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_第1页
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_第2页
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_第3页
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_第4页
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学1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会计学1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在2009年~2010年,主要环绕《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局部修订的宣讲,讲了岩土工程实务工作的一些问题,即勘察方案的编制、勘探孔的深度和平面布置、取样数量、土工试验和原位测试、地下水勘察、土和水对建筑材料腐蚀性评价等问题。2010年底至今年上半年,主要讲解岩土工程评价方法。从现在开始,将讲解岩土工程设计方法。在2009年~2010年,主要环绕《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局部修第二部分岩土工程设计一.岩土工程设计的力学基础二.浅基础设计的地基承载力问题三.地基基础设计的变形控制方法四.单桩、群桩的承载力与桩基础设计第二部分岩土工程设计一.岩土工程设计的力学基础五.地基处理的方案选择与设计控制六.边坡稳定性分析与土压力计算七.基坑工程方案设计与事故分析八.地基基础抗震评价与抗震设计五.地基处理的方案选择与设计控制一.岩土工程设计的力学基础1.岩土工程设计是工程结构设计的一部分2.岩土工程师必需的力学知识复习一.岩土工程设计的力学基础1.岩土工程设计是工程结构设计的岩土工程设计是

工程结构设计的一部分岩土工程是主体工程的一部分没有主体工程就没有岩土工程问题;不存在没有岩土工程的主体工程岩土工程与结构工程的相互依赖与统一结构工程的安全与耐久性依赖于岩土工程的质量;岩土工程的规模与难度取决于结构工程的规模与技术要求岩土工程设计是

工程结构设计的一部分岩土工程是主体工程的一部岩土工程设计与结构工程设计的异同它们同属于工程学的范畴,都要满足工程力学的基本规律,都要满足工程建设的控制要求,都采用工程设计的方法。岩土工程设计对象有两类,第一类是对岩土体的设计计算,第二类是对与岩土体相互作用的结构物的设计计算,如基础、地下室、围护结构、支锚结构等。岩土工程设计与结构工程设计的异同在设计原则上存在差异,结构设计的概率极限状态设计实用方法已经标准化,但岩土工程中的第一类设计的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还不太成熟,较多的规范采用安全系数法甚至是容许应力法设计。在安全度控制方法上存在差异,结构设计的作用与抗力,都可以由技术标准规定数值来加以严格控制,而岩土工程设计中涉及岩土体所产生的作用与抗力,其数值无法由技术标准的规定所控制。在设计原则上存在差异,结构设计的概率极限状态设计实用方法已经由于岩土体是自然地质体,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岩土工程设计的作用与抗力是按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进行计算的结果,具有极强的地区性。在太沙基岩土工程体制下,岩土工程设计是由岩土工程事务所承担的,是岩土工程咨询顾问工作的一部分,从前期的地质调查、工程设计到施工监测与检测,都是岩土工程事务所的一揽子全过程服务范围。由于岩土体是自然地质体,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岩土工程设计的作在我国勘察、设计体制下,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是分离的,由专门的勘察队伍从事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而岩土工程设计则是分散在不同的单位,结构性比较强的地基基础设计工作一般由上部结构设计单位完成,而且呈现比较明显的行业性;独立性比较强的边坡整治工作一般由勘察单位完成;基坑工程设计则分散在各种不同的单位,岩土工程勘察单位也有承担设计任务的。在我国勘察、设计体制下,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是分离的,由专门的岩土工程设计的特点岩土工程设计的任务是处理工程结构与地质条件的协调,力学平衡、变形协调。一类是由于建筑物的存在(如地下工程)及其荷载施加于岩土体所产生的工程问题;另一类是治理岩土体的不稳定性所产生的工程问题,包括采用结构的方法所产生的岩土体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岩土工程设计的特点岩土工程设计的任务是处理工程结构与地质条件地基基础设计的基本假定地基基础设计的基本假定设计与力学计算的关系设计不等同于计算。设计包括概念设计、方案设计、构造设计和在力学计算基础上的构件尺寸的确定或在预定尺寸以后的验算。力学计算仅是设计过程中的一部分,或者是设计的一种定量验算的方法。对计算软件的正确使用。设计与力学计算的关系设计不等同于计算。2.岩土工程师必需力学知识复习如何将一个工程问题,正确地抽象简化为力学的计算模式,是工程师的基本素养;也是正确处理工程问题和进行工程计算的基本条件,例如等值梁法;对技术标准的一些规定和计算公式的正确理解和运用也需要具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例如大、小偏心的基底反力计算。2.岩土工程师必需力学知识复习如何将一个工程问题,正确地抽象2.1解平衡方程求未知数-平面力系2.2结构的约束条件(支座反力)2.3根据平衡条件求解支座反力2.4内力分析的截面法2.5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应力分布2.6静定与超静定问题2.1解平衡方程求未知数-平面力系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X=0,Z=0,M=0XZ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XZ2.1解平衡方程求未知数如果一物体在三个互不平行的共面力作用下而处于平衡状态,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交于一点;这就是三力平衡定理;是工程师最基本的一个力学概念。2.1解平衡方程求未知数如果一物体在三个互不平行的共面力作用库仑土压力的力三角形解法WERRWE库仑土压力的力三角形解法WERRWE根据楔体平衡条件求解已知楔体重力W的大小与方向已知土压力的反力E的方向(与墙面法线夹角,即墙面与土的摩擦角,已知),但大小未知已知滑动面上的阻力R的方向(与滑动面法线夹角,即土的摩擦角,已知),但大小未知根据楔体平衡条件求解由楔体平衡条件知三个力必交于楔体重心,即力三角形闭合;运用三角函数的关系,即可求解未知数,求得土体和挡土结构物之间接触压力的合力;由楔体平衡条件知三个力必交于楔体重心,即力三角形闭合;2.2结构的约束条件(支座反力)竖向与水平向同时约束2.2结构的约束条件(支座反力)竖向与水平向同时约束竖向约束竖向约束竖向与转动两个约束竖向与转动两个约束2.3根据平衡条件求解支座反力2.3根据平衡条件求解支座反力对平面力系,具有三个约束条件的满足静定结构的条件;如果少于三个约束条件,则称为机动体系,或者称为静不定结构,不能保持静力平衡;如果多于三个约束条件,则称为超静定结构。对平面力系,具有三个约束条件的满足静定结构的条件;2.4内力分析的截面法截面法是内力分析的基本方法2.4内力分析的截面法截面法是内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弯矩、剪力的方向规定弯矩、剪力的方向规定简支梁的内力分析简支梁的内力分析悬臂梁的内力分析悬臂梁的内力分析内力的叠加内力的叠加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2.5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应力分布2.5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应力分布截面抗弯惯性矩与抵抗矩hb截面抗弯惯性矩与抵抗矩hb基底反力分布基底反力分布横截面内力计算与强度条件横截面内力计算与强度条件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时正截面应力变化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时正截面应力变化2.6静定与超静定问题静定结构:简支梁,悬臂梁,三铰拱,桁架。排架结构的梁是简支梁,因此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不会造成上部结构的次应力。桁架结构也是静定的,由杆件系统通过三角形的稳定结构形成静定的体系,可以做成大跨度结构,桥梁、屋架都可以用。2.6静定与超静定问题静定结构: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桁架式支撑桁架式支撑超静定结构约束条件多于3个的平面力系,就构成了超静定结构。框架结构、连续梁、刚架结构都是超静定结构。超静定结构约束条件多于3个的平面力系,就构成了超静定结构。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单支撑围护结构的简化计算单支撑围护结构的简化计算等值梁法等值梁法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二.浅基础设计的地基承载力问题1.地基承载力与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存在什么关系?2.怎样估计地基承载力的安全系数?3.怎样校核地基承载力的地方经验?4.土的自重压力对承载力有什么影响?5.基础的宽度该怎么取?二.浅基础设计的地基承载力问题1.地基承载力与土的抗剪强度6.基础的埋置深度该怎么取?7.怎样验算软弱下卧层强度?8.弯矩计算公式为什么不同?

