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届全国新高考语文冲刺精品复习古代诗歌鉴赏2021届全国新高考语文冲刺精品复习12021届全国新高考语文冲刺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课件21、诗与歌诗歌也称诗,原本是配乐来唱的,故称“诗歌”后来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2、诗歌与诗人、读者、生活、寓意之间的关系诗歌由生活提供资源,由诗人含情创作,凝结寓意,反映生活,然后给读者提供可供鉴赏的作品。3、定义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通过有节奏、韵律的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抒发感情。①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平仄、对仗、节奏、押韵——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②反映生活(现实生活、羁旅生活、边塞生活、爱情生活、隐居生活等)③抒发感情(喜、怒、哀、乐、忧、惧、思)1、诗与歌2、诗歌与诗人、读者、生活、寓意之间的关系3、定义36、诗歌的发展历程
古歌谣——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自由诗5、诗歌的分类:古诗近体诗宋词元曲6、诗歌的发展历程
古歌谣——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4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讲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
——启功(元白)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5唐代以前是中国诗歌的发轫期,自然天籁,朴拙浑成;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期,直
抒胸臆,而又各具面目;宋代是中国诗歌的转型期,思
辨机趣,融情入理;宋代以后则是中国诗歌的繁盛期,流派繁多,然而缺乏原创。唐代以前是中国诗歌的发轫期,自然天籁,朴拙浑成;6四言古诗(出现最早的是《诗经》,另一代表是曹操诗)五言古诗
(成熟于汉代,简称五古)七言古诗
(成熟于唐代,简称七古)杂言诗
(可归入七言古诗)《登幽州台歌》古体诗四言古诗五言古诗
(成熟于汉代,简称五古)七言古诗
(成熟于7绝句律诗五言绝句(五绝)《江雪》七言绝句(七绝)《早发白帝城》
五言律诗(五律)《春望》七言律诗(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排律(八句以上的律诗)近体诗绝句律诗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五言律诗(五律)七言8一.宋诗:1.北宋:欧阳修、苏轼、王安石2.南宋:陆游、文天祥二.宋词:1.北宋:苏轼(豪放派)柳永、秦观、朱淑真(婉约派)2.南宋:辛弃疾(豪放派)李清照(婉约派)宋代一.宋诗:二.宋词:宋代9
元明清的诗歌一直在发展但占主导地位的是其它的文学体裁:元:戏曲
①关汉卿:《窦娥冤》
《救风尘》《望江亭》
②王实甫:《西厢记》
③马致远:《汉宫秋》
④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元明清元明清的诗歌一直在发展但占主导地位的是其它的文学体裁10诗词(五代宋)曲(元)古体诗(古风)唐以前诗歌及唐以后诗人仿作近体诗(格律诗)形成于唐代散曲杂剧小令套曲中国古典诗歌诗词(五代宋)曲(元)古体诗(古风)近体诗(格律诗)散曲杂剧11①魏晋诗多写建功立业,
而有自然隐逸,狷介不羁
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③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
④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的、离别思乡的。安史之乱后,有反映战争创伤、忧国忧民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于是悯农诗又兴起。诗歌的时代特征①魏晋诗多写建功立业,
而有自然隐逸,狷介不羁诗歌的12⑤北宋诗重义理。⑥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丧,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⑦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因此诗歌之中多重忠义。⑧清诗多为遗民诗,革新诗。寒秋⑤北宋诗重义理。寒秋13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鉴赏14【教学目标】
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点击考纲】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目标】
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15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纲要求:E级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考纲要求:E级162.考题设置
选材重点:朝代仍以唐宋诗词为首选,题材上仍以咏物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边塞诗等为侧重点。命题重点:注重对古诗词的语言、形象,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考查。
从材料数量上看,可以分为:①独诗赏析②比较赏析
从设题方式上看,可以分为:客观题——题材、引用典故、诗句;主观题——意境、思想感情、炼字、艺术特点;2.考题设置174、注意诗的语言特点。
①、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同样一件事用散文的语言来写,会是很长的一句话,或者是几句话,而诗歌却只用几个字。如“高楼聊眺望”,若是写散文,会先交代某年月日,在某地登上一座怎样的高楼,然后再写极目眺望远处的情景,而诗句只有5个字。
②、诗歌语言也富于跳跃性,在句与句之间留下很多空白,需要读者通过想象作补充,还原诗歌的场景。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访者与童子的三番问答,至少要用六句话来写,但诗人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四句二十个字。这就在句与句之间留下了空白,要我们读者去想象补充。
③、诗歌语言经常出现倒装;这一方面是出于音韵的需要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也是出于修辞的需要,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4、注意诗的语言特点。①、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同样一件事18从语言入手读懂诗歌
一、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从语言入手读懂诗歌
一、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19诗歌中常出现倒装:
①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②.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诗歌中常出现倒装:①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诗:“晴川20③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④.定语的位置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a.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③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21b.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⑤.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忆江湖白发时归。)都是同类的例子。b.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22强化练习:将下列加横线诗句还原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2、“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5、“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应笑我多情。)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欲目穷千里”(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强化练习:将下列加横线诗句还原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23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大意: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把我从冥坐中惊醒。我走近窗户,思绪飘渺起来。(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看望我)。(风)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阶下的青苔上。(这风)应该掀开门帘进屋来,为我拂去绿琴上的尘埃。本诗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感情。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24
西江月①·夜行黄沙②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西江月①·夜行黄沙②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25二、领会深层意思
深层意思:
①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②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③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怎样领会:1、品标题
2、知作者
3、读注释
4、析意象
5、明典故6、抓尾句
7、悟情感二、领会深层意思
深层意思:
