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力系统分析潮流计算课程序设计及其MATLAB程序设计电力系统分析潮流计算课程序设计及其MATLAB程序设计电力系统分析潮流计算课程序设计及其MATLAB程序设计电力系统分析潮流计算课程序设计及其MATLAB程序设计编制仅供参考审核批准生效日期地址:电话:传真:邮编:电力系统分析潮流计算程序设计报告题目:13节点配电网潮流计算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班内序号指导教师房大中提交日期2015年05月04日目录TOC\o"1-3"\h\u一、程序设计目的 2二、程序设计要求 4三、13节点配网潮流计算 4主要流程 4第一步的前推公式如下(1-1)-(1-5): 4第二步的回代公式如下(1-6)—(1-9): 4配网前推后代潮流计算的原理 5配网前推后代潮流计算迭代过程 5计算原理 6四、计算框图流程 7五、确定前推回代支路次序 7六、前推回代计算输入文件 8主程序: 8输入文件清单: 9计算结果: 10数据分析: 10七、配电网潮流计算的要点 11八、自我总结 11九、参考文献 12附录一MATLAB的简介 12一、程序设计目的开式网络潮流计算:配电网的结构特点呈辐射状,在正常运行时是开环的;配电网的潮流计算采用的方法是前推回代法,本程序利用前推回代法的基本原理、收敛性。(1)在电网规划阶段,通过潮流计算,合理规划电源容量及接入点,合理规划网架,选择无功补偿方案,满足规划水平年的大、小方式下潮流交换控制、调峰、调相、调压的要求。(2)在编制年运行方式时,在预计负荷增长及新设备投运基础上,选择典型方式进行潮流计算,发现电网中薄弱环节,供调度员日常调度控制参考,并对规划、基建部门提出改进网架结构,加快基建进度的建议。(3)正常检修及特殊运行方式下的潮流计算,用于日运行方式的编制,指导发电厂开机方式,有功、无功调整方案及负荷调整方案,满足线路、变压器热稳定要求。及电压质量要求。(4)预想事故、设备退出运行对静态安全的影响分析及作出预想的运行方式调整方案。图113节点配电网结构图表1系统支路参数支路R(Ω)X(Ω)B/2(TK)(S)1~22~33~44~52~66~72~88~93~103~1111~124~13表2系统负荷参数节点编号节点类型节点初始电(kV)Pi(MVA)Qi(MVA)1根节点002中间节点3中间节点4中间节点5叶节点6中间节点7叶节点8中间节点9叶节点10叶节点11中间节点12叶节点13叶节点二、程序设计要求看懂前推回代法计算程序;报告叙述计算原理及计算流程;绘制计算流程框图;确定前推回代支路次序(广度优先,或深度优先)并编写前推回代计算输入文件,然后进行潮流计算;整理专利计算结果;总结配电网潮流计算的要点;三、设计内容1.根据电力系统网络推导电力网络数学模型,写出节点导纳矩阵;2.赋予各节点电压变量(直角坐标系形式)初值后,求解不平衡量;3.形成雅可比矩阵;4.求解修正量后,重新修改初值,从2开始重新循环计算;5.求解的电压变量达到所要求的精度时,再计算各支路功率分布、功率损耗和节点6.上机编程调试;连调;7.计算分析给定系统潮流分析并与手工计算结果作比较分析。8.准备计算机演示答辩,书写该课程设计说明书(必须计算机打印)四、13节点配网潮流计算牛拉法的原理及其基本方程牛顿迭代法(Newton'smethod)又称为牛顿-拉夫逊(拉弗森)方法(Newton-Raphsonmethod),它是牛顿在17世纪提出的一种在实数域和复数域上近似求解方程的方法。设r是f(x)=0的根,选取x0作为r初始近似值,过点(x0,f(x0))做曲线y=f(x)的切线L,L的方程为y=f(x0)f'(x0)(x-x0),求出L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x1=x0-f(x0)/f'(x0),称x1为r的一次近似值。过点(x1,f(x1))做曲线y=f(x)的切线,并求该切线与x轴的横坐标x2=x1-f(x1)/f'(x1),称x2为r的二次近似值。