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课件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课件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课件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课件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2教学要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5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我在这里坐着读书,不是也能获得知识吗?这样,认识的来源可不可以说有两个?

就整个人类的知识,就知识总体的源泉而说,都来源于实践。就一个人的知识,不外有两部分,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6强调每一个人接受问题经验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承认认识有两个来源。第一,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为直接经验。第二,学习别人的经验,学习书本知识,要同自己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第三,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中包含的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发展。7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假如我能比别人望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书本上得到的间接经验是否也是通过实践得到的间接经验在别人那里,也是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也是宝贵的。8第一,人的才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不断发展的。

鲁迅说过:“其实,即便是天才,在他生下来时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人一样,决不是一首好诗”。10第二,人们的才能差别,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大脑是思维的物质器官,人们的才能、智力的高下,当然和大脑的生理素质有关系。这一点是不能忽视的,但是决不能因此就得出结论说,人们之间的才能、智力的差别就是由人们之间的大脑生理结构的差别而决定的。12牛顿,他的天资并不佳,生下来时只有三磅(秤2斤4两)象个猫一样,奄奄一息,他没有读完中学,在家里种过几天地,但后来却成了17世纪最大的科学家。牛顿天资并不佳14爱因斯坦小时候大脑发育也很迟钝,三、四岁了还不会说话,以为是个哑巴。上了小学功课很差,叠手工,教师说:“还有比这更坏的椅子吗?”他的父亲问老师:“我的孩子将来如何?”老师说,看他现在这个样子,将来也不会怎么样的。爱因斯坦小时侯大脑发育迟钝15人脑的先天的生理差别,并不是人们的才能的差别的决定性因素,而是由于人们的社会分工不同,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一个人,如果他在某一方面的实践多些,他的大脑的结构和机能就要在这种实践的推动下,向着这一方面完善和发展,从而也就表现他在这一方面的聪明和才能。结语16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㈠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17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18主、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实践关系)认识、实践主体中介客体客体主体化20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主要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的目的和实践的方案…二是主体按照目的和方案实际的作用于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方案变成实际行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的方向运行。21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23农牧业生产丈量土地建筑、手工业战争改革开放天文学数学力学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生态科学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孙子兵法24结绳记事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26伽里略用自制的能放大30倍的望远镜发现了月球表面有环形山,发现了木星有卫星,从而证明哥白尼”日心地动”的学说是有根据的.伽利略用望远镜捍卫了日心说27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1)认识产生于变革对象的实践(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28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本质鬼从何来?30认识论可知论不可知论反映论先验论能动的反映论消极的反映论31(一)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认识能够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它认为在世界上不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东西。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主张世界是可知的。32荀子

唯物主义可知论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确指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33费尔巴哈

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唯物主义可知论34不可知论:认为认识对象不能被我们认识或不能最终被我们认识的理论。不可知论的共同特点是否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否认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客观性和可靠性。这种观点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并为信仰主义保留了地盘。他们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35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认为,感觉是我们唯一知道的东西,他同时认为没有理由断定感觉是对外界物质对象的反映。他说:人心中从来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只有感觉,而且人心也不能经验到这些感觉与物象之间的联系。因此,外界物是否存在?外界物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我们都是不知道的。休谟的“不可知论”休谟36康德的“不可知论”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要形成认识必须具备二个条件:自在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引起感觉;用先验的认识形式来整理这些材料。时空和十二范畴就是这样的认识形式。他认为用时空和十二范畴整理后的现象界就远离了自在之物本身。因此,我们的认识只能停留于现象界,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能被我们认识的。康德37(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主张物质引起感觉、思想,从客观到主观,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一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主张感觉、思想派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这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38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古希腊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认为,事物都在空间中投出各自由原子所构成的影像,这些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才产生了感觉。他认为:从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与流射影像的事物是一致的、相似的,这样人的感觉与事物本身也是一致的。39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古希腊最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感官就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印下的痕迹就是感觉,它是以是否同外界物相符合为标准的。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感官有认识能力,但这只是潜在的感觉,只有当现实的感觉对象作用于感官时,才可能产生现实的感觉。因此,人的认识过程中是被动的。40约翰·洛克的“白板说”: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就好像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任何观念,外界事物把它们的标记、形象和名称刻在人脑这块白板上,就形成了我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白板说”把人的认识看成是完全被动的过程。41这种认识论坚信人们的认识来自于客观世界,他们为知识的确定性、必然性和普遍性找到了一个可靠的基础。正如自然科学家坚信从拉普拉斯的机械决定论出发,如果知道了物质微粒在一定时机中确切的排列和运动,就能够根据力学定律推算出世界的过去和今后的变化。2、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42这样的认识论理论有两个根本缺陷:①只从直观的客体一方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质,把认识的产生简单地看作是主体接受对象的刺激,和对象把自身“烙印”在主体大脑中的结果把主体与客体的地位完全颠倒了。②在这样的认识论理论中,认识主体的作用被完全排除在哲学家的视野之外。433、唯心主义先验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产生的,即从天上掉下来的。比如,44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正反省”的结果,即认为是自己头脑里所固有的,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孟轲认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而知者,其良知也。”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我也,我固有之也”。45贝克莱的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论理论可以概括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命题:“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对象和感觉原是一种东西”46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能动反映的观点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并科学地说明了被唯心主义所抽象发展了的主体能动性思想。2、马哲以能动反映的观点从根本上驳倒了形形色色的不可知论,指出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活动是人与世界相统一的基本环节。(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建立实现了认识论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473、马哲以能动的反映论,彻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1)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把认识主体看成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物,把人产生认识的过程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抹煞了认识的社会性、主动性和能动性。48(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其一,与旧唯物主义离开社会实践和人的历史发展来理解人的反映不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全面地、正确地分析和说明了人对世界反映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其二,与旧唯物主义脱离辩证法不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指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49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践论,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的特点

