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课件_第1页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课件_第2页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课件_第3页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课件_第4页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中唐:代宗大历到文宗大和年间,共六十余年。这是唐诗由盛转衰、衰而复兴的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和王室衰微,盛唐诗歌那种昂扬奋发、蓬勃雄健气概已不复存在,代之以感伤色彩。他们批评时政,推尊道统,前者表现为新乐府,后者表现为古文运动。此时,佛的声音减弱了,道的声音也减弱了,儒家学说开始扩大力量和影响。清人赵翼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第一节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代出现的一次文学运动。新乐府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它始于杜甫,到元结、顾况又有所发展。白居易在元稹《和李校书(绅)新题乐府十二首》的基础上扩充为五十首,名曰“新乐府”,遂得名。新乐府的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元结、顾况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他们从理论到实践都为新乐府运动开辟了道路;张籍、王建写作较多的新乐府诗,则首开其端;元稹写新题乐府十二篇,白居易又写《新乐府五十首》等,终于形成高潮。他们不但有丰富的创作实践,还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新乐府运动理论,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

元结的《贫妇词》也体现出他的主张:

谁知苦贫夫,家有愁怨妻。请君听其词,能不为酸凄!所怜抱中儿,不如山下猊。空念庭前地,化为人吏蹊。出门望山泽,回头心复迷。何时见府主,引跪向之啼。诗借贫妇之口,诉说受到官差频繁逼租而无法苟活之情。其哀怨之声,无需修饰,已经感动人心。

元结诗多为古体,用质朴的语言抒情叙事。有时过于古朴,不够形象;加之他反对“拘限声韵”,坚决不写律诗,有点过分。

顾况,字逋翁,苏州海盐(今浙江)人。至德二载进士。性格诙谐,好开玩笑,声名和白居易有关。官场不得意,好道,因写诗讥诮权贵而贬官,晚年归隐茅山,号“华阳山人”。有《华阳集》。他认为诗歌是“理乱之所经,王化之所兴”,与元结相近。代表作是《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仿《诗经》而作,多用四言,以“悯农”始,以“怨奢”终,恤民、刺上之主旨明显。如《囝》P152:

囝生闽方,闽吏得之,乃绝其阳。为臧为获,致金满屋。为髡为钳,如视草木。天道无知,我罹其毒。神道无知,彼受其福。郎罢别囝,吾悔生汝。及汝既生,人劝不举。不从人言,果获是苦。囝别郎罢,心摧血下。隔地绝天,及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通过囝的哭诉,对闽地掠卖儿童的残酷行为作了深刻揭露。运用白描手法,其中父子离别描写,表现出生离死别的痛苦,富于感染力。采用四言,风格古朴。自立新题,叙写时事。仿《诗经》体例,取首二字为题,以“小序”形式标明主题,如“上古,悯农也”、“囝,哀闽也”等,开元、白新乐府“首章标其目”之先河。

张籍、王建是中唐较早从事乐府诗创作的诗人,时号“张王”。张籍,字文昌,苏州人。曾任太常太祝,十年未迁,孟郊戏称“穷瞎张太祝”。长庆初,韩愈荐之国子博士,后转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人称张水部或张司业。有《张司业集》,存诗四百余首。张籍与王建、孟郊、韩愈、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都有交往,与韩愈最密。韩和白都有论张籍诗风的诗,韩称“古淡”,白则称赏其讽谏之义:“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张籍有乐府诗90首,有古题,也有新题,取材广泛,农民、樵夫、牧童、织妇、船工、兵士,都成了表现对象;商人奢侈牟利、官府横征暴敛、战争的残酷、边将的邀宠,都有反映。张籍乐府中写得最集中、深刻的,是农民的生活和苦难,如《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此诗简略勾勒了老农一年的苦辛,语极平实,却字字血泪。官府的残酷、老农的凄苦、社会的不公,都从“化为土”和“养犬长食肉”的对比中传达出来,不着意讽谕而讽谕已见。这是张籍乐府之特色。