重复以上过程,得r的近似值序列,其中x(n+1)=x(n)-f(x(n))/f'(x(n)),称为r的n+1次近似值,上式称为牛顿迭代公式。解非线性方程f(x)=0的牛顿法是把非线性方程线性化的一种近似方法。把f(x)在x0点附近展开成泰勒级数f(x)=f(x0)+(x-x0)f'(x0)+(x-x0)^2*f''(x0)/2!+…取其线性部分,作为非线性方程f(x)=0的近似方程,即泰勒展开的前两项,则有f(x0)+f'(x0)(x-x0)=f(x)=0设f'(x0)≠0则其解为x1=x0-f(x0)/f'(x0)这样,得到牛顿法的一个迭代序列:x(n+1)=x(n)-f(x(n))/f'(x(n))。PQ分解法的原理及其基本方程PQ分解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电力系统实际运行特点:通常网络上的电抗远大于电阻值,则系统母线电压幅值的微小变化对母线有功功率的改变影响很小。同样,母线电压相角的少许改变,也不会引起母线有功功率的明显改变,因此,节点功率方程在用极坐标形式表示时,它的修正方程式可简化为(2-1)这就是把2(n-1)阶的线性方程组变成了两个n-1阶的线性方程组,将P和Q分开来进行迭代计算,因而大大地减少了计算工作量。但是H、L在迭代过程中仍然在不断的变化而且又都是不对称矩阵。对牛顿法的进一步简化,即把式(2-1)中的系数矩阵简化为在迭代过程中不变的对称矩阵。在一般情况下,线路两端的电压相角是不大的(不超过10°~20°),因此,可以认为(2-2)此外,与系统各节点无功功率相应的导纳远小于该节点自导纳的虚部,即因而(2-3)考虑到以上关系,式(2-1)的系数矩阵中的个元素可以表示为(i,j=1,2,…,n-1)(i,j=1,2,…,m)而系数矩阵H和L则可以分别写成:(2-4)(2-5)将式(2-4)和(2-5)代人式中,得到用和分别左乘以上两式,便得(2-6)(2-7)这就是简化了的修正方程式,它们也可以展开写成(2-8)(2-9)在这两个修正方程式中系数矩阵元素就是系统导纳矩阵的虚部,因而系数矩阵是对称矩阵,且在迭代过程中保持不变。这就大大减少了计算工作量。用极坐标表示的节点功率增量为(2-10)式(2-8)、(2-9)和(2-10)构成了PQ分解法迭代过程的基本方程式。配网前推后代潮流计算的原理前推回代法在配电网潮流计算中简单实用,所有的数据都是以矢量形式存储,因此节省了大量的计算机内存,对于任何种类的配电网只要有合理的R/X值,此方法均可保证收敛。算法的稳定性也是评价配电网潮流算法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算法的收敛阶数越高,算法的稳定性越差,前推回代法的收敛阶数为一阶,因此它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比较而言,前推回代法充分利用了网络呈辐射状的结构特点,数据处理简单,计算效率高,具有较好的收敛性,被公认是求解辐射状配电网潮流问题的最佳算法之一。配网前推后代潮流计算迭代过程配网潮流前推回代潮流算法第n+1步的迭代公式如下:节点i的前推计算公式为由图1可知节点i+1的注入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分别为:NBNB-1P(i+1)=∑PL(j)+∑LP(j)Q(i+1)=∑QL(j)+∑LQ(j)其中:i=1,2,。。。NB-1,NB为节点数,PL(i)为第i节点所带负荷有功功率;QL(i)为第i节点所带负荷无功功率;LP(i)为第i条线段上的有功功率损耗;LQ(i)为第i条线段上的无功功率损耗。收敛条件以前后两次迭代的电压偏差作为迭代收敛条件,(8)式表明节点电压幅值最大偏差小于设定阈值,即认为迭代收敛,则迭代过程结束。max{|Vk(i)-Vk-1(i)|}<ε.(8)在开始计算的时候先把各节点上的LP(i)、LQ(i)分别设为零,利用式(1)计算出P(i+1)、Q(i+1),分别代入式(6)计算各节点电压幅值,作为初始化的节点电压值.