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_第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_第2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_第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十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分钟40分)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904年,留美学生张继业在参观了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之后写道:“他国入赛之品,皆实业学问……房屋之设,皆是全球著名之大制造场、商业场、大学校、议院、政务院等类。以视上列我国赛品质丑,奚啻天壤。”这反映出近代的世界博览会()A.带动了崇洋媚外风气B.是列强扩大侵略的工具C.具有经济外交的功能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选C。据“房屋之设,皆是全球著名之大制造场、商业场、大学校、议院、政务院等类”可知20世纪初的世博会向世界展示欧美强大的经济实力的同时,有利于外界了解西方的政治、思想文化,具有经济外交的功能,故选Co对外国展品的赞叹不一定是崇洋媚外,排除A;题干展示的是欧美世博会的经济、政治成果,没有体现列强扩大侵略,排除E;工业革命的完成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但是题干还强调了政治等方面的成果,超出了世界市场的范畴,排除Do(2021年福建适应性测试)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对各地电报发送进行管制,“凡暗码之电,概不传递”,以防范日方间谍利用电报传递情报。由此可知,电报在当时()A成为信息传递主要方式B.被限制在军用领域使用C因其即时性而倍受重视D.改变了近代战争的形态选C。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生活中电报事业变迁的内容。结合题意可知,清政府对电报发送进行管制是出于军事的需要,这体现了战争年代情报的重要性和电报的即时性,C正确。甲午战争期间,电报业刚刚兴起,尚未成为传递信息的主耍形式"错误,排除;结合“对各地电报发送进行管制”可知电报不只局限在军事领域,B错误,排除;对电报发送的管制并未改变战争的形态,D错误,排除。3.1914年《申报》报道,上海家庭的祭祖仪式,首先悬列祖先像于中堂之上,具体祭祖仪式如下:“一、肃立。二、向祖先行礼。三、家长献花。四、报告说明纪念意义。五、行辞岁礼,卑幼向家长鞠躬。六、合家欢宴。”这一仪式()A.颠覆了传统的伦理纲常秩序B.受到辛亥革命移风易俗的影响C.是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产物D.加速了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选Bo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J,倡导新型的生活方式,主张移风易俗,材料中的现象正是受到其影响而产生的,故选Bo举行祭祖仪式本身就是传统伦理纲常秩序的体现,只是材料中的仪式与传统社会相比稍有不同,但并未颠覆,排除A;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祭祖仪式不属于科学思想,与民主思想也无关,排除Do4,中国古代就有“卫生”一词,但常与“养生”相连。1905年,在借鉴日本等国国家卫生行政化的基础上,清政府设立“卫生科”,次年升格为“卫生司”,“掌核办理防疫卫生、检查医药、设置病院各事”。这表明()A.“卫生”被纳入地方行政管理B.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认同C.传统意义上的卫生观念彻底消除D.清末新政实现了卫生服务的普及选B。晚清时期清政府借鉴日本等国国家卫生行政化建立近代卫生机构,不再等同于传统“卫生”概念,反映了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认同,故选B。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卫生”被纳入地方行政管理,排除A;“彻底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材料仅反映政府推动“卫生”事业的近代化,不涉及实现了卫生服务的普及,排除Do【拔高训练】历史上,西南地区疟疾疫情十分严重,长期被视为“瘴疣之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通过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A.地域发展差异缩小B.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C.国家治理效能显著提高D.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选C。由材料“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通过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卓有成效,国家治理效能显著提高,故选Co西南疟疾疫情的基本解决不能说明地域发展差异的缩小,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西南地区疟疾疫情得到基本控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排除B;西部大开发开始于20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o5.(张家口模拟)20世纪初,国人穿洋服者渐渐多了起来,甚至在广西等偏僻省份的学堂中也允许学生穿洋服;英美烟草公司生产的“红锡包”“哈德门”“大前门”等品牌的香烟在市场上销路甚好,甚至连妇女也竞相吸纸烟,并且迅速蔓延至全国。材料表明()A.列强对中国全方位渗透B.西学东渐影响了国人生活方式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衰落D.崇洋媚外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选B。国人穿洋服、吸香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西方文化理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故选B。“全方位渗透”说法欠妥,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初生活习俗的变迁,无法据此推知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排除C“全社会”说法欠妥,排除D。