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1.1《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课题给动物分类单元1学科科学年级4学习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动物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2、脊椎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科学探索目标1、按照一定标准给动物分类。2、摸脊椎,体验脊椎特点。3、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作用。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2、认识某些动物具有共同特点。3、了解珍贵动物资源,提高保护动物意识。重点了解某些动物的共同特征,能给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难点制作脊椎模型,探究脊椎作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播放《动物世界》片头视频,提问:你们认识哪些动物?2、进一步提问:你去过动物园吗?你喜欢的动物可能住在哪个区?展示动物园参观示意图。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园里的动物是怎么分区的?归纳:按照某种标椎分区,比如生活习性、居住环境、珍贵程度、进化程度等。观看视频,回答看图回答交流从视频和旅游等方面入手,让学生知道动物的种类很多,应该进行分类。讲授新课一、给动物分类1、你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提示:首先确定分类标准。把分类情况记录下来。2、生物学家是怎么给动物分类的呢?明确: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具有脊椎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椎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3、展示脊椎图片,让学生辨认脊椎。4、常见的脊椎动物有哪些?5、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有哪些?二、摸脊椎活动1、活动要求:两位同学互相合作,摸摸对方的脊椎是什么样的。每人体验一次。提示:首先找准脊椎位置。2、体验交流:脊椎是高等动物的特征。脊椎摸上去是一节一节的。3、思考:脊椎连接起来有什么作用?三、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作用(一)做脊椎模型1、准备材料:线轴6个、圆纸片5张、棉线、胶带、剪刀。2、制作步骤①在圆纸片的中心位置打孔②在相邻线轴之间垫一张圆纸片,用棉线把这些线轴和圆纸片穿起来③拉直棉线,用胶带将两端的线头固定住3、试一试①将脊椎模型立在桌面上,让上面的线轴向一侧倾斜。②让上面的线轴向不同的方向倾斜。(二)研讨1、脊椎有什么作用?明确:脊柱在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同时,还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2、如果脊椎不是一节一节的,而是一整根,那我们的身体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明确:身体不能自由活动。四、课堂练习1、找找这些动物的脊椎,用彩色笔描绘出来。2、你能像生物学家一样,将这些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吗?五、拓展提高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闻名世界的珍稀动物有几百种,如大熊猫、东北虎、扬子鳄等。提问:它们都是脊椎动物吗?小组内确定标准给动物分类阅读教材在老师的指导下,认识脊椎列举两人合作,互摸脊椎,体验交流认识材料制作模型动手试试研讨交流做练习阅读教材回答给动物分类需要一定标准。按不同标准会有不同分类。了解并学会生物学家给动物的分类。了解常见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了解脊椎特点实验探究脊椎的作用。知识检测提高保护意识课堂小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知道脊椎是高等动物的特征,它能使身体自由活动。生物科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把动物分为两大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需要爱护它。总结课堂板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1.2《鱼类》教学设计课题鱼类单元1学科科学年级4学习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脊椎动物中鱼类的共同特点2、鳃和鳍是鱼的重要器官。科学探索目标1、观察鱼是怎么游泳的,进而探究鳍的运动作用。2、实验探究水进出鱼身体情况,进而得知鱼的呼吸特点。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鱼的种类非常多,占脊椎动物的大多数。2、培养小组合作探究精神。3、科学实验要适应自然规律。重点鳃和鳍的作用难点实验观察鱼的运动及其呼吸特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各种各样的鱼类,占脊椎动物一半以上。你见过哪些鱼?(播放视频)2、教师展示图片,提问鱼的名称。明确:鳜鱼:体侧扁,性凶猛,生活在淡水中,味鲜美,是中国特产。亦作“桂鱼”,有些地区称“花鲫鱼”。黑鱼:生性凶猛,繁殖力强,胃口大,离水能生活3天之久,是中国人的"盘中佳肴"。花鲢鱼:周身黑白相间,肉质雪白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鲫鱼:以植物为食的杂食性鱼,喜群居群行,肉质细嫩,肉营养价值很高。3、这些鱼有什么共同特点?活成活动手册任务。归纳:身体呈梭形有鳃和鳍生活在水里都有脊椎……4、还有一种鱼,也是脊椎动物,是软骨的。例如鳗鱼、鳐、河豚等。中朝边境的鸭绿江有一种特产——面条鱼,就是一种软骨的脊椎动物。回答自己见过的鱼学生看鱼的图片回答鱼的名称。回答交流鱼的共同特点鱼是脊椎动物,一种脊椎骨是硬的,一种是软的。但它们有着共同的特征。讲授新课一、鱼的鳃和鳍1、鳍和鳃是鱼类的重要器官,有鳍和鳃是鱼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画出你观察到的鱼的外形,并标出鳃和鳍。2、观察鱼的鳍都生长在哪些部位?3、观察鱼鳃有什么特点?明确:丝状,红色(充满毛丝血管)4、猜猜鳃和鳍有什么作用?猜测归纳:鳃:呼吸鳍:运动二、实验观察(一)观察鱼是怎么游动的1、观察要求①鱼游动时各部位的鳍是怎么动的?②前进时哪些鳍在动?③拐弯时哪些鳍在动?2、观察发现鱼游动时,不是一种鳍在运动,而是多个鳍相互作用。鱼前进时尾鳍摆动,鱼拐弯时胸鳍摆动。结论:鳍是鱼的运动器官。(二)研究水进出鱼身体的情况1、实验材料水槽、鲫鱼、小烧杯、红色液体、滴管、水2、实验步骤和方法①把鱼放在一个狭小的水槽里。②在一个小烧杯里装上清水,用红色食用色素把清水调成红色液体。③用滴管吸取少量红色液体,并滴到鱼嘴前方④观察红色液体是从鱼的什么部位流出来的。3、温馨提示①鱼停在水中不动时实验现象比较明显,所以要尽量将鱼控制在比较狭窄的空间里。②使用颜色较深的红色液体,能达到比较理想的实验效果。4、先看视频《演示实验》,然后小组实验观察。5、实验观察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归纳:口部和鳃盖的交替开闭,红色液体从口中进入,再从鳃下流出来。6、讨论红色液体为什么从鱼嘴中进入从鳃盖后流出?明确:水进入口腔后与鳃丝接触,鳃丝中充满毛细血管,吸收水中的氧气,排出体内二氧化碳,然后由鳃孔排到外面,完成鱼的呼吸作用。7、鱼是怎么呼吸的?三、课堂练习(一)填空题1、鱼在水中靠_____呼吸。2、鱼的体表大多长有_____,用_____游泳。3、鱼是_____动物的一种。(二)选择题1、下列动物中不是鱼类的是()A、鳗鱼B、鲤鱼C、鲸鱼2、鱼在水中向前游泳,主要起作用的是()A、胸鳍B、尾鳍C、背鳍(三)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有的鱼不是脊椎动物,如鳐、河豚等。()2、鱼拐弯时胸鳍其主要作用。()3、鱼鳃是鱼进行气体交换的地方。()4、鱼生活在淡水中。()5、水从鱼嘴进去再从鱼鳃出来。()四、拓展提高:趣味回答小蝗虫到池塘边玩耍,遇见鲫鱼正在无聊的吐泡泡。鲫鱼开腔道:“‘旱鸭子’,你敢把头没在水中一个小时吗?”小蝗虫满不在乎地说:“敢!但你敢到岸上呆一个小时吗?”鲫鱼想了想说:“敢!”心理却说:“等轮到我时,你早已憋死啦!”青蛙跑来作证。于是小蝗虫将头深深浸入水中,一个小时后,小蝗虫安然无恙的抬起头,鲫鱼顿时傻了眼。青蛙催促道:“鲫鱼先生请便吧。”鲫鱼不得已,跳到岸上,不一会儿便死了。请问:(1)鲫鱼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岸上空气中氧气含量比水中溶氧量要高的多,鲫鱼为啥还会憋死?五、作业布置小组合作,捆绑某一部分鱼鳍,观察鱼在水中的变化,注意不要剪掉鱼鳍。完成活动手册观察交流猜测观察鱼的游动特点交流观察发现认识实验材料按步骤实验先看演示实验,然后小组实验观察交流讨论回答:用鳃呼吸。做练习阅读回答:鱼离不开水。鱼是用鳃呼吸的。观察鱼鳃和鱼鳍的特点,猜测它们的作用。通过观察,了解鳍的运动作用。实验探究鳃的呼吸作用知识检测知识的实际运用继续探究鱼鳍的作用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鱼类的共同特征,知道鳃和鳍是鱼的重要器官。在科学探究中,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鳃的呼吸作用和鳍的运动作用,激发我们对鱼的研究兴趣。总结课堂板书板书设计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1.3《鸟类》教学设计课题鸟类单元1学科科学年级4学习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鸟类是脊椎动物。2、鸟类具有共同特征。3、鸟的羽毛适应飞行需求,具有保温作用。4、鸟喙的形状与取食有着密切关系。5、鸟足的形状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需要。科学探索目标1、观察鸟的图片,认识鸟类,寻找鸟类共同特点。2、通过资料、实验、观察,了解鸟羽的特点,探究其作用。3、观察鸟喙和鸟足的不同特点,探究其怎样适应环境的需求。科学态度目标1、养成观察、合作的良好习惯。2、认识到鸟类的外形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护鸟类生存环境。重点1、识别鸟类,了解鸟类共同特点。2、了解鸟的羽毛、鸟喙和鸟足的特点及其作用。难点鸟的外形特点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猜一猜:嘴巴小,尾巴翘,不会走,只会跳,飞到树上喳喳叫。