张籍乐府诗一般选题不大,“俗人俗事”,但挖掘甚深,如《节妇吟》P180: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此诗借男女情爱写政治态度,入情入理,一波三折,最后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结束,将人物在两美难全之际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展示出来,贴切传神。张籍近体也多追求平易而意蕴深厚之风格,如《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与前句“复恐”结合,将“万重”意绪无从表达又恐表达不尽的复杂心态婉转表现出来,耐人寻味。宋人张戒云:“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思深而语精”(《岁寒堂诗话》卷上),王安石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张籍的诗表面看平易、本色,无雕琢痕迹,但又融入作者在布局造语上的大量心血。所有这些功夫,诗成之后则浑化无迹。

王建还有反映宫女生活、以白描见长的《宫词》百首,其中不乏构思巧妙、清新可诵的篇章: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桃花结子暗示女子出嫁,桃花结子自然合理,人也一样。然而封建时代的宫女,连开花结子的桃花都不如,写“桃花贪结子”,就暗示出宫女难言的隐衷和痛苦。

王建和张籍乐府诗齐名,有“张王乐府”之称。可以说,在扭转大历诗风,继承汉魏乐府和杜诗传统,将诗歌创作导向重写实、尚通俗之路的过程中,张籍、王建的贡献不可忽视,他们的努力,对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创作有着直接影响。

元稹的代表作是写于元和十三年(818)的《连昌宫词》。这是一首叙事长诗,通过连昌宫兴废变迁,探索安史之乱前后唐代朝政治乱的因由。诗的前半从“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的荒凉景象写起,引出“宫中老翁”对此宫昔盛今衰的追述;后半借作者与老人的一问一答,探讨“太平谁致乱者谁”的大问题,最后归为“老翁此意深望幸,努力庙谟休用兵”之题旨。全诗叙述为主,杂以议论,表现了明显的劝戒规讽之意,但不能因此就说这是一首讽谕诗。从艺术构思和创作方法看,此诗将史实与传闻糅合,辅以想象、虚构,把一些与连昌宫本无关联的人物、事件集中描写,既渲染了诗的氛围,也使诗情更加生动曲折。陈寅恪认为:“《连昌宫词》实深受白乐天、陈鸿《长恨歌》及《传》之影响,合并融化唐代小说之史才诗笔议论为一体而成。”元稹另有小诗《行官》: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一幅黯淡而凄凉的图画。作者只是淡淡地勾勒出特定环境中特定人物的情事,引而不发,却意在言外,通过“寥落”、“寂寞”、“白头”、“闲坐”等词,暗示了深长的沧桑盛衰之感。洪迈《容斋随笔》说它“语少意足,有无穷味”。

写新乐府诗的还有李绅,字公垂,无锡人。元和进士,与白居易、元稹为友。他的《乐府新题》二十首,是已知最早标明新乐府的诗,启发了元稹、白居易写新题乐府,可惜已佚。今存《悯农》二首,也算是新乐府运动中的佳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第二节白居易生平与诗歌理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二十九岁中进士。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分前后两期。前期从入仕到四十四岁贬官江州。仕途顺遂,思想上兼济天下,诗歌以创作讽谕诗为主。《长恨歌》也写于此时。三十六岁擢翰林学士,次年除左拾遗。三年谏官,其兼济天下思想更为强烈,“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政得失无不察,天下利害无不言”。《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均作于此时。元和十年(815),白居易上书请求追捕刺杀宰相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开始他独善其身的后期生活。贬官江州给他沉重打击,他感到不平与愤懑,作《琵琶行》以寄意。他还写出了著名的文学论文《与元九书》。后任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又历任秘书监、河南尹、太子少傅等。晚年闲居东都洛阳,修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受佛、道思想影响,思想趋于消极,“乐天安命”。创作上以闲适诗为主。会昌六年(846)卒,年七十五。

白居易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也吸取释、道思想,孟子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成了白居易终生遵循之信条。前期,他以“兼善天下”为主,积极入世,锐意进取,反对权奸,甚至为民请命。后期则以“独善其身”为主,并且和释道思想结合,明哲保身,乐天知命,甚至参禅学道。他的诗歌,受到前后期思想变化的直接影响。总的来看,前期诗歌是他配合政治革新,实现兼济之志的产物,充满现实主义精神;后期诗歌闲适、感伤成为主调,失去战斗光芒。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集中反映《与元九书》、《新乐府序》中。