6.基础的埋置深度该怎么取?1.地基承载力与土的

抗剪强度指标存在什么关系?地基承载力怎么与基础宽度、埋置深度无关了?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表5.2.5中,可以按不同的内摩擦角标准值查到地基承载力系数,内摩擦角的数值从0~40。1.地基承载力与土的

抗剪强度指标存在什么关系?但根据规范4.2.4条的规定,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的试验应采用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试验,试验得到的内摩擦角接近于零。计算得到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与基础的宽度、埋置深度都没有关系,规范的这两部分规定是否存在矛盾,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矛盾?但根据规范4.2.4条的规定,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的试验应采用三这位网友确实发现了这本规范在逻辑上的矛盾,这本规范的以往版本中,不存在这样的逻辑矛盾,但在2002版的《建造地基基础技术规范》中却出现了这个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矛盾,这是由于《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GB50007-2002不区分土类,不区分排水条件,一概都采用不固结不排水试验的缘故。这位网友确实发现了这本规范在逻辑上的矛盾,这本规范的以往版本《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条文说明第4.2.4条是这样解释为什么要规定采用不固结不排水剪试验的理由的:“鉴于多数工程施工速度快,较接近于不固结不排水条件故本规范推荐UU试验。而且,用UU试验成果计算,一般比较安全。”[1]这说明了2002版规范对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取值的基本观点,但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所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条文说明第4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试验得到的内摩擦角接近于零,按内摩擦角等于零查规范的表5.2.5,差得承载力系数为Mb=0,Md=1.0,Mc=3.14,代入公式(5.2.5)求得的地基承载力的大小与基础的宽度和埋置深度都没有任何关系,这是根据2002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特有的规定所得到的结果。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试验得到的内摩擦角接近于零,按内摩擦角等于但从这本规范的表5.2.4中,我们看到,许多土类都可以查到比较大的宽度修正系数和深度修正系数,可以计算得到地基承载力随基础宽度、埋置深度的增大而提高的结果,这是《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历次版本所共有的规定所得到的结果。也许有的网友会这样解释,表中的淤泥和淤泥质土的宽度修正系数为零,深度修正系数为1.0,不是和按试验结果得到的系数一样吗?但从这本规范的表5.2.4中,我们看到,许多土类都可以查到比这并没有错,但还有不少的土类,这两个系数都是比较大的。对于这些土类,如何用规范的地基承载力公式计算呢?按照第4.2.4条的规定,没有区分土类,没有区分排水条件,如果都采用不固结不排水剪试验,即使是砂土,也得到接近于零的内摩擦角。按照这样的试验结果只能得到Mb=0,Md=1.0,Mc=3.14的承载力系数,计算的结果与基础宽度及基础埋置深度都没有什么关系。这并没有错,但还有不少的土类,这两个系数都是比较大的。对于这2.怎样估计地基承载力的

安全系数?在《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的附录A给出了天然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而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给出了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计算公式,我的问题是对于同样的土,采用这两个公式计算的结果的比值是否就是安全系数?2.怎样估计地基承载力的

安全系数?在《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从原理上说,极限承载力除以安全系数就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者说,用同一土层的强度指标,分别计算得到的极限承载力除以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就是取用这个容许承载力的计算安全系数。从原理上说,极限承载力除以安全系数就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者下面用计算的方法进行校核,土的抗剪强度指标为:固结不排水剪内摩擦角=18,黏聚力c=20kPa;不固结不排水剪强度cu=55kPa;土体的重度=18kN/m3,如果条形基础宽度b=3m,埋置深度d=2m,分别用《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的附录A的公式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公式计算地基承载力。下面用计算的方法进行校核,土的抗剪强度指标为:固结不排水剪内用《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的附录A的公式计算,查表得承载力系数N=4.07,Nq=5.26,Nc=13.1,条形基础的形状系数均为1.0,则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结果为:[2]用《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的附录A的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公式计算,查表得承载力系数Mb=0.41,Md=2.72,Mc=5.31,则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计算结果为:计算的安全系数K=2.48。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公式计算如果用不固结不排水强度计算,极限承载力为756.5k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08.7kPa,则计算的安全系数为K=3.62。如果用不固结不排水强度计算,极限承载力为756.5kPa,地3.怎样校核地基承载力的

地方经验?我是上海地区的,请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计算公式在上海是否适用?3.怎样校核地基承载力的

地方经验?我是上海地区的,请问《建国家标准的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在原则上应当适用于全国各地。但如果地区已有地方规范,应该进行必要的试算比较,以确定是否符合地方经验。在比较计算时,要注意计算公式和抗剪强度指标试验方法的配套使用。国家标准的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在原则上应当适用于全国各地。但如上海两个土层的土工试验资料上海两个土层的土工试验资料表给出了上海地区两个土层的土工试验资料。如作用于基础顶面由恒载产生的竖向力标准值120kN/m,由可变荷载产生的竖向力标准值30kN/m,持力层为第②层土,条形基础的埋置深度1.0m。表给出了上海地区两个土层的土工试验资料。如作用于基础顶面由恒分别按照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规定进行地基承载力的计算,由于这两本标准所采用的设计原则不同,国家标准采用容许承载力,上海规范采用极限承载力,因此不能直接比较计算得到的地基承载力值,而用相同的荷载标准值,比较计算得到的基础宽度。分别按照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规定进行地基承载力的计算,由于这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规定,土的抗剪强度指标采用不固结不排水剪试验结果,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2.5条计算,得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181.01.0+3.14×55=190.7kPa;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规定,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式(5.2.1-1)计算,荷载标准组合的竖向力为Nk=150kN,则基础宽度由下式计算: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式(5.2.1-1)计算,荷载标准根据上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式(4.2.3-1)计算,得地基承载力设计值:[3]fd=1.14(0.581.50.39+181.02.5+8.357)=120.2kPa;根据上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式(4.2.3-1)计算,得地基承载按上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式(4.2.1-1)计算,竖向力的设计值为:按上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式(4.2.1-1)计算,竖向力的设计为了比较,还按1989年的上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进行了对比计算,这个版本的规范采用临塑荷载公式地基承载力计算:地基容许承载力

