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大口腔组织病理学习题及答案_第1页
河北医大口腔组织病理学习题及答案_第2页
河北医大口腔组织病理学习题及答案_第3页
河北医大口腔组织病理学习题及答案_第4页
河北医大口腔组织病理学习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口腔颌面部发育一、名词解释1、原发性上皮带2、神经嵴3、咽囊4、口凹5、融合6、联合7、奇结节8、Meckel软骨二、单项选择题1、

胚\t"/kecheng/2013/_blank"胎发育至何时,颜面各部已初具人形()A、胚胎第4周B、胚胎第8周

C、胎儿第3个月

D、胎儿第6个月2、

下颌骨体部的骨化中心位于()A、下颌神经出颅处B.下牙槽神经与舌神经所形成的夹角下方C.切牙神经和颏神经所形成的夹角下方

D.切牙神经的末端附近3、

神经神经嵴是指()A、脊索和邻近的间充质诱导其表面的外胚层形成B、神经板的外侧缘隆起C、神经板的中轴处形成凹陷D、神经褶的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4、

由神经嵴细胞形成的硬组织,不包括()A、釉质B、牙本质

C、牙骨质

D、颌骨5、

关于舌的发育,哪项不正确()A、第一、二、三鳃弓形成的突起发育形成舌B、开始于胚胎第6周C、由侧舌隆突和奇结节联合形成D、界沟所在部位就是口咽膜所在的位置6、

神经嵴是指()A、脊索和邻近的间充质诱导其表面的外胚层形成B、神经板的外侧缘隆起C、神经板的中轴处形成凹陷D、神经褶的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7、

下列哪一部分形成牙槽骨()A、牙板B、牙乳头

C、牙蕾D、牙囊8、

在口腔颌面部的发育中,侧腭突出现于()A、第3周

B、第4周

C、第5周

D、第6周三、多项选择题1、舌的发育来源于()A、第一鳃弓B、第二鳃弓C、第三鳃弓D、第四鳃弓E、第五鳃弓四、是非题1、

上颌骨来自于额鼻突和第1鳃弓()。2、

\t"/kecheng/2013/_blank"唇裂多是由于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3、

\t"/kecheng/2013/_blank"腭裂为一侧侧腭突和对侧\t"/kecheng/2013/_blank"药品数据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的结果()。五、问答题1、颌面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2、腭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

参考答案一、名解1、原发性上皮带:胚胎第5周,在未来的牙槽突区,深层的外胚间叶组织诱导上皮增生,开始仅在上下颌弓的特定点上,上皮局部增生,很快增厚的上双眼皮互相连接,依照颌骨的外形形成一马蹄形上皮带,称为原发性上皮带。2神经嵴:神经褶的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称为神经嵴。神经嵴细胞来自外胚层,在神经管形成前发生广泛移动,转化为间充质,称为外胚间充质,它们在颅面和牙齿发育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并将形成牙本质、牙髓、牙骨质、牙周膜等组织器官。外胚间充质的移动是一个极为敏感的过程,很容易受到有害的致畸因子之影响。3、咽囊:相邻的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者称鳃沟,与之相对应的鳃弓的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鳃沟相对应的浅沟,称咽囊。4、

口凹:在额鼻突、上颌突和下颌突的中央形成的凹陷,称为口凹或原口,即原始口腔。5、

融合:面部发育过程中,面部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此谓面突的融合。6、

联合:面部突起之间的沟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此过程称为面突联合。8.原腭:嗅窝下方,球状突在与对侧球状突及上颌突联合过程中,不断向口腔侧增生,形成的突起称前腭突。前腭突将形成前颌骨和上颌切牙。7、

奇结节:胚胎第4周时,在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3个膨隆的突起。其中两侧两个对称的隆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在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小突起,称奇结节。奇结节以后被侧舌隆突所覆盖,仅形成\t"/kecheng/2013/_blank"盲孔前舌体的一小部分,或退化消失,不形成任何结构。8、

Meckel软骨:也称第1鳃弓软骨或下颌软骨。分别为左右第1鳃弓中的条形软骨棒。在发育中,下颌软骨的后端膨大形成锤软骨;下颌软骨耳前区部分还形成锤前韧带和碟下颌韧带,其余部分消失。二、单项选择题1-5BBDAB

6-8DDD三、多项选择题目ABCD四、是非题1、√

2、√

3、√五、问答题1、

颌面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答:唇裂和面裂。唇裂的形成背景:在上唇是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两侧球状突中央部分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形成上唇正中裂;两侧下颌突在中线处未联合则形成下唇裂。面裂的形成背景: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将发生横面裂,裂隙可自口角至耳屏前,较轻微者可为大口畸形;如联合过多则形成小口畸形。上颌突与侧鼻突未联合将形成斜面裂,裂隙自上唇沿着鼻翼基部至眼睑下缘。还有一种极少见的情况,因侧鼻突与中鼻突之间发育不全,在鼻部形成纵行的侧鼻裂。2、

腭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答:颌裂和腭裂。颌裂的形成:上颌裂为前腭突与上颌突未能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常伴有唇裂或腭裂;下颌裂为两侧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的结果。腭裂的形成:为一侧侧腭突和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的结果,单、双侧均可发生。在腭突的融合缝隙中,有时有上皮残留,可发生发育性囊肿,如鼻腭囊肿、正中囊肿。

第五章

口腔黏膜一、名词解释1、

福代斯斑2、

Malassez上皮剩余3、

穿通纤维(Sharpey纤维)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种结构又被称为生发层()A、角化层

B、粒层

C、棘层

D、基底层2、

口腔黏膜上皮中蛋白质合成最活跃的细胞是()A、角化层细胞B、粒层细胞

C、棘层细胞

D、基底层细胞3、

结合上皮是A、有角化的鳞状上皮

B、向根尖方向逐渐变厚C、长轴与牙面长轴垂直

D、在龈沟底部约含15~30层细胞4、

下述黏膜组织中,何处无黏膜下层()A、唇

B、口底

C、舌腹

D、牙龈5、

来源于造血组织的细胞是()A、黑素细胞

B、朗格汉斯细胞

C、梅克尔细胞

D、树突状细胞6、

与神经末梢有化学突触形成的味蕾细胞是()A、味细胞(Ⅲ型)

B、亮细胞(Ⅱ型)C、暗细胞(Ⅰ型)