(这是什么动物?)2、鸟的种类很多,在脊椎动物中仅次于鱼类。21世纪全世界为人所知的鸟类一共有9,000多种,光中国就记录有1,300多种。猜谜语:鸟阅读资料通过猜谜语,进而引导学生知道鸟类是脊椎动动,数量仅次于鱼类。讲授新课一、认识鸟的共同特性1、展示图片,认识鸟。画眉鸟:眼圈白色向后延伸像眉纹家燕:飞行时尾巴像剪刀老鹰:嘴黄色,上嘴弯曲鸽子:翼上及尾端有黑色横纹翠鸟:羽毛翠蓝发亮孔雀:有特长的尾屏2、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归纳:有喙和足,有翅膀会飞,有羽毛,卵生,等等。3、这是是鸟吗?展示鸵鸟、企鹅、鸭子和鸡的照片。明确:是鸟。但翅膀退化,不会飞翔。二、 研究鸽子的羽毛鸽子的羽毛主要有两种:正羽和绒羽。1、知识卡片:鸽子的羽毛正羽是覆盖在鸟身体上的大型羽片。鸽子的翅膀和尾部都长有正羽。绒羽紧贴鸟的身体,细小而柔软。2、研究鸽子的羽毛(1)器材准备:正羽、绒羽、剪刀、滴管、放大镜、水。(2)观察活动①观察鸽子的正羽,你有什么发现?明确:正羽轻、薄、大。②将正羽羽根剪断,里面是什么样的?明确:羽根是空的,可以减少飞翔的重量。③在正羽上滴一滴水,水会被吸收吗?明确:不会。鸟类身体的尾部有尾脂腺,分泌的油脂常被鸟用喙啄取涂于羽毛上,有防止羽毛变形和被水浸湿的作用。④用放大镜观察,绒羽是什么样的?明确:绒羽细小而柔软,一片一片的,紧贴鸟的身体,起保温作用。(3)鸽子羽毛的这些特点对鸽子起什么作用?三、研究鸟喙和鸟足(一)鸟喙1、提出问题:这些鸟的喙有什么不同?它们各适合吃什么样的食物?归纳:特点:长而直形状:像镊子食物:小鱼小虾代表鸟类:沙锥鸟、丹顶鹤特点:末端有钩形状:起钉器食物:小动物代表鸟类:秃鹫、老鹰特点:粗壮短小形状:钳子食物:谷物、坚果代表鸟类:松鸡、北美红雀特点:细长形状:细针食物:花蜜代表鸟类:蜂鸟2、活动手册将这些鸟喙与它们各自适合的食物连线。(二)鸟足这些鸟的足有什么特点?它们各适合在什么环境生活?归纳:特点:趾间有蹼生活环境:适合在水中游泳代表动物:鸭子特点:趾端有长而锐利的钩爪生活环境:适合在山地丘陵中抓捕小动物代表动物:老鹰特点:粗壮生活环境:适合地面奔跑代表动物:鸵鸟特点:细长生活环境:适合在浅水中摄食代表动物:丹顶鹤四、课堂练习(一)选出正确的序号填写在()内。1、下列鸟类动物中,趾间具有蹼的是()A.天鹅B.啄木鸟C.丹顶鹤2、下列动物中()不是鸟。A、鸵鸟B、鸭子C、蝙蝠3、老鹰足的特点是()A、趾间有蹼B、趾端有爪钩C、细长(二)连线题:将鸟喙和相适应的食物连线(三)下列说法正确的在()内打√,错误的打✘1、鸟是用鳃呼吸的。()2、鸡不会飞,所以不是鸟。()3、鸟是卵生的。()4、鸟的正羽长、轻、薄,适合飞行。()5、生活在不同环境中鸟足不同。()6、鸟喙的形状与取食有关。()五、拓展提高视频:鸟的七大种类六、作业布置查阅资料,了解更多鸟喙和鸟足的类型,说说它们与食物和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根据特征说鸟的名称观察归纳交流看图回答阅读资料认识器材观察正羽特点剪断正羽羽根,观察在正羽上滴一滴水观察用放大镜观察填写活动手册观察鸟喙特点、推测与食物关系做活动手册观察、推测做练习看视频学习引导学生认识鸟,归纳鸟的共同特点。观察鸽子羽毛特点,分析鸽子羽毛作用观察鸟喙和鸟足的不同特点,探究其怎样适应环境的需求。知识检测拓宽知识面延伸课堂学习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脊椎动物中除了鱼类就是鸟类数量最多,了解了鸟类的共同特点,明白鸟的外形特点,包括羽毛、鸟喙和鸟足等,与鸟的飞行、觅食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总结课堂板书板书设计
4哺乳类教学目标1、了解哺乳类动物有哪些,知道哺乳类动物的共同特点,懂得哺乳动物是一种恒温脊椎动物,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他们的体温始终保持相对稳定。2、通过实验,体验和探究哺乳动物脂肪的保温作用。3、通过查阅资料、合作交流等方式,了解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教学重点1、通过查阅资料、合作交流等各种方式,体验哺乳动物的特点,了解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哺乳动物脂肪的作用。教学难点1、通过实验,探究哺乳动物脂肪的作用。2、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等方面的知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哺乳动物的图片、动物油脂、冰水、学生活动手册等等。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哺乳动物1、出示课本第11页上面的5幅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五幅图中分别画的是什么动物?图1:大鲸鱼和小鲸鱼图2:老虎和小老虎图3:猫和小猫图4:猪和小猪图5:牛和小牛2、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预设:生1:这些动物统称为哺乳动物。生2:他们身体有毛,是胎生的,用肺呼吸。生3:这些动物小时候吃妈妈的奶长大,他们有牙齿。3、除了书上的这些动物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和它们一样,也是属于哺乳动物?预设:人类、小狗、蝙蝠、狼、老鼠、猴子、斑马、狮子、刺猬、兔子、熊猫、北极熊等。4、教师小结:在我们地球上,生活着很多的哺乳动物,下面我们来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活动二:北极熊是怎样保持体温的1、出示课本11页下面的一句话,引导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哺乳动物的恒温特点。哺乳动物是一类恒温脊椎动物,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他们的体温始终保持相对稳定。2、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恒温特点。所谓恒温,就是外界的温度不管发生什么变化,温度变高或者温度变低,这些恒温哺乳动物的体温,始终是相对稳定的。3、引导学生猜测:既然哺乳动物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那么作为哺乳动物,北极熊是怎样保持体温的呢?预测一:北极熊体表有厚厚的毛。预测二:北极熊身体有厚厚的脂肪。4、教师引导: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北极常年覆盖着冰雪,气温非常低,北极熊身体表面有一层厚厚的毛,可以起到御寒保暖的作用。北极熊身体里厚厚的脂肪,也能起到御寒保暖的作用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活动三:体验脂肪的作用1、出示课本第12页上面的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上面的文字,了解本次探究活动的操作方法。2、材料:一块动物油脂、一杯冰水3、操作方法:把一块动物油脂绑在一只手的食指上,然后将两只手的食指同时浸入一杯冰水中,体验两根食指的不同感觉。4、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体会脂肪的作用。5、全班交流,说一说将两根食指同时浸入冰水中的不同感觉,并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感觉,体会脂肪的作用。6、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体验活动,我们体会到将两根手指同时进入冰水中的不同感受,一根手指有了脂肪的保护,没有寒冷的感觉,而另一根手指没有脂肪的保护,因此感觉非常寒冷。由此可以看出脂肪具有保温的作用。板书:脂肪具有保温作用。7、北极熊能够生活在北极,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体表有一层厚厚的毛,同时还因为他的皮下有一层厚厚的脂肪,这层厚厚的脂肪起到保温作用,使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之中而感觉不到寒冷。活动四:探究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1、教师引导:地球上的哺乳动物有很多,它们的运动方式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呢?2、出示课本第12页下面的4幅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四幅图中画的是哪些哺乳动物?这些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预设:图1,猎豹,它的运动方式是奔跑。图2,袋鼠,它的运动方式是蹦跳。图3,蝙蝠,它的运动方式是飞行。图4,鲸鱼,它的运动方式是在水里游动。3、不同的哺乳动物,它们的运动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在地上行走奔跑的哺乳动物:熊、猫、狗、马、羊在树上爬行的哺乳动物:松鼠、猴子、猿猴、猩猩在水里活动的哺乳动物:鸭嘴兽、水獭、海豹、海狮、海象、海豚活动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哺乳动物,了解了哺乳动物的特点,知道哺乳动物是怎样保持体温的,还了解了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哺乳动物的知识。