p0=0.2381.5+1.99181.0+4.4914=98.68kPa为了比较,还按1989年的上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进行了对比计算得基础宽度为:得基础宽度为: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分析意见在相同的工程条件、相同的地基条件下,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的抗剪强度指标的试验方法和计算公式求得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过高地估计了上海软土的地基承载力,验算得到的基础宽度仅为用上海地基规范公式计算结果的一半,不符合上海几十年积累的工程经验。分析意见在相同的工程条件、相同的地基条件下,用《建筑地基基础说明如在上海地区强制采用全国规范的方法,将是非常危险的。由于各地的地质条件和工程经验不同,其实作为全国性的规范,不可能也不需要规定得如此的具体。如果要作非常具体的规定,必须进行各种情况的对比计算分析,有足够的把握可以控制得住,才能在规范中具体规定。说明如在上海地区强制采用全国规范的方法,将是非常危险的。由于上面的对比计算所用的抗剪强度指标是不同的,还不能完全说明这些计算公式之间的差别,能否对上海规范的公式用不固结不排水强度计算,而对全国规范的公式能否用固结快剪指标计算?如果可以计算,则其对比计算的结果又如何?上面的对比计算所用的抗剪强度指标是不同的,还不能完全说明这些地基承载力可以选用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可以用极限承载力公式,也可以用界限荷载公式。在界限荷载公式中,可以选用临塑荷载公式,也可以选用p1/4公式。但问题不完全在于选用什么公式,更重要的是要与抗剪强度指标的选择配套使用。地基承载力可以选用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可以用极限承载力公式,下面用临塑荷载公式和p1/4公式(也就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地基承载力公式)的计算结果与上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的极限承载力公式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指标分别采用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指标和直剪固结快剪指标。下面用临塑荷载公式和p1/4公式(也就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由于这3个公式的性质不同计算得到的地基承载力的性质也不相同,因此也不能进行承载力数值的直接比较,因此采用在相同假定计算条件下的基础宽度进行比较。由于这3个公式的性质不同计算得到的地基承载力的性质也不相同,假定的计算条件为:持力层为第②层土,条形基础的埋置深度1.0m,作用于基础顶面由恒载产生的竖向力标准值120kN/m,由可变荷载产生的竖向力标准值30kN/m。假定的计算条件为:持力层为第②层土,条形基础的埋置深度1.0用上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

极限承载力公式进行计算1)用直剪固结快剪指标按上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式(4.2.3-1)计算,得地基承载力设计值:fd=1.14(0.581.50.39+181.02.5+8.357)=120.2kPa;用上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

极限承载力公式进行计算1)用按上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式(4.2.1-1)计算,竖向力的设计值为:则求得基础的宽度为;按上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式(4.2.1-1)计算,竖向力的2)用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指标

按上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式(4.2.3-1)计算,得地基承载力设计值:2)用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指标则求得基础的宽度为: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用临塑荷载公式计算1)用直剪固结快剪指标

根据上海的工程经验,对直剪固快指标打7折计算。地基容许承载力p0=2.01181.0+4.5114=99.32kPa则求得基础宽度为:用临塑荷载公式计算如不打7折,则用峰值强度指标计算的结果为:地基容许承载力p0=2.72181.0+5.3120=155.16kPa基础的宽度为:如不打7折,则用峰值强度指标计算的结果为:2)用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指标

根据上海的工程经验,对抗剪强度指标打7折计算。地基容许承载力p0=1.0181.0+3.14550.7=138.89kPa则求得基础的宽度为:2)用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指标如不打7折,则用峰值强度指标计算的结果为:地基容许承载力p0=1.0181.0+3.1455=190.7kPa如不打7折,则用峰值强度指标计算的结果为:用p1/4公式计算1)用直剪固结快剪指标

根据上海地区的工程经验,对抗剪强度指标的峰值打7折后计算:地基容许承载力p1/4=0.2581.5+2.01181.0+4.5114=102.32kPa用p1/4公式计算则基础宽度为: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

如抗剪强度指标不打7折,则用峰值强度指标计算的结果为:地基容许承载力p1/4=0.4381.5+2.72181.0+5.3120=160.32kPa则基础宽度为:如抗剪强度指标不打7折,则用峰值强度指标计算的结果为:2)用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指标

根据上海地区的工程经验,对抗剪强度指标的峰值打7折后计算的结果为:p1/4=181.01.0+3.14550.7=138.89kPa则求得基础的宽度为:2)用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指标如抗剪强度指标不打7折,则用峰值强度指标计算的结果为:p1/4=181.01.0+3.1455=190.7kPa;则基础宽度为:如抗剪强度指标不打7折,则用峰值强度指标计算的结果为:分析和讨论分析和讨论从表列计算数据可以看出,各种不同的计算公式、不同的抗剪强度试验方法和不同的指标处理方法,计算得到的地基承载力可能会有一定的出入,分析这些差别以及引起差别的原因,可以深刻地理解计算公式和抗剪强度指标之间匹配的重要性。从对比计算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几点认识:从表列计算数据可以看出,各种不同的计算公式、不同的抗剪强度试根据上海地区几十年的工程经验,用直剪固快指标峰值打7折的抗剪强度进行计算,不论采用什么公式,得到的基础宽度是非常接近的。这是因为在编制上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时将安全水准控制在与1989年版本的规范相同的水平,而原有规范用的就是临塑荷载公式。根据上海地区几十年的工程经验,用直剪固快指标峰值打7折的抗剪但如果采用三轴不固结不排水指标计算,即使指标打了7折,用极限承载力公式计算的结果和用界限荷载公式计算的结果有比较大的差别。但这并不表明在上海地区就一定不能使用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强度指标计算地基承载力。但如果采用三轴不固结不排水指标计算,即使指标打了7折,用极限问题是在上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编制时还没有对三轴不固结不排水指标进行过系统的校核工作,因此出现了比较大的差别,说明至少目前在上海地区尚不能用三轴不固结不排水指标计算地基承载力。问题是在上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比较用不同方法处理的指标进行计算得到的基础宽度值可以发现,用峰值计算的宽度比用打7折指标计算的宽度减少了30~40%,但在上海地区尚缺乏使用这种方法的经验,对其安全度没有确切的把握,可能是比较冒险的。将全国其他地区的经验用到上海地区时应充分注意地方已有的工程经验,不然可能会导致工程事故。比较用不同方法处理的指标进行计算得到的基础宽度值可以发现,用4.土的自重压力对承载力

有什么影响?.4.1在用地基承载力公式计算承载力时需要考虑土的自重压力的影响,对地基承载力进行深宽修正时也要考虑土的自重压力的影响,压缩软弱下卧层时还需要考虑土的自重压力的影响。但为什么自重压力力的计算结果会不同呢?4.土的自重压力对承载力

有什么影响?.4.1在用地基承1、计算时垫层底部的自重应力是按原土的容重计算呢还是垫层以上按原土的容重,垫层部分按垫土的容重计算?2、垫层下的软土层承载力修正时,深度修正的容重也是按原土容重计算呢还是原土与垫土的平均容重计算呢?3

、不同的参考书有不同的计算,虽然最后Pz+Pcz是相同的,但fa的数值却有差别。1、计算时垫层底部的自重应力是按原土的容重计算呢还是垫层以上对于土的自重应力,过去曾经有个术语还是很能表达物理意义的,上个世纪50年代在陈梁生先生的土力学中称为“常驻应力”,即在施工以前就已经长期存在的应力,附加应力就是总应力减去常驻应力,即与施工前的应力状态比较,应力的增量。即使在施工(筑垫层)以后,垫层两侧的土层还是没有改变,对垫层以下土层的承载力起超载作用的还是两侧的天然土层。对于土的自重应力,过去曾经有个术语还是很能表达物理意义的,上因此,无论从计算附加应力还是承载力的深度修正,都应该用原来土层的重度计算。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并不是经验处理。你对各种参考书上的不同计算方法,就可以用这个概念分析孰是孰非。说起考试,就是要考这种最基本的力学概念。因此,无论从计算附加应力还是承载力的深度修正,都应该用原来土4.2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5m以下、甚至10m以下的土层,需要采用c、φ值按公式

