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理学考研辅导资料2第一类细胞群:它们接受感觉的投射纤维,并经换元后进一步投射到大脑皮层感觉区,是所有特定的感觉冲动(除嗅觉外)传向大脑传层的换元接替部位称为感觉接替核。第二类细胞群它们接受来自丘脑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并经换元后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某一特定区域,在功能上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称为联络核。第三类细胞群是靠近中线的所谓内髓板以内的各种结构,主要是髓板内核群,包括中央束核、束旁核、中央外侧核等,它们间接地通过多突触接替换元后,然后弥散地投射到整个皮层起着维持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的重要作用。根据丘脑各部分向大脑皮层投射特征的不同,可把感觉投射系统分为两类,即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的第一类细胞群,它们投向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来自特异投射系统的纤维主要终止于皮层的第四层,与第四层内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它的功能是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非特异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的第三类细胞群,它们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其失去了专一的特异性感觉传导功能,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非特异投射系统的上行纤维进入皮层后分布在各层内,趁着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的作用。在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这一系统称为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主要是通过非特异投射系统而发挥作用的,其作用就是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由于这是个多突触接替的系统,因此易受药物的影响而发生传导阻滞。.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1)体表感觉代表区:1)第一一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它的感觉投射规律为:a.躯体感觉传人冲动向皮层投射具有交叉的性质,即身体一侧传人冲动向对侧皮层投射,但头面部感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b.投射区域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分辨愈精细的部位在中央后回的代表区也愈大。c.投射区域具有一定的分野,总的安排是倒置的,如下肢代表区在顶部,上肢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面部代表区在底部,然而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是正立的。2)第二感觉区:在人脑位于中央前回与脑岛之间,第二感觉区面积远比第一感觉区小,区内的投射分布安排是正立的,而且具有投射具有交叉性。运动区主要接受从小脑和基底神经节传来的反馈投射。但身体各部分的代表区不如中央后回那么完善和具体。(2)本体感觉代表区中央前回(4区)是运动区,也是肌肉本体感觉投射区。(3)内脏感觉代表区人脑的第二感觉和运动辅助区都与内脏感觉有关,边缘系统的皮层部位也是内脏感觉的投射区。(4)视觉代表区枕叶皮层是视觉的投射区,左侧枕叶皮层接受来自左眼颜侧视网膜和右眼鼻侧视网膜传人纤维的投射;右侧枕叶皮层接受来自右眼颗侧视网膜和左眼鼻侧视网膜传人纤维的投射。(5)听觉代表区颍叶皮层的一定区域是听觉的投射区,听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即一侧皮层代表区与双侧耳蜗感受功能有关。.本体感觉本体感觉就是深部感觉,包括位置觉和运动觉,主要来自躯体深部的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等处的组织结构,主要是对躯体空间位置、姿势、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向的感觉。来自肌肉的这些感觉即为肌肉本体感觉,其感受器为肌梭。.痛觉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时,可先后出现两种性质不同的痛觉,快痛在刺激时很快发生,是一种尖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慢痛是一种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一般在刺激过后0.5~1.0s才能被感觉到,痛感强烈而难以明确定位。痛觉感受器是游离神经末梢。引起痛觉不需要特殊的适宜刺激,任何形式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强度有可能或已造成组织损伤时都能引起痛觉。人类痛觉投射皮层有三个区域:第一感觉区、第二感觉区和扣带回。扣带回主要与慢痛有关。伤害刺激引起深部痛的特点是定位不明确,可伴有恶心、出汗和血压的改变。在骨、肌腱和关节损伤出现痛感时,可反射性引起邻近骨骼肌收缩,肌肉的持续收缩导致缺血,而缺血又引起疼痛的进一步加剧。内脏痛与皮肤痛相比较有下列特征:(1)缓慢持续定位不清楚和对剌激的分辨能力差。(2)能使皮肤致痛的刺激,如切割烧灼,作用于内脏一般不产生疼痛,而机械性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等刺激作用于内脏,则能产生疼痛。内脏疾病除了引起患病脏器本身的疼痛外,往往引起邻近体腔壁骨骼肌的痉挛和疼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称为牵涉痛。(四)脑的电活动与觉醒、睡眠机制1.脑的电活动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具有生物电活动,因此有脑皮层经常有持续的节律性电位改变,称为自发脑电活动。感觉传人系统受刺激时,在皮层上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形式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称为皮层诱发电位,前者则与非特异感觉投射系统的活动有关,后者与特异感觉投射系统的活动有关。在头皮用双极或单极记录法记录到的自发脑电活动称为脑电图。脑电图的波形分类:a波:频率为8〜13次/秒,波幅为20〜100UV。a波是成年人处于安静状态时的主要脑电波。a波在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即出现,睁开眼睛或接受其他刺激时,a波立即消失而呈现快波,称为a波阻断。频率为14〜30次/秒,波幅为5〜20V的脑电波称为B波,频率为每秒4〜7次,波幅为100〜150uV的波形称为6波,频率为0.5〜3次/秒,波幅为加20〜200UV的脑电波称为0波,在困倦时一般可见到0波,成人清醒状态下,几乎没有0波,常在睡眠状态或极度疲劳时出现。2.觉醒与睡眠的产生机制(1)觉醒状态的维持各种感觉冲动的传入对维持觉醒状态十分重要。觉醒状态的维持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密切相关。脑电觉醒状态(呈现快波)和行为觉醒状态的维持有不同的机制。行为觉醒的维持可能是黑质多巴胺递质系统的功能。蓝斑上部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与脑电觉醒的维持有关系,起持续的紧张性作用;而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乙酰胆碱递质系统)的作用是时相性作用,它能调节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的脑电觉醒作用。(2)睡眠的时相睡眠具有两种不同的时相状态。一是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时相,称为慢波睡眠,二是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时相,称为快波睡眠或异相睡眠或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慢波睡眠的一般表现为:1)嗅、视、听、触等感觉功能暂减退。2)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减弱。3)伴有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例如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瞳孔缩小、尿量减少、体温下降、代谢率降低、呼吸变慢、胃液分泌可增多而唾液分泌减少、发汗功能增强等。异相睡眠期间,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弱,肌肉几乎完全松弛。异相睡眠期间还有间断性的阵发性表现,例如出现眼球快速运动、部分躯体抽动,在人类还伴有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呼吸加快而不规则。睡眠过程中两个时相互相交替。成年人睡眠一开始首先进入慢波睡眠,持续80〜120min左右后转入异相睡眠,后者维持20〜30niin,又转入慢波睡眠以后又转入异相睡眠。整个睡眠过程中,这种反复转化4〜5次,越接近睡眠后期,异相睡眠持续时间越长。在成年人,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均可直接转为觉醒状态,但在觉醒状态下只能进入慢波睡眠,而不能直接进入异相睡眠。一般认为,做梦是异相睡眠的特征之一。慢波睡眠对促进生长、促进体力恢复是有利的。异相睡眠对于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有密切关系。