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及其诗歌(课堂)课件_第1页
杜甫及其诗歌(课堂)课件_第2页
杜甫及其诗歌(课堂)课件_第3页
杜甫及其诗歌(课堂)课件_第4页
杜甫及其诗歌(课堂)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甫1杜甫1学习目标:1.识记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和了解杜甫生平。2.学习杜甫的四首诗歌。2学习目标:1.识记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和了解杜甫生平。2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3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3杜甫其人⑴读书游历时期(35岁以前)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yǎn)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4杜甫其人⑴读书游历时期(35岁以前)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望岳5《望岳》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洛阳应试落第,于是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南、河北省)一带,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泰山为东岳,是五岳(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之首。诗中描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都是从“望”字着笔的。11/19/202266《望岳》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作者远望所见。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吗?从齐到鲁都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加“夫”则惊奇、赞叹,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7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作者远望所见。你想知道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拟人,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虚写)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割”: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阳光切断,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山的高大巍峨、遮天蔽日、高与天齐的形象。(实写)。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

8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实写)表现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向往之至,亟欲攀登的心情。9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将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首一览,四周重重山峦都匍匐在脚下显得是那么渺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定豪迈的气概,使全诗的意境格外的雄阔高昂。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将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首一览,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尾联极望。1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⑵十年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杜甫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来到京城长安。他满以为从此可以“立登要路津”,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他的希望落空了。12⑵十年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杜甫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13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在奉天县令任上的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客”,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维持生计。他满含辛酸地写下了这种生活的情状:“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甚至上山采药,换取“药价”,这就是他后来说的“卖药都市,寄食友朋”。14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杜甫对黑暗的现实认识一天天加深,他的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他看到最高统治集团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写下了《兵车行》和《前出塞》;他看到了唐玄宗和杨氏姐妹的荒淫无度的生活,写下了《丽人行》。15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杜甫对黑暗的现实认识一天天加深,他的而在天宝十四载(755)岁末(安史之乱前夕)写成的传世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更表现了他深广的忧愤:他以“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控诉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揭露了贫富的悬殊。这些光芒四射的诗篇标志着诗人创作上一个全新时期的到来——他已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16而在天宝十四载(755)岁末(安史之乱前夕)写成的传世名篇《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7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兵车行》17⑶陷贼和为官时期(45至48岁)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惶西逃,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后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宗,被贬到华州,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18⑶陷贼和为官时期(45至48岁)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这时还写了一首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9这时还写了一首诗:春望19背景资料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20背景资料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都城长安沦陷都城长安草木丛生句子翻译:山河依旧存在,京城已经沦陷,春天草木丛生,(闹市已成荒苑)。所见(寄情于物)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突出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体现诗人痛苦的心境,和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2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都城长安沦陷都城长安草木丛生句子翻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子翻译:伤感国家动乱时局,热泪飞溅花瓣,悲恨亲人离散,鸟啼令人心乱。所感(触景生情)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痛。2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子翻译:伤感国家动乱时局,热泪飞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值;相当句子翻译:战火焚烧连绵,整整数月不断,家书可抵万金,欲得难上加难。所盼“烽火连三月”,可见战乱之久;“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千古名句2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值;相当句子翻译:战火焚烧连绵,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抓;挠句子翻译:早已满头白发,而今越挠越少,现在已经少的插不上簪子了。所思诗句中的“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2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抓;挠句子翻译:早已满头白发,而今越主题归纳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25主题归纳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

⑷十一年漂泊西南时期(49岁以后)

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广德二年(760)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6

⑷十一年漂泊西南时期(49岁以后)

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广德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渝州、忠州、云安,于大历元年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27广德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渝州、忠州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又由潭州到衡州,复折回潭州。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Chēn)州投靠舅父,但行到耒(lěi)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28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这时期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29这时期作品有:《春夜喜雨》、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3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3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始于公元755年,安禄[lù]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在范阳发动叛乱。叛军南下攻占洛阳、长安。唐朝大将郭子仪等率军平叛。后来,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又起兵反唐。直到763年,唐朝的军队才打败叛军,“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杜甫在四川,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国家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31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始于公元755年,安禄[lù]山趁唐朝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生平第一快诗32杜甫生平第一快诗32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眼泪“泪”既有面对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也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33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在字典里有三种意思①水满了流出来;②满,遍布;③随便,不受约束。胡乱地卷起34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34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妻子和儿女。

漫卷:随意把书卷起来。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和儿子,平日的忧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35却看妻子愁何在,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妻子和儿女。

漫卷: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纵酒:尽情地喝酒。

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青春:春天的景物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写准备还乡的情景。36白日放歌须纵酒,纵酒:尽情地喝酒。

作伴:指春天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立即。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37即从巴峡穿巫峡,即:立即。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想象

诗人想象自己回还家乡,一幅疾速飞驰的画面闪现在我们面前。

四个动词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38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想象诗人想象剑外巫峡巴峡襄阳洛阳蓟北四川河南河北长江东海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39剑外巫峡巴峡襄阳洛阳蓟北四川河南河北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千古哀情,悲秋绝唱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41千古哀情,悲秋绝唱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势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的。知人论世42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首联分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更主要是心的。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这不是一只快乐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43首联分析风急天高猿啸哀,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体会作者心情

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耳听猿啸的叫声,内心万分孤独,仿佛就是一只孤鸟,凄楚、忧伤、悲哀、绝望。44体会作者心情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颔联分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有什么意思呢?