D、基底细胞(Ⅳ型)7、

在各种口腔黏膜中哪种黏膜下层不明显()A、颊黏膜

B、唇黏膜

C、舌腹黏膜

D、软腭黏膜8、

来源于造血组织的细胞是()A、黑素细胞B、梅克尔细胞

C、树突状细胞

D、朗格汉斯细胞9、

与神经末稍有化学突触形成的味蕾细胞是()A、味细胞(III型)

B、亮细胞(II型)C、暗细胞(I型)

D、基底细胞(IV型)三、多项选择题1、

口腔粘膜与皮肤在组织学结构上有何区别()A、上皮肤表层称表皮、深部称真皮和皮下组织,而口腔粘膜相应地称上皮、固有层和粘膜下层;B、皮肤有皮肤附件,口腔粘膜有相应的小涎腺;C、口腔粘膜上皮无皮肤表皮中的透明层;D、皮肤有颗粒层,而口腔黏膜没有;E、皮肤有皮肤附属器,口腔黏膜没有。2、口腔黏膜的功能()A、保护

B、感觉C、味觉

D、吸收E、以上都不对3、

以下关于丝状乳头正确的是()A、数目最多,乳头表面有透明角化上皮细胞;B、上皮的浅层细胞经常有角化和剥脱现象。如角化上皮剥落延缓,同时与食物残渣、唾液、细菌等混杂,附于乳头表面而形成舌苔;C、舌苔的色泽、分布、厚度、干腻等变化反映了一些全身情况的改变,临床上可作为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D、如丝状乳头萎缩,则舌面光秃;E、如舌苔剥落呈地图样者,称为地图样舌。4、

关于唇黏膜的叙述正确的是()A、为角化复层鳞状上皮B、固有层为疏松的结缔组织C、黏膜下层较厚,与固有层无明显界限D、唇红的上皮有角化E、唇红处的固有层乳头狭长,几乎达上皮表面四、是非题:1、

硬腭黏膜属于被\t"/kecheng/2013/_blank"覆黏膜()2、

口腔黏膜含有基底层称为生发层()五、简答题1、

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的种类及部位分布、排列特点2、

试述咀嚼粘膜和被覆粘膜的不同点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1、

福代斯斑:颊黏膜有时可见出现成簇的粟粒状淡黄色小颗粒,为异位上脂腺,称为福代斯班。2、

Malassez上皮剩余:在牙周膜中,邻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或上皮团,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也称Malassez上皮剩余。这是牙根发育期上皮根鞘残留下的上皮细胞。在光镜下细胞较小,立方或卵圆形,胞浆少,嗜碱染色。电镜见有基底膜将细胞与牙周膜的基质分开,相邻细胞有桥粒相连,胞浆含有张力微丝和大量的核糖体。平时上皮剩余呈静止状态,在受到炎症刺激时,上皮增殖成为颌\t"/kecheng/2013/_blank"骨囊肿和牙源性肿瘤的来源。3、

穿通纤维(Sharpey纤维)邻近牙周膜侧的固有牙槽骨呈板层排列,其中包埋了大量的牙周膜纤维即穿通纤维,其走行方向与骨板垂直或有一定角度,固有牙槽骨中的穿通纤维比牙骨质中的穿通纤维粗。二、单项选择题1-5、DCDDB6-9、ADAD三、多项选择题1、ABC

医学全.在线;

2、ABCD3、ABCDE

4、ACDE五、是非题1、×

2、√六、简答题1、

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的种类及部位分布、排列特点(1)上皮的细胞种类:角质细胞和非角质细胞;(2)分布或排列特点:角质细胞形成上皮的结构,典型者形成基底层、棘细胞层、颗粒层和角化层;非角质细胞有黑色素细胞分布在上皮的基底层,郎格汉斯细胞分布在棘细胞层和基底层,梅克尔细胞分布在上皮的基底层。2、

试述咀嚼粘膜和被覆粘膜的不同点(1)咀嚼黏膜:咀嚼黏膜包括硬腭和牙龈黏膜,承受咀嚼压力,特点是上皮较厚,上皮表层有正角化或不全角化,有粒层,细胞间隙宽并见细胞间桥;固有层厚,胶原纤维粗大,排列紧密呈网状,固有层的乳头多而长,与上皮钉突呈指状镶嵌,形成良好的机械附着,可有效地防止上皮在外力作用下与下面的结缔组织分开。咀嚼黏膜或借固有层直接附在骨膜上,形成黏骨膜或借黏膜下层与骨膜相连。(2)被覆黏膜:咀嚼黏膜和特殊黏膜外的口腔黏膜均称被覆黏膜。黏膜表层无角化,富有弹性,可承受张力。上皮一般较咀嚼黏膜厚,结缔组织乳头短而粗,上皮与结缔组织交界面较平坦。被覆黏膜富有弹性,有一定的活动度,有较疏松的黏膜下层。(3)特殊黏膜:特殊黏膜为舌背黏膜,在功能上属咀嚼黏膜,但又有相当的延伸度,有被覆黏膜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其表面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乳头,部分乳头上皮内还有味觉感受器。舌背黏膜表面有许多小突起,称为舌乳头。可将舌乳头分为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等。

第九章

\t"/kecheng/2013/_blank"龋病一、名词解释1、龋病(dentalcaries)2、三联因素学说(threeprimaryfactorstheory)3、四联因素学说(fourprimaryfactorstheory)4、菌斑(bacterialplaque)5、获得性薄膜(acquiredpellicle)二、单项选择题1、最易患龋的恒牙为(