《运动与位置》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1课本课作为本单元的开篇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运动,学会判断物体是否发生运动。为此本课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用小诗和图片引入了解学生对判断物体运动的前概念;第二通过寻找运动物体的共同点来寻找判断物体运动的依据是物体位置是否发生变化;第三运动物体的位置,通过学习学会准确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第四通过对判断物体运动的依据加深理解来思考到底有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将学生的思路向前推进。学习目标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运动。懂得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知道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学会判断我们身边的物体是否在运动,学会描述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意识到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懂得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并学会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难点:学会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并学会描述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运动物体的图片教学过程各种各样的运动展示一首小诗风儿起了,穿过柳林,枝条轻轻摇曳。鸟儿飞了,掠过湖面,水面泛起涟漪。船儿起锚,驶离港湾,留下片片浪花。提问:这首小诗描写了哪些物体?他们都在干什么?(这首小诗描写了风儿、鸟儿和小船三个物体。风儿穿过柳林,鸟儿掠过湖面,小船驶离港湾。)2、谈话:这三个物体都在运动,其实,我们生活的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运动。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物体在运动呢?3、出示运动图片,提问:说一说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图1,一个女生在操场上散步。图2,一匹马,在草地上奔跑。图3,金鱼在鱼缸里游来游去。图4,竹笋从地里钻出来。图5,荷花慢慢的开放了。图6,种子发芽,钻出了地面。图7,飞机在空中飞行。图8,动车在高速行驶.图9,轮船在海上行驶。图10,小溪哗哗流淌。图11,白云在天上飘来飘去。图12,月亮从天边慢慢升起。谈话:我们刚才列举的物体都是在运动的,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物体的运动。【意图解析】这一节通过阅读小诗和观察图片两个活动来引入整堂课的内容。让学生初步判断小诗里图片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二)判断物体的运动1、展示两幅图片,提问:仔细观察,并对比这两幅图,看一看这两幅图中的哪些物体是在运动的?你又是这么判断的?(汽车是在运动的,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从草地的一边行驶到了草地的另一边。骑自行车的人是运动的,他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天空中的老鹰是运动的,他从一棵树的上空飞到了另一棵树的上空。河里的鸭子是运动的,他从湖的中央游到了湖的边上。路上的玩具小车是运动的,他的位置发生了改变。)2、提问:刚刚我们分析了图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请大家想一想,这些运动的物体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意图解析】通过两幅图片的对比,让学生判断哪些物体发生了运动。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这并不算难。那么就可以带学生发现我们判断出的这些物体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也就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判断物体是否发生运动的判断依据。3、总结:要想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上面两幅图中的汽车、骑自行车的人、天空中的老鹰、河里的鸭子、小路上的玩具小车等物体,他们的位置相对于这块草地上的两位小学生来说都发生了变化,因此说他们是在运动的。(三)情境再现1、出示图片,提问:看一看,并想一想怎么判断电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在行驶的汽车里,乘客运动了没有?你为什么这样认为?(电梯上的人相对于电梯旁边的物品来说,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电梯上的人是在运动的。这个小女孩是在上电梯,另外两个人是在下电梯,另外两个人相对于这个小女孩来说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可以判断电梯上的两个人是运动的。在行驶的汽车里,乘客相对于路边的小树、电线杆等等物体来讲,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因此乘客是运动的。在行驶的汽车里,乘客坐在座位上,乘客相对于另外的乘客来说,位置并没有发生改变,从这个角度说,乘客又不是运动的。)(四)运动物体的位置1、出示地图,提问:你能描述图中的小汽车相对于乘客的位置吗?2、小组讨论:小汽车的位置是在乘客的哪个方向?小汽车的位置距离乘客还有多远?小汽车开到乘客的位置,还需要多长时间?总结:我们在描述一个运动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时,要准确的说清楚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五)有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谈话:我们发现,平时我们周围的物体有的在运动,有的却是静止的,不过学了今天的内容之后,我们发现物体都是运动的。那么,有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呢?我们的地球在转动时,房子和树运动了吗?(地球在转动时,房子与树相对于月球来说就是运动的。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意图解析】这一节对于四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对他们的认识层次其实是往前推进了一步,在课程前部分学会了判断物体是否发生运动。接着通过思考到底有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来对物体的运动有一个新的认识。2、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我们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同时我们还认识到,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板书设计运动与位置判断物体是否发生运动——物体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不同的运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2课。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运动形式,在本单元中的第一节课中学生已经可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并且能够利用表示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运动着的物体有各自不同的运动像是,但是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分类方法也不同。为此本课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通过寻找物体的运动轨迹认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第二认识不同的运动形式,通过单一物体利用不同材料展现不同运动形式,同一物体也包含不同的运动形式来展现运动形式的多种多样;最后通过总结加深学生的理解。二、学习目标知道把物体运动的路径连成线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物体运动的轨迹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比较前进、后退、摆动、震动、绕圈、旋转、滚动等不同的运动形式,了解它们不同的特征。选择合适的物品做一做摆动、滚动、旋转等运动方式。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了解这些物体运动中包含了哪些运动形式。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了解物体运动的轨迹,知道物体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认识前进、后退、摆动、振动等运动形式,比较它们的不同特征。难点:1、了解前进、后退、摆动、振动等运动形式,比较他们的不同特征,并且用合适的物品做一做摆动、滚动、旋转等运动方式。教学准备做摆动滚动旋转等运动形式的材料教学过程物体运动的轨迹1、谈话导入:同学们都有乘电梯的经历,我们乘着电梯从楼上来到楼下,这就是我们运动的路径。2、展示图片,提问:物体运动的路径是什么,试试能不能用线把它们的路径画下来谈话:像这样把物体运动的路径连成线,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3、出示图片,提问:在这两幅图片中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的运动轨迹分别是什么样的?4、提问:观察图片,比较一下这些物体的运动轨迹有什么不同(运动轨迹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5、谈话:我们把物体运动的轨迹是直线的运动,称为直线运动,把物体运动轨迹为曲线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提问:在我们身边,哪些运动是直线运动?哪些运动是曲线运动?【意图解析】由生活中常见的电梯的运动路径进行导入,再将学生画出的不同物体的运动轨迹进行对比来引入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认识不同的运动形式1、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物体运动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大家见过哪些不同的运动形式呢?2、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更多不同的运动形式(前进、后退、摆动、震动、绕圈、旋转、滚动、上升、下降。)3、提问: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物体不同的运动形式?(三)选择合适的物体做不同形式的运动1、谈话: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很多,我们刚刚了解了一些,下面我们选择合适的物品,来做一做这些形式的运动。活动要求:选择合适的物品做一做摆动、滚动、旋转三种形式的运动。活动材料:毛线、电池、凤尾夹、橡皮筋、风车等等2、学生分小组活动,从这些材料中选择合适的分别摆动、滚动、旋转三种运动形式,并且仔细观察物体的运动,进一步体会这三种形式的运动的特点。3、全班交流,学生展示本小组选用恰当的材料所做的物体的运动形式。