列宁50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地位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它以主客体实践关系为基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价值关系。红花!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四)认识的本质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51就认识活动自身的内在层次性来说,它是以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为基础,以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为本质内容的反映过程。蛇!杯弓蛇影52

2、反映、选择与建构在认识的本质中,反映的、摹写的方面与能动的、创造的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建构或重构是认识过程中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突出表现。53就认识活动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来说,认识是模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主体客体模写选择建构创造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54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1、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55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硬!红!甜!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56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苹果(知觉)=红+甜+硬+……57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表象知觉58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59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F=GM1M2/R2理性认识60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水果理性认识的形式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61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水果苹果是水果。西红柿不是水果。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62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弈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帝国主义是反动派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63理性认识的特点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64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通过感官得到通过思维抽象得到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表面的、外部的内部的、本质的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低级阶段高级阶段

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65

第一,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6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F=GM1M2/R2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于源来6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表现为:

(1)主体的价值观、目的和要求影响着感知活动的方向(2)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着感性认识的深度与水平(3)感性认识的结果要用理性形式表述

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因素,表现为:

(1)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对象(2)理性认识要以感性形式为物质外壳来表现68这花是红的。感觉判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69主体素质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主体素质包括主体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认知结构是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凝结而成的统一体,它们共同制约主体反映客体的全过程。第一,认知结构制约人们每一具体认识过程的目标选择。第二,主体不仅要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选择客体,也要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整理来自客体的信息。第三,主体不仅按一定认知结构选择客体和整理客体信息,而且按这种认知结构对客体作出解释。70再次,主体在提出假说、猜测以及进行想象时,也伴有意志、情感、灵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主体的精神素质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是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的重要表现。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过程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主体的意志、情感等因素影响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主体认识的过程和结果。其次,主体在许多情况下能以直觉、灵感等非逻辑的形式达到对客体的领悟和认识。71(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相互依赖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相互渗透

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割裂两者关系

唯理论教条主义经验论经验主义72注意:经验论和唯理论及其片面性洛克

经验论夸大感性认识而轻视理性认识

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而轻视感性认识培根笛卡尔73(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1)必须勇于实践,深入调查研究,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2)必须运用理性思维及其正确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注意: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的条件和途径74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二)从认识到实践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75(二)从认识到实践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必要性表现:由认识目的、认识功能和实践的本质所决定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目的。重要性表现: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76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77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78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亚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792、理性认识到实践能动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第一,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80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第二、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8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第三、理论要要为群众所掌握。毛泽东说:“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82第四、理论付诸实践,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调查研究等方法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83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再认识是主体对已知的认识客体、已有的认识成果的继续认识和重新认识。(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84

(1)因为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

其一,受到客观事物的发展及其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

其二,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技条件的限制;

其三,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性格特征等主体因素,也影响和限制着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85(2)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这是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86“客观过程的发展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也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一切客观世界的辩证法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的认识中来。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72页)

87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代有人认为天是圆的,地球是方的(即所谓“天圆地方”说)。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人们才普遍地认识到地球是圆形的。麦哲伦88地球是转动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89牛顿:光是“粒子”。惠更斯:光是波。爱因斯坦: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光的本性之争90所以: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72页)91