)。A、上颌第一磨牙B、上颌第二磨牙C、下颌第一磨牙D、下颌第二磨牙2、菌斑的最大部分是(

)。A、表层

B、基底层C、菌斑体部

D、致密微生物层3、在菌斑中,与牙面垂直,互相平行排列呈栅栏状的是(

)。A、螺旋体B、短杆菌C、链球菌

D、丝状菌4、致龋能力最强的致龋菌为(

)。A、幽门螺杆菌

B、变形链球菌

C、黏性放线菌

D、嗜酸\t"/kecheng/2013/_blank"乳杆菌5、致龋性最强的糖类为(

)。A、蔗糖

B、果糖

C、\t"/kecheng/2013/_blank"葡萄糖D、木糖醇6、没有抗龋作用的矿物质是(

)。A、氟

B、钙

C、磷

D、硒7、在根据病变进展速度分类的几种龋中,最常见的是(

)。A、静止性龋

B、慢性龋

C、急性龋D、猖獗龋8、最早期釉质平滑面龋的肉眼所见改变为(

)。A、\t"/kecheng/2013/_blank"白垩色不透明B、色素沉着

C、牙面粗糙

D、龋洞形成9、釉质龋中脱矿最严重的一层是(

)。A、透明层B、暗层

C、病损体部

D、表层10、牙本质龋主要沿(

)进展。A、牙本质小管

B、牙本质生长线C、釉牙本质界

D、牙骨质牙本质界三、多项选择题1、龋病是一种(

)疾病。A、进行性

B、破坏性

C、可逆性

D、炎症性

E、感染性2、龋病可以发生在(

)。A、牙髓

B、釉质

C、牙本质

D、牙骨质

E、牙槽骨3、由WDMiller于1889年提出,强调“细菌利用碳水化合物产酸使牙齿无机物脱矿而致龋”的学说称为(

)。A、三联因素学说

B、酸原学说

C、化学寄生学说D、化学细菌学说

E、致龋学说4、关于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学说包括(

)。A、化学细菌学说

B、蛋白溶解学说C、蛋白溶解-螯合学说D、三联因素学说

E、四联因素学说5、致龋菌包括(

)。A、乳杆菌

B、链球菌&nbs\t"/kecheng/2013/_blank"p;

C、葡萄球菌D、念珠菌

E、放线菌6、菌斑的主要成分包括(

)。A、羟磷灰石B、氟磷灰石C、唾液糖蛋白

D、细菌细胞外多糖

E、细菌7、菌斑内的结构包括(

)。A、表层

B、中间层

C、基底层

D、唾液薄膜E、食物残渣8、影响龋病发生发展的宿主因素包括(

)。A、牙齿结构B、牙齿形态C、牙齿排列D、唾液成分E、唾液量9、在四联因素学说中,与龋病发生有关的因素包括(

)。A、细菌

B、菌斑

C、食物

D、宿主

E、时间10、急性龋容易发生在(

)。A、舍格伦综合征患者

B、头颈部放疗患者

C、\t"/kecheng/2013/_blank"氟牙症患者D、嗜好甜食的少年儿童

E、长期吸烟的中老年人11、根据受侵袭部位的不同,龋病可分为(

)。A、根龋

B、窝沟龋

C、平滑面龋

D、切缘龋

E、牙尖龋12、光镜观察早期釉质平滑面龋纵磨片,可见(

)。A、釉质结构缺损

B、釉柱排列紊乱C、釉柱横纹明显D、欧文线明显

E、芮氏线明显13、牙本质龋的细菌侵入层中存在(

)。A、脱矿

B、再矿化

C、横向裂隙D、单灶性坏死E、串珠样外观14、牙本质龋中存在细菌的层次是(

)。A、透明层B、脱矿层

C、细菌侵入层

D、坏死崩解层E、所有层次15、牙本质龋与釉质龋不同的是(

)。A、明显的有机基质破坏

B、不存在无机晶体的溶解

C、出现再矿化D、不出现牙髓的防御反应

E、可由牙骨质龋发展而来16、关于牙骨质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其好发部位为牙颈部

B、与根龋为同义词

C、不含放线菌D、可出现潜行性牙骨质龋

E、多发生于牙龈萎缩、根面暴露后四、是非题1、WHO将龋病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2、在无菌条件和环境下饲养的无菌动物不患龋,但并非所有细菌都可致龋。(

)3、与其他时段相比,在两餐之间摄入糖的患龋风险较低。(

)4、\t"/kecheng/2013/_blank"麦芽糖、\t"/kecheng/2013/_blank"葡萄糖、果糖、乳糖、山梨糖醇、木糖醇的致龋性依次降低。(

)5、遗传因素对龋病发生发展的影响比环境因素更重要。(

)6、釉质窝沟龋的三角形顶部朝向牙髓。(

)7、釉质平滑面龋的三角形顶部朝向牙髓。(

)8、牙本质龋的三角形顶部朝向牙髓。(

)9、牙骨质龋可沿穿通纤维朝向牙髓方向进展。(

)10、牙骨质龋可沿生长线及层板状结构进展。(

)11、釉质窝沟龋比平滑面龋进展快。(

)12、牙本质龋比牙骨质龋进展快,牙骨质龋比釉质龋进展快。(

)13、釉质因矿化程度高而对细菌侵袭的抵抗能力强,所以釉质龋较少。(

)14、随着口腔保健水平的提高,各种龋病的患病率均下降。(

)15、龋病继续发展可以引起\t"/kecheng/2013/_blank"牙髓病、\t"/kecheng/2013/_blank"根尖周病、颌骨炎症等并发症。(

)五、简答题1、化学细菌学说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请简述釉质窝沟龋的发生发展过程。3、请简述牙本质龋的病理变化。4、存在于牙颈部的菌斑会对牙体硬组织产生哪些影响?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龋病:在以细菌为主的多重因素作用下,牙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导致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2、三联因素学说:是关于龋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一个学说。其主要观点为,龋病是由细菌(菌斑)、食物(底物)、宿主(易感性)三个主要因素互相作用产生的,三者并存下才会龋病才有可能发生。3、四联因素学说:是三联因素学说基础上增加了时间因素而建立的关于龋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学说。其主要观点为,在细菌(菌斑)、食物(底物)、宿主(易感性)三者并存下,还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龋病才会发生。4、菌斑:是细菌在牙面和修复体上存在的形式,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是由细菌、唾液糖蛋白、细菌细胞外多糖等组成的生物膜,是细菌生长代谢的微生态环境。5、获得性薄膜:即唾液薄膜,由唾液糖蛋白选择性吸附于牙面而形成,是菌斑沉积的基础。二、单选题1、C

