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省地质灾害点三维空间数据采集项目技术设计书(完整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ba4728a0366a3d6994266617a7a557b/3ba4728a0366a3d6994266617a7a557b1.gif)
![XX省地质灾害点三维空间数据采集项目技术设计书(完整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ba4728a0366a3d6994266617a7a557b/3ba4728a0366a3d6994266617a7a557b2.gif)
![XX省地质灾害点三维空间数据采集项目技术设计书(完整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ba4728a0366a3d6994266617a7a557b/3ba4728a0366a3d6994266617a7a557b3.gif)
![XX省地质灾害点三维空间数据采集项目技术设计书(完整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ba4728a0366a3d6994266617a7a557b/3ba4728a0366a3d6994266617a7a557b4.gif)
![XX省地质灾害点三维空间数据采集项目技术设计书(完整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ba4728a0366a3d6994266617a7a557b/3ba4728a0366a3d6994266617a7a557b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省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
三维空间数据采集技术设计书TOC\o"1-5"\h\z任务概况 1任务来源与目的 1任务区范围 1任务内容 2任务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2自然地理概况 2已有资料情况 2平面控制资料 2高程控制资料 3图件文档资料 3引用文件 3成果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 4空间参考系 4大地坐标系 4高程系统 4投影和分带 44.2 成图比例尺与釆样间隔 4成果要求 5航空摄影成果要求 5数字真正射影像精度要求 5三维模型制作精度要求 5设计方案 6软硬件环境及其要求 6主要硬件 6主要软件 6总体技术路线 7航空摄影 7航摄基本要求 7航线规划设计 10航摄具体实施及相关要求 11航空影像数据检查及预处理 11像片控制测量 12像控点的基本要求 12像控点的布设 12像控点的刺点与整饰 15像控点的测量 16真三维建模生产 20自动化空三加密 21IIII影像密集匹配 22纹理映射 22三维成果输出 23DSM输出及编辑 23真正射影像图制作 24技术路线 24工艺流程 24作业方法 24质量控制 25基本要求 25质量管理 26生产技术培训 26生产质量控制 27数据安全、备份或其他特殊的技术要求 28上交资料 28上交成果要求 28上交成果资料清单 29附件 30附件A: 无人机航摄飞行记录表 31附件B: 航摄鉴定表 32附件C: 实时定位观测记录表 33\o"CurrentDocument"附件D: 仪器参数及天线高量测方法 34\o"CurrentDocument"附件E: GPS静态测量观测记录表 35附件F: 像控点点位信息表(样表) 36附件G: 像控点成果表 37附件H: 元数据 38.3.3航摄具体实施及相关要求(1) 了解掌握气象条件,做好飞行前各项准备工作。进入航摄任务实施后,作业组需及时了解掌握摄区气象条件,为飞行安排及时提供依据。作业组在航摄实施前,应认真检查飞行器,提前做好飞机保养工作,按照设备清单检查清点所携带的设备、仪器等,并完成设备交接和设备充电。(2) 航飞作业按照作业讣划,作业组应充分组织好飞行前的地面准备工作。包括:组装飞机、调试相机,仔细检查飞机的各项参数指标是否正常,并做好记录,确保飞行安全;作业员针对当日天气状况、光照情况设定好相机参数,并完成相机安装和调试工作,并反复检查确认。地面准备丄作完成后,执行航飞任务。(3) 作业监控执行任务的无人机升空后,地面监控人员应实时监控无人机工作悄况,了解作业进度、飞行速度、仪器设备匸作是否正常等。作业期间,作业人员应时刻保持对气象环境的观察,当地面风速、风向变化较大或天气突变时,根据着陆条件要求及时作出是否返航着陆的处置。(4) 数据整理及质量检查无人机返航着陆后,有序地组织拆卸设备。