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魏晋时代的“啸”(孙机)_第1页
20. 魏晋时代的“啸”(孙机)_第2页
20. 魏晋时代的“啸”(孙机)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魏时的啸顷读《美国的隐逸派诗人》一文,看到其中有这样一段对话:“中国有没有垮掉的一代诗人?”我说:“有。一千七百年前的晋朝就有。嵇康、阮籍、吕安、向秀,还有孙登、陶渊明,都可说是他们的代表人物。”“他们歌唱吗?”“唱歌。他们唱一种‘无词之歌’,也叫‘长啸’,每天在小林中仰天长啸,抒发感情。孙登是长啸大师。从嵇叔夜到陶靖节,这些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受到尊重的文化名人,为何忽然一齐“垮掉”?虽殊感费解,但姑不具论。只说把长啸指为“唱无词之歌”这一点,揆诸史实,已未免不够确切。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本来不假。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召南·江有汜》:“之子归,不我过,其啸也歌。”《王风·中谷有蓷》:“有女仳离,条其歗矣。”《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啸和歗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江有汜》笺),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们心怀忧怨而为啸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女传智篇》说鲁漆室之女因忧念邦国,倚柱而啸《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如《楚辞·招魂》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注:“夫啸阴,呼阳,阳主魂,阴主魄;故必啸呼以感之。”这是用啸来召唤亡者之魄《灵宝经》记某国大旱,一个名叫姓音的女仙“为王仰啸,天降洪水,至十丈”(《文选·啸赋》李善注引)。这是用啸来求雨。说得更具体的是葛洪的《神仙传》,此书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长啸啸音非常清亮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惊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则啸又被认为能召鬼。此类神话虽属无稽,但可证啸是术士的一宗本领,而且法术高深者,啸得还十分嘹亮,不同凡响。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

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后汉书·向栩传》说此人“恒读《老子》,状如学道,不好语言,而喜长啸”。他之好长啸,如果说还可能同“学道”有点关系的话,那么《后汉书·隗嚣传》所载王遵致牛邯书中,说自己由于激愤而“吟啸扼腕”,就和道术全不相干了。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世说新语·雅量篇》:“谢太傅(安)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绰)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同书《文学篇》“桓玄尝登江陵城南楼,云我今欲为王孝伯作诔。因吟啸良久,随而下笔吟是吟咏啸是长啸所以它也可称“讽啸“啸咏”。晋书王徽之传》说:“时吴中一士夫家有好竹,(徽之)欲观之,便出坐舆,造竹下讽啸。”《世说新语·言语篇》说:“周仆射(顗)雍容好仪形,诣王公(导)。初下车隐数人,王公含笑看之。既坐,傲然啸咏。”这时的吟啸、讽啸或啸咏,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胫而走,广泛流行以致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啸傲即郭《游仙诗所说“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饮酒诗所说“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归去来辞》中的“登东臯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吐属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把啸的方法和啸的音调记述得最细致的是西晋成公绥的《啸赋《文选》卷十八)。他写啸的发声是:近取诸身,役心御气。动唇有曲,发口成音。触类感物,因歌随吟„„音韵不恒,曲无定制。行而不流,止而不滞。随口吻而发扬,假芳气而远逝。啸音则柔曼而又尖峭响抑扬而潜转冲郁而熛起协黄宫于清角杂商羽于流徴。飘游云于泰清集长风乎万里„时幽散而将绝矫厉而慷慨婉约而优游,纷繁骛而激扬。情既思而能反,心虽哀而不伤。其效果则是:清激切于竽笙,优润和于琴瑟。玄妙足以通神悟灵,精微足以穷幽测深„„散滞积而播扬,荡埃蔼之溷浊。变阴阳之至和,移淫风之秽俗。

末一项虽被渲染夸张,但啸于其音乐性之外,再蒙上这样薄薄一层玄学的外衣遂使它在当时更具有魅力一些关于长啸的记述也往往在这方面点睛增毫。如《晋书·阮籍传》说他在苏门山遇见后来被称为“仙君”的孙登(附带说一句,孙登并不作诗,所以把他也归入“垮掉的一代诗人”之列,更是冤枉),“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所以直到唐代,孙广在《啸旨》中还说“啸之清可以感鬼神、致不死”,就是这层用意的发挥。不过,啸声中确乎没有歌词,那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无词之歌呢?否。因为吹口哨与唱歌虽互相接近,却究竟是两回事;不能把吹口哨说成是无词之歌,正像不能把吹喇叭说成是无词之歌一样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南京西善桥太岗寺南朝墓出土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中之阮籍作长啸图一)。他席地而坐,举起右手靠在口边,正吹得很起劲。南朝去晋尚近,砖画中所表现的均应信而有征看到这幅画魏晋名士的引吭长啸之风姿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了。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这时在考古材料中看到的啸者,则大抵为艺人。河南偃师出土的宋代砖画(图二),河南焦作山西侯马出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