2、C

3、D

4、B

5、A

6、D

7、B

8、A

9、C

10、A三、多选题1、ABE2、BCD

3、BCD

4、ABCDE

5、ABE6、CDE

7、ABCD

8、ABCDE

9、ABCDE

10、ABD11、ABC

12、CE

13、ABCE

14、CD

15、AE

16、ADE四、是非题1、√

2、√

3、×

4、×

5、×

6、×

7、√

8、√

9、√

10、√11、√12、×

13、×

14、×

15、√五、简答题1、化学细菌学说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龋病是由寄生于牙面的产酸细菌与口腔内的碳水化合物作用产生酸,酸作用于牙,使牙中的无机物溶解,以后蛋白水解酶溶解有机物而使牙结构崩溃。2、请简述釉质窝沟龋的发生发展过程。窝沟龋病损从侧壁开始,呈环状围绕着窝沟壁进展,并沿釉柱长轴方向向深部延伸,当病变进展超过窝沟底部时,侧壁病损相互融合,形成口小底大的三角形潜行性龋损。3、请简述牙本质龋的病理变化。牙本质龋的形态为顶指向牙髓腔,底向着釉牙本质界的三角形。由病损深部向表面分为四层:透明层、脱矿层、细菌侵入层、坏死崩解层。4、存在于牙颈部的菌斑会对牙体硬组织产生哪些影响?牙颈部菌斑会先引起釉质平滑面龋或牙骨质龋,或二者兼有,然后波及深部发展为牙本质龋。两者不相接或称端端相离型的釉牙骨质界处的菌斑可直接引起牙本质龋。

第十二章

牙周组织病

一、名词解释1、\t"/kecheng/2013/_blank"边缘性龈炎(marginalgingivitis)2、\t"/kecheng/2013/_blank"牙周袋(periodontalpocket)3、龈袋(gingivalpocket)4、骨上袋(supragingivalpocket)5、骨内袋(intrabonypocket)二、单项选择题1、与“牙周组织病”含\t"/kecheng/2013/_blank"义最为接近的名词是(

)。A、\t"/kecheng/2013/_blank"牙周病

B、牙周炎C、牙龈病D、牙龈炎2、(

)矿化形成\t"/kecheng/2013/_blank"牙石。A、唾液

B、菌斑

C、食物残渣

D、脱落细胞3、慢性龈炎表现为龈沟上皮下结缔组织大量炎细胞浸润,其中数量最多的是(

)。A、浆细胞

B、巨噬细胞

C、淋巴细胞

D、中性粒细胞4、以(

)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龈炎一般病程较长。A、渗出

B、变性

C、坏死

D、增生5、儿童突然发生的龈缘及龈乳头蚕食状缺损,上覆假膜,有恶臭,极易出血,伴颌下淋巴结肿大和\t"/kecheng/2013/_blank"发热。其最有可能的疾病是(

)。A、侵袭性牙周炎B、亚急性龈炎C、急性龈炎

D、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6、(

)性口炎又称走马疳。A、疱疹

B、坏疽

C、出血

D、溃疡7、我国成年人失牙的主要原因是(

)A、\t"/kecheng/2013/_blank"龋病

B、牙龈炎

C、牙周炎

D、根尖周炎8、牙周炎发病的始动因子为(

)。A、\t"/kecheng/2013/_blank"牙菌斑B、\t"/kecheng/2013/_blank"糖尿病C、免疫反应

D、宿主易感性9、牙周炎发病的始发部位为(

)。A、牙周膜B、附着龈C、游离龈D、龈沟10、(

)牙周炎主要见于青少年。A、急性

B、慢性

C、侵袭性D、激素性11、牙周炎初期的临床表现一般是(

)。A、咀嚼疼痛

B、\t"/kecheng/2013/_blank"牙齿松动

C、牙龈肿胀

D、症状不明显12、在牙周炎的各种病变中,最难以逆转的是(

)。A、上皮增生

B、炎细胞浸润

C、牙槽骨吸收

D、胶原纤维破坏13、如在牙周炎病损区域存在大量(

),则提示牙周炎处于活动期。A、类骨质B、破骨细胞

C、纤维增生

D、新生毛细血管14、假性牙周袋时,牙槽嵴(

)吸收。A、无明显B、水平型C、垂直型D、混合型15、牙周组织最常见的病变是(

)。A、变性

B、炎症

C、创伤

D、肿瘤三、多项选择题1、牙周组织病包括(

)。A、牙龈病

B、牙龈炎

C、牙周炎

D、\t"/kecheng/2013/_blank"牙周脓肿

E、根尖周炎2、与慢性龈炎的发生或发展有关的因素包括(

)。A、口腔卫生不良

B、不良修复体

C、\t"/kecheng/2013/_blank"食物嵌塞

D、龋病E、牙石3、以下符合慢性龈炎的是(

)。A、局限于牙龈组织B、特异性炎症C、龈沟壁淋巴细胞浸润D、可长期单独存在

E、可能发展为牙周炎4、炎症\t"/kecheng/2013/_blank"水肿型慢性龈炎的龈缘(

)。A、红肿

B、光亮

C、松软

D、坚实

E、易出血5、(

)龈炎以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为主要改变。A、青春期

B、妊娠期

C、激素性

D、增生性

E、药物性6、(

)为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的同义名。A、急性\t"/kecheng/2013/_blank"坏死性龈炎