有利于建立新的突触联系而促进学习记忆活动,且对促进精力恢复是有利的。(3)睡眠发生机制:睡眠是由于中枢内发生了一个主动过程而造成的,中枢内存在着产生睡眠的中枢。在脑干尾端存在一个能引起睡眠和脑电波同步化的中枢称为上行抑制系统,它与上行激动系统对抗,调节睡眠,慢波睡眠可能与脑干内5—羟色胺递质系统活动有关,异相睡眠可能与脑干内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活动有关。(五)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运动调节的基本机制:在脊髓的前角中,存在大量运动神经元(a和Y运动神经元)=由一个a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牵张反射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产生反射效应,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包括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1)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腱反射的传人纤维直径较粗,传导速度较快,反射的潜伏期很短,是单突触反射。腱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中枢在脊髓前角,效应器主要是肌肉收缩较快的快肌纤维成分,故又称位相性牵张反射。腱反对主要发生于肌肉内收缩较快的快肌纤维成分。(2)肌紧张:是指持续缓慢牵拉肌肉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肌紧张的感受器也是肌梭,但与腱反射不同,多为突触反射,效应器主要是肌肉收缩较慢的慢肌纤维成分。肌紧张的反射收缩力量并不大,只是抵抗肌肉被牵拉,表现为同一肌肉的不同运动单位进行交替性的收缩,而不是同步收缩,不表现为明显的动作,又称为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能持久地进行而不易发生疲劳。牵张反射主要是使受牵拉的肌肉发生收缩,但同一关节的协同肌也能发生兴奋,而同一关节的拮抗肌(即伸肌)则受到抑制。伸肌和屈肌都有牵张反射,但脊髓的牵张反射主要表现在伸肌。牵张反射,尤其是肌紧张的生理意义在于维持站立姿势。肌梭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感受牵拉刺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属于本体感受器。肌梭囊内一般含6—12根肌纤维,称为梭内肌纤维,而囊外的一般肌纤维称为梭外肌纤维。整个肌梭附着于梭外肌纤维上,并与其平行排列呈并联关系。梭内肌纤维的收缩成分位于纤维的两端,而感受装置位于其中间部,两者呈串联系统。当梭外肌纤维收缩时,梭内肌感受装置所受牵拉刺激将减少;而当梭内肌收缩成分收缩时,梭内肌感受装置对牵拉刺激的敏感性将增高。r运动神经元发出传出纤维支配梭外肌纤维,而Y运动神经元发出了传出纤维支配梭内肌纤维。当肌肉受到外力牵拉时,梭内肌感受装置被动拉长,Y类纤维的神经冲动增加,肌梭的传人冲动引起支配同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和梭外肌收缩,从而形成一次牵张反射反应。刺激Y传出纤维并不能直接引起肌肉的收缩,Y传出纤维的活动使梭内肌的收缩,引起传人纤维放电,再导致肌肉收缩。所以Y传出纤维放电增加可增加肌梭的敏感性。腱器官是分布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的牵张感受装置,它的传入神经直径较细。腱器官与梭外肌纤维呈串联系统,其功能与肌梭不同,是感受肌肉张力变化的装置。当梭外肌纤维发生等长收缩时犍器官的传入冲动发放频率不变,肌梭的传入冲动频率减少,当肌肉受到被动牵拉时,腱器官的传入冲动发放频率增加,肌梭的传入冲动不变;当梭外肌纤维发生等张收缩时,腱器官和肌梭的传入冲动发放频率均增加。因此腱器官是一种张力感受器,而肌梭是一种长度感受器。腱器官的传人冲动对同一肌肉的a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而肌梭的传入冲动引起同肌肉的运动神经元的兴奋。当肌肉受到牵拉时,首先兴奋肌梭而发动牵张发射,引致受牵拉的肌肉收缩;当牵拉力量进一步加大时,则可兴奋腱器官,使牵张反射受到抑制,以避免被牵拉的肌肉受到损伤。.运动调节系统的功能(1)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大脑皮层运动区主要位于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它们接受来自关节、肌腱及骨骼肌深部的感觉冲动,以感觉身体在空间的姿势、位置以及身体各部分在运动中的状态,并根据这些运动器官的状态来控制全身的运动。运动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支配具有交叉的性质,即侧皮层支配对侧躯体的肌肉。但在头面部肌肉的支配中,除面神经支配的下部面肌和舌下神经支配的舌肌主要受对侧支配以外,其余多数部分是双侧性支配的。(2)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即刺激一定部位的皮层引起一定肌肉的收缩。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运动越精细和复杂的肌肉,其代表区的面积越大。(3)从运动区定位的上下分布来看,总体安排是倒置的,下肢代表区在顶部,上肢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面部肌肉代表区在底部。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仍为正立的。(2)运动传导通路由皮层发出,经内囊、脑干下行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称为皮层脊髓束,而由皮层发出,经内囊到达脑干内脑神经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称为皮层脑干束。它们是运动神经元发出的传出纤维,是控制肌肉运动的主要神经纤维。皮层脊髓和皮层脑干传导系统是发起随意运动的初级通路。软瘫是指随意运动丧失并伴有牵张反射减退或消失的表现;而硬瘫是指随意运动丧失并伴有牵张反射亢进的表现。严格局限于4区的损伤,一般表现为软瘫;损伤6区后则肢体近端肌肉出现硬瘫;若整个主要运动区损伤,则肢体全部肌肉表现为硬瘫。损伤皮层脊髓侧束将出现巴宾斯基征阳性体征。在婴儿的锥体束未发育完全以前,以及成人在深睡或麻醉状态下,也可出现巴宾斯基征阳性。.姿势调节系统的功能(1)脊髓的整合功能1)脊髓休克与高位中枢(第五节颈脊髓)离断的脊髓,在手术后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脊休克的主要表现为:在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肌紧张性减低甚至消失,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不出现,直肠和膀胱内粪、尿积聚,以后,一些以脊髓为基本中枢的反射活动可以逐渐恢复,脊反射恢复出现所需的时间与动物种类有关。反射恢复的速度与不同动物脊髓反射依赖于高位中枢的程度有关。反射恢复过程中,首先是一些比较简单、比较原始的反射先恢复,如屈肌反射、腱反射等,然后比较复杂的反射逐渐恢复,如对侧伸肌反射、搔爬反射等。反射恢复后的动物,血压也逐渐上升到一定水平,动物可具有一定的排粪与排尿反射能力。反射恢复后,有些反射反应比正常时加强并广泛扩散,例如屈肌反射、发汗反射等。脊髓休克的产生不是由于切断损伤的刺激所引起的。是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主要是失去从大脑皮层到低位脑干(如前庭核、脑干网状结构等)的下行纤维对脊髓的控制作用。2)脊髓对姿势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的紧张度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这种反射活动称为姿势反射。牵张反射就是最简单的姿势反射,而肌紧张是维持站立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在脊椎动物的皮肤接受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出现屈曲的反应。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称为屈肌反射,屈肌反射的强度与刺激强度有关,屈肌反射具有保护性意义刺激强度加大,则可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的基础匕出现对侧肢体伸肌的反射活动,称为对侧伸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是一种姿势反射,当一侧肢体屈曲造成身体失衡时,对侧肢体伸直以支持体重,所以在保持身体平衡中具有生理意义。脊椎动物在反射恢复的后期,可出现复杂的节间反射,如刺激动物腰背皮肤,可引起后肢发生一系列节奏性搔爬动作,称为搔爬反射。搔爬反射依靠脊髓上下节段的协同活动。(2)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1)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去大脑动物,不出现脊髓休克现象,很多躯体和内脏的反射活动可以完成,表现为肌紧张出现亢进现象,动物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是一种伸肌紧张亢进状态主要是抗重力肌的肌紧张明显加强。是在脊髓牵张的反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在人类,某些疾病引致皮层与皮层下失去联系时,可出现下肢明显的伸肌僵直及上肢的半屈状态,称为皮层僵直。2)脑干对姿势的调节:由脑干整合而完成的姿势反射有状态反射、翻正反射、直线和旋转加速度反射等。头部在空间的位置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改变时,可以反射性地改变身体肌肉的紧张性,称为状态反射。状态反射包括迷路紧张反射和颈紧张反射。迷路紧张反射是内耳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的传人冲动对躯体伸肌紧张性的反射性调节。