计算承载力特征值,但不知基础宽度b及埋深d如何取值?这时,有人提出:公式

,当基础宽度及埋深分别为3m、0.5m时,fa=fak。就可以用公式

并选取b=3m,d=0.5m计算,所得的值便是某层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这种思路对吗?4.2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5m以下、甚至10m以下的土地基规范的承载力公式是浅基础的公式,不能用于深基础;对于5m、10m以下的土层,你不知道基础的实际埋深是多少,宽度是多少?如果建筑物的设计还没有做,在前期工作中,似乎没有必要一定要提那些土层的承载力,只要提供了抗剪强度指标,等基础条件明确了再根据实际条件用地基规范的公式直接计算地基承载力也还不迟。地基规范的承载力公式是浅基础的公式,不能用于深基础;真的要计算时,如果符合浅基础条件,设计时可以用规范的地基承载力公式计算,深度应当采用实际的深度,宽度按规范的经验规则取用,即大于6m用6m。不必用小基础算了再修正。db真的要计算时,如果符合浅基础条件,设计时可以用规范的地基承载这个公式是地基承载力深宽修正的公式,公式中的3m和0.5m是将小压板、零埋深的条件得到的载荷试验结果用于实际工程的一种安全储备,即把小压板当作3m,将零埋深当作0.5m的埋深使用。这和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没有什么关系,不能将这个3m和0.5m作为假定的计算条件。这个公式是地基承载力深宽修正的公式,公式中的3m和0.5m是5.基础的宽度该怎么取?看了高老主编的、2003年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的《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专业考试辅导教程》书中第136页例2.4和第141页例2.6中的基础断面表示形式一样,但是计算中的b即基础宽却取的不一样,例2.4中基础宽取1.5m,例2.6中计算基底最大压力时基础宽取的是3.5m,5.基础的宽度该怎么取?看了高老主编的、2003年同济大学出可在往下例2.7中确定扩散角时基础宽又用3m,这让我一头雾水,不知如何来确定基础宽度了。另外例2.7验算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时我认为应该按最大基底压力验算吧?可在往下例2.7中确定扩散角时基础宽又用3m,这让我一头雾水这三道题目是对不同题型的解题训练,都是在题干中给出了基础的埋置深度和平面尺寸,对不同的情景,给出不同的数据,不能仅看其符号是不是b,要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和把握。这位网友所看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说明他对浅基础设计计算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值得我们仔细地加以分析,以帮助网友理解地基基础设计计算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这三道题目是对不同题型的解题训练,都是在题干中给出了基础的埋下面,我们先引述这位网友讲到的这三道题目,书中每个题目都给出了容易犯错误的地方,但写得比较简单。这里,我加了若干分析,把为什么是错误的道理讲清楚了,读者仔细看看、想想,把这个道理想通了,可以终身受用。下面,我们先引述这位网友讲到的这三道题目,书中每个题目都给出应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理论公式确定地基承载力的例题

某粉质粘土地基上的矩形基础剖面如图14-1所示,试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理论公式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理论公式确定地基承载力的例题 某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本算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1)基础宽度b取为2.5m或取为3m。这个基础是1.5m×2.5m的矩形基础,计算地基承载力时,应该用短边的尺寸1.5m,不能用长边的尺寸2.5m;规范规定对砂土,基础宽度小于3m取3m,但这里并非砂土;本算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2)对水下的

未采用有效重度,平均重度

采用了基底持力层土的重度;(3)进行了深、宽修正,用规范的理论公式计算的结果是不能进行深宽修正的。(2)对水下的未采用有效重度,平均重度采用了基底持力层土2.持力层地基承载力验算的例题某柱基础,作用在设计地面处的柱荷载设计值、基础尺寸、埋深及地基条件如图14-2所示,验算持力层承载力。2.持力层地基承载力验算的例题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例1是用规范公式计算地基承载力的题目,当然必须要给出基础的埋置深度和平面尺寸,不然无法计算,但在这一道题中没有给出荷载,所以是没有闭合的题目,不需要检验基础的平面尺寸,基础的长边2.5m的尺寸就没有用到,计算地基承载力的大小,只需要用到基础短边的尺寸b=1.5m。例1是用规范公式计算地基承载力的题目,当然必须要给出基础的埋例2是已经知道荷载和地基承载力,给出了基础平面尺寸,需要检验地基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的题目,题意和2.4完全不一样,基础的尺寸也和例2.4不同,不知道你怎么会产生与例2.4去比较的想法。在例2.6中,地基承载力深宽修正是用的是短边尺寸b=3m,而在计算基础底面截面抵抗矩时必须用长边尺寸b=3.5m。例2是已经知道荷载和地基承载力,给出了基础平面尺寸,需要检验例3是用例2的数据验算软弱下卧层的题目,计算基底压力扩散时,对矩形基础是向两个方向扩散,因此基础的长边和短边的尺寸都用上了。验算软弱下卧层当然用平均压力扩散,规范不要求验算最大压力扩散以后是否满足软弱下卧层承载力的要求,怎么会用到最大压力呢?例3是用例2的数据验算软弱下卧层的题目,计算基底压力扩散时,6.基础的埋置深度该怎么取?当室内外地坪不一致时,基础埋深怎么确定?如果没有地下室,就要按室外地面进行修正,这样算出来的地基承载力高,可以满足设计要求;但如果有地下室的情况,地基承载力按室内地坪计算,地基承载力反而低了。这是什么道理?6.基础的埋置深度该怎么取?当室内外地坪不一致时,基础埋深怎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这里讲了三种情况:一是在一般情况下,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这里讲了三种情况:二是对于填土的情况,按照施工条件分别采取二种不同的方法,先填土再建筑-从填土面算起;先建筑再填土-从天然地面算起;二是对于填土的情况,按照施工条件分别采取二种不同的方法,先填三是有地下室时按是否是整体基础,分别采取二种不同的方法,整体基础-室外地面标高;非整体基础,即由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将建筑物荷载传至地基,地下室底板不传力,则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三是有地下室时按是否是整体基础,分别采取二种不同的方法,整体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7.怎样验算软弱下卧层强度?长江口北岸的启东.如东地区(高老师2001年曾来过启东)广泛分布着双层土的地基,上部硬土层为粘质粉土或粉质粘土层承载力特征值较高,达90-110kPa,压缩模量为7-8MPa,厚度有2-4.5米厚左右,其下分布一层相对较软的土层(灰色粉质粘土或淤泥质粉质粘土,夹薄层粉土),厚度约1.0-2.0m左右,承载力特征值只有70kPa左右,压缩模量为3-4MPa.