B、奋森龈炎

C、急性龈炎

D、梭螺菌龈炎

E、战壕口炎7、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的主要病原菌为(

)。A、分支杆菌

B、梭形杆菌

C、幽门螺杆菌

D、苍白螺旋体

E、奋森螺旋体8、同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发病相关的因素有(

)。A、抵抗力低下

B、\t"/kecheng/2013/_blank"营养不良

C、恶劣环境D、口腔不洁

E、老年人9、牙周炎是一种(

)疾病。A、多因素

B、破坏性

C、发育性

D、炎症性

E、感染性10、可能促进或加重牙周炎的因素包括(

)。A、口腔卫生不良B、遗传易感性C、糖尿病D、吸烟E、龋病11、牙周炎后期,牙齿可能出现(

)。A、松动

B、移位

C、倾斜

D、伸长

E、脱落12、活动期牙周炎时,病变区可能出现(

)增生。A、结合上皮B、龈沟上皮C、胶原纤维

D、毛细血管E、牙槽骨13、相对于活动期,静止期牙周炎的(

)明显减少。A、炎性渗出物

B、炎细胞浸润

C、破骨细胞

D、胶原纤维

E、牙石14、牙周炎时,病变区的牙骨质表面可能出现(

)。A、牙骨质吸收

B、牙骨质新生

C、牙骨质暴露D、牙石附着

E、菌斑沉积15、牙周炎区别于牙龈炎的病理特征是(

)。A、炎性渗出物B、炎细胞浸润C、牙槽骨吸收D、骨内袋形成E、骨上袋形成四、是非题1、龋病与牙龈病是口腔两大主要疾病。(

\t"/kecheng/2013/_blank"\t"/kecheng/2013/_blank"中国卫生人才网

)2、牙周病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3、慢性牙周炎旧称成人牙周炎。(

)4、非菌斑性牙龈病一般与全身性疾病没有直接关系。(

)5、急性龈炎是最为常见的牙周组织病。(

)6、慢性龈炎多发生在附着龈。(

)7、\t"/kecheng/2013/_blank"增生性龈炎与龈增生是两类不同疾病。(

)8、\t"/kecheng/2013/_blank"青春期龈炎和妊娠期龈炎均为激素性龈炎。(

)9、药物性龈增生如合并细菌感染则与慢性龈炎并存。(

)10、营养不良有可能成为某些牙周组织病的病因或发病相关因素。(

)11、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的龈沟液涂片可见大量梭形杆菌和奋森螺旋体。(

)12、无牙部位的牙周组织也可以发生牙周炎。(

)13、牙周炎时牙周组织的明显破坏是由入侵的细菌直接破坏组织造成的。(

)14、宿主对疾病的易感性是牙周炎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15、牙周炎与糖尿病可以互相影响。(

)16、吸烟者牙周炎患病率高于不吸烟者。(

)17、牙周炎的破坏过程是口腔菌斑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18、成人牙周炎只见于成年人。(

)19、牙周炎的主要临床特征为牙周溢脓和牙齿松动。(

)20、X线表现对于牙周炎的诊断没有参考价值。(

)21、牙周炎一般不需要通过病理检查而确诊。(

)22、有牙周袋就一定有活动期牙周炎。(

)23、深牙周袋内常有龈下牙石牢固附着于根面。(

)24、牙周炎静止期时,炎症和修复均处于静止状态。(

)25、“老掉牙”是生理现象,不是疾病。(

)26、增龄性牙龈退缩属于\t"/kecheng/2013/_blank"牙周萎缩。(

)五、简答题1、请简述慢性龈炎的病理分型。2、请简述活动期牙周炎时牙周膜和牙槽骨的病理变化。3、牙槽骨吸收与牙周袋形成分为哪几种情况?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边缘性龈炎(marginalgingivitis)主要局限于牙龈组织边缘部位的慢性龈炎,包括牙\t"/kecheng/2013/_blank"龈乳头炎,多为菌斑引起的非特异性炎症,是最常见的牙周组织病之一。2、牙周袋(periodontalpocket)即病理性加深的龈沟。龈沟深度超过3mm时,通常认为是病理性的,称为牙周袋。多为结合上皮在牙周炎时向根方增殖延伸形成,或为牙龈炎性增生肿大导致。3、龈袋(gingivalpocket)又称假性牙周袋,牙槽骨常无明显吸收,仅牙龈组织炎症性增生,导致龈缘覆盖牙冠。4、骨上袋(supragingivalpocket)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顶的上方,牙槽嵴水平型吸收,高度明显降低。5、骨内袋(intrabonypocket)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顶的下方,牙周袋处于牙根面与牙槽骨之间,牙槽嵴主要为垂直型吸收,高度变化轻微,牙周膜间隙明显增宽。二、单项选择题1、A2、B

3、C

4、D

5、D

6、B

7、C

8、A

9、D

10、C11、D

12、C

13、B

14、A

15、B三、多项选择题1、ABCD

2、ABCE

3、ACDE

4、ABCE

5、DE6、ABDE

7、BE

8、ABCD

9、ABDE

10、ACDE11、ABCDE

12、ABC

13、ABC

14、ABCDE

15、CDE四、是非题1、×

2、√

3、√

4、×

5、×

6、×

7、×

8、√

9、√

10、√11、√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21、√22、×

23、√

24、×

25、×

26、√五、简答题1、请简述慢性龈炎的病理分型。(1)炎症水肿型:牙龈结缔组织水肿明显,大量炎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增生、扩张、充血,类似于炎性肉芽组织。(2)纤维增生型:大量纤维增生成束,束间炎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增生不明显,炎症成分少于前一型,类似于瘢痕组织。2、请简述活动期牙周炎时牙周膜和牙槽骨的病理变化。(1)牙周膜:基质降解,胶原纤维水肿、变性、丧失,炎细胞浸润,牙周膜间隙增宽。(2)牙槽骨:出现活跃的破骨细胞性骨吸收陷窝,牙槽嵴顶及固有牙槽骨吸收、破坏。3、牙槽骨吸收与牙周袋形成分为哪几种情况?(1)龈袋:又称假性牙周袋,牙槽骨常无明显吸收。(2)骨上袋: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顶的上方,牙槽嵴水平型吸收,高度明显降低。(3)骨内袋: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顶的下方,牙槽嵴垂直型吸收,高度变化轻微。

第十三章

口腔黏膜病一、名词解释1、过度角化2、角化不良3、糜烂4、糜烂5、假膜6、斑7、.白斑8、\t"/kecheng/2013/_blank"天疱疮细胞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各项可用于鉴别白色\t"/kecheng/2013/_blank"水肿与白斑,除了()A、白色水肿质地柔软B、白色水肿边界不清C、白色水肿表面光滑D、白色水肿无上\t"/kecheng/2013/_blank"皮角化2、以下哪项不是\t"/kecheng/2013/_blank"扁平苔藓的病理表现()?