颈紧张反射是颈部扭曲时颈上部椎关节韧带和肌肉本体感受器的传人冲动对四肢肌肉紧张的反射性调节。正常动物可保持站立姿势,如将其推倒则可翻正过来,这种反射称为翻正反射。这一反射包括一系列的反射活动,最先是头部位置的不正常视觉与内耳迷路感受刺激,从而引起头部的位置翻正;头部翻正后,头与躯干的位置不正常,使颈部关节韧带及肌肉受到剌激,从而使躯干的位置也翻正。.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基底神经节包括尾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和红核。尾核、壳核和苍白球统称为纹状体。基底神经节对随意运动的产生和稳定、肌紧张的控制、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都有关系。基底神经节损害的主要表现可分为两大类:①运动过少而肌紧张过强,如震颤麻痹;②运动过多而肌紧张不全,如舞蹈症和手足徐动症。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其症状是全身肌紧张增高、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黑质的多巴胺递质系统功能受损,导致纹状体内乙酰胆碱递质系统功能亢进所致,是浜颤麻痹产生的主要原因。舞蹈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的舞蹈样动作,并伴有肌张力降低等。舞蹈病的发病主要是纹状体内胆碱能和Y—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功能减退,而使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相对亢进所致,这和震颤麻痹的病变正好相反。.小脑的功能包括三个功能部分: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层小脑。前庭小脑主要由绒球小结叶构成,与身体姿势平衡功能有密切关系。绒球小结叶的身体平衡功能与前庭器官及前庭核活动有密切关系,其反射途径为:前庭器官一前庭核一绒球小结叶一前庭核一脊髓运动神经元一肌肉装置。脊髓小脑由小脑前叶和后叶的中间带区构成。主要接受脊髓小脑束传入纤维的投射,其感觉传入冲动主要来自肌肉与关节等本体感受器。前叶与肌紧张调节有关。后叶中间带区也控制双侧肌紧张,它还在执行大脑皮层发动的随意运动方面有重要作用。当切除或损伤这部分小脑后,随意动作的力量、方向及限度将发生紊乱,同时肌张力减退,表现为四肢乏力。受害动物或患者不能完成精巧动作,肌肉在完成动作时抖动而把握不住动作的方向。称为意向性震颤。因此,这部分小脑的功能是在肌肉运动进行过程中起协调作用。小脑损伤后出现的这种功能协调障碍,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皮层小脑是指后叶的外侧部,它不接受外周感觉的传人信息,仅接受由大脑皮层广大区域(感觉区、运动区、联络区)传来的信息。皮层小脑与大脑皮层运动区、感觉区、联络区之间的联合活动和运动计划的形成及运动程序的编制有关。(五)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指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也称植物性神经系统。一般而言,自主神经系统仅指支配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并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自主神经前节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中枢,轴突由中枢发出的轴突称为节前纤维,从中枢发出后进入外周神经节内交换神经元,节内神经元发出的轴突称为节后纤维,
支配效应器官。两者各有特点:交感神经节离效应器官较远,因此节前纤维短而节后纤维长;副交感神经节离效应器官较近,有的神经节就在效应器官壁内,因此节前纤维长而节后纤维短。交感神经副d循环罂官心跳加快加强:腹腔内脏血管,皮肤血管以及分布于唾液腺与外生殖器官的血管均收缩,胛包囊收缩,肌血管“T以收缩或舒张心跳减慢,心月呼吸器官支气管平滑肌舒张支气管平平肌消化器官分泌粘糊唾液,抑制射肠蜻动,促进括约肌收缩,抑制胆囊活动分泌稀薄唾液:泌,促进胃肠张,促泌尿生殖器官促进肾小管重吸收,使遇尿肌舒张和括约肌收缩,使仃学「官收缩,无小子宫舒张使通尿肌收眼使虹膜粗射状肌收缩,瞳孔扩大:使睡状体辐射状肌收缩.鹿状体环使虹膜环形肌q睫状体环形肌增大:使上眼睑平滑肌收缩小:促皮肤代谢口毛肌收缩,汗腺分泌:促进糖原分解和肾上腺微质分泌促士(1)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脊髓中枢可以完成基本的血管张力反射,同时还具有反射性排尿和排粪的能力。脊髓高位离断的病人,脊休克过后,也可见到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勃起反射的恢复。但这种反射调节功能不具自主性。(2)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延髓具有心血管、呼吸、消化等反射调节的中枢系统。此外中脑是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所在部位。(3)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下丘脑是较高级的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体温、营养摄取、水平衡、内分泌、神经反应、生物节律等生理过程,把内脏活动和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视前区一下丘脑前部存在着温度敏感神经元,能感受所在部位的温度变化。当血温超过或低于调定点(正常时约为36.8°C)水平,即可通过调节散热和产热活动使体温能保持相对稳定。下丘脑外侧区存在摄食中枢,腹内侧核存在饱中枢,后者可以抑制前者的活动,下丘脑控制排水的功能是通过改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完成。下丘脑前部存在渗透压感受器,它能按血液中的渗透压变化来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下丘脑内有些神经元分泌小细胞能合成调节腺垂体激素的肽类物质,称为下丘脑调节肽,包括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促性腺素释放激素、促肾上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激素、生长抑素、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和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机体内的各种活动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节律称为生物节律。按其频率的高低,可分为高频(周期低于一天,如心动周期、)、中频(日周期)和低频(周期长于一天,如月经周期)三种节律。日周期是最重要的生物节律。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可能是日周期节律的控制中心。(4)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新皮层与躯体运功和内脏活动有关。边缘前脑与性行为、情绪反应、摄食行为,记忆功能及其他内脏活动等的调节有关。(六)脑的高级功能1.学习与记忆(1)学习的形式简单学习不需要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某种明确的联系。又称为非联合型学习。习惯化和敏感化就属于这种类型的学习。联合型学习是两个事件在时间上很靠近地重复发生,最后在胸内逐渐形成联系,经典的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属于联合型学习。。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2)条件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条件反射的建立要求在时间上把某一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结合多次,一般条件刺激要先于非条件刺激而出现。条件反射的建立与动物机体的状态有很密切的关系。任何一个能为机体所感受的动因均能作为条件刺激,而且在所有的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都可建立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这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条件反射的消退不能与条件反射的丧失等同。(3)记忆的过程记忆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短时性记忆和长时性记忆。在短时性记忆中,信息的贮存是不牢固的。人类的记忆过程可细分成四个阶段,即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前两个阶段相当于上述的短时性记忆,后两个阶段相当于长时性记忆。感觉性记忆是指通过感觉系统获得信息后,首先在脑的感觉区内贮存的,这阶段贮存的时间很短,一般不超过1秒钟,如果没有经过注意和处理就会很快消失。如果信息在这阶段经过加工处理,把那些不连续的、先后进来的信息整合成新的连续的印象,就可以从短暂的感觉性记忆转入第一级记忆。这种转移一般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种是通过把感觉性记忆的资料变成口头表达性的符号而转移到第一级记忆,这是最常见的:另一种是非口头表达性的途径。信息在第一级记忆中停留的时间仍然很短暂,平均约几秒,通过反复运用学习,信息便在第一记忆中循环,从而延长信息在第一级记忆中停滞不前留的时间,这就使信息容易转入第二级记忆之中。第二级记忆是一个大而持久的贮存系统。通过长年累月的运用,是不易遗忘的,这一类记忆贮存在第三级记忆中。(4)学习和记忆的机制已知与记忆功能有密切关系的脑内结构有大脑皮层联络区、海马及其邻近结构、丘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海马一穹隆一下丘脑乳头体一丘脑前核一扣带回一海马,这个回路称为海马回路,它与第一级记忆的保持以及第一级记忆转入第二级记忆有关。