然后把此电压值代入公式(2)来修正线路的损耗LP(i)、LQ(i),用经过修正的线路损耗求新的节点注入功率,再根据节点注入功率求新的节点电压,根据前后两次迭代的电压偏差是否小于设定阈值判断是否收敛,如果满足,则输出结果,如果不满足,必须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满足收敛条件为止。计算原理第一步,从与叶节点联系的支路开始,该支路的末端功率即等于叶节点功率,利用这个功率和对应的节点电压计算支路功率损耗,求得支路的首端功率。当以某节点为始节点的各支路都计算完毕后,便想象将这些支路都拆去,是的该节点成为新的叶节点,其节点功率等于原有的负荷功率与该节点为始节点的各支路首端功率之和。于是计算便可延续下去,直到全部支路计算完毕。第二步,利用第一步所得的支路首端功率和本步骤刚算出的本支路始节点的电压(对电源点为已知电压),从电源点开始逐条支路进行计算,求得各支路终节点的电压。在迭代计算开始之前,要先处理好支路的计算顺序问题。介绍两种确定之路计算顺序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按与叶节点联接的之路顺序,并将已排序的之路拆除,在此过程中将不断出现新的叶节点,而与其联接的支路又加入排序行列。这样就可以全部排列好从叶节点向电源点计算功率损耗的支路顺序。其逆序就是进行电压计算的支路顺序。第二种是逐条追加支路的方法。首先从根节点(电源点)开始接出第一条支路,引出一个新节点,以后每次追加的支路都必须从已出现的节点接出遵循这个原则逐条追加支路,直到全部支路追加完毕。所得到的支路追加顺序即是进行电压计算的支路顺序,其逆序便是功率损耗计算的支路顺序。计算框图流程六、前推回代计算输入文件主程序:[PQ,FT,RX]=case115();%调用数据文件NN=size(PQ,1);%节点数NB=size(FT,1);%支路数数V=PQ(:,1);%V初始电压相量maxd=1k=0;whilemaxd>PQ2=PQ;%每一次迭代各节点的注入有功和无功相同PL=;fori=1:NBkf=FT(i,1);%前推始节点号kt=FT(i,2);%前推终节点号x=(PQ2(kf,2)^2+PQ2(kf,3)^2)/(V(kf)^2);%计算沿线电流平方APQ1(i,1)=RX(i,1)*x+PQ2(kf,2);%计算支路首端有功/MWRX(i,1)~RPQ1(i,2)=RX(i,2)*x+PQ2(kf,3);%计算沿支路的无功损耗/MvarRX(i,2)~XPQ2(kt,2)=PQ2(kt,2)+PQ1(i,1);%用PQ1去修正支路末端节点的有功P单位MWPQ2(kt,3)=PQ2(kt,3)+PQ1(i,2);%用PQ1去修正支路末端节点的有功Q单位MvarPL=PL+RX(i,1)*x;%累积计算整个网络的功率损耗endangle(1)=;fori=NB:-1:1kf=FT(i,2);%回代始节点号kt=FT(i,1);%回代终节点号dv1=(PQ1(i,1)*RX(i,1)+PQ1(i,2)*RX(i,2))/V(kf);%计算支路电压损耗的纵分量dv1dv2=(PQ1(i,1)*RX(i,2)-PQ1(i,2)*RX(i,1))/V(kf);%计算支路电压损耗的横分量dv2V2(kt)=sqrt((V(kf)-dv1)^2+(dv2)^2);%计算支路末端电压/kVangle(kt)=atand(dv2/(V(kf)-dv1))+angle(kf);%计算支路电压相角(单位度)endmaxd=abs(V2(2)-V(2));V2(1)=V(1);fori=3:1:NNifabs(V2(i)-V(i))>maxd;maxd=abs(V2(i)-V(i));endendmaxdk=k+1PQ1%潮流分布即支路首端潮流MVAV=V2%节点电压模计算结果kVangle%节点电压角度计算结果单位度PL%网损单位MWendclear输入文件清单:function[PQ,FT,RX]=case115()PQ=[%节点电压有功无功 0 0 ];FT=[%首端末端5 413 412 114 31031137 69832628221];RX=[%RX];计算结果:k=8PQ1=V=angle=0PL=数据分析:经过8次迭代,各节点的电压误差均在以内,计算到此结束。