7.怎样验算软弱下卧层强度?长江口北岸的启东.如东地区(高老现在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表5.2.7的规定,压缩模量比值<3,我们这儿的好多工程师均认为,地基扩散角取0,那么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取下卧层的值,只有70kPa左右.这样下来好多的多层住宅和两层车间因承载力不够而进行地基处理.我觉得这个有点保守,但是想不出理论的支持,请高老师指教现在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表5验算软弱下卧层强度时,关键问题是需要了解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对于压缩模量的比值小于3的情况,说明持力层与下卧层的刚度相差不太大,可以用均质土的应力分布的计算方法计算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应力系数就可以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附录K.0.1的表查用。验算软弱下卧层强度时,关键问题是需要了解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为什么要控制压缩模量比的条件?这是考虑到上硬下软的情况,硬层可以起扩散应力的作用,使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应力小一些,而采用双层地基的理论计算又太复杂,才有规范的这种扩散角的近似计算的方法。为什么要控制压缩模量比的条件?这是考虑到上硬下软的情况,硬层可以按双层地基的不同变形性质直接求解软弱层顶面的压力,理论解的结果如图14-4所示。图中的m为双层地基的变形特征系数,由下式计算:可以按双层地基的不同变形性质直接求解软弱层顶面的压力,理论解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压力扩散角法是一种简化的方法,当上层为硬土,下层为软土时,国外一般取扩散角为30。根据我国的工程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双层地基,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淤泥及淤泥质土上的硬层为一般黏性土,双层体系的m值在2~3左右;二、上层为砂类土,m值在10左右。压力扩散角法是一种简化的方法,当上层为硬土,下层为软土时,国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图14-5给出了条形荷载下,不同方法得到的压力分布,当模量比小于3时,双层地基的压力分布与均质地基的结果比较接近了,就可以按均质地基的附加应力计算的方法计算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应力。因此,你们那里的工程师认为用扩散角取0的看法是不对的,既然按均质土计算就不用扩散角的方法了,可以直接用压力系数计算。.图14-5给出了条形荷载下,不同方法得到的压力分布,当模量比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里表5.2.7中,地基压力扩散角能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压力扩散角随Es1/Es2的增大而增大,随着z/b的增大不是一直增大的?结合理论和这个表格压力扩散角又有什么规律呢?

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里表5.2.7中,地基压力扩散角能压力扩散角是一种近似的计算方法,是将弹性理论应力计算的结果,用相当于总荷载不变条件下,假定均匀分布在不断扩大的虚拟面积上的压力来描述基础中轴线上的竖向均布应力;深度越深,这个虚拟面积越大,土中应力就越小。压力扩散角是一种近似的计算方法,是将弹性理论应力计算的结果,对于均质土,也可以用应力扩散角的方法近似计算,根据比较计算的研究证明,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表5.2.7中的扩散角数值,比值等于3的扩散角计算的结果和均质土的应力计算结果接近。对于均质土,也可以用应力扩散角的方法近似计算,根据比较计算的对于双层土,上硬下软,则硬层底部的应力比均质土小,这称为应力扩散的作用,反之,上软下硬,则有应力集中的作用。硬层的刚度越大,刚度比越大,应力的扩散作用也就越强,所以规范用模量比来描述刚度比对扩散角的影响。软弱下卧层验算的条件是上硬下软,所以模量比越大,扩散角就越大。这是土层的刚度比对应力分布的作用,是刚度效应。对于双层土,上硬下软,则硬层底部的应力比均质土小,这称为应力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在进行软弱下卧层验算时。我认为所谓下卧层是指:ES1/ES2大于3的,相反可不认为是软弱层可不进行下卧层验算。对吗?在进行软弱下卧层验算时。我认为所谓下卧层是指:ES1/ES2软弱下卧层是指承载力小于持力层的下卧层,凡是软弱下卧层就有可能强度不满足要求,但不一定,所以要经过验算。作软弱下卧层验算时,要考虑附加应力的扩散,附加应力的扩散当然也可以用弹性理论的方法计算,那是假定地基为均质的;软弱下卧层是指承载力小于持力层的下卧层,凡是软弱下卧层就有可实际上是层状地基,上层土的刚度比下层土大得越多,对应力的扩散作用越大,即传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应力越小,但层状地基的应力计算非常复杂,一般用扩散角的简化方法计算,规范采用的就是这种扩散角的简化计算方法。实际上是层状地基,上层土的刚度比下层土大得越多,对应力的扩散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8.弯矩计算公式为什么不同?

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1998年9月版第213页的公式(9-50),发现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有关柱边截面弯矩计算公式,即第63页公式(8.2.7-4)有所不同,两式相差“(pmax-p)l”这一项。为什么不同?

8.弯矩计算公式为什么不同?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1998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设pjmax,pjmin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基础底面边缘最大和最小净反力设计值,pj为截面Ⅰ-Ⅰ处地基净反力设计值,pjx为=x/a1处的净反力设计值,其值由下式计算:微分面积设pjmax,pjmin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基础底面边缘微分面积上作用的力对截面Ⅰ-Ⅰ处的微弯矩由下式计算:分布的反力对截面Ⅰ-Ⅰ处的总弯矩由微弯矩积分求得:微分面积上作用的力对截面Ⅰ-Ⅰ处的微弯矩由下式计算:由净反力与总反力的关系得:

由净反力与总反力的关系得:因此得到下式:

因此得到下式:三.地基基础设计的

变形控制方法讨论建筑物和基础的刚度与地基沉降的关系,包括刚度对计算沉降的影响及建筑物对地基变形的承受能力三.地基基础设计的

变形控制方法讨论建筑物和基础的刚度与地基1.变形控制与地基承载力控制2.如何使用规范的允许变形值?3.土层条件对沉降计算的影响4.基础刚度对沉降分布有什么影响?5.如何调整荷载的偏心?6.浅基础的事故分析1.变形控制与地基承载力控制1.变形控制与地基承载力控制从一位网友的帖子引出设计程序的讨论,从中理解变形控制与承载力控制的内在联系和正确理解设计程序的重要性。1.变形控制与地基承载力控制从一位网友的帖子引出设计程序的

在利用变形控制思想做基础设计时,首先计算基础的沉降是否满足建筑物使用的要求,在沉降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再验算基础的强度是否满足上部建筑物的荷载要求。如果按照强度控制思想进行设计,对于软土地区来讲,最后的设计结果往往是强度远远富裕了,沉降才满足要求;在利用变形控制思想做基础设计时,首先计算基础的沉降是否满足同样对于土质比较好的地区来讲,最后的设计结果往往是强度满足要求了,基础的沉降比建筑物的要求小很多。这两种情况,无论那一种,都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合理的基础设计追求的是基础强度和变形的和谐统一。同样对于土质比较好的地区来讲,最后的设计结果往往是强度满足要按照变形控制的原则,用某个变形量作为控制条件,再利用变形计算公式反求附加压力p0,将p0作为承载力特征值。

按照变形控制的原则,用某个变形量作为控制条件,再利用变形计算上面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问题在什么地方?1.设计的程序并不是先计算沉降,再验算地基承载力,而是相反;由承载力计算基础的尺寸,才能验算沉降。如果先计算沉降,如何确定基础底面的附加压力?2.什么是和谐统一的设计?设计是一种可用解,可控解,而不是最优解。上面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问题在什么地方?楼主提出了对于地基设计问题比较系统的看法,提出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了土力学基础工程的最基本的课题,是目前在工程界比较关心的问题,但也是比较糊涂的一个问题。讨论的意义可以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弄清楚地基承载力控制和变形控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楼主提出了对于地基设计问题比较系统的看法,提出了一个值得讨论按照地基基础设计原理,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是地基基础设计必须同时满足的两个基本要求,缺一不可,地基设计时必须同时进行地基承载力的控制与地基变形的控制。

地基承载力控制与变形控制所考虑的问题是不同的,其侧重面不同,控制的条件也就不同,这需要作具体分析,无论如何,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个方面都是不合适的。