人类大脑皮层一定区域的损伤,可引致特有的各种语言活动功能障碍:1)运动性失语症,若中央前回底部前方的Broca三角区受损,病人可以看懂文字与听懂别人的谈话,但自己却不会说话,不能用语词来口头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发音有关的肌肉并不麻痹。2)失写症,损伤额中回后部接近中央前回的手部代表区,病人可以听懂别人说话,看懂文字,自己也会说话,但不会书写;手部的其他运动并不受到影响。3)感觉性失语症,由题上回后部的损伤所致,病人可以讲话,但听不懂别人的谈话;病人并非听不到别人的发音,而是听不懂谈话的含义。4)失读症,如果角回受损,则病人看不懂文字的含义;但他的视觉和其他语言功能都健全。在主要使用右手的成年人,若产生上述各种语言活动功能的障碍,通常是由于其左侧大脑皮层的损伤所致,而右侧大脑皮层的损伤并不产生明显的语言活动功能障碍。这种左侧大脑皮层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的现象,反映了人类两侧大脑半球功能是不对等的,这主要是后天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这种一侧优势的现象仅在人类中具有。由于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因此一般称左侧半球为优势半球,一侧优势是指人脑的高级功能向一侧半球集中的现象,左侧半球在语词活动功能上占优势,右侧半球在非语词性认知功能上占优势。(一)感受器的一般生理.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它们能直接或间接地把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变为感觉神经的动作电位。从生理学角度,可把感受器看做换能器。机体的感受器种类繁多,有许多种的分类方法。根据感受器分布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外感受器和内感受器。内感受器感觉机体内部的环境变化,而外感受器感受外界的环境变化。外感受器还可进一步分为距离感受器(如视觉、听觉和嗅觉)和接触感受器(如触觉、压觉、味觉及温度觉等)。内感受器又可再分为本体感受器和内脏感受器。若根据感受器所接受刺激的性质,可分为机械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光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和温度感受器等。.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一种特定形式的刺激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适宜刺激必须具有一定的刺激强度才能引起感觉,引起某种感觉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感受器的感觉阈,感觉阈与受刺激面积和时间相关。时于一些非适宜刺激也可起反应,但所需的刺激强度常比适宜刺激大得多。(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最后转换为传人神经的动作电位,这种能量转换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在换能过程中,一般不是直接把刺激能量转变为神经冲动,而是先在感受器细胞内或直接引起神经末梢产生相应的电位变化,前者称为感受器电位,后者称为启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对于神经末梢感受器来说,发生器电位就是感受器电位;但对于特化的感受器来说,发生器电位只是感受器电位传递至神经末梢的一部分。感受器电位和发生器电位的性质同终板电位和突触后电位一样,属于局部性慢电位,电位幅度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增强而增大,不具有“全或无”的性质,可以发生时间和空间总和,只能时行电紧张扩布。所以,感受器电位和发生器电位的幅度、持续时间和波动方向,就反映了外界刺激的某些特性,即外界刺激信号所携带的信息,在换能过程中转移到了这种过渡性电位变化的可变动的参数之中。(3)感受器的编码功能感受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跨膜电位变化,不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而且还能是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跨膜电位变化即动作电位的排列组合之中,这就是感受器的编码功能。(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当某一个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其感觉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将随刺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或已开始逐渐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适应是所有感受器的一个功能特点,但适应的程度可因感受器的类型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快适应感受器以皮肤触觉感受器为代表。慢适应感受器以肌梭、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和关节囊感受器为代表。前者有利于感受器及中枢接受新的刺激,而后者则有利于机体对刺激进行长期监测和及时调节。(二)眼的视觉功能人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70〜740nm的电磁波。.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D眼的折光系统眼球并非一个薄透镜或单球面折光体,而是由•系列折光率和曲率半径都不相同的折光体所组成的折光系统,该系统最主要的折射发生在角膜。折光系统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把人眼设计为一个单球面折射系统,其折光效果却与实际眼的折光效果相同,称为简化眼。利用简化眼可以方便地计算出不同远近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AB(物体的大小)OBn(物体至节点距离)=ab(物像的大小)Onb(节点至视网膜距离)式中nb固定不变,相当于15mln,那么,根据物体的大小和它与眼睛的距离,就可算出物像的大小。此外,利用简化眼可以算出正常人眼能看清的物体的视网膜上成像大小的限度。这个限度只能用人所能看清的最小视网膜像的大小,而不能用所能看清的物体的大小来表明。人眼所能看清的最小视网膜像的大小,大致相当于视网膜中央凹处一个视锥细胞的平均直径。(2)眼的调节人眼的调节亦即折光能力的改变,主要靠晶状体形状的改变来实现,此外,瞳孔的调节及两眼球的会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1)晶状体的调节晶状体是一个透明、双凸透镜形、有弹性的半固体物,其四周附着于悬韧带上,后者又系在睫状体上。当眼看远物时,睫状肌处于松弛状态,这时悬韧带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晶状体受悬韧带的牵引,其形状相对扁平:当看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睫状肌收缩,导致连接于晶状体囊的悬韧带松弛,晶状体靠固有弹性而变凸(以前突较为明显),使晶状体前面的曲率半径增加,折光能力增大,从而使物像前移,清楚地成像在视网膜上。晶状体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随着年龄的增加,晶状体自身的弹性下降,调节能力降低。晶状体的显大调节能力可用眼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来表示,这个距离或限度称为近点。近点越近,说明晶状体的弹性越好。2)瞳孔的调节正常人眼瞳孔的直径变动范围为1.5~8.0mm,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瞳孔大小随光照强度而变化的反应称瞳孔调节反射。瞳孔缩小的生理意义是减少入眼的光线量并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视网膜成像更为清晰。瞳孔的大小可随光线的强弱而改变,弱光下瞳孔散大,强光下瞳孔缩小,称为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是眼的一种重要适应功能。这一反射的意义在于能按光照强度进行一定程度的调节,使进入眼中的光量保持相对恒定并能快速适应急剧的光强变化。瞳孔对光反射的效应是双侧性的,光照一个眼时,两眼瞳孔同时缩小,因此称为互感性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在中脑,因此临床上常把它作为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部位、麻醉的深度和病情危重程度的重要指标。3)双眼球会聚当双眼注视近物时,发生两眼球内收及视轴向鼻侧集拢的现象,称为眼球会聚。眼球会聚是由于两眼球内直肌反射性收缩所致,也称为辐揍反射。这种反射的生理意义是可使双眼看近物时物体成像于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避免复视而产生单一的清晰视觉。(3)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异常正常眼的折光系统无需进行调节就可使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因而可以看清远物;经过调节的眼,只要物体离眼的距离不小于近点,也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称为正视跟。若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的形状异常,使平行光线不能在安静未调节的眼的视网膜上成像,则称为非正视眼,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眼。有些人眼静息时折光能力正常,但由于年龄的增长,晶状体弹性减弱,看近物时调节能力减弱,此称为老视。