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学1基于行为的外部环境设计会计学1基于行为的外部环境设计一、分析城市外部空间活动的通常方法:五W法When——什么时间Who——什么人Where——什么地方Why——为了什么目的What——在从事什么活动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单纯进行描述,而是要探索不同活动的时空特点及其规律,并据此提出改进外部设计的建议
6第1页/共45页一、分析城市外部空间活动的通常方法:五W法When——什(一)时间要素分析从活动开始到结束的时间持续过程,一般需要每天固定时间和时段,并持续若干天进行观察;平时与周末、周日可能有质的变化;季节性的差异。——“春升夏扬秋煞冬藏”历时性的差异:历史进程中的物质变迁。
4第2页/共45页(一)时间要素分析从活动开始到结束的时间持续过程,一般需要每第3页/共45页第3页/共45页第4页/共45页第4页/共45页大连五四广场的物质环境变迁以及行为模式的改变
90年代末对大连五四广场进行回访,发现80年代中期的花架、灌木、乔木和向心布置的座椅,连同老人“围圈扎堆”的活动模式都已不复存在。广场已改建成以磨光花岗石硬质铺地为主、草地为辅,实际上白天是马路对面银行的前奏和陪衬,入夜是中年人的舞场。与在场少数自带板凳的老人交谈,他们都能回忆起当年广场上“夕阳无限好”的盛景:唱京戏、打扑克、聊大天、带儿孙、找熟人、结新友,坐上半天也不觉得累。第5页/共45页大连五四广场的物质环境变迁以及行为模式的改变90年代大连五四广场很滑,如果滑倒摔伤了找谁负责?第6页/共45页大连五四广场很滑,如果滑倒摔伤了找谁负责?第6页/(二)活动人群首先了解从事活动的个人和群体的背景资料,如性别、年龄、职业、出行方式等,必要时还应通过问卷了解其他社会文化背景,但不应涉及个人隐私;以特定的个人作为分析的基本单元,比较容易入手;
——“7岁男孩的一天活动”“苏州园林的游园路线”群体可界定为出于同一行为目的,或具有同一行为倾向而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群体还可按人数分成以下几类:第7页/共45页(二)活动人群首先了解从事活动的个人和群体的背景资料,如性别特小群:2~3人,活动范围一般较小,动作相对较少,目的易于辨别。“占多数”
——恋爱争斗谈话相骂下棋等小群:3~7人,活动范围较大,动作相对较多。
——聚餐祭祀出游访友运动小组活动中群:7~8人以上,至数十人不等,心难齐,往往“三心二意”,易于分解为更小的群体。
——开会聚餐劳动打拳联欢郊游大群:数十人至百余人不等。“群集行为”——上课做操参观行军祷告特大群:百人上,有组织的活动。——候车、看球、联欢第8页/共45页特小群:2~3人,活动范围一般较小,动作相对较少,目的易于辨(三)活动场所对场所应作全面了解,包括场所本身及其周围环境的社会——
物质组成因素;如:场所本身的面积大小,空间组成,总体形态以及人工和自然组成因素;周围环境中的建筑、道路、交通、自然和社会因素,以及社会文化氛围等;应着重了解与活动密切相关的部分,如铺地、小品、绿化、照明、室外家具、各类设施等。
4第9页/共45页(三)活动场所对场所应作全面了解,包括场所本身及其周围环境的(四)活动目的目的出于动机,动机来自需要。目的有直接和间接之分,也可能有一系列的目的,这些复杂的动机和目的是环境与行为相互作用的产物,一般较难完全了解清楚,只能适可而止。第10页/共45页(四)活动目的目的出于动机,动机来自需要。第10页/共45(五)活动研究应结合活动群体,分析群体人数、组织状态、聚集方式、活动强度、参与程度、设施使用情况、活动进程和结果。活动的聚集方式和参与程度反映了多种多样的“众生相”。——主动表演(做广告耍猴)——主动参与(加入别人组织的街头舞会)——被动参与(随人流,凑热闹)——主动旁观(坐在台阶上观看)——被动旁观(路过活动人群无意中一瞥)活动类型和内容的把握还应注意潜在的因素。第11页/共45页(五)活动研究应结合活动群体,分析群体人数、组织状态、聚集活动研究的核心是综合上述五方面,了解特定群体在特定时空中的活动规律或固有模式。活动研究的注意事项:
1)研究时,不仅要从环境心理角度考察存在哪些行为场景,更要从设计角度考察物质环境及其组成要素是否适合人的特定活动。
2)了解哪些被正常使用;哪些被使用者自行改造使用;哪些被使用者兼作它用;哪些为使用者带来不便甚至损害。——设施功能的多样性第12页/共45页活动研究的核心是综合上述五方面,了解特定群体在特定时空中的活关于“兼作他用”“兼作他用”现象的普遍性:花台当作坐椅;草地当作床铺;雕塑当作靠背;花池当作垃圾桶;路牌当作晾衣架;喷泉当作洗脚池;台阶当作观众席……
环境的“提供”一旦符合生态知觉,现场又别无选择,就有被兼作他用的可能性。第13页/共45页关于“兼作他用”“兼作他用”现象的普遍性:环境启示设计人员应该从中得到启示:鼓励合理的他用,提倡一物机动多用;防止不合理甚至有害的他用。如:加宽花池的边沿作为“坐墙”;提供动物雕塑供儿童抚摸或骑坐;铺设起伏的草地供人躺卧;设置浅水池让人濯足和戏耍……——分析外部空间中的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了解人的需要和使用特点,以便改进城市外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第14页/共45页启示设计人员应该从中得到启示:第14页/共45页二、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行为习性,它是人的生物、社会和文化属性(单独或综合)与特定的物质和社会环境长期、持续和稳定地交互作用的结果,几乎下意识地体现在行为中。1.动作性行为习性2.体验性行为习性第15页/共45页二、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行1.动作性行为习性(1)抄近路(2)靠右(左)侧通行(3)逆时针转向(4)依靠性第16页/共45页1.动作性行为习性(1)抄近路第16页/共45页①抄近路:目标明确或有目的移动时,“泛文化”解决方法:A设置障碍(围栏、土山、矮墙、绿篱、假山、标志等)B满足(斜街、对角线)
4第17页/共45页①抄近路:目标明确或有目的移动时,“泛文化”4第17页/②靠右(左)侧通行中国——右侧通行日本、香港——左侧通行③逆时针转向(流线分析)符号、标志、前导物(如走在前面的人)和空间限定等物质手段对转弯倾向的影响;将物质手段排除后,是否存在纯粹的“转弯倾向”偏爱
5第18页/共45页②靠右(左)侧通行5第18页/共45页伴随着强目的下意识行为:一种本能的行为,如灾难发生的紧急状态下,伴随逃命这一强目的行为而产生的左拐弯习性,人完全意识不到为什么要左拐弯而不是右拐弯,这种行为习惯一旦与建筑设置的环境发生关联,建筑师就不得不认真对待。如果防火楼梯设计成右拐弯,人遇灾疏散,行动就会变慢;如果展览会场的布置顺序是右拐弯,也会不知内情的人无意中逆道参观,打扰秩序。启示第19页/共45页伴随着强目的下意识行为:一种本能的行为,如灾难④依靠性观察表明,人总是偏爱逗留在柱子、树木、旗杆、门廊和建筑小品的周围和附近,这些依靠物对人有一定的吸引半径“空间-庇护-瞭望”人偏爱有所凭靠地从一个小空间去观察更大的空间。建筑、城市等的选址:相地背倚、背负、面对背山面水扎大营;前朱雀,背玄武,左青龙,右白虎BACK
5第20页/共45页④依靠性观察表明,人总是偏爱逗留在柱子、树木、旗杆、门廊和2.体验性行为习性(1)看人也为人看(2)围观(3)安静与凝思第21页/共45页2.体验性行为习性(1)看人也为人看第21页/共45页①看人也为人所看“三月初三妙玄观,侬来看看我,我来看看侬”“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启示:“看人也为人所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对于信息交流、社会交往和社会认同的需要。
