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课件【三篇】_第1页
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课件【三篇】_第2页
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课件【三篇】_第3页
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课件【三篇】_第4页
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课件【三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课件【三篇】

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课件篇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教学目标1、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探索新知1、教学例1出示例1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板书:9×4=36(个),4×9=36(个)。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9×4=4×9。教师: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如:15×2=2×158×5=5×8……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1: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学生2:这就叫乘法交换律。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2、教学例2出示例2情景图,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全班汇报,教师板书。(8×24)×68×(24×6)=192×6=8×144=1152(户)=1152(户)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8×24)×6=8×(24×6)。出示下面的算式,算一算,比一比。16×5×2=16×(5×2)=35×25×4=35×(25×4)=12×125×8=12×(125×8)=观察算式,有同样的特点吗?每排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全班交流。板书:16×5×2=16×(5×2)35×25×4=35×(25×4)43×125×8=43×(125×8)谁能说出这几组算式的规律?学生1:每个算式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学生2: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学生3: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值不变。教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教师: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教师板书:(a×b)×c=a×(b×c)。教师: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用。二、课堂活动1、练习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出依据。2、连线。(学生独立完成)23×15×217×(125×4)17×125×439×(25×8)39×25×823×(15×2)三、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课件篇二【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24~25页内容。【学情分析】乘法运算定律与之前所学的加法运算定律类似,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本班有三名学困生,需要重点关注和引导他们,掌握乘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不仅有助于加深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还能使计算简便,所以需要学生理解并注意与加法运算定律的区别。本节课的讲授注重从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并充分利用之前所学的加法运算定律,由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起来类比归纳乘法运算定律,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性。【教材分析】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初步认识,在作业或者练习中已经接触过当一个乘法算式里的因数交换位置后,通过计算会发现它们的积并不变。这节课利用例子,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观察、发现对任意两个整数相乘有同样的性质,从而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对于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正确理解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灵活性选择,同时,对今后整数的乘法、有理数的乘法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学好乘法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和桥梁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难点: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教法: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学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交流、练习的方式进行课堂学习。【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什么运算定律?学困生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师: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学困生2:a+b=b+a学困生3:(a+b)+c=a+(b+c)师:其实乘法也满足一些运算定律,你想知道乘法满足哪些运算定律吗?(想)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运算定律。(板书课题:乘法运算定律)【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为即将要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作铺垫,促进知识之间的迁移。】二、探究新知你知道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吗?1、教学乘法交换律。(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师:你从图中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困生2: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师:要求什么问题?学困生2: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师:怎么列式?学困生1:4×25生:还可以这样列式25×4【设计意图:图片以植树为背景,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通过情境图让学生认识植树活动中的数学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师:计算这两个算式的积是多少?生:都是100师:4×25=25×4(板书)师:你能仿照这个式子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生:能。让学生举例。师: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生:不能。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生:因数不变,积相等,因数位置变化。师:这就是乘法交换律。【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计算,观察,比较,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证,渗透举例验证这一数学方法,进而发现规律。这样设计,学生不仅理解了乘法交换律的验证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学习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你自己尝试总结乘法交换律。生: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师:很好,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师: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吗?生:能。师:把它表示在练习纸上。学困生2回答。【设计意图:总结发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字母表示定律,使知识点由抽象向具体过渡,建构模型,渗透了“符号化”思想,使学生理解数学的抽象性并体会了符号的简洁性,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教学乘法结合律。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学习,知道乘法也有交换律,那么乘法中会不会也有结合律呢?下面我们继续观察植树情景图。(课件出示植树情景图)师:一共需要浇多少桶水?怎么列式?学困生1:(25×5)×2生:25×(5×2)师:你能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吗?