一、为时为事的创作原则。白居易主张诗歌应积极反映现实,干预现实,在《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主张创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这些论述,是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新发展,也是对齐梁诗风以至大历诗风的一种否定,对新乐府的开展及对后代诗歌创作都有积极影响。

二、讽谕美刺的创作要求。白居易在《策林》中认为“补察得失之端,操于诗人美刺之间焉……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意废矣”,说明他对讽谕美刺的重视。他把自己揭露黑暗、抨击时弊的新乐府诗称为讽谕诗,是美刺比兴之作。他要求诗歌创作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明显是对“嘲风雪,弄花草”诗风的批判,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

三、著诚去伪的创作态度。白居易要求诗歌创作取材必须真实,“尚质抑淫,著诚去伪”,反对粉饰现实,“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秦中吟》就是他“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之作;他的新乐府诗坚决遵循“其事核而实,使系之者传信”的写实原则。这样,诗歌才能真实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收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社会效果。这一观点使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四、关于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白居易以果树为喻,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这里的情、义是内容,言、声是形式。内容第一位,是根本,所以他一再强调诗歌创作“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他也注重形式,把形式放在“苗”,“华”的位置,为“根”、“实”服务。因此,他要求乐府诗“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他要求诗歌形式要质朴,直接了当,通俗易懂,以发挥诗歌的讽谕美刺作用。由于白居易等人的提倡和推动,诗歌通俗化也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第三节白居易的诗歌创作

白居易存诗3800多首,创作之丰,在唐代首屈一指。他在51岁时曾把所作的1300多首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晚年又把自己其余的诗分为“格诗”、“律诗”两类。两种分法都不好。白居易的讽谕诗有170余首,取材广泛,批判性、战斗性都很强,这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著名的《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都属此类。

“惟歌生民病”是讽谕诗非常突出的主题。白居易一方面揭露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一方面又反映人民的极端困苦,表现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如《观刈麦》,描写了令人心酸的场景:贫妇因繁重赋税而输尽家田,因无法生活而拾麦穗充饥,作者质朴的叙述中饱含着深切同情,诗人也为自己不事农桑却有余粮而深感自愧。

批判统治阶级“轻裘肥马”的骄奢生活,是又一重要内容。如《轻肥》P191: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前十四句为第一部分,先以八句写宦官的“骄”,再以六句写“奢”;结尾两句为第二部分。前后对比,写出两个宛如天壤之别的阶层:一方脑满肠肥,花天酒地;一方天灾人祸,竟至“人食人”!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此诗的批判力量。白居易还批判“急敛暴征”,反对各种弊政。如标明“苦宫市”的《卖炭翁》,前半部通过形象描绘、心理刻划和反复映衬等手法,写卖炭老翁伐薪、烧炭、运炭的艰辛劳动,卖炭换回衣食的满腔希望,衣单却愿天寒的心理矛盾。后半写宫使的骄横和无耻的掠夺,把矛盾推向高潮:一车炭被抢走,换回的却是“半匹红纱一丈绫”。卖炭翁的失望与悲痛,作者的愤怒与同情,都在“炭直”上表现出来。全诗客观叙述,无议论,但“苦宫市”的创作主题却得到充分体现。有的讽谕诗,反映妇女痛苦,关心妇女命运。如《上阳白发人》,作者注云:“愍怨旷也。”古时,称成年无夫之女为怨女,成年无妻之男为旷夫。这里“怨旷”并举,实写怨女,是指被幽禁在宫中的可怜女子。原诗前小序说:“天宝五载以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贞元中尚存焉。”上阳,指当时东都洛阳的皇帝行宫上阳宫。