2第22页/共45页①看人也为人所看“三月初三妙玄观,侬来看看我,我来看看侬”通过看人,了解到流行款式、社会时尚和大众潮流,满足人对于信息交流和了解他人的需求;通过为人所看,则希望自身为他人和社会所认同;
——也正是通过视线的相互接触,加深了相互间的表面了解,为寻求进一步交往提供了机会,从而加强了共享的体验。分析第23页/共45页通过看人,了解到流行款式、社会时尚和大众潮流,满足人②围观、看热闹古人——人情总好奇现代人——看看热闹启示:看热闹现象遍及四海,既反映了围观者对于相互进行信息交流和公共交往的需要,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复杂和丰富刺激,尤其是新奇刺激的偏爱。第24页/共45页②围观、看热闹第24页/共45页在外部空间,围观之所以特别吸引行人,还在于这类行为具有“退出”和“加入”的充分自由,多半不带有强制性。时下许多人热心于有组织的街头宣传、表演和咨询,正是下意识地认识到了街头聚集和围观所产生的轰动和传播效应,在客观上推动了这一广义的学习过程。分析第25页/共45页在外部空间,围观之所以特别吸引行人,还在于这类行为具有“退出④安静与凝思Beinglostinthought
寻求安静是对繁忙生活的必要补充,也是人的基本行为习性之一。城市不同尺度的环境中能引起凝思的场景很多:观鱼、赏花、问月、听涛、登高望远、曲径踱步、坐看云起、仰望星空、欣赏水景…第26页/共45页④安静与凝思第26页/共45页在环境设计中,运用各种自然和人工素材隔绝尘嚣,创造有助于安静和凝思的场景,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应激,并能与富有生气的场景整合,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启示第27页/共45页在环境设计中,运用各种自然和人工素材隔绝尘嚣,创造有3行为习性的差异①情境差异在不同情境中,即使同一种行为习性也可能表现各异:回头路、归巢本能、逛公园特殊情境中往往具有特殊的行为习性
红地毯效应:越是维护良好的环境越是为人们所爱护
垃圾桶效应:越是受到污损的环境越易为人们所污损第28页/共45页3行为习性的差异①情境差异第28页/共45页②群体差异同一行为习性在不同群体中具有明显的差异如看人也为人所看:在中青年群体中表现最为典型。老年人更多地主动“看人”、“看街”,或者一切可看的事物,并重视和顾忌“为人所看”。学前儿童往往更主动地“为人所看”,甚至在客人或家长面前主动表现自己。第29页/共45页②群体差异第29页/共45页关于抄近路
3健康人幼儿老年人听觉残疾人拐杖使用者轮椅使用者可以很顺利地自然到达目的,但是,手中持有行李时或饮酒后就不那么容易了。随意地行动,跑、跳、钻等不停闲边观察周围的情况边行动,途中需要休息习惯了的话,可以跑得较快,不能拐小弯,如遇高差,则通行困难盲人只能感觉到拐杖可及的范围,为了到达目的地要经过一番周折不同类型人的行为活动方式《无障碍设计概论》视觉残疾人BACK第30页/共45页关于抄近路3健康人幼儿老年人轮椅使用者可以很顺利地自然到达③文化与亚文化差异害羞与自我表现第31页/共45页③文化与亚文化差异第31页/共45页1、设置有利于公众接触和交往的外部空间2、加强外部空间的生气感3、兼顾私密性活动4、形成私密性——公共性层次5、合理满足人的行为习性三、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第32页/共45页1、设置有利于公众接触和交往的外部空间三、基于行为的外部空城市步行街和广场是讨论得最多的外部空间。