A、胶原纤维变性

B、基底细胞液化变性

C、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带状浸润

D、出现胶样小体3、扁平苔藓的病理特点为()A、固有层散在淋巴细胞浸润

B、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C、固有层淋巴细胞带状浸润

D、结缔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并形成滤泡4、慢性盘状\t"/kecheng/2013/_blank"红斑狼疮的病理特点为()A、固有层散在淋巴细胞浸润

B、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C、固有层淋巴细胞带状浸润

D、结缔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并形成滤泡5、原位癌的病变范围是()A、癌细胞累及上皮浅1/3

B、癌细胞累及上皮浅2/3C、癌细胞累及上皮全层D、癌细胞突破基底膜6、原位癌区别于早期浸润癌的病理判断标准是()A、上皮层轮廓完整

B、上皮层表面有角化C、上皮基底膜完好

D、上皮基底细胞完好7、女,50岁,近口角处颊黏膜白色斑块近1年,不能擦去。组织学见上皮增生,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散在微脓肿,角化层有垂直于上皮的PAS阳性菌丝,结缔组织内慢性炎细胞浸润。最可能的病理诊断是()A、白斑

B、红斑

C、\t"/kecheng/2013/_blank"口腔结核性炎

D、\t"/kecheng/2013/_blank"念珠菌病8、慢性盘状红斑狼疮是()。A、感染性疾病

B、变态反应性疾病C、\t"/kecheng/2013/_blank"结缔组织病

D、粘膜的特异性慢性炎症三、多项选择题

1、天疱疮的病理表现?()A、棘层松解。

B、具有天疱疮细胞。C、上皮内疱的形成。

D、乳头表面有单层的基底细胞。E、上皮下疱的形成2、良性黏膜\t"/kecheng/2013/_blank"类天疱疮的病理特点?()A、形成上皮基底层下疱。

B、上皮全层剥脱,结缔组织表面光滑。

C、形成上皮下疱

D、无棘层松解

E、棘层松解3、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的病理表现?()A、上皮表面角化层剥脱形成角质栓塞。

B、基底细胞可发生液化变性。C、胶原纤维变性、断裂水肿。

D、血管周围有类纤维蛋白沉积。E、上皮下结缔组织可有淋巴细胞浸润。4、扁平苔藓的病理表现?()A、上皮可不全角化或无角化。

B、基底细胞液化、变性。C、黏膜固有层可有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带。

D、上皮下疱的形成。E、具有胶样小体。四、是非题1、天疱疮表现为上皮下疱()2、重度不典型增生相当于原位癌()3、红斑也是癌前病变的一种。()4、胶样小体出现在慢性盘状红斑狼疮中()5、类天疱疮常出现上皮下疱()6、口腔线性红斑是\t"/kecheng/2013/_blank"艾滋病的口腔表征()7、扁平苔藓一般不会出现淋巴滤泡。()8、基底膜是否完整是区分原位癌和浸润癌的重要特征。()9、上皮细胞气球样变常见于病毒感染。()10、天疱疮中结缔组织乳头层光滑。()五、简答题1、口腔\t"/kecheng/2013/_blank"粘膜白斑,扁平苔藓、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在病理表现上有何异同?2、口腔粘膜常见的疱性疾病有哪些?各有哪些病理学特点?3、癌前病变的概念。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1.过度角化:指黏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在组织学上可分为过度正角化和过度不完全角化。过度正角化是角化层增厚,细胞界限不清,细胞核小时,形成均匀性嗜伊红染色的角化物,伴有粒层增厚且透明角质颗粒异常明显;过度不全角化为增厚的角化层中胞核未分解消失,粒层增厚不明显。2.角化不良:也称错角化,为上皮的异常角化,在上皮棘层或基底层内个别或一群细胞发生角化。3.糜烂:为上皮的浅层破坏,未侵犯上皮全层称作糜烂。4.溃疡:是黏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为溃疡。可分为浅层溃疡和深层溃疡。浅层溃疡之破坏上皮层,愈后不留瘢痕,而深层溃疡病变波及粘膜下层,痊愈后遗留瘢痕。5.假膜:为灰白色或黄白色膜。在溃疡的表面常有假膜形成,假膜由炎性渗出的纤维素形成网架,将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炎性渗出的细胞聚集在一起而形成。6.斑:是黏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范围一般表较局限,大小不等,不高起,不变厚,也无硬度的改变。7.白斑: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在临床和病理上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称作白斑。8.天疱疮细胞: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松解的棘细胞,这种细胞没有细胞间桥,细胞肿胀呈圆形,核染色深。常有胞浆晕环绕着核周围,这种游离为单个或数个成团的细胞,称之为天疱疮细胞。二、单项选择题1-5DACBC

6-8CDC三、多项选择题1、ABCD

2、ABD

3、ABCDE

4、ABCDE四、是非题1-5×∨∨×∨;6-10∨∨∨∨×五、简答题1.口腔粘膜白斑,扁平苔藓、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在病理表现上有何异同?答案:(1)肉眼观察三者的异同之处;(2)组织学表现上的异同之处,包括角化特点,上皮增殖或萎缩的特点、基底细胞及基底膜的特点、固有层及炎症细胞浸润的特点。2.口腔粘膜常见的疱性疾病有哪些?各有哪些病理学特点?答案要点:\t"/kecheng/2013/_blank"疱疹性口炎、天疱疮和\t"/kecheng/2013/_blank"良性粘膜类天疱疮。病理特点:(1)疱疹性口炎:上皮细胞发生气球变性和网状液化,上皮内形成疱。气球状细胞的胞核内有嗜伊红性病毒小体,也叫病毒包涵体,其大小为3~8μm,多在水疱的底部,网状液化是上皮细胞内水肿,最后细胞壁破裂,形成多房性水疱,陈旧水疱中残余的细胞壁完全消失,多房水疱则变为单房性水疱。上皮下方结缔组织中有水肿、血管扩张充血和炎症细胞浸润。刮取早期水疱的底部细胞做涂片,巴氏染色,可见毛玻璃样核、多核合胞体及核内包涵体三种变化。(2)天疱疮:主要为棘层松解、上皮内疱形成。泡多在棘细胞和基底细胞之间形成,基底细胞附着在基底膜上形成所谓的绒毛。泡内见松解、脱落的上皮细胞,称天疱疮细胞。(3)良性粘膜类天疱疮:形成上皮下疱,基底细胞变性,病损部位的上皮全层剥脱,结缔组织表面光滑,胶原纤维水肿,其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晚期黏膜固有层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根据上皮剥脱后结缔组织表面无残留的基底细胞层,且上皮层内无棘层松解,可与寻常性天疱疮进行区别。3.癌前病变的概念。口腔有哪些常见的癌前病变?癌前病变的组织学依据是什么?答案要点:(1)癌前病变的概念:是较其相应的正常组织更容易发生癌的、发生形态学改变的组织;(2)白斑、红斑;(3)癌前病变的组织学依据是上皮异常增生,包括①上皮基底细胞极性消失;②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③核浆比例增加;④上皮钉突呈滴状;⑤上皮层次紊乱;⑥有丝分裂相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有丝分裂;⑦上皮浅表1/2出现有丝分裂;⑧细胞多形性;⑨细胞核浓染;⑩核仁增大;①①细胞粘着力下降;①②在棘细胞层中单个或成团细胞角化。并不是以上12项均出现才诊断为上皮异常增生,根据以上项目出现的数目,而分为轻、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

