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12《 六国论》知识梳理_第1页
部编版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12《 六国论》知识梳理_第2页
部编版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12《 六国论》知识梳理_第3页
部编版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12《 六国论》知识梳理_第4页
部编版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12《 六国论》知识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六国论》知识梳理一、作家、作品简介苏洵(1009—1066年),北宋著名一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相传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撰写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嘉祐间,得当时名盛一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后不久去世。他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有所不满。为文擅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行世。《六国论》是苏洵史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二、字词梳理(1)赂秦:以财物赠予秦囯贿赂,赠送财物: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2)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曰”是对设问的回答。(3)互丧:相继灭亡。(4)率:全都,一概。(5)完:完「好。(6)以攻取:用攻战(的方法)取得。(7)厥先祖父:他们的祖辈父辈。厥,相当于“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泛指祖辈、父辈。(8)暴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和下文的“斩荆棘”连起来,形容创业的艰苦。(9)举以予人:拿来送给别人。(10)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就)越历害。弥、愈,都是“更加”的意思。(11)判:断定。(12)至于: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13)以地事秦……火不灭:语出《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此言得之:这话说对了。迁灭:灭亡。与赢:亲附秦国。与、亲附、亲近。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史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发兵灭燕。荆卿,荆轲,即下文提到的“刺客。始,方才。速,招致。李牧:赵国的良将,曾几次打退秦军。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攻赵,李牧率兵抵抗,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杀李牧。第二年,王翦破赵车,虏赵王,灭了赵国。下文的“邯郸为郡”即指秦灭赵,把赵国都城邯郸一带改为秦的邯郸郡。洎:及,等到。向使:假使。三国:指韩、魏、楚三国。这三国都曾经割地赂秦。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数、理,指天数、命运。较:较量。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挟持。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下:降低身份。从:跟随。故事:旧事。二、通假字暴霜露,斩荆棘:通“曝”,暴露,冒着。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毋”,不要。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三、古今异义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以致,以至于,终究。今义:表示另提一事。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慧、智谋、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后秦击赵者再力。4)后秦击赵者再.。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其.实.百倍。今义:又一次。古义:旧事,前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古义:不去。今义:能力差。古义:咽下咽喉。今义:吞咽。古义: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今义:连词。古义:可,可以,以,凭借。今义:表示认可。三、词类活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使亏损,使动用法。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作名,小的地盘:形作名,大的地盘。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名作状,按道理。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作动,坚持正义。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动,使……退却,击退。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作动,坚持到底。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名作动,侍奉;名作动,礼待:名词作状语,向西。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四、一词多义: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作为。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介词,被。为「治理]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介词,被。以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秦以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介词,用。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连词,才,表结果。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介词,拿。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因为,介词。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介词,把:介词,用。日削月^贮以趋于亡: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介词,凭着。而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因而,连词。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因果连词。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转折连词,但是。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转折连词,但是。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转折连词,却。二败而三胜:并列连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转折连词,却。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转折连词,却。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转折连词,可是:表转折的连词。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承接连词。其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代词,代燕赵之君。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代词,它,代赵国。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代词,自己的。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代词,代六国。之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代词,它,代土地。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代词,代秦国:助词,的,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定语后置的标志。TOC\o"1-5"\h\z或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代词,有的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副词。与(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亲近。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介词,跟,和。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丧失,丢失,动词。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先前,以前。并力西向:朝着,动词。犹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动词,好象。良将犹在:副词,还。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副词。始速祸焉:才,副词。12终(1)终继五国迁灭:终于,副词。(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动词。兵(1)斯用兵之效也:军事行动,名词。非兵不利:兵器,名词。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军队.名词。得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此言得之:适宜、得当,符合。五、文言句式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洎牧以谗诛:被动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句。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省略句。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省略句。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省略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省略句。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句。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六、参考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七、创作背景《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八、段落大意第一段: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第二段:论述“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第三段:论述不“赂秦”的国家为什么会灭亡。第四段:作者针对历史的感慨。第五段:作者针对现实的感慨。九、写作特色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论点鲜明,论证严密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