明确:“不尽长江”指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把颔联上下两句相对比,相互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注: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虽有无奈,他仍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宏大的气势。45颔联分析无边落木萧萧下,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颈联分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作客:客居他乡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一家人去的,且登高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46颈联分析万里悲秋常作客,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46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之愁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迟暮也;多病,衰疾也;登台,倍思亲也;独,孑然孤“独”也

。47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分析艰难: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苦恨:“苦”:极度;“恨”: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新停:刚刚放下。48艰难苦恨繁霜鬓,尾联分析艰难: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49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总结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悲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50总结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

成都杜甫草堂里挂着郭沫若写的一副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人称“诗圣”,文为“诗史”。51成都杜甫草堂里挂着郭沫若写的一副对联:人再见52再见52杜甫53杜甫1学习目标:1.识记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和了解杜甫生平。2.学习杜甫的四首诗歌。54学习目标:1.识记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和了解杜甫生平。2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55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3杜甫其人⑴读书游历时期(35岁以前)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yǎn)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56杜甫其人⑴读书游历时期(35岁以前)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7望岳5《望岳》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洛阳应试落第,于是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南、河北省)一带,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泰山为东岳,是五岳(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之首。诗中描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都是从“望”字着笔的。11/19/20225858《望岳》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作者远望所见。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吗?从齐到鲁都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加“夫”则惊奇、赞叹,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59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作者远望所见。你想知道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拟人,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虚写)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割”: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阳光切断,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山的高大巍峨、遮天蔽日、高与天齐的形象。(实写)。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

60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实写)表现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向往之至,亟欲攀登的心情。61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将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首一览,四周重重山峦都匍匐在脚下显得是那么渺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定豪迈的气概,使全诗的意境格外的雄阔高昂。6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将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首一览,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尾联极望。63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⑵十年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杜甫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来到京城长安。他满以为从此可以“立登要路津”,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他的希望落空了。64⑵十年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杜甫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65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在奉天县令任上的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客”,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维持生计。他满含辛酸地写下了这种生活的情状:“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甚至上山采药,换取“药价”,这就是他后来说的“卖药都市,寄食友朋”。66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杜甫对黑暗的现实认识一天天加深,他的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他看到最高统治集团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写下了《兵车行》和《前出塞》;他看到了唐玄宗和杨氏姐妹的荒淫无度的生活,写下了《丽人行》。67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杜甫对黑暗的现实认识一天天加深,他的而在天宝十四载(755)岁末(安史之乱前夕)写成的传世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更表现了他深广的忧愤:他以“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控诉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揭露了贫富的悬殊。这些光芒四射的诗篇标志着诗人创作上一个全新时期的到来——他已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68而在天宝十四载(755)岁末(安史之乱前夕)写成的传世名篇《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69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兵车行》17⑶陷贼和为官时期(45至48岁)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惶西逃,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后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宗,被贬到华州,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70⑶陷贼和为官时期(45至48岁)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这时还写了一首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71这时还写了一首诗:春望19背景资料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72背景资料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都城长安沦陷都城长安草木丛生句子翻译:山河依旧存在,京城已经沦陷,春天草木丛生,(闹市已成荒苑)。所见(寄情于物)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突出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体现诗人痛苦的心境,和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7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都城长安沦陷都城长安草木丛生句子翻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子翻译:伤感国家动乱时局,热泪飞溅花瓣,悲恨亲人离散,鸟啼令人心乱。所感(触景生情)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痛。7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子翻译:伤感国家动乱时局,热泪飞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值;相当句子翻译:战火焚烧连绵,整整数月不断,家书可抵万金,欲得难上加难。所盼“烽火连三月”,可见战乱之久;“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千古名句7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值;相当句子翻译:战火焚烧连绵,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抓;挠句子翻译:早已满头白发,而今越挠越少,现在已经少的插不上簪子了。所思诗句中的“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76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抓;挠句子翻译:早已满头白发,而今越主题归纳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77主题归纳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

⑷十一年漂泊西南时期(49岁以后)

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广德二年(760)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8

⑷十一年漂泊西南时期(49岁以后)

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广德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渝州、忠州、云安,于大历元年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79广德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渝州、忠州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又由潭州到衡州,复折回潭州。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Chēn)州投靠舅父,但行到耒(lěi)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80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这时期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81这时期作品有:《春夜喜雨》、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8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3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始于公元755年,安禄[lù]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在范阳发动叛乱。叛军南下攻占洛阳、长安。唐朝大将郭子仪等率军平叛。后来,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又起兵反唐。直到763年,唐朝的军队才打败叛军,“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杜甫在四川,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国家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83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始于公元755年,安禄[lù]山趁唐朝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生平第一快诗84杜甫生平第一快诗32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眼泪“泪”既有面对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也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85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在字典里有三种意思①水满了流出来;②满,遍布;③随便,不受约束。胡乱地卷起86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34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妻子和儿女。

漫卷:随意把书卷起来。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和儿子,平日的忧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87却看妻子愁何在,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妻子和儿女。

漫卷: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纵酒:尽情地喝酒。

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青春:春天的景物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写准备还乡的情景。88白日放歌须纵酒,纵酒:尽情地喝酒。

作伴:指春天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立即。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89即从巴峡穿巫峡,即:立即。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想象

诗人想象自己回还家乡,一幅疾速飞驰的画面闪现在我们面前。

四个动词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90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想象诗人想象剑外巫峡巴峡襄阳洛阳蓟北四川河南河北长江东海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91剑外巫峡巴峡襄阳洛阳蓟北四川河南河北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9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千古哀情,悲秋绝唱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93千古哀情,悲秋绝唱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