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禽流感防控课件_第1页
人禽流感防控课件_第2页
人禽流感防控课件_第3页
人禽流感防控课件_第4页
人禽流感防控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禽流感流行与防控镇江市疾控中心

2008.3.17三类流感季节性流感“流感/TheFlu”禽流感“BirdFlu”流感大流行“大流行/APandemic”人病毒性呼吸系统感染自我限制,但是可对老年人和年轻人的造成严重影响且具致命性——每年致使全球

500,000人死亡季节性发作有日常的疫苗注射禽类病毒——与人类流感病毒不同禽类之间传播有时能够感染人类

有时会变异成为人类病毒全球暴发新型流感

(不同于季节性流感和禽流感)罕见但是具有周期性

(每10-42年)。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在过去100年里发生了3次大流行:1968(3百万人死亡),1957(2百万人死亡);1918(5千万人死亡)。过去的3次大流行

:禽类病毒变成人类病毒。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人禽流感可能是对人类存在潜在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主要原因:

1、人类对禽流感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

2、人类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毒后的高病死率

3、可能出现的病毒变异导致人-人传播等禽流感已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被国际兽医局列为甲类传染病,被我国农业部列为甲类监测传染病,被国际上列为反生物恐怖主要内容之一。目录1.疫情形势1.1疫情概况1.1.1动物疫情1.1.2人间疫情

1.2疫情特点

2.防控措施1、动物疫情概况2003年以来报告禽类禽流感的地区分布2004年中国H5N1动物疫情分布图省份起数湖北11广东9安徽5湖南5云南5江西3广西2陕西2甘肃1河南1吉林1上海1天津1西藏1新疆1浙江1合计50ChinaCDCH5N1暴发省份H5N1暴发地市H5N1暴发县区数据来源:农业部ChinaCDC省份:16起数:50动物种类:家禽、侯鸟ChinaCDC2005年中国H5N1动物疫情分布图省份起数安徽2湖北3湖南2江西1辽宁4内蒙古3宁夏1青海1山西1四川1西藏1新疆11云南1总计32H5N1暴发省份H5N1暴发地市H5N1暴发县区数据来源:农业部ChinaCDC省份:13起数:32动物种类:家禽、侯鸟ChinaCDC2006年中国H5N1动物疫情分布图省份起数安徽1贵州1湖南1内蒙古1宁夏2青海3山西2西藏2新疆2合计15H5N1暴发省份H5N1暴发地市H5N1暴发县区数据来源:农业部ChinaCDC省份:9起数:15动物种类:家禽近半年曾出現人類及鳥類感染甲型(H5)禽流感個案之國家/地區

國家/地區最新人類或鳥類個案報告日期人類個案禽鳥個案野鳥個案孟加拉2007-12-17NYN貝南2007-12-17NYN中國廣東2008-02-26YY**N廣西2008-02-22YNN貴州2008-02-25NYN香港2008-02-15NNY#湖南2008-02-20YNN江蘇2007-12-09YNN西藏2008-02-18NYN新疆2008-01-04NYN多明尼加2008-02-06NY^N埃及2008-03-11YYY德國2008-01-22NYY印度2008-02-09NYN印尼2008-02-21YYN伊朗2008-01-16NYN以色列2008-01-03NYN老撾2008-02-13NYN緬甸2007-12-14YYN尼日利亞2008-02-15NYN巴基斯坦2008-03-10YYN波蘭2007-12-23NYN葡萄牙2008-01-04NY^N羅馬尼亞2007-12-21NYN俄羅斯2007-12-24NYN沙特2008-02-17NYN泰國2008-01-25NYN土耳其2008-02-13NYN烏克蘭2008-02-13NYY英國2008-02-06NYY越南2008-02-26YYN我国动物禽流感防控策略实施免疫和扑杀相结合的综合防控策略进行能力建设,提高禽流感风险防范能力、早期预警能力、风险人群认知能力、生物安全控制能力、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工作能力以及区域疫病控制能力由过去的疫情发生后的被动应急处置转变为主动防控,由临时性布置转变为制度性安排、规范化运行,由一般性号召和业务指导转变为政策支持、科技支撑,形成禽流感防控长效机制然而,由于中国家禽饲养量大、饲养方式相对落后,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风险依然存在。2、人间疫情概况全球人禽流感事件1997年,香港首次报告人禽流感A(H5N1)病例,共发病18例,死亡6例2003年2月,香港再次确诊2例人禽流感病例,死亡1例2003年12月,越南报告了首例人禽流感病例2005年中期,人间和禽间的疫情逐步从中亚地区扩展到欧洲、非洲和中东2003年至2008年3月,全球14个国家报告人禽流感病例372例,死亡235例(病死率63%)WHO报告的确诊人禽流感(H5N1)病例