城市中,还有必要设置小型的公共广场和其他活动中心,以便就近容纳公众的公共活动。第33页/共45页城市步行街和广场是讨论得最多的外部空间。第33页/共45页坐凳围合的户外交往空间第34页/共45页坐凳围合的户外交往空间第34页/共45页第35页/共45页第35页/共45页布拉格广场第36页/共45页布拉格广场第36页/共45页第37页/共45页第37页/共45页2.加强外部空间的生气感吸引居民合理使用外部空间,并参与其中的公共活动。影响生气感的主要因素有活动人数、活动模式、行为特点、空间与建筑特征以及自然要素等。C.Sitte认为:人们希望城市广场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形状限定明确,从周围界面向内收敛并形成一种内心倾向。外部公共空间中公众使用的建筑应以开敞为主,敞廊、花架、亭子、水体、绿化等。第38页/共45页2.加强外部空间的生气感吸引居民合理使用外部空间,并参与其中
满足人们的亲水心理,同时没有安全的顾虑;舒适的高度、宜人的宽度,安全的呵护,成就了一处生机勃勃的行为场所。第39页/共45页满足人们的亲水心理,同时没有安全的顾虑;舒适3.兼顾私密性活动方法:①形成隔绝(视听隔绝)
——视觉:地形、植物、墙体构筑物、假山等
——听觉:土山、石壁、围墙、水声
注意:外部空间中往往无法过多设置屏障等实体,较好的解决方法是沿着较大的主要开敞空间的周边,设置一系列大小不等的、穿行人流相对较少的小空间,为使用者作出抉择提供方便。第40页/共45页3.兼顾私密性活动方法:第40页/共45页②
提供控制
个人和群体希望不仅能控制自身向外输出信息,而且能控制来自他人的信息。途径:
A保持视听单向联系:视听屏障尽可能具有单向的穿透性,即需要看人而不为别人所看;
B设置过渡性空间:缓冲带、半公共半私密性空间
C设置物质或象征性提示:植物、高差变化、铺地、灯具、坐凳等
D留有退路或余地:因外部空间具有“外”、“公”两大特点,其中的私密性活动较易受到外来干扰,故建设用于私密性活动的空间应留有退路或余地,以便避免干扰和及时转移。
7第41页/共45页②提供控制7第41页/共45页4、形成私密性——公共性层次“公共”与“私密”相对而言,并无绝对的划分标准,出于需要,人们在外部空间从事私密性、公共性程度不同的活动,并形成相应的行为场景。私密性——半私密性——半公共性——公共性第42页/共45页4、形成私密性——公共性层次“公共”与“私密”相对而言,行为习性因情境、群体和文化而异,没有一个外部空间可以满足各种行为习性,成为全能冠军。
外部空间设计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某些行为习性,做到合情合理,适可而止。5、合理满足人的行为习性第43页/共45页行为习性因情境、群体和文化而异,没有一个外部空课程结束!谢谢!第44页/共45页课程结束!第44页/共45页会计学46基于行为的外部环境设计会计学1基于行为的外部环境设计一、分析城市外部空间活动的通常方法:五W法When——什么时间Who——什么人Where——什么地方Why——为了什么目的What——在从事什么活动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单纯进行描述,而是要探索不同活动的时空特点及其规律,并据此提出改进外部设计的建议
6第1页/共45页一、分析城市外部空间活动的通常方法:五W法When——什(一)时间要素分析从活动开始到结束的时间持续过程,一般需要每天固定时间和时段,并持续若干天进行观察;平时与周末、周日可能有质的变化;季节性的差异。——“春升夏扬秋煞冬藏”历时性的差异:历史进程中的物质变迁。
4第2页/共45页(一)时间要素分析从活动开始到结束的时间持续过程,一般需要每第3页/共45页第3页/共45页第4页/共45页第4页/共45页大连五四广场的物质环境变迁以及行为模式的改变