【拔高训练】晚清时期,政府规定“订婚须经父母之允许,但男逾三十,女逾二十五岁者,不在此限”。这一规定()A.首倡男女平等观念B.具有新旧交替特征C.坚守传统婚姻陋习D.否定了“父母之命”选B。材料“订婚须经父母之允许”符合传统婚俗,“不在此限”反映出对传统婚俗的突破,具有新旧交替特征,故选B。材料反映出对传统婚俗的突破,但没有体现出“首倡”,排除A;“不在此限”反映出对传统婚俗的突破,并非完全固守,排除C;“订婚须经父母之允许”符合传统婚俗,没有否定“父母之命”,排除D。6.1911年10月中旬,《时报》发表社论《哀哉制造革命之政府》,希冀清廷“知所悔悟”。11月初的社论《论国民今日不可存疑虑之见》宣称,“今日战衅已开,政府与国民决无并存之望”。这反映出()A.《时报》的革命立场坚定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主革命浪潮难以阻挡D.传媒以救亡图存为己任选C。根据材料“希冀清廷'知所悔悟’”“今日战衅已开,政府与国民决无并存之望”可知《时报》对清政府的态度由抱有幻想到彻底失望,并认为清政府与国民不能并存,表明民主革命浪潮难以阻挡,故选Co根据材料“《时报》发表社论《哀哉制造革命之政府》,希冀清廷‘知所悔悟'”可知《时报》当时还没有主张推翻清政府,对清廷还抱有幻想,希望其能悔悟,排除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要到中华民国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以后,排除B;材料中只是反映了一家报刊对革命观点的变化,不能得出传媒以救亡图存为己任,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在发刊词中写道:“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行印此新报,一切国政军情,市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材料表明该报刊()A.以商贾为主要对象.选材内容偏重军政C.信息凸显自强求富D.议论力求客观公正选A。材料中“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表明该报刊以商贾为主要对象,故选A。“一切国政军情,市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表明报刊内容偏重商业,排除B;“一切国政军情,市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表明凸显信息流通,没有体现自强求富,排除C;“一切国政军情,市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表明内容是信息流通,不是客观公正的议论,排除D。8.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不管你住在什么地方,居委会工作人员都会喊,“没事儿了起来打扫卫生”,大家就纷纷出来,打扫自己门前那一块儿,也包括一些公共的场所……这在农村也非常普遍。当时的爱国卫生运动()A.影响了国人的日常行为.表明医疗体系开始建立C.弥合了城乡的发展差距D.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选A。根据材料“不管你住在什么地方,居委会工作人员都会喊,'没事儿了起来打扫卫生',大家就纷纷出来,打扫自己门前那一块儿,也包括一些公共的场所……这在农村也非常普遍”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动员了普通民众,这说明当时的爱国卫生运动影响了国人的日常行为,故选A。新中国成立后,医疗体系开始建立,与材料所述时间“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符,排除B;爱国卫生运动缩小了城乡的卫生发展差距,并非“弥合”,排除C;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了卫生领域的快速发展,与经济无直接关系,排除Do二、非选择题(共16分).(湛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自1825年至1835年底,英国议会通过了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铁路公司采用股份制形式,发行债券和股票,迅速完成了大规模的铁路建设。1870年联合王国通车铁路长达15500英里,英国近代化铁路运输体系大体完成。铁路建设时期,一英里的单轨铁路在铁轨的用铁量就达到200吨,随着“铁路热”的升温,国内所需铁矿量巨大。此外,同期英国国内煤产量的50%用于冶铁工业。铁路通车后,可以从特伦特河畔伯顿快速地运出啤酒,从格里尔姆斯比等新型港口迅速地运出鱼等海鲜产品。依靠铁路运输,邮局送达的信件从1839年的7600万件增长到1870年的86300万件。一座座小村庄在进入铁路时代后,成为了铁路枢纽,快速发展起来。铁路也使人们快速地来往于不同的地区成为可能。——摘编自胡晓莹《英国工业化时期的铁路建设对社会的影响》材料二20世纪后,内河小轮船发展,铁路火车出现,内地交通也日渐发达。有很多乡僻士商,未出门之前对西学新说不明所以,因而思想保守,眼界封闭,后来由于出门远行,坐了轮船、火车,见了城市景象,头脑开始变通,思想由此趋新。……自从有了轮船,往返于通商城市的商人们乘坐轮船数千里指日可到,商贾贩运往返其间视以为常,再也不必像以往那样一去三年不得回家而使家人忍受久盼不归之苦了。如上海轮船通航后,有竹枝词题咏商人妇与夫暂作别离的感受:“生小家临黄浦滨,行年老小嫁商人。妾身惯设风波险,郎欲趁船大火轮。”——摘编自李长莉《近代交通进步的社会文化效应对国人的生活影响》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5分)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交通发展的主要特点。(5分)⑶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铁路建设对中西方社会发展产生的相似影响。(6分)第⑴题据材料一中的时间结合英国历史,当时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可知工'业革命为铁路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等。第(2)题根据材料二信息,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分析概括即可。第⑶题注意题目要求“相似”影响,即考查铁路对中西方社会发展的共同影响。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为铁路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议会立法为铁路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股份制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