(截至2008-3-16。发病372例,死亡235例)注:表中病例数仅为WHO实验室确认病例。国家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合计发病死亡发病死亡发病死亡发病死亡发病死亡发病死亡发病死亡阿塞拜疆00000085000085柬埔寨00004422110077中国11008513853333020吉布提00000010000010埃及0000001810236414720印度尼西亚00002013554541361210129105伊拉克00000032000032老挝00000000220022缅甸00000000100010尼日利亚00000000110011巴基斯坦00000000110011泰国001712523300002517土耳其0000001240000124越南332920611900854410551合计44463298431157983552318372235中国高致病禽流感流行特征----区域分布特征水禽与人禽流感分布中国高致病禽流感流行特征----季节分布特征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比较我省禽流感抗体状况在2000~2001年间,对江苏苏北的徐州市和苏南的无锡市进行了H5N1、H9N2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595名进行H5N1抗体调查者中,抗体阳性率为4.20%,与活禽密切接触人群的抗体水平高于非密切接触人群,苏北高于苏南;在981名进行H9N2抗体调查者中,抗体阳性率为12.84%,,苏北高于苏南,与活禽密切接触人群的抗体阳性率和水平远高于其他人群。说明可能存在隐性感染,同时也支持与禽类接触的人群是禽流感感染的高危人群。发病集中在年轻人和儿童1997年香港18例平均年龄:17.2岁中位数9.5岁,年龄范围:1~60岁其中11例年龄≤14岁WHO对256例人禽流感确诊病例分析年龄中位数:18岁(3个月-75岁)52%病例的年龄<20岁89%病例的年龄<40岁。全球H5N1病例不同年龄组的病例分布

(2003.11.25-2006.11.24),(n=256)全球H5N1病例年龄组及性别分布

(2003.11.25-2006.11.24),(n=256)年龄组男性病例数女性病例数男女比例合计H5N1病例不同年龄组的病死率比较

(2003.11.25-2006.11.24)(N=256)男性病死率(%)死亡数/病例数(男性)年龄组女性

病死率(%)死亡数/发病数(女性)总病死率

(%)合计1.总病死率为60%,不同年龄组之间的病死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ⅹ2=16.6,df=6,P=0.01);病死率最高年龄组:10-19岁(76%);最低年龄组≥50岁(40%);2.男女总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但是20-39岁年龄组的男女病死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ⅹ2=5.1,df=1,P=0.02)。可能原因:就医行为?发病机理?暴露频次?2005~2007年全国人禽流感病例分布

(截至2007年11月12日)注:不包括2003年追溯诊断病例数据来源:卫生部、农业部ChinaCDC存活病例(10)死亡病例(16)确诊H5N1动物疫情(50)发现有病死禽地区(10)病死率为62%,与全球基本一致我国人禽流感病例人口统计学特征

(截止2007年12月,26例)年龄(岁)男(%)女(%)合计(%)中位数(范围)26(6-62)27.5(8-44)27.5(6-62)年龄组6-142(17)3(21)5(19)15-295(42)7(50)12(46)30-493(25)4(29)7(27)50-622(17)02(8)合计12(100)14(100)26(100)注:不包括2003年追溯诊断病例65%小于30岁职业城市(%)农村(%)合计(%)学生1(10)5(31.3)6(23.0)农民08(50.0)8(30.8)家禽从业人员03(18.8)3(11.5)工人/职员5(50)05(19.2)厨师1(10)01(3.85)小贩1(10)01(3.85)卡车司机1(10)01(3.85)无业1(12.5)01(3.85)合计10(100)16(100)26(100)我国人禽流感病例城乡和职业分布

(截止2007年12月,26例)注:不包括2例军人病例风险职业我国人禽流感病例病死率分析分组发病数死亡数病死率(%)男性12758女性14964<15岁5240≥15岁211467城市10880农村16850合计261662注:不包括2003年追溯诊断病例H5N1的传播有充足证据表明主要是通过禽类传染给人直接接触间接接触有限的非持续性人与人之间的H5N1传播,曾经发生在与非常严重的病例长期密切接触之后,但是十分罕见没有证据显示有持续性人与人之间的H5N1病毒的传播直接接触多数人禽流感病例在发病前和病死禽有直接接触明确的危险因素:直接触摸病死禽–泰国部分病例生食鸭血–越南部分病例拔过病死天鹅的羽毛–阿塞拜疆AreechokchaiDetal.MMWR2006;55(Suppl):3-6;WER2006):183-8.);GilsdorgAetal.Eurosurveillance2006.间接接触H5N1可在环境中存活含有病毒的颗粒悬浮空气中污染的水通过口腔进入人体直接侵袭鼻粘膜和眼结膜手触摸了受病毒污染的物体未经消毒鸡粪广泛用作肥料我国人禽流感病例可能的感染来源16名农村病例14例在发病前有直接或间接的病死禽接触史(4名病例同时确诊了动物禽流感疫情)1例病例发病前去过活禽市场1例病例感染来源不明7名城市病例,在发病前有活禽市场的暴露史聚集性病例聚集性病例的定义两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流行病学关联