90年代末对大连五四广场进行回访,发现80年代中期的花架、灌木、乔木和向心布置的座椅,连同老人“围圈扎堆”的活动模式都已不复存在。广场已改建成以磨光花岗石硬质铺地为主、草地为辅,实际上白天是马路对面银行的前奏和陪衬,入夜是中年人的舞场。与在场少数自带板凳的老人交谈,他们都能回忆起当年广场上“夕阳无限好”的盛景:唱京戏、打扑克、聊大天、带儿孙、找熟人、结新友,坐上半天也不觉得累。第5页/共45页大连五四广场的物质环境变迁以及行为模式的改变90年代大连五四广场很滑,如果滑倒摔伤了找谁负责?第6页/共45页大连五四广场很滑,如果滑倒摔伤了找谁负责?第6页/(二)活动人群首先了解从事活动的个人和群体的背景资料,如性别、年龄、职业、出行方式等,必要时还应通过问卷了解其他社会文化背景,但不应涉及个人隐私;以特定的个人作为分析的基本单元,比较容易入手;
——“7岁男孩的一天活动”“苏州园林的游园路线”群体可界定为出于同一行为目的,或具有同一行为倾向而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群体还可按人数分成以下几类:第7页/共45页(二)活动人群首先了解从事活动的个人和群体的背景资料,如性别特小群:2~3人,活动范围一般较小,动作相对较少,目的易于辨别。“占多数”
——恋爱争斗谈话相骂下棋等小群:3~7人,活动范围较大,动作相对较多。
——聚餐祭祀出游访友运动小组活动中群:7~8人以上,至数十人不等,心难齐,往往“三心二意”,易于分解为更小的群体。
——开会聚餐劳动打拳联欢郊游大群:数十人至百余人不等。“群集行为”——上课做操参观行军祷告特大群:百人上,有组织的活动。——候车、看球、联欢第8页/共45页特小群:2~3人,活动范围一般较小,动作相对较少,目的易于辨(三)活动场所对场所应作全面了解,包括场所本身及其周围环境的社会——
物质组成因素;如:场所本身的面积大小,空间组成,总体形态以及人工和自然组成因素;周围环境中的建筑、道路、交通、自然和社会因素,以及社会文化氛围等;应着重了解与活动密切相关的部分,如铺地、小品、绿化、照明、室外家具、各类设施等。
4第9页/共45页(三)活动场所对场所应作全面了解,包括场所本身及其周围环境的(四)活动目的目的出于动机,动机来自需要。目的有直接和间接之分,也可能有一系列的目的,这些复杂的动机和目的是环境与行为相互作用的产物,一般较难完全了解清楚,只能适可而止。第10页/共45页(四)活动目的目的出于动机,动机来自需要。第10页/共45(五)活动研究应结合活动群体,分析群体人数、组织状态、聚集方式、活动强度、参与程度、设施使用情况、活动进程和结果。活动的聚集方式和参与程度反映了多种多样的“众生相”。——主动表演(做广告耍猴)——主动参与(加入别人组织的街头舞会)——被动参与(随人流,凑热闹)——主动旁观(坐在台阶上观看)——被动旁观(路过活动人群无意中一瞥)活动类型和内容的把握还应注意潜在的因素。第11页/共45页(五)活动研究应结合活动群体,分析群体人数、组织状态、聚集活动研究的核心是综合上述五方面,了解特定群体在特定时空中的活动规律或固有模式。活动研究的注意事项:
1)研究时,不仅要从环境心理角度考察存在哪些行为场景,更要从设计角度考察物质环境及其组成要素是否适合人的特定活动。
2)了解哪些被正常使用;哪些被使用者自行改造使用;哪些被使用者兼作它用;哪些为使用者带来不便甚至损害。——设施功能的多样性第12页/共45页活动研究的核心是综合上述五方面,了解特定群体在特定时空中的活关于“兼作他用”“兼作他用”现象的普遍性:花台当作坐椅;草地当作床铺;雕塑当作靠背;花池当作垃圾桶;路牌当作晾衣架;喷泉当作洗脚池;台阶当作观众席……