2、把握认识发展总规律的意义(1)它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为防止和克服“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提供了认识论基础。(2)这一原理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92案例点击1978年真理大讨论93

真理是人对已得到的理性认识的一种评价。面对已经获得的理性认识,人们要问它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认识,是真理还是谬误?如果是真理人就可以坚持它,甚至可以为它而牺牲,如布鲁诺,哥白尼等。如果不是真理那就不值得坚持,更不值得献身了。这就涉及到什么是真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什么等问题,这是真理论要研究的问题。第二节真理与价值94

认识是不是真理要靠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满足人的需要涉及到价值问题。真理和价值,即真和善是人的实践活动应遵循的两大原则。真理所涉及的是物的尺度,价值所涉及的是人的尺度,如何在实践中把二者综合起来,即把真和善、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是我们所要解决的重大而困难的问题。95认识和实践目标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好、坏利、弊真理问题价值问题96“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97实用主义真理观--主观真理论胡适

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它们以真理的美名的。9898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及其客观性99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的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主体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坚持真理客观性就是真理观上的唯物主义。

2、真理的客观性100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现而改变

3、真理的一元性101欧几里德几何学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黎曼几何学〈180度〉180度=180度案例点击: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到底哪个是真理??102

案例点评:欧氏、罗氏、黎氏三种几何学各自认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小于和大于180度的说法,都是正确的,它们体现了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的哲学道理。欧氏几何学所反映的是地面上狭小范围内的空间特征;罗氏几何学所反映的是宇宙空间的特征;黎氏几何学所反映的是非固体的物质形态的空间特性。103它们对于各自所描写的领域来讲,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所以,它们都是正确的。它们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因而具有绝对性。但是,世界是无限的,又是发展的,而欧氏、罗氏、黎氏三种几何学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建立在各自领域的基础上的,只能是对无限宇宙的一部分、一个片断的正确反映,离开了它们各自存在的基础、范围和条件,就会出现另外的情况,所以它们又具有相对性。由此可见,欧氏、罗氏、黎氏三种几何学对三角形内角和度数的不同回答,都具有真理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104三种几何学的出现,体现了人们对空间特征认识的深入和扩展。而所谓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但是如果不在同一条件下,即便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可以不同,甚至有多个;或者随着认识对象和范围的扩大,认识的结论当然不同。所以,上述三种几何都正确,但并不违背一元真理论。105(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体对象的属性、规律以及价值关系的正确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绝对的。(2)真理性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现实世界的接近,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真理绝对性。106伽利略的胜利1980年10月,罗马教皇向全世界公开宣布为伽利略彻底平反,承认300多年前对他的审判是不公正的。107真理的绝对性a2+b2=c2ACBcab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毕达哥拉斯108真理的绝对性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109—对于物质结构认识中的原子论,是对于物质结构在某一个层次上的正确反映,在它所反映的物质结构层次这个限度内就永远是真理,后来的电子论、基本粒子理论并没有推翻原子论。---牛顿力学(如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它正确反映了宏观低速运动的某些方面这个限度内永远是真理,后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都只是揭示了牛顿力学所不能反映的那些物理运动的规律,而没有推翻牛顿力学。1102、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的含义(1)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对一定层次、一定范围内的对象世界的正确反映,人们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受条件制约。(2)任何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现实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段的正确认识,人类的实践状况制约着人类的认识状况。承认认识有待发展,也就是承认真理相对性。111真理的相对性a2+b2=c2AbCBaca2+b2≠c2BacCAb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112真理的相对性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113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1)对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任何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的属性,绝对性主要是指真理的客观性,相对性主要是指真理的条件性。(2)统一: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3)意义:坚持真理观上的辩证法,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确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114真理确定性、无条件性绝对性近似性、有条件性相对性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从广度和深度上看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115辨析:相对真理是包含着错误的真理吗?

有一种意见认为,相对真理是包含着错误的真理。这种观点对吗?116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它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绝对真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人类认识的一切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相对真理。117(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权威标准?我国汉代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欧洲中世纪以亚里斯多德的见解作为判断真伪的标准。118

我同意我赞成我赞同我认可是正确的事实不是这样的!多数人的意见是检验的标准吗?119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20鸦片战争失败121戊戌变法失败122辛亥革命失败123十月革命胜利124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125

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26以生产力为根基、以人民为本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内容。127以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动力以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导向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三个代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128三种寻找石头狮子的意见:主观认识

1、在沉没的河底深处;

2、在河流下游

3、在河流上游实践:打捞客观对象129130自相矛盾的故事130亚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131案例:比萨斜塔下的一场较量“物体自由落下的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速度越快。”131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主观认识客观效果实践真理谬误相符不符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根据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沟通主客观的“桥梁”,具有直接现实性132