第十六章

唾液腺肿瘤一单项选择1、多形性腺瘤在小涎腺中以()最为多见。A、上唇

B、磨牙后腺

C、腭部D、舌部2、下列哪项不是多形性腺瘤的病理表现()A、腺管样结构B、肌上皮结构C、粘液软骨样结构

D、膜性结构3、下列哪项是多形性腺瘤与肌上皮瘤的区别()A、腺管样结构大于5%-10%

B、肌上皮结构C黏液样组织

D、软骨样组织4、肌上皮细胞中黏液软骨样组织对间叶成分标记物成阴性表达的是()A、肌动蛋白

B、CK

C、波形蛋白

D、GFAP5、以下关于Warthin瘤不正确的说法是()A、双层细胞形成囊状结构

B、肿瘤间质主要为淋巴细胞C、偶见胆固醇结晶

D、放射性核素成像表现为冷结节6、小管状腺瘤间质的特点是()A细胞少,血管丰富B细胞多,血管丰富C细胞少,血管稀疏D细胞多,血管稀疏7、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的特征()A、黏液细胞和中间细胞为主

B、黏液细胞和表皮样细胞为主C、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为主D、黏液细胞和中间细胞为主8、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上皮团,上皮团中央坏死形成“粉刺”样,这是()唾液腺肿瘤的特征性表现A、囊腺癌

B、非特异性腺癌C、唾液腺导管癌

D、恶性多形性腺瘤9、下列哪种唾液腺疾病常见EB病毒感染()A、唾液腺\t"/kecheng/2013/_blank"鳞状细胞癌B、唾液腺小细胞癌C、唾液腺大细胞癌

D、唾液腺淋巴上皮癌10、关于恶性多形性腺瘤常见类型不正确的是()A、多形性腺瘤癌变

B、癌肉瘤

C、转移性多形性腺瘤

D、\t"/kecheng/2013/_blank"骨肉瘤二多项选择题1、基底细胞腺瘤的病理变化中,肿瘤细胞的排列方式有哪些()A、实性形

B、小梁型

C、透明细胞型

D、膜性型

E、管状型2、腺泡细胞癌的肿瘤实质细胞有()A、腺泡样细胞B、闰管样细胞

C、空泡样细胞D、透明细胞

E、非特异性腺样细胞3、腺泡细胞癌肿瘤细胞常见的类型和排列方\t"/kecheng/2013/_blank"医学\t"/kecheng/2013/_blank"三基式()A、实体型

B、微囊型C、滤泡型

D、乳头囊型

E、黏液型4、黏液表皮样癌由()细胞构成A、黏液细胞B、皮样细胞C、表皮样细胞D、中间细胞E、皮脂腺细胞5、腺样囊性癌中肿瘤细胞的类型和排列方式()A、腺性型

B、管状型

C、实性型

D、囊性型

E、黏液型6、上皮-肌上皮癌的病理表现以下正确的是()A、典型结构为双层导管样结构B、内层为闰管样上皮细胞C、外层细胞为腺上皮细胞

D、外层为肌上皮细胞E管状结构周围有基底膜样结构呈带状围绕7、唾液腺鳞状细胞癌只限于诊断()A、磨牙后腺

B、腮腺

C、舌下腺D、颊腺

E、颌下腺8、以下唾液腺肿瘤中常见导管或腺管样结构的有()A、基底细胞腺瘤B、小管状腺瘤

C、皮脂腺腺瘤D、囊腺癌E、上皮-肌上皮癌9、关于腺泡细胞癌的说法正确的是()A、内含嗜碱性酶原颗粒

B、空泡样细胞PAS染色阴性C、闰管样细胞双嗜性

D、腺泡样细胞PAS染色阴性E、非特异性细胞双嗜性三、是非题1、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唾液腺良性肿瘤。()2、肌上皮瘤免疫组织化学CK染色阴性。()3、Warthin瘤又称\t"/kecheng/2013/_blank"腺淋巴瘤或淋巴囊腺瘤。()4、腺泡细胞癌中可见嗜酸性的酶原颗粒。()5、黏液表皮样癌低分化型中黏液细胞低于10%。()6、腺样囊性癌中腺性型的主要特点是肿瘤细胞团块内可见有筛孔状囊样腔隙。()7、发生在舌下腺的肿瘤首先考虑腺样囊性癌。()8、唾液腺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只限于小唾液腺。()9、恶性多形性腺瘤当中可含有癌肉瘤的成分。()10、非特异性腺癌肿瘤细胞排列成腺样或导管样结构。()四、简答题1、简述多形性腺瘤的病理变化?2、试述黏液表皮样癌的病理变化?五病例分析患者年龄53岁,男性,因腭部黏膜深大溃疡入院。查体现软硬腭交界处直径大小约1.5CM的深层溃疡,与周围界限不清。试分析可能的疾病(至少三种),并简述其病理变化。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5CDABD

