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另类偷桃人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逸闻趣事上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下联: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可是有个人一会功夫就读出来了:“海水朝(hǎishuǐcháo),朝朝朝(zhāozhāocháo),朝朝朝落(zhāocháozhāoluò);浮云长(fúyúnzhǎng),长长长(chángchángzhǎng),长长长消(chángzhǎngchángxiāo)。”这个人就是郭沫若。奇妙的对联中国现代文学天团你知道他们分别是谁吗?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和曹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学习目标1、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及其创作。2、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内

容,领悟诗歌的象征意义。3、认识“五四”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郭沫若精读探究·他青少年时代接触了大量古典文学,喜欢屈原、李白、苏轼等的诗,受到浪漫主义影响。·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天狗》,《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在上海成立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文学团体——创造社。后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知人”——文学与创作者密不可分

创造社:

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主要作品

诗歌:《天狗》《凤凰涅槃》《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

《天上的街市》等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蔡文姬》周恩来曾将他与鲁迅并称­­——“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你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吗?提示:这首诗写于1919年9、10月间。“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精读探究

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论世”——文学与时代紧密相连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起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知识卡片:“新文化运动”精读探究

新文化运动奠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先贤”,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论世”——文学与时代紧密相连精读探究创作背景:

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

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论世”——文学与时代紧密相连初读感知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自由朗读课文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宏伟、强力、壮丽、炽热。精读探究1.读标题2.读意象3.读情感精读探究怎么理解标题《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读标题“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个祈使句,“立”是一个动词,展现了抒情主体高峻挺拔的姿态“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飞入宇宙,与星球并立“放号”的意思是“吹响号角”,体现了抒情主体狂飙激荡的姿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发出呼唤。解题«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可以分为几节?每节写了什么内容?梳理结构、概述内容、把握意象全诗分为三节:第一节:(第1.2行)展示海洋雄伟壮丽的景色第二节:(第3.4行)抒写了对眼前景观强烈的主观感受第三节:(第5.6.7行)对力的讴歌和赞美精读探究你能找到那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读意象1.作者是站在地球边上看到了哪些景象?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2、作者要在哪里才能看到这些景象?明确:要在地球边上,跳出地球。浪漫主义写法作者必须是一个巨人3、这些景象有何特点?先来看意象: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壮阔、宏大、雄壮、气势磅礴4、这些意象还有什么特点?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愤怒、充满活力、改变世界这首诗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第四行有什么作用?(1)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壮丽的画面。(2)第四行“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是过渡,是由景入情的过渡,它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最后三行诗人面对壮丽景象的主观感受。问题探究“滚滚洪涛”在诗歌中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诗歌中的“滚滚洪涛”既是诗人回国途中所见之景,也象征“五四”运动所产生的巨大声势,五四”运动,正如滚滚洪涛,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击一切半殖半封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也象征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5、这一切都是源于他们有什么?明确:有“力”。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这是一首“力”的赞歌6、这首诗歌赞美什么样的“力”?明确:破坏力、创造力和不断地努力。破坏旧社会、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创造新社会、新秩序、新思想、新文化需要新青年为之不断努力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力的内涵,强调力的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么理解?精读探究1.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读情感2.诗歌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这种情感的?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

表达了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者和工农大众的颂扬。你认为为什么诗歌能将情感表达的如此强烈(1)运用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象征、拟人)(2)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3)句式自由,节奏鲜明。句式自由,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情感随着长短句式变化而变化,自由、奔放没有约束。(4)叹号的使用(5)壮观宏伟的意象的使用主旨

这首诗的描写的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拓展学习新诗

VS

旧诗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旧诗:一般指旧体诗,旧体诗是中国现代文学术语。也称旧体诗词或简称旧诗。是五四文学革命兴起之后,对中国传统的格律极严的诗体,包括五七言绝句、五七言律诗等多种体式的一种通称。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拓展学习新诗

VS

旧诗

鸽子云淡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