至少一例是经实验室确认的H5N1病例其他病例经实验室确认的,或与确认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的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可能病例)40基本情况2003年底以来,已确定45

起聚集性病例14个发病国家,有10个国家发现聚集性病例在聚集性病例中有117个病例规模:2例~8例实验室确诊94例(占WHO确认病例的26%)可能病例15例,8例诊断不明病死率:61%中国首起人禽流感疫情:一例被确诊,另外一例因严重呼吸道疾病而死亡(未确诊),两者为姐弟关系江苏省人禽流感疫情:儿子为首发病例,父亲为二代病例聚集性病例的规模

(N=45)聚集性病例分布特征人群分布几乎所有聚集性病例都发生在有血缘关系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员(>90%)极少数为邻居、朋友或来自同一地区的病例病例的发生是否与遗传或其它因素有关,目前证据不足年龄分布最大80岁,最小1岁40岁以下人群,占92%地区分布:东南亚地区最多印度尼西亚:17起,45人越南:11起,29人感染方式绝大部分聚集性病例,通过与病死禽或野鸟接触而感染发病有限的非持续性的人与人传播香港,19972名暴露于人禽流感病例的医护人员出现轻型症状(无禽类暴露,血清学证实感染H5N1)泰国,200411岁女孩在医院由母亲和姨妈照顾,死亡;母亲和姨妈确诊感染H5N1,母亲死亡越南,2005:患者传染给护士印尼,2006:北苏门答腊省的大型家庭病例江苏,2007:儿子传给父亲,密切接触传播UngchusakKetal.,NEJM2005;352(4):333-40;BridgesCBetal.,JID2000:181:344-8.家庭聚集性病例:11岁的女孩,26岁的母亲,以及32岁的姨妈女孩与姨妈一起居住;多只鸡死在家中母亲和她们分开居住(没有与家禽接触)女孩因肺炎住院姨妈看护了12-13个小时