按照地基基础设计原理,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是地地基承载力控制的方法比较简单,可以用一个承载力设计表达式表示。而且荷载条件一般是比较明确的,影响地基承载力控制的主要因素是持力层和软弱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的估计是否恰当。这可以通过对地基土的稳定分析,估计地基所处的是什么状态,或采取控制性的工程措施,以控制安全系数而不使发生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地基承载力控制的方法比较简单,可以用一个承载力设计表达式表示变形控制时,作用是沉降计算的结果,抗力是建筑物抵抗变形的能力。要求计算的变形小于建筑物的容许变形。问题是计算什么样的变形?变形计算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特别是差异沉降的计算。变形控制时,作用是沉降计算的结果,抗力是建筑物抵抗变形的能力最为困难的是对建筑物承受变形能力的估计。怎么看待与取用现行规范的允许变形值?建筑物承受变形能力随结构类型与施工质量而异,这种差别难以在规范提出的允许变形值中加以考虑,因此规范的允许变形值仅是一种很粗略的概率估计。最为困难的是对建筑物承受变形能力的估计。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变形控制的能力比对于地基承载力控制要低得多,变形控制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用一个确定性的表达式来表示,而只是一种概念设计与概率意义的控制。整个地基设计是由地基承载力计算和变形计算两个相互制约的过程来完成的,它们之间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不可能相互替代或者组合成一个过程,用一个设计表达式来完成。

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变形控制的能力比对于地基承载力控制要低得多2.如何使用规范的允许变形值不同结构对沉降的敏感程度可以从允许变形的统计分析中看出。对不同的结构,控制性的变形指标是不相同的,这是沉降控制的复杂性所在。地基规范的允许变形值,是在1950~1960年代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一定规模的建筑物沉降实测和分析的结果。2.如何使用规范的允许变形值不同结构对沉降的敏感程度可以从允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各种不同结构的建筑物对不均匀沉降的敏感程度有什么不同?

1.多层住宅(条形基础)的变形应如何计算,计算点是放在建筑物的四个角点还是放在建筑物的中点,我觉得都不合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规定砌体承重结构应由局部倾斜控制,局部倾斜是指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向6~10米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对于多层建筑勘探孔间距为30米左右时,此时应如何计算局部倾斜?

各种不同结构的建筑物对不均匀沉降的敏感程度有什么不同?1.2砌体承重结构、框架结构、排架结构、框剪和剪力墙承重结构各对不均匀沉降的敏感程度有何不同?核心筒和剪力墙的大量用是在74规范之后,人们尚缺乏对其控制变形的规律性总结。2砌体承重结构、框架结构、排架结构、框剪和剪力墙承重结构各关于按沉降控制设计的问题,从概念上已经讨论得很多了,但对于工程实践中如何计算沉降和如何控制沉降却还有许多问题不是非常明确,而且也很难明确,你提出的这两个问题也是属于这一类的。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的变形是不均匀沉降,而不是均匀沉降,只要是均匀的沉降,即使大一些也不会威胁建筑物的安全,如果能采取预先提高标高的方法,那也不会影响使用。关于按沉降控制设计的问题,从概念上已经讨论得很多了,但对于工但能在设计时进行计算和控制的不均匀沉降是非常有限的,只有框架结构和排架的相邻柱之间的沉降差可以计算得出来(分别计算两个柱基础中点的沉降,然后相减得沉降差,再除以柱距),其他的一些变形指标是难以在设计时计算的。例如,你提到的砌体承重结构应由局部倾斜控制,除非在这个开间的两端存在明显的荷载差或者平面转折引起应力叠加,否则局部倾斜是计算不出来的。但能在设计时进行计算和控制的不均匀沉降是非常有限的,只有框架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进而发现墙体开裂的部位往往与沉降急剧变化的部位有关,常常在建筑物高度变化或者平面转折处发现墙体开裂,而在开裂部位的墙体往往局部的变形比较大,这就形成了用局部倾斜来评价砌体结构变形的方法,局部倾斜与建筑物的损坏之间就有比较好的相关性。但这种从事后分析得出的指标,在设计时不一定能正确地计算出来。

进而发现墙体开裂的部位往往与沉降急剧变化的部位有关,常常在建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计算沉降时,除非特殊地质条件,一般假定土层是均匀的,用平均的压缩曲线或压缩模量的平均值计算,影响沉降计算的几何参数只与建筑物尺寸及基础的尺寸有关,而与勘探孔的间距没有任何关系。计算沉降时,除非特殊地质条件,一般假定土层是均匀的,用平均的框架结构的受力条件比较明确,也是对不均匀沉降比较敏感的一种结构类型,当相邻柱基的沉降差过大时,可以产生构件的次应力,引起柱和梁的开裂。框架结构开裂框架结构的受力条件比较明确,也是对不均匀沉降比较敏感的一种结排架结构是静定结构,沉降差不产生结构的次应力。但过大的沉降差,会使行车梁倾斜过大,会产生行车的滑轨和卡轨,不仅影响使用,而且也会产生安全问题。排架结构行车滑轨排架结构是静定结构,沉降差不产生结构的次应力。但过大的沉降差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长高比过大,正八字缝层高变化处易出现裂缝长高比过大,正八字缝层高变化处易出现裂缝3.土层条件对沉降计算的影响3.1浮力对附加应力的影响3.2用应变比控制沉降计算深度3.3沉降与基础的面积大小有什么关系?3.土层条件对沉降计算的影响3.1浮力对附加应力的影响浮力对附加应力的影响《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在基础底面附加压力计算的公式中没有涉及水位和浮力问题,是不是不用考虑水位和浮力的影响呢,如果不考虑的话,与实际不符,基础在水位以下采用浮重度。浮力对附加应力的影响《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某筏基面积为30×25,板厚2.45m,竖向荷重300000kN,基础埋深6m,地下水位-5m,混凝土重度取24.5kN/m3,土层0-2m为填土,重度15kN/m3,2-10m为粉质粘土,重度17kN/m3,试求基底压力和附加压力?某筏基面积为30×25,板厚2.45m,竖向荷重3000001.

按国标计算,Pk=F+G/A=300000/(30×25)+2.45×24.5=460kPa,P0=Pk–Pc=460-2×15-3×17-7×1=372kPa,这是标准答案。2.如果考虑浮力的的话,Pk=F+G/A=300000/(30×25)+1.45×24.5+1×14.5=450kPa,

P0=Pk-Pc=450-2×15-3×17-7×1=362kPa。1.

按国标计算,这里又是涉及最基本的概念问题,地下水位以下扣浮力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是规范里说明不说明的问题,规范里没有说明白,就没有方向了,那怎么行呢?其实规范里讲清楚的仅是一部分,还有更多的问题都没有讲,需要依靠工程师的判断和经验来处理。这里又是涉及最基本的概念问题,地下水位以下扣浮力是天经地义的就拿附加应力来说,规范里确实是没有一个专门计算附加应力的公式,也没有专门说怎么考虑浮力的问题,遇到这类问题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这位网友讲出来是好的,精神是应当表扬的,但考虑问题的方法不行,缺乏用基本概念来分析判断的勇气,总是不大相信自己的判断,对于一些材料上的错误,也缺乏判断分析的能力。就拿附加应力来说,规范里确实是没有一个专门计算附加应力的公式其实你的这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应该是完全一样的,如果扣浮力,基底压力和土的自重压力都应该扣;如果不扣浮力,基底压力和土的自重都不扣浮力,这样计算的结果应该是相同的。但在你的所谓按国标计算中,Pk没有扣浮力,但Pc中扣了浮力,两者怎么能相减呢?如果Pc也不扣浮力,得Pc=98kPa,P0=460-98=362kPa。就与你的所谓扣浮力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了。其实你的这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应该是完全一样的,如果扣浮力,基