环境的“提供”一旦符合生态知觉,现场又别无选择,就有被兼作他用的可能性。第13页/共45页关于“兼作他用”“兼作他用”现象的普遍性:环境启示设计人员应该从中得到启示:鼓励合理的他用,提倡一物机动多用;防止不合理甚至有害的他用。如:加宽花池的边沿作为“坐墙”;提供动物雕塑供儿童抚摸或骑坐;铺设起伏的草地供人躺卧;设置浅水池让人濯足和戏耍……——分析外部空间中的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了解人的需要和使用特点,以便改进城市外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第14页/共45页启示设计人员应该从中得到启示:第14页/共45页二、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行为习性,它是人的生物、社会和文化属性(单独或综合)与特定的物质和社会环境长期、持续和稳定地交互作用的结果,几乎下意识地体现在行为中。1.动作性行为习性2.体验性行为习性第15页/共45页二、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行1.动作性行为习性(1)抄近路(2)靠右(左)侧通行(3)逆时针转向(4)依靠性第16页/共45页1.动作性行为习性(1)抄近路第16页/共45页①抄近路:目标明确或有目的移动时,“泛文化”解决方法:A设置障碍(围栏、土山、矮墙、绿篱、假山、标志等)B满足(斜街、对角线)
4第17页/共45页①抄近路:目标明确或有目的移动时,“泛文化”4第17页/②靠右(左)侧通行中国——右侧通行日本、香港——左侧通行③逆时针转向(流线分析)符号、标志、前导物(如走在前面的人)和空间限定等物质手段对转弯倾向的影响;将物质手段排除后,是否存在纯粹的“转弯倾向”偏爱
5第18页/共45页②靠右(左)侧通行5第18页/共45页伴随着强目的下意识行为:一种本能的行为,如灾难发生的紧急状态下,伴随逃命这一强目的行为而产生的左拐弯习性,人完全意识不到为什么要左拐弯而不是右拐弯,这种行为习惯一旦与建筑设置的环境发生关联,建筑师就不得不认真对待。如果防火楼梯设计成右拐弯,人遇灾疏散,行动就会变慢;如果展览会场的布置顺序是右拐弯,也会不知内情的人无意中逆道参观,打扰秩序。启示第19页/共45页伴随着强目的下意识行为:一种本能的行为,如灾难④依靠性观察表明,人总是偏爱逗留在柱子、树木、旗杆、门廊和建筑小品的周围和附近,这些依靠物对人有一定的吸引半径“空间-庇护-瞭望”人偏爱有所凭靠地从一个小空间去观察更大的空间。建筑、城市等的选址:相地背倚、背负、面对背山面水扎大营;前朱雀,背玄武,左青龙,右白虎BACK
5第20页/共45页④依靠性观察表明,人总是偏爱逗留在柱子、树木、旗杆、门廊和2.体验性行为习性(1)看人也为人看(2)围观(3)安静与凝思第21页/共45页2.体验性行为习性(1)看人也为人看第21页/共45页①看人也为人所看“三月初三妙玄观,侬来看看我,我来看看侬”“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启示:“看人也为人所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对于信息交流、社会交往和社会认同的需要。
2第22页/共45页①看人也为人所看“三月初三妙玄观,侬来看看我,我来看看侬”通过看人,了解到流行款式、社会时尚和大众潮流,满足人对于信息交流和了解他人的需求;通过为人所看,则希望自身为他人和社会所认同;
——也正是通过视线的相互接触,加深了相互间的表面了解,为寻求进一步交往提供了机会,从而加强了共享的体验。分析第23页/共45页通过看人,了解到流行款式、社会时尚和大众潮流,满足人②围观、看热闹古人——人情总好奇现代人——看看热闹启示:看热闹现象遍及四海,既反映了围观者对于相互进行信息交流和公共交往的需要,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复杂和丰富刺激,尤其是新奇刺激的偏爱。第24页/共45页②围观、看热闹第24页/共45页在外部空间,围观之所以特别吸引行人,还在于这类行为具有“退出”和“加入”的充分自由,多半不带有强制性。时下许多人热心于有组织的街头宣传、表演和咨询,正是下意识地认识到了街头聚集和围观所产生的轰动和传播效应,在客观上推动了这一广义的学习过程。分析第25页/共45页在外部空间,围观之所以特别吸引行人,还在于这类行为具有“退出④安静与凝思Beinglostinthought