4、引导:物体运动的形式除了摆动、滚动和旋转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运动形式,我们同样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做出这些运动形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试一试。【意图解析】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选择性选取物品进行相应的运动形式,在过程中聪明的学生也可以体会到其实同一个物体利用不同的材料也能有不同的运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运动形式的多种多样。(四)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形式1、引导: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物体的运动往往包含了几种运动形式。出示直升机在空中飞行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直升机的飞行包含哪些运动形式?(直升机本身是向前前进的,这是一种前进的运动形式。直升机上的螺旋桨,一直在旋转,这是一种旋转的运动形式。)【意图分析】通过分析直升机包含的多种运动形式,从而认识到就算是一个物体也能包含不同的运动形式,让学生再次体会运动形式的多种多样。2、出示图片,提问:来看看这些物体运动包含哪些运动形式?3、谈话: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运动包含两种以上的运动形式,请大家来举举例子。4、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物体运动的轨迹,知道根据物体运动的轨迹,可以把物体运动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同时我们还了解了物体的运动有前进、后退、摆动、振动等一些运动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物体的运动中往往包含几种运动形式。课后请大家认真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进一步了解物体的运动。六、板书设计不同的运动运动形式:前进、后退、摆动、滚动、转动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3课。本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速度的概念,在之前的课中学生已经会判断物体是否发生运动,也了解了物体有各种各样的运动形式,但对于判断某种物体的运动快慢还需学习。为此本课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认识速度,通过了解运动员赛跑的评判标准来初步认识速度的概念;第二通过不同的方法测一测自己走路的速度来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第三通过科普了解一些常见物体的速度,还有自然界中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学习目标懂得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通过和同伴互测走路的速度,进一步体会速度的概念。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懂得同一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冲击力也越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控制好速度,注意安全。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懂得生活中的安全。难点:体会同一种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冲击力越大,明白不能从楼梯上快速跑下来,不能高空抛物的原因。四、教学准备展示图片计时器五、教学过程(一)认识速度1、出示一张运动员赛跑的图片,提问:体会运动员们奋力拼搏的情景,想一想在赛跑的时候,为什么要设置起点和终点呢?2、引导:同一场比赛,我们要想比较运动员的速度可以设置起点和终点,不是同一场比赛的运动员,怎么比较它们的快慢呢?(看他们跑完相同的路程,用了多少时间。谁用的时间短,谁的速度就快,谁用的时间长,谁的速度就慢。)3、谈话:那么什么是速度呢,课件展示速度概念让学生阅读。(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讲解:这里的单位时间,一般是指一秒钟、一分钟、一小时。【意图解析】通过分析运动员赛跑为什么要设置起点终点来提起学生对比较运动快慢的研究的兴趣。(二)测一测自己走路的速度1、谈话:了解了速度这个概念,下面我们来测一测我们自己走路的速度,看看我们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是多远。2、活动要求:两人一组,一个人用正常的步伐走5米,测量所用的时间;另一个人用正常的步伐走5秒钟,测量所走的路程。比较一下,你和同伴走路的速度一样大吗?速度测试记录表同学路程时间速度学生A5米()秒()米/秒学生B()米5秒()米/秒全班交流讨论【意图解析】通过学生自己去测试固定时间走的距离和固定距离所需的时间来加深对速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三)认识常见物体的速度1、谈话:在日常生活中,物体的运动都有自己的速度,有的物体运动的快,速度就大,有的物体运动的慢,速度就小。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初步了解民航飞机、动车、自行车、台风、沙尘暴、海豚等物体的运动速度。2、小结: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快有慢,有大有小,同一种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产生的冲击力也越大,运动速度越小,产生的冲击力也越小。3、思考:想一想,为什么不能从楼梯上快速的跑下来?为什么不能高空抛物?(四)认识高速运动的物体1、谈话:在自然界中,有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非常大。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0米/秒,光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亿米/秒2、谈话:而有一些物体看上去似乎一动不动,其实他一直在运动,比如说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天上的白云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判断出他们是在运动呢?3、谈话:可以根据长出指甲部分的长短看出生长运动;可以以树木或是房屋作为参照物观察月亮是否在运动。这种方法可以判断月亮、白云、星星等物体是运动的,不过运用这种方法要有耐心,因为月亮、白云、星星等物体离我们比较远,看起来运动的非常慢,所以就算用这种方法我们也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判断出他们是在运动的。4、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用速度来描述,同时我们了解了一些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懂得同一种物体,运动速度越大,产生的冲击力也越大,因此我们上下楼梯时一定要慢步行走,也不能高空抛物,时刻注意安全问题。六、板书设计运动的快慢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力与运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第一课。本单元四课是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来安排的。本课引领开启本单元的学习,对后面3课学习内容起概括作用。第一部分,观察生活中的各种运动,交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哪些力有关,从而揭示出力与运动的关系。通过该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了生活中常见的力,如摩擦力、风力、磁力、弹力、浮力等。第二部分,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的快慢的关系。通过活动,让学生感知到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第三部分,研究磁力能否改变铁质玩具小车的运动方向。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前一个活动是定量研究,认知拉力是一种直接接触的力;后一个活动是定性观察,认知磁力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的力。两者结合,让学生全面地感知到不同的力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二、学习目标1.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能合作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3.通过实验研究磁力能否改变铁质玩具小车的运动方向。三、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难点: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四、教学准备小车、棉线、钩码、秒表、滑轮支架、记号标签、铁质玩具小车、斜坡轨道、白纸、磁铁、记号笔。五、教学过程(一)观察生活中的各种运动1.出示力与运动的图片,思考这些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什么力有关。提问:这些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什么力有关?(摩擦力、风力、磁力、弹力、浮力等)2.揭示概念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与方向。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离不开力。【意图解析】通过观察图片思考这些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什么力有关,了解生活中不同的力。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谈话和提问,揭示力的概念,初步感知力与运动的关系。