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此诗选取一个终生被禁锢的宫女为典型,不写她的青年和中年,而写她的垂暮之年;不写她的希望,而写她的绝望。通过老宫女一生的悲惨遭遇,形象而富有概括力地显示了所谓“后宫佳丽三千人”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最高统治者摧残无辜女性的罪恶行径。全诗语言通俗浅易,具有民歌风调。采用“三三七”句式和“顶针”等句法,音韵转换灵活,长短句式错落有致。诗中熔叙事、抒情、写景、议论于一炉,描述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在唐代以宫女为题材的诗歌中,堪称佳作。全诗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欢爱生活,这是写爱情悲剧的起因。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两句讽刺玄宗渔猎女色。先以“重色思倾国”领起,语极平稳而用意深沉,揭出酿成悲剧的直接原因。“多年求不得”,不仅写出他“思倾国”思想,还有行动,而且多年一直“求”。“求”字,讽刺深刻。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杨贵妃是蜀州司户杨玄琰之女,幼时寄养在叔父杨玄珪家,小名玉环。开元二十三年册封为寿王妃。唐玄宗看上她,先送其到太真宫当道士,改名太真。天宝四年册封为贵妃。“养在深闺人未识”是为尊者讳,掩盖了这一不体面历史。两句写杨玉环深闺待聘。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两句写杨贵妃被选入宫。此是第一层:写贵妃入宫。汉皇重色杨家有女春寒赐浴芙蓉帐暖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两句正面写杨家的权势。“皆列土”,言杨贵妃的姐妹兄弟都被封赏。据载,其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叔伯兄弟杨銛任鸿胪卿,杨琦任侍御史,杨钊被皇帝赐名国忠,任右丞相,封魏国公。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两句用社会反映来烘托杨家的气焰。人们不仅羡慕杨门家族生光,而且还改变了封建社会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此为第三层:写杨家势焰煊赫。前两句正面描写,后两句侧面烘托,短短四句就将杨家那种“炙手可热势绝伦”的灼人气焰描写出来,从而深刻批判了那种靠裙带关系而飞黄腾达的丑恶现象。矛头所向,直指封建帝王。

第二部分从“骊宫高处入青云”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杨贵妃遭变身死的情形。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四句写骊山歌舞。“看不足”三字,写尽沉迷歌舞享乐的心理。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安禄山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舞曲,本为西域乐舞的一种,唐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经唐玄宗加工而成。“惊”,说明正沉醉在温柔乡中,对变乱毫无觉察,这是造成安史之乱的原因。“破”,说明叛军进军的鼓声惊醒了美梦,他们所沉醉的那种神仙生活,终于被他们亲手酿造的安史之乱彻底埋葬。此为第一层:写安史之乱爆发,惊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美梦。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由欢而悲的转折点。仙乐风飘渔阳鼙鼓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四句写玄宗出逃。天宝十五载六月,安禄山破潼关,杨国忠主张向西南蜀中逃避,唐玄宗命将军陈玄礼率领六军出发。“百余里”,指到马嵬坡。马嵬坡在今陕西省兴平县西,距长安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六句写贵妃之死。“无奈何”三字刻划唐玄宗的心理。唐玄宗只得先杀杨国忠,后赐杨贵妃自缢。“宛转蛾眉”,写出杨贵妃临死前缠绵悱恻的样子。“无人收”,说明当时急于西逃,匆忙到何等程度。“掩面”细节,写出唐玄宗不忍见其死又不敢使其不死的复杂心理。“回看血泪相和流”,更写出唐玄宗当时对杨贵妃的留恋和悲伤。此为第二层:写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赐身死的情形,写出唐玄宗与杨贵妃生离死别的悲惨画面。杨贵妃的死是关键情节,其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悲剧。诗人通过“宛转蛾眉马前死”,“回看血泪相和流”,渲染一种悲凉气氛,写出生离死别、无限凄婉的一幕。

