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第二课时)_第1页
石钟山记(第二课时)_第2页
石钟山记(第二课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石钟山记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积累掌握第二段的文言现象,理解该段内容2、作者描写月夜绝壁之景的特点及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积累掌握第二段的文言现象,理解该段内容作者描写月夜绝壁之景的特点及作用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个性设计(手写补充)第二课时一、检查上节课学习情况二、引导学习第二段:(一)重点词语及特殊文言现象1、重点词语(1)余巨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2)因得观所谓石钟者(3)余周笑血不值也(4)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搜人(5)而大声发于水上,噌眩如钟鼓不绝(6)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7)不知其浅深,微波入冠,涵淡澎湃而为此也(8)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容(9)与包之噌眩者相应,如乐作焉(10)因笑谓迈日:“汝返之乎?2、古今异义词(1)余方心动欲还(2)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3、词类活用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4、通假字至莫夜月明5、特殊句式(1)噌眩者,周景王之无射也(2)嶷坎镇鞫者,魏庄子之歌钟也(3)古之人不余欺也!(二)结合注释和老师讲解翻译课文(三)内容分析1、概括第二段内容: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2、层次划分:第一层(“元丰七年……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第二层(“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写访问寺僧。第三层(“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3、画出作者着力描写月夜绝壁之景语句,思考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绝壁之景?(1)阴森、雄奇、阴森恐怖、毛骨悚然、幽暗、恐怖(2)作者描绘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4、文中两次写作者的笑:“余固笑而不信也”“因笑谓迈日”。结合语境思考作者为什么笑?(1)“余固笑而不信也”,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作者第'寺僧和小童”的行为,笑是对他们行为的否定和对李渤说法的怀疑,照应第一段的“余尤疑之”。(2)“因笑谓迈日”的“笑”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这里的“笑”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5、苏轼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什么?课文是怎样表述的?“山下皆石穴掣,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从这里可以看出,苏轼认为石钟山下有石缝,水从石缝进入,回旋激荡,撞击石头而发出钟一样的声音,因而命名为石钟山。“舟回至两山之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也说明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小结:综合这两处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和郦道元的观点基本一致,都认为石钟山以声命名,只是作者的描述更加详细。作者认为空中而多窍的石头当中流,风浪出入石头的窟窿,发出噌吃与嶷坎键整之声,如钟鸣一样,因而命名为石钟山。作者和郦道元的观点基本一致,只是更加明确。郦道元认为“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