(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活动一: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的快慢的关系(1)要求: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问题: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是否有关?假设:拉力大,小车前进快;拉力小,小车前进慢。不变量:小车的载重、小车行驶的距离改变量:小车的拉力实验步骤:a.按图组装好实验装置,在桌子边缘固定一个定滑轮,在棉线一端系上小车,另一端挂上钩码,将棉线置于滑轮凹槽内。确保小车在拉力的作用下能自由前进。b.画好起点和终点,先挂1个钩码,记录下小车行进固定路程的时间。c.重复上述步骤两次,记录小车行进的时间,计算平均值。d.分别挂2个、3个钩码,多次实验记录小车行进时间并计算平均值。注意事项:不要挂太重的物体;小车在桌面行进的路程与桌面的高度要进行一定的控制,行进路程最好不要超过桌面高度。实验记录:拉力(钩码数量)实验结果(时间)平均结果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1个2个3个结论: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有关。拉力大,小车行进快,反之则相反。(2)思考:如果拉力不变,往小车里加重物,那么小车前进的速度又会有什么变化?【意图解析】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是否有关。通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最终得出结论,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的过程。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思考如果拉力不变,往小车里加重物,小车前进的速度是否会改变,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2.活动二:探究磁力能否改变铁质玩具小车的运动方向(1)实验步骤:用手推动小车,记录小车沿直线前进的路径和终点;在路径的一侧放一块强磁铁;再次推动小车,观察它的行驶路径和终点。结论:(2)思考:小车为什么会改变方向?【意图解析】上一个活动比较直观,因为拉力是直接作用在物体上,学生较容易理解。本活动涉及到的磁力,不直接作用在物体上,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却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该活动是在上一个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感知到力不但能改变物体的运动快慢,还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六、板书设计力与运动(课题)问题: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是否有关?假设:拉力大,小车前进快;拉力小,小车前进慢。不变量:改变量:实验步骤:实验记录:结论:
《弹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第二课。本课主要包含以下三部分内容:感知弹力、探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并会使用它测量生活中物体。本课从认识弹性开始,逐步深入地安排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认识什么是弹性、弹力。通过用力改变物体的形状,撤去外力后物体恢复原状,认识到物体具有弹性,在此基础上挖宝握力器与拉力器,体会弹力的存在。第二部分,研究拉力和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际测量,发现弹簧拉伸长度随着拉力的增加有规律的变化,这也是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第三部分,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并测量提起物品所需的力。第四部分,选择合适的材料做弹力玩具,会正确运用弹力。二、学习目标1.知道物体具有弹性,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弹力与物体形变之间的关系。3.能够使用弹簧测力器测量力的大小。4.能够根据物体的弹性做一个弹力玩具,更好地感受弹性与弹力。三、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物体的弹性与弹力,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难点:研究弹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四、教学准备橡皮筋、钢尺、海绵、压簧、握力器、拉力器、拉簧、钩码、弹簧测力计、文具、鞋、水杯、气球、弹性丝袜、弹跳球、铁丝、指甲剪、橡皮、竹片等五、教学过程(一)认识弹性与弹力1.玩橡皮筋、钢尺、弹簧、海绵操作: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再撤去所用的力。提问:这些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什么变化?去掉外力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意图解析】通过按、压、拉物体,使物体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或同时改变),撤去力后物体恢复原来形状,认识到物体具有弹性。2.玩握力器、拉力器操作:玩握力器、拉力器谈谈你玩后的感受。发现:握力器、拉力器的形状发生改变后,在紧握握力器时手受到向外的压力,在拉拉力器时手受到向内的拉力。3.揭示概念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撤去外力后,又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弹性。能使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弹力。【意图解析】手对握力器的压力向内,手对拉力器的拉力向外,而弹力的方向与之相反,让学生初步感知弹力方向与作用力方向相反的概念。(二)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的关系1.要求: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弹簧拉伸长度的关系问题:拉力大小与弹簧拉伸长度有关假设:拉力越大,弹簧拉伸越长;拉力越小,弹簧拉伸越短。实验步骤:数据分析:每增加一个钩码,弹簧拉伸长度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规律吗?实验记录:拉力(钩码数量)实验结果(弹簧拉伸长度)平均结果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1个2个3个将上述表格中的数据绘制在图中。结论:2.推测:挂4个钩码时,弹簧拉伸长度会是多少?挂6个呢?挂16个呢?3.小结:人们根据弹簧拉伸长度随拉力大小变化的规律,制成了弹簧测力计。利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力的大小。力的单位是牛顿,用字母“N”表示。【意图解析】通过小组合作,通过做出假设、做实验、收集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拉伸长度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三)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1.观察并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2.思考: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时,要考虑哪些问题?(看量程、调零、平视读数)3.小组内每人选择一种物品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力。【意图解析】学生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了解其构造。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事项和方法。最后,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的物品。(四)做一个弹力玩具课后拓展:自选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弹力玩具。选用材料:设计图:选用材料:设计图:工作原理:六、板书设计弹力(课题)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拉伸长度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第三课。本课从认识概念开始,逐步深入地安排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从生活经验出发,认识什么是摩擦力。第二部分,从一个实际测量活动,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在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既可以感知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又为下面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做技术铺垫。第三部分,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与阻力大小的因素。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定量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活动二,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定性研究从物体的在液体下沉的速度间接地看阻力的大小。通过两个活动认识到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大小、流速中物体的形状等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第四部分是综合应用,分析摩擦力的好处与坏处,观察生活实践、分析人们在生活中对于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实际运用。二、学习目标1.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会产生摩擦力。