宛转蛾眉马前死第三部分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怀念和他的凄凉生活。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前句写黄尘弥漫,秋风萧索,反映玄宗失去贵妃后心情的“散漫”无着、“萧索”无趣。后句写栈道的萦回盘曲,象征着玄宗思念贵妃的九曲回肠。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旌旗无光,日色昏暗,反映出玄宗心情的沉重和忧郁。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水碧山青,本可赏心悦目,但却不能引起玄宗的愉快情绪,反而勾起他对贵妃朝朝暮暮的思念之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相传唐玄宗去四川时,经过斜谷,遇到十多天的阴雨,在栈道上听到雨中铃声隔山相应,十分凄凉,更加思念杨贵妃,因而谱成《雨霖铃》曲以寄恨。此句暗指此事。山夜雨中的铃声本来清脆悦耳,但唐玄宗听了却使他肝肠寸断。此为第一层:写唐玄宗入蜀途中对杨贵妃的思念。采用了融情入景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天旋日转”,喻局势有所好转,郭子仪收复长安。“回龙驭”,指唐玄宗从蜀中返回京城长安。“此”指马嵬坡。“踌躇不能去”,表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深切思念的心情。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贵妃死前,诗人重在批判唐玄宗的荒淫误国;贵妃死后,重点则转为同情悲剧。这样写,一是创造悲剧气氛,二是经过这场变故,重过马嵬坡,大家都有一种痛定思痛的感觉,所以流泪沾衣,不一定全是为贵妃。“信马归”三字写玄宗的失意心理。出逃时贵妃尚在,双双离去却独自归来,有“白头鸳鸯失伴飞”之感。同时,出逃时还是大唐之主,现在肃宗已经即位,自己再没有过问朝政的权力。内心的空虚使他无心催马,只好信马而归。此为第二层:写唐玄宗返京途中对杨贵妃的思念。诗人抓住马嵬坡这一典型地点,让唐玄宗旧地重来,睹物思人,表现他怀念杨贵妃极为伤痛的心境。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四句写回京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看到池中荷花,想到杨贵妃,荷花象她的脸面;看到宫院中杨柳,又想到杨贵妃,柳叶象她的眉毛。“对此如何不泪垂”,写出了唐玄宗思念之切,痛苦之深。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两句写一年四季都触景怀人。此为第三层:写唐玄宗回京时对杨贵妃的思念。主要通过景物依旧,写睹物思人。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四句写玄宗晚年生活的寂寞凄凉。西宫南苑长满秋草,落叶满阶没人打扫,这是借景物描写烘托悲凉气氛。“梨园弟子”,是玄宗过去教习出来的乐工,如今已满头白发;而后妃宫女也年老色衰,再也没有“六宫粉黛”、“三千佳丽”来承欢侍宴。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四句从黄昏、深夜,写到拂晓,唐玄宗彻夜难眠,一直都在思念着杨贵妃。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霜寒浓重,无人共枕;思念之深,希望在梦中相见,却又未能如愿。此为第四层:写玄宗晚年的凄凉生活和夜以继日的思念。

青娥老夕殿萤飞第四部分,写方士招魂。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感动了临邛道士,道士决定寻找贵妃亡魂。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四句写上天入地都找遍,但没找到。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六句写临邛道士寻找贵妃的经过。“忽闻”二字引出海上仙山,情节顿生波折。仙山虚无缥缈,楼阁玲珑明彻,云呈五彩,仙女绰约美好,而太真则面貌仿佛,这些都带有仙家境界的神秘色彩。海上仙山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四句写贵妃听到天子使者到来时的表现。“小玉”、“双成”都是神话中的女子,借指杨太真的侍女。“梦魂惊”,表现出那种出乎意外、难以置信的心理状态。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四句写贵妃急于见到天子使的迫切心情。“揽衣推枕起徘徊”,一连三个动作,利落,敏捷,好象根本不是“侍儿扶起娇无力”的杨贵妃。她连睡偏的云鬓也来不及梳理,连花冠也顾不得戴正。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她体态轻柔,与生前善长跳霓裳羽衣舞呼应。她面容悲戚,听到天子使到来的消息泪下如雨。“梨花一枝春带雨”,梨花带雨同流泪容貌相比,不仅表现她容貌的娇美胜似梨花,还表现她珠泪的晶莹有如春雨,比喻新颖贴切。九华帐里梦魂惊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含情凝睇”,写其愁容也具万种风情。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两句讲别后生活,她觉得蓬莱宫中的仙人生活如熬如煎,度日如年,这种心情的产生,正是“恩爱绝”之结果。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她下望人间的目的是想望见长安,望见玄宗,但想望而望不见,其忧伤痛苦可想而知。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她要把她生前与玄宗的定情之物托道士捎回去,借以表达她对唐玄宗的深情。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她要把黄金钗分开,要把钿合分开,黄金钗两股留下一股,钿合两扇留下一扇。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两句既言寄旧物之目的,又言天上人间还会有相见之时。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六句重申七夕誓言,期望重新相会,表现出对爱情的忠贞。《尔雅·释地》载:南方有比翼鸟,一定要雌雄并排在一起才飞。“连理枝”,两树为枝干连接在一起,常用以比喻夫妻。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两句既是抒情,也是议论,点明“长恨”题旨,也起到总结全诗作用,而且能够作到“清音有余”,给人留下联想、回味余地。本诗主题有三种说法:一是讽谕说,本诗侧重讽刺唐玄宗重色贪欢,荒淫误国;二是爱情说,本诗侧重歌颂李杨爱情的纯真与专一;三是双重主题说,既有歌颂和同情,又不无讽刺。主题矛盾,是作者世界观矛盾的体现。作为封建臣僚,白居易不可能从根本上反对皇帝。他希望有个好皇帝,看到玄宗重色误国,酿成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他自然要揭露讽刺,希望后来君王引以为鉴。当他写到玄宗自食恶果时,又转而同情,为之叹惜。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具有浓厚的忠君思想,这样写可以理解。艺术特点:

一、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诗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欢爱生活及其自食恶果,意在讽谕,手法是写实;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生死不渝的爱情,意在同情,具有理想色彩,特别方士招魂,采用了幻想手法。现实主义的深刻描绘和浪漫主义的瑰丽想象结合,使作品波澜起伏,虚实相生。

二、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本诗属叙事诗,但抒情色彩很浓。特别是对玄宗相思之情的描写,以景托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层层渲染,生动感人。如“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既是景语,又是情语。“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一景一情,睹景生情。再如还京途中,“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叙事中感情色彩浓厚。回京以后,“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由景物想到贵妃,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表现了唐玄宗因思念杨贵妃而彻夜难眠的情景。

三、语言优美,音韵和谐。恰切的比喻,生动的描摹,和工整的对仗层出不穷,使全诗既富有形象性、生动性,又具有音乐美。如“芙蓉如面柳如眉”,“梨花一枝春带雨”,比喻新颖恰切;“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等,对仗工整。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这些都是顶针连环句式,给人回肠荡气,连绵不断的感觉。

《琵琶行》作于元和十一年江州贬所。与《长恨歌》不同,诗由历史题材转到现实题材,通过亲身见闻,叙写了“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沦落命运,由此关合到自己的被贬遭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因为有切身体验,所以感情深挚;因为是在贬所月夜的江面巧遇琵琶女,所以诗情特别哀婉、苍凉。《唐宋诗醇》谓:“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表现手法上,《琵琶行》除了用秋天的枫叶荻花和三次江月的精彩描写来烘托人物感情外,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展示其性格、心理。如“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十分贴切地表现了弹奏者既因羞涩又因难言之痛而不愿见人之情态;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低眉信手续续弹”,以逐层递进的动作描写,展示人物进入角色、开始回味往事时的神情和心绪,形象、逼真。对琵琶乐声的描写,更是精彩之至,诗人连续使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花下莺鸣、冰下流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一系列精妙的比喻,把乐声从急骤到轻微,从流利、清脆到幽咽、滞涩,再到突然激扬的过程极形象地摹写出来,而弹奏者动荡变化的感情也溢出笔墨之外。白居易闲适、杂律等诗歌数量较多,但成就不如讽谕诗。他还有一些作品或反映某一生活感受,或抒写亲朋情谊,或描写自然风光。如《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为白居易十六岁时作。诗歌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首句紧扣题目,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二句写出野草秋枯春荣,循环不已的规律。三、四两句,一写“枯”,一写“荣”,是“枯荣”二字的发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五、六句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点明送别之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白居易晚年写的《钱塘湖春行》也是脍炙人口的作品。长庆二年至四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任职期间,写了不少描绘西湖景色的诗歌,这是其中一首。诗人以细致的笔触和饱满的热情,描绘了从孤山寺到白沙堤一路所见的西湖春色,透露出作者对钱塘湖喜爱、赞美、留恋之情。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首联点明游赏地点和季节,画出西湖春色的轮廓。首句的两处地名,隐含“行”字;次句的“水面”、“云脚”的勾勒,藏着“春”字,因而诗一开头就围绕“春行”二字展开。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颔联、颈联写“春行”一路所见:“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几个词语运用,从“行”角度看,写出诗人目不暇接的情状;从“春”角度看,突出了早春的特色。“争暖树”的活泼气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