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课的几点思考_第1页
古诗鉴赏课的几点思考_第2页
古诗鉴赏课的几点思考_第3页
古诗鉴赏课的几点思考_第4页
古诗鉴赏课的几点思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近古诗走进美—高中古诗鉴赏课的几点思考兴平南郊中学张利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庄子说美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不言”是一种大境界。中国古代的诗人用尽一生才华试图告诉人们美是什么。诗里究竟有怎样的美,美会让我们得到什么?高中语文古诗鉴赏课能否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呢?近十年的教学研究工作让我坚信是可以的。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文化气质很大程度上来自对古典文化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美,最让人陶醉的当然是诗。不管是繁荣到极致的唐代,还是让人柔肠百绝的宋代,都让我们这些一千多年后的今人感动不已。高中的学生已经到了塑造美好品格的关键时期,古诗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最好时机,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接受美的教育。知人论世体悟诗人情感美。高中生读小说,散文的难度不大,基本能看懂主题,但读起古诗来就有难度了。古诗鉴赏容易走入一种误区,很多人把鉴赏当成了翻译,翻译完了诗的美感也不存在了。比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翻译出来就成了:在我前面看不见古人,后面看不见现在人。看到天地这么大,我伤心的眼泪都掉了下来。这样翻译所有的美感消失殆尽,完全看不到陈子昂热爱国家却不能报效的悲怆之感。首先确立一个概念,凡是能流传到现在的而且文学史上的评价比较高的,都有它的独特之处。你应该先弄清楚它特殊的背景。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廷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子昂悲愤交加,感叹世事和命运悲苦,悲痛不已,泪流满面。了解了陈子昂的背景,你读出来的就不仅仅是他的伤心,更多的是他面对苍茫天地,悠悠历史,那满腔欲罢不能的爱国心和个人壮志豪情无处施展的苦闷。这样鉴赏诗才能真正理解诗意,带给现代人心灵的震撼。陈子昂的情感是美的,谁说美一定要阳光明媚,一定要华丽多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喜怒哀乐都是美的。诵读带你进入不一样的美丽世界。朱熹曾经说过:“凡读书……只要是多诵几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古人也这样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做高中语文教师近十年,对这点有很深的感悟。很多学生说他们理解不了诗词的内容,上课听得云里雾里。我给他们说没关系,多读几遍就明白了,最好是大声朗读。这个效果非常好,因为在读的过程中其实人已经走入了诗境,与作者有了默契,与诗中的景物已经融为一体了。这时读者看到的不只是文字,更多的是山川美景,人间百态的美。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诗镜铨》评价此诗:“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一个人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纯粹的忧心百姓,这也是美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自然之景和爱国忧民的诗人情感合二为一,要想完全体验包含着这样浓烈感情的诗,不能只是用方法技巧解读,更重要的是回归到诗作本身,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只是一遍一遍的去读,去体会,走近诗人一直到走进杜甫的内心。学生读诗的时候注意强调,不可操之过急,一两遍想读出味道是不可能的,下点功夫是有必要的。如果读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时你会看到瘦骨嶙峋的老人伫立寒秋之中,老泪纵横的画面,你痛心不已,泪眼朦胧这就是你感悟到了是的美。三、归纳意象品味意象美。美在意象是朱光潜提出的命题,他认为美是纯粹的意象世界。比如风、云、雨、雪、日、月、星、霞、花、木、水、鸟是古诗中常用到的自然界的意象,它们本身并没有感情存在,但当人的情感赋予其中便也有了人的味道。鸟会愁,花会笑,树会凄凉。不可能的种种情况都会发生在诗里,给读者带来更美的享受!“柳”是古人诗中常用到的意象,《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起,,柳,就与中国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高中语文课本中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中有柳的意象,折柳送别是古人送别时的行为,“柳”和“留”是同音,古人借此来表达对亲人,友人,爱人的不舍之情。留恋不舍就是人用外界事物表达人的情绪,久而久之被后人认可用到文学作品中,有了固定含义。“杨柳岸,小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晨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惹得古今多少人惆怅百结。李清照的《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意象。黄花就是菊花,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因此,李清照词中的黄花是带有哀愁与伤感意味的。高洁的菊花和凄凉女子谁说不美呢?4、古诗靠近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诗中有生活,诗中有大美。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古人中隐居的人很多,但影响大的并不多。陶诗并非远离人间,他的诗中有人间的温度,生活化的场景处处都是。如《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有草屋,有榆柳桃李,有农家做饭的炊烟,有鸡鸣狗吠。生活化的场景并没有淹没美,反而使得这种美得到升华。他的诗不是冷冰冰的,而是他积极生活态度的表现。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是否一定要进入官场,走儒家传统的仕途之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