“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起草,《光明日报》社的杨西光、吴江、马沛文10次参与讨论修改,中央党校的孙长江执笔定稿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1978年5月11日、12日先后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立即轰动全国,引起真理标准的大讨论。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高度评价真理标准大讨论,认为这对于解放思想,打破“两个凡是”的精神束缚,重新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于改革开放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坚持客观真理论,必然坚持在实践中发展真理13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34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全党和国家命运和前途的的问题,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35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思想方面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政治方面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方面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136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左”的思想阶级斗争经济建设冤假错案平反昭雪实事求是历史在这里转折: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雏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137逻辑证明和实践标准的关系

逻辑证明是运用已知的概念和判断,通过推理来证明待证命题的思维过程,是探索和论证真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138(1)逻辑证明的必要性逻辑证明能够使实践经验由特殊提高到普遍,上升为理论的形态。如万有引力定律一些理论要靠逻辑思维来证明,如时空的无限性逻辑证明能够给实践以理论根据,给予人们的实践以力量和信心。例如,任何一个外科医生的手术方案或建筑师的工程设计。139(2)逻辑证明的局限性逻辑证明离不开实践的基础。①逻辑规则本身就是在人们亿万次的实践中产生出来并且得到证实了的。②逻辑推理的前提必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可靠的知识,正确的知识。逻辑证明的思维过程和结论是否正确,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作最后的检验。140结语逻辑证明只不过是实践检验的一种间接形式,辅助手段和必要补充,它不能离开实践的基础,不能取代实践检验,如果夸大逻辑证明的作用而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会陷入唯心主义。141(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一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门捷列夫(1834-1907)门捷列夫预言了类硼、类铝、类硅、类锆4个新元素的存在,预言经过实践得到证实。142UFO外星人(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茫茫宇宙14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或者说,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只有承认这一点,才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唯物论。144(3)意义:坚持实践标准绝对性,有利于克服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坚持实践标准相对性,有利于防止思想僵化。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并且不断解决实践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145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㈠价值及其特性1、什么是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关系。

1462、价值的特点

(1)价值具有客观性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以及需要满足的程度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总是为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所制约,这是理解价值客观性的关键。其次,满足人需要的对象是客观的,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价值必须有其产生的客观基础,这是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所固有的属性。最后,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是客观的。147(2)价值具有主体性首先,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而是物趋近人;其次,主体的创造性鲜明地体现了价值的主体性。主体的创造性表现为:其一,主体发挥客体潜在的价值;其二,发明、发现掌握客体的方式;其三,改造客体,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148价值的主体性和客观性的辩证关系价值的主体性和客观性二者并不矛盾。价值的客观性指的是,价值虽然离不开人,但它是在人的客观需要同客体的属性之间发生的一种客观现实关系。价值的主体性表明,在价值这种主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中,人是物趋向的中心,没有主体的创造性活动,物就不会实现对于人的价值。149(3)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的历史发展表现于物和人两个方面。从价值的客体满足人需要来说,价值的发展表现为物的有用性不断丰富和提高,价值对象的数量和种类不断扩大和增多,这是在实践基础上由片面到全面、由简单到复杂不断上升的过程。从价值的主体即实际发现和利用客观事物有用性的人来说,价值的发展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完善和自我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150(4)价值具有多维性

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同一客体相对于同一主体的不同需要来说,可以构成多维的价值关系。价值的多维性要求人们在创造或实现价值时,必须对某一价值物的价值作全面的考察,以决定取舍。

151实践是价值关系的基础,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揭示出客体的属性和规律,并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发展出自己的社会性的需求。然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个时代只能达到一定的实践活动水平,因而每一代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及自身需要的发展水平,都必然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总要打上相应时代的历史印记。152(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价值评价的含义

价值评价:就是评价主体在对价值事实的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价值客体与价值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的评判,是价值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在主体意识中的反映,是对价值事实的理性判断、情感体验和意志保证的综合反映。价值评价的着眼点: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效用关系。153价值评价与科学认识相比较,有其不同的特点:

2.1价值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两者认识的对象不同。科学认识的对象是客体,是以客体本身的状态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的知识为目的;价值评价则是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以弄清客体对自己的效用为目的,它所形成和表达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态度。