作业人员应及时对数据进行备份整理并完成数据的初检工作,对数据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应做好补摄或重飞准备。(5) 注意事项及相关要求>严格组织,安全为重,认真仔细,注重细节。>遵守低空航空飞行相关规范要求,令行禁止。>严格落实航摄相关要求,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做好安全预案,熟悉处置流程,防范未然。>准确、及时、详细地做好航空摄影实施过程中的各项记录,以备项口查验使用。5.3.4航空影像数据检查及预处理5.3.4.1数据检查根据项LI要求,检查航空影像数据是否满足项LI生产要求。本次项LI航空摄影数据要求如下:>地面分辨率优于0.10米。>影像像点位移不大于1个像素,最大不应大于1.5个像素。>通过□视观察,影像质量应确保影像清晰,反差适中,颜色饱和,色彩鲜明,色调一致。有较丰富的层次、能辨别与地面分辨率相适应的细小地物影像,满足三维模型数据生产要求。>重叠度、摄区覆盖、航高保持等满足航摄基本要求。5.3.4.2 数据预处理影像数据符合生产要求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整理编号处理。编号要求:影像数据编号由县(区、市)字母代码(3位字母)、分区/架次(2位数字,不足的前面补0)、相机编号(A、B、C、D、E)和航片流水号(4位数字,不足的前面补0)共十位组成。县(区、市)字母代码,为县(区、市)行政区划字母代码,具体见附件B;分区/架次山设计分区或实际飞行架次编号,范圉为:00'99;航片流水号编号范围:0001-9999。如HPY01A0023表示和平县第1分区(架次)A相机第23张片。同一航摄分区的相同位置相机影像编号不允许重复。5.4像片控制测量无人机航摄获取的影像相幅小、像片数多,进行数字刺点。利用简单镶嵌的摄区影像图查看摄区大致情况,选取合乎要求的控制点。5.4.1像控点的基本要求1.1 基本精度要求像控点相对于邻近基础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要求:平地、丘陵地不应超过±0.24米,山地、高山地不应超过±0.32米。像控点相对于邻近基础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要求:平地、丘陵地不应超过土0.1米,山地、高山地不应超过±0.2米。5.4.1.2 成果取位要求像控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均精确到0.01米。5.4.2像控点的布设5.4.2.1 像控点的分类和编号本项W像控点统一布设成平高控制点,简称平高点。像控点编号山县(区、市)行政区划字母代码、像控点类型代码和像控点顺序号共七位组成,如图4所示:XX:XXXX:XXXXX像控点顺序号像控点类型代码1字母代码图4像控点编号其中:“字母代码”3位,为县(区、市)行政区划字母码,详见附件B;“像控点类型代码”1位,像控点为“P”、检查点为“J”、备用点为“B”;“像控点顺序号”3位,不足3位的其前加数字“0”,由西向东、从北向南编号;像控点、检查点、备用点顺序号范围:001-999。如HDUP010表示花都区第10号像控点、PNYJ211表示番禺区第211号检査点。5.4.2.2 像控点的布设方案像控点采用区域网布点方案。像控点在航线方向的跨度一般为12条基线,旁向跨度一般为5条航线,个别困难地区在保证数字真正射影像图成图精度情况下可适当放宽。每个隐患点测区内至少布设4个检查点用于空中三角测量检查。区域网的图形宜呈矩形。当受地形等条件限制时,可釆用不规则区域网布点,在凹角转折处或凸角转折处应布设像控点。当遇到像主点、标准点位落水,水滨和岛屿地区等特殊情况,不能按正常情况布设像控点时,视具体情况以满足空中三角测量和成图要求为原则布设像控点,点位在像片上的条件可适当放宽。两航摄分区使用同一航摄仪,航向重叠正常,旁向衔接错开小于10%,航高差在平均相对航高的1/50以内时,可视为同一航线布点。否则,像控点应布在航摄分区分界的重叠部分内,相邻航线应尽可能公用,如果不能公用,应分别布点,并注意避免产生控制漏洞。航向重叠度小于53%被视为航摄漏洞,且没有绝对漏洞的悄况下,应以漏洞为界分段布点,漏洞部分分别利用两端适当外延进行补充。个别旁向重叠大于100个像素且小于250个像素,且影像清晰时,应在该重叠部分补测1-2个像控点。如果不能满足上述要求,重叠不大于100个像素的像片不超过2张,且不存在绝对漏洞的情况下,应在该重叠部分补测2-3个像控点,从上下航线适当外延进行补充。像主点或标准点位处于水域内,或被云影、阴影、雪影等覆盖,或无明显地物,但落水范围的大小和位置不影响立体模型连接时,可按正常航线布点。水滨和岛屿地区的布点,海岛(礁)以能最大限度控制测绘面积、方位、高程为原则,凡有合适条件的像对尽可能布设2-4个像控点。