①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261、品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题材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27例1:(海南、宁夏卷)题李世南画扇李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例1:(海南、宁夏卷)题李世南画扇李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28例2: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思考: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什么感情?【解读】此为干谒诗。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例2: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29
《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解题:诗题点明了这是一首挽留客人的诗,诗的内容,便是诗人留客的话,诗的最后两句描写高山云深,景色奇妙,表达的是以美景留客之情。如果不注意诗歌题目,就可能误解成只是诗人自己对美景的留恋之情。
《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30
征人怨
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请快速辨别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征人怨柳中庸312、知作者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所处的时代及生平遭遇有关。我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国势、朝政……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爱国之心,收复之志及忠贞之节……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2、知作者32例3: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例3:春日即事李弥逊33【解读】有了这一介绍,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容易多了。不难看出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这正是作者因反对秦桧而被免职后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诗人真正是触景生情,情由景生。【解读】有了这一介绍,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容易多了。不难看出诗34例4: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呢?【解读】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面临处境的无限凄凉。例4: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35
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宋末诗人)
作者借菊表达了
。
诗人宁死不屈,坚守民族大义的高尚气节。
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363、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情感;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3、读注释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37例5: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思考: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解读】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例5: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38
例6:鹊桥仙·夜闻杜鹃①陆游(宋代)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管,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②惊残:惊醒。③故山:即家乡。
思考: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解读】表现诗人思乡之情及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例6:鹊桥仙·夜闻杜鹃①陆游394、析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意象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4、析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40例7:(全国卷3)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思考: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解读】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例7:(全国卷3)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41例8:汴河曲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煞人。
注:李益,中唐边塞诗派,擅长绝句,善写风景。
思考: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解读】杨花漫天飞舞,飘荡如雪。人们往往把缠绵哀思、离愁别绪、壮志难酬寄予温柔多情的杨花,本诗为借古伤今,故本诗的基调为“愁”。例8:汴河曲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42(99年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8—9题。(6分)漫成①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注:安史之乱开始,他一直流亡颠沛,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此诗作于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前往夔州的船上。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②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c(99年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8—9题。(6分)c43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D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445、明典故
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涵,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典籍...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表达效果,当然也可以表达对古人的仰慕之情。适当用典,的确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5、明典故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涵,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45例9:庆庵寺桃花[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思考:请分析这首诗的妙处【解读】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花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在短短的四句诗中,融入了丰富的内涵。全诗读来含蓄蕴藉,耐人品味,一个绝不与元统治者合作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例9:庆庵寺桃花[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466、抓尾句
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联,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例10:(上海卷)壬辰寒食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思考: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情感?体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追求?【解读】全诗抒发了客思之愁、寒食之哀、青春不再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自在的渔樵生活的向往之情。6、抓尾句
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477、悟情感诗人写诗,也如我们现在写文章,有意无意之间会流露出自己的情绪,而诗是用来抒情的,故诗作之中就会出现表现诗人情感倾向的词,如:“喜”“乐”“哀”“悲”“孤独”“寂寞”“愁苦”“留”“归”等.我们可利用这些情感词,体悟作者的情感。7、悟情感诗人写诗,也如我们现在写文章,有意无意之间会流露出4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说说下面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枫桥夜泊
张继相见欢
李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49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孤寂、惆怅的感情。本诗先借助傍晚时分平林之上如烟似雾之景寄托一种愁绪,为全诗奠定“愁”的情感基调,再用“空”字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宿鸟归飞急”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乡。“更”字表现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愁思。牛刀小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50
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本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怎样表现?