七、配电网潮流计算的要点需要注意系统中所有母线的电压是否在允许的范围以内。系统中各种元件(线路、变压器等)是否会出现过负荷。在进行电压和功率分布计算以前,先要对网络等值电路作些简化处理。确立前推回代的计算次序。在开始编写程序之前,要了解matlab仿真软件,包括其程序的编写,程序的运行,我们都要清楚的知道为了提高计算精度,重复计算,给出一个容许误差作为计算的收敛的判据。八、自我总结此次课程设计首先让我明白了要使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必须经过精密的设计和计算。在进行课题设计的过程中,加深了我对潮流计算的认识,尤其是对牛顿拉夫逊潮流计算的求解思路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在此次程序设计中,我在MATLAB编程,13节点配电网潮流计算,WORD文档的编辑方面均有所提高,之前学过的潮流计算仅限于书本,通过完成这个作业使我对这块知识了解得更加全面,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理论知识还是不足,基本知识不充足,做起这个大作业难度还是很大的,对MATLAB的性能和特点还不能有一个全面的把握,相信通过以后的学习能弥补这些不足,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在过程设计中我发现了一些要点,要求得支路的首端功率,从与叶节点联接的支路开始,该支路的末端功率即等于叶节点功率,利用这个功率和对应的节点电压计算支路功率损耗,才能求首段功率。还有在迭代计算开始之前,先要确定支路的计算顺序问题,即确定好是深度优先还是广度优先。要求得各支路终结点的电压的话利用上述所得的支路首端功率和本步骤刚算出的本支路始节点的电压,从电源点开始逐条支路进行计算。而且在此次课程设计中,我发现了自己的基础知识有很多的不足。这些基础的缺乏给我的设计计划造成了不小的障碍。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只要用心去做,认直去做,持之以恒,就会有新的发现,有意外的收获。虽然很多错误被克服了,但是系统中难免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些地方感觉做的不是很正确,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在同学们的帮助和老师的指导下做得更好。九、参考文献[1]何仰赞温增银.电力系统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试训队员合同协议书
- 2025年药物检测设备项目发展计划
- 网红美食区域代理加盟合同及特色配料研发供应协议
- 网上商店经营风险管理与责任协议
-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合作协议
- 医用麻醉设备全面检修与保养合同
- 快递末端网点承包经营与快递成本控制协议
- 跨境网络游戏版号申请代理服务合同
- 农村留守儿童劳动教育扶持协议
- 抖音平台短视频内容创作者收益分配与权益保障协议
- 微生物实验室病原微生物评估报告
- 陕旅版五年级英语上册句型词汇知识点总结
- 汉字构字的基本原理和识字教学模式分析
- RouterOS介绍
- 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压死救活技术研究
- 十字轴锻造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毕业论文
- 主体结构监理实施细则范本
- 控制性详细规划 - 宁波市规划局
- 保洁员工考勤表
-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 《MSDS培训资料》PPT课件.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