区域网中补E航线结合处的布点应保证连接精度,一般可在结合处加布1个像控点。2.3 像控点的目标条件像控点的点位应满足下列U标条件:像控点的目标影像应清晰,易于判别,如选在交角良好(30°〜150°)的细小线状地物的交点、明显地物拐角点、原始影像中不大于3X3像素的点状地物中心,同时应是高程起伏较小、常年相对固定且易于准确定位和量测的地方。弧形地物及阴影、狭沟、尖山顶和高程变化急剧的斜坡等,均不宜选作刺点L1标。像控点的刺点LI标,应同时满足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的要求。实地辨认精度大于0.2m的弧形地物不得作为选点U标。注意像片的航摄时间,航摄后有变迁的地方不能作为选点LI标。水田、旱地等变化快,应注意选取较大的田境作为LI标。当点位刺在高于地面的地物顶部时,应量注顶部与地面的比高至0.01m,量注的数值应在备注栏进行注明。点位刺在陡坎等地物边缘时,应注明刺在坎上或坎下,并注出坎的比高。点位刺在圉墙的端点或拐角上时,比高量注时应说明用墙与量至地面的方位关系。当口标条件与像片条件矛盾时,应着重考虑□标条件。测区内普遍难以找到合适的像控点口标时,航摄前应铺设地面标志。地面标志应在飞机进人航摄区域前铺设完毕,且妥善保护;地面标志的数量、形态、规格等以满足像控点布点需要和LI标条件而定,确保其与周围地面具有良好的反差,为增强标志影像的判读效果和提高标志的成像率,铺设的标志应尽可能的适当低于或高于地面。5.4.2.4 像控点的像片条件像控点一般布设在航向及旁向六片或五片重叠范围内。像控点距离像片边缘不应小于100个像素。像控点应选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离开方位线的距离一般应大于500个像素。当旁向重叠度较小,相邻航线的点不能公用时,可分别布点。测区周边的像控点,应布设在测区边界线以外,且能有效控制整个测区;除航线首末点外,测区周边像控点宜选在三片重叠处。航线两端上下像控点尽量位于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上,相互偏差一般不超过75米,个别最大不应超过150米。航线中间的像控点一般应布设在两端像控点的中线上,困难时可向两侧偏离150米左右。5.4.2.5 像控点的观测条件采用GPS测定时,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传送通道等附近50米内不宜作为选刺LI标。点位周围应便于设置接收设备,视野开阔,视场周圉障碍物的高度角应小于10°〜13°,以保障接收卫星信号时不受影响。点位附近不宜有大面积水域或对电磁波反射强烈的物体(如金属广告牌、油罐等),以减弱多路径效应的影响。5.4.3像控点的刺点与整饰本项LI像控点采用在数字影像上刺点,直接在数字影像上选点、标记,标示出刺点位置,不要求输出影像刺点。数字影像的刺点以内业易判、易读、准确为原则。以整张像片表达像控点的概略位置、以像控点为中心截取放大3倍的影像表达像控点详细位置,同时结合点位说明制作像控点点位信息表(具体样式见附件H),代替像控点点位略图。像控点均需实地打桩或作出固定标志,并在木桩上或附近用红油漆进行标记,以便检查、复测。所有像控点需进行野外拍照,分别拍摄远、中、近景照片。远景距离测站一般不小于20米、中景距离测站一般不小于10米,且均应能清晰反映出点位与周边相关地物关系,两照片尽量呈垂直方向拍摄,照片拍摄时尽量不要沿线状地物方向拍摄,尽量与线状地物呈45°方向拍摄;近景一般距离测站2-3米拍摄,应能清晰反映出点位LI标符合技术设计的点位要求。采用远景照片作为像控点点位信息表(附件H)的像控点实地照片。5)像控点的刺点、点位说明和现场照相应在实地进行,并经第二人实地检查。5.4.4像控点的测量像片控制测量首选基于GDCORS的网络RTK模式进行观测;在不能接收GDCORS网络RTK服务时,可采用GPS静态测量。像控点高程首选釆用XX省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计算;无法利用XX省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的海岛区域,采用海岛(礁)测绘似大地水准面成果。若以上测量方法不能满足测量需要时,可采用其他等精度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但是必须事先征得技术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进行,同时需在技术总结中进行详细说明。