1)近视近视的发生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屈光性近视),故远物发出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而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的图像。近视眼的近点小于正视眼。纠正近视可用凹透镜。2)远视远视的发生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轴性远视)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太弱(屈光性远视),使来自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远视眼在看远物时,也需经过眼的调节才能使人眼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远视眼的近点距离比正视眼大。远视眼不论看近物还是远物都需要进行调节,故易发生疲劳。纠正远视可用凸透镜。.视网膜的结构和两种感光换能系统:人眼视网膜有4层主要功能细胞,从前至后依次为色素细胞层,感光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节细胞层。在人和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视网膜中存在着两种感光换能系统。一种称视杆系统或晚光觉系统它是由视杆细胞,双极细胞和节细胞组成的感光换能系统,这是因为视杆细胞对光的敏感度高,能在夜晚昏暗条件下感受光刺激引起视觉。另一种由视锥细胞,双级细胞和节细胞组成,称视椎系统或昼光觉系统,这是由于视锥细胞对光敏感性较低,只能在白昼光的强光条件下才能引起视觉,但它能辨别颜色,能看清物体表面的细节与轮廓境界,空间分辨能力强。证明这两种相对独立的感光换能系统存在的主要依据是:(1)人视网膜中视杆和视锥细胞在空间上的分布极不均匀。越近视网膜周边部,视杆细胞越多而视锥细胞愈少;愈近视网膜中心部,视杆细胞愈少而视锥细胞愈多;在黄斑中心的中央凹处,仅有视锥细胞而无视杆细胞。与上述细胞分布相对应,人眼视觉的特点正是中央凹在亮光处有最高的视敏度和色觉,在暗处则较差;相反,视网膜周边部则能感受弱光的刺激,但无色觉且清晰度较差。(2)两种感光细胞和双极细胞以及细胞形成信息传递通路时,其联系方式有所有同。在视杆系统普遍存在会聚现象,即多个视杆细胞与同一个双极细胞联系,而多个双极细胞再与同一个神经节细胞联系的会聚式排列;视锥系统细胞间联系的会聚却少得多。在中央凹处甚至可看到一个视锥细胞只同一个双极细胞联系,而该双极细胞也只同一个神经节细胞联系的情况。这种低程度会聚或无会聚的“单线联系”,使视锥系统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3)从动物种系的特点来看,某些只在白昼活动的动物如爬虫类和鸡等,视网膜仅有视锥细胞而无视杆细胞;而另一些只在夜间活动的动物如猫头鹰等,视网膜中不含视锥细胞而只有视杆细胞。(4)视杆细胞只含有一种视色素,即视紫红质,而视锥细胞却含三种吸收光谱特性不同的视色素,这是同视杆系统无色觉而视锥系统有色觉的事实相一致的。.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1)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其代谢视杆细胞主要与暗视觉有关,而在所有的视杆细胞中都发现了同样的视紫红质,它对蓝光有最大吸收能力,而这与人眼在弱光条件下对光谱上蓝绿光区域(相当于500nm波长附近)感觉最明亮(不是感到了蓝绿色)的事实相一致。视紫红质在光照时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首先是由于视黄醛分子在光照时发生分子构象的改变,即它在视紫红质分子中本来呈11—顺型(一种较为弯曲的分子构象),而在光照时变为全反型(一种较为直的分子构象)。经过复杂的信号传递系统的活动,诱发视杆细胞出现感受器电位。在亮处分解的视紫红质,在暗处又可重新合成,亦即这是一个可逆反应,其反应的平衡点决定于光照的强度。视紫红质的再合成是全反型的视黄醛变为11一顺型的视黄醛。全反型视黄醛必须从视杆细胞中释放出来,被色素上皮摄取,再异构化为11一顺型的视黄醛,并返回到视杆细胞与视蛋白重新结合。全反型的视黄醛转变为11—顺型视黄醛还可通过另一条化学途径。全反型视黄酹首先转变为全反型的视黄醇,它是维生素A的一种形式。然后,在异构酶的作用下转变为11—顺型视黄醇,最后转变为11—顺型视黄醛,并与视蛋白结合形成视紫红质。另一方面,贮存在色素上皮中的维生素A,即全反型视黄醇,同样可以转变为11—顺型视黄醛。摄人不足,会影响人在暗光时的视力,引起夜盲症。(2)感受器电位的产生在视网膜未经照射时,视杆细胞的静息电位只有-30mV〜-40mV,比一般细胞小得多。当视网膜受光照时,可看到外段膜两侧电位短暂地向超极化的方向变化,因此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视锥细胞也一样)表现为一种超极化型的慢电位,而其他类型的感受器电位一般都表现为膜的暂时去极化。光子的吸收引起外段膜出现超极化电反应的机制,即光量子被作为膜受体的视紫红质吸收后,使生色基团变为全反型的黄醛,这种构象改变可以产生变视紫红质H,它能激活视盘膜中一种称为传递蛋白Gt的中介物(G蛋白),导致外段部分胞浆中的cGMP大量分解,随着膜上cGMP的减少,Na+通道的开放也减少,通透性下降,导致膜电位与最初吸收光量子的数量成比例下降,因此光照的结果出现了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感光细胞的钠通道是化学门控式的,它的通透性完全是由cGMP来调节的。胞浆有大量cGMP能使通道开放,Na+顺浓度梯度流向细胞内,产生内向离子流,这是视杆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大多数脊椎动物都具有三种不同的视锥色素,分别存在于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中。三种视锥色素都含有同样的u—顺视黄醛,只有视蛋白的分子结构稍有不同。决定了与它结合在一起的视黄醛分子对某种波长的光线最为敏感,因而才有视杆细胞中的视紫红质和三种不同的视锥色素的区别。视锥细胞功能的重要特点是它具有辨别颜色的能力。视网膜上分布为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分别含有对红、绿、蓝三种光敏感的视色素;当某一定波长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时,以一定的比例使三种视锥细胞分别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这样的信息传至中枢,就产生某一种颜色的感觉。视锥细胞的光化学反应和换能机制,基本上与视杆细胞相似。当光线作用于视锥细胞外段时,在细胞膜两侧产生超极化慢电位。这种超极化型慢电位以电紧张性扩布到达突触前膜,引起末梢释放递质于突触间隙,从而引起下一级细胞产生慢电位变化。只有当这种慢电位变化传到神经节细胞时,经过总和,使节细胞的静息膜电位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才能产生动作电位,作为视网膜的最后输出信号传向视觉中枢。.与视觉有关的其他现象(D暗适应和明适应人从亮处进入暗室时,最初看不清楚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增高,恢复了在暗处的视力,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相反,从暗处突然进入亮光处量,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体,只有稍待片刻才能恢复视觉,这种现象称为明适应。(2)视野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眼轴处于固定不动状态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视野的最大界限应以它和视轴(单眼注视外界某一点时,此点的像正好在视网膜黄斑中央凹处,连接这两点的假想线即视轴)形成的夹角的大小来表示。在同一光照条件下,白色视野最大,其次为黄蓝色,再次为红色,绿色视野最小。(3)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双眼注视同一物体时,虽然在两眼视网膜上各成一像,两眼视野有很大一部分重叠,主观上只能见到一个物体,称为双眼视觉。双眼视觉可以弥补单眼视野中的盲区缺损,扩大视野,并可产生立体感。(三)耳的听觉功能.人耳的听阈和听域耳的适宜刺激是空气中分子振动产生的疏密波,它的频率范围为16~2000Hz,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称为听阈。当强度在听阈以上继续增加时,听觉的感受也相应增强,但当强度增加到某一限度时,它引起的将不单是听觉,同时还会引起鼓膜的疼痛感觉,这个限度称为最大可听阈。人耳的听阈随着声音的频率而变化,而且每一种振动频率都有它自己的听阈和最大可听阈,因而就能绘制出表示人耳对振动频率和强度的感受范围的坐标图,图中的下方曲线表示不同振动频率的听阈,上方曲线表示它们的最大可听阈,两者所包含的面积称为听域。人耳最敏感的频率在1000~3000Hz之间,语音的强度则在听阈和最大可听阈之间的中等强度处。.外耳和中耳的功能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有集音作用,耳廓还可帮助判断声源的方向。外耳道是声波传导的通路,对于波长为其长度4倍的声波能产生最大的共振作用。中耳由骨膜、听骨链、鼓室和咽鼓管等结构组成。中耳的主要功能是将空气中的声波振动能量高效地传递到内耳淋巴液,其中鼓膜和听骨链在声音传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鼓膜呈椭圆形,是一个压力承受装置,具有较好的频率响应和较小的失真度。听骨链由锤骨、砧骨及错骨依次连接而成。三块听小骨形成固定角度的杠杆。杠杆的支点刚好在听骨链的重心上,因而在能量传递过程中惰性最小,效率最高。声波由鼓膜经听骨链到达卵圆窗膜时,其振动的压强增大,而振幅稍减小,这就是中耳的增压作用。其原因是:(1)鼓膜的实际振动面积与卵圆窗膜的面积之比为17.2:U如果听骨链传递时总压力不变,则作用于卵圆窗膜上的压强为鼓膜上压强的17.2倍。(2)听骨链杠杆的长臂与短臂之比为1.3:1,这样,通过杠杆的作用在短臂一侧的压力将增大为原来的1.3倍。通过以上两方面的作用,在整个中耳传递过程中的增压效应为17.2X1.3=22.4倍。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导与骨传导两种途径传人内耳的。