2.知道摩擦力的好处与坏处,并能够分析现实中的某些行为是增大还是减小摩擦力。3.能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4.能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摩擦力大小受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影响。5.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知道把物体做成流线型是减小液体或空气阻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三、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摩擦力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并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因素。难点:研究如何减少液体的阻力。教学准备塑料瓶、洗洁精、橡皮泥、棉线、弹簧测力计、木块、砂纸五、教学过程(一)认识摩擦力1.出示图片,思考三个问题:(1)摩擦力产生于何处?(2)摩擦力是怎么产生的?(3)摩擦力的方向是怎样的?【意图解析】认识摩擦现象及摩擦力,知道除了固体与固体之间,固体在液体、空气中运动时也会产生摩擦力。测量摩擦力将弹簧测力计的指针调到“0”刻度线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拖动物体,使物体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对物体的拉力大小,它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意图解析】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认识到摩擦力与拉力的关系,在测量过程中引出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假设: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反之则相反。不变量:物体本身和接触面的面积改变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实验设计:在桌面上用测力计水平拖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测力计的拉力,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在细沙上用测力计水平拖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摩擦力并计算平均值;在粗砂纸上做同样的实验,记录摩擦力并计算平均值。实验记录:改变的条件摩擦力平均摩擦力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在桌面上拖动在细砂纸上拖动在粗砂纸上拖动结论: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意图解析】研究影响固体间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让孩子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完整的实验探究步骤,提升科学探究的素养。生活中的摩擦力生活中摩擦力的好处和坏处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摩擦力在一个塑料瓶里装大半瓶洗洁精。用等重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的模型。将这些模型同时放入塑料瓶,比较它们下沉的速度。【意图解析】了解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具体事例,能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可视化的实验操作,将不可测量的液体阻力大小通过相同质量、不同形状物体在液体中的下沉速度显示出来,从而认识到流线型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运动时阻力较小。讨论如何减小飞机、火箭在空气中运动所受的阻力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对比相同质量、各种形状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速度。六、板书设计摩擦力(课题)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浮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第四课。本课从感知浮力开始,逐步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感知浮力,揭示概念。通过观察物体的沉浮状态,引出浮力的概念。通过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暗含可利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第二部分,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通过结构性材料,选择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以及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对比发现那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第三部分,综合运用浮力。从理论层面讲,阅读曹冲称象的科学故事,尝试解释其中的科学奥秘。从实践层面讲,做A4纸在水中承载硬币的活动,进一步理解浮力。二、学习目标1.知道在水中的物体,不论沉浮,都受到水的浮力。2.能根据结构性的材料探究质量、体积对物体沉浮状态的影响。3.能做A4纸在水中承载硬币的实验,更好地体验浮力的大小。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曹冲称象的科学道理。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感知浮力并初步探索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难点:通过结构性材料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教学准备水槽、玻璃球、塑料尺、苹果、土豆、泡沫块、铁夹、蜡烛、测力计、小石块、天平、空心塑料球、橡皮泥、A4纸、1元硬币。五、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揭示浮力概念1.将一些物体(木块、金属、塑料、玻璃、石头、泡沫)放入水中,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先预测后实验)提问:物体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揭示概念:浸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竖直向上托举的力,这种力叫做浮力。正因为有浮力,物体才能漂浮在水面上。【意图解析】由物体的沉浮现象,揭示浮力概念,从感官表象到科学概念,由表及里,便于学生接受。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提问:如果浸没在水里的石块不受浮力,测力计的读数是多少?如果浸没在水里的石块受到浮力,测力计的读数会发生变化吗?实验:先测出石块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再测出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拉力。改用其他物体重复上述实验。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意图解析】通过分析重力和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的关系,首先要明确物体的受力情况,可以组织学生用图示表示石块在水中的受力。做完石块的实验,可以再用其他下沉的物体试一试,更有利于得出普遍的结论。研究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的因素问题一: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一样吗?实验材料:空心塑料球、橡皮泥、一盆水实验设计:给三个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球分别贴上标签1、2、31号球内装满橡皮泥,2号球内装一半橡皮泥,3号球内装四分之一橡皮泥把三个塑料球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态。你的发现:问题二: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一样吗?实验材料:空心塑料球、橡皮泥、天平、一盆水实验设计:给三个大小不一的塑料球分别贴上标签1、2、3在空心塑料球中装入橡皮泥,用天平称量,确保装入橡皮泥后三个塑料球的质量相等把三个塑料球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状态。你的发现:讨论: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意图解析】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状态取决于物体所受重力与浮力的大小,而浮力大小取决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一般情况下,物体的沉浮状态受到液体和物体密度大小的影响。在小学阶段,不涉及密度的概念,只需认识到同体积的物体,质量越小越容易上浮;同样质量的物体,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这为初中物理密度相关知识的学习作下铺垫。让A4纸在水里承载更多的硬币出示万吨巨轮的图片,思考轮船这么重,又装了这么多货物,为什么还能浮在水面上?小组竞赛游戏:用相同的A4纸,看谁装的硬币多?交流讨论你用什么方法使更多的硬币承载在A4纸上。科学阅读:曹冲称象小结:你能解释曹冲称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吗?【意图解析】这个环节是一个取材方便、实用性很强的STEM环节,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六、板书设计浮力(课题)相同的质量,比体积,体积大的容易浮;相同的体积,比质量,质量大的容易沉