2、价值评价的特点

154认识的内容不同。科学认识作为事实性认识,不以主体的情感、利益为转移,具有客观的确定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价值评价是主体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它根据主体的利益和价值需求来评判客体,则总是带有浓厚的情感和意志色彩,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认识,带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性和相对性。2.2价值评价的结果一般依主体的特点为转移155价值评价是关于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判断,人们能否作出正确的判断取决于其所具有的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价值认识,必须符合两项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对客体实际状况的正确认识,是形成科学的价值评价的基础和前提;对主体本身实际需要的正确认识,是形成科学的价值评价的必要条件。2.3价值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156(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1、价值评价的功能

人是社会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人总要和周围事物打交道,总是同周围事物处于一定的价值关系,即有利或者无利,有害或者无害的关系中,因而任何人都要对人或者事物作出价值评价,逐渐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用以指导自己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57第一,价值观念指导下的价值追求活动,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内驱动力,为此人们不断的从事实践活动,发展生产力,满足自身需求而奋斗,从而也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第二,价值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活动方向。价值目标的确立引导人们活动的方向。把主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技术有选择的集中于价值目标上,从而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价值效果。1、价值评价的功能158第三,价值观念制约着人们行动的规范。科学的价值观可以使个人和集体,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和谐统一;错误的价值观念则会使人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危害社会和他人。第四,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价值观念的进步与落后、正确与错误、合理与不合理直接影响社会精神文明的状态和水平。价值观念的外化又指导着人们去创造社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从而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反对错误的价值观1592、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人生境界是人的价值追求的境界,是人依据自身需要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追求的水平、程度和目标。它体现了人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状况,人生没有境界就没有意义,人生境界的高低则集中地反映了人的发展水平和高尚程度。160161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162人生的最高层次是真、善、美的统一真,所谓“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即人按照事物的规律来认识和改造事物,这是“真”的尺度。根据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是实现人的自身需求的前提性条件。“真”的尺度作为主客体的统一,是主体对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们对客观规律把握越深刻,认识和改造世界就越“自由”,从而在主客体关系中开掘出人的价值、目的和未来。--“求真”,科学境界。163善,所谓“内在的尺度”,是人的价值尺度,也即“善”的尺度。人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必须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性,另一方面必须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的要求与价值。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实践活动受着“善的尺度”、人的价值尺度的规定和制约。“善”的本质在于合目的性,是主体理想通过物质手段向现实性的转化。--“求善”,人文境界。164“美”所谓“美的规律”,是“美”的尺度。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把自己掌握和实现真与善的本质力量,通过感性形象在对象中显示出来,构成“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基本内容。人具有主体内心精神生活的世界。当人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感受到主客体之间的协调美,从而产生愉悦、恬适、崇高、悲壮、充实、温馨等情感。美的感受是人的生存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求美”,哲学境界。165一般来说,作为人类的价值理想,真、善、美缺一不可。缺乏真的善和美,不是真正的善和美;缺乏善的真和美,就失去了真和美的意义;缺乏美的真与善,就失去了真与善的光学而没有感召力。真、善、美之间是辩证统一的166

真、善、美的统一,既是人类全部价值目标的高度统一,又是真理和价值的高度统一,它是最高的人生境界,意味着人生意义的充分实现。真、善、美之间是辩证统一的167

一是要掌握科学知识,在认识上求真。二是培养高尚人格,在行为上求善。三是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世界和美的生活,在情感上求美。四是力求三者在更高水平上得到统一,其表现则是人生境界的不断提升。要在实践中做到真、善、美的统一168以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境界169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就是在意识和行为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原则。价值原则就是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包含主体需要、价值追求、注重效益的原则。真理和价值在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历程中,既有差异、对立,又相联系、统一。(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170真理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

价值主体性目的性多样性

追求真理创造价值

前提和基础动力和归宿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171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第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相互补充的。脱离了真理的价值原则是失去正确轨道的原则。脱离了价值的真理原则是没有意义的原则。第二、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相互引导的。人类追求真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价值。而为了更好地创造价值,就必须追求真理。172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基础是实践一方面,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具体的。任何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只能是在一定的实践条件下达到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统一。另一方面,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历史的。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打破旧的统一、实现新的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真理与价值在实践基础上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173形成于实践活动都是实践活动的目标统一表现

相互贯通相互引导实践标准真理和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的历史的一定实践条件下的相对统一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统一174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以什么为其

基本的方法和建构原则的?

马恩就是因为发现了人们的物质利益方面的价值需求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才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因此,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建立在“人们的物质利益”这一基础之上的,是与人类的价值追求密切相关的。在社会历史领域不存在离开人们的利益和需求等价值因素而孤立起作用的规律。社会历史规律不可能存在于别的什么地方,而只能存在于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之中。175科学发展观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基础上,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强调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17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