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传向内耳的传导方式称为气传导。骨传导指声波宜接引起颅骨的振动,再引起位于题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的振动。骨传导的敏感性比气传导低得多,因此在正常听觉的引起中,其作用其微,主要在弹音传导中起作用。但是当鼓膜或中耳病变引起传音性耳聋时,气传导明显受损,而骨传导却不受影响,甚至相对增强。.耳蜗的功能内耳(迷路)由耳蜗和前庭器官组成。耳蜗的主要功能是把经由鼓膜,听骨链、卵圆窗抵达耳蜗淋巴液的振动转变为感受器电位,最终引起耳蜗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其机制为:振动按行波原理由基底膜底部向耳蜗顶部传播,当行波引起基底膜振动时,盖膜与基底膜便各自沿着不同的轴上、下移动,于是两膜之间便发生交错的移行运动,使听毛受到一个剪切力的作用而弯曲,引起毛细胞兴奋,并将机械能转变为生物电变化。引发耳蜗内一系列电变化,最后引起听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完成耳蜗的换能作用。.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在耳蜗未受刺激时,如果以鼓阶外淋巴为参考零电位,那么便可测出蜗管内淋巴中的电位为+80mV左右,称为耳蜗内电位,也称内淋巴电位。当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还可记录到一种具有交流性质的电变化,这种电变化的频率和幅度与作用于耳蜗的声波振动完全一致,称为微音器电位。它的特点是发生迅速,几乎没有潜伏期,其波形在一定程度上能再现刺激音的波形。微音器电位是多个毛细胞在接受声音刺激时所产生的感受器电位的复合表现。听神经动作电位,是耳蜗对声音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反应中最后出现的电变化,是耳蜗对声音刺激进行换能和编码的总结果。如果把微电极刺人听神经纤维内,可记录到单一听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它是一种“全或无”式的反应,安静时有自发放电,声音刺激时放电增加,单一听神经纤维对某一特定频率的纯音只需很小的刺激强度便可发生兴奋,这个频率称为特征频率或最佳频率。随着声音强度增加,能引起单一听神经纤维放电的频率范围增大,每一条纤维最佳反应频率的高低,决定于该纤维末梢在基底膜上的分布位置,而这一位置正好是该频率的声音所引起的最大振幅行波的所在位置。.内耳的平衡感觉功能人和动物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必须保持正常的姿势,这是人和动物进行各种活动的必要条件,而正常姿势的维持依赖于前庭器官、视觉器官和本体感觉感受器的协同活动来完成。其中前庭器官的作用最为重要,它由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组成,是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在保持身体的平衡中占有重要地位。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都称为毛细胞,其换能机制与前面讲到的耳蜗毛细胞相似。人体两侧内耳各有三个相互垂直的半规管,分别代表空间的2个平面。半规管的适宜刺激是旋转角加速度,两侧水平半规管判定旋转方向和旋转状态,其他两对半规管判定与它们所处平面方向相一致的旋转变速运动。椭圆囊和球囊的毛细胞位于囊斑上,椭圆囊囊斑判定人体在囊斑平面上.所做的各种方向的直线变速运动。球囊囊斑可判定头在空间的位置。如果前庭器官受到过强或过长的刺激,或刺激未过量而前庭功能过敏时,常会引起恶心、呕吐、眩晕、皮肤苍白等现象,称为前庭自主神经反应,严重时可导致晕船、晕车和航空病。前庭反应中最特殊的是躯体旋转运动时引起的眼球运动,称为眼震颤,常来判定是否正常。眼震颤主要是由半规管受刺激引起的,生理情况下,两侧水平半规管受到刺激时,引起水平方向的眼震颤,上、后半规管受刺激时引起垂直方向的眼震颤。(四)嗅觉、味觉和皮肤感受器的功能嗅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空气中的有机化学物质,目前认为,嗅觉的多种感受是由至少七种基本气味引起的,它们是:樟脑味、麝香味、花草味、乙酸味、薄荷味、辛辣味和腐腥味。嗅觉的另一个明显特点是适应较快,当某种气味突然出现时,可引起明显的嗅觉,如果这种气味的物质继续存在,感觉很快减弱,甚至消失。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人舌表面的不同部位对不同味刺激的敏感程度不一样,一般是舌尖部对甜味比较敏感,舌两侧对酸味比较敏感,而舌两侧的前部则对咸味比较敏感,软腭和舌根部对苦味比较敏感。味觉的敏感度往往受食物或刺激物本身温度的影响,在20〜30C之间,味觉的敏感度最高。味觉的辨别能力也受血液化学成分的影响,例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人,血液中低钠,喜食咸味食物。众多的味道都是由四种基本的味觉组合而形成的,这四种味觉是酸、甜、苦、咸。味觉也是一种快适应感受器,某种味觉长时间刺激时,其味觉敏感度迅速降低,此时如果通过舌的运动移动味质的部位,则适应变慢。皮肤内分布着多种感受器,能产生多种感觉,一般认为皮肤感觉主要有四种,即由对皮肤的机械刺激引起的触觉和压觉,由温度刺激引起的冷觉和热觉,以及由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痛觉,用不同性质的点状刺激检查人的皮肤感觉时发现,不同感觉的感受区在皮肤表面呈相互独立的点状分布。二.名词解释及大题Negativefeedback:负反馈:在一个闭环系统中,控制部分活动受受控部分反馈信号(Sf)的影响而变化,若Sf为负,则为负反馈。其作用是输出变量受到扰动时系统能及时反应,调整偏差信息(Se),以使输出稳定在参考点(Si)ohomeostasis(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之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为稳态。Autoregulation: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和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Paracrine:旁分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细胞外液扩散而作用于临近靶细胞的作用方式。.局部电位:由阈下刺激引起局部膜去极化(局部反应),引起邻近一小片膜产生类似去极化。主要包括感受器电位,突触后电位及电刺激产生的电紧张电位。特点:分级;不传导;可以相加或相减:随时间和距离而衰减。.内向电流:指细胞膜激活时发生的跨膜正离子内向流动或负离子外向流动。.fluidmosaicmodel;液态镶嵌模型,是有关膜的分子结构的假说,内容是膜的共同特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其中镶嵌有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跳跃式传导:有髓纤维受外加刺激时,动作电位只能发生在相邻的朗飞结之间,跨髓鞘传递。1、试述肌肉收缩的基本原理。[考点]兴奋在同一肌细胞上的传导机制。[解析]不同肌肉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虽有差异,但收缩机制基本相同。现以骨骼肌为例来说明肌细胞的收缩功能。肌肉的长度缩短或主动张力增加,称为肌肉收缩。肌肉的活动都是以收缩形式完成的。为适应功能上的需要,肌细胞在结构上有其相应的分化。肌细胞外形纤长,内部纵向并列着许多肌原纤维。肌原纤维由许多肌节串联而成。肌节是肌肉收缩的基本单位。肌细胞的收缩过程如下:.肌节的组成肌节由粗、细肌丝组成。粗肌丝主要由肌凝蛋白构成。肌凝蛋白分子可分球头部和杆状部。杆状部聚合成粗肌丝的主干,球头部伸出粗肌丝的表面,形成横桥。细肌丝则由肌纤蛋白、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横桥在肌肉收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具有ATP酶的性质,并有两个结合位点,一个与ATP的结合位点,另一个与细肌丝上肌纤蛋白的结合位点。细肌丝中肌纤蛋白上排列着许多与横桥结合的位点。在肌肉舒张时,原肌凝蛋白的位置正好在肌纤蛋白与横桥之间,掩盖了肌纤蛋白上与横桥结合点,阻止横桥与肌凝蛋白的结合。.肌丝滑行过程当肌细胞兴奋而使胞浆内Ca2+增加时,Ca2+便与细丝上的肌钙蛋白结合,使其构型发生变化,从而牵拉原肌凝蛋白滚动移位,将其掩盖的结合位点暴露出来。横桥立即与肌纤蛋白结合形成肌纤凝蛋白,同时横桥上的ATP酶获得活性,加速ATP分解释放能量,使横桥发生扭动,牵拉细肌丝向粗肌丝内滑行,肌节缩短,出现肌肉收缩。当胞浆内Ca2+浓度下降时,肌钙蛋白与Ca2+脱离,恢复静息构型,原肌凝蛋白又回到原位而把结合位点重又覆盖起来,横桥不能接触细肌丝,便使肌肉进入舒张过程。在整体内骨骼肌的功能直接受神经系统控制。当神经冲动传到肌细胞时,肌细胞便产生动作电位,并将其迅速扩布到整个细胞膜,于是整个肌细胞便进入兴奋收缩状态。肌细胞的兴奋并不等于细胞收缩,这中间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把肌细胞的电兴奋与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具体的耦联过程是:首先,细胞膜的动作电位可直接传遍与其相延续的横管系统的细胞膜。横管的动作电位可在三联管结构处把兴奋信息传递给纵管终池,使纵管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增大,贮存于池内的Ca2+便会顺其梯度扩散到胞浆中,使胞浆Ca2+浓度升高,Ca2+与肌钙蛋白结合,从而出现肌肉收缩。2、何谓电压钳和膜片钳?简述其原理和应用。[考点]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解析]膜片钳是一种可以直接观察单一的离子通道蛋白质分子对相应离子通透难易程度等特性的一种实验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用一个尖端光洁,直径约为0.5~3um的玻璃微电极同神经或肌细胞的膜接触而不刺入,然后在微电极另一端开口处施加适当的负压,将与电极尖端接触的那一小片膜轻度吸入电极尖端的纤细开口,这样在这一小片膜周边与微电极开口处的玻璃边沿之间,会形成紧密的封接,其电阻可达数个或数十个千兆欧,这实际上把吸附在微电极尖端开口处的那一片膜同其余部分的膜在化学上完全隔离出来,由微电极记录到的电流变化只同该膜片中通道分子的功能状态有关。