5.4.4.1网络RTK测量(1)技术要求采用GDCORS系统网络RTK作为像片控制测量方法时,山网络RTK直接测定像控点的三维坐标,再利用相应的转换参数将平面坐标转换到成图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利用XX省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将像控点的大地高转换到正常高;或者直接利用GDCORS服务管理中心提供的七参数直接测定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平面坐标和正常高。其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的规定:表6网络RTK测量基本技术要求观测窗口状态截止高度角15°以上的卫星个数PDOP值良好2:6<4可用524且W6不可用<5>6(2)作业要求R两次初始化。每次观测历元数不少于20个,采样间隔2s~5s;或每次观测历元数不少于100个,采样间隔Is。b)数据釆集设置单次观测的平面收敛精度不应大于5cn),高程收敛精度不应
大于5cm。c) 各次初始化测量的空间坐标依照平面坐标较差不超过5cm,高程较差不超过5cm;不符合要求时,加测一次;如果三次各不相同,则在其它时间段重新观测。d) 取各次测量的平面坐标中数、高程中数作为最终结果。e) 观测时应采用三脚架或对中杆进行对中、整平。每点均须量取仪器高两次,两次读数差不大于3毫米,取中数输入GPS接收机中。数据采集过程需按照附件E《实时定位观测记录表》的相关要求填写观测记录。f) 观测员在作业期间不得擅自离开测站,并应防止仪器受震动或被移动,防止人为或其它物体靠近天线,遮挡卫星信号。g) 接收机在观测过程中不应在接收机近旁使用对讲机或手机;雷雨过境时应关机停测,并取下天线,以防雷电。h) 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从GPS接收机转存到计算机上,确保观测数据不丢失,并拷贝备份由专人保管。可以按测站或一天的数据保存原始数据,及时统计不满足精度要求的点并组织重测工作。(3)数据处理数据处理软件采用GDCORST作组编制的数据处理软件,主要功能包括:坐标转换、成果数据质量分析、成果生成和精度统讣。R观测数据整理以日期建立目录,目录的字符为六位,如YYMMDD,YY为年的后两位,MM为月,DD为日期。如2015年10月6日,其目录名为151006。观测数据按以下格式整理:XYZ或XYZ或************点号—时段号一历元空间坐标或平面直角坐标和高程(空格符分开)每天每台接收机的所有观测数据放在同一个文件中,如2015年10月10日的所有观测数据放在151010-13306.txt(13306为接收机编号)中。b)数据质量分析按照观测时段统计观测数据的各项标准差以及区间分布,利用xyH_sta.exe统计平面及大地高精度。精度指标应符合表7的规定:表7网络RTK测量精度指标类别平面大地高限差5cm5cm利用xyH_sta.exe统计的单历元误差有超过3倍中误差的情况出现,则该观测时段存在粗差数据,需重测。c)数据处理当采集的成果为空间坐标成果,利用GDCORS提供的相应转换参数,将成果的平面坐标转换至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利用XX省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将成果的大地高转换到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正常高。5.4.4.2GPS静态测量采用GPS静态测量作为像片控制测量方法时,像控点的平面位置通过双基准站与GDCORS的联测确定;像控点的高程采用XX省似大地水准面模型计算。采用GPS静态测量进行观测时,在当前作业范围设立两个基准站固定不动,与GDCORS连测;同时,流动站釆用快速静态模式在各像控点上与这两个基准站联测。基准站的设立可根据作业需要灵活处理。数据处理时,IIIGDCORS基准站作为起算点,采用网解算模式解算GDCORS基准站与两个基准站之间的基线,获取两个基准站的大地坐标;然后解算两个基准站和像控点之间的基线,获得像控点的大地坐标。(1)技术要求GPS静态测量作业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9的规定:表8GPS静态测量作业技术要求a(mm)b(1X10-6)最弱边相对中误差<10<51/20000注:表中a表示固左误差:b表示比例误差系数。静态GPS测量作业的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0的规定。表9GPS静态测量观测技术要求测量模式卫星高度角同时观测有效卫星平均重复设站数数据釆样间隔GDOP值数据存储模式静态或快速静态>10°24Ml10秒W8数据压缩记录基准站与GDCORS同步观测的时段长度不少于4小时;流动站与双基准站同步观测的时段长度视其基线长度(L)按表11选用观测时间。当观测质量不佳时应适半延长时段长度或换时段进行观测。