6-10ABCDD二、多项选择题1ABDE

2ABCDE

3ABCD

4ACD

5ABC

6ABDE

7BCE

8ABCE

9ABCE三、是非题1√2×3√4×5√6√7√8×9√10√四、简答题1答:肉眼观察,多呈不规则结节状,剖面多为实性,灰白色或黄色,可见囊腔,囊腔内含透明黏液,偶见出血和钙化。肿瘤周围有厚薄不一的包膜,多数肿瘤包膜完整,但是以黏液样结构为主的肿瘤或发生于小唾液腺者包膜可不完整或无包膜。光镜观察,肿瘤细胞的类型多样,组织结构复杂。其基本结构为腺上皮,肌上皮,黏液,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腺管样结构:腺上皮呈立方状或矮柱状,核圆形或卵圆形,呈空泡状,含1-2个核仁,胞浆微嗜伊红,主要为导管样结构形成细胞。腺管的外围为梭形的肌上皮细胞或柱状的基底细胞,胞浆少,核染色深。肌上皮结构:根据细胞的形态,肿瘤性肌上皮细胞区分为浆细胞样细胞、梭形细胞、透明肌上皮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四种形态。其中浆细胞样细胞多见,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偏位或中位,胞浆嗜伊红均质状,排列呈片状或弥漫散在分布。梭形细胞类似于平滑肌细胞,常排列成束。偶见透明的肌上皮细胞和上皮样肌上皮细胞。肌上皮结构中可见巢状鳞状上皮化生,细胞之间有明显的细胞间桥,上皮团中央可见角化珠,角化脱落可形成囊腔。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腺管及上皮条索周围常见到上皮细胞疏松排列,逐渐移行为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肿瘤的间质较少,纤维结缔组织常发生玻璃样变。2答:肉眼观察,高分化者常无包膜,剖面为灰白色或浅粉红色,有散在的小囊腔,囊腔内有淡黄色黏液。高度恶性者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楚,向周围组织浸润。剖面灰白色,实性,囊腔很少,常见出血和坏死。光镜观察,肿瘤实质由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构成。黏液细胞较大,为柱状或杯状,胞浆呈泡沫状或网状,胞核较小,位于基部。表皮样细胞为多边形,细胞和居中,细胞之间可见细胞间桥,单角化罕见。中间细胞较小,呈立方状,胞浆少,胞核圆形,大小一致,类似于上皮的基底细胞。根据三种主要细胞成分的比例及细胞分化程度,黏液表皮样癌可分为三种类型:⑴高分化(低度恶性)型:黏液细胞和表皮样细胞为主,占肿瘤细胞的50%以上,中间细胞较少,缺乏异型性和核分裂象。肿瘤细胞排列成巢状或片状,常形成囊腔和腺腔,周围为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肿瘤的间质较多,常见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和(或)黏液外溢引起的炎症反应,有时形成生发中心。⑵低分化(高度恶性)型:构成细胞主要是中间细胞个表皮样细胞,黏液细胞较少,低于10%,散在与表皮样细胞之间。肿瘤的异型性及核分裂象明显,排列成片状或实性上皮团,缺乏囊腔和腺腔结构,向周围组织成浸润性生长。⑶中分化(中度恶性)型:介于上述两型之间,黏液细胞大于10%,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也很明显,常排列成实性团块,囊腔形成少,偶见细胞异型性及核分裂象。五、病例分析答:可能的疾病有腺样囊性癌,坏死性涎腺化生,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口腔鳞状细胞癌。腺样囊性癌病理变化:肉眼观察,肿瘤呈圆形或结节状,平均直径3cm。剖面为灰白色或浅褐色实性肿块,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光镜观察,肿瘤实质细胞主要为导管内衬上皮细胞和变异肌上皮细胞,导管内衬上皮细胞呈立方状,卵圆形,大小较一致,胞浆少,通常透明,胞核为圆形或卵圆形,较大,深染,核分裂象少见;变异肌上皮细胞呈扁平状,梭形或不规则形。这两种细胞排列成管状、筛状和实性结构,在同一肿瘤中常见到两种以上的排列方式。但以某一种为主。根据肿瘤的类型和排列方式分为三种类型:⑴腺性(筛状)型:主要特点是肿瘤细胞团块内含有筛孔状囊样腔隙,与\t"/kecheng/2013/_blank"藕的断面相似。筛孔内充满嗜酸或嗜碱性黏液物质,不均匀,呈网状;有的囊腔腔隙内为粉染的玻璃样变性的间质,腔隙周围有基底膜样结构。⑵管状型:主要特点是肿瘤细胞形成小管状或条索状结构为主。官腔结构的内层衬有导管细胞,外层为肿瘤性肌上皮细胞,中央为囊腔。⑶实性型:此型细胞较小,胞浆少,嗜碱性,肿瘤细胞排列成大小不等的上皮团,大的团块中心组织可变性坏死,管状和筛孔状结构较少。肿瘤的间质常有玻璃样变。坏死性涎腺化生:溃疡周围的表面上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腺小叶坏死,腺泡壁溶解消失,黏液外溢形成黏液池;腺导管上皮呈明显的鳞状化生,形成大小不等的上皮岛或上皮条索。有的腺小叶被鳞状细胞团片取代。但化生的鳞状细胞形态较一致,无核异型性或间变。腺体内有弥散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复发性坏死性黏膜性周围炎:病变深在,侵犯黏膜下层,腺泡组织被炎症破坏,腺管扩张,腺管上皮增生。严重时腺小叶结构消失,被密集的淋巴细胞所取代,也可形成滤泡样结构,炎症组织中可见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发生于舌部的深溃疡可侵犯肌层,肌束之间\t"/kecheng/2013/_blank"水肿且有较多的炎症细胞浸润。溃疡报表慢覆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其下方的结缔组织胶原纤维水肿、断裂,毛细血管可见扩张、充血。鳞状细胞癌:鳞状细胞癌肉眼观察常呈菜花状,也可坏死脱落而形成溃疡。癌组织也同时想深层作浸润性生长。镜下见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中,细胞间还可见到细胞间桥,在癌巢的中央可出现层状角化物,称为角化珠或癌珠。分化较差的鳞状细胞癌无角化珠的形成,甚至也无细胞间桥,;瘤细胞呈明显的异型性并见较多的核分裂象。浸润性癌细胞呈实性片块状、条索或岛状甚至为单个癌细胞浸润。根据肿瘤的恶性程度、细胞和细胞核的多形性以及细胞分裂活性等将口腔鳞癌分为高、中、低三级:高分化鳞癌与正常的鳞状上皮类似,即含有数量不等的基底细胞和具有细胞间桥的鳞状细胞,角化明显,核分裂象少,非典型核分裂和多核细胞极少,胞核和细胞多形性不明显。中分化鳞状细胞癌具有独特的核的多形性和核分裂,包括非正常核分裂,角化不常见,细胞间桥不明显。低分化鳞癌以不成熟的细胞为主,有大量正常或不正常的核分裂,角化非常少,细胞间桥几乎不能发现。

第十七章口腔颌面部囊肿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种囊肿来源于缩余釉上皮()A、\t"/kecheng/2013/_blank"含牙囊肿

B、\t"/kecheng/2013/_blank"牙源性角化囊肿C、HYPERLINK"/tcm/2009/20090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