如果在这一小片膜中只包含了一个或少数几个通道蛋白分子,那么通过微电极测量出的电流,就是某种带电离子经由开放的单一通道蛋白质分子进行跨膜移动的结果。应用:直接观察神经细胞,肌细胞,及其他各种细胞中的单一的离子通道蛋白质分子对相应离子通透难易等特性,由于这时微电极不刺入细胞,即使用于纤小的细胞也不致造成损伤。膜片钳实验技术及其各种变式,是从分子水平研究跨膜离子移动和其他功能的重要手段。3、试述内环境与稳态,举例说明神经和体液调节在稳态中所起的作用,并说明血压为何能保持相对稳定?血压在80-180mmHg时,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何以会保持相对稳定?[考点]内环境和稳态的关系血压的形成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解析](1)体内细胞生存的环境为内环境,人体的内环境为细胞外液。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之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为稳态。稳态是高等生物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由于细胞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不断干扰着内环境的稳态,外环境的变化也能影响内环境的稳态,所以,机体的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排泄等生理功能必须不断进行着调节,以纠正内环境的变化。例如: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存在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升高时,就会刺激这些感受器,使它们刺激加强,刺激延缓冲神经把冲动传至延髓血管中枢及更高位的心血管中枢,它们反射性的发出传出冲动使心迷走神经紧张,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为心输出量减少,心率减慢,动脉血压降低,从而可以减少组织液的生成量影响内环境。又如:当机体饮入大量水时,血液的渗透压就会下降,刺激下丘脑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从而使机体排出大量尿,维持内环境的平衡。(2)血压在80T80mmHg时,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主要靠肾自身的调节。当肾灌注压升高时,肾小球滤过率相应增加,血管平滑肌受到刺激使其紧张性增加,血管口径相应缩小,血流的阻力相应增加,保持肾血流量恒定,肾小球滤过率也减小;而当灌注压减小时,则发生相反变化。.膜片钳:用来测量单通道跨膜的离子电流和电导的装置。.后负荷:指肌肉开始收缩时遇到的阻力。.横桥:肌凝蛋白的膨大的球状部突出在粗肌丝的表面,它与细肌丝接触共同组成横桥结构。它对肌丝的滑动有重要意义。.后电位:在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前,膜两侧电位还要经历一些微小而较缓慢的波动,称为后电位。.Chemical-dependentchannel:化学门控通道能特异性结合外来化学刺激的信号分子,引起通道蛋白质的变构作用而使通道开放,然后靠相应离子的易化扩散完成跨膜信号传递的膜通道蛋白。.兴奋一收缩耦联:连接肌膜电兴奋和肌丝滑行收缩的过程。肌细胞动作电位一电兴奋通过横管传入肌细胞深处一三联管处信息传递胞外钙离子进入细胞触发肌浆网释放更多的钙离子一细肌丝上肌钙蛋白结合钙离子后使原肌凝蛋白变构并解除它对肌纤蛋白与粗肌丝肌凝蛋白横桥结合的阻碍作用一结合后产生ATP酶活性并利用分解ATP获取的能量使横桥摆动导致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一肌小节、肌原纤维、肌细胞乃至整条肌肉长度缩短(肌肉收缩)一肌浆网上钙泵回收钙离子一肌肉舒张。.动作电位“全或无”现象:指动作电位的产生,不会因为刺激因素的不同或强度的差异而使动作电位的形状发生改变,即动作电位只要发生,它的波形就不发生变化。.钙调蛋白:位于细胞内的•种特殊蛋白质,它能结合4个钙离子,结合后能激活一些蛋白激酶,引起相应的生物学效应。.内环境:体内细胞生存的环境为内环境,人体的内环境为细胞外液。.Channelmediatedfacilitateddiffusion:电位门控通道:主要有钠、钾、钙等离子通道,通常由同一亚基的四个跨膜区段围成孔道,孔道中有一些带电基团(电位敏感器)控制闸门,当跨膜电位发生变化时,电敏感器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产生位移,响应膜电位的变化,造成闸门的开启或关闭。.正反馈及例子: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控制系统影响中枢,最终加强自身的活动或使活动停止,这种反馈调节方式为正反馈。例:分娩过程时的子宫收缩,排尿反射等。.电紧张性扩布:指发生在膜的某一点的局部兴奋可以使邻近的膜也产生类似的去极化,但随距离加大而迅速减小以至消失。.钠泵(Na—K+泵):钠离子出膜,钾离子进膜,保持膜内高钾膜外高钠的不均匀离子分布。作用:细胞内高钾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防止细胞水肿;势能贮备。.阈电位: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或能使膜出现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负反馈的膜电位值)。.Chemicallygatedchannel:能特异性结合外来化学刺激的信号分子,引起通道蛋白质的变构作用而使通道开放,然后靠相应离子的易化扩散完成跨膜信号传递的膜通道蛋白。.绝对不应期:在细胞动作电位产生的最初时期内无论在接受多大的刺激,细胞都不能再产生兴奋,称这一段时期为绝对不应期。.电压门控通道:主要有钠、钾、钙等离子通道,通常由同一亚基的四个跨膜区段围成孔道,孔道中有一些带电基团(电位敏感器)控制闸门,当跨膜电位发生变化时,电敏感器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产生位移,响应膜电位的变化,造成闸门的开启或关闭。孔道口的孔径和电荷分布形成离子选择器,但并非对其它离子绝对不通透。.Secondaryactivetransport: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的转运所消耗的能量不是由ATP直接提供,而是由钠泵耗能形成的某种物质的势能优势提供能量,这种形式的转运为继发性主动转运。.主动运转: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逆浓差移动物质分子或离子的过程。.兴奋:组织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情况。.易化扩散:不溶或少溶于脂质的物质在一些特殊蛋白分子的协助下完成跨膜转运。载体介导(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和通道介导由高浓度到低浓度。.等张收缩:肌肉产生的与负荷相同的张力使负荷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收缩类型为等张收缩。.超极化:当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作膜的超极化。.(骨骼肌)张力一速度曲线:改变骨骼肌的后负荷,得到的肌肉产生的张力和其缩短速度变化曲线。.时间性总和:局部兴奋的叠加可以发生在连续解接受多个阈下刺激的膜的某一点,即当前面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尚未消失时,与后面刺激引起的局部刺激发生叠加。.cotransport:同向转运,指两种物质与细胞膜上的同向转运体特殊蛋白质结合,以相同方向通过细胞膜的转运。.Singleswitch:单收缩,整块骨骼肌或单个肌细胞受到一次短促的刺激时,出现的一次机械收缩。.胞饮:液体物质通过入胞作用进入细胞体的过程。.最适前负荷:由长度一张力曲线可知当前负荷逐渐增加时,肌肉每次收缩所产生的张力也随之增大,但在前负荷超过一定限度时,在增加前负荷反而使主动张力越来越小,以致为零,故称使肌肉产生最大张力的前负荷称为最适前负荷。.excitability兴奋性: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阈电位和阈强度: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或能使膜出现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负反馈的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在一定的刺激持续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1、试述神经冲动引起肌纤维收缩的生理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考点]神经一骨骼肌的兴奋耦联、传递。[解析]当神经冲动传到肌细胞时,冲动引起轴突末梢去极化,电压门控式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引起囊泡移动以至排放,将其内的乙酰胆碱释放入神经一肌肉接头间隙内,乙酰胆碱与存在于肌细胞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终板膜上的特殊通道蛋白质开放,钠离子的内流和钾离子的外流使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并将其迅速扩布到整个细胞膜,于是整个肌细胞便进入兴奋状态。肌细胞的兴奋并不等于细胞收缩,这中间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把肌细胞的电兴奋与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具体的耦联过程是:首先,细胞质膜的动作电位可直接传遍与其相延续的横管系统的细胞膜。横管的动作电位可在二联管结构处把兴奋信息传递给纵管终池,使纵管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增大,贮存于池内的Ca2+便会顺其梯度扩散到胞浆中,使胞浆Ca2+浓度升高,Ca2+与肌钙蛋白结合,从而出现肌肉收缩。