13.导体和绝缘体【教材分析】《导体和绝缘体》是四年级第4单元《简单电路》的第2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本单元以“简单电路”这个概念为主题,通过多个科学探究活动来落实主题,并介绍有关电的来源、电的用途、安全用电等知识。本课的内容以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为主,展开课堂活动。在活动中结合前一课的简单电路,引导学生选择生活中经常直接使用或熟悉的物品——木条、金属、橡皮、硬币等物品预测它们的导电性能;指导学生做检测物体导电性能的实验,总结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运用所学知识辨别生活中的工具或电工材料,进行推测性分析;让学生针对构造进行分析,并判断推测分析是否正确。进一步检测人体、不同的水的导电性能。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导体和绝缘会转换;了解安全用电的常识,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知道电虽是一种重要的能源但有时又具有危险性,电的安全使用与人的生命财产密切相关。【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电的世界里,四年级学生对于电是有一定认识的。如:空调、电扇、电脑等都必须使用电才能工作,我们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电源等等。通过前面《点亮小灯泡》,学生知道了电可以在特定物质中流动,知道了怎样连接简单的电路让小灯泡发亮。形成了对电路的科学认识,也清楚用电器必须形成一个闭合电路才能工作,但对于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本课就要通过一系列科学规范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导体和绝缘体这两个概念,并认识到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明确生活中安全用电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目标】1.通过将不同物品接入简单电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的活动,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判定依据是它们导电性能的强弱。2.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工具或材料,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是制造物品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体安全。3.借助验电球、LED发光器等材料作为检测工具,知道人体、自然界中的水是导体。【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教学难点】认识人体和自然界中的水也是导体。【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验电球、螺丝刀、胶布、烧杯、电池、电池盒、导线、盐、水、课件。学生准备:铅笔芯、塑料尺、硬币、橡皮、铁钉、竹签、木筷、瓷勺、铝箔、玻璃、导线、电池、电池盒。【教学过程】一、聚焦新课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师:你们都帮爸爸妈妈干活吗?如果爸爸在家正在修理电器,需要你帮忙拿一个螺丝刀,你会拿给爸爸那个呢?(一个有保护胶皮,一个没有。)师:你为什么会给爸爸拿这把呢?(有胶皮的不会导电)2.师: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究哪些材料能导电。请大家观察桌上的导线,它们的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各起什么作用?生观察并交流(导线里面的铜丝是为了导电,导线外面的塑料是为了防止漏电)3.课件出示物品:这些物品能够导电吗?请学生预测并将预测的结果填在实验记录单里。师:请一个学生说出预测的结果,并请其他学生补充或提出质疑。师:要知道生活中哪些材料容易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生:可以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意图解析】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有关电路的简单知识。这节课创设了一个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先预测再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学习方法。二、学习新知(一)不同物体的导电性能我们可以利用上节课连接好的简单电路来检测这些物品是否导电。怎么检测物品呢?(启发学生思考,并说出:拿这些物品连接两边的导线,看小灯泡是否发亮。如果灯泡发亮说明这个物品导电,如果不发亮说明物品不导电。)提问:做实验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师生共同总结出做实验的注意事项:(1)连接的简单电路只能用电池,不能用交流电(如家中电器用电)。(2)连接检测材料前先断开开关,连接好检测材料才合上开关。(3)连接时必须确保接触良好。(4)尽量用新电池,确保小灯泡能发亮。(5)注意用电安全。【意图解析】在做实验之前启发学生思考检测方案并一起制定出注意事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教师要在学生说后修改并完善,并特别强调用电安全:只能用电池做实验。1.分小组安装检测装置。2.安装检测装置。学生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安装好检测装置,确保线路连接正确,通电过后小灯泡是亮的,为下一步检测物品的导电性能做好准备工作。3.结合同学们说的注意事项,老师提出几点要求。出示实验要求:①每次检测前都要确认检测装置是否能正常工作,看小灯泡是否发亮。②将物品接入电路进行检测。遇到小灯泡不亮,不能马上下结论,应多接触几次,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减少失误。③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并在记录单中做好记录。4.学生操作,教师巡视。5.学生汇报,共同记录。6.学生汇报后,教师问:我们可以把这些物品按是否导电怎样进行分类?先请学生说。7.小结:像铁钉、铝箔这些物品,极容易导电,被称为导体;像塑料尺、干燥的木筷这些物品,极不容易导电,被称为绝缘体。(板书,让学生读,教师特别强调“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意图解析】把检测结果与预测情况对照可以看出我们预测时出错了多少,可以直观看出导体绝缘体的共性,再次加深学生印象并引入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揭示课题,强调关键词。8.课件出示钳子、胶布、插座等图片,请学生说出这些常见的电器、电工材料和工具,它们的哪一部分是导体?哪一部分是绝缘体?学生回答问题,教师酌情补充。9.小结:凡是需要传输电流的地方,都应该用导体,通常还需要在导体外加上绝缘体。提问:为什么要在这些人体容易接触的部分加上绝缘体呢?(为了防止人体触电)提问:那你觉得人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生回答。【意图解析】明确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再次理解导体和绝缘体,说出它们的作用,从而引出“那你觉得人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问题,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探究人体、水的导电性能。(二)探究人体、水的导电性能1.检验人体的导电性能我们一起来检测人体是否是导体。学生检测装置检测,汇报检测结果。再用更加灵敏的仪器——验电球来检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验电球”检测,强调要用手接触到球上面的触点。然后让一个小组的学生手拉手,再次用验电球进行检测。最后请所有的学生手拉手(其中两人接触到球上面的触点),感受人体是否是导体。小结:从以上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人体是导体。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电一定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能用人体直接接触交流电,如果有人触电,其他人不能直接用手去拉。【意图解析】从一个学生用验电球检测,到一组学生手拉手检测,最后全部学生手拉手检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人体也是导体,再次强调用电安全。并让学生知道,如果有人触电,千万不要直接用手去拉。2.检验水的导电性能教师演示实验:用四节电池的电路分别检测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生根据实验情况汇报。体温:这些没有点亮小灯泡的水是否真的不导电?我们用更加灵敏的仪器“验电球”来试试。教师演示,得出结论:自然界中的水都是导体。【意图解析】教师先演示用四节电池的电路检测各种水的导电性能,再用验电器实验,从而得出结论:自然界中的水都是导体。三、拓展延伸:安全用电教育1.师:之前我们用小灯泡电路检测了干木条,现在我们用更灵敏的“验电球”看看它导电吗?2.教师演示:干燥的木条用验电球进行检验;然后把它们浸湿,用验电球再次检验。师:通过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小结:有些绝缘体在特殊条件下会转换成导体。补充:玻璃在高温下也会变成导体,老化的塑料也易导电。【意图解析】前面检测了水的导电性能,再用验电器检测干木条和湿木条,顺理成章的让学生明白湿木条也导电。拓展活动导体和绝缘体的转换也就能更加容易理解。3.师:如果因电引起火灾,能用水去灭火吗?(生:不能)师: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知道电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是也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安全用电!4、课后思考;课件图片上的救人方法对不对?【板书设计】导体和绝缘体电流容易通过电流不容易↓通过铁钉、铝箔塑料尺、干燥的木筷有些绝缘体在特殊条件下会转换成导体