1)在实际工作中,当上部土层的压缩模量较小而下部土层的压缩模量较大时,计算深度较小,反之则计算深度较大。这是不是有点问题?具体的问题我也想不明白。2)现行的地基规范还说,当满足应变比原则的条件下,若下部出现“较软弱”土层,则应继续计算变形量,这个“较软弱”土层的概念是什么?3.2用应变比控制沉降计算深度1)在实际工作中,当上部土层的压缩模量较小而下部土层的压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3)在实际计算时,我遇到过持力层下为2米粘土(qc=2.3MPa,fs=100kP)+10多米厚的砂土(qc=12MPa)+粉质粘土qc=2.0MPa,fs=75MPa),12层的建筑,12米基宽,天然地基,可是计算深度要超过砂土,我不明白。这么好的砂土,刚性足够了吧?4)在实际计算时,我还发现,经常会计算到应力比小于5%的情况,尤其是出现上部土层模量显著大于下部土层的模量的情况。而下部土层的力学性质也不错,可塑偏硬的土层。

3)在实际计算时,我遇到过持力层下为2米粘土(qc=2.3勘察审图还有一条规定,估算建筑物的变形,必须采用单孔逐样进行计算!我也不明白!这样的话,我们还要分层做什么?那么这个静探孔的变形如何计算?变形估算,为什么不能用层的模量?勘察审图还有一条规定,估算建筑物的变形,必须采用单孔逐样进行变形比方法与应力比方法都是确定压缩层厚度(或者称为沉降计算深度)的方法,都是一种近似的假定,可以一般地比较它们的优缺点,但都是可以用的方法。变形比的方法更能反映土层的条件对变形计算结果的影响。变形比方法与应力比方法都是确定压缩层厚度(或者称为沉降计算深因为变形比方法是以最下面的一个薄层土的变形与以上土层的总变形之比小于0.025为准。因此采用变形比方法时对于深层有好的土层时,比较容易满足这个标准的要求,所以得到的压缩层厚度会比较薄一些,反之则要厚些,这是符合基本概念的,是十分正常的。

因为变形比方法是以最下面的一个薄层土的变形与以上土层的总变形你这个例子是12m宽的基础,压缩层厚度与基础宽度有关,按规范的经验公式估算压缩层厚度就要18m,怎么不到砂层下面呢?你说是你么那里的审图关于按单孔计算沉降的规定,真有点荒唐,单孔逐样算出来是什么东西?与建筑物有什么关系?你这个例子是12m宽的基础,压缩层厚度与基础宽度有关,按规范3.3沉降与基础的面积大小有什么关系?有人说,基础的面积大小与沉降呈反相关关系,以前也没太注意这个问题,想请教高老师及各位同行,如果在同一建筑物中的独立承台基础面积不一样时,如何量化其沉降的差异?当沉降差可能对建筑物影响大时,应采取怎样的措施?3.3沉降与基础的面积大小有什么关系?有人说,基础的面积大小这种没有前提的说法是似是而非的,实际上,影响沉降的因素非常多,拿一个单因素出来分析就需要明确其他的条件,才能有个说法;如果对相同的总荷载,基础面积增大了,基础底面的平均反力是减小了,但影响的深度是增大了,两者抵消的结果要看土层的构造。这种没有前提的说法是似是而非的,实际上,影响沉降的因素非常多如果在深部存在软弱土层,则扩大了基础面积使软弱土层的应力水平提高,就会增大沉降量。在上海地区,相同的多层建筑,采用满堂筏基的建筑物,与条基相比较,沉降都明显地增大,这就是一个例证。如果在深部存在软弱土层,则扩大了基础面积使软弱土层的应力水平4.基础刚度对沉降分布有什么影响?4.1什么是平均沉降量?4.2平均沉降与中点沉降之比4.3基础刚度的影响4.基础刚度对沉降分布有什么影响?4.1什么是平均沉降量?(1)假设地层均匀,基础形式为筏板基础,基础中心的沉降量最大,角点的沉降量最小,那么平均沉降量是指什么值?是简单的中心点与角点的平均吗?4.1什么是平均沉降量?(1)假设地层均匀,基础形式为筏板基础,基础中心的沉降量最大(2)如果地层不均匀,基础形式为筏板基础,按照地质剖面图,每个孔的地层都有较大差异,按每个钻孔位置计算都不一样,是按每个钻孔位置计算的沉降值来平均吗?

(2)如果地层不均匀,基础形式为筏板基础,按照地质剖面图,每你说:“假设地层均匀,基础形式为筏板基础,基础中心的沉降量最大,角点的沉降量最小。”从条件来说,还应该加“基底压力分布均匀或荷载重心与基础的形心重合,”那么基础底板的实际变形是中心最大,角点最小,不均匀程度与底板的刚度有关。如果底板的刚度非常大,那么两者相差不大,变形比较均匀;如果底板非常柔,那么两者相差的程度就和不考虑基础刚度影响的计算结果接近。

你说:“假设地层均匀,基础形式为筏板基础,基础中心的沉降量4.2平均沉降与中点沉降之比用平均压力计算的中点沉降,是没有考虑基础刚度的影响,根据弹性理论的解,不考虑基础刚度的影响,平均沉降与中点沉降之比为0.85~0.89,随长宽比而稍有增长。4.2平均沉降与中点沉降之比用平均压力计算的中点沉降,是没有4.3基础刚度的影响如果是绝对刚性的基础,在中心荷载的作用下,地基的各点沉降相等,但计算得到的沉降约为柔性荷载下的平均沉降的95%左右。4.3基础刚度的影响如果是绝对刚性的基础,在中心荷载的作用不考虑基础刚性的影响,计算的沉降偏大,柔性荷载的中点沉降与绝对刚性的基础沉降之比如下表,大约增大19%~25%。不考虑基础刚性的影响,计算的沉降偏大,柔性荷载的中点沉降与绝基础刚度对沉降均匀性的影响基础刚度对沉降均匀性的影响沉降计算时是将均匀分布的荷载作用于基底平面处,只考虑均匀的附加压力作用下计算土体中的附加应力分布,然后计算附加应力产生的压缩变形,而不考虑基础刚度的影响。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沉降计算公式计算得到的是基础中点的沉降,对于均匀分布的荷载而言,将中点沉降作为平均沉降使用,不需要计算角点沉降以后再平均,这也是一种近似的经验处理方法。沉降计算时是将均匀分布的荷载作用于基底平面处,只考虑均匀的附如果地层不均匀,则即使是均匀的基底压力也会产生不均匀的沉降,则按四个角点的应力分别计算四个角点的沉降之后再计算差异沉降,判断建筑物主倾的方向,此时中点沉降不一定等于平均沉降。地层不均匀产生的差异沉降如果地层不均匀,则即使是均匀的基底压力也会产生不均匀的沉降,如果是不均匀分布的基底压力,则按角点应力计算角点沉降后再计算差异沉降。如果仅是一个方向不均匀,则发生单向单倾斜,如果是双向都不均匀,则发生两个方向的倾斜,主倾方向取决于两个方向倾斜的大小。如果地层也不均匀,则计算结果反映了荷载和地层两个因素的叠加效果。如果是不均匀分布的基底压力,则按角点应力计算角点沉降后再计算实测的沉降量是建筑物四周观测点的沉降,平均以后作为平均沉降使用,分析时常和中点的沉降计算结果比较,也忽略了两者的差别。如何计算实测沉降的平均沉降量实测的沉降量是建筑物四周观测点的沉降,平均以后作为平均沉降使需要指出的是,你说的按每个钻孔计算沉降的说法是不现实的,在概念上也是不正确的,沉降计算点和钻孔的位置不一定重合,也不需要重合。勘探孔的布置,钻探取土孔的布置原则并不是按沉降计算点的位置来布置的,也不可能每个沉降计算点都钻探取土做试验。需要指出的是,你说的按每个钻孔计算沉降的说法是不现实的,在概那么,沉降计算时如何使用压缩试验的结果呢?对于同一地质单元的土层,应该将各个钻孔的压缩试验得到的e~p曲线作为从一个母体中抽样取得的子样,可以利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求得综合的压缩曲线,然后在沉降计算时,不论哪个位置的计算点都采用同一条压缩曲线计算沉降。那么,沉降计算时如何使用压缩试验的结果呢?对于同一地质单元的5.如何调整荷载的偏心?如果已知建筑物的荷载向南偏心,准备采取减小偏心的措施,请问哪些措施是有效的?为什么这些措施是有效的?1,增加南侧基础宽度,2,是将北面墙换成空心砖墙,3,是将南侧地基底板上的回填土换成架空。4,同时增加南北方向的基础宽度。5.如何调整荷载的偏心?如果已知建筑物的荷载向南偏心,准备在这四个措施中,措施1和措施3是有效的,这是因为既然是荷载向南偏心了,说明荷载的重心在基础形心以南。要减小偏心,有两种方法:一是使荷载的重心向北移;二是使基础的形心向南移。只要能达到这两个目的的措施都是正确、有效的措施。在这四个措施中,措施1和措施3是有效的,这是因为既然是荷载向措施1是增加南侧基础宽度,有助于将基础的形心向南移措施3是使荷载的重心向北移,也符合要求。其余两个措施都是相反的作用或者是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至于扩大多少,效果如何,这需要经过计算才能确定。措施1是增加南侧基础宽度,有助于将基础的形心向南移两个有效措施的作用分析措施1移动形心减小偏心距措施3改变合力的大小与位置减小偏心距e北卸载两个有效措施的作用分析措施1移动形心减小偏心距措施3改变合力对挖去回填土能使荷载重心北移不理解同时增加南北基础宽度不是也可调整基础偏心吗?