当神经冲动停止时,肌膜及横管电位恢复,终池膜对Ca2+的通透性降低,由于Ca2+泵的作用,Ca2+回到终池,使肌浆内Ca2+降低,Ca2+与肌钙蛋白分离,从而出现肌肉舒张。2、简述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儿种转运方式。[考点]细胞膜的物质转运。[解析]具体跨膜转运物质的形式有:(1)单纯扩散:是指一些脂溶性的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影响单纯扩散的主要因素有二:①膜两侧的溶质分子浓度梯度。浓度梯度大,物质顺浓度梯度扩散就多;浓度梯度消失,扩散就停止。②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由于细胞膜的结构是脂质双分子层,所以膜对脂溶性高的物质如氧和二氧化碳通透性大,扩散容易;对脂溶性低和非脂溶性物通透性小,扩散就难。(2)易化扩散:是指一些非脂溶性的物质或水溶性强的物质,依靠细胞膜上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顺电一化学梯度扩散的过程。即将本来不能或极难进行的跨膜扩散变得容易进行,所以叫做易化扩散。参与易化扩散的镶嵌蛋白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载体蛋白质,另一种是通道蛋白质。因而易化扩散可分为两种①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载体的作用是在细胞膜的一侧与某物质相结合,再通过本身的变构作用将其运往膜的另一侧。以此种方式转运的物质是一些小分子的有机物。载体转运有三个主要特点:一个是高度特异性,一种载体只能转运一种物质,如葡萄糖载体只能转运葡萄糖。另一个是饱和性,即在单位时间内的物质转运量不能超过某一数值。第三,竞争抑制性,即结构近似的物质可争夺占有同一种载体、载体优先转运浓度较高的物质。②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通道的作用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蛋白质本身的变构作用而在其内部形成一个水相孔洞或沟道,使被转运的物质得以通过。以此种方式转运的物质是一些简单的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由化学因素控制的通道,称为化学依赖性通道;由电位因素控制的通道,称电位依赖性通道。化学依赖性通道是在与某一化学物质结合时开放,在与该化学物质脱离时关闭。电位依赖性通道是在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变化到某一数值时开放。在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过程中,物质都是顺着电一化学梯度而移动,不消耗细胞的能量,故这两种转运方式属于被动转运。(3)主动转运:是指物质依靠膜上“泵蛋白”的作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这是一种耗能过程,所以称为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是靠细胞上的一种特殊的镶嵌蛋白质实现的,这种特殊的镶嵌蛋白质,称为泵蛋白质,简称泵。细胞膜上的泵蛋白质具有特异性,按其所转运的物质种类可分为钠泵、钾泵、钙泵等等。在不同组织的细胞膜上,各种离子泵的化学结构虽有差异,但其转运离子的特点基本相同,都是耗氧、耗能量的(能量由ATP提供)。这是主动转运与单纯扩散、易化扩散的重要不同点。(4)入胞和出胞:一些大分子或物质团块的转运,是通过入胞作用和出胞作用来实现的。①入胞(内吞):入胞是指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动,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过程。如果进入的是固体物质,称为吞噬;如果是液态物质,称为吞饮。入胞过程进行时,苜先是细胞膜通过细胞膜表面存在的特殊受体辨别要吞入的物质。接着是膜和该物质接触,引起膜的形态和机能的变化。接触处的膜内陷。其周围的膜形成了突出的伪足并包围该物质,然后,伪足相互接触并发生膜的融合和断裂,于是异物和包围它的一部分细胞膜一起内陷而进入细胞内。在胞质内,吞噬物与溶酶体接触融合成一体,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即可将进入的物质进行消化。②出胞(外吐):出胞是指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动,从细胞内排出到细胞外的过程。它是细胞把代谢产物或腺细胞的分泌物排到细胞外的方式。以腺细胞分泌酶原的过程为例,当出胞作用进行时,腺细胞内的酶原颗粒逐渐向细胞的顶端靠近。最后酶原颗粒外包裹的膜和细胞膜接触并融合,在融合处形成小孔,致使酶原颗粒内容物放出细胞外。入胞和出胞作用也都是耗能的主动转运过程。3、不同强度的电刺激作用于单根神经纤维和神经干,记录到的电变化有何不同?产生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考点]神经的生物电现象的形成原理[解析]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或能使膜出现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负反馈的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在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比阈电位弱的刺激,成为阈下刺激,他们只能引起低于阈电位值的去极化,不能发展为动作电位。阈下刺激未能使静息电位的去极化达到阈电位,但他也能引起该段膜中所含Na+通道的少量开放,这是少量Na+内流造成的去极化和电刺激造成的去极化叠加起来,在受刺激的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去极化,成为局部兴奋或局部反应。其特点为:①它不是“全或无”的,在阈下刺激的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②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的传播,但由于膜本身由于有电阻和电容特性而膜内外都是电解质溶液,发生在膜的某一点的局部兴奋,可以使邻近的膜也产生类似的去极化,但随距离加大而迅速减小以至消失,成为电紧张性扩布③局部兴奋可以互相叠加,当一处产生的局部兴奋由于电紧张性扩布致使临近处的膜也出现程度较小的去极化,而该处又因另一刺激也产生了局部兴奋,虽然两者单独出现时都不足以引起一次动作电位,但如果遇到一起时可以叠加起来,以致有可能达到阈电位引发一次动作电位,称为空间性总和。局部兴奋的叠加也可以发生在连续数个阈下刺激的膜的某一点,亦即当前面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尚未消失时,与后面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发生叠加,称为时间性总和。在刺激超过阈强度后,动作电位的上升速度和所能达到的最大值,就不再依赖于所给刺激的强度大小了。即只要刺激达到足够的强度,再增加刺激强度并不能使动作电位的幅度有所增大。此外,动作电位并不是只出现在受刺激的局部,他在受刺激部位产生后,还可沿着细胞膜向周围传播,而且传播的距离并不因为原处刺激的强度而有所不同,直至整个细胞的膜都依次兴奋并产生一次同样大小和形式的动作电位。即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4、述静息电位产生机制。[解题技巧]静息电位就是钾离子的高通透性引起的,分析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高于外环境,钠离子浓度低于外环境,对做电位方面的题有很大意义。[解析]静息电位指安静时存在于细胞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其形成原因是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及膜对K+有较高的通透能力。细胞内K+浓度和带负电的蛋白质浓度都大于细胞外(而细胞外Na+和C1+浓度大于细胞内),但因为细胞膜只对K+有相对较高的通透性,K+顺浓度差由细胞内移到细胞外,而膜内带负电的蛋白质离子不能透出细胞,于是K+离子外移造成膜内变负而膜外变正。外正内负的状态一方面可随K+的外移而增加,另一方面,K+外移形成的外正内负将阻碍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武汉城市学院《含油气盆地沉积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度ktv包间租赁与经营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智慧医疗信息化建设合同6篇
- 二零二五年度校园内快递配送单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升级合同3篇
- E省教育局办公室复印纸直采协议(2024版)版B版
- 2024甲乙双方关于新能源技术研发的独家委托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物流配送监事聘任与效率优化合同3篇
- 天津城建大学《东西智慧与管理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度纯净饮用水品牌重塑与营销推广合同3篇
- 浙江省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及答案(推荐)
- 《文化苦旅》读书分享 PPT
- 氧化铝生产工艺教学拜耳法
- 2023年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考试题与答案
-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资料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
- 管理模板:某跨境电商企业组织结构及部门职责
- 底架总组装工艺指导书
- 简单临时工劳动合同模板(3篇)
- 聚酯合成反应动力学
- 上海科技大学,面试
- 《五年级奥数总复习》精编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