寻求安静是对繁忙生活的必要补充,也是人的基本行为习性之一。城市不同尺度的环境中能引起凝思的场景很多:观鱼、赏花、问月、听涛、登高望远、曲径踱步、坐看云起、仰望星空、欣赏水景…第26页/共45页④安静与凝思第26页/共45页在环境设计中,运用各种自然和人工素材隔绝尘嚣,创造有助于安静和凝思的场景,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应激,并能与富有生气的场景整合,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启示第27页/共45页在环境设计中,运用各种自然和人工素材隔绝尘嚣,创造有3行为习性的差异①情境差异在不同情境中,即使同一种行为习性也可能表现各异:回头路、归巢本能、逛公园特殊情境中往往具有特殊的行为习性
红地毯效应:越是维护良好的环境越是为人们所爱护
垃圾桶效应:越是受到污损的环境越易为人们所污损第28页/共45页3行为习性的差异①情境差异第28页/共45页②群体差异同一行为习性在不同群体中具有明显的差异如看人也为人所看:在中青年群体中表现最为典型。老年人更多地主动“看人”、“看街”,或者一切可看的事物,并重视和顾忌“为人所看”。学前儿童往往更主动地“为人所看”,甚至在客人或家长面前主动表现自己。第29页/共45页②群体差异第29页/共45页关于抄近路
3健康人幼儿老年人听觉残疾人拐杖使用者轮椅使用者可以很顺利地自然到达目的,但是,手中持有行李时或饮酒后就不那么容易了。随意地行动,跑、跳、钻等不停闲边观察周围的情况边行动,途中需要休息习惯了的话,可以跑得较快,不能拐小弯,如遇高差,则通行困难盲人只能感觉到拐杖可及的范围,为了到达目的地要经过一番周折不同类型人的行为活动方式《无障碍设计概论》视觉残疾人BACK第30页/共45页关于抄近路3健康人幼儿老年人轮椅使用者可以很顺利地自然到达③文化与亚文化差异害羞与自我表现第31页/共45页③文化与亚文化差异第31页/共45页1、设置有利于公众接触和交往的外部空间2、加强外部空间的生气感3、兼顾私密性活动4、形成私密性——公共性层次5、合理满足人的行为习性三、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第32页/共45页1、设置有利于公众接触和交往的外部空间三、基于行为的外部空城市步行街和广场是讨论得最多的外部空间。城市中,还有必要设置小型的公共广场和其他活动中心,以便就近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目录设计排版方案
- 家政物料补充方案
- 大班健康活动:哭的奥秘
- 小儿护理考试题及答案
- 维护电工考试题及答案
- 油库节约管理方案(3篇)
- 2026版《全品高考》选考复习方案生物1057 课时作业(五十二) 动物细胞工程 含答案
- 消防中队考试题及答案
- 物业车辆维护管理方案
- 面神经麻痹考试题及答案
- 杭州转贷基金管理办法
- 老北京胡同文化课件
- 公司安全隐患排查记录表
- 粮食的形态与化学组成第二节粮食的主要化学成分下64课件
- 儿科护士考试试题及答案
- 农药 知识培训课件下载
- 创新社区管乐团活动方案
- 中国农田水利行业发展前景及发展策略与投资风险研究报告2025-2028版
- 鸵鸟养殖场管理制度
- 余料使用管理制度
- 小学生自信成长的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