然封闭狭隘,目光短浅。世世代代在单一的、传统的生产方式中重复劳动,必然形成农耕社会因循守旧的传统习俗或墨守陈规的封闭意识。另外,农耕民族安于故土,决不轻易迁徙,群体不流动,死守故土,年复一年的封闭、与世无争的“定居”中,缺乏一种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冒险、创新精神。②游牧文化的基本持征以水草为转移不断转换地域空间,流动性的群体,流动性的生产方式,必然导致游牧文化的外向性与开拓性。大规模四处流动,敢于踏上陌生的土地,勇于开拓新的生存空间,不断和陌生的群体相碰撞,使游牧民族与生俱来带有一种开拓进取的积极精神。

二、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指社会人为创造和划分的地理环境1、疆域2、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1)夏:开始按地区划分居民,“芒芒禹迹,画为九州”(2)周:分封制——“封邦建国”,“受民受疆土”(3)秦:郡县制(3)西汉:汉初是“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实行“州郡二级制”(4)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5)隋唐:隋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后期设节度使(6)宋:路府州县四级制(7)元朝:行省制度(8)明朝:全国分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9)清朝:分省府县三级,全国有十八个省、五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和内外蒙古旗盟3、民族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不断交流和融合的产物4、人口历史上中国人口变化的三个特点:(1)人口众多(2)人口分布不均衡(3)人口迁徙频繁三、中国传统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一)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1、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的转移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和融合匈奴、突厥、契丹、女真、党项、蒙古、满族等以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市为中介结论: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历数千年的相互融合,互为补充,汇成气象恢宏的中华文化3、农耕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4、内敛性的海洋贸易(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1、殷商西周时期,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其特点:一是土地国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二是土地不得自由买卖三是农业生产以集体劳作为主——井田制2、东周以后,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其特点:一是土地国有、私有并存,如屯田、占田、均田等二是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千年田,八百主”三是单家独户经营,男耕女织的小农业占主导地位3、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古代商品经济对农耕经济有依附性,缺乏独立性(三)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的影响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2、农耕经济的多元性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思想上,包容百家学术区域上,包容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又促使不同区域的文化相辅相成,渐趋合一民族上,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对外关系上,吸收外来文化3、农耕经济的早熟性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凝重性:稳重有余,灵活不足,保守有余,开放不足(四)农耕经济与中国人1、看不懂的中国人一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复杂丰富李泽厚:人是文化的积淀金紫千:人是文化的灵魂有学者说:人是文化的载体二是因为中国学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