表10流动站与双基准站同步观测的时段长度要求基线长度OKmvLW5Km5KmvLW10KmlOKmvLW15Km15KmvLW20Km观测时间$15分钟N30分钟240分钟$60分钟(2)作业要求a) 观测组应严格按规定的时间进行作业,保证流动站与基准站同步观测同一卫星组,当情况有变化时,应经测区负责人同意后,方可实施;观测组不得擅自更改作业计划。b) 每点的观测作业均必须量取仪器高,于开机前后各量一次,并记录于外业测量手簿(附录G静态测量观测记录表)中,两次读数不应大于3毫米,并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输入GPS接收机中。此外,还需及时输入测站名等信息。c) 观测员在作业期间不得擅自离开测站,并应防止仪器受震动和被移动,防止人为和其它物体靠近天线,遮挡卫星信号。d) 接收机在观测过程中不应在接收机近旁使用对讲机;雷雨过境时应关机停测,并取下天线,以防雷电。e) 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从GPS接收机转存到计算机上,确保观测数据不丢失,并拷贝备份由专人保管。可以按测站或一天的数据保存原始数据,同时应进行当天的基线计算,及时统讣不满足精度要求的点并组织重测工作。数据预处理完成后,各点通过初步检核的基础上把原始数据输出RIXEX格式。(3)数据处理a)观测数据整理以数据釆集日期建立EJ录,目录的字符为五位,如YYDAY,YY为年的后两位,DAY为年积日。如2015年11月6日,其目录名为15310(15为2013年的后两位,310为年积日)。观测数据按时段整理,每个测站每个观测时段两个文件,例如2015年11月6日像控点P0007,观测数据o-File为P00073100.15o,观测星历n-File为P00073100.Ion(P0007为点号,310为年积日,0为时段号,15为年后两位)。b)基线解算及检验流动站与GDCORS基准站之间联测的基线向量解算釆用GAMIT软件,用网解的模式进行基线解算,星历釆用快速精密星历,各种模型采用GAMIT缺省要求。并通过GDCORS基准站的坐标求解得到流动的WGS-84坐标、2000国家大地坐标。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不宜大于10%;不同点间不进行重复基线、同步环、异步环的数据检验。基线向量的弦长精度按下式衡量:a=±yja2+(b-D)2式中:cr——标准差(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mm);a 固定误差(mm),本任务取值为5;b——比例误差系数(1X10-6),本任务取值为2;D——相邻点间的距离(km);c)平差及坐标转换基线解算及检验工作结束后,以GDCORS基准站为起算点,分别在WGS-84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进行约束平差,获得各像控点的WGS-84与CGCS2000坐标成果。利用XX省似大地水准面模型、海岛(礁)测绘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将成果的大地高转换到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正常高。5.5真三维建模生产本项LI三维建模主要采用EV-Modeling自动建模系统,该系统是基于图形运算单元GPU的快速三维场景运算软件,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从简单连续影像中生成最逼真的实景真三维场景模型。具有快速、简单、全自动等特点,广泛的数据源兼容性和多种数据输出格式使其优势明显。模型成果所有建筑物的空间关系和纹理,均采用分层显示技术(LOD),分层多达20层以上,以保证任何配置的讣算机均能流畅地显示地物模型,充分详细地表达建筑物细部特征。运用倾斜摄影技术获取的影像数据,通过合理布设地面像片控制点,然后将影像数据、地面像片控制点数据导入EV-Modeling自动建模系统进行批处理。人丄只需参与对质量控制和三维模型编辑修饰工作。具体流程如图5o
图5真三维建模生产流程图5.5.1自动化空三加密在EV-Modeling自动建模系统中加载摄区影像,人工给定一定数量的控制点,软件采用光束法区域网整体平差,以一张像片组成的一束光线作为一个平差单元,以中心投影的共线方程作为平差单元的基础方程,通过各光线束在空间的旋转和平移,使模型之间的公共光线实现最佳交会,将整体区域最佳地加入到控制点坐标系中,从而恢复地物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示意图如图6o