15.《生活中的电》教学案例【教材分析】《生活中的电》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在学习了前面三课后,对简单电路有了比较完整的认知。本课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前面所学到的有关电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从调查家用电器的电源展开活动,区分直流电和交流电。了解交流电从哪里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交流电。并在学生充分了解了作为生活中常用的电源直流电和交流电后,指导学生应用生活中的一些材料做一个水果电池。最后强调生活中有关电和用电的安全知识。【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直流电和交流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不陌生,但交流电是从哪里来的,如何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却并不全面,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的呈现交流电的产生和在生活中的应用,便于学生理解并加深印象。 【学习目标】1.知道电池里的电是直流电,插座里的电是交流电。2.交流电来自发电厂,发电厂通过电网把交流电输送到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工农业的发展,现代交通的便利以及我们的生活都需要交流电。3.知道安全用电。【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交流电是从哪里来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交流电。难点:利用铜片、锌片和水果做一个水果电池。【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铜片、锌片、橙子、导线、小灯泡、水果刀、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备用铜片、锌片、橙子、导线、小灯泡,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新课1.课件出示图片:电脑、取暖器、电饭煲、电视机遥控器、计算器、遥控汽车、电子表等。2.分类游戏。下面这些物品,哪些是用电池里的电?哪些是用插座里的电?(抽两名学生上前拖动屏幕上的图片快速分类)3.教师讲述:我们发现生活中很多我们熟悉的物品都需要用电,有的是用电池里的电,有的是用插座里的电。它们为什么要选择不同的电源?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生活中的电。(板书课题)(二)师生互动学新知1.直流电和交流电(1)教师讲述:我们把电池里的电叫做直流电,插座里的电叫做交流电。为什么不同的用电器要选择不同的电源?(2)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小结:用电器的功率不同,它所选择的电源也不同,功率小的可以用直流电;功率大的只能用交流电。2.我们知道一般所用的家庭用电为220V的交流电。那么交流电是从哪里来的?(1)小组讨论汇报。(2)教师小结:交流电来自火电厂、太阳能电站、核电站、水电站、风力发电厂等。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些发电厂和电站去了解一下。(课件出示图片和文字分别介绍各类发电厂)火电厂:火力发电是利用可燃物(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在燃烧时产生的热能,通过发电动力装置转换成电能的一种发电方式。例如燃煤发电、燃油发电、燃气发电。(资源枯竭、污染环境)太阳能电站:太阳能发电是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的一种发电方式。(蕴藏丰富,不会枯竭,安全干净,环保)现阶段最理想的新能源。核电站:核能发电是利用核裂变反应所释放的的能量产生电能的发电厂。(不会造成空气污染,会产生放射性物质,要避免泄露)水电站:水力发电将水能转化为电能,可以综合利用水能资源,发电成本低,效率高,不污染环境。风力发电厂:风力发电是把风的动能转化为电能。(清洁无污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小结:发电厂产生的电能通过电网输送到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电能输送的途径:发电厂——升压变压器——高压电网——降压变压器——用电单位3.哪些地方要用到交流电?抽生回答,交流。教师小结:工业、农业、交通、居民小区等都要用到交流电,电能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便利。(三)动手做一做1.学习了那么多有关电能的知识,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铜片、锌片、橙子、导线、小灯泡、水果刀(课件出示图片),你能利用这些材料做一个水果电池并点亮小灯泡吗?应该怎么做?(1)小组讨论制作水果电池的方法,交流,汇报。(2)教师补充小结:制作方法:①用水果刀把橙子切开(注意安全,小心不要切到手)。②把铜片和锌片分别插在橙子的两边,水果电池就做好了。③用两根导线的一端分别连接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另一端分别连接铜片和锌片,一个利用水果电池作为电源的简单电路就完成了。④如果小灯泡不亮,再多用几个橙子。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材料动手试一试。为什么用橙子可以做水果电池呢?教师讲解:水果电池的发电原理是利用金属片置换出水果中酸性物质的氢离子,从而产生电荷。橙子酸性较大,所以可以做水果电池。我们在选择水果做水果电池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酸性较大的。(5)换成其他水果或蔬菜可以吗?例如苹果、西红柿、马铃薯。自己回家动手试一试。(四)安全用电下面的做法对吗?怎样做才安全呢?为什么?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不对,一旦下起雨来,风筝线缠绕电极极易造成线路间的短路,会造成大面积的停电。风筝容易挂上高压线或变压器,如遇到阴雨天致使风筝线绝缘能力降低,放风筝的人还可能当场触电。要是引下雷电,后果更加不堪设想。下大雨时到树下躲雨:不对,下雨天,大树相当于是避雷针,因为尖端放电原理,大树吸引雷电容易造成雷击。用湿抹布擦拭电灯:不对,用湿抹布擦拭电灯不安全,容易触电。我们在家里使用电器时,也要注意安全用电,不要把许多电器连接在同一个插座上,不要连续使用较长时间,以免引发火灾。板书设计
《点亮小灯泡》教学案例【教材分析】亲手点亮小灯泡对学生来说是一件神奇的事情。本课旨在让学生理解一个简单电路是由哪些基本元件组成的,掌握正确连接这些基本元件的方法。为此教材安排了一个猜测活动和三个操作活动:活动一,通过猜测手电筒的内部结构,用“小灯泡怎样亮起来的”这一问题直接揭示本课的学习主题,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本课的学习。活动二,通过将电池、小灯泡和导线连成一个简单电路,使小灯泡亮起来,然后比较各种不同的连接方法,以此让学生知道闭合电路的共同特点,即需要形成一个能让电流通过小灯泡的闭合回路。教材既呈现了这些材料的实物图,也呈现了学生画的电路示意图,渗透着由实物图向抽象的电路图的过渡。活动三,用回形针、木板和图钉制作一个简易开关,用它来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电路的闭合和断开对小灯泡亮和灭的直接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迁移,把小灯泡换成其他用电器试试。活动四,观察手电筒的内部结构、让学生知道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一开始的猜测活动形成呼应,以巩固和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学情分析】让灯亮起来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也许学生们拿到导线,电池很快就能使一个小电珠亮起来,但是,他们并不一定了解电路的真正意义。所以引导学生了解小电珠的结构是很重要的,当了解小电珠的结构后,再提供给学生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电珠去让灯亮起来。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时小电珠亮起来。学生经过简单的观察、实验活动,促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学习目标】1、通过将小灯泡点亮的探究活动,学会正确连接简单电路,并画出电路示意图。2、尝试在电路中接人不同的用电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3、用常见物品制作一个简易开关,理解开关对电路的断开和闭合所起的控制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自主探究,学会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正确连接方法。难点:能够用语言归纳描述闭合电路的特征,能画出简单的电路示意图。【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手电筒、小灯泡剖面图。学生分组材料:电池、导线、小灯泡、电池盒、小灯座、木板、图钉、回形针、发光器(LED灯)、小电机、小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产品私域运营的方案及策略
- 小学生快乐六一活动方案
- 中国间苯二酚蓝行业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 2022-2027年中国海鲜干货市场竞争态势及行业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卡通小扑克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农田合作经营合同
- 中国学习用品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与投资分析研究报告(2024-2030)
- 五一幼儿园活动主题方案
- 个人工作方案模板简短
- 星级酒店复工复产的策划方案
- GB/T 45760-2025精细陶瓷粉体堆积密度测定松装密度
- 关于水肿的课件
- 2024年云南省富源县人民医院公开招聘护理工作人员试题带答案详解
- 石膏固定病人的护理措施
- 2025年湖南省中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 护理质量管理七大工具
- 品牌授权使用协议合同书
- 管理学教学设计创新汇报
- 医药代表商务礼仪培训课程
- 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2025
- 消防重点单位“六加一”工作档案各类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