母亲看护了16-18个小时母亲和姨妈生病,确认为是H5N1型禽流感,母亲死亡潜伏期从女孩到母亲:3-4天从女孩到姨妈:8-9天

泰国的H5N1聚集性病例印尼的H5N1聚集性病例至少7起家庭聚集性发病(2005-2006)有限的人传人现象可能已经发生北苏门答腊省,2006年5月8例发病(7人确诊),均有血缘关系,7人死亡指示病例可能被H5N1感染的病死禽传染指示病例在入院前长时间、近距离接触传染了其他6名家庭成员一名患者在医院传染了他的父亲7名患者的H5N1病毒分离阳性没有证据表明病毒变异或病毒传播能力增强巴基斯坦的聚集性病例从2007年11月起,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人禽流感病例,至12月6日共报告9人,这些病例中,有5人是兄弟,他们中的1人是兽医,曾经参与扑杀感染了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家禽。他的2个兄弟已经死亡,但他本人与另外2兄弟已经康复。世卫组织高级官员大卫·海曼说:“我认为调查小组的初步分析可能显示,在这些患者中出现了微小的、非持续的禽流感人际传播链,”但他同时强调,即便确实出现了禽流感的人际传播,目前也尚未构成重大威胁,人们“没有理由恐慌”。隐性感染及轻型病例香港1997年证实隐性感染或轻型病例10%家禽工人抗体阳性(N=1525),单份血,(禽传人)3%政府扑杀人员抗体阳性,配对血清(N=293)香港1997年大多数儿童病例为轻型病例7例(7/11)为轻型病例(无流感并发症)4例病情严重(4/11):2例死亡,1例呼衰,1例肺炎H5N12004-2006年:相关数据很少发现的病例集中在严重呼吸道疾病患者个别轻型病例与隐性感染Bridgesetal.,JID2002;1005-1010;CDCunpublisheddataChanPKS,CID2002:34(Suppl2):S58-64.人传人疫情的判断判断人传人疫情需考虑的问题指征病例与二代病例发病时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排除共同的传染来源?如:共同的禽类或环境暴露史传播危险性:暴露时间长短、病毒载量高低、接触密切程度需收集的信息病例之间时空上的关联(如家族关系、与其他病例接触的时间、地点、场合,及接触方式、发病与接触的时间间隔等)所有暴露者与感染动物或者污染环境的可能的接触史如怀疑存在人传人现象,应计算家庭成员、其他密切接触者中的二次罹患率,并计算时间间隔人传人疫情及其处置人传人疫情判断依据能够明确曾暴露于禽流感疑似、临床或实验室确诊病例与病例接触的时间和发病时间的间隔在7天之内无其它暴露史,例如未曾接触过禽类、动物、羽毛、排泄物、新鲜禽类粪便制成的肥料、污染的环境或实验室标本等或,几代病例的发生都可追溯到同一个首发病例人传人疫情处置要点根据国际卫生条例,如果调查表明上述的人传人现象发生,应向WHO及时通报如果发生了有效的和持续性的人传人现象,则必须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控制措施H5N1,2001年越南(无爆发)1%(2例)的家禽工人H5N1抗体阳性(N=200),A/Gs/VN/113/01(正常鹅中分离的毒株)非家禽工人抗体阳性率为0%(N=200)韩国2109名家禽宰杀工人采集双份血清,血清学检测发现9例H5抗体阳性者4例在美国CDC检测5例在韩国检测家禽暴露人群是发病高危人群1997年,香港回顾性血清学研究:N=526(217名暴露于≥1例H5N1病例的医护人员,309名无暴露者),个人防护不足血清阳性率:暴露组3.7%(8例),非暴露组0.7%(2例)2004年河内:N=83(4例H5N1病例的暴露者79名,4名无暴露者),有个人防护,结果均为阴性曼谷:N=49(1例H5N1病例的暴露者25名,24名无暴露者),前48小时无个人防护,结果均为阴性胡志明市:N=60(2例H5N1病例的暴露者60名),个人防护不足,结果均为阴性BridgesCBetal.JID2001;181:344-8;LiemNTetal.EmergInfectDis2005;11:210-215;ApisarnthanarakAetal.ClinInfectDis2005;40:e16-8.SchultszCetal.EmergInfectDis2005;11:1158-9医务人员感染状况H5N1病毒有限感染人体的生物学基础甲型人流感病毒,识别含唾液酸的α-2,6半乳糖受体分布于上呼吸道(鼻窦、咽、气管及支气管上皮细胞)H5N1病毒,识别含唾液酸的α-2,3半乳糖受体分布于下呼吸道(II型肺泡细胞、终末及细支气管的无纤毛上皮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H5N1病毒主要结合下呼吸道细胞一般暴露情况下,难以感染人体病毒分离采样,下呼吸道标本分离阳性率高VanRielDetal.ScienceExpressMarch26,2006;ShinyaKetal.Nature2006;440:435-436.2-62-3H5N1的排毒期尚不清楚,可能长于人流感病毒(最多16天)1997年,病后6.5天(1-16)的鼻咽拭子,可检测到病毒泰国,病后3-16天,病毒分离阳性2004年越南病例:10个病例在发病后5-12天RT-PCR阳性标本决定试验结果咽喉部和下呼吸道标本最好H5N1病毒复制粪便标本中可检测阳性,尿标本阴性腹泻症状和粪便阳性,提示病毒可以在胃肠道复制实验室感染哺乳动物,4-9天后的血清中可以检测到病毒但粪便和血清在传播中的意义尚不清楚HienTTetal.,NewEnglandJMed2004;350:1179-1188;MMWR1997;46:1204-6WHO.NEJM2005;353:1374-85.江苏省第2例病人标本H5核酸检测结果

2008年12月5日—12月23日停用达菲、金刚乙胺免疫血清:1:00AM给予200ml,5:00AM给予200ml入院达菲的耐药性一些病人中观察到了耐药性(用药一般不超过5天)监测研究提示,禽类分离毒株表现出低水平的耐药性变异,尤其是在2005年和2006年分离的毒株江苏省分离的两例病例,未发现达菲耐药性变异中国目前流行的人禽流感病毒的特征(1)所有的基因序列特征均是禽源的,没有发现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重组或重配的证据所有病毒的受体特异性和血凝素抗原连接肽特性仍然是禽源的,与人流感病毒不同与我国禽中分离的病毒高度同源,因此推测目前我国人的感染仍然来自于禽及其污染环境中循环的禽流感病毒流行毒株的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我国南方和北方流行毒株不同,南方不同的地区流行毒株也不一样(Clade2.2,2.3)除A/Fujian/1/2007对烷胺类药物耐药,其他所有病毒对金刚烷胺类药物以及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药物如达菲仍然是敏感的,没有产生抗药性还没有具备人传人的生物学基础中国目前流行的人禽流感病毒的特征(2)A/Fujian/1/2007序列分析结果,从福建病例标本中分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