图6软件自动空三加密示意图5.5.2影像密集匹配密集匹配技术:软件系统根据高精度的影像匹配算法,自动匹配出所有影像中的同名点,并从影像中抽取更多的特征点构成密集点云,从而更精确地表达地物的细节。地物越复杂,建筑物越密集的地方,点密集程度越高;反之,则相对稀疏。5.5.3纹理映射利用影像密集匹配的结果,山空三建立的影像之间的三角关系构成三角TIN,再由三角TIN构成白模,软件从影像中计算对应的纹理,并自动将纹理映射到对应的白模上,最终形成真实三维场景。如图7所示。图7纹理映射成果例图图7纹理映射成果例图5.5.4三维成果输出利用软件输出OSGB格式三维成果,对模型明显的拉伸变形、纹理漏洞和贴图模糊进行处理,直到满足真三维模型制作精度要求。三维模型成果如图8。图8三维模型成果5.5.5DSM输出及编辑利用软件对三维成果进行处理输出DSM数据,对DSM进行检查编辑,直到满足1:2000精度要求。图9DSM数据5.6真正射影像图制作5.6.1技术路线利用DSM数据基于自主研发的EV-Modeling软件对倾斜下视的航空影像数据进行微分正射纠正,对正射纠正后的TD0M数据进行检查、裁切处理,制作最终的TD0M成果。5.6.2工艺流程图10 TD0M制作流程5.6.3作业方法TD0M数据纠正使用EV-Modeling软件利用DSM数据对倾斜航空影像数据进行微分正射纠正,制作单幅的TD0M数据,如图11所示。图门TDOM数据(2) TDOM数据拼接分幅对单幅的TDOM数据进行拼接,拼接后再按照1:1000对其进行分幅。(3) TDOM数据检查、修改对分幅后的1:2000TD0M数据进行检查,对不满足的1:2000TDOM数据进行人工修改,直到其满足1:2000TD0M成果要求为止。(4) TDOM数据整理提交对检查合格的TDOM数据作整理,整理完成后提交质检。5.7质量控制5.7.1基本要求各阶段成果应按严格按照GB/T24356-2009《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18316-2008《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要求,通过二级检查一级验收方式进行质量控制,成果应依次通过队(站、公司项U组)的过程检查、院质量管理科(公司质检部)的最终检查和省厅组织的验收。要求如下:(1) 作业组提交的成果必须经过全面自查;(2) 一级检查为队(站、公司项H组)的过程检查,队(站、公司项LI组)检查员应深入到测区对各作业人员的匸作进行指导和过程质量检查,对成果进行全数检查;(3) 二级检查为院质量管理科(公司质检部)的最终检查,院质量管理科(公司质检部)检查员对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对最终成果进行内业全数检查和外业抽样检查;(4) 各级检查工作应独立、按顺序进行,不得省略、代替或颠倒顺序;(5) 最终检查应审核过程检查记录,审核中发现的问题作为资料质量错漏处理;最终检查提出的质量问题,作业部门应全面修改,修改人员应在检查记录上签字确认;(6) 最终检查完成后,应进行成果质量等级评定,并编写质量检查报告,检查记录及检查报告随成果一并提交省级验收。5.7.2质量管理5.7.2.1项目质量目标本项目质量日标优良,按期完成,无人员及仪器设备事故,争创优质工程。5.7.2.2质量保证措施(1) 本项LI在质量管理上按照技术培训、过程监督指导、过程检查、最终检查、验收的步骤对质量进行监督;(2) 对各关键工序应严格监控,各关键岗位及关键人员不得中途易人,关键的质量控制点做好相应的质量记录,做到有据可查,切实保证数据成果可黑;(3) 在作业阶段院技术人员和检查人员应及时赴测区对生产进行过程监督,及时掌握质量情况,对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和质量问题及时纠正;(4) 作业中出现的较大技术问题应及时反映,并立即采取措施解决;所有技术问题均应以书面形式提出,院/公司技术部门以书面形式答复,重大问题需报厅基础测绘处审批后执行。5.7.3生产技术培训5.7.3.1培训要求(1) 项目实施前•要做好生产技术培训,使参与此项目作业的人员,熟悉项LI各种技术文件,明确技术要领和作业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熟练掌握各种设备的使用。(2) 项忖参与人员必须进行安全生产培训,熟悉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定;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熟练掌握安全生产常识,确保安全生产。