答:表现作者面对逆境乐观旷达的情怀。第一句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第三、四句写道路坎坷不平,自己都要拄杖走路,但作者却“莫嫌”“自爱”,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在面对逆境,困难时,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东坡苏轼答:表现作者面对逆51读《幽居初夏》(陆游),回答问题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tuò
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问题: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读《幽居初夏》(陆游),回答问题
521、看标题、作者、背景、注释;2、读两遍,抓情感词,理解诗意;3、抓住诗歌的意象(物),对诗歌进行理解;4、从字面上初步了解诗歌的表层意义
5、从表层意义结合作者、背景深入了解诗意
6、通过联想、想象丰富诗歌的形象
7、通过诗歌卒章显志的结构特点领会诗意读懂诗歌的一般基本步骤。读懂诗歌的一般基本步骤。53宿江店张籍野店临西浦,门前有橘花。停灯待贾客,卖酒与渔家。夜静江水白,路回山月斜。闲寻泊船处,潮落见平沙。标题:在江店过夜1、交代野店在何处,有什么特征,有什么特征,作为全诗的张本。2、店主掌灯接待过往的商人,又为渔民打酒上菜。“停灯”是点灯;“贾商”指商人。3、夜阑人静,月光洒在江面上;山回路转,月挂山边。4、既交代“闲寻泊船处”的事,又见“潮落见平沙”的景。一、从字面上初步了解诗歌的表层意义宿江店一、从字面上初步了解诗歌的表层意义54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标题:交代地点、人物、事情1、想当年,经常在雅集的地方遇到,“岐王宅里”“崔九堂前”,“寻常”“几度”可见其出入平常。2、看现在,正好是好风景的江南,本应是悦意满怀的时候,但却是“落花时节”,两个老人家相逢的唏嘘可想而知。从“相逢”感悟到个人身世漂泊,由个人身世漂零到对国家由盛到衰的感慨。二、从表层意义结合作者、背景深入了解诗意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55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诗中菊花的形象怎样?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又怎样呢?三、通过联想、想象丰富诗歌的形象。塞下曲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56
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试分析前三句与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四、通过诗歌卒章显志的结构特点领会诗意。送杜十四之江南试分析前三句与第四句在抒情57
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思考: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态吗?菊花元稹蝉虞世南思考:两首诗分别写58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闲居江宁此诗写于他晚年闲居之时。
前人评价这首诗说:“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悲壮之情的?