学困生1:算式(25×5)×2中,25×5是先算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再算一共要浇多少桶水。生:算式25×(5×2)中,5×2是先算每个小组要浇多少桶水,再算25个小组一共要浇多少桶水。【设计意图:通过发现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寻找要解决这一数学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师:把它计算在练习纸上。做完后让学困生3和其他学生写在黑板上。师: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什么?生:积相等。师:(25×5)×2=25×(5×2)师: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生:能。学困生2和其他学生举例。师: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生:不能。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生:因数不变,积相等,运算顺序不同。师:这就是乘法结合律。师生一起概括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设计意图:利用乘法交换律的方法来总结乘法结合律,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师: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生:能。师:把它表示在练习纸上。【设计意图:学生用字母表示定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对知识的概括和运用能力。】师:比较(25×5)×2和25×(5×2)的算法,哪种计算简便?为什么?学困生1:第二种,后两个数先乘是整十,容易计算。师:对。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也可以简便计算。【设计意图:让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发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能够简便运算,了解乘法运算定律的作用。】师:前面我们学过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我们来比较一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有什么发现?生:相同点:交换律是交换两数的位置,数和结果不变;结合律是改变运算顺序,数和结果不变。不同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中的数之间是加号连接,数叫加数,结果叫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数之间是乘号连接,数叫因数,结果叫积。【设计意图:对知识进行分类梳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备基本功,教学中,将加法的运算定律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分类梳理,提高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熟知两种定律的区别,对两种定律认识更清晰,应用更熟练。】三、巩固练习1、在里填“>”“<”或“=”。36×1919×3627×4×2527×(4×25)125×24125×8×367×868×7学困生2回答。2、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填上合适的数。12×32=32×___108×75=___×___学困生3回答。30×6×7=30×(6×___)125×(8×40)=(___×___)×___其他学生回答。【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巩固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作用。】四、归纳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生1:我们今天学习了乘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生2:乘法运算定律与加法运算定律的对比,让我知道了它们的区别。【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总结知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及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五、课堂检测完成后对答案,互判。【设计意图: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六、布置作业课本27页练习七第1、2、3题。【设计意图:巩固乘法运算定律。】七、板书设计乘法运算定律25×4=4×25(25×5)×2=25×(5×2)a×b=b×a(a×b)×c=a×(b×c)

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课件篇三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P33例1、2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体验应用乘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并能进行简便运算。2、使学生经历比较,猜测,论证,应用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3、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教学难点: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定律,那你们会应用这些定律来解决问题吗?)出示:在下列○内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4○10=10○4(2○3)○5=2○(3○5)。(让学生说出每一道题是运用什么加法运算定律。)谈话:同学们,这两道题的○里既可以都填写加号,也可以都填写乘号。如果填加号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么在乘法中是否也有这些运算定律呢?3、导入新课。谈话:带着我们的猜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乘法中的运算规律。1、情景中感知乘法交换律。出示例题。(略)谈话:请同学们看主题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列出乘法算式求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吗?学生列式:4×25=100或25×4=100。提问:我们知道,每组里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一共有25个小组,可以列式4×25,也可以列式25×4。所以,这两道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联结?板书:4×25=25×4。2、举例验证。谈话:我们知道4×25=25×4,你能再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学生举例。引导:你是直接写出了等式还是先算出每组中两道算式的结果,然后再写等号呢?(学生列出几个算式,在学生列出的算式中让学生分别说出左右两边得数是否相等,再写等号。)3、总结规律。讨论:你写出的每一个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每组算式等号两边的两个因数相同,积也相同,不同的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师:对,像这样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利用课件出示此规律提示:你用字母来表示乘法的交换律吗?板书:a×b=b×a。提问:等式中的a和b可以分别表示什么数?生:a和b可以表示任何不相同的数。4、回忆乘法交换律在过去学习中的运用。谈话:乘法的交换律,我们在二、三年级就遇到过,你能回顾一下,过去在学习哪些知识时用过乘法的交换律吗?(学生可能想到:1、根据一句口诀可以算两道乘法算式;二三得六。2、用调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验算乘法等。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媒体演示相关内容。)师: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二)探索乘法结合律。1、初步感知。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乘法交换律,现在我们继续来研究乘法的运算定律。出示例题。(略)谈话:一共要浇多少桶水,你会列式计算吗?组织学生交流。[选择列为(25×5)×2和25×(5×2)的同学板演](也选择25×2×5的同学。先分析这种让学生说说这种列式在题目中表示什么?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25×2”列式没有意义,删除此列式。)2、引导比较。提问:两道算式完全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求一共要教多少桶水,都是把25、5、2三个数相乘,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一样,两个算式也可以用符号连接)板书:(25×5)×2=25×(5×2)下面根据前面举例研究运算定律的方法,请大家同桌合作写一写,说一说,试着自己学习课件出示:合作讨论:(1)等号两边的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把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两个算式中都是三个因数相乘,乘数的位置相同,运算的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也相同。第一道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第二道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请大家大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