培训后进行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5.7.3.2 培训内容本项LI整体情况介绍;技术设计书和质量要求;相关测绘技术标准规范;与生产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5.7.4生产质量控制5.7.4.1 航空摄影成果质量检查像片重叠度、摄区边界覆盖保证、航高保持等飞行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影像是否清晰,层次是否丰富,反差是否适中等影像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像点位移是否符合要求;数据完整性和正确性;附件资料的完整性和齐全性。5.7.4.2 像片控制测量成果质量检查观测手簿的规整性;观测数据的完整性和符合性;像控点点位布设的合理性;像控点判刺的正确性,点位略图的准确性、完整性;像控点整饰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像控点计算的正确性,成果精度是否符合规范要求;附件质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5.7.4.3 数字真正射影像图成果质量检查坐标系统、投影参数、分辨率等数学基础是否符合要求;文件命名、数据格式、数据组织的正确性;影像质量是否清晰,色调(彩)是否均衡,有无明显拼接痕迹,色彩模式是否正确;元数据及相关文件资料内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5.7.4.4三维成果质量检查(1) 坐标系统、投影参数、分辨率等数学基础是否符合要求;(2) 文件命名、数据格式、数据组织的正确性;(3) 三维模型是否清晰,色调(彩)是否均衡,地物的表现是否符合要求(4) 元数据及相关文件资料内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5.7.5数据安全、备份或其他特殊的技术要求依据项LI要求,全部数据均应进行数据归档,归档要求完整、系统、及时。数据归档依照项LI规定,参照相关规定进行。元数据按相关规定进行填写,各项内容应充分反映本图幅内外业作业的实际情况。数字成果以硬盘为主要存储介质。各生产部门成果数据上交之后,资料室数据管理员通知各生产部门备份数据删除,严防数据流失。数据安全为了确保数据安全,设有专职人员进行数据管理,在生产过程中,要求所有数据均按要求进行双机存储备份。5.8±交资料5.8.1上交成果要求1) 所有成果数据按要求进行组织,并以光盘或硕盘为介质提交数据,光盘或硬盘封面按照成果资料的归档要求做好标识;2) 技术设计书、工作总结、技术总结等均应同时提供A4幅面打印稿及PDF格式的电子文档;3) 像控点点位信息表提供DOC格式的电子文档;4) 《实时定位观测记录表》、《仪器参数及天线高量测方法》、《GPS静态测量观测记录表》与《仪器参数及天线高量测方法》等观测记录成果应按照A4幅面正反页打印装订成册;5) 《像主点、像控点、加密区展点图》按测区提供A0幅面打印稿和dwg格式的电子文档(图层名分别为:像主点、像控点、加密区、成图范围,中央子午线经度);
6) 分块数字真正射影像成果应提交JPG格式的索引图(分辨率不低于300DPI),文件命名同分块数字真正射影像的命名;7) 航摄相机、GPS接收机等仪器设备的检定报告扫描(分辨率不低于300DPI)转换成PDF格式提交。5.8.2上交成果资料清单文档资料成果资料清单(纸质、电子文档各一份)技术设计书(纸质、电子文档各一份)工作总结、技术总结(纸质、电子文档各一份)质量检查报告、验收报告(纸质、电子文档各一份)倾斜航空影像成果摄区范围略图航空摄影飞行记录表(纸质一份)航摄鉴定表(纸质、电子文档一份)航摄像片(JPG格式电子文档一份)原始数据航摄相机、GPS接收机等仪器检定报告(纸质、电子文档一份)像片控制测量成果像控点点位信息表(电子文档一份)像控点外业照片(电子文档一份)像控点成果表(纸质、电子文档一份)像控点观测记录手簿(纸质文档一份)像主点、像控点、加密区展点图(纸质、电子文档一份)像控点原始观测数据、解算过程数据、成果数据(电子文档一份)三维成果OSGB格式三维数据(电子文档一份)真正射影像真正射影像电子文档一份(电子文档一份)附件
附件A: 无人机航摄飞行记录表无人机航摄飞行记录表机型 日期2016年 月 日从时分到时分摄区项目名称项目编号项目要求航摄分区地形地貌合作单位飞行团队飞控手地面站参与人员领队设计情况地而分辨率设计重叠度最高点重叠度最低点分辨率飞行数据飞行时间(min)航摄面积(km2)航线条数有效照片(张)摄影方向绝对航髙(m)航摄系统飞机编号自驾仪类型发动机型号螺旋桨规格电台型号天线型号曝光方式云台型号起降方式航摄仪航摄仪型号航摄仪编号焦距镜头编号像元大小是否检校快门设置光圈设置天气水平能见度垂直能见度天气状况温度航线示意图事故情况机身机翼尾翼相机发动机螺旋桨油门线雾化器自驾仪舵机电台天线起落架尾轮其他事故情况记录:(飞机出现损坏或其它突发事件时需令附备注一页详细说明)填表人: 数据接收人: 检查人:
附件B: 航摄鉴定表航摄鉴定表摄区: 地而分辨率: 米分区: 绝对航髙: m序号航线航摄日期镜筒号码航 线两端号码片数完成摄区在测区(分区)的位垃示意图总片数1 航摄仪类型航摄仪编号镜简号码说明:具体参数见航摄仪技术参数检定报告检查说明:检査意见:本架次成果符合规范要求,质量合格,可供下工序作业。检查者: 日期:
附件C:实时定位观测记录表实时定位观测记录表点名/点号: 观测人员: 日期:接收机需称及编号天线类型及其编号观测时段一次开始时间时分仪器高二次量取方式中数观测时段一次开始时间时分仪器高一•次量取方式中数观测时段一次开始时间时分仪器高二次量取方式中数不同观测时段最后一个历元空间坐标比对时段号XYZ备注附件D: 仪器参数及天线高量测方法接收机编号:天线编号:仪器参数及天线高量测方法接收机编号:天线编号:接收机型号:天线型号:量高方法:A:B:C淇它说明:如果手薄中记录为同一台仪器.相同的仪器高量取方法,只在本页表头填写,否则在各测站记录中填写,天线高量测方法在"测后''栏中填写。
附件E:GPS静态测量观测记录表GPS静态测量观测记录表参考站名参考站名天气点号(流动站)刺点像片号所在图幅接收机类型及编号天线类型及编号观测日期时段号采样间隔截止高度角时段长度开始记录时间时分结束记录时间时分天线高测虽:测方法读数(m)中数(m)天线高平均值数据文件名测前测后天线安放位置髙程起算付曽仪器墩比髙(m)天线高疑测方法斜髙垂高备注观测者: 记录者:附件F:像控点点位信息表(样表)XX县(区、市)像控点点位信息表点号HDUP0003所任图幅号F49G0230256刺点者张三检査者李四日期2015.10.10坐标X(m)2494244.41Y(m)37428769.63H(m)32.25像素X2042.41像素Y3879.51说明概略点位图(片号:HDU0600066) 像控点位置详图点位刺在房屋西南角点,髙程测至房角顶,房屋髙H二2.93米概略点位图、像控点位置详图以实际垂直于航摄方向为图示,点位说明以地理方位
附件G:像控点成果表 县(区、市)像片控制点成果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3°带投影,中央子午线 °(填写111、114.117)1985国家高程基准序号点名刺点片号平面坐标高程(米)备注X(米)Y(米)1XXXP001XXXXXXX.XXXXXXXX.XXXXX.XX
附件H:元数据元数据序号数据项名称别名数据类型字段宽度数据内容1产品名称TEXT301:1000数字正射影像图(DOM)2产品代号TEXT203图名TEXT164图号TEXT162505.0-37550.05比例尺分母INTEGER10006产品生产日期TEXT82015107产品更新日期TEXT88产品的版本TEXT329出版日期TEXT810产品所有权单位名称TEXT32XX省国土资源厅11产品生产单位名称TEXT32XX省国上资源测绘院/浙江国遥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2产品出版单位名称TEXT32XX省国土资源厅13数据量TEXT32**MB,保留2位小数14数据格式TEXT32非压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焊接用氩气生产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 帮别人贷款合同范本
- 汽修厂房租赁合同范本
- 直播平台技术开发合同
- 教育信息化设备采购及服务合同
- 数据安全保障与技术服务合同
- 饭店聘用合同
- 2024-2030年中国定坤丸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中国陶瓷杯市场全景评估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智能眼镜研发合作合同
- 2024-2030年中国汽车驾驶培训市场发展动态与前景趋势预测报告
- 中铁十四局合同范本
- 医院课件:《食源性疾病知识培训》
-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 华为人才发展与运营管理
-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后感3000字
- 七年级下册-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总复习核心考点与重难点练习(统部编版)
- 岩土工程勘察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实验室仪器设备验收单
- 新修订药品GMP中药饮片附录解读课件
- 非标自动化设备技术规格书和验收标准(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