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并采用比喻和对比手法(总说)。诗人借助杏花形象,赋予其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以“纵被”和“绝胜”来强调(具体说明),形象而深沉地表达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表达效果)。巩固练习北陂杏花王安石这首诗运用象征手59古诗词鉴赏答题指津顺口记鉴赏诗词莫要慌平心静气细思量先从标题来入手再借注解来相帮诗中意象要注意暗示形象和思想题干务必要精读一字一句不能放扣住词句来作答自己不要乱主张古诗词鉴赏答题指津顺口记鉴赏诗词莫要慌平心静气细思量先从标题60成功不在于知识和经验,而在于思维方式。成功不在于知识和经验,而在于思维方式。61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04年(2)题要求就“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作简要赏析。
分析:既然讲“句句”,就要一句一句地看。“岁岁金河复玉关”:年年频繁调动;“朝朝马策与刀环”:天天骑马练兵;“三春白雪归青冢”:气候严寒,景色凄凉;“万里黄河绕黑山”:万里黄河盘旋环绕的唯有黑山,景色何等单调。这些都是怨的内容。征人怨柳中庸分析:既然讲“句句”,就62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
(1)这首诗一、二两句写静景,三、四两句写动景,通过动静结合来写“平静”。
(2)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写“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歌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雨后池上答:(1)这首诗一、二63
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东坡,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总说),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具体说明),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表达效果)。东坡苏轼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64三闾祠查慎行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江开。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才不忌才。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这首诗首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首联描绘了萧条冷落的意境(总说)。作者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放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由远及近,渐渐收回目光,却看到古老的三闾祠背城而立(具体说明)。面对荒芜寂寥的眼前风物,不禁感慨万千,对屈原痛惜追念的情怀油然而生(表达效果)。巩固练习三闾祠首联描绘了萧条冷落的意境(总说)。作者伫65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寻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真切地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看”字形象地写出了离别时的酸楚情态(总说)。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都令自己肝肠寸断(具体说明)。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表达效果)。巩固练习南浦别“看”字形象地写出了离别时的酸楚情态(总66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质朴,口语化(总说)。“打起”“莫教”显出了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儿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具体说明)。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表达效果)。巩固练习春怨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质朴,口语化(总67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为我们刻画了什么形象?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可爱的学钓鱼的山野孩子的形象(总说)。诗的一、二两句重在写形,写一个头发蓬乱的山野孩子随意坐在那儿学钓鱼;三四两句重在写神,写孩子怕吓跑了鱼而不敢与问路的行人答话,显得真实可信(具体说明)。对孩子的喜爱之情油然纸上(表达效果)。巩固练习小儿垂钓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可爱的学钓682021届全国新高考语文冲刺精品复习古代诗歌鉴赏2021届全国新高考语文冲刺精品复习692021届全国新高考语文冲刺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课件701、诗与歌诗歌也称诗,原本是配乐来唱的,故称“诗歌”后来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2、诗歌与诗人、读者、生活、寓意之间的关系诗歌由生活提供资源,由诗人含情创作,凝结寓意,反映生活,然后给读者提供可供鉴赏的作品。3、定义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通过有节奏、韵律的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抒发感情。①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平仄、对仗、节奏、押韵——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②反映生活(现实生活、羁旅生活、边塞生活、爱情生活、隐居生活等)③抒发感情(喜、怒、哀、乐、忧、惧、思)1、诗与歌2、诗歌与诗人、读者、生活、寓意之间的关系3、定义716、诗歌的发展历程
古歌谣——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自由诗5、诗歌的分类:古诗近体诗宋词元曲6、诗歌的发展历程
古歌谣——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72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讲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
——启功(元白)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73唐代以前是中国诗歌的发轫期,自然天籁,朴拙浑成;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期,直
抒胸臆,而又各具面目;宋代是中国诗歌的转型期,思
辨机趣,融情入理;宋代以后则是中国诗歌的繁盛期,流派繁多,然而缺乏原创。唐代以前是中国诗歌的发轫期,自然天籁,朴拙浑成;74四言古诗(出现最早的是《诗经》,另一代表是曹操诗)五言古诗
(成熟于汉代,简称五古)七言古诗
(成熟于唐代,简称七古)杂言诗
(可归入七言古诗)《登幽州台歌》古体诗四言古诗五言古诗
(成熟于汉代,简称五古)七言古诗
(成熟于75绝句律诗五言绝句(五绝)《江雪》七言绝句(七绝)《早发白帝城》
五言律诗(五律)《春望》七言律诗(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排律(八句以上的律诗)近体诗绝句律诗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五言律诗(五律)七言76一.宋诗:1.北宋:欧阳修、苏轼、王安石2.南宋:陆游、文天祥二.宋词:1.北宋:苏轼(豪放派)柳永、秦观、朱淑真(婉约派)2.南宋:辛弃疾(豪放派)李清照(婉约派)宋代一.宋诗:二.宋词:宋代77
元明清的诗歌一直在发展但占主导地位的是其它的文学体裁:元:戏曲
①关汉卿:《窦娥冤》
《救风尘》《望江亭》
②王实甫:《西厢记》
③马致远:《汉宫秋》
④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元明清元明清的诗歌一直在发展但占主导地位的是其它的文学体裁78诗词(五代宋)曲(元)古体诗(古风)唐以前诗歌及唐以后诗人仿作近体诗(格律诗)形成于唐代散曲杂剧小令套曲中国古典诗歌诗词(五代宋)曲(元)古体诗(古风)近体诗(格律诗)散曲杂剧79①魏晋诗多写建功立业,
而有自然隐逸,狷介不羁
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③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
④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的、离别思乡的。安史之乱后,有反映战争创伤、忧国忧民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于是悯农诗又兴起。诗歌的时代特征①魏晋诗多写建功立业,
而有自然隐逸,狷介不羁诗歌的80⑤北宋诗重义理。⑥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丧,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⑦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因此诗歌之中多重忠义。⑧清诗多为遗民诗,革新诗。寒秋⑤北宋诗重义理。寒秋81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鉴赏82【教学目标】
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点击考纲】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目标】