对挖去回填土能使荷载重心北移不理解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6.浅基础的事故分析6.1相邻建筑物的影响6.2建筑物的裂缝分析6.3什么原因引起建筑物的开裂?6.4地梁整体向厂房外侧扭转6.5是否可以这样处理水池的开裂?6.浅基础的事故分析6.1相邻建筑物的影响相邻建筑物的影响紧靠一栋砖混结构的四层楼房,新建一栋六层框架的建筑物,致使四层楼房开裂,最大稳定裂缝为2cm,地基均为天然地基,持力层为粉土,砖混结构建筑物为条基,框架结构的建筑物为独立柱基,是否有方法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相邻建筑物的影响紧靠一栋砖混结构的四层楼房,新建一栋六层框架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相邻建筑物的影响导致既有建筑物的损坏。当然有办法可以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问题是在事先没有考虑这个相邻影响的后果,如果当时考虑了,采取了技术措施,就有可能避免或者减小这种不利的影响。如果有两幢建筑物的平面和立面图,有地质资料,有裂缝的形态和位置,还可以作进一步的分析。但由于你这个实例太不具体,没有条件作具体分析以从中记取教训。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相邻建筑物的影响导致既有建筑物的损坏。在主体施工完成后发现楼房中部产生裂缝,裂缝自下而上近于垂直(上、下层裂缝位置对应),以三、四、五层最明显,每层又以楼板明显,墙体裂缝较轻,本小区住宅楼共16栋,结构、地基条件基本相同,仅两栋产生了裂缝,请帮助分析一下原因,会不会是地基原因?6.2建筑物的裂缝分析在主体施工完成后发现楼房中部产生裂缝,裂缝自下而上近于垂直(按设计要求采用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进行处理,桩长约5.5米,桩端进入③粉质粘土下部,处理后复合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80kPa,且水泥土桩施工完后约十天进行载荷试验,复合地基承载力均满足要求。按设计要求采用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进行处理,桩长约5.5米,六层砖混结构住宅楼,现浇楼板,地基持力层为②粉土,承载力130kPa,其下为③粉质粘土本层上部软塑,下部可塑~硬塑,由于土层较薄未细分亚层,考虑其上部为软塑确定承载力120kPa,其下土层依次为密实的粉土,中密~密实的中砂层。

六层砖混结构住宅楼,现浇楼板,地基持力层为②粉土,承载力13建筑物的开裂,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只是原因之一,而沉降的不均匀程度,不仅取决于地基的均匀性,也与上部结构的长高比、结构特点等因素有关,因此,分析建筑物开裂的原因时,一定要全面介绍上部结构的特点,裂缝的部位和形态。楼主介绍地基的情况比较多,但建筑物的情况介绍得不够,例如这个小区的16幢建筑物都是6层?长高比都一样?开裂的建筑物与其他建筑物比较,在上部结构方面有没有特点?建筑物的开裂,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只是原因之一,而沉降的不均匀程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小区内建筑物层数、结构都相同,各栋楼长高比倒是不一样,裂缝产生在纵墙中部,与之对应楼板裂缝也在板的中部,基本就是一条垂直裂缝,在墙角和窗角没有裂缝。小区内建筑物层数、结构都相同,各栋楼长高比倒是不一样,裂缝产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讲座上教案课件“场地位于一条地方铁路旁边50~100m之间,房子都是农民的自建房,一般都是两层江南民居(大约8.0m高),砖混结构、条形基础,基础宽度为0.8m,房屋开间3.8×3.6m。”6.3什么原因引起建筑物的开裂?“场地位于一条地方铁路旁边50~100m之间,房子都是农民的开裂以南北外纵墙居多,裂缝几乎都是垂直裂缝,裂缝宽度从几个毫米到几个厘米不等,外山墙未见裂缝,内山墙见少量裂缝,还有少量房屋墙角斜裂缝(是墙角沉降过大),有些院落南北都是两层楼,中间天井,天井顶端的防雨连接也断开了,二楼的南北过道也都开裂。开裂以南北外纵墙居多,裂缝几乎都是垂直裂缝,裂缝宽度从几个毫房子有近两年建的,也有20年前建的,据当地居民讲,房子都是近2-3年开裂的。

地基土:0-1.0m为填土;1.0-5.0为粉质粘土,承载力为210kPa;5.0-8.0m为粉质粘土,承载力160kPa,8.0-12.0m为粉质粘土,承载力为100kPa;12.0-15.0m为粉质粘土,承载力为230kPa。

当地农民都把房子开裂归罪于铁路通车震动(铁路在2-3年前建成通车),所以房子究竟是否2-3年前开始开裂也不可全信。房子有近两年建的,也有20年前建的,据当地居民讲,房子都是近这是很好的一个案例,但没有现场观察资料,因此认识不全面,分析起来有一定困难。先将估计可能的原因列出来,再采取排除法将不是原因的因素逐个排除。少量的斜裂缝,大量是竖向裂缝,可见大量的裂缝不是不均匀沉降引起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沉降问题;这是很好的一个案例,但没有现场观察资料,因此认识不全面,分析如果当地农民认为是火车震动影响,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