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83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纲要求:E级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考纲要求:E级842.考题设置
选材重点:朝代仍以唐宋诗词为首选,题材上仍以咏物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边塞诗等为侧重点。命题重点:注重对古诗词的语言、形象,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考查。
从材料数量上看,可以分为:①独诗赏析②比较赏析
从设题方式上看,可以分为:客观题——题材、引用典故、诗句;主观题——意境、思想感情、炼字、艺术特点;2.考题设置854、注意诗的语言特点。
①、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同样一件事用散文的语言来写,会是很长的一句话,或者是几句话,而诗歌却只用几个字。如“高楼聊眺望”,若是写散文,会先交代某年月日,在某地登上一座怎样的高楼,然后再写极目眺望远处的情景,而诗句只有5个字。
②、诗歌语言也富于跳跃性,在句与句之间留下很多空白,需要读者通过想象作补充,还原诗歌的场景。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访者与童子的三番问答,至少要用六句话来写,但诗人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四句二十个字。这就在句与句之间留下了空白,要我们读者去想象补充。
③、诗歌语言经常出现倒装;这一方面是出于音韵的需要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也是出于修辞的需要,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4、注意诗的语言特点。①、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同样一件事86从语言入手读懂诗歌
一、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从语言入手读懂诗歌
一、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87诗歌中常出现倒装:
①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②.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诗歌中常出现倒装:①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诗:“晴川88③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④.定语的位置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a.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③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89b.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⑤.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忆江湖白发时归。)都是同类的例子。b.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90强化练习:将下列加横线诗句还原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2、“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5、“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应笑我多情。)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欲目穷千里”(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强化练习:将下列加横线诗句还原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91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大意: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把我从冥坐中惊醒。我走近窗户,思绪飘渺起来。(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看望我)。(风)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阶下的青苔上。(这风)应该掀开门帘进屋来,为我拂去绿琴上的尘埃。本诗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感情。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92
西江月①·夜行黄沙②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西江月①·夜行黄沙②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93二、领会深层意思
深层意思:
①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②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③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怎样领会:1、品标题
2、知作者
3、读注释
4、析意象
5、明典故6、抓尾句
7、悟情感二、领会深层意思
深层意思:
①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941、品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题材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95例1:(海南、宁夏卷)题李世南画扇李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例1:(海南、宁夏卷)题李世南画扇李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96例2: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思考: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什么感情?【解读】此为干谒诗。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例2: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97
《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解题:诗题点明了这是一首挽留客人的诗,诗的内容,便是诗人留客的话,诗的最后两句描写高山云深,景色奇妙,表达的是以美景留客之情。如果不注意诗歌题目,就可能误解成只是诗人自己对美景的留恋之情。
《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98
征人怨
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请快速辨别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征人怨柳中庸992、知作者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所处的时代及生平遭遇有关。我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国势、朝政……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爱国之心,收复之志及忠贞之节……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2、知作者100例3: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例3:春日即事李弥逊101【解读】有了这一介绍,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容易多了。不难看出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这正是作者因反对秦桧而被免职后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诗人真正是触景生情,情由景生。【解读】有了这一介绍,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容易多了。不难看出诗102例4: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呢?【解读】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面临处境的无限凄凉。例4: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103
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宋末诗人)
作者借菊表达了
。
诗人宁死不屈,坚守民族大义的高尚气节。
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1043、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情感;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3、读注释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105例5: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思考: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解读】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例5: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106
例6:鹊桥仙·夜闻杜鹃①陆游(宋代)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管,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②惊残:惊醒。③故山:即家乡。
思考: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解读】表现诗人思乡之情及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例6:鹊桥仙·夜闻杜鹃①陆游1074、析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意象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4、析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108例7:(全国卷3)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思考: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解读】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例7:(全国卷3)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109例8:汴河曲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煞人。
注:李益,中唐边塞诗派,擅长绝句,善写风景。
思考: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解读】杨花漫天飞舞,飘荡如雪。人们往往把缠绵哀思、离愁别绪、壮志难酬寄予温柔多情的杨花,本诗为借古伤今,故本诗的基调为“愁”。例8:汴河曲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110(99年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8—9题。(6分)漫成①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注:安史之乱开始,他一直流亡颠沛,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此诗作于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前往夔州的船上。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②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c(99年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8—9题。(6分)c111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D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1125、明典故
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涵,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典籍...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表达效果,当然也可以表达对古人的仰慕之情。适当用典,的确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5、明典故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涵,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113例9:庆庵寺桃花[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思考:请分析这首诗的妙处【解读】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花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在短短的四句诗中,融入了丰富的内涵。全诗读来含蓄蕴藉,耐人品味,一个绝不与元统治者合作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例9:庆庵寺桃花[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1146、抓尾句
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联,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例10:(上海卷)壬辰寒食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思考: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情感?体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追求?【解读】全诗抒发了客思之愁、寒食之哀、青春不再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自在的渔樵生活的向往之情。6、抓尾句
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1157、悟情感诗人写诗,也如我们现在写文章,有意无意之间会流露出自己的情绪,而诗是用来抒情的,故诗作之中就会出现表现诗人情感倾向的词,如:“喜”“乐”“哀”“悲”“孤独”“寂寞”“愁苦”“留”“归”等.我们可利用这些情感词,体悟作者的情感。7、悟情感诗人写诗,也如我们现在写文章,有意无意之间会流露出11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说说下面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枫桥夜泊
张继相见欢
李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117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孤寂、惆怅的感情。本诗先借助傍晚时分平林之上如烟似雾之景寄托一种愁绪,为全诗奠定“愁”的情感基调,再用“空”字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宿鸟归飞急”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乡。“更”字表现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愁思。牛刀小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118
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本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怎样表现?
答:表现作者面对逆境乐观旷达的情怀。第一句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第三、四句写道路坎坷不平,自己都要拄杖走路,但作者却“莫嫌”“自爱”,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在面对逆境,困难时,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东坡苏轼答:表现作者面对逆119读《幽居初夏》(陆游),回答问题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tuò
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问题: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读《幽居初夏》(陆游),回答问题
1201、看标题、作者、背景、注释;2、读两遍,抓情感词,理解诗意;3、抓住诗歌的意象(物),对诗歌进行理解;4、从字面上初步了解诗歌的表层意义
5、从表层意义结合作者、背景深入了解诗意
6、通过联想、想象丰富诗歌的形象
7、通过诗歌卒章显志的结构特点领会诗意读懂诗歌的一般基本步骤。读懂诗歌的一般基本步骤。121宿江店张籍野店临西浦,门前有橘花。停灯待贾客,卖酒与渔家。夜静江水白,路回山月斜。闲寻泊船处,潮落见平沙。标题:在江店过夜1、交代野店在何处,有什么特征,有什么特征,作为全诗的张本。2、店主掌灯接待过往的商人,又为渔民打酒上菜。“停灯”是点灯;“贾商”指商人。3、夜阑人静,月光洒在江面上;山回路转,月挂山边。4、既交代“闲寻泊船处”的事,又见“潮落见平沙”的景。一、从字面上初步了解诗歌的表层意义宿江店一、从字面上初步了解诗歌的表层意义122江南逢李龟年
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模具代加工合同协议书
- 红酒订购协议书
- 商业房租赁合同协议书
- 畜禽禁养协议书
- 管道管理协议书
- 续签意向协议书
- 管养移交协议书
- 移植树木协议书
- 培训班校长合同协议书
- 码头维修协议书
- 2025-2030年中国磷酸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分居协议(模版)
- 经鼻高流量吸氧在五官科麻醉气道管理中应用专家共识(2025版)解读
- 养老护理员考试模拟题与答案(附解析)
- 2025届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5月壮行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武汉铁路局集团招聘(18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深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员额人员招聘真题2024
- 2025年中考数学模拟考试卷(附带答案)
- 2025-2030年中国医用热敏纸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北京市通州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数学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 耳鼻喉护理学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